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2018学年最新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练习全集汇编

【人教版】2018学年最新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练习全集汇编

【人教版】2018学年最新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练习全集汇编
【人教版】2018学年最新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练习全集汇编

【人教版】

2018学年最新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练习全集汇编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课时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课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8)

第3课时章末复习 (16)

第1章章末检测 (2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33)

第4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33)

第5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 (41)

第6课时通过激素的调节(Ⅰ) (47)

第7课时通过激素的调节(Ⅱ) (54)

第8课时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61)

第9课时免疫调节(Ⅰ) (68)

第10课时免疫调节(Ⅱ) (76)

第11课时章末复习 (83)

第2章章末检测 (94)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04)

第12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04)

第13课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10)

第14课时其他植物激素 (118)

第15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 (124)

第16课时群落的结构 (131)

第17课时章末复习 (140)

第3章章末检测 (152)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63)

第18课时种群的特征 (163)

第19课时群落的演替 (169)

第20课时章末复习 (177)

第4章章末检测 (184)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94)

第21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 (194)

第22课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02)

第23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9)

第24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17)

第2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4)

第26课时章末复习 (232)

第5章章末检测 (240)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细胞生活的环境

【目标导航】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

和Cl -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 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 -

3、HPO 2-4等离子有关。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知识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

1.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

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

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根据内环境的定

义可知,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答案C

解析

毛细血管壁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透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

液。但当毛细血管壁受过敏反应的影响,通透性增加时,血管内的大分子蛋白质也能透出,进入细胞间隙,因此组织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渗透压升高,水渗出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加。

知识点二

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其作用

4.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时参与体内pH 调节的物质应是()

A.H 2CO 3/NaHCO 3B.NaH 2PO 4/Na 2HPO 4C.NaHCO 3/NaH 2PO 4D.NaHCO 3/Na 2HPO 4答案D

解析

剧烈运动后产生的是乳酸,呈酸性,所以参与调节的应是碱性物质。

5.下列关于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明显上升,是由于产热过多B.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剧烈运动后,会导致血浆中的pH 明显下降D.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答案B

解析

剧烈运动消耗了营养物质,产生了乳酸和大量热量,使血浆中乳酸含量上升,由于存在HCO -3、HPO 2-

4

等离子会与乳酸中和,使乳酸含量继而下降,pH 变化很小;产热增加,同时会以出汗等形式散热,体温变化不明显;排汗失水,会使血浆渗透压略有上升。

知识点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6.如图是体液各组成成分关系图解,据图回答(图中数字为该液体占体重的百分比):

(1)C、D液体可分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

(2)A和B液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________完成的。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__________。

(4)A液体中的水分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和消化道排出体外的。

答案(1)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壁(3)自由扩散(渗透)(4)肾、汗腺、肺

解析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是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方式实现的。血浆中的水分排出体外的方式主要是排尿、出汗、呼气和排大便(消化液中的部分水分),由于题干中出现了消化道,从对称性考虑,所以应答:肾、汗腺、肺。

基础落实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细胞内液B.组织液

C.细胞外液D.血浆

答案A

解析人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

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D

解析“水泡”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其去向为血浆和淋巴。

3.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A血浆B.组织液

C.淋巴D.小肠腔

答案B

解析小肠壁的肌细胞周围是组织液,并且绝大多数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都是组织液。

4.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B.血浆C.淋巴 D.组织液

答案

B

5.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 -

3、HPO 2-

4反应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答案C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大;当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会使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 +和Cl -。

能力提升

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 液减少

C.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维持血浆pH 的稳定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A 液中进行答案C

解析

图中A 液是血浆,B 液是淋巴,C 液是组织液。长期营养不良,血浆浓度降低,会使C 液(组织液)

增多;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 2可以形成H 2CO 3,作为缓冲物质维持血浆pH 的稳定;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7.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酶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答案D

解析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又叫做内环境。A 项中蛋白质消化分

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 项中酶的合成是在细胞内完成的;C 项丙酮酸氧化分解生成CO 2和水是在线粒体内发生的,不属于内环境范畴;D 项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内环境中。

8.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③可进入A、B、D

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D.B产生的废物和CO

2

答案C

解析本题易误选A,认为组织液不会进入血细胞。实际上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进入血浆后,再进入血细胞中。由题干和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B、C、D表示的结构依次是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血细胞。尿素是小分子,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由③组织液进入④血浆,故C项错误。

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淋巴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②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小肠吸收来的③组织液大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④淋巴循环的终点是左右锁骨下静脉血管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B

解析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由肝脏合成,小肠通常不直接吸收蛋白质,因其是大分子物质;组织液只有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10.下列有关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Na+和Cl-浓度

C.正常人的血浆呈强酸性

D.生物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1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答案A

解析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代谢产物增加时,就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促进组织液的生成。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织液的增加,淋巴的生成也增加。

12.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4层生物膜

C.O

2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答案A

解析代谢废物的排出是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等途径完成的,其中③是主要的途径;O

离开红

2

细胞要经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单层毛细血管壁需经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又通过1层生物膜,但选项中最终到达的部位是“发挥作用的部位”——具双层生物膜的细胞器线粒体,所以至少需经过6层生物膜;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不用通过内环境这一媒介。

13.右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1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4为组织液,5为毛细淋巴管,2为红细胞,3为血浆。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3是血浆,正常情况下,渗透压均高于4,只有当4渗透压高于3时,才会出现组织水肿;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比3的少。

14.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层生物膜才能被①利用,氧气主

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和③

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

理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多的物质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

物质。

(7)①内酶促反应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②③(2)自由扩散6三(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4)血浆蛋白减少、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毛细淋巴管堵塞、肾小球肾炎(5)二氧化碳、尿素等(6)7.35~7.45缓冲(7)适宜的温度pH

第2课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目标导航】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4.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1.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2.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1)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2)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最初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2)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免疫调节是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正常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三、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原理及结果

1.原理分析:在实验中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绘出用盐酸或NaOH分别处理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后相应的pH。

变化曲线如下:

知识点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B.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在机体的不断调节下保持窄幅波动变化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体温保持在37℃左右,血糖在0.8~1.2g/L等。

2.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A.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答案B

解析题中A项是指稳态的调节,C项是指稳态维持的基础,D项是稳态的生理功能。

知识点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3.人在发烧时,食欲较差,其机理是()

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的食物未被消化

C.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答案C

解析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如温度、pH、渗透压等。人发烧即温度不能处于稳态水平,而温度是代谢催化剂——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发烧时温度过高使消化酶活性降低,从而导致食欲变差。

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现在的观点认为免疫也是一种调节方式,和神经—体液调节相互作用。

知识点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5.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需要同学们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地记忆和理解。稳态是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温度、pH、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只是内环境稳态的某个方面的稳定,不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6.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有多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会影响细胞的代谢。

知识点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7.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D

解析“等量”是排除数量多与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摇匀”有利于反应完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pH 变化明显;血浆中因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变化。

基础落实

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 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 保持不变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答案A

解析

内环境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内环境的

稳态是各种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的状态。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

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

②Na +、K +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氨基酸平衡

⑥CO 2、O 2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D

解析

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为组织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提供必需的条件,理化性质、

成分包括:①水含量,②气体成分如O 2、CO 2稳定,③无机盐含量,④有机小分子成分及含量如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⑤各种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⑥内环境渗透压,⑦酸碱度,⑧温度等。

3.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答案D

解析

依据现代稳态概念分析作答。

4.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到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 2和吸入O 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地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答案

D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D.所有稳态都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答案B

解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酸碱平衡的调节不需要许多系统参与,

稳态受外界环境影响。

能力提升

6.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答案D

解析

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

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的发生;但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比如遗传病。

7.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及意义。分析如下:

8.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 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 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 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

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血浆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

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呼吸运动的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 2排出体外,使血浆pH 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9.下图为某单位“职工队”与专业运动员在一次足球比赛前后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单位:mg/mL)。

(1)比赛前阶段“职工队”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比赛的后半场“职工队”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有所降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比赛过程中,专业运动员的血液乳酸含量始终比“职工队”队员低,主要原因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专业运动员偶有定性运动,以极快的速度去争夺足球,此运动过程中生成ATP的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骨骼肌相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呼吸加快加强,使骨骼肌获得了较多的氧气,有氧呼吸加强

(3)专业运动员的呼吸肌和心肌发达,肺活量和心输出量均较大,能较好地满足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对氧气的需要

(4)剧烈运动时,短时间内生成ATP的能量来源于磷酸肌酸中高能磷酸键的转移

解析在剧烈活动过程中,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ATP的量增加,而通过增强呼吸运动不能满足人体对ATP的需要,且造成人体相对缺氧,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使血液中乳酸的含量迅速增加。

起中剧烈活动后,人体对ATP的需要量减少,仅靠有氧呼吸就能满足;同时,乳酸和血液中的缓冲物质NaHCO

3

通过加强呼吸运动排出体外,以保持稳态。专业运动员呼吸和反应生成乳酸钠、碳酸,碳酸会分解,生成的CO

2

肌和心肌发达,肺活量和心输出量均较大,能较好满足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对氧气的需要,无氧呼吸强度相对较低,因此剧烈运动过程中专业运动员血液中乳酸含量比普通人低。人体内磷酸肌酸可以暂时贮存能量,可以在短时间内转化生成ATP和肌酸,弥补人体内ATP的不足。

10.根据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中水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b过程还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

(3)A 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A 和B 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结构进行的。(4)过程e 和f 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________,后者________。(5)过程e 和d 依次表示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作用。(6)E 和A 相比,E 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答案

(1)自由扩散

营养物质(2)A、B、D 消化液

(3)汗液毛细血管(4)双向

单向

(5)渗透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解析

从题图可知A 为血浆,B 为组织液,C 为细胞内液,D 为淋巴。消化道吸收水是以自由扩散(或渗透)

方式进行的。血浆(A)、组织液(B)、淋巴(D)构成了内环境,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形式进入消化道,代谢终产物的排出途径主要是经肾脏,另外肺和皮肤也可排出部分废物。血浆和组织液只隔一层毛细血管壁,两者中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e 表示物质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f 则表示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c、d 分别表示了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在流过肾小球时,大分子蛋白质是不能滤过的,因此,原尿中无大分子蛋白质。

实验拓展

11.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 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 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 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②先向A 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

,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________,测量pH 并记录填表。③对B 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预测

A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Na 2CO 3、乳酸

pH 试纸、滴管

(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

乳酸(或Na 2CO 3)

③3支试管按A 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3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Na 2CO 3(或乳酸)

(3)试管1pH 变化明显,pH 明显降低(或升高),2、3试管pH 变化不明显试管1pH 变化明显,pH 明显升

高(或降低),2、3试管pH 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解析

参与pH 调节的缓冲对主要是H 2CO 3/NaHCO 3和NaH 2PO 4/Na 2HPO 4,设计实验步骤时注意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题意给出步骤分两个组,两组的意图是加酸或加碱,二是每组有3支试管,根据给出的材料及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是蒸馏水、血浆、缓冲液。结果的预测及结论的得出应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推出。

第3课时章末复习

应用一物质进入机体时跨“膜”层数的计算

1.外界空气中的O

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利用,最多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2

A.5B.10C.11D.12

解析物质跨膜层数的问题比较复杂,可用图示加以说明。肺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氧进入血液后,要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氧进入组织细胞后,还要再进入线粒体才能被利用,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需要氧,而该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的。据题意由图分析可知,出肺泡(2层膜)→进血管(2层膜)→进红细胞(1层膜)→运输到组织器官→出红细胞(1层膜)→出血管(2层膜)→进组织细胞(1层膜)→进线粒体(2层膜),共计通过11层生物膜。故选C。

答案C

解法总结外界物质进入内环境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跨越细胞的生物膜。解决跨膜层数的计算问题至少要有以下知识储备:一是内环境知识;二是物质要经过哪些器官、系统、结构;三是有关结构膜的组成情况,如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同时要知道,每层生物膜由两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绘图更利于问题的理解和计算。

应用二对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成分的理解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

③氨基酸、CO 2和甲状腺激素

④呼吸氧化酶、分泌小

泡、尿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解析

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而不能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如血红蛋白存在于红

细胞中,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分泌小泡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移向细胞膜的结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

A

规律总结

(1)准确把握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

无所谓“细胞外液”;②正常细胞外液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通过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2)血浆的成分:①水约90%;②蛋白质约7%~9%;③无机盐约1%;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 2、CO 2、胰岛素等。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应用三

对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及其调节机制的理解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血液中pH 相对稳定C.细胞内、外的Na +

、K +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解析

血浆渗透压不但与蛋白质含量有关,还与各种无机盐离子的含量等有关。剧烈运动时乳酸在血液中

的含量随无氧呼吸的增加而增加,运动后乳酸可转化成乳酸钠(与NaHCO 3结合),维持酸碱平衡,pH 相对稳定。无机盐离子的跨膜运动主要是主动运输,要消耗能量。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

A

规律总结

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体现在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1)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2)溶液的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 +

和Cl -

(3)正常人血浆的pH 为7.35~7.45,接近中性,这种稳定性与HCO -

3、HPO 2-

4等离子有关。(4)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这是一个适宜体内酶发挥催化活性的温度。

(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例如,当患肠胃炎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的平衡遭到破坏。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无机盐,维持无机盐的平衡。又如,当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进而引起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

紊乱。

应用四

实验设计题的解法

4.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内环境的pH 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 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请完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 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A.HCl B.乳酸

C.NaOH

D.Na 2CO 3)。此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

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 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号。

②先向A 组中的1、2、3号试管中分别滴等量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测量pH 并记录入表。

③对B 组3支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预测

分组

项目

A 组

B 组1

2

3

1

2

3

pH 变化是否明显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人体内环境中pH 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实验思路是设置对

照实验:将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到家兔血浆中,作为实验组;将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到蒸馏水或缓冲液中,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每支试管内的pH 变化可知,蒸馏水无缓冲作用;预先配制的缓冲液和家兔的血浆均起缓冲作用,实验现象表现为pH 变化不明显。

答案

(1)BD

pH 试纸、滴管

(2)②乳酸③按A 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三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Na 2CO 3,测量pH 并记录入表

(3)

分组

项目

A 组

B 组123123pH 变化是否明显

(4)血浆pH 相对稳定是由于存在缓冲物质解法总结

(1)选择材料,分组编号:题干中的材料、用具是帮助我们分析方法步骤的主要依据,一定要认

真分析,看给出的材料、用具能不能直接运用,不能直接运用的,需要怎样处理才能把干扰因素排除。依据实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及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

探 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三维目标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A.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5.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A.分别刺激A、B、C、G、H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5 B.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和G C.D、E、F D.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调节B.水平衡调节C.内分泌调节D.血液pH值的调节 8.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A.W区B.V区C.S区D.H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专项练习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专项练习-------二 一、选择题 1、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脱落酸能促进马铃薯发芽 B.果实发育过程只受生长素和乙烯调节 C.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D.根具有向地性是由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长得快 3、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能直接参与代谢B.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C.有的激素是蛋白质或RNA D.激素对生物的作用都表现两重性 4、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的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收块甲和接收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5、下图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因示意图。对这一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肝细胞中胆固醇水平很高 B.该病的直接病因是患者肝细胞膜上的脂质受体有缺失 C.该病可能会引发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D.该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6、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B.通过注射青霉素来抑菌属于被动免疫 C.胰岛素能促进有关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D.肌细胞膜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也是一种通道蛋白 7、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1.细胞内液的定义及其成分 2.渗透压的定义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5.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6.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讲解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 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H 2 CO 3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 在37C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5. 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 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 泡在任氏液 (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 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如卜图,卜列各诰顶分析不用确的是 () A. 分别刺激A 、B 、C G H 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 5处 B. 在B 、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A 和G 点:电流计指针祁能慌转 C. D 、E 、F 共同构威了两个神经兀相连接的邦位叫突触 D. 刺激E 、F 点,弓I 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 .血液pH 值的调节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 脑皮层的 A . W 区 B . V 区 C . S 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A.A 、 B. A 、 C. B 、 B 、 B 、 C 、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试题及详细答案解释及答题卡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姓名:座位号: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 区 2.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 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 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 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 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 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 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 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同 3.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 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 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 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 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

逐渐恢复 5.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 件反射 6.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 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了(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的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7.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 均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8.设人在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a1,散热速率为b1,进入0℃环境20 min后的产热速率为a2,散热速率为b2。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1=b1,a2=b2 B.a2b1,a2>b2 D.A、B两项均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67分)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二学生学习生物离不开对知识点的理解,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高二学生学习生物离不开对知识点的理解,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1)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二)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文生物期末试题(只交Ⅱ卷)第Ⅰ卷(选择题) 分)60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一、 )(1.以下可称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D)(2.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下列哪些成分 .空气、水、阳光、适宜的温度BA.生产者与分解者 .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DC.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3. C.鱼D.底泥微生物A.水藻B.浮游动物 )( 4.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 .真菌 D C.动物A.微生物B.绿色植物 )(5.生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D.二氧化碳和能量C.氧气和无机盐A.有机物和能量B.水分和无机盐 )6食物链开始的生物通常是( D.腐生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A.食草的B.食肉的 C 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7. 狼B.草昆虫A.阳光青蛙草兔蛇鹰 C.鹰蛇青蛙昆虫草D.草蝗虫细菌、真菌 8.下列能够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食物关系的是() A.莲与青蛙B.棉花与蚜虫C.蝗虫与麻雀D.蚜虫与螵虫 9.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中形成食物网的原因() A.生物之间的间接关系B.生物之间的直接关系 C.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D.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双向流动,逐级递减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循环流动,前后不变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1.“一山不能有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 A.虎所需的生存空间大 B.虎性情孤独,不群居 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C.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小,个体的数量也越少 12.下列各组生物可能是一个种群的( ) A.元谋人、山顶洞人 B.大熊猫、小熊猫 C.大鲈鱼、小鲈鱼 D.大草履虫、小草履虫 13、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

必修三一 1 人体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也经常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说明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人体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的。 3.掌握人体中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的调节机制,以及肾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4.理解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以及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5.理解人体中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获得对图表信息识别、分析、理解的能力。 2.能运用掌握的基本原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3)情感目标: 1.关注由于水和电解质失衡引起的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 惯。 2.关注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的中暑等疾病,学会中暑的自我预防和急救。 3.关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人体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及肾的调节作用。 3.人体体温的调节的机制。 4.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机制,糖尿病及其防治。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教材初步分析→互动解决问题 1.充分运用图解形式,对知识重点进行有层次地分析,并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整体性的把握。 2.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或实验模型等,以动态形式解决知识难点。 3.运用信息平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 1. 在右侧照光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注:云母片不透水) A.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将④放在匀速转盘上,会弯向光源生长 2.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①生产无籽西瓜②生产无籽番茄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⑤枝条扦插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3. 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乙烯 B.脱落酸 C.芳香族化合物 D.赤霉素 4.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除草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c点浓度 B.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a点浓度 D.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c点浓度 5.图3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6.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负外正 B.兴奋在①②处传导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C.刺激③处,①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A或③处均可使E产生反应 7.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 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B.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C.抑制了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8. 下列有关动物和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的是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症状都和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有关 C.肝糖元和肌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肌肉组织 9.下列哪种激素可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性激素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10.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 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范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

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2,4-D,萘乙酸) ⑴培育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⑵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⑶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⑷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龄 (二) 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人体内,此时()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多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6.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8.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 C.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D.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 11.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答案

第一章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P5: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1)本实验是探究2,4-D浓度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所以要用不同的浓度,以进行对比。 (2)1号与2号烧杯中分别装有不同浓度的2,4-D,由两者结果可以判断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枝重要是否有不同的作用,或进一步判断是否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3)3号烧杯内装的是蒸馏水,起对照作用,观察枝条在蒸馏水中是否生根或生根快慢,以确定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如何。 (4)与上题同理,可以确定2个烧杯中哪个浓度的2,4-D对插枝生根有作用。 (5)(5)设计赤霉素对插枝生根的实验可以参照教科书中的本实验。可以重点考虑和观察以下问题: 1.赤霉素对插枝生根是否有作用。 2.赤霉素的相应作用与2,4-D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根生长的快、慢,根的粗、细等。 3.赤霉素浓度对插枝生根是否有影响?是低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高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都没有作用。 P11: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1)根冠(2)抑制剂(3)有根冠弯曲多,去掉不同部分的根冠影响不同,似乎根冠产生的生长抑制剂影响根的生长。戊向下弯曲。己向上弯曲。庚不弯曲。(4)黑暗(5)造粉体使生长素运至根的下侧,而生长素浓度过高则抑制根一侧细胞的生长。 2.D 3.C 4.(1)B (2)顶端不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3)下部叶片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4)C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P16: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1.B 2.C 二、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把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肝脏就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恒定水平。三、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其中有细胞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前者不能减少,后者不能增多,否则超过一定限度,细胞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死亡。所以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定需要经过生理过程细致的协调,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器官来完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doc

生物必修 3 期中考试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 分) 1.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 A.淋巴B.淋巴和组织液C.血浆和组织液D.血浆和淋巴 2.人剧烈活动后, 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 7.35 ~ 7.45B.远小于7.35 ~ 7.45 C.维持在7.35 ~ 7.45D.稳定在3~4 3.右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4.吊针 ( 静脉注射 ) 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5. 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B.血浆组织液) 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D.血浆组织液淋巴 6.下列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7.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B.①②⑤C.④⑤D.②③ 8.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二氧化碳参与的这种 调节属于()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激素调节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9.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B.轴突C.突触间隙D.树突 )10.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 A.运动语言中枢B.躯体运动中枢 C .听觉语言中枢D.视觉语言中枢 ) 11.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 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D.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12.公鸡具有健壮体格,发达鸡冠,艳丽尾羽,高亢啼鸣,激发这些性状的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B.雌激素C.雄激素D.生长激素 13.关于记忆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只由部分 B 细胞形成B.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C .只由部分T 细胞形成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 1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 15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反应和所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