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教育史—外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外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 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
1.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经过失败和重复模仿进行学习。这种观点属于一下那种教育起源论(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学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 需要起源论
2.苏美尔时期出现的与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 )
A.泥板书社 B.古儒学校 C.昆它布 D.堂区学校
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个国家发明的( )
A.古希腊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10进位计算法的是( )
A.古印度 B.古巴比伦 C.中国 D.古埃及
5.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 )
A.沛西.能 B.孟禄 C.杨贤江 D.利托尔若
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晚期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
A.无阶级性 B.无组织 C.等级性 D.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联系
8.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 )
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寺庙或僧侣学校
9.古儒学校是印度的 教育形式( )
A.佛教学校教育 B.佛教家庭教育 C.婆罗门学校教育 D.婆罗门家庭教育
10.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 )
A.把寺院作为学术交流机构 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C.以佛经为教育内容 D.吸纳外国学者
1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属于( )
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 B.原始大众教育
C.封建社会等级教育 D.资本主义教育
1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
A.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 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C.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D.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
二、简答题
1.简述古埃及学校教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一、选择
1.古希腊的城邦中,奴隶制民主政体下的教育典范是( )
A.雅典 B.斯巴达 C.麦加拉 D.科林斯
2.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 )
A.身心和谐的公民 B.英明的治国者 C.保家卫国的战士 D.雄辩家
3.雅典教育较之斯巴达,具有较强的( )
A.等级性 B.民主性 C.专制性 D.义务性
4.智者实际是指

( )
A.聪明的人 B.统治者 C.教育家 D.职业教师
5.智者在教育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教育史上著名的( )
A.《荷马史诗》 B.产婆术 C.七艺中的“前三艺” D.七艺中的“后四艺”
6.以下哪一个不是智者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
A.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B.传播文法、修辞、辩证法,确定七艺中的“前三艺”C.提出政治家或统治者的教育 D.传播天文、几何、算术、音乐,确定“四艺”
7.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新阶段的人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8.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A.哲学家 B.治国人才 C.公民 D.军人
9.助产术的最大特点在于( )
A.引导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B.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事物的“一般”
C.使人陷入自相矛盾 D.寻找事物的普遍概念
10.下面哪个不是苏格拉底方法的局限( )
A.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B.受教育者对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C.受教育者必须对教育者感到信任和尊敬
D.谈话对象必须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人
11.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的三大里程碑的是( )
A.《林哈德与葛笃德》 B.《荷马史诗》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1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是( )
A.智慧、勇敢、博学、公正 B.勇敢、节制、正义、公平
C.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D.博学、多才、仁爱、礼让
13.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当培养的最高目标是( )
A.哲学家 B.政治家 C.公民 D.哲学王
14.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七艺中的后四艺,将这四艺列入课程确定下来的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5.《法律篇》对《理想国》做出了许多改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这种改变( )
A.设了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 B.新课程中哲学被取消了
C.反对强迫教育 D.提倡兴建学校
16.认为人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知识,只是在灵魂依附肉体时所有知识都被遗忘了,这是( )
A.洛克的“白板说” B.柏拉图的“回忆说”
C.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D.昆体良的“雄辩术”
1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指的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18.下面哪一点不是灵魂论的教育意义( )
A.人的身上有动物性,教育不能

违背人的本性
B.人是有理性的,教育应当使人遵从理性的引导
C.发展人的理性,引导人的欲望,关键靠的是智育
D.灵魂论为教育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三个部分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19.在教育作用方面,强调天性、习惯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引出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三者关系论争的人物是( )
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柏拉图
20.“美德即知识”是哪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提出来的(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
21.首次倡导文雅教育的人是( )
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22.教育史上第一个对教育进行年龄分期的是 ,他的这种年龄分期的依据是 。( )
A.柏拉图 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 B.亚里士多德 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发展
C.柏拉图 灵魂论 D.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
二、简答
1.试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并简要介绍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3.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三、分析论述题
1.请评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评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一、选择
1.古罗马王政时期的教育是以( )为主。
A.私立学校教育 B.公立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教会教育
2.“卢达斯”是古代哪个国家的学校名称( )
A.古印度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埃及
3.以下哪一项是古罗马时期初等学校重要的教学材料( )
A.《十二铜表法》 B.《吠陀经》 C.《荷马史诗》 D.《雄辩术原理》
4.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主要是 ,以培养 为最高目标。( )
A.家庭教育 农民 B.私立教育 国家公民
C.国立教育 官吏和顺民 D.私立教育 演说家
5.古罗马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监督和控制是在哪个时期( )
A.王政时期 B.共和早期 C.共和晚期 D.帝国时期
6.古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 )
A.农民和军人 B.官吏和顺民 C.演说家 D.哲学家
7.堂区学校的性质是( )
A.古罗马国立修辞学校 B.基督教教会学校
C.中世纪世俗学校 D.培养演说家的雄辩术学校
8.以下几个人物,哪一个不是古罗马的教育家( )
A.昆体良 B.西塞罗

C.狄德罗 D.奥古斯丁
9.西塞罗的代表作是( )
A.《论雄辩家》 B.《雄辩术原理》 C.《忏悔录》 D.《大教学论》
10.古罗马培养雄辩家的学校主要是( )
A.文法学校 B.初等学校 C.卢达斯 D.修辞学校
11.西塞罗认为合格的雄辩家应当符合很多条件,以下哪一点不包含在这些条件内( )
A.雄辩家要宣传正义,因而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B.雄辩家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C.雄辩家应当具备修辞方面的特殊修养
D.雄辩家要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12.在道德教育方面,西塞罗提出了 的教育主张。( )
A.德行重于智慧 B.“人道” C.美德在于实践 D.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13.《雄辩术原理》是谁的著作( )
A.西塞罗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第斯多惠
14.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分班教学,引发班级授课制的萌芽的是( )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奥古斯丁 D.昆体良
15.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是 ,其代表作是 。( )
A.奥古斯丁 《忏悔录》 B.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C.亚里士多德 《忏悔录》 D.但丁 《神曲》
16.以下几位思想家,相比之下,其思想与其他三位差别最大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洛克 C.奥古斯丁 D.培根
二、简答
1.简单介绍古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教育目标。
2.简述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大致内容。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选择
1.以下几种学校,不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办学形式的是( )
A.堂区学校 B.主教学校 C.星期日学校 D.修道院
2.中世纪修道院的学生不全是以做神职为目的,其中有一部分进修道院仅为学习知识,毕业后仍为俗人,这部分人称为( )
A.“外学” B.“内学” C.俗人 D.留学生
3.晚期修道院的主要课程体系是( )
A.基督教教义 B.哲学 C.骑士“七艺” D.七艺
4.以下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
B.修道院从产生的时候就与以往基督教教会学校不同,不仅训练教会成员,也培养世俗子弟
C.修道院即是一种宗教机构,也是一种教育机构
D.修道院并不是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唯一形式
5.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 创办的。( )
A.柏拉图 B.阿尔琴 C.雷克斯 D.康德
6.西欧世俗教育中的骑士教育,实质上是一种( )
A.贵族特权教育 B.特殊的家庭

教育 C.私立学校教育 D.公立学校教育
7.以下哪一项属于“骑士七技”之一( )
A.文法 B.音乐 C.算术 D.弈棋
8.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 )
A.科学性 B.民主性 C.平等性 D.宗教性
9.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 )学校。
A.等级性 B.贵族性 C.民族性 D.世俗性
10.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 )学校。
A.教区学校学 B.骑士学校 C.宫廷学校 D.耶稣会学校
11.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 )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A.科学 B.神学 C.哲学 D.数学
12.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 )的教育。
A.教会封建主 B.世俗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城市平民
13.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 )、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吟诗 C.几何 D.生物
二、辨析
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三、简答
1.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与机构,及其教育内容。
2.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四、论述题
1.评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办学特色,及其在历史的上的地位。
第五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选择题
1.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 )
A.《吠陀经》 B.《圣经》 C.《古兰经》 D.《大藏经》
2.以下哪种是拜占庭的教会教育形式( )
A.宫廷学校 B.星期日学校 C. 昆它布 D.主教学校
3.阿拉伯的教育是以( )为中心的。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天主教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阿拉伯的教育形式( )
A.清真寺 B.昆它布 C.古儒学校 D.府邸教育
5.在拜占庭的教育中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是(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宫廷教育
二、简答
1.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其对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响?



答案
第一篇 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
1.B 2.A 3.D 4.D 5.A 6.A 7.C 8.D 9.D 10.B
11.A 12.B

二、简答
1.简述古埃及学校教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答:古埃及是公园前3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并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古埃及学校教育发展迅速。
(1)当时古埃及学校的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和文士学校。①宫廷学校,主要有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②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③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④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2)古埃及学校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注重练习书写、词令;重视数学和计算。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以机械教学为主,不重解释和说明;学生主要靠模仿进行学习,机械训练和背诵是常用的方法;由于学习的内容很多都是儿童所不理解的,教学上又采取强制性的方法,因而,体罚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2.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答: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介绍其教育状况离不开对其中姓制度的了解。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整个印度教育影响深远,印度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上。
(1)有关婆罗门的教育: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的高级的僧侣阶层,使得婆罗门教育的发展超过任何其他阶层。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净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
因此,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5岁开始,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儿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2)佛教教育: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

一”,主张“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一、选择
1.A 2.C 3.B 4.D 5.C 6.D 7.D 8.B 9.A 10.C
11.C 12.C 13.D 14.A 15.C 16.B 17.C 18.C 19.A 20.B
21.A 22.B

二、简答
1.试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并简要介绍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雅典和斯巴达都是古希腊的著名城邦,二者的教育体制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
(1)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①政治上都是奴隶制城邦,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具有等级性,培养的目标无论是战士还是公民,都是为国家政体服务的;②因时代要求,两者的教育都重视体育,斯巴达是为了征服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雅典为了强大自己也重视体育教育,对公民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③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
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岁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收系统教育指导30岁;30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60岁解除兵役。
雅典的教育体制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7—12岁的男孩子进的学校有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13岁以后可以到角力学校进行体育训练,16岁以后可以到体育馆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训练。18岁接受军事训练,但是国家不统一要求,由青年自己决定。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20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2)虽然二者存在以上这些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二者的教育体制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①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经济、政治的差异。
斯巴达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岩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发达。这种经济基础导致,斯巴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
雅典三面环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 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这一点较斯巴达要优越许多。在此基础上雅典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体。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有较强的专制性,而雅典的教育体制民主色彩比较浓厚。
②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
由于斯巴达的政治是军事贵族专制,对内要奴役土著居民,对外要防御外敌,因而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相应地其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雅典在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体,教育的民主色彩较重: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教育内容上德、智、体比较兼顾,设置了文法、修辞、体操、音乐等各种类型的学校,方法上也比较重视启发诱导。
(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斯巴达的教育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受专制政体的影响,教育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崇尚武力,教育是以为国家服务为核心的;而雅典的教育建立在发达的工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在民主政体下,教育注重对国民身心的培养,带有较浓的民主色彩。而事实上,雅典的教育要比斯巴达的更发达,产生了大量著名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教育经典。这就启发我们,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其发展并不是与其他社会因素相孤立的,它受到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的进步、人的和谐发展需要有民主的体制来支撑。
2.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答:(1)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称为智者。后期,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2)智者云游各地进行讲学,积极参加各城邦政治和文化生活,他们虽没有统一的哲学见解,但却形成了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贡献。第一,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流动;第二,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扩大了教育内容,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第三,智者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道德与政治的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教育。
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作为职业教师,他们明确地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现象与政治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相区分。他们把教育过程当作一个运用禀赋、进行练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确地意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教育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一方面,智者反对道德天赋轮,强调道德是人人都可拥有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联系获得的。
古典时期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答: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雅典迅速走向衰落的时期,见到了社会的混乱、多变、无序、争斗、罪恶,从而萌生了探求一个稳定、和谐、正义、不变、完善的理想社会的宏愿,并且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这一理想,他的这些想法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的教育观中,主要内容包括:
(1)高度肯定教育作用。在理想国中,爱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有勇敢美德的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哲学家是生来含有黄金的人,军人生来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则生来只含有铜和铁。一个人属于哪一类,不是决定于他的血统和财产,而是决定于其天赋、及在教育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
(2)理想国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
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
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看到真理、本质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戏必须是合法的。
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节制的思想,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3)对《理想国》中教育观的评价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在当

时时代背景下,体现出许多优点: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后来成为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主张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些就是《理想国》中教育观的积极因素,对后来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
但总的说来,其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局限: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塑造人,忽视个性发展;且拒绝改变,认为变革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这些观念的负面作用也不小。
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其中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从灵魂论的组成成分处发,论证了教育应当包含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
(1)灵魂论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2)灵魂论的教育意义
灵魂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品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
通过对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亚里士多德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他本人也在这方面做出示范,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分为三个阶段,并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渗透于其中。

三、分析论述题
1.请评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

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自幼出生于雅典一个手工业者家庭,母亲是一个产婆,家庭条件较艰苦。而苏格拉底自己相貌丑陋,不修边幅,很不招人喜欢。然而,苏格拉底却对哲学和科学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无固定的学校,他向所有有学问的人学习,阅读所有能得到的诗人与哲学家的作品,成为了一个有全面教养的人。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吸引了许多学生,因而得到很多有学问的人的欣赏和尊重,影响了不少人,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很可惜却因被人诬告而被当局判死刑。
苏格拉底在教育上的观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首先对于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不论是天资聪颖的人还是天生比较愚钝的人,都必须勤学苦练,否则好的秉赋会散失。他认为,只有人不能预测结果的事才是有神掌握的,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建筑、农艺|治国等)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因而,他不论人的身份、地位,对于向他请教的人一律赐教,对于见到的不合理的事他也上前说教,企图以教育来改变身边的每个人。
也正因为教育有这么重要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应当当成一件国家大事,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治国人才。当时,雅典对选举统治者采取的是抽签的办法,苏格拉底是一个爱国者,深爱自己的母邦雅典,为雅典的安全英勇战斗,严守雅典的法律,但他对用抽签的办法挑选国家官员的传统一再批评,认为把管理国家的大事交给偶然中签的随便什么人,而不问其才德,这是不负责任的极端民主。他提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这种人才。
那么,培养这种人最关键的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认为应当是道德。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主要研究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中年,雅典从繁荣走向衰败,社会问题成堆。自然哲学已经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为此他提出了研究道德的哲学。针对智者所说的真理因人而异,没有普遍的真理,苏格拉底提出异议,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因而,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这一见解影响了柏拉图对共性、理性的探求。
经过对伦理问题的长期探索和总结,苏格拉底得出了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先苏格

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学会做人,可见他把德育放到高于德育和智育的位置。其次,提出了“智慧即德行”的著名论点,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智慧即德行的论断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既然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行为,也就是说德行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便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并不完善。此外,苏格拉底还提出“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身教重于言传”等重要的道德教育观点,并且以身作则,自己就是高尚道德的典范。
从上面的教育目的出发,苏格拉底对教育内容也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因而除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同时,苏格拉底还很注重体育锻炼,认为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强壮。可见,苏格拉底已经明确认识到德育、智育、体育的三者同样重要。
苏格拉底的思想特点除了反映在上述这些教育思想种以外,也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上,他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第三,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总之,苏格拉底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伟大人物,他把教育放在国家大事的位置上,强调教育与政事的结合;苏格拉底对伦理学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开拓了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纪元,从而为道德教育奠定了更加丰厚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不仅总结自己经验提出有异于前人的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也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助产术以其独特的优点影响了后世

很久,至今教学领域还很提倡类似这样的启发教学方法。因此,苏格拉底在教育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虽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有其难免的弊端,但仍是一份有价值的精神遗产。
2.评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
他自幼父母双亡,在亲戚的帮助下,到过许多著名学园求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还解剖过动物和人的胚胎,其教育著作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其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中窥见其教育思想的胚胎。
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事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而经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念的源泉。概念由感觉产生,是知识的高级阶段。认识事物的一般,从感觉上升到理性思维,认识共相、概念,这是科学的任务。这些观点都为其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教育思想总的看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灵魂论
首先,亚里士多德根据其灵魂论提出教育应当包含体育、智育和德育。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灵魂论在教育上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品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这一论断很重要,虽然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是认为教育包含德、智、体这在当时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其影响一直延伸到现在。
(2)教育的作用
在分析教育的内容的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论证了教育

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他认为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因素中教育显然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的张本。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后两者应服从前者,亚里士多德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可见,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为教育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不愧为教育先驱,他的这些论证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家长教育儿童方面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白板说
除了用灵魂论解释教育的内容,用天性、习惯、理性分析教育的关系以外,亚里士多德还以“白板”、“蜡块”为喻,生动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作用机制。他在其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用蜡块与金戒指比喻感觉和感觉对象的关系,感觉只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取其质料,“正如蜡块只把金戒指的印记印在自己身上,而不取黄金本身”。人的灵魂也就像一块什么也没有的白板或白纸,它能接收对象的知识。也就是说人接受教育,就如在白板上图画,人能吸收外界提供的知识。
这种观点的提出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但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有限,因为人的灵魂与蜡块不能等同,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时,经思维加工引起了灵魂的改变,而蜡块印了戒指后其性质没有变,这一点亚里士多德的考虑有所欠缺;其次,人与外界关系不是纯粹的被动关系,认为外界给什么人就学什么,过于绝对。
(4)教育对象
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对教育对象做出了规定,和柏拉图一样,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人人都应受一样的教育,认为教育应有法律规定,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以上这些就是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观点,其思想较前人更加系统,并且提出许多重要的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没有把理论停留在纸上,而是结合到自己

的实践中: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将人的教育进行分期,对实际教育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提倡胎教和婴幼儿教育,主张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游戏对儿童有益,但要选择健康的游戏;提出初等教育分四科:阅读、书写、体育、音乐和绘画。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的训练应在智育之前,强调儿童的体育应柔和,避免孩子变残忍,并要求把音乐列入必修的课程当中;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倡教学与科研结合,研究与实验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结合,重视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的教育作用,积累了完善的教育经验。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一、选择
1.C 2.C 3.A 4.D 5.D 6.B 7.B 8.C 9.A 10.D
11.A ( 解析:这四个都是对雄辩家的要求,但A是昆体良提出的,而不是西塞罗。)
12.B 13.C 14.D 15.A
16.C (解析:四者思想上是有同有异的,但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洛克、培根的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包含唯物主义的因素,并且他们教育思想比较偏重世俗性和实用性,而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唯心主义色彩浓厚,认为信仰比知识、理性更重要,与其他几位差异最大。)

二、简答
1.简单介绍古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教育目标。
答:古罗马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期,根据国家政局的变动,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分为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三个阶段。
(1)王政时期的教育
由于王政时期罗马共和国刚建立,国家的各方面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另外,加上征战需要,国家暂时无暇顾家教育的建设,因而这一时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主要是关于农业生产和军事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农民和军人,为国家的生存服务。
(2)共和时期的教育
共和时期是古罗马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战争结束了,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罗马的对外交流增加,学校教育也从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一是初等学校(亦称“卢达斯”)。招收7~12岁的儿童。教育内容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教学条件简陋,贵族一般不去,自己雇家庭教师。二是文法学校。是为贵族家庭子女设立的比初等教育更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希腊文和拉丁文,此外还学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三是修辞学校。比文法学校更高一级,接收文法学校毕业的贵族子弟,培养雄辩家(“演说家”)。教育内容是修辞、逻辑、法律、伦理学、数学、天文学、历史等。因此共和时期

的教育主要形式是私立学校教育,其最高目标是培养演说家。
(3)帝国时期的教育
罗马帝国建立后,虽政体和经济的变化,教育也发生相应变化。首先,国家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监督和控制,并把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其次,把教育的目的定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再次,决定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教师由国家任免,提高教师待遇并享有一些特权。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国立教育,内容基本与共和时期相同,但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官吏和顺民。
2.简述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大致内容。
答:昆体良是罗马著名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他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体现了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具体看来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主要部分:
(1)有关培养雄辩家的教育观
首先,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上,昆体良的见解与西塞罗一样有很大一致性,都主张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因为雄辩的主要任务是要宣传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因而雄辩家自身的德行很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此外,昆体良还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笨不可教的人是罕见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
(2)教学观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使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首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教师对全班组而不是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以防止学生过度疲劳。
(3)教师观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①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即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教学生做人;②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⑤教师要注意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选择
1.C (解析:都与基督教有关,但是星期日学校不属于严格的基督教办学形式,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人为解决童工的教育问题而创设的,学习内容涉及基督教《圣经》,但后期也有很大世俗性。)
2.A 3.D 4.B 5.B 6.B 7.D 8.D 9.D 10.A
11.B 12.B 13.C
二、辨析
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答: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
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接受母亲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这一阶段,与一般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但是,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这个阶段的教育虽然也是在家庭中进行,但是与一般家庭教育相差甚远,受教育者是在别人的家庭接受教育的。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所以说,认为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则是不对的,它是属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三、简答
1.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及其教育内容。
答:中世纪是一个被神学色彩笼罩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得到急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大批不是基督教的人也开始涌进教堂,如何把申请入教和刚刚入教的人训练成为合格的教会人员成为教会的一项教育任务,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由一开始训练教会成员转为传授知识。修道院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但两类学生分开,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将终身做圣职。后者称为“外学”,入修道院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仍为俗人。修道院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早期的修道院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成为主要课

程体系。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2.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答: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期,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特征:
(1)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表现为其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2)保守性和发展的缓慢性;(3)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罗马差异大,希腊、罗马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者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区别,更具开放性、普遍性;(4)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说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往往是与宗教神学、哲学相联系的。
这些特点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应该说积极的部分是占主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在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后来教育的发展留下很多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东西:
(1)从整体上看,中世纪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2)从教育实践看,同样是笔财富,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较严格的教育制度;(3)从教育思想看,中世纪也并非一无建树:首先,出于培养信仰考虑,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见解;其次,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第三,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却从此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
四、分析论述题
1.评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办学特色,及其在历史的上的地位。
答:(1)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2)这些最初的中世纪大学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他们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当时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其次是12世纪初形成的波隆纳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一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比如说: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此外,中世纪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般教会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夸大了教会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逐渐被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其次,形成了学术中心,推动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中世纪大学推行学术自由,会集了大量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文化,直接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进行了对真理的探求,促进了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使大学成为了社会学术中心。
第三,为后期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办学实践经验。早期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初步的学科

划分和学位制度。比如学科划分制度,这种按照职业划分的教学和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学。再比如学位制度,现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三级学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国大学,英国大学是深受巴黎大学的影响,引入的学位的概念,后来,英国的学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国。19世纪后,随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和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

第五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选择
1.C 2.D 3.A 4.C 5.D
二、简答
1.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对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响?
答:(1)阿拉伯人在7世纪兴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历史上比较短的时间里,他们竟然后来居上,建立起“一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使自己在文化科学的成就上达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哈利发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朗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继承东、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与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具有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和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也是与他们的文教政策有机联系着的。
(2)阿拉伯人由于教育政策开明,教育政策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阿拉伯的伟大数学家穆罕默德创立了代数,他编写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于12世纪传到西欧,一直到16世纪还是大学使用的教材。通过他的著作,西方还懂得了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方面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化学家和医生拉齐斯、医生伊本.西那等的许多著作解决了广泛的医学问题;哲学家伊本.拉西德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所作的注释、提示和摘要在西方流传了几个世纪,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的学校也因教学内容充实而吸引了许多西欧青年,是他们思想受到影响,这对西欧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孵化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