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

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研究

摘要:作为政府干预的重要理论之一,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对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从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和欧盟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三个方面着重研究了欧盟采用的具体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措施,最后就其政策的实施效果就行了评价,指出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欧盟;保护政策

一、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简介

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观点是: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适当地运用如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牟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也就是说,实施一定的贸易政策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一国的贸易福利。

战略性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利润转移论是该理论的核心,它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中,国家从战略性的角度,积极运用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等手段,扶持本国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扩大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攫取国外企业的超额利润,以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该贸易政策的直接目的就是从国外向本国转移利润。而外部经济理论又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和收益性外部经济。技术性外部经济是指,厂商(或个人、社会)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和知识,而不必为此付费,那么对于本国来说,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那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大的企业就不会得到其理想的预期收益,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不足。收益性外部经济是指,厂商(或个人、社会)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集聚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而该厂商同样也可以不必为此付费。对于本国来说,如果该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则政府可以通过保护的贸易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以帮助其发展,提高该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因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特征在于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使本国企业获得竞争性优势。但在是否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如何实施的问题上,政府部门有不同的考虑因素。政府分类鼓励和统一鼓励的选择,对企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产品特征(产品耐用程度、产品的需求弹性等)、成本差异、行业特征、产业集中度等都是近年来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讨论的重点因素。另外,也有学者从知识外溢、实验实证、委托—代理和FDI 等角度进行研究。由于本文重点研究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只选取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因素简要分析。

Nicolas(2000)曾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一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效果。文章假定两个致力于吸引FDI 的国家进行博弈竞争,两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成本(工资)和对于中间投入品的关税保护水平不同。如果一国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最大化本国的福利,而另一国则不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并不为本国出口提供激励)。这样两国就在吸引FDI 上进行竞争。结果表明,相对于高工资成本的国家来说,拥有低工资成本的国家在其关税水平低时能够吸引的FDI 更少,而在其关税水平高时能够吸引更多的FDI。如果两国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于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来说,其进口保护政策能够起到出口鼓励政策的效果。但是站在本国福利的角度来看,低工资成本的国家虽然能够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吸引更多的FDI,但是其福利却是恶化的,尽管其出口能力增加了。

三、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作为一体化的政治经济联合体,欧盟贸易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内实施完全的自由贸

易,对外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相对于美国和日本,虽然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由于受国家众多、协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某些方面取得的保护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欧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一)欧盟的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

1、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

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研究的是外国厂商和本国厂商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情况下本国最优贸易政策的选择,即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利用关税从国外垄断厂商抽取垄断租金或向本国厂商转移利润的政策。这一理论的一个关键前提假定是本国市场与国外市场是分割的,即垄断企业分别就本国与国外市场进行生产决策,这意味着本国与国外市场上的价格像厂商进行价格歧视的情形下一样,互为独立的变量。

不完全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价格超过其生产的边际成本,这样不完全竞争产品的进口国就向国外出口企业支付了垄断租金,因此关税可以用来从国外垄断厂商那里抽取租金。换言之,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国外出口企业征收进口关税可以抵付部分垄断租金,从而有可能使本国的国民福利提高。如图1所示,本国没有生产,产品完全由一个国外垄断厂商提供,只要其边际收益曲线MR比需求曲线D更陡峭,关税带来的进口价格上升(P2-P1)就会小于关税本身(MC2-MCl),本国的关税收入A就会大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B,国民福利就会提高。当本国存在潜在竞争者时,外国企业的行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从而使本国利用关税来抽取垄断租金的政策变得更加有利。此时国外垄断厂商为了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会有一个“目标价格”,一旦对其征收关税,为了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国外厂商不会将关税全部加在原来的价格上,其自身会吸收掉一部分关税,以把价格保持在“目标价格”之下。而当关税的征收使得价格超越“目标价格”时,国内潜在的竞争者就会进入这个市场。一旦本国与外国都存在不完全竞争的生产厂商时,本国通过实施关税来提高国民福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此时,不但可以通过关税来补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还可以将一部份国外厂商的垄断利润转移给国内厂商。

战略性进口关税模型与传统的最佳关税理论很有些相似之处,但二者有一点关键的不同,那就是最佳关税理论要求征收关税的国家必须是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和贸易条件的大国,而战略性进口政策的实施却没有这一要求,即使是一个小国也可以利用进口关税来改善国家福利,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税作为最早使用的贸易壁垒,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作为欧盟这样的“大国”来说,通过实施适当的关税(最优关税)可以达到国民福利最大化的效果,同时有效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欧盟关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从1993年在欧盟内部开始实行商品、人员、服务、资本的四大自由流通,而对外则实行统一的关税。欧盟根据进口品的经济敏感度制定不同的税率,从而有效对国内的某些产业形成保护。例如,欧盟对等离子显示器的关税分类的不同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税率,对于这一新产品,即可以将其归类为电脑显示器,又可以归类为电视机,而欧盟对电脑显示器是免进口关税的,对电视机则要征收14%

的进口税。另外,为了有效加强国内产业的竞争力,欧盟实施了所谓的“内加工”或者“关税延迟”的制度:欧盟常常不生产原材料和半制品,但又需要这些东西来从事产品的生产。因此,原材料和半成品通常会享受低关税税率。如果欧盟的制造商必须从非成员国进口原材料和零件以从事欧盟出口品的制造,那么,还可以使用临时性的或者永久性的关税延迟办法。这样做可以使得欧盟的制造商和非欧盟成员国的加工企业一样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从而增强欧盟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些年,欧盟经过多次关税谈判以后,目前名义平均关税已经从之前的40%降低到4%。所以关税在欧盟的贸易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

2、其他战略性贸易保护措施

随着关税保护的不断减弱,欧盟通过种种非关税壁垒(NTBs)保护政策对内部市场进行了更加严密的保护,从而大大抵消了关税减让的利益减损。除了技术壁垒保护、反倾销措施等以外,欧盟还强制运用政治力量来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标,主要手段包括:市场准入战略,进口配额管理、自动出口限制等。下面简单介绍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保护政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是欧盟实施最重要的一个非关税措施,已成为欧盟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手段,这给非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对欧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碍。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中,约有10—20%是由技术障碍引起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技术壁垒在非关税壁垒中的比例已达到30%。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欧盟已发布了这类指令300多个,而在这些指令下,针对各种进口产品制定的详细技术标准达到10多万个。欧盟规定,进口产品必须满足指令的要求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各成员国也有各自的严格标准,仅德国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就有1.5万种。这些技术法规涉及商品技术、环保、安全、卫生、包装等各个方面,名目繁多。同时,欧盟凭借其在社会发展水平、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制定出的技术标准十分严格,有的甚至连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的一些产品都难以达到要求,一般发展中国家更是望尘莫及。

反倾销是欧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欧盟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次数在仅次于美国。根据WTO的规定,征收反倾销税不被视为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反而被当作抵制不公平竞争的贸易救济手段。但从欧盟反倾销的实践来看,已经背离了WTO的宗旨,而逐渐演变成为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工具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欧盟确立起共同的对外经贸政策,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职权也集中到欧盟一级,任何一个或几个成员国提起的反倾销申诉只要在欧盟立案,影响便会波及整个欧盟,从而将反倾销调查从一国的保护演变为整个区域集团的贸易保护措施,成为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有力工具。(二)欧盟的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

为了增强欧盟成员国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欧盟也对实施了一些战略性的出口贸易政策,这里主要谈谈欧盟的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政策:

1、战略性出口补贴措施

战略性出口补贴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总有使用研究与开发补贴或出口补贴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增强竞争实力的动机。战略性出口政策的观点可以通过1985年的Brander-Spencer模型非常容易得到解答,该模型与斯坦克尔博格非对称双头垄断结论极其相近。在Brander-Spencer模型中的每一个企业都以古诺方式进行竞争。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Brander-Spencer模型的均衡状态就是一个古诺(纳什)均衡解。但是企业往往有偏离这一均衡的动机,因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使对手相信它将比古诺均衡产量生产和出口的更多,它将获得更高的利润。即当双头垄断中一个企业能以某种优势在行业居于支配地位,获得一种斯坦克尔博格领导者的位置,取得对产量先行进行决策的主动性后,再由另一个企业(即斯坦克尔博格追随者)根据斯坦克尔博格领导者的产量做出反应,那么处于斯坦克尔博格领导者地位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比在古诺均衡条件下更高的利润。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扩大产量的行为是不可信的,因为此时两个企业处于相等的位置上,它

们都知道如果一方扩张产量后另一方并不削减产量,产量的提高是不会带来利润上升的。而当政府介入企业的竞争后,局面就大不相同了。如果一国政府在企业做出产量决策前宣布给予本国企业一定的出口补贴,就会使本国企业扩张产量的行为成为可信和可行的,这是因为出口补贴可以降低本国企业的边际成本,即使在本国企业提高产量后国外企业并不减少产量,本国企业仍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对本国企业的出口补贴能够提高其在共同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和总利润,而使国外企业的利润减少,一个小额出口补贴带来的企业利润提高可以超过补贴本身的数值,从而使本国的总国民福利上升。一个适当计算的补贴甚至可以恰好使本国企业的产量和减去补贴后的利润达到斯塔克尔伯格领导者时的数值,从而获得最大的国民福利。

Brande-Spencer模型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图2来表述。它描绘出了双头垄断格局下国内外厂商的反应函数(Rd、Rf),以及国内受补贴企业的两条形状相同的等利润曲线(P1、P2)。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均衡状态在反应函数的交点N点实现,这与古诺(纳什)均衡相似,两个厂商都没有偏离此产出的冲动。而如果本国政府向该企业实施补贴,从而降低该企业边际成本,使这条反应曲线向右移动。无论补贴的多少,新的古诺(纳什)均衡一定会提高国内企业的产出水平而降低国外竞争者的产出水平。从国家最优化的观点来看,补贴的比率应该使均衡状态向s点移动,该点就是斯坦克尔博格非对称均衡点。国内企业的等利润曲线与外国企业的反应曲线在S点相切,表示s点比N点有着更高的利润。两条曲线都表示剔除政府补贴后的净利润。因而,在干预使均衡点从N点移向s点时,国内企业的收入就会有所提高,同时国民福利也会有所增加。利润转移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政府有补贴本国企业以提高国民福利的冲动。

WTO规定禁止对工业品的出口给予直接补贴,但对农产品的直接出口补贴仍被允许,这为欧盟实施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提供了法律依据。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欧盟六国成功建立了工业品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工业品进口限额和关税,对外实施统一关税。但各国工业化水平的不一样使得各国从中获得的比较利益不同,这样就引发了建立农业一体化的要求。法国、荷兰和意大利是农业一体化的积极鼓励者和支持者,当时,这三个国家的谷物、畜产品和蔬菜及水果生产出现大量过剩,但没有销售市场。为了帮助法国、荷兰等国的农产品占领欧盟市场,并打人世界市场,欧盟从1966年开始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并不断扩大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共同农业政策保护的农产品已经占到欧盟生产的农产品的96%。

共同农业政策规定对进口到欧盟的农产品设立门槛价格,凡是到岸价格低于门槛价格的,就要按照差价征收差价税。另外,欧盟对国内生产者给出一个干预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干预价格,欧盟的农业生产者在出售农产品后可以在各成员国的干预中心领取市场价格与干预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这一政策大大鼓励了欧盟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此外,向第三国出口如谷物、奶制品、肉类、食糖等绝大多数农产品时,出口商可以向共同农业基金申请出口补贴,以消除由于欧盟农产品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而对出口商

产生的不利影响。补贴根据欧盟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价,以及生产与库存情况而定,随行就市,逐笔申请。

通过共同农业政策,目前欧盟占了世界糖类出口的18%,世界奶制品出口的28%,并且还占据了世界小麦出口的大约8%(这一份额还在迅速上升),还占世界鲜果出口的16%。农业出口补贴政策使得欧盟成为一个农业出口大国。

2、战略性出口信贷政策

为了加强欧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和扩大产品的出口(一般为资本货物),欧盟各国均对其出口提供信贷。出口信贷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其差额由国家财政负担,这一举措足以吸引资金短缺的外国进口商使用出口信贷购买欧盟的产品。

(三)欧盟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我们之所以将高科技产业单独列出,因为,严格来说只有高科技产业可以说是完全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所要求的全部特点:寡头竞争、规模经济,同时存在很强的外部性和学习效应。所以,研究欧盟对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理论意义。在研究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时,人们常常以“波音”与“空中客车”的竞争为背景,对航空业中战略性补贴政策的运用进行分析。由于大家都非常熟悉,故不作介绍。

四、欧盟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效果

(一)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述评

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对前提假定有着过分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因而缺乏一般性的结论和政策含义。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很难判断现实究竟属于哪一类情况,而对实际情况的不同判断可能会使应采取的政策或干预的效果大相径庭。换言之,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需要大量的信息,对例如企业成本、竞争行为和市场结构等缺乏确切的了解就不能制定适当的政策。另外,经济学家还对战略性贸易政策提出了以下这几点批评,第一,国家之间同时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干预会导致“囚徒困境”局面的出现。一个国家率先采取政策干预也可能引发对方国家相应的报复措旅,从而产生对两国都不利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战略性贸易政策只是国家间的利益重颏分配,而不会导致全球福利的提高;第二,政府通过贸易政策来支持本国企业,使它们能够可信地执行一种进取性策略,这里面不可避免地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国内厂商可能发现寻求政府补贴或保护可以得到比进取行为更高的利益,结果就会养成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第三,政府的政策决策可能受到一些特殊利益集团地影响,而政府本身也可能存在官僚作风或其他问题。其结果使政府的政策干预不适当,或缺乏应有的效率,从而可能使本国福利恶化。

(二)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也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该政策保证了欧盟内部贸易快速发展、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另一方面由于该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和联盟内部的不平衡性,联盟内外各个方面对该政策的批评和报复也是不断。具体来说:

1、积极效果

欧盟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来保护成员国产业的发展,对非成员国采取限制或者歧视性的态度,这一政策大大保护了其国内市场,使得成员国内部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内部厂商在欧盟市场上的份额获得了显著的增加,有效获得了战略性贸易理论所设想的规模经济的效应。

同时,欧盟的战略贸易政策措施也保证了欧盟在经常项目国际收支上并没有出现象美国那样巨额的逆差,还较长时间都保持了经常项目的顺差。可以看出欧盟的战略贸易政策在有效防止进口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国内产品的出口。

此外,欧盟制定的技术性壁垒在保护了本国产业的同时,也迫使其他国家加强科技研究,改善生产工艺和经营方法,对世界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欧盟作为最早实行技术壁

垒的国家,其技术壁垒的要求也成为各国某些国内政策的参照标准。而且,欧盟的略色壁垒也有助于保护地球环境,节约地球资源。例如,欧盟日前规定石油公司在出售汽油给欧洲消费者时,必须混入生物燃料,以达到保护欧盟环境的目的。

2、消极效果

战略性贸易政策一个重要的先天性不足就在于其对成员国行为的约束,因为没有强制性的制裁或者处罚,很多时候政策在成员国得以实施靠地是成员国的自觉。例如,虽然欧盟实行了统一的对外关税,然而关税的征收工作还是由各国的海关分别执行的。

另外,欧盛的贸易政策也被指责是从欧盟精英政治体系中制定出来的政策,是脱离民众的。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欧盟的“民主赤字”,欧盟对象征欧盟民间意愿的欧洲议会也进行了两次扩权,赋予欧洲议会“三读”的权力和最终否决权。然而,即使对议会各国政府给予的评价也普遍不高,认为它的言论与行动均显得轻浮而不负责,并且担心给它权力会造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会进一步降低决策效率。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战略贸易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欧盟的成员国发展极不平衡,而2004年东扩之后这种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剧,欧盟成员国的人均GDP 方差非常大,最富的卢森堡的人均GDP甚至是最穷的拉脱维亚的5倍多,而东扩成员国无一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最好的塞浦路斯也只排名14位。在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背景下,欧盟各国的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根据王健伟的研究,欧盟15国的产业结构和分部在过去lO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农业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芬兰、奥地利的重要程度要高于其他国家,工业在欧盟15国间的差距在过去10年又有了迸一步的扩大。对于2004年东扩入盟的国家,农业在他们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不同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一项共同的贸易政策可能给各国带来的比较利益就完全不一样,进而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

例如关税同盟的实施给部分地区带来的是负面影响。关税同盟排斥成员国利用关税对国内工业进行保护,2004年东扩入盟的国家在入盟后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降低到4%,这使得欧盟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国家通过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以比过去更低的成本占领这些国家的市场,而劣势国家则会出现开工不足、失业增加、经济停滞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使得欧盟内部的矛盾加剧。欧盟内部常常因为预算和各种补贴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此外,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保护了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损害着消费者的利益。限制国外质优价廉的商品进入欧盟内部使得消费者福利大大受损,虽然经济学家指出这种损失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得到弥补,然而在现实中能否将消费者福利公平地弥补回来根本是不可能的。这种财政转移支付的收益方也只是一部分人而已。而且,在某些领域,欧盟厂商生产的产品和国外进口品之间定位的市场根本就不同,对这些进口品实施贸易壁拿实际上就是对部分消费者的征税。

另外,因为各国在欧盟统一政策下还有各自的政策,使得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在某些方面出现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对于比较成功的“空中客车”战略,Krugman分析指出“巨额的补贴并没有使整个欧盟从中获益,补贴还是要靠税收支持的,不过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美国从这种补贴中损失最大,虽然空运商和乘客从飞机的价格中获益,但是这不足以弥补波音在国际市场商的损失。而实际上其他飞机购买国从这项补贴中获益最大,不用支付任何价格就可以享受低价的飞机。

最后,保护性的战略贸易政策也使欧盟受到来自各国的批评,并导致各国采取报复性的措施。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的高额补贴使得欧盟的农产品在世界上获得了以低于成本销售的能力,Oxfam(2003)的研究表明,欧盟出口的小麦、奶粉和糖类价格分别是其生产成本的34%、50%和75%,这种低廉的价格使得像莫桑比克这样的以农产品为主要产业的国家在

国际市场的份额受到挤压,欧盟的这种行为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另一方面,各国的报复性的措施也让欧盟吃尽苦头。

参考文献

[1] Andrew,M.,and Chris,M.Strategic Trade Policy,Learning by Doing Effec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World Development,1997,25(11):1893-l899.

[2] Creane,A.,and Miyagiwa,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9245477.html,rmation and Disclosure in Strategic Trade Polic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5(1):229-244.

[3] Dermot,L.,and Catia,M.Strategic Trade Policy with Heterogeneous Costs[J].Bulletin of Economics Research,2001,53(3):177-182.

[4] Dirk,E.,and Hans-Theo,N.An Experimental Test of Strategic Trade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7,64(1):144-156.

[5]白韦. 欧盟环境相关指令对中国家电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家电科技,2005,8(1):32-34

[6]王锐.欧盟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武汉工业学院院报,2004,23(3):95.98

[7]徐春祥林萌. 论欧盟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特征[J].有色矿冶,2004,20(1):68—70

[8]韩可卫. 欧盟技术性壁垒透析阴.中外企业家,2005,11(1):78.81

[9] 李斌强王慧珍.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淮论坛,2005,5(1):30-33

[10] 柳剑平程时雄. 中间产品、交易成本与战略性贸易政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35-38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摘要】: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基本观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探讨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选择以及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规模经济;政策选择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之所以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伯兰特(Brander1995)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而企业间的战略关系是说企业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决策效果受其他企业决策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背景、基本概念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改变了分析方法的结果。克鲁格曼(Krugman1986)认为,这要归结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贸易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此时贸易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竞争,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面对外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其次是,此时国际贸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最后,经济学领域中变化了的观点也影响了经济学家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4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4年7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4年7月25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2014年7月25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和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试验田”的作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的行政审批或者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上海)自

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 第三条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当围绕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将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将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培育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第四条本市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当聚焦制度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运用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资源,改革妨碍制度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制度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自主改革、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第五条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法律、法规、规章未禁止的事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改革创新活动。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按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等制度,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事权划分科学、管理高效统一、运行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在国务院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要点(修订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要点 第1章导论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区别(对外贸易着重于一个特定国家,国际贸易着重于世界各国)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又称国外贸易、进出口贸易或输出入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也是各国(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趋势。 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简称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被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简称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源,并反映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国、各个国家集团、世界各洲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即世界贸易国别分布和洲别分布状况。 转口贸易: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 H—O理论的主要内容(H—O模型也称为要素配置模型或要素禀赋模型) 1、H—O理论基本观点 (1)国际贸易发生成因。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2)分工原则。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实用性的评论 在西方理论界,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新贸易理论兴起,作为该理论在政策领域的拓展,布兰德和斯潘塞等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而言,即为“利润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寡占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以改变竞争格局,从而达到从国外寡头企业向本国转移利润,提高本国福利的目的。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三个观点: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广义的战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除了上述“利润转移”的论点,还包括“外部经济”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对现实做了极大的简化,从而突出了问题的核心,但正因为如此,其结论的得出依赖于一些严格的假定前提,一旦这些假定发生变化,其实施

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政府应该采用的最佳政策工具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提出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种种批评意见,主要可分为经济与政治经济两方面。 在经济批评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1、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对一些特定的前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如,对假设竞争行为、厂商数目、时间选择的敏感性),因而缺乏一般性结论的政策含义。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对企业成本、竞争行为、市场结构等信息缺乏准确的了解就不能制定适当的政策。2、战略性贸易政策给本国带来的福利提高并不是很大,对某些支持甚至可能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的影响。3、至今在战略性贸易政策领域,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确定该扶持哪一类部门或产业,大多是凭经验来确定的。此外,还有人从扭曲理论的框架出发,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未必是纠正某一扭曲的最佳“对症”政策。 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局限主要可以概括为:1、国家之间同时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干预会导致“囚徙困境”局面的出现。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在出口补贴的筹集、选择特定行业等方面都可能给本国国内带来不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3、政府通过贸易政策支持本国企业竞争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造成国

第7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七章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最优关税率 从以前的分析可知,对于贸易小国,任何关税都会给带来社会福利的纯损失,而对于大国来说,关税有可能带来收益。 大国征收关税,降低了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使国内市场价格涨幅较小,政府税收收入为c+e,社会经济利益净变动是e-(b+d)。如果e小于(b+d),整个国家净损失,e大于(b+d),则整个国家则可以从征收关税中获益。 那么大国是否关税越高收益越大呢?答案则不一定。因为: ?高关税固然使进口商品的单位税收额增加,但也造成进口数量减少,总的关税收入不一定增加。如果关税过高,进口量下降严重,关税收入有可能下降。 ?如果进口缩减得厉害,造成国内价格大幅上升,消费下降,消费者所受的损失也会增加。 因此,只有在适当的税率下,进口国才有可能使净收益达到最大。这个能使本国的经济收益达到最大的适当税率,我们称之为“最优关税率”。 ?选择原则:税率上的任何微小变动所引起的额外损失不能超过与由此带来的额外收益, P ?额外收益:由于能降低继续输入的进口商品的外国价格而获得的利益 0Q1:关税变动后的进口量,P1P2:由于税率变动而引起的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税率与价格成反比,税率提高,大国进口量减少,国际市场价格下降,︱P1P2*0Q1︱就是由于提高(或降低)税率而增加(或减少)的由外国出口商间接支付的政府税收收入部分。 对本国来说,这是收益的变动,即额外收益 ?额外损失:由于损失了额外的进口量与消费者支付的比外国商品原价高的价格P2P3是单位商品关税额,Q1Q2是由于税率变动而造成的进口量的变动。如果税率提高,进口量必定减少,两者反向运动,︱P2P3*Q1Q2︱是提高(或降低)关税率而造成的本国社会损失的变动,即额外损失,即由于进口量下降而造成的税收减少。 不管是降低还是提高关税率,在最优税率上,两者的绝对值都必须相等。 最优税率只是对本国利益而言,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任何关税都会带来效率的损失。最优税率给进口国带来的收益,实际上是出口国损失的一部分。 另外,最优关税率的设计前提是假设出口国不报复,如果出口国也采取同样方法进行报复,那么通过关税所得利益就会在出口中失去,甚至有得不偿失的可能。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後,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真题

B008·00149 绝密★启用前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卷(通卡) (课程代码00149)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1页至第4页.共4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 上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第5页,共1贡.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井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便于不同时期的对外货物贸易规模比较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额 B.对外贸易值 C对外贸易业量 D.世界贸易额 2.在专门贸易体系下,下列不计入一国的进口贸易的是 A.用于国内消费和使用的直接进口货物 B.用于国内消费和使用的从海关保税区进入境内的进口货物 C.用于国内消费和使用的从经济特区进入境内的进口货物 D.出口加工区进口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原料和中间产品 3.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 A.贸易差额 B.贸易顺差 C.贸易逆差 D.贸易平衡 4.有色金属交易的市场形式为 A.商品交易所 B.拍卖 C.展监会 D.商品销售渠道 5.在危机期间,商品供求表现为供远大于求,商品价格 A.快速上升 B.快速下降 C.温和下降 D.逐渐回升 6.下列属于保护贸易政策的是 A.降低进口货物关税 B.取消进口货物配额 C.设立自由贸易区 D.进行外汇管制 7.反倾销税属于 A.过境关税 B.财政关税 C.进口附加税 D.特惠税 8.按进口商品价格的百分比记征的进口关税为 A.从量税 B.从价税 C.复合税 D.迭择税 9.在现代贸易条约与协定中,最常见的最惠国待遇例外是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名词解释汇总

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这两个概念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是不能等同起来的。他们都是国际的商品交换活动,不过就其涵盖的范围而言,任何一国的对外贸易都远远不及国际贸易,它只是后者这个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占着其中较小的份额。 国际贸易的作用: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利润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商品按移动方向可划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按贸易有无第三者参加可划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按国境与关境可划分为:总贸易、专门贸易。 按交易方式的性质可分为:商品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 补偿贸易:指买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厂商进口机器、设备、技术以及某些原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产品或劳务等偿还的一种贸易方式。 国际货物贸易额:理论上是世界所有国家的货物进口或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总。 贸易术语的国际观念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2)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 3)《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变化:1、调整了国际贸易术语的分类;2、调整了D组贸易术语;3、取消了“船舷”概念;4、补充了连环贸易的责任义务划分;5、扩展了贸易术语的使用范围。 保险金额计算公式: 按CIF进口时,保险金额=CIF或CIP价x(1+投保加成率) 按CFR进口时,保险金额+CFR x(1+特约保险费率) 按FOB进口时,保险金额=FOB x(1+平均运费率+特约保险费率) 贸易条件: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个国家商品与劳务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重商主义发展阶段:早期:货币差额论绝对顺差(货币政策) 晚期:贸易差额论保证顺差(保护关税发展本国工业) 绝对优势理论:指在两国都能上产两种相同产品的条件下,两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 重叠需求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论):生产者主要根据本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来生产产品,产品首先向国内市场供应,然后再向国际市场供应。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两国之间的可贸易品越多,两国的贸易关系也就越密切。总之,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重叠需求的产品越多,两国的贸易关系越密切。反之,两国收入水平悬殊,重叠需求的产品就少,贸易的密切程度就很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成长、成熟阶段。 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生产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指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内在的,平均生产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而与其所在行业的整体规模无关,即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单个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是一种外部效应,而非内在的,平均生产成本取决于整个行业规模,而跟单个的厂商规模无关。 进口替代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所生产的产品,替代过去的制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生背景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 —O 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最全版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 实务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 课程代码:0014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国有丰裕的资本,故它应专门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A.要素禀赋说B.比较成本说 C.绝对成本说D.产品生命周期说 2.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上层建筑B.资本流动 C.自然条件D.社会生产力 3.一定时期内,当一国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时称为() A.贸易顺差B.贸易平衡 C.贸易出超D.贸易入超 4.在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加强了关税的保护作用的关税征收方式是() A.从量税B.从价税 C.混合税D.差价税 5.我国海关从1992年起采用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是() A.《协调制度》B.《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 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D.《海关税则目案》 6.在下列的进口许可证制度中,最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是() A.公开一般许可证B.特种进口许可证 C.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D.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

7.出口国政府减免出口商品的直接税的做法属于() A.出口直接补贴B.出口间接补贴 C.出口信贷D.出口行业产业政策 8.世界贸易组织实行的最惠国待遇是() A.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B.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C.“美洲式”最惠国待遇D.“亚洲式”最惠国待遇 9.根据关税同盟理论,下列属于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的是() A.贸易转移效应B.促进技术进步 C.加速经济成长D.刺激投资 1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最惠国待遇原则B.国民待遇原则 C.非歧视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11.我某出口公司收到外商发来的电传,“有兴趣蝴蝶牌缝纫机MN-15000架即装请报价”,属于交易磋商环节中的() A.邀请发盘B.发盘 C.还盘D.接受 12.根据《2000年通则》解释,卖方承担责任、费用、风险最小的贸易术语是() A.CIFB.CIP C.EXWD.DDP 13.在农产品买卖中,使用农产品的每个生产年度的中等货作为交货标准的做法属于() A.凭商品规格买卖B.凭商品等级买卖 C.凭“良好平均品质”买卖D.凭“上好可销品质”买卖 14.下列运输方式中,最适宜运送急需物资、鲜活商品、精密仪器和贵重物品的是() A.海洋运输B.铁路运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1

“双务”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相互承担义务,货物买卖同时都享有权利,一方所承担的义务正是另一方所享有的权利。在合同中,卖方的基本义务是交出货物的所有权,买方的基本义务是支付货款,这是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特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按照《1980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合同的内容:又称合同条款,是确定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判断合同是否有效的客观依据。 接受:就是交易的一方在接到对方的发盘或还盘后,以声明或行动向对方表示同意的行为。 交易磋商:指买卖双方以买卖某种商品为目的而通过一定程序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洽商并最后达成协议的全过程。 逾期接受:又称迟到的接受,是指受盘人未在发盘规定的时限内接受,如发盘没有规定时限,未在合理时限内接受。按各国法律,一般认为逾期接受不是有效的接受,而只能视做一个新的发盘。 贸易术语:又称“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它是以简明的外贸语言、或缩写的字母、或国际代号,来概括说明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交货的地点、货物交接的责任、费用,以及风险的划分和表明价格构成等诸方面的特殊用语。 INCOTERMS:是国际商会(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制定的“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的缩写形式。中文称作“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简称“通则”。最早的“通则”是国际商会于1936年为统一世界各国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而制定的,后来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对通则进行了多次修订。最新的通则是于2000年1月1日生效的《2000通则》。 象征性交货:指卖方只要按合同规定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据,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须保证到货。 FOB:是Free on Board(…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的缩写,意为装运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它是《2000通则》的13个术语之一,是一个常用术语。它指卖方将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后,办理出口清关手续,就算完成交货义务。该术语仅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 差价:是指同一种商品由于交易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价格上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影响商品差价的主要因素是所使用的贸易术语的不同,此外还包括质量与档次、运输距离、交货地点和条件、季节性需求、成交数量、支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佣金(Commission):是代理人或经纪人为委托人进行交易而收取的报酬。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往往表现为出口商付给销售代理人、进口商付给购买代理人的酬金。根据在合同中佣金的不同规定方法,佣金分为“明佣”和“暗佣”两种。 折扣(Discount、Allowance):是卖方给予买方的价格减让。从性质上看,它是一种优惠。根据在合同中折扣的不同规定方法,折扣分为“明扣”和“暗扣”两种。 标的物:是指用于换取对价的货物。 商品的品质:是指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形态的综合。 样品:通常是指从一批商品中抽取出来的或由生产、使用部门加工、设计出来的,足以反映和代表整批商品品质的少量实物。 FAQ:(Fair Average Quality)是指“良好平均品质”,一般是指中等货。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农产品的每个生产年度的中等货;二是指某一季度或某一装船月份在装运地发运的同一种商品的平均品质。 公量: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有些商品,如棉花、羊毛、生丝等有比较强的吸湿性,所含

战略性贸易理论

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研究 摘要:作为政府干预的重要理论之一,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对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从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和欧盟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三个方面着重研究了欧盟采用的具体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措施,最后就其政策的实施效果就行了评价,指出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欧盟;保护政策 一、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简介 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观点是: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适当地运用如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牟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也就是说,实施一定的贸易政策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一国的贸易福利。 战略性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利润转移论是该理论的核心,它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中,国家从战略性的角度,积极运用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等手段,扶持本国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扩大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攫取国外企业的超额利润,以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该贸易政策的直接目的就是从国外向本国转移利润。而外部经济理论又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和收益性外部经济。技术性外部经济是指,厂商(或个人、社会)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和知识,而不必为此付费,那么对于本国来说,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那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大的企业就不会得到其理想的预期收益,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不足。收益性外部经济是指,厂商(或个人、社会)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集聚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而该厂商同样也可以不必为此付费。对于本国来说,如果该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则政府可以通过保护的贸易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以帮助其发展,提高该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因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特征在于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使本国企业获得竞争性优势。但在是否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如何实施的问题上,政府部门有不同的考虑因素。政府分类鼓励和统一鼓励的选择,对企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产品特征(产品耐用程度、产品的需求弹性等)、成本差异、行业特征、产业集中度等都是近年来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讨论的重点因素。另外,也有学者从知识外溢、实验实证、委托—代理和FDI 等角度进行研究。由于本文重点研究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只选取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因素简要分析。 Nicolas(2000)曾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一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效果。文章假定两个致力于吸引FDI 的国家进行博弈竞争,两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成本(工资)和对于中间投入品的关税保护水平不同。如果一国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最大化本国的福利,而另一国则不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并不为本国出口提供激励)。这样两国就在吸引FDI 上进行竞争。结果表明,相对于高工资成本的国家来说,拥有低工资成本的国家在其关税水平低时能够吸引的FDI 更少,而在其关税水平高时能够吸引更多的FDI。如果两国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于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来说,其进口保护政策能够起到出口鼓励政策的效果。但是站在本国福利的角度来看,低工资成本的国家虽然能够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吸引更多的FDI,但是其福利却是恶化的,尽管其出口能力增加了。 三、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作为一体化的政治经济联合体,欧盟贸易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内实施完全的自由贸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A.1945年 B.1985年 C.1995年 D.2000年 2.对于接受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反补贴税是一种() A.财政关税 B.进口附加税 C.普惠税 D.特惠税 3.要素禀赋学说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 B.价格的国际差 C.自然资源的国际差异 D.资本生产率的国际差异 4.一定时期内,若一国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的贸易条件便()。 A.恶化 B.不利 C.改善 D.增加 国规定2005年从B国进口打火机数量不得超过100万只,这种贸易限制措施属于() A.“自动”出口配额 B.关税配额 C.国别配额 D.全球配额 6、买方以信贷形式从卖方购进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并以所生产的商品或其他劳务支付贷款的贸易方式是() A.加工贸易 B.补偿贸易 C.易货贸易 D.租赁贸易 7.某外商欲购我“乘风”牌电扇,但要求改用“幸福”商标,并不得注明产地和厂商名称。外商这一要求属于( ) A.无牌中性包装 B.定牌中性包装 C.运输包装 D.销售包装 8. 若合同规定小麦含水率为:最高10%。这里的“最高”是() A.溢短装条款 B.品质公差 C.品质机动幅度 D.数量机动幅度 9.要素禀赋学说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 B.价格的国际差 C.自然资源的国际差异 D.资本生产率的国际差异 10.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孟 B.亚当·斯密 C.休谟 D.李斯特 11.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抵制欧洲国家和日本等低价钢材和钢制品进口,实行名为“启动价格制”的非关税壁垒是()。 A.国家垄断 B.征收国内税 C.最低限价 D.禁止进口 12.下列险别中属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海洋运输货物特别附加险的是( ) A.提货不着险 B.淡水雨淋险 C.交货不到险 D.受潮受热险 13. 在来料加工或补偿贸易的情况下,一般最适宜采用( ) A.对背信用证 B.循环信用证 C.备用信用证 D.对开信用证 14. 1998年某国的出口贸易额为1840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400亿美元,该国的国民生产总 值为20000亿美元,则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 A.12.8 15.我国纺织品经过日本商人之手转卖到美国,这种交易行为是() A.过境贸易 B.直接贸易 C.总贸易 D.转口贸易 16.进口国在总配额内按国别和地区分配一定的配额,超过该配额便不准进口,这是() A.全球配额 B.关税配额 C.国别配额 D.“自动”出口配额 17.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的支付方式,其全套货运单据应()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参考文献: [1]佟家栋.国际经济学(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小军.战略性贸易政策评介[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7,(4). [3]张谦,吴一心.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及其体系[J]1上海经济研究, 1998, (2). [4]谢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 (7). [5]胡昭玲.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相关产业的适用性问题[J].经济评论,2002, (4). [6]刘旭涛.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正负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论文题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期刊之家网李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528265165 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本国产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本国福利水平。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化竞争的形势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垄断利润;政府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利润转移理论 布兰德(J1Brander)和斯潘塞(B1Spencer)等学者构建了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国际贸易的商品是由不完全竞争产业——寡头竞争产业生产的,其重要特征是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这类产业出口,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从而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厂商向本国转移的。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1借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即战略进口论。该论点认为,在进口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的前提下,为防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国外垄断厂商必须考虑将进口关税完全加到价格之上,从而让消费者或者自己承担一部分关税。这往往会将价格定在仅可以阻止本国厂商进入的水平上,而该国征收关税就可以从国外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金。只要关税不超过诱使本国厂商进入的水平,本国市场上该产品价格不会上升,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到本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上。这样既可以抽取经济租金,又能不使额外的扭曲。 2.1实行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又称战略出口论。布兰德和斯潘塞于1985年提出古诺双寡头国际竞争模型,指出通过出口补贴降低国内厂商的边际成本,提升厂商的反应曲线,从而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国内厂商的润,减少国外厂商的利润。政府通过对本国寡头厂商的资金补贴,以获得更大份额的产量,并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垄断租金。这里,政府的补贴只是一种转移支付,补贴后取得的国家福利应足以抵消补贴成本。然而,该政策目标的实现须有一个前提——国内厂商须采取进取性的市场战略,从而迫使外国竞争对手作出相应的让步。论文问题咨询腾讯认证QQ800099353 3.1通过对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1984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在市场存在寡头垄断、可分割且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之下,一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全部或部分地关闭本国市场,给予本国厂商一种相对于外国厂商的规模优势,确保其在国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第9章答案

第9章习题答案 1.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世界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即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或者说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当理想世界的市场经济的任何一个假设条件得不到满足或者不能成立时,就会出现这种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等。自由贸易是理性世界的一种假设,同样也会遭遇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定的适度的政府干预,于是贸易政策就变成了保护贸易政策。 2.某国能够以每单位10的国际价格进口某种产品,该产品的在该国的供给曲线为S=50+5p,需求曲线为D=400-10p。每单位的产品能够产生机制为10的边际收益。试回答以下问题: (1)对每单位该产品的进口征收10单位关税时, 生产者得益 5. 562 ) 100 125 ( 5 5.0 5 100= - ? ? + ? = a 消费者的损失为 1375 ) 250 300 ( 5 5.0 5 250= - ? ? + ? = + + +d c b a 关税收入为 625 ) 125 250 ( 5= - ? = c 社会边际收益为 5. 62 ) 100 125 ( 10= - ? (2)对每单位该产品给予5个单位的生产补贴时,社会福利净增加187.5 (3)由上述分析知,因为生产补贴不会造成消费者扭曲损失生产补贴的社会福利比关税。

(4)通过上述计算与比较,得出的最优生产补贴为10。 3.假定供给与需求的状况与题2中相同,但生产不能带来边际社会收益,然而,该国政府处于政治原因的考虑,认为价值1单位的生产者所得相当于2单位的消费者所得或者政府的财政收入。试计算对每单位该产品的进口征收5个单位的关税给政府带来的影响。 此时国家福利的改变为 375 ) ( 2= - - = + + + + -d b a c d c b a a,福利增 加了,政府目标达到了。 4.(1)如果一个工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向下倾斜的学习曲线,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企业发展的比较晚,缺乏生产经验,无法直接和市场上成熟的国外企业竞争,政府的扶持似乎可以帮助幼稚工业迅速地成长起来。这是可以认为有理由对该工业的实行保护幼稚工业政策。 (2)当有某个企业承担了研发试制阶段的学习成本,学会了如何以1500美元生产汽车,其他企业只需通过模仿即可达到相同的水平后,国内的工业发展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由于虽然先期研发投入较高,但之后的模仿成本极低,国内企业将普遍获得与国外企业相比的成本竞争优势,可以向国外出口汽车。 采用对幼稚工业保护的政策结果不定,因为通过政府的扶持,幼稚工业并一定可以成长起来。在政府的保护政策之下,有些幼稚工业失去了成长的外部压力,缺少了增加竞争力的动力,而且,越是没有竞争力,越能够向政府证明保护政策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 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迪克西特( 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 ,P.) ,赫尔普曼(Helpman,E.),兰卡斯特(Lancaster,K.)和布兰德(Brander,J.)等人,对产业内贸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建立了很多的模型。为了更详细和有条理的论述这些模型,有必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模型分类。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贸易品是否具有差异性,从而将产品分为同质产品和非同质产品。非同质产品又分为水平性差异产品和垂直性差异产品。 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在他们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一书中,将产业内贸易分为三种:1.要素投入不同,但是产品却有一定的替代性:例如木制的和塑料制成的家具用品。

7历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历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汇总: 16、试对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学说作一评价(4) 积极意义:①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把经济发展看作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强调国际贸易中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强调各国应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对外贸易政策。 ②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建立高度发达的工业又是提 高生产力的关键,因而有必要对国内处于发展中的、有前途的,但遭遇到国外有力竞争的产业部门采取适当的保护。 ③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强调贸易保护是达到发展工业、发展生产力目的 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将逐步降低保护,最终走向自由贸易。 ④对美、德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缺陷:①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含糊,对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分析也很混乱。 ②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 ③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 17、简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4) ①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②扩大国民的实际收入。 ③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④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18、简述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形式。(4) ①大幅度削减关税 A、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国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关税。 B、欧共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 成关税减让协议,导致关税大幅度下降。 C、通过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 品的进口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 ②降价或撤销非关税壁垒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些国家程度不同地放宽了进口数量限制,扩大了进口自由化;放宽或取消了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9、简述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4) ①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 贸易国家。 ②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 ③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 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④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 ⑤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 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不同商品贸易自由化程度也不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机械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⑥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0、简述贸易自由化作用评价(4) ①战后贸易自由化推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 ②战后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各国贸易政策发展的总趋势。 ③战后贸易自由化为国家贸易、经济,为可通过协商、协调获得发展提供了先例。 21、简述管理贸易、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区别(4) 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属于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它是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贸易制度。 管理贸易不同于自由贸易,管理贸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竞争,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夹杂了许多人为干预因素。 管理贸易不同于保护贸易,保护贸易只关心本国的经济利益,而管 理贸易则是在寻求整体利益平衡的前提下,在兼顾贸易伙伴经济利益的同时,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22、简述管理贸易实现的机制和途径(4) ①通过国际会议对贸易进行意向性的管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