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

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3

2012-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说学情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周围的中有一颗行星存

在生命条件的话,那我们

可以说地球是宇宙中唯

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吗?

情感价值

观目标。

预留方案:学生对宇宙的诸多方面知识都感兴趣,可能提出与地球宇宙环

境关系不大的东西,如黑洞、暗物质等。教师应当对这些东西有一般了解,

简单解释一下,马上把学生思路拉到课标规定的轨道上来。课下与学生探

讨相关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个方面,需要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

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作一般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作用气候、地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

3.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作一般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归纳总结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2.本节多次采用了统计图表,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此类图表的方法和程序,并学会对图像信息进行概括提取,其中要对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统计图(图1.13b)的曲线进行趋势化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几种相关关系,并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认识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基础。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理化知识欠缺,要完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难度很大,需要教师不要过多涉及发生机制,多用比喻方式说明。

二、说学情

本节中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了学生不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建议对这些内容采用讲授法,同时提供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的基础上归纳。

三、说教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五、说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大气运动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水循环

生产、生活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黑子

1、太阳活动耀斑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地球气候变化等

耀斑、太阳风→磁暴、短时通讯干扰等

地球的运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

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

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

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

二、说学情

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三、说教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

1.地震波的概念

2.地震波的分类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

2.地壳、地幔、地核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的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二)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范文模板共四篇(精华版)人教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3 2012-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 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 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 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第一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 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

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列举也同样采用的是兴趣培养的原则。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我举出几个关于星空神话的故事,然后再分别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神六升空和嫦娥奔月,让同学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试误分析—— 展示太阳系九大行星图。让同学发现错误,九大行星已经降级为八大行星,为什么要采用“试误理论”呢行为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降低错误率。 活动演示—— 设置一个“找位子”的活动,请10为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月球以及套样系的八大行星,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练习题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课后练习区·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 A.星云---------一闪即逝 B.行星----------圆缺多变 C.彗星----------拖着长尾 D.月亮 ---------轮廓模糊 2.下列事物中,与“天宫—号”空间实验室不属于同—类的是 ( ) A.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B.“天宫一号”中的科学家不小心丢在太空中 的牙刷 C. 太空中的航天飞机 D. 拖着长尾的哈雷彗星 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②河外星③天空中飘动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4~5题。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 ( )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 ④⑤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6.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7.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 系 D.地月系 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 度取决于 A.观测时间的延长 B.观测位置的变化 ( ) C.观测空间的差异 D.观测技术的提高

地球 1 1 5.52 1年23时56分 火星0.11 0.150 3.96 1.9年24时37分 9.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颗行星最接近的是 (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 度 10.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部分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 A.同向性一一各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 ( )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行其道,互不干扰 11.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1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 有密切关系的是 (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 较适中 ③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 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 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二、综合题: 14.读下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E F G H S D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

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 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部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图

海洋陆地海洋陆地 1、在下列箭头中标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3、用箭头标出常见的热力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 海陆风 山谷风城市风4、画出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的风向及受力状况 近地面高空 5、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的风向及受力状况 近地面高空 6、在左图写出气压带和风带名称,风带用虚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画出风向,在右图 画出洋流模式,实线表示暖流,虚线表示寒流 7、 写出N O (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1002 1006/hPa 1004 492 490 494/hPa O P 1002 1006/hPa 1004 492 490 494/hPa 近地面高空

此时为月,位于把气压带切断了,使高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写出M (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此时为月,位于 把 气压带切断了,使低气压仅 保留在海洋上。 8、画冷锋和暖锋的剖面图, 并写明冷气团、暖气团、锋前和锋后,并用箭头标出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画出雨区。 冷锋暖锋 9、画出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与垂直气流运动的方向,写明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 天气天气 10、画出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与垂直气流运动的方向,写明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 天气天气11、甲乙丙丁是哪种天气系统过境,写出名称。 甲 乙 丙 丁 12、写出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 B C D E F G H 13、在下列大洋中用箭头画出洋流流向,并注明洋流名称(实线表示暖流,虚线表示寒流)

14、写出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 a b c d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5、填写六大板块的 名称A B C D E F 16、填写气候类型的分布,在右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出与左图气候类型相应的陆地自然带名称 17、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平昌县驷马中学刘光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三篇汇总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一篇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48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说课稿: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