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哲学名词解释

现代哲学名词解释

现代哲学名词解释
现代哲学名词解释

1.五步法(杜威)

杜威强调试验和探索的作用,他的方法论通常被称为探索方法或试验—探索方法,这接近皮尔士的怀疑—信念的探索理论。思想五步说,即探索的五个阶段,是这一方法的集中表现。

这五步是:感觉到困难;困难的所在和定义;对不同的解决办法的设想;运用推理对设想的意义所作的发挥;进一步的观察和试验,它引导到否定或肯定,得出可信或不可信的结论。胡适将之概括为: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

2.工具理性(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将理性区分为“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前者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最高目标,对现实采取一种批判的、超越的态度,是“批判理性”、“解放理性”。后者以程序化的方式来测量目的,目的对它来说仅仅具有主观上的意义,直接地服务于现存的秩序,它突出手段并强调手段与目的有可能调和,它又称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它把世界理解为工具。它关心的是实用的目的。数的原则、技术合理化和文化工业是在“工具理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三大因素。

“工具理性”对人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使其思维程式化。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意味着人丧失自我,而自我的丧失也就等于自由的丧失。理性的工具化会导致政治上的极权主义。

3.民主先于哲学(罗蒂)

在罗蒂看来,社会制度根本与哲学无关,“民主先于哲学”,现行的民主社会并不以任何共同的信仰和普遍的哲学为基础。在如何理解民主制度的根源上,罗蒂更同意罗尔斯看法:“现代民主社会的社会历史条件源于宗教改革和宽容原则提出后的宗教战争、源于立宪政府和大市场经济的成果。”这种多元化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一个民主社会必须容纳多元思想和多元学说。而民主社会是“文化左派”的生存条件和精神保障。但罗蒂认为,除了哈贝马斯这类哲学家以外,“大陆”哲学家普遍对此熟视无睹,不承认“社会民主政治与哲学思考之间的关系”。

4.至善(鲍恩,人格主义)

鲍恩将个人的各自独立的经验世界统属于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之下,并以此使各个个人的世界相通,这种观点起源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不过他是通过洛采来接受这种影响的。他的思想由此具有洛采的伦理学唯心主义特色。这具体表现在他把以无限人格为主宰的人格的世界体系当做伦理秩序,人格作为一种精神实体是一种道德实体。上帝就是最高的道德价值,即所谓“至善”。

5.知识型(福柯)

分类原则就是福柯所说的知识型。知识型类似于库恩的范式,是决定知识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和判断真假的一般标准。

人是通过语言来把握事物的,因此,知识型作为一般性的分类原则,涉及两种关系:一是词语与事物的关系,而是词语之间的、以及因此而决定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按照时间顺序,福柯分析了四个知识型的特征和主要内容。知识型之间没有连续性,从一个到另一个的转变不是进步,不能用一个的标准去判断另外的知识型的真假是非。生活在一个知识型中的人只会忽视和忘记另一个知识型,只有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才能看到各个知识

6.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

他把人的心理垂直地划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超我是一个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而在人的内部世界中起作用、由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它以理性和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鼓励和指导自我去压抑本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致的。整个社会是一个禁令和限制系统,它总是从外部对人的根据快乐原则支配其活动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冲动施加压力。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总是力图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满足。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和赞许的活动形式(例如文艺创造、科技发明)表现出来。

7.视界融合(伽达默尔)

效果历史预先决定了什么是值得研究的,什么是研究的对象。对效果历史的意识就是效果历史意识,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释义学处境。处境概念的本质部分就是视界,视界主要指人的前判断,即对意义和真理的预期,视界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视界是我们悠游于其中,随我们而移动的东西。

理解一开始,理解者的视界就进入了它所要理解的那个视界,随着理解的进展不断地扩大、拓宽和丰富自己。我们的视界是同过去的视界相接触而不断形成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的视界与传统的视界不断融合的过程,即“视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同一或均化,而只是部分重叠,它包含着差异和交互作用。新的视界成为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新的传统,给了我们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的可能性。

8.力比多(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表示性本能的力量,他认为,人的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他的心理能量就是力比多。在大多数场合,他把力比多等同于以性爱为目标的爱欲。力比多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9.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

“绝对历史主义”。哲学和历史是统一的,历史无非就是精神活动的循环史。历史学家对他所研究的事件进行理解和估价就是从事哲学活动,从而也成了哲学家。他认为,不能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理论,而只能有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

他否定历史本身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把它归结为个别的、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堆积。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现有的立场观点去理解历史材料,对之作出估价,因此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历史经常是一种艺术品,像诗和道德意识一样,没有规律。他认为,黑格尔用他的概念发展理论来解释历史,使历史融合于他的体系中是消灭历史,否认历史家的历史。他的主观主义历史观根本否认历史规律的概念。

10.差异辩证法(克罗齐)

克罗齐认为辩证法有两种:矛盾的辩证法和差异的辩证法。直觉、概念、经济、道德这四种精神活动彼此是“相异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对立和矛盾,而是后者包含了前者,即“差异统一”。对立和矛盾只存在于相异概念内部。黑格尔的根本错误是差异概念混同于对立概念,由此把对立统一当做是普遍存在的。

11.自为存在(萨特)

意识是自为的存在。它的特性正好与自在的存在相反。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虚无;它不是自在的,而必然超越自身;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它作为存在的缺乏却趋向存在。它永远不是什么,但又趋向于成为什么。这种趋向性的结构是一种虚无化或者说否定运动。

自在的存在本身是充实的,没有裂缝的,因而它本身不可能分割开和虚无化。然而意识的活动可以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将其显现出来而将其他一切隐去,而隐去就是化为虚无。意识对存在的显现过程实际上就是虚无化的过程。自为的存在无非是一种超越性、否定性。意识必然超出自身的界限,而且它不能作为现成已有的东西而存在。自为不断地追求和趋向存在使人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和世界。萨特把人的这种不断地超越和创造说成是人的自由。自在和自为二者是统一的。自为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与自在相联系才有存在的意义;而自在如果没有自为,便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12.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13.唯意志主义

唯意志主义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

14.物理主义(马赫)

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是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知识,把一切知识都建立在一种统一的、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他们认为物理语言可以成为科学的普遍语言。物理语言是指把某些可观察的特性归之于物质事物的语言,它最大的特点是它具有“主体间性”,即用这种

语言描述的事件从原则上说是能够被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观察到的,一切专门科学的语言都可以在保持原意的条件下翻译成物理语言。他们希望能在这种物理语言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统一。这种观点被称为物理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借助于数理逻辑这种工具,通过对各种科学语言中的命题进行逻辑句法的分析,就可以把一切科学语言都还原为物理学的语言,并最终把一切科学都还原为物理学。

15.思维经济原则(马赫)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马赫认为,为了使人适应环境,有效地进行生存斗争,就必须使人的思维和科学活动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活动,成为生物学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就是思维经济原则应用的发展。

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摹写和预测经验事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思维在摹写、预测经验事实上的简便性、经济性,是评价科学和认识活动的主要标准,也是思维经济原则的主要内容。

16.证伪主义(波普尔)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17.实证哲学(孔德)

实证哲学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和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18.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由石里克所创立、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是以逻辑分析为特征、以经验主义传统为基础的哲学思潮。

维也纳学派继承了休谟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传统,接受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思想,强调以科学为模式、以逻辑为手段、以物理学为统一语言,将哲学彻底改造成为一种科学的哲学。

19.逻辑原子主义(罗素)

逻辑原子主义是罗素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本体论问题而提出的,由他和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共同创建。

逻辑原子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认为,世界由无数事实构成的,事实是使命题或真或假的东西;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与复杂事实相对应的是分子命题;原子命题的真假决定分子命题的真假;原子命题之间相互独立,既不相互推论也不相互矛盾;原子命题是由命名了的个体的专名和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谓词构成的,它所包含的词是通过与经验事物相关联而获得意义的;整个宇宙就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而与它对应的则是一个理想的逻辑语言体系。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的构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企图把复杂的、不确定的知识逐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原子命题。

20.纯粹经验(詹姆斯)

纯粹经验即意识流,又叫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它有五个特征:第一,纯粹经验总是个人自己的;第二,纯粹经验是永远变化的;第三,纯粹经验总是连续的;第四,纯粹经验必有不以纯粹经验为转移的对象;第五,纯粹经验总是有选择性的,这与人的利益和兴趣有关。纯粹经验无法用理性和概念来说明和解释,只能靠本能的、非理性的体验。

21.摹状词。

为了澄清问题,罗素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后者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命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性质。这就剔除了自然语言造成的困惑,重建了精密化的逻辑语言。

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逻辑理论,已经被现代逻辑所采纳,它被分析哲学家们誉为“哲学分析的楷模”。

22.荒谬(加缪)

荒谬是由于人对世界的合理期望与世界本身不按这种方式存在之间的对立而产生的,荒谬感的来源有三:日常经验、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人类生命的有限性。面对荒谬感有三种反应:自杀、在生活之外寻求意义、在生活之中创造意义。目的是没有的,过程就是一切。

23.柏格森的两种时间。

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绵延是真正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绵延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纯粹异质,不可估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而科学的空间是量的积累,同质的单位的相加,无限可分,有度量,是外在的。理智的科学借助符号,用广延性来表达时间,虽可以赋予时间以一种抽象的统一性,但是却牺牲了真正的时间。柏格森强调,纯粹的绵延不是一个量。只要我们企图去测量它,我们就是在用空间取代它。

24.绵延。

绵延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在这种连成一气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任何实体性的存在都是人的概念赋予的,真正的实在其实只是倾向、活动、变化而已。我们在外在世界里是不可能把握绵延的,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直觉才能把握它。因为它本身即是心理过程,是意识之流。

25.释义学循环。

自狄尔泰之后,解释学进入了哲学。海德格尔则把解释学从方法论领域引入存在论领域。此在对于自己的存在和世界都已经有了非理论的、未表述出来的理解,理解是此在的存在结构,是在把握过去、应付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筹划。解释是在解释已知的东西,解释只是把已经理解了的东西明朗化,任何解释都有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作为前结构。解释虽然是从理解中派生出来的,但又反过来为理解规定了显现的方向、方式和更具体、更清晰的内容。这就是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理解的前结构是解释的条件,没有这个根本条件,解释是不可能的。

解释要求被解释者的各个方面已经预先是解释的现实因素,他不是从虚无开始理解和解释。他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他所从属的民族的心理结构等等这一切,他一存在就已注定为他所有,即影响他、形成他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前有。前有始终隐而不现,它决定了此在的理解和解释,却不能为人们条理分明地、理智地加以把握。我们所要解释的东西,总是为我们的前有所规定了的。解释的特定角度和观点,解释的入手处,海德格尔称为前见。前见和前有都是解释的基础。解释光有前有和前见作基础还不行,还必须有前设。前见的功能是把我们

的注意力引向一个特殊的问题域,而前设则是用一个观念来弄清要理解的事物的结构。当我们解释某事物时,我们总是对它预先已有一个假设,然后才能把它解释“作为”某物。前设和前有、前见一样,是解释的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事物的“作为”结构出自理解的结构。

26.生命冲动(舍勒)

生命冲动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感性冲动、本能、习惯和实践智能。感性冲动是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它指有机体自身内在的向外趋向性,无意识的需求,无规定的运动。本能是生物体的某种适应自然需求的合目的的有效行为,具有专一性和定向性。习惯是生物体具有联想记忆的能力,它通过条件反射形成新的心理动力定型。实践理智是生命冲动表现的最高形式,它包括生物的选择能力以及在选择基础上的活动。实践指生物通过某种活动而获得该生物种中完全没有的特征或活动方式,理智指生物的新的活动方式不受本能和习惯支配,而为实践理性所操纵。

27.生活世界(胡塞尔)

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前科学的和前哲学的生活世界,人们在其中已有前科学和前哲学的关于世界的观念和相应的说话方式。生活世界与我们的经验、情感、需要、动机联系在一起,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总和,科学世界是抽象的理念化的东西的总和。生活世界是主观的经验,但并不意味着随意性。生活世界具有多元性,每一个生活世界都有其特有的结构。生活世界是被一个生活主体从他的角度所体验的世界。

28.意向性

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即排除了与个人心理相关的意识内容之后剩余的纯粹意识。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在: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

胡塞尔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

29.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

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不变的规律”。他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对社会进行静态研究,探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性质以及他们存在的条件。即研究社会的秩序。社会动力学是对社会的一种动态研究,它探究社会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研究社会的进步。他认为社会的进步实质上是,人类所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质的进步,他由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推出社会发展也要经过三个阶段。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者是统一的,秩序要通过进步表现出来,进步又是秩序的渐进的发展。秩序对任何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但如果没有进步,秩序就会僵化、衰退。这是否定社会进步的形而上学观点的错误,他们没有进步的观点,把一种可能的社会组织形态当作是一种理想的秩序形态。但是,社会的进步也只能是特定的社会秩序的进步,如果没有秩序,社会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不会有真正的进步。这是否定社会秩序的无政府主义观点的错误。

30.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康德)

31.有根的本体论(海德格尔)

对存在和存在者的混淆是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危机和困境的根本原因。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就是把存在本身与存在者严格分开,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对存在的探究,澄清和阐释存在的意义,由此建立起来的关于存在的理论将具有始源意义,成为有根的本体论,也就是基础本体论。

32.孤独个体(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把孤独的个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即个人的生存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人的情感意志使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个性。孤独的个人不是认识主体,而是伦理主体,他拥有绝对的自由,仅仅按照自己的愿望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孤独的个人是一种非理性的人,即个人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体验。孤独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颤栗、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孤独的个人是从属于上帝的个人,他们作为人群的一分子会被对象化,失去其真实的存在,只有在上帝面前他们才成为真实的存在。

33.试错法(波普尔)

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试错法,一般步骤是,首先,大胆地提出假说,然后,努力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事例,并根据事例对假设进行修正,乃至完全否定。试错法没有终点,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完善或者否定是永无休止的。试错法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

34.证伪原则。

波普尔以否证论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是非科学的。可否证性概念是波普尔否证论的核心概念。可否证性主要是指否证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否证论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整体性标记。

35.译不准原则

“彻底翻译”是指在没有翻译手册的帮助下,把某种从未听说过的语言翻译为已知的语言。他认为,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完全对应关系其实并不是确定的,因而不存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彻底翻译。也就是说,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不可能在它原来使用的意义上毫无歧义地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原理”。

它有两个基本内容:第一,翻译手册只是记录了已知的语言,无法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我们未知的语言;第二,对任何一个词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可以找到一种经验材料与之对应,因而无法确定哪种解释是惟一正确的。因此,我们必须而且实际上也是把某种特定语言作为参照系,由此来规定我们正在使用的语言的意义和指称。这样,我们的概念就具有相对性,我们的本体论也就具有了相对性。

36.前进—追溯方法(萨特)。

萨特后期对意向性活动的实现,特别是其对象化的条件作了限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把个人的对象化活动纳入集团和社会的对象化运动之中。他肯定,集团总是表现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为此提出了“前进-追溯方法”。“前进”是综合个人实践的客观结果,由之演绎出一般原理,也就是研究由个人实践构成社会整体。“追溯”就是追问构成集团的个人的存在条件,以便用新的经验事实来充实和修订原理。这种方法是既朝向社会整体、又复归个人实践的研究方法。为了使这种研究方法得以实际运用,萨特认为需要引入一些辅助学科,如社会学分析和精神分析。只有用精神分析方法洞察了人的深秘之处,才能了解具体的人,由此了解作为人的整体的社会。萨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和补充只能说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他的历史人学(人学辩证法)没有越出把个人的存在当做出发点和归宿、并把人的存在与自由相提并论这种存在主义的视界。

37.范式(库恩)。

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范式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只有出现更好的范式替代它,并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替换的局面。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的转化和更替。库恩的范式理论归根到底是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性观点和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

38.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正如游戏概念无法定义一样,语言游戏一词也无法定义。我们只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他针对关于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对象的一般性和本质性东西的概括这种本质主义思想,提出就语言游戏而言,并不

存在这样的一般性和本质的东西。没有适用于一切语言用法的共同的东西,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只应是考察各种不同的具体的语言游戏,从中掌握语言的不同用法。我们对语言游戏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自主性,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二是它不需要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三是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四是它必须遵守本身的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他把语言和行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称之为“语言游戏”。

39.超人(尼采)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哲学,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从一种意义上说,尼采的超人是用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的。尼采把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当作新的上帝,当作挽救人类免于堕落和退化的力量。

超人是生命力(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超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是道德和真理的准绳,但本身不受法律、道德和真理的约束和制约。总之,超人是人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所确立的人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或者说是狄饿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40.晚期资本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又称现代资本主义或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即“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或曰由国家来决定和管理的资本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国家为了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二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并且成为社会控制新形式。晚期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相反,还出现了各种危机。如果撇开全球性危机不论,那么,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主要存在着四种危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信念危机。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9083287.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

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 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 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等收益线:是指在产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能够带来同等收益的两种产品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它表示线上任何一点所代表的两种产品组合带来的收益都是相等的。 等产量线(U1,U2,U3):表达投入品数量与产出量之间的纯技术关系,它表示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等产量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要素组合都是有效率的。 等成本线:既定的成本可购买的两种要素各种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所谓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增长利益完全被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收益:在现有产量水平下,厂商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基于本国某种利益上的考虑,对对外贸易活动所采取干预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关税概念: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 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 有效保护率: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改善本国企业的贸易地位有时会向国内生产者提供补贴。 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 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的投资,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绝对利益:由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2003) 6、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8、流动借贷: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9、固定借贷: 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双语

1.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 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 比较利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4. 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 贸易乘数:是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运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和的倒数。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1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6. 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7. 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8. 流动借贷:流动借贷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9. 固定借贷: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没有实质的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汇率表现(固定借贷的发生有时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10.国际收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11.边际进口倾向:是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行进口的比重,通常中公式中用m来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大,则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大,乘数效应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就会较小,反之则较大。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贸易基础:指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动力,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其能从贸易中获利时才会愿意从事贸易。 贸易所得: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中,获得的利益有多大,贸易利益在国家之间是如何分配的 贸易模式:对于参与国家来说,哪个国家出口哪种商品,哪个国家进口那种商品。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一国的财富形式,一国拥有的货币越多,则这个国家的财富越多 绝对优势: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原理: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机会成本理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比较劣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采用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用其所有资源生活残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相对商品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机会成本递增:一国每多生产1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生产 边际转换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边际替代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个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 相互需求: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把出口视为对对方的供给,把进口视为本国的需求。 提供曲线:又称相互需求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出口和进口的商品数量。 贸易条件: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率 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拥有的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量状况 要素丰裕度:可以用两个角度来衡量,一种是以实物来衡量,即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另一种是以相对要素价格来衡量,即用每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衡量。 劳动密集型:为生产一定产量所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投入的比例高于其它生产要素比例的产业。 资本密集型:为生产一定产量所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中,资本投入的比例高于其它生产要素比例的产业。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 相对要素价格:用每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按来衡量 派生需求:对一种要素的需求,即从最终产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指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生产要素不能在国之间流动,国际贸易也会使各国同质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会趋于相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利率相同 特定要素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要素密集度逆转: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其要素密集性的差异。一种商品在外国是劳动密集性商品,而在美国可能是资本密集性商品。 需求逆转:两国需求的差异超过其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美国强烈偏好资本密集性商品。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交易所的贸易后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所引起的消费量的增加 2.分工所得因专业化生产引起的消费量的增加,它等于贸易的总利益减去交易所得 3.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类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产品 4.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它是 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做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 5.自主性交易指那些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都属于自主性交易 6.调节性交易指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各个项目发生缺口时,为补偿这个缺口而需要进行的交易,如 短期资本移动.黄金.外汇储备的变动等 7.套汇利用不同的外汇市场的外汇差价,在某一地买进在另一地卖出该种货币,以此赚取利润,分为 两角套汇,三角套汇和多角套汇 8.套利投资者或借贷者同时利用两地利息率的差价和货币汇率的差价,运用流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以 赚取利润 9.非抛补套利银行不求外汇头寸平衡,只买不卖或只卖不买 10.抛补套利在即期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外币,同时卖出远期外汇(相当于转换)以避免汇率风险 11.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出口需求弹性和营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Em+Ex∣>1)时,一国 货币的自然贬值或者法定贬值能够改善其国际收支;当∣Em+Ex∣=1时,贬值对国际收支没有影响; 当∣Em+Ex∣<1时,贬值反而会恶化国际收支 12.J曲线效应经济学家把一国货币贬值后,其国际收支先恶化再改善的趋势,称作J曲线效应.也就是说, 贬值对国际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滞后才会显现。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的轨迹类似于英文大写字母J,所以将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初期恶化,长期改善的时滞效应称为J曲线效应 13.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实行以金币流通为主的货币制度 14.铸币平价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 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14.李嘉图模型:每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丰富程度并不相同,不同的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在这种情形下,一国若是生产某种产品,其密集使用了国内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便可以在生产此种产品时拥有比较优势。 15.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第三章 1.预算约束:一个国家能够进口的产品是有限的,或者说受到其出口产品的数量,等式DF -QF=PM/PF×(QM-DM)也可称为预算约束。 2.边际报酬递减: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当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以后,总产量的增加额将越来越小。 3.边际劳动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工人意味着每个工人操作的资本量的减少(或增加),因此每一单位相机增加(或减少)的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或减少)。 4.流动要素:可以用于多个部门的生产,可以在多个部门之间流动的生产要素。 5.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6.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计算

国际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2003) 6、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8、流动借贷: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9、固定借贷: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10、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包括两种具体形式: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转移。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广义国际收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2000) 11、边际进口倾向: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通常在公式中用m来表示。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12、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成为外汇倾销。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速度以及对方不报复。 13、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14、外汇汇率: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概念。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15、开放经济: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 1、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 种收入。 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 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3、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是指以各国之间相

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4、单位产品劳动投入(unit labor requirement): 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指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6、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7、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8、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9、相对需求曲线(relative dema nd curve):是表 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0、相对供给曲线(relative supply curve):是表 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1、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12、相对工资(relative wage):是指一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13、贫民劳动论(pauper labor argument):是指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合集

1、绝对优势原理 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原理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3、比较劣势陷阱 一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果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进行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够获得利益,但是获利较少,贸易结构不稳定,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4、交易收益 交易收益是指一国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商品组合下开展贸易,导致社会消费产品组合变化,并最终由此带来的社会总效用的增加。 5、分工收益 分工收益是指在存在贸易的条件下,随着一国的具有相对优势商品的专业化生产程度越高,而带来的社会生产商品产品组合变化,从而导致社会消费产品组合变化,并最终由此带来的社会总效用的增加。 6、贸易总收益 贸易总收益是指一国由于专业化生产自身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与另一国进行贸易,得到的社会消费总产品组合的变化,并最终由此带来的社会总效用的增加,即交易收益和分工收益的加和。 7、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是一条需求与供给相机和,从而对国际贸易发生作用的曲线。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换言之,它反映了一国在不同相对价格水平下愿意进出口的商品数量组合。 8、贸易条件 一国的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1.引力模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与两国间的 距离成反比。 2.国内生产总值(GDP):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3.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 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4.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6.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生产较外国需要更少的单位劳动力,那么这个国家就在这种商 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7.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8.李嘉图模型: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9.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扩时,在不同方向上的扩张幅度不一样。 10.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 占的比例而这之间的相互作用,又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11.或: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 12.要素价格均等化:即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 13.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发现,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出口产品的 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14.标准贸易模型基于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 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 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 贸易条件对国家福利的影响 15.贸易条件:一国出口产品价格除以该国进口产品价格。 16.出口偏向型增长: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 17.福利恶化型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得该国的贸易条件极度恶化,以至于该国的 福利水平比经济增长前还要低。 18.梅茨勒悖论:关税和出口补贴会对一个国家的国内价格产生相反影响的可能性。 19.外部规模经济:单位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决定。 20.倾销:是指这样一种定价行为,一个厂商对出口产品制定的价格要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 21.学习曲线: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22.经济地理:经济学家对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城市崛起及经济间的空间影响等现象建立模型加 以研究,这种方法被称为经济地理。 23.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了某一消费产品的当前生产和未来生产之间的交换. 24.跨时贸易:资本的国际流动中有一种新的交易形式:一个国家给另一国家贷款,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 居民给另一国家的居民在今天超前消费的权利,并且要求承诺在将来返还。 25.跨国公司的分布及内部化动机:生产分布理论:一种产品不在一个国家生产而是在两个(或更 多个)不同的国家生产内部化理论:一种产品由一个厂商在不同地点生产而不是由几家独立的厂商来进行 26.垂直一体化:又称纵向一体化,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形成的一体化组织。 27.自愿出口限制:是出口国对出口产品实施配额. 28.国产化程度要求:指的是在最终产品中必须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比例是本国生产的. 29.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 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 30.效率损失:因为关税扭曲了消费和生产激励动因而产生的. 31.最优关税: 国因贸易条件改善带来的收益减去因贸易量减少带来的损失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化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