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45年考取秀才。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这是对王韬一生的大致概况,但不难发现这样的一生充满了推陈出新,这让王韬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积极入世到提倡变法,都是源于眼界的开阔,这也决定了他在新闻领域的卓越成就。

王韬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将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系统传入中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报人,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报刊自由主义大师”。

王韬的新闻思想归纳起来如下:

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

2、办报目的是立言;

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言论自由;

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 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统行,起了光导作用。 《中国外纪闻》是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1895年12月16日创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北京创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改名《中外纪闻》后,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 其内容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以编译外文报纸、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

试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试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摘要]郑观应破除传统观念,提出了“国以商为本”的思想主张。“商战”系对于“兵战”而言,就是从传统的农耕经济转变到现代工业经济,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到现代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商战也是人才之战。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下挽救民族危机的反映,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的时代火花,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郑观应商战思想 “商战”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有范畴,其基点立足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和控制,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资本主义竞争中,争取民富国强。人的思想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现实。 郑观应出生在地主士人家庭,幼读经史,年长应试未中,遂弃举业。1858 年(咸丰八年)赴沪经商,先后任英商宝顺、太古洋行的买办,同时他投资外商公司,并捐资官至候补道员。因得到李鸿章的赏识,被任为上海机器织布局会办,又以商股身份参加洋务派企业管理,开始了洋务运动。但他并没有沿着买办和洋务派的道路走下去,而是与他人合资兴办煤矿、金矿、缫丝、印刷、玻璃等新式企业,从而由买办商人逐步转化为民族资本家。郑观应商战思想的产生首先源于他的买办生涯,然后又在经营企业的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凝聚成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和理论。具体来说,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商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商立国”的主张 郑观应曾说:“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1]认为“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2]。把“商”置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视商品流通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他以“兵”“商”相比,把发展工商业看得非常重要,并得出结论:要立足于世界必须靠有力的商战。他的“商战”是指在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独立民族经济的前提下,扩大出口,限制入口,堵塞漏卮,换回利权,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摆脱中国成为列强“取材之地”、“牟利之场”的处境,实现“国势日强”、“民生日富”的局面,从而达到“固本”之目的。 二、分析了中国商务不振的原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郑观应的深刻,不仅在于他看到了商战的重要和制定出商战的策略,还在于他看到了影响商战的症结是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所以他在《盛世危言后编·自序》中愤然指出:“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他认为,要发展科技,发展工商业,必须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集中代表郑观应的独立精神和改革思想的论述是《盛世危言·自序》中的话:“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

传教士报刊与晚清新闻自由思潮的理论嬗变

收稿日期:2009-09-02 作者简介:马薇薇(1978-),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新闻比较与影视文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5,2009 一、晚清新闻自由思潮的理论溯源 晚清时期风云激荡,各种思潮涌动,新闻自由理论随西学东渐之势涌入中国,逐渐发展成为改变当时国人精神世界的一支重要思潮。作为一种学理,该思潮可追溯至新教改革中个人信仰自由的萌发。新教改革一百多年后,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了新闻自由理论的基本概念,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①,成为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核心理论。新闻自由委员会虽然“得出新闻自由处在危险之中这样的结论”,也仍然承认“言论与出版自由接近于一切自由权的中心意义”②。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这一理论最终以法律的方式予以确立,在西方新闻传播活动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并逐渐从政党报刊互相攻讦谩骂的“自由”向具有独立观点、代表公众利益报刊的“自由”转变。 新闻自由理论与西方新闻业发展并行,几经流变,充满了曲折和分歧,终于在西方社会变革中产生发展起来。其中关于言论出版自由思想始终保留下来,成为西方主流新闻理论的价值核心。这样一种以政治话语的民主为支撑的理论来到封建专制的晚清,既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闻事业,又没有保障其实践的政治体制。这意味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状况下,从一定意义上看,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发展的过程,实为西方世界新闻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中国化的过程”③。中国近代新闻业的 发展逻辑并没有按着新闻本身的规律,而是发生了微妙的嬗变。 二、晚清新闻自由思潮的起点 一种思想能成为思潮,正如梁启超所说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④。新闻自由思想能最终形成思潮,既有自身价值又契合了晚清时局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晚清中国,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儒家文化等诸多因素有着高度的一体性,形成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屏障,构成具有抵御性的畸形媒介生态环境。这也就意味晚清社会母体内,不可能像欧洲那些沿海城市一样自行孕育出近代报纸的雏形,更不用说新闻理论了。此时不管晚清中国愿不愿意,都已经被裹挟着拉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⑤。在全球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一直就处在官与民各个阶层的夹攻之下。马礼逊、米怜发现直接的宗教宣传几乎无法跨越巨大的中西文化鸿沟,于是很自然想到通过新闻媒介来传播宗教教义。这种思维逻辑的时代背景,来自于马礼逊们所处的西方新闻业正从互相攻讦的政党报纸时期,逐步向以大众化为定位的大众报纸发展。他们了解报纸的舆论影响力。传教士们同时也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传媒环境和西方完全不同。 传教士报刊与晚清新闻自由思潮的理论嬗变 马薇薇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西方新闻自由理论随传教士报刊传入到中国,带给了晚清知识分子对近代报刊的全新认识,逐渐形成了晚清 新闻自由思潮。但晚清的新闻自由属于政治话语下的新闻自由,只是实现晚清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一种手段,和其原理论大相径庭。延续数千年所形成的信息传播体系、封建专制的言禁传统、晚清知识分子们的经世致用,以及传教士报刊介绍该理论时零散、不深刻、附会儒学,这些都是造成西方新闻自由理论发生嬗变的原因。 关键词:晚清新闻自由思潮;传教士报刊;嬗变中图分类号:G 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 (2009)05-0085-04 ①【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页。 ②【美】新闻自由委员会,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第108页。③徐培汀:《20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5页。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1页。⑤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新闻传媒业的自律与他律

知识点一:新闻道德自律的由来(P187) 1、社会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节人作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手段的发展,为道德规范其职业行为奠定了基础。 2、传媒享有的新闻传播自由的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义务为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提供了动力。 3、新闻传媒业的职业特点使从业人员与社会各种人员、关系、利益交融在一起,以道德对这些关系和冲突进行调节的显示迫切性为新闻道德自律提出了客观要求。 知识点二:现代新闻传媒业职业特性(P192) 1、新闻职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新闻传媒业是公共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3、新闻传媒业的从业人员和媒介机构的传播活动是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进行的。 知识点三: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功能和意义(P199) 1、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功能 (1)从道德上规范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行为 (2)提升新闻传媒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传媒公信力。 (3)与新闻他律共同构成规范新闻传播业的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有助于解决新闻传播领域中的自由与约束的对立统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以传媒业的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 2、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意义 (1)新闻道德自律的兴起是新闻业职业化建设中的里程碑,是现代新闻业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专门化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2)新闻自律的兴起,新闻自律制度的确立,也是对新闻业的社会管理日趋完备的标志。 知识点四:新闻道德自律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过程(P203) 1、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掀起→滥用新闻自由 2、早期的新闻自律观念的形成→制定办报宗旨和方针 3、社会责任论,为西方新闻业的道德自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4、西方新闻道德自律的纵深发展 (1)许多国家纷纷建立新闻职业标准、制定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使新闻职业道德日趋成熟。 (2)以新闻业评议会之类的自律组织为核心的新闻评议机制的兴盛(日本新闻协会、英国报业总评议会、德国报业评议会) (3)通过在媒体中为新闻业评议构筑公共论坛和再高校新闻院系科开设新闻伦理学、新闻道德的课程,加强新闻道德自律的宣传和教育。 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P223) 1、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伦理思想 (1)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不移地坚持真理、宣传真理的职业道德品格,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 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

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同年他东游日本,较早亲眼目睹西方和日本的现代世界新气象。1893年,孙中山拜会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了《上李鸿章书》,推荐到《万国公报》上发表,并代为向李鸿章的幕僚加以引荐。1897年病逝,王韬走完了富有传 奇色彩的一生。 二、办报活动 王韬在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上是有特殊贡献的:首先在出版方面,从1849年夏出任上海墨海书馆编辑起,中经1872年创办香港中华商务总局,1885年在上海又创办弢园书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华商务总局和弢园书局完全是他本人和朋友集资创办的,非外国资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的民族出版业。据今所知经他手先后编辑出版图书达60余种,这些图书除社科书籍外,还有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的图书,对中国传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浅释郑观应政治民主思想

浅释郑观应政治民主思想

浅释郑观应政治思想主要特征 刘晓旭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硕士2011212225) 内容摘要:作为清朝末期著名的改革思想家和实业家,郑观应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议会政治和“君民共主”的变法主张,是对“中学为体”的思想的一种叛逆和挑战,是在近代民主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本文拟从郑观应的人生经历入手,梳理其政治思想的历史文化基础,探究其与时俱进的政治主张,分析其在中国政治民主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郑观应政治思想体用兼学改革吏治 郑观应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政治改良主张,这些主张打破了中国历史的沉寂,超越一个个历史的局限,这些主张对当时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完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为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他政治改革思想的《盛世危言》不仅当时影响广泛,也是近代中国发行量较大的书籍之一,同时该书对此后的孙中山、毛泽东等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曲折人生,盛世危言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运衰败。国情国势的险恶也促成了仁人志士的崛起,成为一个豪俊辈出的时代。“十年寒窗”、“学而优则仕”是清朝晚期年轻学子们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必由之路。然而,刚满年轻气盛的郑观应参加科举应试,却名落孙山。父亲郑文瑞是个睿智而果断的人,毅然送他去上海当买办,为他选择了经商之道。经过艰苦努力,不懈的奋斗,郑观应以他的精明才干和十多年洋行买办的身份背景,赢得了盛宣怀的好感和李鸿章的赏识,他致力于经营近代企业、把西方的经营管理经验推行到企业管理中,利用招股、专利等手段进行经营和整顿,颇具成效。郑观应成为当时的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资本家。正当郑观应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上海,给了他致命打击。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郑观应以养病为由,回到了澳门的郑家大院,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摘要:新闻自由主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然而自由主义决定于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的发展水平,决定于人们认识和掌握新闻规律的水平,决定于新闻技术手段的发展水平。中国近代的历史中新闻自由主义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借鉴西方的先进自由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得到运用。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萌芽于19世纪末,百年的发展使其在地位得到巩固,并且影响深远。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首先在报业方面得到体现和发展,19世纪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和列强环伺的夹缝中,许多有识之士从西方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各个层面,从而萌生了效法西方,以改变国家愚蒙闭塞现状的设想。他们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利用报刊传播讯息以开发民智,从而踏上富国强民之路,便由此开启了自由主义之路。在现代各种传播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自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中国特色新闻自由主义也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自由民间报业中国特色发展繁荣

一、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潮 1897年10月,严复在叙述《国闻报》缘起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能这道有: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国闻报》的栏目为:一、告白;二、上谕及制台辕门抄;三、路透电报;四、社会;五、地方新闻。它不仅刊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宣传变法维新,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冲破了清朝政府的层层限制,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除了各类政府官报陆续出台,维新保皇派和民主革命派竞相办报鼓吹各自的理念,就连教会和外商投资创办的报刊也有一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并涌现出一批自由主义报人。 王韬是近代中国倡导报刊言论自由的先驱者,同时也是首位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输入这个古老帝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报人。他撰写专文,系统阐述自由主义办报的思想,并且主张放宽言路、准许民间自由办报,认为这才是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报盛行而中国振兴矣”,寄予了他对国家民族自强的殷切期望;同时,他在社论中屡屡抨击极权政治、宣传人权观念,首创“文人论政”的传统。所谓“文人论政”,指的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不依附任何党派,独立昂扬地运用自由的原则发表政见,针砭时弊。后来的办报者都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首家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在风格和编排方式上都受到英国《泰晤士

10大新闻事件与10大人物颁奖晚会主持词

10大新闻事件与10大人物颁奖晚会主持词(现场、音乐、主题诗乐舞) a:名位领导; b:各位来宾; a: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b:电视前的观众朋友们; a、b:大家晚上好; a:这里是**市委宣传部主办,由**电视台承办的红金龙“感动**”2005十大新闻暨十大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现场; b: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光临我们现场的各位领导,他们是: a: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到来; b:岁月匆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2005年已成了记忆; a:这是2006年的开始,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让我们在这里回望我们过去一年的历程,纪念我们这一年的感动和泪水; b:刚刚过去的2005年,南鄂大地风云激荡,雄姿英发,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标杆人物,也发生了许多震撼人们心灵的重大事件,这些人和事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a:这一年中,您或许已经敏锐的见证了我们**迈进的历程; b:这一年中,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心情澎湃,不能停止; a:为了把这一年中曾经有过的一种感动,凝固下来,化作一种力量,在我们心中留下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一年的记忆; b:为了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明晰他人、理解社会、洞察未来,我们开展了这次“感动**”十大新闻和十大人物评选活动; a:我们这次活动从11月份开始,就由市直各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委宣传部进行了推荐,根据推荐材料, b:根据推荐材料我们从中初选出20件候选新闻和20名候选人物;在**电视台进行公开报道,随后评审团结合公众投票情况,对候选新闻和人物进行了评审; a:今晚,我们将对这次评选活动进行揭晓; b:首先我们要揭晓的是2005年“感动**”十大新闻; a:哪些新闻将会入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音乐起6位主持人说新闻) a:在刚才我们**电视台6位主持人的深情回顾中,许多熟悉的面孔,许多生动的画面一一浮现,它们曾象眼睛一样精确地记录了历史; b:许多事情,在回过头来看时,会更接近本质,在这些画

新闻人物王韬

一百多年前,一中国人说:“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 第一部官话《圣经》的翻译者。 第一家中国人自办成功的华文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第一家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始人。 第一个登上西方世界最高学府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 是命运把王韬引入了记者的生涯——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 一、生平经历 新闻报纸之父——林语堂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瀚,王韬是流亡到香港之后改用的。(一)童年和少年时期:江苏苏州甫里(1828-1849)—儒家道义之少年才子(二)沪上畸零人——口岸知识分子 上海墨海书馆(1849-1862)——精神煎熬的中年名士家庭多变故、无后的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工作:编译《圣经》、《光学图说》、 《西国天学源流》等 编辑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 丛谈》(1857) 功名:上书清廷和太平天国运动领导 “长毛状元” 1874.2《循环日报》 (三)香港流亡(1862-1884) ——精神蜕变新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 受聘英华书院(理雅各)翻译《诗经》等 1867-1870年欧洲之旅——新闻思想的萌芽 《普法战纪》《华字日报》主笔 1874《循环日报》 1879旅日考察《扶桑游记》 收集香港资料《香港略论》等 (四)终老上海(1884-1897)——魁儒硕彦 1885创办弢园书局 1886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育 1897.5.24病逝于上海 二、王韬与《循环日报》 (一)创办历程 1871年英华书院停办——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黄胜创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2.4《循环日报》 报名:天道循环,自强不息 戈公振:“循环”就是指“革命”——《中国报学史》 方汉奇:“三王之道”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 科恩:反映了王韬的循环史观 张海林:变法的代名词;世界一体,天下大同;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

外国新闻传播史要点整理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和轨迹 一、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一)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应付大自然的威胁能力增强和共同劳动 2、人类思维能力加强 3、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 (二)文字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1、标志人类传播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 2、突破口头传播受时空限制的束缚 3、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三)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使得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统治者无法遏止的潮流。 二、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创设目的: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意义: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发挥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三、新闻信 ?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官方的新闻信——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记述重大事件和人物、生活、民俗等。 四、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P6)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英国新闻传播史 一、《牛津公报》 ?1665年11月16日创刊,是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第一种单页纸式的,刊载新闻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品。 ?意义:为世界报纸奠定了标准的出版模式,也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 二、《每日新闻》 ?是英国第一家日报,于1702年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 ?意义:新闻的连续发布,编辑部的组织和工作效率也都必须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 三、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P22) ?核心主张: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猛烈抨击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三个要点:1、对出版物实行检查是违反理性的,充满着悖论 2、强调革命者决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3、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解读:他这些主张,实际上以三点为前提: 其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凭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真伪正误,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 其二,自由地持有主张和抒发意见,乃是人生与生俱来的权利。 其三,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从此论点出发,西方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真理自我修正过程”的观念,这是关于自由报刊理论的基础,是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基石。 四、知识税制度的建立和废除(P24) ?1712年5月16日,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印花税法案还规定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被统称为“知识税”。 ?英国国会于1853年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1861年取消纸张税。?“知识税”的废除,使英国报业卸下了承负了一个多世纪的沉重的经济包袱,因而活力倍增。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业余新闻学院 郑观应 (1842-1922),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工商业民族资本 家。他是从买办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儒商。他一生 写的著作较多,但影响最大的是《盛 世危言》,当时人评价为“皆时务切 要之言”(《盛世危言?彭序》),“纵 论中外情势,商榷古今利弊,旁搜远 绍,网罗无遗,有当世贤豪欲言而不 知所以言,循谨巽柔之辈知言而不 敢尽其所以言者”(盛世危言?郑 序)。就是说,他在《盛世危言》中 切合时务的言论,讲出了别人讲不 出或者想讲而不敢讲的话。 《盛世危言》中有两篇新闻学专 论,1894年《危言》五卷本初刊,其 中有一篇《日报》,1895年增订时, 又增加了一篇《日报》。郑观应不是 一个报人,除了1898年应康广仁之 邀,在上海参加过《自强报》的一段 编辑工作外,一生没有从事过新闻 工作。他为什么要写《日报》上下篇 呢?从文章中可知,他主要是针对 当时的清朝政府“禁止华人而听西 人开设”报馆的不合理现状有感而 发的。他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猛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烈抨击了这种愚蠢做法,为了说服统治阶级及唤起社会的注意,他在两篇文章中多角度地阐述了自己对日报的看法。1、 关于报纸的政治功能 郑观应在谈日报之作用的时候,往往将日报与议院相提并论,认为“日报与议院,公议如秉烛”(《罗浮待鹤山人诗草》卷一)。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议院制,说“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每有举措,询谋佥同,民以为不便行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盛世危言?议院上》)。而他认为当时“中国的病根在于“上下不通,症成关格,所以发为痿痹,一蹶不振。今欲除此病根,非顺民情、达民隐、设议院不可”(《盛世危言?答某当道设议院论》)。与议院同样重要的就是日报。在《危言》文章的编排上,他将《日报》安排在《议院》之后 ,表明他注重的是报纸的政治功能,认为报纸和议院,都是发表公议的地方,在联系政府与民众方面可起到独特的桥梁作用,是民主政治的枢纽。郑观应从日报有助于政治这个总前提下,具体分析了日报的功能。他认为报纸是国家之耳目,可起到通民隐、达民情的作用。他说“大报馆为国家耳目,探访事情,每值他邦有事,与本国有关系者,即专聘博雅宏通之士,亲往远方探访消息,官书未达,反藉日报得其先声”(《日报上》)。这是报纸在了解外情方面的作用。在内政方面,可使“民隐悉通,民情悉达”。他列举了报纸在通报民情方面多方面的好处,认为“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有厥数事”,如“有功于救荒”、“有助于除暴”、“有功于学业”、“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因此,他认为,欲通民隐,达民情,“则莫如广设日报矣”(《日报上》)。郑观应及同时代的一些报人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痛感清朝专制政府闭关自守造成的上下壅蔽、舆情隔阂的现实,为政治变革开出了同一剂药方。不过郑观应在文章中有一些新的提法,如“报章为国家耳目”,这可能是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有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亮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 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 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 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 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 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 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 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 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 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 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 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 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华人资

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 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 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 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 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 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 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 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 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 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 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 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 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 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 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

王韬的扶桑游记

王韬的《扶桑游记》 1879 年春,王韬访问日本。十一日(5 月1 日),船抵长崎。王韬先后游历了长崎、神户、大阪、西京、横滨、东京等地。他每至一地,都受到热烈地欢迎。 考察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变化是王韬赴日的基本目的所在。在日本旅行的128 天里,王韬广泛接触了日本各界人士。对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广泛的考察加深了王韬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和对西学的认识,也丰富了他的思想,拓宽了他的改革思路。 王韬特别留心了解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以后发生的急剧变化。他首先注意到,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王韬不禁感慨万千:"鸣呼!仅十许年耳,而沧桑更易,人事变迁,可胜叹哉!" 日本社会形态变化以后,原有的等级制度也分崩离析。资本主义的机会均等和能力竞争原则代替原来的血缘世袭原则溶入了社会生活。王韬观察到这一阶级结构的变化。从日本华族世家的衰落,王韬似乎也体悟到了历史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传统的儒学及建立其上的旧价值观在明治维新以后遭到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西学感到兴趣。王韬观察到这种文化的裂变和转轨。与儒学不断式微的情况相反,西学在日本社会长驱直入,取得了文化统治地位。 对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以后文化方面的急速变化,王韬抱有一种复杂的矛盾心态。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意识的改革呼唤者,王韬对日本明治时期儒家文化的式微和西方文化的胜利进军感到兴奋,为之欢呼喝彩,以为可作为中国学习西方的借鉴。但是,作为孔子之邦的"孔学中人",王韬又对此情此景表示无限的伤感和挽惜。变化节奏太快,令他惴惴不安,害怕社会就此脱序,这种挽惜和优虑是王韬不时给"全盘西化"泼冷水的心理机制。 王韬在日本结识了黄遵宪和不少 日本文人, 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与日本学者增田 贡 、本多正纳及诗人佐田白茅等建立了友谊。《扶桑 游记》一书中还记载了明末朱舜水在日本的事迹, 这是一本 研究清代末叶中日文化关系的参考书。

十大国际新闻焦点人物

2009年十大国际新闻焦点人物 中广网跟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20分报道,盘点2009年十大国际新闻焦点人物。 第一位上榜国际焦点人物范龙佩 范龙佩几乎“一夜成名” 明天开始,他将从一国首相变为俗称的“欧盟总统”。为什么历史上第一位欧盟总统偏偏是他?分析认为,弥合分歧的能力和为人低调的作风是他得到欧盟国家领导人青睐的最重要因素,更深层的理由则是,来自比利时的范龙佩既非出自英法德这样的欧洲传统三强,也不是波兰、捷克这样的“新欧洲”。

第二位上榜国际焦点人物卢武铉 卢武铉突然自杀震惊世界 5月23日,正在接受受贿调查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爬山时跳崖自杀。不仅韩国震动,世界也为之震惊。前国家首脑因受贿贪污等问题蒙遭调查的事件并不少见,但从没有人因此而“被迫自杀”。舆论认为,卢武铉之死反映出韩国政界内部的分裂和政治体制的僵化。我们不会忘记那天的画面:数百万人参加隆重葬礼,表达对“平民总统”的同情、怀念和尊重。

鸠山由纪夫 在9月16日召开的日本第172届特别国会上,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当选为日本第93届、第60位日本首相。自1955年成立以来几乎一直执掌日本政权的自民党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日本政治进入民主党与自民党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时代。

保罗·萨缪尔森 12月13日,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逝世,享年94岁。萨缪尔森被称为现代经济学领域最后一个通才。在全球经历经济危机的这个冬天,他的离去令人别有一番感触。他的名著《经济学》至今以40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1000万册,被全世界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奥巴马 今年,奥巴马踏上他任职第一年“改变美国”的征程:在美国经济陷入险境的关键时刻,他提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面对国内潮水般的反对声,他顶住压力,结束了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立法争议。他在处理伊拉克、伊朗及东欧反导计划等问题方面,着手实施“非布什主义”政策,作出“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承诺。但与此同时,他也饱受争议,个人支持率急剧下降。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3.1 结构脉络图 3.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 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思考题

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曾格案件”发生于______________时期。 2.17世纪中期,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径自出版的小册子是__________。 3.1835年在法国成立的最早的通讯社是______。 4.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1775年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_____起草《独立宣言》。 5.最早的日报:1650年,德过莱比锡,__________,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6.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上网的国际广播电台是_________ 7.把无线电广播称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的人是_______ __ 8.1859年,世界新闻史上第一次与事件进程同步传送新闻(“法国有可能对奥宣战”)的通讯社是___-____________。 9.英国报纸中,在国际上影响最大,并长期充当大英帝国喉舌的是_-______ 10.最早的电视台:1936年-_____________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 11.被新闻界尊称为“英国报业之父”的劳森,后被封为伯纳姆勋爵,曾在19世

纪中期主办过___《____》________。 12、在美国最早开办定期电视新闻节目的公司是:___________ 13、1833 14 15、在古代外国的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早的官方公报《每日纪闻》(ActaDiurna)出现在:____ ___时期。 16、近期法国最有影响的日报,是1944年由著名记者贝尔·伯夫—梅里曼所创办的:__________。 17、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是_________ 18、苏联时期,发行量居全国乃至全世界之首的报纸是:_______________。 19 是法国第一部新闻法。1819年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期间颁布了该法。 20 二、名词解释

税收理论与实务(王韬 老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税收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王韬版) (无特殊要求的都采用新税法) 第一章.税收基本原理 一、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11.错 12.对 13.错 14.错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C 5.D 三、多项选择题 1.AB 2.ABC 3.ABC 4.BC 5.ABD 6.AC 7.BCD 8.AD 9.BD(此题不做要求) 10.ACD(此题不做要求) 第二章.增值税

一、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11.对 12.错 13.错 14.对 15.此题不做要求 16.错 17.错 18.错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C 3.C 4.B 5.A 6.A 7.D 8.C 三、多项选择题 1.AC(此题不做要求) 2.BC 3.AD 4.BD 5.CD 6.CD 7.ABE(此题不做要求) 8.ACD 9.AC 10.BC 11.ABC 三.解答题

1.进口货物的增值税的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 捐赠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销项税额=117×17%÷(1+17%)+2×17%÷(1+17%)=17.29(万元) 进项税额=20×17%+(15+5)×(1+15%)×17%+4×17%=7.99(万元) 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9.3(万元) 2.①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不得扣减旧货物的收购价格。 销项税额=50×17%+(30+5.1)÷(1+17%)×17%+300×17%=64.6(万元) ②工业生产企业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必须在购进的货物已经验收入库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对货物尚未到达企业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③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④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游艇、摩托车和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按4%的征收率计算税额后再减半征收增值税 销项税额=16÷(1+4%)×4%×50%=0.31(万元) 应纳增值税=64.6+0.31=64.91(万元) 3. ①进项税额=20×13%+4×7%=2.88(万元) ②进项税额=(6.8+2×7%)×(1-20%)=5.552(万元)【注:20%为进项税额转出】 销项税额=52.65÷(1+17%)×17%=7.65(万元) ③价格偏低。销项税额=400×500×(1+5%)÷(1-10%)×17%÷10000=3.97(万元) ④销项税额=(46.8+1.287) ÷(1+17%)×17%=6.987(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10.175(万元) 4.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销售古旧图书免征增值税。古旧图书,是指向社会收购的古书和旧书。兼营非应税劳务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与货物的销售额。 当月应纳增值税额=50000÷(1+3%)×3%=1456.31(元) 5. 销项税额=30×13%+0.5÷(1+13%)×13%+6÷(1+17%)×17%=4.83(万元) 进项税额=3×7%-5×17%-0.186÷(1-7%)×7%= -0.654(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5.484(万元) 6. 进口环节: 应纳增值税:500×(1+15%)×17%=97.75(万元) 内销环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