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概述

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学科,涉及医学各个领域,并与理工农各学科相互渗透。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医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目前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它与分子生物学一样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不可缺的工具。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医学免疫学实验目的与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验证部分理论知识和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基础性实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经典免疫学实验方法和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2.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往往由多种实验手段、技术和层次的实验内容所组成。通过综合性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3.设计性实验是在完成基础性试验和综合性试验的基础上,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所提供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选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最后以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医学免疫学实验室规则

1.学生在上实验课前,应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熟悉所要使用的仪器、药品的性质和注意事项,预测实验结果。

2.注意保持科学实验的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认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严肃认真地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

3.仔细、耐心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时、真实客观地记录实验结果,并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4.积极参与小组设计实验,树立团队精神,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科学实验。

5.实验所用的仪器、器材和试剂须按照要求摆放,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保证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结果。

6.要爱护公共财物,节约试剂材料,不得将实验室任何物品私自带走。如将仪器、器材损坏,应及时报告教师,并登记备案。

7.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遵守纪律,不得高声谈笑、随便走动、玩弄动物。

8.实验室内禁止吸烟、进食、饮水、用嘴习习管及湿润标签,不准随地吐痰。

9.如有传染性材料、有毒材料流洒与桌面、地面或衣服上,或发现割破皮肤、被动物咬伤等意外时,要及时报告教师,做好妥善处理。

10.实验结束后,应清理实验用品,物归原处。实验废弃物应放入或倒入指定的地方或容器内。服从卫生值日安排,认真负责地做好清洁卫生。

11.离开实验室前应洗手,注意关好水、电、门、窗等。

12.认真填写实验记录,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第一章基础性试验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免疫血清是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的血清,含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应用于病原的诊断或感染性疾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也可通过纯化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来制作多种与免疫相关或不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制剂。免疫血清又称抗血清或抗体,而从抗血清中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则只能称为抗体。在传统的免疫学方法中,尤其是作细菌的血清学鉴定时,抗血清即能满足要求,无需纯化,因为纯化的过程将造成免疫球蛋白的丢失。但在现代免疫学方法中,由于免疫标记和反应精确度的需要,必须纯化抗血清的有效成分,即获得免疫球蛋白甚至是某一类或亚类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制备大致包括三个阶段,即抗原的制备与纯化、动物免疫和血清分离纯化与鉴定。抗原是制备抗体的先决条件,要制备高质量的抗体,必须首先获得特异性高的抗原性物质。抗体制备的方案视抗原的性质不同而异。

【目的要求】

本实验制备抗人全血清和伤寒沙门菌O抗体,要求掌握免疫血清制备的原理及其方法步骤。

【实验原理】

用抗原刺激机体可以使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是一对概念,抗原的纯度和活性,影响着其免疫动物后获得的抗体的特异性和滴度。根据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视抗原的性质选择不同的途径免疫动物,经初次、再次免疫的过程,使得动物血清中产生足量的特异性抗体,继而分离血清并纯化免疫球蛋白,得到免疫血清或抗体。

【器材试剂】

1.抗原与免疫对象细菌菌种(伤寒沙门菌O901)、混合人全血清、健康家兔。

2.福氏佐剂①福氏不完全佐剂:称取羊毛脂5g,逐滴加入石蜡油20ml(羊毛脂:石蜡油可为1:1~1:4),高压灭菌后4℃保存备用。②福氏完全佐剂:于不完全佐剂中加入卡介苗2~20mg/ml,研钵中研磨乳化后即为完全佐剂,冰箱保存备用。

3.生理盐水、麦氏比浊管、甘油、防腐剂(0.02%叠氮钠或0.01%硫柳汞)等。

4.剪刀、镊子、注射器、研钵、试管等器材和冰箱、离心机等仪器。

【方法步骤】

1.伤寒沙门菌O 抗体的制备

⑴ 伤寒沙门菌O 抗原的制备:经革兰染色作细菌纯度鉴定的伤寒沙门菌O901,密集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若需大量制备,可接种于用柯氏瓶制备的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48h后,用生理盐水将细菌菌苔洗于清洁、无菌的三角烧瓶中,置60℃水浴或隔水煮沸1h以破坏细菌的鞭毛,用滤纸过滤(大量制备时)或移入离心管4000r/min离心10~20min (少量时)。将滤过的菌液接种少量于琼脂平板进行无菌试验(37℃,24h),确定无菌后用生理盐水调整菌液浓度至109个/ml,此为细菌O抗原,置4℃保存备用。若制备鞭毛抗原,则可用含有5%石炭酸(苯酚)的生理盐水洗下琼脂平板上的菌苔,37℃温育48h后作无菌试验,滤过后用生理盐水配成一定浓度。

⑵ 伤寒沙门菌O 抗原免疫方案:用于免疫动物的菌液浓度视菌种的不同而异,伤寒沙门菌、志贺痢疾菌等肠道杆菌,免疫浓度多为109个/ml左右。细菌性抗原的免疫方案大致相同,见表1—1

表1-1 伤寒沙门菌O抗原的免疫方案

免疫日期(天)免疫途径抗原免疫剂量(ml)1多点皮内伤寒沙门O抗原 1.0

6静脉伤寒沙门O抗原0.5

11静脉伤寒沙门O抗原0.5

16静脉伤寒沙门O抗原 1.0

19静脉伤寒沙门O抗原 2.0

⑶ 试血:末次免疫7d后即可试血,耳静脉或心脏采血,分离血清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作试管凝集试验,凝集效价(滴度)在1:1600~3200之间时即可放血,若效价较低可继续加强免疫。

⑷ 放血:劲动脉放血(也可心脏采血),以最大限度的获得血清。

2.抗人全血清的制备

⑴ 抗原-福氏完全佐剂:取混合人全血清,用生理盐水作1:4稀释。将稀释血清按与完全佐剂1:1体积的比例混合,制成油包水状态。具体方法如下:

1)研磨法:取完全佐剂置于无菌研钵中,然后逐滴加入稀释混合人血清,边加边研磨,直至滴一滴至水中不散开为止,此即完全乳化的油包水状态。若系不完全佐剂,则像加入人全血清那样,按2~20mg/ml的量加入卡介苗。

2)注射器法:即用两个注射器对接,使佐剂与抗原往返推拉,以至乳化。另外,也可将佐剂置磁力搅拌器上,边搅拌,边滴加抗原并继续搅拌,使其完全乳化。

⑵ 抗原-福氏完全佐剂免疫动物:取健康家兔,用剪刀减去家兔双后足足掌的毛,碘酒和酒精棉球消毒。每只足掌注射抗原-福氏完全佐剂0.5ml ,每只家兔注射量1ml。两周后,再于腘窝淋巴结内注射抗原-福氏完全佐剂,每侧注射量仍为0.5ml 。

⑶ 无佐剂的人血清加强免疫:上述免疫一周后,耳静脉注射人血清(1:2稀释)0.5ml 左右以加强免疫,如此重复1~2次,并于最后一次注射一周后采血。

⑷ 试血:采血方法同伤寒沙门菌O抗血清制备。试血时,环状沉淀测定的抗体效价达到1:5000,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效价达到1:16以上即可放血收集血清。如效价不够,可追加免疫。

⑸ 抗血清采集:颈动脉放血或心脏采血获得的兔血,置37℃促进血块收缩,并用毛细吸管吸取血清,经3000r /min离心去除残留的红细胞。

3.抗血清的鉴定获得的免疫血清需要进行特异性检测、亲和力测定和效价滴定。针对颗粒性抗原的免疫血清效价,可通过凝集或溶细胞试验(如溶血素效价滴定)检测。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的效价和纯度多选用环状沉淀、琼脂扩散和免疫电泳的方法检测。酶免疫测定、放射免疫分析及平衡透析等方法,可用于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测定。抗血清鉴定的方法详见后述相应实验。

4.抗血清的纯化更加精细的免疫试验需要从抗血清中提取免疫球蛋白,此过程称为抗血清的纯化。纯化的步骤为:50%饱和硫酸铵盐析以沉淀血清球蛋白,应用透析或分子筛法除盐。除盐后的球蛋白过阴离子交换柱(DEAE-纤维素),根据不同类别免疫球蛋白的等电点,选用不同pH和离子强度的缓冲液分别洗脱之;高渗或风于法浓缩免疫球蛋白,若使用冷冻干燥器则可获得干燥制品。

5.抗血清的保存抗体的保存以浓度20~30mg/ml为宜,加入万分之一的硫柳汞或千分之一的叠氮钠防腐,并加入等量的中性甘油,分装小瓶,—20以下保存,数月至数年内抗体效价无明显改变。

【结果分析】

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的抗血清,效价可用上述相应试验判断;其特异性则可通过双扩,免疫电泳或交叉凝集试验进行考察。各试验结果的观察和判断参见响应单元。此外,抗血清的外观应该为澄清,力求无溶血。无血液有型成分残留和无细菌等微生物污染。

【注意事项】

1、动物的选择免疫血清的制备多选用家兔为免疫对象,若系大量制备或二抗种属特异性的需要,也可选用羊或马。应用的动物必须健康,且以雄性为佳。为了避免个体差异,每种抗原最好免疫3只以上动物。

2.抗原的准备全血清抗愿应该选择3人以上混合血清,以避免个体差异性;血清应新鲜,以保持血清中各成分的活性。在细菌性抗原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保证其纯度和避免对实验者的感染。

3.佐剂的准备与使用佐剂应用于可溶性抗原的免疫,颗粒性抗原的免疫无需佐剂。佐剂与抗原混合研磨时,应充分乳化,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在使用佐剂-抗原时,若难以吸入注射器,则可将连同装有佐剂的容器置热水上加热,并选用较粗的注射针头。注射完毕后,剩余佐剂-抗原置4保存。

4.免疫程序并非固定不变,一般而言,不与佐剂一同免疫的抗原,免疫间隔时间较短,可每隔2~3天免疫一次。由于佐剂具有缓释作用,于佐剂一起免疫的抗原可隔1~2周。无论有无佐剂,最后一次免疫一周后采取血清。加强免疫的剂量一般为首次剂量的1/5~2/5。如需制备高度特异性的抗血清,可选用低剂量抗原短程免疫;若欲得到高效价的抗血清,则宜采用大剂量抗原长程免疫。由于免疫期限及间隔时间较长,要注意脱敏,尤其在进行静脉免疫时。脱敏的原则是少量多次注射抗原,例如,在静脉注入抗原前,先将抗原少量注入腹腔,lh后再作缓慢静脉注射。

实验二凝集反应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可逐渐聚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反应过程可分为两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

凝集试验既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也是一个半定量的检测方法,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对倍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由于凝集反应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

通过以下实验的实践,掌握各种凝集反应的原理,熟悉方法步骤、结果判断以及注意事项。

一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direct agglutination)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量电解质参与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现象。常用的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一)玻片凝集试验

【实验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 test)多用作定性试验。一般是用1滴已知诊断血清与1滴受检菌液或细胞悬液,在玻片上混匀后,短时间内用肉眼观察结果。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常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器材试剂】

1.标本任一常见细菌的平板或斜面培养物;待测血清

2.试剂与细菌相对应的诊断血清(可用生理盐水作适当稀释,以免发生前带现象)、生理盐水、已知沙门伤寒菌菌体抗原悬液(7×108/ml)、伤寒沙门菌O抗血清。

方法步骤(以鉴定待测标本中的细菌为例)

1、取洁净玻片1张,用蜡笔划分为左右2格。

2、用接种环按无菌操作取生理盐水和已知诊断血清各2环分别置于左右格内。

3、用接种环取标准菌液少许于左格生理盐水中混匀,

4、灭菌接种环,同样方法取待检菌液少许于右格诊断血清并混匀。

5、将玻片轻轻晃动,室温下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生理盐水对照测不出现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在诊断血清中,细菌与相应抗体反应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为阳性结果。如与对照测相同不发生凝集则为阴性。

【注意事项】

1.每一待检菌均需作生理盐水对照,以排除当细菌发生S-R变异时的细菌自凝,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在载波片两端涂布细菌时,应先涂生理盐水一侧,后涂诊断血清一侧,以免将血清误带入生理盐水一侧

3.试验后的细菌仍有传染性,应将玻片放入消毒缸内

4.若作ABO血型鉴定,室温过低(-10℃以下)可出现冷凝集,造成假阳性结果。

5.严格无菌操作。

(二)试管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tube agglutination test)为半定量试验,在微生物学检验中常用已知细菌作为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titer),亦称为滴度。在试验中,由于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等原因,可引起抗原的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必须设不加抗体的稀释液作对照组。

临床上常用的直接试管凝集试验为肥达试验(Widal test)和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在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的红细胞和血清的交互配血试验。

(方法步骤见肥达试验)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与免疫特异性无关的颗粒性载体的表面,形成人工的免疫微球(或致敏载体),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或被动凝集反应(passive agglutination)。这种反应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其敏感度高于沉淀反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一)间接血凝试验

【实验原理】

血凝试验(hem agglutination test)是红细胞凝集试验的简称。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 agglutination test)是将可溶性抗原(细菌的提取液等)吸附于红细胞成为抗原致敏红细胞,这种“致敏红细胞”与相应抗体作用可产生红细胞凝集现象(图2-1)。以测定伤寒血清抗体滴度为例叙述如下:

图2-1 间接血凝试验原理示意图

【器材试剂】

1.伤寒杆菌“O”抗原

2.伤寒杆菌O901免疫兔血清。

3.2%绵羊红细胞悬液、生理盐水、试管、吸管、37℃水浴箱。

4.“O”抗原的制备:将伤寒杆菌O901接种于柯氏瓶,37℃培养18~24h,用生理盐水洗下菌苔配制成每毫升含100亿细菌的悬液,置100℃水中2h,离心沉淀,吸取上清液分装于无菌试管,4℃冰箱保存备用。

5.致敏红细胞悬液制备:取一定稀释度的抗原(应事先滴定)加等量2%绵羊红细胞悬液,混合后放入37℃水浴箱中,每隔15min取出振摇1次,共经2h,然后取出,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再配制成0.25%悬液即成。

【方法步骤】

1.取小试管10支,排于试管架上,于第1管中加入生理盐水0.9ml,其余各管加0.25ml。

2.以吸管吸取已加热灭活的免疫血清0.1ml,加入第1管,混匀后吸取0.75ml,于第2管中加0.25ml,余下0.5ml弃去。

3.将第2管血清与盐水混合后,吸取0.25ml至第3管。如此依次稀释到第9管,自第9管中吸出0.25ml弃去。第10管不加血清留作对照。

4.于每管加入等量已致敏的0.25%绵羊红细胞悬液,混匀后放入37℃水浴中2h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凡红细胞沉积于管底,集中呈一圆点的为不凝集(一)。如红细胞凝集,则分布于管底周围。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图2-2),以++凝集的孔为滴度终点。

-:红细胞沉积于管底;

+:红细胞沉积于管底,周围有散在少量凝集;

++:红细胞形成层凝集,面积较小,边缘较松散;

+++:红细胞形成片层凝集,面积略多于++;

++++:红细胞形成片层凝集,均匀布满孔底,或边缘皱缩如花边状

呈现明显血凝(++)试管中免疫血清的最高稀释倍数,即为该血清的间接血凝效价。

【注意事项】

参照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实验原理】

把纯化的抗体吸附于醛化红细胞上,即制成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它能与相应可溶性抗原结合,出现红细胞凝集,此即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everse indirect hem agglutination test)(图2—3)。常用于检查HBsAg

、甲胎蛋白、新型隐球荚膜抗原等可溶性抗原。

【器材试剂】

1.1:20抗-HBs致敏的醛化红细胞,纯化的1:20抗-HBs,待检血清,稀释液。

2.配制致敏红细胞悬液:于每瓶冻干诊断红细胞加4ml稀释液,轻轻旋摇使成均匀红细胞悬液,浓度约为0.6%。

3.“V”型微量血凝板,0.025稀释棒,微量搅拌器,刻度吸管,滴管(40滴/ml)。

【方法步骤】(试验加样程序见表2—1)

1.在“V”型血凝板上,每份待检血清设立8孔,于各孔内用40滴/ml滴管各加1滴稀释液(相当于0.025ml)。

2.用0.025ml容量的稀释棒蘸满待检血清分别依次在各孔内捻转作倍比稀释(一般每孔均需捻转10次左右),直至第7孔、第8孔为致敏红细胞对照。另设第9孔为阳性对照,加0.025mlHBsAg阳性血清。

3.于每孔中加入0.025ml混匀的致敏红细胞悬液。依照表2-1

4.将血凝板置于微型振荡器上振荡1—2min,置37℃1h后观察结果。

表2—1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加样程序

孔号123456789

生理盐水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

待检血清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阳性血清

致敏红细胞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

血清稀释度1:41:81:161:321:64 1:1281:256红细胞

对照阳性对照

37℃h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不凝集:红细胞全部下沉,集中于孔底,形成致密的圆点。

明显凝集(++):红细胞于孔底形成簿膜状凝集,中央可见疏松的红点。

出现明显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即为HbsAg效价,凡效价>1:16者需进一步做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在血凝板上每份标本设测定排与对照排,每排8孔,于每孔加稀释液0.025ml,用2只稀释棒蘸取被检血清,分别在第2排作倍比稀释至第7孔,第8孔不含血清,为红细胞对照。然后,于测定排各孔加稀释液0.025ml,对照排各孔加1:20抗-HBs0.025ml。1~2min后,血凝板置37℃30min。取出,于各孔加0.025ml致敏红细胞振摇混匀,置37℃1h后观察结果。

【注意事项】

1.致敏的新鲜红细胞保存时间短,且易变脆、溶血和污染,所以配制的致敏红细胞悬液一般在当天用完,若置2~10℃,使用期不超过3d。若想长期保存而不溶血,可在致敏前

图2-3 反向间接血凝示意图

先将红细胞醛化。常用的醛类有甲醛、戊二醛、丙酮醛等。红细胞经醛化后体积略有增大,两面突起呈圆盘状。

2.试验用的血凝板、滴管、稀释棒等器材必须十分清洁,否则易造成非特异性凝集。

3.血凝板、稀释棒用后均需用体积分数为10%次氯酸钠浸过夜;滴管需煮佛10min,然后用水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晾干备用。

4.致敏用的抗原或抗体要求纯度高,并保持良好的免疫活性。

(三)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在呈阳性反应的乳胶集凝试验中,若先将待测抗原(抗体)与已知的抗体(抗原)混合,隔一定时间后再加入抗原(抗体)致敏的乳胶颗粒,此时,通过观察原有的阳性试验结果是否转阴而得出结果(图2-4),此为胶乳凝集抑制试验(indirect 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本次实验以临床上常用的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妊娠试验(preg- nancy testing)为例。

图2-4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原理示意图

【实验原理】

将含有可溶性抗原的待测标本先与已知抗体混合,充分作用后再加入抗原致敏的乳胶颗粒,因抗体已与标本中的可溶性抗原结合,乳胶颗粒不再出现可见凝集现象。

【器材试剂】

1.HCG致敏乳胶试剂妊娠诊断试剂(有商品出售)。

2.抗HCG抗体与妊娠诊断试剂配套供应。

3.孕妇尿液、正常人尿液、待测尿液均可临床筛选获得。

4.生理盐水、黑色方格反应板、牙签、毛细滴管、刻度吸管、试管、水浴箱等等。

【方法步骤】

1、在黑色方格反应板上取3 个格,用毛细滴管分别加待测尿液,、孕妇尿液、正常人尿液(或生理盐水)1滴,然后每格加抗HCG抗体1滴,分别用牙签混匀后连续摇动1~2min。

2、于上述3格每格加HCG致敏乳胶试剂1滴,分别用牙签混匀后,连续摇动2~3min后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如试验格出现明显凝集为阴性反应,即HCG阴性;不出现明显凝集者为阳性反应,即HCG阳性。

【注意事项】

1、乳胶抗原使用前一定要摇匀。

2、放置时间不应过长,一般不超过5min。

3、注意不出现凝集为阳性,出现凝集为阴性。

4、测定HCG时最好取晨尿,待测标本如试剂的加入顺序应遵守规定的步骤,否则无法判断结果。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

【实验原理】

金黄色葡萄的细胞壁成分中,含有一种称为A蛋白的抗原物质(SPA)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因此可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载体吸附IgG。当SPA 与IgG相应结合后有抗体活性的Fab段暴露于SPA菌表面,此时若有与该IgG相应的特异性抗原存在时,则可发生凝集反应,即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co agglutination test)(图2—5)。本试验是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的一种,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主要用于检测可溶性微量抗原。

图2-5 协同凝集试验原理示意图

【器材试剂】

1、流行脑膜炎病人脑脊液(用前经煮沸处理2min,并适当稀释)。

2、A群脑膜炎球菌家兔免疫血清(用前经56℃30min灭活)。

3、SPA菌稳定液。制备过程为:选取能产生SP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 I株接种在琼脂斜面培养基上,37℃孵育18—24h,。用少量PBS洗下菌苔,以3000r/min离心30min,其沉淀物用PBS洗2次,然后以含0.5%福尔马林0.01mol/LPBS制成10%悬液,置室温作用6h 或过夜。再将此悬液加热56℃30min,迅速冷却,再以PBS洗3次,最后用含0.05%—0.1%NaN3的PBS制成10%悬液,置4℃冰箱保存备用。

4、抗体标记SPA菌的制备将SPA菌稳定液用PBS洗1次后,再用PBS制成2%的悬液,用PBS将免疫血清稀释成适宜浓度,一般可将测定合适的稀释度减少半倍(如适宜浓度为1:8,则实际应用为1:6)。将2%SPA菌稳定液与稀释免疫血清等量混合,置37℃水浴中30min(也可置4℃冰箱过夜)。取出混合液后,以3000r/min离心30min,弃上清,其沉淀物用PBS洗2次,然后用含0.05%~0.1%NaN3,制成2%悬液,放4℃冰箱保存备用,一般可保存1个月左右,其敏感性不变。

【方法步骤】

1.取洁净玻片1张,将其分为3大格,第1格及第2格先各加1滴抗体标记SPA菌液,第3格加1滴未经抗体标记的葡萄球菌菌液。

2.然后第1格及第3格各加1滴病人脑脊液,第2格加1滴生理盐水。

3.分别用牙签混合均匀并不断摇动玻片,在日光灯下观察结果,一般在几分钟内出现反应。分析各格反应有何不同,并作出判断。

【结果分析】

第1格内形成白色凝集物,第2、3格内无凝集。

【注意事项】

1、用前仔细检查试剂本身有无自凝颗粒。

2、本试验的特异性取决于标记用抗血清的特异性,凝集反应的强弱取决于抗血清的效价高低,故应选用特异性强和效价高的抗血清

实验三沉淀反应

一环状沉淀实验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实验原理,熟悉其方法步骤,了解其检测意义。

实验原理

可溶性抗原(如血清、细菌浸出液、毒素等)和相应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发生结合,经过一定的时间,在二者比例适当时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环状沉淀实验是把可溶性抗原小心加入已含抗体溶液的环状沉淀管液面上,当对应的抗原与抗体相遇,在二者交界面处可出现乳白色环状沉淀物,即为环状沉淀阳性反应。

【器材试剂】

1.标本人待检血清

2.试剂稀释鸡血清、抗人血清、生理盐水

3.器材沉淀小管(内径1.5~3mm)或小试管、毛细吸管、试管架等

【方法步骤】

1.取3支沉淀小管,排列于试管架并作好标记;

2.在1号、2号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抗人血清0.4ml,3号试管内加入0.4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3.再在1号、3号试管内分别加入人待检血清0.2ml,2号试管内加入鸡血清0.2ml;

4.室温静置10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1.1号试管两液面交界处出现乳白色沉淀环,为环状沉淀试验阳性,2号和3号试管为阴性。

2.由于沉淀反应抗原多系胶体溶液,沉淀物主要是由抗体蛋白所组成,为求得抗原与抗体的适宜比例,故操作中通常是稀释抗原而不稀释抗体,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

3.本试验常用于抗原的定性试验,如诊断炭疽的Ascoli 试验、血迹的鉴别等。

【注意事项】

1.加抗原时应使沉淀管倾斜,使其缓慢由管壁流下,轻浮于抗体上面,勿使相混,避免气泡产生。

2.观察结果时将沉淀管平放在眼前,如在沉淀管后面衬以黑纸或手指,使光线从斜上方射入两液面胶结处,则能更清楚地看到沉淀环。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试验原理、结果分析,熟悉其方法步骤。

【实验原理】

将对应的抗原与抗体放在琼脂凝胶板中的相应孔内,让二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当二者相遇时发生特异性反应,在浓度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若同时含有多种抗原抗体系统,根据抗原与抗体的性质、纯度和比例的不同,沉淀线的形状、位置和数量不一。

【器材试剂】

1.标本待检人血清、阳性对照血清。

2.试剂羊抗人IgG诊断血清、15g/L盐水琼脂等。

3.器材载玻片、吸管、打孔器、湿盒、微量加样器等。

【方法步骤】

1.浇板用粗孔吸管吸取熔化的15g/L盐水琼脂4.5ml ,浇注于洁净载玻片上,要均匀、平整、无气泡、布满整个玻片。

2.打孔待琼脂凝固后,用直径3mm的打孔器打孔,使孔间距为4 ~ 5mm。临床常用的孔型为梅花形,中间为抗体孔,四周等距排列6个抗原孔。

3.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向中央孔加入抗体(羊抗人IgG诊断血清),周围孔加入待测抗原,其中第1、4孔加入阳性对照血清,第2、3、5、6孔分别加入不同的待检血清。如用于检测抗体特异性时,中央孔加抗血清,四周孔加入不同的有关抗原。如进行抗体效价滴定时,则在中央孔加入抗原,四周孔加入不同稀释的抗血清。

4.扩散将加好样的琼脂板放入湿盒中(内有5mol/L的石炭酸纱布),置室温或37℃1~2d,于24h和48h各观察和记录结果一次。

【结果分析】

1.如果凝胶中出现白色沉淀线,说明抗原与抗体相对应。若抗原与抗体只含单一的成分则形成一条沉淀线;若含多种成分,可形成多条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因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浓度比例、扩散速度等因素不同而异。另外,若相临抗原浓度相等,可出现对称相融的沉淀线;若不等,沉淀线移向低浓度一边。

2.在梅花孔型中,若相临两条沉淀线完全融合,说明两抗原部分相同;若相临沉淀线发生交叉,说明两抗原完全相同。

3.阳性结果多在24h以内出现,48h不出现沉淀线可判为阴性结果。放置过久可使沉淀线消失。

4.此方法简便易行,结果稳定可靠;但灵敏度低,试验所需时间长,且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仅适用于大量普查项目。

【注意事项】

1.所用载玻片要洁净、边缘无破损,否则难以浇制琼脂板。

2.缓冲琼脂的温度要适宜,温度过高浇板时易外溢,同时表面蒸发量大,琼脂板光洁度差;但温度过低则琼脂凝固过快,制板厚度不均匀,表面不光滑。

3.浇制琼脂板时动作要迅速,过于缓慢容易边加边凝,使琼脂板凹凸不平。

4.打孔时要小心,勿使琼脂层脱离载玻片或琼脂板底层开裂,以免加样时顺裂缝或底部散失。一旦出现裂缝或脱离现象,可向孔内滴加少许温琼脂加以弥补或将琼脂板在火焰高处来回通过几次补底。

5.为了使沉淀线保持清晰度,可在加样完毕将琼脂板置37℃下进行扩散,形成沉淀线后置室温或4℃冰箱为佳。

三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试验原理、熟悉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了解其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

将一定量抗体混匀于琼脂凝胶内,凝胶孔中加入抗原,抗原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与凝胶中的抗体发生反应,在抗原与抗体比例合适处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现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直径的大小与孔中抗原浓度成正比。如预先用已知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上查出待检标本中抗原的含量。

【器材试剂】

1.标本待检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工作标准(IgG含量10mg/ml)。

2.试剂羊抗人IgG诊断血清(单扩效价1∶60)、15g/L盐水琼脂。

3.器材三角烧瓶、载玻片、打孔器、吸管、滴管、湿盒、水浴箱、微量加样器和半对数坐标纸等。

【方法步骤】

1.琼脂准备吸取已熔化琼脂59ml于三角烧瓶中,置56℃水浴保温,将预温的羊抗人IgG诊断血清1ml与琼脂充分混合,继续保温于56℃备用。如果羊抗人IgG诊断血清的单扩效价不是1∶60,试验时所需琼脂量与抗体量的比例应加以调整。

2.浇板取混有抗血清的琼脂液4.5ml浇注于载玻片上,注意浇板要均匀、平整、无气泡、布满整张载玻片。

3.打孔待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孔径3.5mm,孔距10~12mm。孔要打得圆整光滑,边缘不要破裂,底部不要与载玻片脱离。如有脱离应注意补底。

4.加样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做1∶40稀释,用微量加样器取稀释血清10μl加入相应的试验孔内,每份标本加两孔。如同时测定多个标本,注意做好标记,认真记录,不要搞混。

另外,取免疫球蛋白工作标准1支加0.5ml 蒸馏水溶解,用生理盐水稀释成如下浓度:1∶10、1∶16、1∶20、1∶32、1∶40,分别加入另一套孔中,每孔中加10μl,用于制备标准曲线。

5.扩散将加样完毕的琼脂放于湿盒中,置室温或37℃ 24h后观察结果。

6.绘制标准曲线以各稀释度工作标准的沉淀环直径为横坐标,相应孔中IgG含量为纵坐标,在半数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结果分析】

1.精确测量各试验孔沉淀环直径,如果沉淀环不太圆,则取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的平均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对应的IgG含量,乘以稀释倍数,即为待检血清中IgG的实际含量。

2.琼脂单扩散试验为定量测定法,常用于血清中IgG、IgA、IgM、补体、白蛋白、蛋白酶等物质的定量测定,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指标。

3.本方法比较稳定,易于操作;但观察结果需时间长,敏感度偏低,每次试验均需做参考血清的标准曲线。

【注意事项】

1.浇制琼脂板的事项同凝胶双扩散试验。

2.每批试验均应同步绘制标准曲线。即检测待检血清所用琼脂板应和绘制标准曲线采用的琼脂板为同一批琼脂板。

3.琼脂熔化后置水浴中保温时,温度不可超过56℃,否则会使抗体变性;温度也不可过低,否则琼脂易凝固而不能浇制出很好的琼脂板。

四对流免疫电泳

【目的要求】

本实验以测定血清中AFP为例,要求掌握实验原理、熟悉操作过程和结果分析;了解临床应用及意义。

【实验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实质上是定向加速的电泳技术与免疫双扩散技术的结合。在偏碱性的缓冲液环境和适当的直流电场中,大部分抗原带有较多的负电荷,电泳力大于电渗力,向正极移动;而抗体(尤其是IgG)在同样的环境中带负电荷较少,而且其分子量又较大,加上凝胶内较强的电渗作用,故抗体电泳力小于电渗力,向负极移动。试验中将抗原放负极,抗体放正极,在一定的时间内(约30~90min),移动的抗原与抗体在两孔间相遇并发生反应,在浓度比例适当时形成沉淀线。

【器材试剂】

1.标本待测人血清、阳性对照血清。

2.试剂AFP诊断血清、pH8.6 0.05mol/L巴比妥缓冲液、15g/L琼脂(用pH8.6 0.05mol/L巴比妥溶液配制)。

3.器材电泳槽、电泳仪、孔型模板、打孔器、载玻片、吸管、微量加样器、吸球、滤纸或纱布条等。

【方法步骤】

1.制板用粗孔吸管吸取已熔化好的巴比妥琼脂4.5ml加到洁净载玻片上浇制成琼脂板。

2.打孔待琼脂凝固后成对打孔,孔径为3mm,孔距为5mm。

3.加样做好抗原和抗体的标记(例如在无关紧要的边缘打一小孔等),按标记分别加入抗原、抗体及阳性对照。

4.电泳将加样完毕的琼脂板置电泳槽的支架上,抗原孔置阴极端,抗体孔置阳极端,电泳槽内加0.05mol/L 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液面至槽高2/3处,琼脂板两端用滤纸条或纱布条与缓冲液相连。接通电源,控制电流强度在2.5~3.5mA/cm板宽。电泳30~90min后切断电源,取出琼脂板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1.待测孔与抗血清之间出现沉淀线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2.阳性结果的沉淀线位置与抗原和抗体分子的电荷情况有关,也与抗原和抗体的浓度比例有一定关系。

3.对流免疫电泳实际上是电场作用下的琼脂双扩散试验,操作简便,观察结果快,敏感度比琼脂双扩散法高8~16倍。制作琼脂板时必须选择高电渗作用的普通琼脂,还要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否则结果难以解释。

4.该方法可用于抗原的半定量测定或根据沉淀线的位置、形状做抗原和抗体相对浓度的分析。但分辩率较差,当有多种抗原抗体系统存在时,形成的沉淀线常形成重叠,难以分辩清楚,所以用作此目的时,反倒不如琼脂双扩散试验。

【注意事项】

1.浇制琼脂板的注意事项同琼脂双扩散试验。

2.搭桥时应注意与凝胶接触紧密,否则会使电流不均匀,致使沉淀线歪斜、不均匀。

3.电泳时抗原、抗体电极方向不可放反。

4.电泳时间和电流强度及孔间距有关,电泳时电流不可太大,以免蛋白质变性,孔间

距如果较大应适当延长电泳时间。

5.电泳完毕,先断电源(不仅关闭电源按钮,一定要脱开电泳槽和电泳仪之间的连接线,以防积蓄电压触电),再取出电泳板。

6.抗体或抗原要根据所标效价做适当稀释,多做几个稀释度,选择最适的比例关系。

五火箭电泳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火箭电泳的原理,熟悉其操作方法,了解其应用。

实验原理

将凝胶单扩散的琼脂板置人直流电场,板孔中的抗原因带有负电荷会在含有抗体的离子琼脂中向正极泳动,并于比例合适处与抗体发生反应,在泳道上形成可见的沉淀带。泳动中的抗原浓度越来越小,沉淀带越来越窄,直至全部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一个锥形的沉淀峰。整个沉淀带的形状呈火箭样,故名火箭电泳。抗原含量越高,所形成的火箭峰就越长。将沉淀峰与事先用已知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的标准曲线比较,即可得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

【器材试剂】

1.标本待检人血清、阳性血清(脐带血清)。

2.试剂抗AFP抗体、pH8.6 0.05mol/L巴比妥缓冲液、精制琼脂粉或琼脂糖等。

3.器材电泳槽、电泳仪、打孔器、水浴箱、玻璃板、吸管、三角烧瓶和微量加样器等。

【方法步骤】

1.常规配制pH8.6 0.05mol/L巴比妥缓冲液,称取1.5g精制琼脂粉或琼脂糖加到100ml缓冲液中,在三角烧瓶内加热熔化。

2.将熔化好的琼脂置56℃恒温水浴中预温,待温度平衡(琼脂胶温度为56℃)后,将抗AFP抗体加到琼脂液中,二者比例为1∶30。摇匀后迅速浇制琼脂板。

3.待琼脂凝固后在琼脂板的一端(距板端约5mm)打孔,孔径3mm,孔间距6~8mm,孔的数目根据需要而定。

4.向每孔加入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其稀释倍数分别是5、10、20、40、80。另外,向另一板的孔中加入系列已知浓度的阳性血清或其他抗原,用来绘制标准曲线。

5.电泳槽内加入pH8.6 0.05mol/L巴比妥缓冲液至槽高的2/3处。将加样完毕的琼脂板置电泳槽的支架上,将打孔加样端置阴极,用滤纸或纱布条将凝胶板与电泳液相连。接通电源,调整电流强度在2~4mA/cm板宽。电泳1~2h可见火箭峰的出现。

6.电泳结束后,切断电源,取下琼脂板,如沉淀峰清晰可见,可直接判读结果,否则将琼脂板浸入10g/L鞣酸生理盐水中10分钟,可使沉淀峰更明显。如欲永久保留,可将琼脂板进行染色干燥处理。

【结果分析】

1.首先测量已知抗原的火箭峰高度,以此为横坐标,以对应浓度为纵坐标作图,绘制出标准曲线。待测样品的定量可根据峰高从标准曲线上查出。

2.火箭峰高度与孔中抗原浓度呈正相关,与凝胶中抗体浓度呈负相关。但抗原浓度过高则在琼脂板上看不到峰顶;而抗体浓度过高则沉淀峰太低,降低试验的敏感度。

3.沉淀峰呈尖角状表示无游离抗原,泳动已到终点;前端呈钝圆形或云雾状则表示还未到终点,应继续电泳。

4.用多价抗血清时每个火箭可出现多个子峰;抗原与抗体比例不适合或电泳条件不适当时不出现火箭峰。

5.与前述几个电泳方法相比,火箭电泳操作简便省时,结果重复性好,检测灵敏度可达0.3μg/m1。

6.如在抗原标本中加入微量放射性核素,电泳后具有放射性的沉淀带在暗室中可使胶片感光,感光峰比凝胶中肉眼可见的火箭峰高得多——此法称火箭电泳放射自显影,检测灵敏度可提高40~60倍。

【注意事项】

1.凝胶单扩散中的注意事项在此均适用,例如加入抗体时要严格掌握琼脂胶的温度,抗原与抗体的浓度应预先试验。

2.应选择电渗作用最小的精制琼脂粉或优质琼脂糖来制备凝胶,而不用普通琼脂。

3.打孔完毕,可先将琼脂板放在电泳槽上,低电流通电后再加样,加样后立即加大电流。这样可防止抗原液向孔四周扩散,使火箭峰形状良好,敏感性增加。这一做法适用于所有打孔加样的凝胶电泳。使用低电压、低离子强度、电泳时间长些,效果会更好。

4.火箭电泳适用于测定那些在pH8.6以上环境中带负电荷的蛋白质,IgG、IgA等在pH8.6条件下净电荷几乎等于零,因此要使IgG、IgA等在电场中也向正极泳动,应先经乙酰化、甲酰化或氨甲酰化处理来增加它们的负电荷。甲酰化的方法:取待检血清若干,用0.36%甲醛稀释至分析要求的浓度,室温30min,即可使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与甲醛发生缩合反应,该反应抑制了蛋白质分子中碱性基团的解离,使其形成某种酸,因此在pH8.6的碱性条件下增加了其负电荷量。

六免疫电泳

【目的要求】

本试验以鉴定人血清IgG提取物的纯度为例,掌握免疫电泳的原理,熟悉操作方法,了解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实验原理】

免疫电泳(immunoeletrophoresis,IEP)是琼脂区带电泳和凝胶双扩散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技术。试验时先进行琼脂凝胶电泳,将样品中不同分子量和不同电荷的组分分离成若干区带;然后与电泳方向平行挖一小槽,加入含相应抗体的免疫血清,与已分离的各抗原成分在琼脂中作双向免疫扩散。各区带蛋白在相应位置与抗体形成弧形沉淀线。根据沉淀弧的位置、数量和形态,可分析样品中所含抗原成分及其性质。

【器材试剂】

1.标本正常人血清、待鉴定的人IgG提取液。

2.试剂兔抗人全血清、pH8.6 0.05mol/L巴比妥缓冲液、12g/L琼脂巴比妥液凝胶、凝胶指示剂(葡萄糖0.5g和氨基黑10B 0.1g溶于20ml巴比妥缓冲液中)等。

3.器材电泳仪、电泳槽、37℃温箱、恒温水浴箱、水平台、载玻片、吸管、3mm打孔器、孔型样板、尖头棉签棒、毛细滴管、手术刀片、湿盒等。

【方法步骤】

1.琼脂板制备加热熔化巴比妥琼脂胶,用粗口吸管吸取4ml琼脂胶,浇注到置于水平台上的洁净载玻片上。凝固后按孔型样板打孔、开槽。槽可用刀片划制,也可用模具在浇注前放到载玻片上;打孔开槽时要求外壁整齐,防止琼脂破裂。制成后琼脂板厚约1.5mm,孔径3mm(可加样品10μl),槽宽1.5~2mm。

2.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吸取正常人血清和待检的人IgG各10μl分别加入两个样品孔中,注意不要外溢。为便于观察样品泳动位置可在正常人血清中加微量氨基黑染液。

3.电泳将琼脂板置于电泳槽内进行电泳。控制电流2~4mA/cm板宽,当蛋白指示剂泳动至距槽端1.0cm时,可终止电泳(约1.5h)。

4.双扩散电泳后取出琼脂板,向槽中加入预温的琼脂胶封底。用毛细滴管加入抗人全血清,充满槽内,勿使外溢。将板平置湿盒内,置37℃温箱扩散24h后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1.观察已分离的血清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形成的沉淀弧。根据正常人血清各蛋白成分所处的电泳位置可分为白蛋白(Alb)区、球蛋白α区、β区和γ区。待鉴定的提纯人IgG 的沉淀弧应主要在γ区,并可延伸到β区,甚至α区。如出现两条以上沉淀线,则指示提取物不纯。

2.若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线很弱,肉眼难见,可将琼脂板用生理盐水浸泡10h (其间应换液数次),以去除未反应的蛋白。再将板浸入10~40g/L鞣酸水溶液中,10min后取出观察,可增加沉淀线的清晰度。

3,如欲制作染色标本,可将琼脂板浸泡于生理盐水中24~48h,其间换水2~3次,以除去未反应的蛋白,再用蒸馏水浸泡2h除盐,然后于板上覆盖用水浸湿的棉布一块,置于37℃温箱过夜,使其干燥,再浸入氨基黑染液中染10~20min,用脱色液脱色,保存。

4.免疫电泳的主要优点不仅是加快沉淀反应的速度,而且样品用量少、特异性和分辨率高,可鉴定混合样品中的不同抗原组分。但免疫电泳技术的分辨率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抗原抗体比例、抗血清的抗体谱、以及影响区带电泳的各种因素:缓冲液、琼脂、电流等。

5.免疫电泳主要应用于复杂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或其提取物的纯度鉴定。临床上常用于骨髓瘤、γ球蛋白缺乏症、肝脏疾病、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血清蛋白成分的分析。

【注意事项】

1.抗原与抗体均不能溢出孔外或槽外,防止沉淀线弯曲。

2.抗原抗体比例需适当,抗体过多时清晰的沉淀带减少;抗原过多会出现弧线融合或消失。所测抗原的蛋白含量一般应在20g/L以下,若过高需用缓冲液稀释。

3.为防止电泳后两个缓冲槽中缓冲液的pH与离子强度有所改变,每次电泳后应更换阴阳电极,或将两槽中的缓冲液混合。

七免疫浊度测定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浊度测定的原理,熟悉其操作方法,了解其意义及应用。

【实验原理】

抗原和抗体在液相中反应,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使液相出现浊度,复合物的量与浊度呈正相关。这种浊度可以反射、散射和吸收入射的光线,使入射光衰减。因此可通过测定透射光衰减(以A值表示)或散射光强度来检测抗原抗体反应,本试验以常用透射比浊法检测人血清IgG为例。在反应系统中保持抗IgG抗体过量时,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与血清IgG量呈正相关,而形成的浊度大小与入射光的衰减呈正相关,因此测定A值可反映液相中的抗原量,通过参照标准曲线或标准品数值的计算,即可得知待检血清中IgG含量。

【器材试剂】

1.标本待检人血清、标准血清(混合正常人新鲜血清)、人IgG标准品(或冻干人血清

IgG参考标准)。

2.试剂羊抗人IgG抗血清、生理盐水、蒸馏水、PEG溶液(PEG 6000~8000 4.0g、NaF 1.0g、NaHPO4·12H2O 10.15g、NaH2PO4·2H2O 1.0g、NaN3 0.1g,加蒸馏水至100ml)等。

3.器材分光光度计(721或731等)、水浴箱、微量移液器、刻度吸管、试管等。

【方法步骤】

1.系列标准管准备用生理盐水稀释人IgG标准品或人血清IgG工作标准,使其浓度分别为5.5g/L、11.0g/L、22.0g/L、44.0g/L(浓度可根据不同制剂略有变动)。取上述IgG 标准液各10μl,分放于4个试管中;另取生理盐水10μl,放于第5支试管中,作为空白对照。分别做好标记。

2.血清管准备将待检血清和标准血清均做1∶10稀释(0.1ml血清+0.9ml生理盐水),各取10μl分放于预先标记的试管中。

3.抗体准备用PEG溶液稀释羊抗人IgG抗血清,注意保持适宜的抗体浓度。

4.抗原抗体反应向各标准管和血清管中分别加入稀释抗血清,混匀后至37℃水浴30min。

5.测定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使用340nm波长,用生理盐水校正零点。逐次测定各标准管和血清管,准确读取和记录各自的A值。

【结果分析】

1.以4个浓度IgG标准品的A值为纵坐标,以其分别的IgG含量为横坐标,绘制出标准曲线。各血清管的IgG含量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标准血清的IgG含量应该处于正常参考值的范围以内,否则应考虑实验结果可能有问题。

2.也可用分段直线计算法得到结果,举例如下:

标准管序号 1 2 3 4

标准管IgG含量(g/L) 5.5 11. 0 22.0 44.0

标准管A值0.04 0.08 0.14 0.26

血清管A值0.10

以上例子中,血清管的A值位于标准管1和标准管3之间,计算如下:

3.正常血清IgG参考值8.0~16.0 g/L。血清IgG降低主要见于先天性低IgG血症,亦可见于获得性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低于5.0g/L;血清IgG升高主要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肝脏疾病(慢性活动型肝炎、原发行胆汁肝硬化等)和自身免疫病等。

4.本方法敏感度高于琼脂单扩散试验5~10倍,批内、批间重复性较好,操作简便快速,1h可出结果。

【注意事项】

1.由于不同制品羊抗人IgG抗血清的效价不同,所以对每批制品都需要测定最适宜的抗体浓度。

2.PEG的分子量不同,性质亦有所区别;PEG溶液浓度不同所沉淀的免疫复合物也不同,浓度越大沉淀的复合物越小。20g/L浓度只能沉淀较大复合物,40g/L浓度可沉淀较小复合物,但浓度>50g/L,PEG选择性沉淀免疫复合物的特性即行消失。

实验四补体参与的反应

通过以下补体参与的各项实验的操作,要掌握各项实验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结

果判断及注意事项;还要进一步增加对补体生物活性的感性认识,

一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实验原理】

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与绵羊红细胞接触后发生特异性结合,此时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从而使绵羊红细胞溶解。其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呈正比,溶血程度在30%~70%的范围内,补体的用量稍有变动即能影响溶血程度。在50%溶血(CH50)时,其溶血的程度与补体量的关系最敏感,近似直线关系,故以50%溶血度作为反应的终点指标,所测补体量较为准确,由于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激活补体是经典C1途径,所以此反应反映了总补体的活性。

【器材试剂】

1、巴比妥缓冲液(BB,pH7.4)配储存液2000ml:NaCl 85g,巴比妥5.75g,巴比妥钠3.75g,MgCl21.017g,无水CaCl20.166g,逐一加入热蒸馏水中,溶解冷却后,加蒸馏水至2000ml,过滤,4℃保存。使用时用蒸馏水1:5稀释。

2、2%SRBC悬液新鲜脱纤维绵羊血或Alsever液保存羊血(4℃可用3周),以10倍NS洗三次,前两次每次2000rpm×5min,最后一次2500rpm×10min。比积SRBC用BB液配成2%细胞悬液。为使红细胞浓度标准化,取2%SRBC悬液0.2ml加BB液5ml混匀后,用0.5cm比色杯于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波长542nm),调T(透光率)=40%。

3、溶血素(抗SRBC抗体)按效价用BB液稀释至2单位。如效价为1:4000,使用时按1:2000稀释。

4、试管、空针、针头、刻度吸管、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配0.5cm比色皿)、水浴箱等。

【方法步骤】

1、制备1:20待测血清抽取静脉血于试管中,室温下静置,分离血清(2h以内),用BB液稀释为1:20。

2、制备50%溶血标准管取2%SRBC悬液2ml加蒸馏水8ml,SRBC全部溶解,为100%全溶管。取全溶管上清液2.5ml加BB液2.5ml,混匀,即为50%溶血标准管。

3、取试管10支,分别编号1、2、3、到10,按表4-1加入物质。

管号1:20

血清ml BB

溶血ml

(2U/ml

2%绵羊

红细胞ml

摇匀置

37℃水

浴箱内

30min,

取出离心

2500rpm

×5min

对应管50%溶血所示血

清总补体活性(U/ml)

1 0.1 1.40 0.5 0.5 200

2 0.15 1.35 0.5 0.5 133

3 0.2 1.30 0.5 0.5 100

4 0.2

5 1.25 0.5 0.5 80

5 0.30 1.20 0.5 0.5 66.6

6 0.35 1.15 0.5 0.5 57.1

7 0.40 1.10 0.5 0.5 50

8 0.45 1.05 0.5 0.5 44.4

9 0.50 1.00 0.5 0.5 40

10 - 1.50 0.5 0.5 -

表4-1

【结果分析】

取各管先与50%溶血标准管作初步目视比较,选择与标准管相接近的两管。用721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42nm读T值。求出两者中更加接近标准管透光率的一管,根据此管中加入的稀释血清的量,按下式求出总补体值,计算每ml血清中补体活性(U/ml):

根据该公式计算出待测血清总补体活性单位,亦可在上表中查出总补体活性单位。第10管为空白对照管,实验正常,应不发生溶血。

本法测定补体的正常参考值为50~100U/ml。在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如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伤寒、Reiter综合征和多发性关节炎)、肿瘤、骨髓瘤等时,常可见补体含量升高,使CH50值偏高;低补体血症多见于与免疫有关的疾病,系病程中免疫应答消耗了补体所致,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注意事项】

1、待测标本应无溶血、无污染、无乳麋血。实验器材应清洁。

2、缓冲液、致敏羊红细胞均应新鲜配制。试验中吸取2%SRBC时注意不断轻摇。

3、受检血清必须新鲜,如放置2h以上,会使补体活性下降。

4、补体的溶血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绵羊红细胞浓度及溶血素的量等。当每一致敏红细胞吸附的补体分子低于100时,红细胞溶血程度随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用高浓度抗体致敏时,溶血程度随细胞增加而增加。红细胞浓度增加一倍,可使50%溶血补体量增加25%左右。故在配2%SRBC和2单位的溶血素时,均应尽可能标准化和准确。钙、镁离子的存在可稳定溶血系统,但含量过多时,反而抑制溶血反应。因此,须对反应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

二溶血试验

【实验原理】

动物接受异种细胞注射而免疫,于血清中产生特异性抗体(即溶血素),此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时能发生凝集,若再有补体参与,红细胞则被溶解,称溶血反应(hemolytic)。此反应的直接用途是作为指示系统测定血清总补体活性或溶血素的效价,也可检测另一反应系统的抗原或抗体,即补体结合试验。

【器材试剂】

1、2%绵羊红细胞悬液(SRBC)。

2、溶血素(2个单位)。

3、补体(2个实用单位)。

4、生理盐水、水试管、吸管、37℃浴箱。

【方法步骤】

取小试管4支,分别注明管号,按下表依次将各成分加入试管中。

表4-2 溶血反应

试管号

溶血素

(2个单元)

2%绵羊

红细胞

补体(2个实用单位)

生理

盐水

置37℃

20min

1、(试验管)0.5 0.5 0.5 0.5

2、(溶血素对照)0.5 0.5 — 1.0

3、(补体对照)—0.5 0.5 1.0

4、(羊红细胞对照)—0.5 — 1.5

【结果分析】

溶血:液体呈红色透明。

不溶血:呈红细胞混悬液。

【注意事项】

1、补体在体外极易衰变,血清分离后应及时使用,最好在当日用完。必须保存时采用小量分装的办法,置-70℃下可保存数月,避免反复冻融。冻干制品可长期保存,但其活性都不同程度地比新鲜血清降低。所以检测补体活性的血清标本和作为补体试剂的血清必须新鲜。

2、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多是以绵羊红细胞免疫家兔而得到的兔抗血清。一般没有必要进一步提纯抗体,但在试验前需先经过56℃30min或60℃3min以灭活补体。

3、由于补体溶血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均是比较精密的试验,其结果与溶血素的效价有关,所以试验需要滴定溶血素效价;在制备抗血清的过程中,动物采血前和分离抗血清后也需要滴定溶血素效价(方法见附2)。

三补体结合试验

【实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参与本反应的5种成分可分为2个系统:一为待检系统:即已知抗原(或抗体)和待检的抗体(或抗原);二为指示系统,即绵羊红细胞及其相应溶血素:待检的抗原、抗体和先加入的补体作用后,再加入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则为补体结合阳性,表示待检系统中的抗原与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后固定了补体,指示系统无补体结合,故不发生溶血。反之若出现溶血现象,则为补体结合阴性,表示待检的抗原抗体不对应或缺少一方,不能固定补体,游离补体被后加入的指示系统固定,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本反应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检测某些病毒病、立克次体病、梅毒病等。由于参与反应的各种成分之间要求有适当量的关系。因此作本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预备试验来确定补体、溶血素、抗原或抗体的使用量。本次实验以测定患者血清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为例介绍。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96319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姓名:学号:记分: 一单选择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E受体 B.IgG 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 3.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 4.与类风湿因子有关的Ig是() A.IgG B.IgA C.IgM D.IgD E. IgE 5.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 D.DH E.CL 7.体液补体抑制因子是() A.C1qB.IgG1 C.IL-2 D.H因子 E.B因子 8.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 D.能结合补体 E.能促进吞噬 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A.肿瘤的诊断 B.肿瘤的治疗 C.血清Cl-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测定 E.细胞受体测定 10.关于细胞因子() A.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 B.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C.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D.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 E.以上均正确 11.既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又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是() A.IL-6受体、IL-2受体 B.IL-2受体、IL-4受体 C.IFN-α受体、IFN-γ受体 D.IL-8受体 E.IL-1受体 12.宿主的天然抵抗力() A.经遗传而获得 B.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 C.接种菌苗或疫苗而获得 D.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 E.给宿主转输致敏巴细胞而获得 13.5种免疫球蛋白的划分是根据() A.H链和L链均不同 B.V区不同 C.L链不同 D.H链不同 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 14.B细胞能识别特异性抗原,因其表面有() A.Fc受体 B.C3受体 C.IPS受体 D.E受体 E.SmIg 15.下列哪一类细胞产生IgE()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粒细胞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中医学(骨伤)、针灸推拿学专业 [实验学时] 9 学时 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 《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是与《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非单独设课的医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操作,为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医药相关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2)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5)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细菌的人工培养法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种培养基接种技术。 (2)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认识菌落、菌苔。 (3)了解常用的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成分、制备方法和用途。 2、实验内容 (1)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法) (2)斜面培养基接种方法 (3)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4)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法 (5)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细菌各种培养物的示教;描述细菌

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观察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现象。 3、实验仪器 普通琼脂平板,普通琼脂斜面,半固体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大肠杆菌24小时斜面培养物等。 4、实验学时 1学时 实验二细菌的分布及消毒与灭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高压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证实热力和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证实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证明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存在,为在医学实践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提供依据。 2、实验内容 (1)高压蒸气灭菌法 (2)干热灭菌器(干烤箱) (3)紫外线的杀菌实验 (4)热力对芽胞及繁殖体的作用 (5)药物敏感性试验 (6)化学消毒剂的杀菌的作用———手指皮肤消毒前后的细菌学检查 (7)空气中的细菌检查 (8)污水和净水中的细菌数检查 (9)皮肤表面的细菌检查 3、实验仪器 普通琼脂平板、1%高层琼脂,血琼脂平板,无菌试管,无菌吸管,无菌平皿,灭菌棉签,咽拭子,酒精灯等。 4、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方法。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胞)。 (3)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 (4)了解细菌的动力 2、实验内容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2)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动力试验 (4)革兰染色 3、实验仪器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及考试重点

免疫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名词解释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或黏膜免疫系统(MIS),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泌SIgA(分泌型IgA)完成其免疫效应。: 问答题: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CDR: (互补决定区)(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在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V区,各 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这个区域称为高变区。高变区实际上是Ig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这些高变区序列在空间结构上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为CDR. 2、单克隆抗体(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杂交瘤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使B淋巴细胞产 生识别同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其有高度均一性、特异性与高效性. 3、多克隆抗体(抗血清)(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人工方法以相应天然抗原免疫动物, 由于该抗原的高度异质性,含有不同抗原表位、且未经纯化,造成接种动物获得的免疫血清为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含多克隆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问答题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各类Ig的作用(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阐述题):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由2条轻链与重链组织,分为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其V区的功能主要是靠其互补决定区(CDR)特异性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发挥免疫效应,如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侵入。C区的功能主要是(1)激活补体:通过IgG1-3和IgM的CH2/CH3通过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达到溶解细胞或细菌的作用。(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I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Fc受体(FcR)结合,增强其吞噬作用。也称为调理作用。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高亲和力结合。使其脱颗粒,介导I型超敏反应;IgG 的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表面FCR结合,而直接杀伤被粒体包被的靶细胞,也称为粒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通过胎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的Ig。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抗感染和毒素中起主要作用,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Ig。 (2)IgM:是初次应答的早期Ig,在感染早期即已产生,在个体发育中最早出现的Ig。可用于诊断宫内感染,其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引起II、III型超效反应的抗体,血型抗体也属IgM。IgM有杀菌、溶菌、溶血等作用。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血清IgA为单体,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分泌型Ig(SIg)由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中的浆细胞产生。是黏膜局部免疫

免疫试验设计

免疫学实验设计 题目:StreamlineDireetHST分离卵黄抗体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姓名:

StreamlineDireetHST分离卵黄抗体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 作者及学号: 一、实验背景 1、卵黄抗体即卵黄免疫球蛋白(Egg Yolk Immunoglobulin,lgY),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鸡卵黄抗体。母鸡接受免疫后,在卵黄成熟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G选择性的转移到卵黄中形成IgY。IgY是一种7S免疫球蛋白,分子量180kD,由两条重链(分子量22~30kD)组成,等电点接近5.2。IgY的结构虽与IgG相似,但其Fc段氨基酸组成与IgG相差很大,不结合类风湿因子,不与蛋白A、G以及哺乳动物Fc受体和补体结合。在免疫检测中,可代替哺乳动物来源的抗体,提高监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已经证明特异性IgY对人及动物的许多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与其他用于被动治疗的免疫球蛋白相比,IgY具有价廉易得、稳定性好、可口服等优点,在疾病的免疫检测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IgY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鸡与哺乳动物的种系关系较远,可产生针对哺乳动物保守蛋白的抗体(在哺乳动物体内难以产生),用于免疫学测定“同时IgY不与类风湿因子 (RF)及哺乳动物补体结合,减少了免疫检测的干扰,提高准确性”。 (2)经特定抗原免疫后,母鸡产生对抗原的持久性应答,可不断获得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其均来源于同一个体,抗体均一性好。 (3)卵黄中的IgY含量明显高于鸡血清中lgG的含量,约为巧一25mg/mL卵黄在相同的免疫时间内,由一只鸡所生鸡蛋中提取的抗体量是由一只兔的血清制备的120倍。 (4)IgY还可抵抗幼龄动物的胃酸屏障作用,并可抗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消化。 鸡蛋提供了廉价易得的IgY来源,从一枚鸡蛋中可获得100~250 mg IgY。如何将大量的卵黄抗体提取出来,是决定IgY能否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鸡卵黄中含水48%、蛋白质17.8%、脂肪30.5%,其中几乎所有的脂肪都与蛋白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 同种异型抗原(A ) A.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 B. 同一种属的所有个体分布相同 C. 是定义同种类型蛋白的抗原 D. 不能诱导同一种属动物间的免疫应答 E.在免疫球蛋白中,只限于IgG 2. 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E) A.IgG2 B.IgG3 C.IgE D.SigA E.IgM 3. 哪两类Ig的H链有4个CH功能区:(B ) A. IgA 和IgG B . IgE 和IgM C. IgD 和IgG D . IgA 和IgM E. IgD 和IgE 4 在旁路激活途径中C3 转化酶是(A) 5 半抗原:(D ) A 只有和载体结合后才能和抗体分子特异结合 B 是大分子物质 C 通常是多肽 D 本身没有免疫原性 E 本身没有抗原 6. ①外源性抗原的递呈,②胸腺内阳性选择,③ NK细胞杀伤过程,④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加工上述哪些过程与MHC限制性有关(A)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E.①+④ 7. 补体系统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D C. C14325-9 8.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B ) 区区区 区区 9 下列哪种作用特点是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E ) A 网络性 B 重叠性 C 多效性 D 高效性 E 特异性 10 .人类的MHC定位的染色体是D A. 第9对染色体B .第17对染色体C.第2对染色体D.第6对染色体 E 第22 对染色体 11 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C ) A. 异种抗原 B.自身抗原 C 同种异体抗原 D 异嗜性抗原 E 超抗原 12 IgG 可被胃蛋水解酶切成为B 段+FC段 (ab' )2 段+PFC 段 段+PFC段 段+Fc段 (ab' )2 段+Fc 段 13.免疫对机体(C ) A.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条件下造成损伤 B.有利C?有利也有害 D. 有害 E.无利也无害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厦门大学医学院医学免疫学深刻复习试题

第1章免疫学基本内容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免疫自稳功能低下者易发生() A易发肿瘤; B.易发超敏反应; C.病毒持续感染; D.易发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2、胸腺的作用是() A.T细胞发生场所; B. B细胞定居场所; C.T细胞成熟、分化场所; D. 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E. T细胞定居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骨髓; B.淋巴结; C.脾脏; D.粘膜伴随淋巴组织; E.扁桃体; 4、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 A.脾脏红髓区T细胞缺乏; B.淋巴结副皮质区T细胞缺乏; C.脾脏白髓区B细胞缺乏 D.淋巴结浅皮质区T细胞缺乏; E.以上均错误 5、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胸腺; B.骨髓; C.淋巴结; D.脾脏; E.法氏囊 6、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是() A.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B.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 成熟的场所 C.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而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 细胞分布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D.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 熟的场所; E.中枢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7、免疫对于机体() 有利; B.有害; C.有利也有害; D.无利、无害; E.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情况下有害 8.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分子是() A.TCR B.BCR C.Ab D.补体 E.NK 9.适应性免疫应答 时相是在感染后数分钟至96小时;B.可遗传;C.具有特异性;D.先天获得;E.吞噬是主要效应细胞 10.机体防卫反应过高可导致()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C。肿瘤;D.病毒持续性感染;E.免疫缺陷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者容易发生() A.免疫缺陷; B.肿瘤; C.自身免疫病; D.病毒持续性感染; E.超敏反应 2、免疫的正常功能是() 免疫防御; B,免疫损伤; C.免疫自稳; D.免疫监视; E.免疫病理 3、外周免疫器官的主要功能是() 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B.免疫应答发生场所; C.淋巴细胞再循环; D.免疫细胞形成场 所 E.淋巴细胞定居场所 4、中枢免疫器官() 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 B.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C.在人类是胸腺和骨髓; D.是免疫应答产生场所 E.与免疫细胞发生有关 5、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是指() 单核-巨噬细胞;B.αβ+ T细胞; C.B1-B细胞; D.B2-B细胞;E.γδ+T细胞 6、成熟T细胞定居的场所有() A.淋巴结浅皮质区; B.淋巴结副皮质区; C.脾索区; D.粘膜伴随淋巴组织的弥散淋巴组织; E.脾白髓小动脉周围淋巴鞘 7、B细胞可称为() 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 B.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C.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5-08-26T15:57:35.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作者:阳帆曹艳华杨志英李坚(通讯作者) [导读] 湘南学院基础医学部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实验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考核办法僵化。 阳帆曹艳华杨志英李坚(通讯作者) (湘南学院基础医学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实验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考核办法僵化。结合医学免疫学自身特点,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在医学免疫学实验中开展以病例为引导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实施新的实验项目,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65-02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其研究理论及相应技术的快速变革拉动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基于免疫学理论的新方法和手段。此外,基于免疫学理论的治疗手段与药物不断出现,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诊疗中运用已愈发广泛。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免疫学教学仍落后于发展,其中实验教学尤为突出,传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大多是理论知识的验证与简单重复,实验内容设置难以适应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践能力差、兴趣低下,实验报告往往相互抄袭。因此,我们尝试改革部分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新增了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旨在引入临床案例,从而使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1]。 1.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开设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并对设计性实验进行了定义:“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2]。设计性实验又被称为探索性实验,其基本过程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查阅文献,拟订立题报告;②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③进行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或修改设计方案,进行正式实验;④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⑤总结和完成论文,进行论文答辩[3]。 与传统实验相比,设计性实验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式教学辅助学生对问题开展调查、分析及验证,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将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实验题目的选择 在选择实验题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及大纲要求,力求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在掌握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同时,又能了解相关临床疾病的免疫学诊疗进展等。因此我们选择以某一疾病案例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就如何检测此疾病血清标志物及检测意义等进行实验设计。给出题目同时,教师将已具备的实验条件以及设计性实验组织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讲解。3.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3.1 实验设计 学生得到课题后,首先进行自选分组,要求每组8~10人,教师指导学生课余时间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及资料等。此后,学生整理并汇总相关资料形成各组实验方案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设计完成后以PPT形式进行小组汇报,要求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对其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与评估。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 “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其科研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3.2 正式实验 学生确定方案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通过准备实验帮助学生及时修正方案存在的缺陷。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将基本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向学生进行讲解与示范,运用多媒体、显微互动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讲解。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基础操作技能,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 4.实验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与评价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或论文,报告内容包括设计方案、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体会等。 由于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客观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促使其发现实验设计的不足,指导学生将临床病例与实验结果结合从而综合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对学生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时,需着重综合素质的考评,考评的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及实验完整性。 5.结语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了临床,使其初步了解在临床病例中如何发现问题,并如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了其对免疫学的兴趣。实验开展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需就临床病例的选择、实验选题及整个实验有序开展进行大量前期准备,此外,对教学经费预算及实验组织统筹等要求较大,仍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飞,沈利.病原生物学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结合教学的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2: 185-187. [2] 教高厅[2004]2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S]. [3] 周利梅,陈新民,李敏.在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7, 6(12): 1126-1127,1135. 资助项目:湘南学院“十二五”重点学科

医学免疫学教案

第1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案例; (2)通过图片思考、根据情境设计展开讨论分析; (3)问题探讨,总结归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1)项目式作业: 每小组针对每种类型超敏反应至少写出两种疾病和对应的治疗方案、护理注意事项(2)预习性作业: 案例角色扮演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师生互问好,考勤(3 分钟) 步骤2:复习,提问(4 分钟) 步骤3:图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8 分钟) 步骤4: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 一、概念 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类型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U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川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W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1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 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步骤5:学生分析,回答(5 分钟) 2、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哮喘、消化道上吐下泻等 3、变应原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等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等 步骤6:视频播放(5 分钟)

(二)n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步骤7: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川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男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 -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 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 步骤8: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四)W型超敏反应(5分钟) 1 、案例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以0T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 1 、常见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3、特点 (1 )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步骤9:临床案例,小组分析,讨论(10 分钟)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