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九章 表面现象

第九章 表面现象

第九章  表面现象
第九章  表面现象

第九章表面现象

一、选择题

1、小心的把一缝衣针放在水面上,则缝衣针有可能“浮”在水面上,下列情况最易成功的是(C)

A、细长的针放在肥皂水水面上

B、粗短的针放在清洁的水面上

C、细长的针放在清洁的水面上

D、粗短的针放在肥皂水水面上

2、吉布斯吸附等温式中,对吸附量Г的叙述,正确的是(A )

A、Г是溶液表面的吸附量,其单位为mol·m-2

B、Г只可能大于零

C、对表面活性剂溶液,Г总小于零

D、Г为单位表面上溶质体相的溶质的量

3、在一定温度下,某液体有微小的液滴聚集成大滴的过程中,该体系(A)

A、表面自由能降低

B、表面积增大

C、蒸汽压增加

D、体积减小

4、在密封容器中有大小不同的两水滴,那么(BE)

A、大水滴与小水滴趋于大小相同

B、大水滴变大,小水滴变小

C、大水滴变小,小水滴变大

D、大水滴蒸气压高,小水滴蒸气压低

E、大水滴蒸气压低,小水滴蒸气压高

5、依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对仅有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若Г﹥0时,则(B)

A、该溶质为非表面活性物质

B、该溶质为表面活性物质

C、不能说明该溶质是否具有表面活性

D、该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低于溶液本体的浓度

6、对液体中的气泡而言,设p为气泡内液体的饱和蒸气压,r为气泡内的曲率半径,则(D)

A、p减小,r降低

B、p 减小,r减小

C、p增加,r增加

D、p增加,r减小

7、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液体,分散成半径不相同的小液珠,如果r1﹥r2﹥r3则各自饱和蒸气压p1,p2,p3必定满足(C)

A、p1﹥p2﹥p3

B、p1=p2=p3

C、p1﹤p2﹤p3

D、不存在规律性

8、已知293K 时水—辛醇的界面张力为0.009 N·m -1,水—汞的界面张力为0.375

N·m -1,汞—辛醇的界面张力为0.348 N·m -1,由以上数据可以判断( B )

A 、水可以在汞—辛醇界面上铺展

B 、辛醇可以在汞—水界面上铺展

C 、水不能在汞的表面上铺展

D 、辛醇不能在汞的表面上铺展

9、一定体积的水,当聚成一个大水球或分散成许多小水滴时,同温度下,两种

状态相比,性质不变的是( )

A 、表面能

B 、表面张力

C 、比表面

D 、液体下的附加压

二、计算题

1、298K 时液体B 的表面张力为0.5N·m -1,在定温定压条件下,可逆地使其表面

积减小2×10-2m 2,环境的熵变为1×10-3J·K -1,这时体系焓变和过程热各是多少?

解:

可逆过程 W’=△G=σdA=0.5N·m -1×(-2×10-2m 2)=-1×10-2J

根据 △G=△H —T △S

△ H=△G+T △S=-1×10-2J+298K×1×10-3J·K -1=0.288J

△Q= T △S=298K×1×10-3J·K -1=-0.298J

2、氧化铝瓷件上需要涂银,当加热至1373K 时,试用计算接触角的方法判断液

态银能否润湿氧化铝瓷件表面?已知该温度下固体Al 2O 3的表面张力λs -g=1.0N .

m -1, λl -g=0.88N . m -1, λs -l=1.77N . m -1 。

解:

o

o l -g l -s s -g l

-s l -g s -g 90151875.088

.077.10.1cos cos ?=-=-=-=+=θσσσθσθσσ

3、汞对玻璃表面完全不润湿,若将直径为0.100mm 的玻璃毛细管插入大量汞中,

试求管内汞面的相对位置。已知汞的密度为1.35×104kg·m -3,表面张力为

0.520N·m -1。(9-16)

4、292K 时,丁酸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可以表示为),1ln(0bc a +-=σσ式中0σ为纯

水的表面张力,a 和b 皆为常数。

(1)试求该溶液中丁酸的表面吸附量Γ和溶液c 的关系

m 15720m

1050s m 89m kg 10351m N 52002gr 2h 42341

........=?????==----ρσ

(2)若已知,62.19,1.13131--?=?=mol dm b m N a 试计算c=0.200mol·dm -3时的

Γ为若干?

5、在273K 时,CO 在2.964g 木炭上吸附能力的平衡压力p 与吸附气体标准状

(1) 试用图解法求兰缪尔公式中的常数b m 和Γ

(2) 标准状态体积。木炭吸附时,压力为求CO 11033.5CO 4g Pa ? (9-19)

解:(1)标准状况下,22.4

)V (dm n -3=

2

21826123m 2

61113m 2

62

533133113

3133130T nm 30760m 1030760m mol 1045mol 100261L 1A m mol 1045K 292K mol J 3148m N 10113RT a bc RT abc bc 1RT abc 1bc m mol 1021449244m mol 1007482m mol 1020mol m 1062191K 292K mol J 3148m mol 1020mol m 106219m N 10113bc 1RT abc bc 1RT abc bc 1ab RT c bc

1ab c bc 1a c c RT c ..............................ln =?=???==?=??==≈+=???=?=???+??????=+=+=+-?-=+-=?+-?=?????

????-=------------------------ΓΓΓΓΓ)()()

()()()((σσσ

p /Γ×108(P a .m o l -1.g )p×104(Pa)

三、简答题

1、在一个封闭的钟罩内,有大小不等的两个球形液滴,问长时间放置后,会出

现什么现象? (9-5)

答:大液滴→大;小液滴→小。

开始大小液滴都在蒸发,当钟罩内液体蒸气的蒸气压达到大液滴的饱和蒸气压时,该

蒸气压对小液滴尚未达到饱和,小液滴会继续蒸发,则蒸气就会在大液滴上凝结,因而大

液滴越来越大,小液滴越来越小,小液滴最终消失。而大液滴与其蒸气成平衡后不再变化。 2、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在一定温度下、压力下,为什么

物理吸附都是放热过程? (9-8)

物理吸附是被吸附的流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间的作用力为分子间吸

引力,即所谓的范德华力(Vanderwaals)。因此,物理吸附又称范德华吸附,

它是一种可逆过程。当固体表面分子与气体或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气体或

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引力时,气体或液体的分子就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从分

子运动观点来看,这些吸附在固体表面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也会从固体表

面脱离而进入气体(或液体)中去,其本身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随着温度的

升高,气体(或液体)分子的动能增加,分子就不易滞留在因体表面上,而越

来越多地逸入气体(或液体中去,即所谓“脱附”。这种吸附—脱附的可逆现

象在物理吸附中均存在。

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与被吸附物间的化学键力起作用的结果。这类型的

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故又称“活化吸附”。这种化学键亲和力的大小可

以差别很大,但它大大超过物理吸附的范德华力。化学吸附放出的吸附热比

物理吸附所放出的吸附热要大得多,达到化学反应热这样的数量级。

因为物理吸附类似于气体在固体表面的液化,吸附热的数值与气体的液

化热相近。

3、在一个玻璃管两端各有个一大小不等的肥皂泡,如下图所示。当开启活塞使

两泡相通时,试问两泡体积如何变化?为什么?

(9-9)

答:表面张力使弯曲液面下产生附加压力的事实可通过图实验验证。 3444141441841618141811414cm 53.104.22107.44.22n 107.41107.4.107.4.1005769.01033.5.108248.01033.51100.7.108248.0.1005769.0.108248.01.0017.0.1005769.01.1005769.011 =??=?=?=??=?Γ=?=Γ???+??=Γ?Γ+Γ=Γ?=???=?=Γ=?=Γ?=Γ=Γ+Γ=Γ---------------V mol m n g mol mol Pa g mol Pa Pa p b p Pa g mol Pa g mol b g Pamol b g mol g mol g mol p b p m

m m m m m m 标况下:斜率

当打开连接小泡和大泡的活塞时,小泡越缩越小,而大泡越胀越大,

说明气泡内气流是从小泡流向大泡。这是由于小泡半径小,曲率大,

产生的附加压力比大泡大。因此,小泡内部气体所受的压力大于大泡,

故气流由小泡流向大泡。此实验表明,附加压力与曲率半径和表面张

力有关。

空气中气泡——如肥皂泡等,气液表面为内外两个,那么,附加压力为:

所以两泡相通后,小泡内因压力较大,而大泡内压力较小,所以气体要向大泡扩散。扩散结果使得大泡变得更大,小泡变得更小。

小泡收缩至曲率半径与大泡相等为止。即小泡收缩收缩至毛细管口。

4、当加热一个装有部分液体的毛细管时,下面两种情况下液体各向哪一端移动?为什么?(9-10)

↑ ↑

加热加热

加热时,σ减小,r增大,△p减小;凸面:

向左

凹面:

向右

第十章

溶胶

一、选择题

1、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D)

A、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稳定的体系

B、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为不稳定的体系

C、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的体系

D、热力学上不稳定和动力学上稳定的体系

2、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从胶体科学来看,是因为(D)

A、长江水中含泥沙太多

B、长江水中含盐量太大

C、长江水中泥沙颗粒太大,易沉降

D、电解质引起的聚沉作用

3、下列各性质,不属于溶胶粒子的动力学性质的是(C)

r

2

p

σ

=

?

越小

越大,

越大

越小,

p

p

r

4

p

p

2

p

p

r

4

p

p

2

p

p

p

r

p

r

r

4

p

p

2

p

p

r

r

r

σ

σ

σ

+

=

+

=

+

=

+

=

+

=

+

=

?

?

?

↑加

A、布朗运动

B、扩散

C、电泳

D、沉降平衡

4、混合等体积的0.08mol·L-1KI和0.1mol·L-1AgNO3溶液,可制得溶胶。对于此溶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D)

A、CaCl2

B、AlCl3

C、Na2SO4

D、Na3PO4

5、下述对电动电势的描述错误的是(C)

A、ζ是相对滑移面上的电势

B、ζ电动电势值易随少量外加电解质而变化

C、ζ其数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势值

D、ζ当扩散层被压缩到与固定层相重叠时,电动电势降低到零

6、为观察到个别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形状,需要借助的手段是(C)

A、普通显微镜

B、超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丁达尔效应

7、在晴朗的白昼,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是(B)

A、蓝光波长短,透射作用显著

B、蓝光波长短,散射作用显著

C、红光波长长,透射作用显著

D、红光波长长,散射作用显著

8、明矾净水的主要原理是(B)

A、电解质对溶胶的稳定作用

B、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

C、对电解质的敏感作用

D、电解质的对抗作用

9、外加直流电场于胶体溶液,向某一电极作定向移动的是(B)

A、胶核

B、胶粒

C、胶团

D、紧密层

二、简答题

1、纯液体有无散射光?为什么?一般溶液如何?溶胶具有乳光现象,但体系透明,为什么?(10-2)

解:当光束通过分散体系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00~700 nm之间。(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由于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使体系呈现混浊。(2)若分散相粒子小于入射光的波长,则会发生光的散射。当光束通过胶体溶液,由于胶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因散射是光波绕过粒子而向各个方向射出,所以能从侧面看到乳光。而溶胶粒子的半径在1nm一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发生光散射作用而出现丁达尔现象(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2、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为什么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稳定存在?(10-3)答:(1)胶粒的布朗运动使溶胶不致因重力而沉降,即动力学稳定性。(2)由于胶粒都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故不易沉降,这是使溶胶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3)在胶团的双电层中反离子都是溶剂化的,因此在胶粒的外面有一层溶剂化膜,它阻止了胶团的互相碰撞而结合变大。

3、为什么晴朗的白昼,天空呈蔚蓝色,而旭日及夕阳附近的天空呈橘红色? (10-4)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均匀媒质的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但当光在不均匀媒质中传播时, 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一部分光线不能直线前进,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象。地球周围由空气形成的大气层,就是这样一种不均匀媒质。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经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科学家的研究表明, 大气对不同色光的散射作用不是“机会均等”的, 波长短的光受到的散射最厉害。当太阳光受到大气分子散射时, 波长较短的蓝光被散射得多一些。由于天空中布满了被散射的蓝光, 地面上的人就看到天空呈现出蔚蓝色。空气越是纯净、干燥,这种蔚蓝色就越深、越艳。如果天空十分纯净,没有大气和其他微粒的散射作用,我们将看不到这种璀璨的蓝色。比如在2万米以上的高空,空气气体分子特别稀薄,散射作用已完全消失,天空也会变得暗淡。

同样道理,旭日初升或日落西山时,直接从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 比正午时直接由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要厚得多。太阳光在大气层中传播的距离越长,被散射掉的短波长的蓝光就越多,长波长的红光的比例也显著增多。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 它的红色成分也相对增加。因此,才会出现满天红霞和血红夕阳。实际上,发光的太阳表面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4、说明溶胶体系的四种电动现象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10-5)

答:溶胶是固体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固体胶粒表面出于电离或吸附离子等原因而带电,同时介质必然带相反的电荷。在外力作用下,溶胶因电而产生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溶胶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泳。

电渗:分散相固定不动时,分散介质受外加电场的作用而作定向流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渗。 流动电位:在外力作用下,使液体沿着固体表面流动所产生的电位称为流动电位。 沉降电位:在重力作用下,带电粒子作相对液相的运动所产生的电位称为沉降电位。

5、乳化剂能使乳状液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0-6)

(1)降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2)形成坚固的界面膜,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上的定向排列,形成一层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界面膜,可以将分散相液滴相互隔开;

(3)液滴双电层的排斥作用,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双电层;

(4)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固体粉末作为乳化剂时,粉末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保护膜而使乳状液稳定

6、对于混合等体积的0.08mol·dm -3KI 和0.1mol·dm -3AgNO 3溶液所得溶胶,下述

电解质中何者的聚沉能力最强? 4422)4(,)3(,)2(,)1(M g S O SO Na NaCl CaCl

(10-10)

答:由于硝酸银过量,所得溶胶带正电荷。 4MgSO

1、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主要决定于与溶胶带相反电荷的价数。

与溶胶带相反电荷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大。按负离子考虑⑶⑷>⑴⑵

2、同价离子的影响

与溶胶带相同电荷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弱。按正离子考虑⑶>⑷,⑵>⑴

⑶>⑷>⑵>⑴

第七章 表面现象习题答案.

第七章 表面现象习题答案 1.在293.15K 时,把半径为1 mm 的球形水滴分散成半径为1 μm 的球形小水滴,比表面为原来的多少倍?表面Gibbs 自由能增加了多少?此过程环境至少需做功多少?已知293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0.07288 N ?m -1。 解: (1)小液滴比表面r a = r r r V A 3 3 4432=ππ=球体积球面积 r 1 = 10-3 m , r 2 = 10-6 m 36321121010 10/3/312 ===--r r r r a a r r = 倍 (2)分散前液滴表面积62111044-?==ππr A m 2 分散后小液滴数 9321323 121103 434=??? ? ??===r r r r V V n ππ 个 分散后液滴总表面积 () 32 6 9222104104104--?=?=?=πππr n A m 2 ?A = A 2 -A 1 ≈ A 2 ?G = σ??A = 0.07288?4π?10-3 = 9.158?10-4 J (3)环境至少做的功 W r '=?G =9.158?10-4 J 2. 将10-3 m 3 油状药物分散水中,制成油滴半径为10-6 m 的乳状液。已知油水界面张力为65?10-3 N ?m -1,求分散过程需作多少功?增加的表面Gibbs 能为多少?如果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后,油水界面张力下降至30?10-3 N ?m -1,则此分散过程所需的功比原来过程减少了多少? 解:(1)分散后总表面积 小油滴面积小油滴体积 总体积 ?= A 36 332331031010310343 410?=?=?=?=----r r r ππ m 2 分散前表面积与分散后相比可忽略,?A =A 分散过程环境作的功及所增加的表面自由能: W r '=?G =σ??A =65?10-3?3?103=195 J (2)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分散过程环境作的功 W r '=?G =σ ??A =30?10-3?3=90 J 比原来过程少做功=195-90=105 J 3. 常压下,水的表面张力σ(N ?m -1)与温度T (K )的关系可表示为: σ=(75.64-0.00495 T )?10-3 。

10 第十章 界面现象习题解

第十章界面化学 课后作业题解 10.3 计算373.15K 时,下列情况下弯曲液面承受的附加压力。已知373.15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58.91×10-3N.m -1。 (1)水中存在的半径为0.1μm 的小气泡; (2)空气中存在的半径为0.1μm 的小液滴; (3)空气中存在的半径为0.1μm 的小气泡。 解: 10.4 在298.15K 时,将直径为0.1mm 的玻璃毛细管插入乙醇中。问需要在管内加多大的压力才能防止液面上升?若不加任何压力,平衡后毛细管内液面的高度为多少?已知该温度下乙醇的表面张力为22.3×10-3N.m -1,密度为789.4 kg.m -3 ,重力加速度为9.8m.s -2。设乙醇能很好地润湿玻璃。 解:乙醇能很好地润湿玻璃,可看作cos θ=0, 所以r=r 1(曲率半径与毛细管半径相等) 需要在管内加892 Pa 的压力才能防止液面上升。 若不加任何压力,平衡后毛细管内液面的高度为0.115m 。 kPa 2356Pa 2356400101091584r 4p 3kPa 1178Pa 117820010 1091582r 2p 217 3 73==??=γ=?==??=γ=?----..)())((Pa 892100.051022.32r 2p 33 =???=γ=?--m 1150100.0589789.41022.32gr 2h 33 ..=?????=ργ=--

10.9 已知在273.15K 时,用活性炭吸附CHCl 3,其饱和吸附量为93.8dm 3.kg -1,若CHCl 3的分压力为13.375 kPa ,其平衡吸附量为82.5 dm 3.kg -1。试求: (1)朗缪尔吸附等温式中的b 值; (2)CHCl 3的分压为6.6672 kPa 时,平衡吸附量为若干? 解:(1)朗缪尔吸附等温式 (2)根据朗缪尔吸附等温式 10.14 293.15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mN.m -1,汞的表面张力为486.5mN.m -1,而汞和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为375mN.m -1,试判断: (1)水能否在汞的表面上铺展开? (2)汞能否在水的表面上铺展开? 解:(1) 水能在汞的表面上铺展 (2) 汞不能在水的表面上铺展 bp 1bp V V m +=b 375131b 37513893582....+=0 m 38.75mN 72.75-375-486.5--S -1->?==γγγ=水水汞汞0 m -788.75mN 486.5-375-72.75--S -1-

2015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第2章第4节:表象与想象

表象与想象一、表象概述(一)表象的含义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但又有所不同。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脱落。(二)表象的分类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想象表象是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这些形象可能从未经历过,或者世界上还不存在。(三)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2.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这说明,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可以借助于表象进行形象思维。二、想象概述(一)想象的含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人们读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二)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例如,在居室装潢前,我们对房间布置进行的想象。它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中学生常常出现的“白日梦”现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科幻小说中有关宇宙人、飞船等的形象。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三)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2.补充功能。借助想象可以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获得更多的知识。3.替代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四)想象的加工方式1.黏合。它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神话中的孙悟空形象。2.夸张。它是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使其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如运用夸张方式创造出千手观音的形象。3.拟人化。它是指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为拟人化。例如,“雷公”“电母”等许多形象。4.典型化。它是指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五)想象的品质1.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主动性是就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而言。它使人的想象有方向、有中心。2.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丰富性是就想象内容的丰富程度而言。它一方面取决于头脑中已有表象的多样性,已有表象越多样、越具体,想象的形象也就越丰富;另一方面取决于对当前事物的理解程度。3.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生动性是就想象表现得活泼鲜明的程度而言。想象的生动性是以表象的生动性为转移的。一般说来,表象越富有直观性,则由之形成的想象也就越富有生动性。4.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现实性是就想象与现实相符合的程度而言。任何想象总是超越现实,但又不能绝对摆脱现实。想象的现实性使人的想象可望可及。5.想象的新颖性。想象的新颖性是就想象所构成的

第二章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上为什么存在犯罪现象?有的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这是犯罪科学研究的基本课题。犯罪学和犯罪社会学主要研究前者,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后者。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犯罪现象以来,人们就不断寻找社会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个体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其目的在于制定刑事法制和刑事政策以及确定和采取犯罪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在长期的探索中,古今中外的学者,从自己的理论观点出发,提出对犯罪原因的种种见解,从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原因论”。 第一节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 一、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 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1836—1909年)是该学派的创始人。龙勃罗梭在当监狱医生期间,把犯罪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曾对监狱收押的几千名犯罪人进行过人体测量外貌考察,并运用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犯罪人进行研究,发现许多犯罪人在生理特征和心理反应上都显著地与常人有别。例如,异常大或异常小的头骨、狭窄的额头、大小不对称的耳、眼睛、颜面,突出的胯骨等:这些外部生理特征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前期野蛮人所具有的特征,这些特性通过隔世遗传(atavism)表现在现代犯罪人身上。由此,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1876年,龙勃罗梭的名著——《犯罪人论》问世,其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在该书中他将犯罪人分为三大类共七种:(1)“遗传的犯罪性”,这类犯罪人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因而命中注定要犯罪,此类型又复分为大小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入、精神病犯罪人等三种。(2)“进化的犯罪性”,此类犯罪性是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能导致的,此类型的犯罪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之为偶发性犯罪人;包括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等三种。(3)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此类型犯罪人无体质异常,精神饱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其犯罪非出自机体的本性.而是基于愤怒、情爱或亲情等这些通常是无私的,甚至是崇高的情感”。可见,龙勃罗梭关于犯罪人分类的核心基础是生理特征。根据他的调查,先天遗传性犯罪人约占全体犯罪人的1/3,而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二、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龙勃罗梭的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着重大的影响,至今仍有些追随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对罪犯的生理因素作用广泛

表面现象与分散体系答案

第八章 表面现象与分散体系答案 一、填空题 1、r p /4θ=? 2、大;越小 3、大于 4、 凹平凸〉〉p p p 5、降低;大于 6、反比;正比 < 7、减小 8、红;10 -9 -10 -7 ;正;负极 9、散射作用;4;反 10、+-+-?-??xK K x n nI AgI x m ])()[(1 33])()[(-+-+?-??xNO NO x n nAg AgI x m 11、单分子 12、亲水;亲油 : 13、负(阴)极;K3Fe(CN)6 二、单选题

三、多选题 % 四、简答题 1、油与水是互不相溶的,当两者互相剧烈振荡时,可以相互分散成小液滴,这样一来,表面能增大,这时又没有能降低表面能的第三种物质存在,因此这时为不稳定体系,便自动分层。 2、若无碎磁片或沸石,则液体内部不易形成新相(气相)。因在形成新相的刹那间,该新气泡相的凹形表面的曲率很大,根据开尔文公式,P r>>P*,这样该微小的气泡便自发消失,因此体系便不能在正常情况沸腾,升高温度成为局部过热的介稳状态,而导致暴沸。如果在液体内加上沸石,则在沸石表面的尖端有较大的凸端,此处P r>>P*,因此便容易沸腾,又因在沸石内部吸附的空气,也因受热而脱附,成为形成气泡的气核,又因沸石与瓶底紧密相接,而成为局部过热处,两者相接处的液膜在瞬间成为过热,P r>>P*;便成为微泡使沸石跳动,结果便成为一新气泡上升。 3、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其中存在着不同大小以及甚微小的被溶解物质的平衡晶态物质,实际上这些不同大小的同种晶态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其溶解度C r大于大块晶体的溶解度C*,因此,将这饱和溶液长期放置后,微晶、小晶便逐渐消失,而大块晶体却逐渐增大。 4、因水与玻璃的接触角小于90°,又水的表面为负的附加压力,这样就使水在玻璃管中成为凹面,而水

第十章界面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界面现象练习题 一、是非题(对的画√错的画×) 1、液体的表面张力总是力图缩小液体的表面积。() 2、液体的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与液面垂直。() 3、分子间力越大的物体其表面张力也越大。() 4、垂直插入水槽中一支干净的玻璃毛细管,当在管中上升平衡液面外加热时,水柱会上升。() 5、在相同温度下,纯汞在玻璃毛细管中呈凸液面,所以与之平衡的饱和蒸气压必大于其平液面的蒸汽压。() 6、溶液表面张力总是随溶液的浓度增大而减小。() 7、某水溶液发生负吸附后,在干净的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比纯水在该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低。() 8、通常物理吸附的速率较小,而化学吸附的速率较大。() 9、兰格缪尔等温吸附理论只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 10、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的表面活性剂,其活性越高。() 11、物理吸附无选择性。() 12、纯水、盐水、皂液相比,其表面张力的排列顺序是:γ(盐水)<γ(纯水)<γ(皂液)。() 13、在相同温度与外压力下,水在干净的玻璃毛细管中呈凹液面,故管中饱和蒸气压应小于水平液面的蒸气压力。() 14、朗缪尔吸附的理论假设之一是吸附剂固体的表面是均匀的。() 15、同一纯物质,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大于大液滴的饱和蒸气压。() 16、弯曲液面的饱和蒸气压总大于同温度下平液面的蒸气压。() 17、表面张力在数值上等于等温等压条件下系统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环境对系统所做的可逆非体积功。() 18、某水溶液发生正吸附后,在干净的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比在纯水的毛细管中的水上升高度低。() 19、弯曲液面处的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与液面相切。()

20、吉布斯所定义的“表面过剩物质的量”只能是正值,不可能是负值。( ) 21、封闭在容器内的大、小液滴若干个,在等温下达平衡时,其个数不变,大小趋于一致。() 22、凡能引起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均称之为表面活性剂。() 23、表面过剩物质的量为负值,所以吸附达平衡后,必然引起液体表面张力降低。() 24、在吉布斯模型中,选择表面相的位置使溶剂的表面过剩物质的量n1(γ),则溶质的表面过剩物质的量ni(γ)可以大于零、等于零或小于零。() 25、过饱和蒸气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新生成的微小液滴具有很大的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二、选择题 1、液体表面分子所受合力的方向总是(),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 (1)沿液体表面的法线方向,指向液体内部。 (2)沿液体表面的法线方向,指向气体内部。 (3)沿液体表面的切线方向, (4)无确定的方向。 2、在定温定压下影响物质的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因素是() (1)仅有表面积As (2)仅有表面张力γ (3)表面积As和表面张力γ(4)没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3、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是() (1)由于存在表面(2)由于在表面上存在表面张力 (3)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在弯曲表面两边压力不同 (4)难于确定 4、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毛细管中注入少许水(水润湿玻璃)在毛细管中水平水柱 的两端呈凹液面,当在右端水凹面处加热,毛细管中的水向何端移动。()(1)向左移动(2)向右移动 (3)不动(4)难以确定 5、今有一球形肥皂泡,半径为r,肥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为γ,则肥皂泡内附加压力是()

第10章 界面现象

第10章界面现象 10.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亚稳定状态?如何防止亚稳定状态的产生? 解: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过饱和蒸汽、过热或过冷液体和过饱和溶液等。 产生亚稳定状态的原因是新相种子难生成。如在蒸气冷凝、液体凝固和沸腾以及溶液结晶等过程中,由于要从无到有生产新相,故而最初生成的新相,故而最初生成的新相的颗粒是极其微小的,其表面积和吉布斯函数都很大,因此在系统中产生新相极其困难,进而会产生过饱和蒸气、过热或过冷液体和过饱和溶液等这些亚稳定状态。 为防止亚稳定态的产生,可预先在系统中加入少量将要产生的新相种子。 (2)在一个封闭的钟罩内,有大小不等的两个球形液滴,问长时间恒温放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解:若钟罩内还有该液体的蒸气存在,则长时间恒温放置后,出现大液滴越来越大,小液滴越来越小,并不在变化为止。 其原因在于一定温度下,液滴的半径不同,其对应的饱和蒸汽压不同,液滴越小,其对应的饱和蒸汽压越大。当钟罩内液体的蒸汽压达到大液滴的饱和蒸汽压时。该蒸汽压对小液滴尚未达到饱和,小液滴会继续蒸发,则蒸气就会在大液滴上凝结,因此出现了上述现象。 (3)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固体与气体之间的吸附作用力不同。 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上的分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上的分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化学键力。 (4)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为什么物理吸附都是放热过程? 解: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物理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由热力学原理可知,此过程系统的ΔG<0。同时气体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有三维运动表为二维运动,系统的混乱度减小,故此过程的ΔS<0。根据ΔG=ΔH-TΔS可得,物理吸附过程的ΔH<0。在一定的压力下,吸附焓就是吸附热,故物理吸附过程都是放热过程。 10.2 在293.15K及101.325kPa下,把半径为1×10-3m的汞滴分散成半径为1×10-9m小汞滴,试求此过程系统的表面吉布斯函数变为多少?已知汞的表面张力为0.4865N·m-1。

第二章 液体的表面现象

第二章液体的表面现象 2—1 右图金属框架中形成一肥皂膜,金属丝AB Array长为5cm,可以自由滑动,拉此肥皂膜平衡时,所 需的平衡力F=2.5×10-3N,求肥皂水的表面张力 系数。 2—2 在装有水银的容器底部有一个直径d=70μm的圆孔,问水银不会从圆孔流出的最大厚度是多少?已知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为465×10-3N/m。 2—3 一半径为5cm的金属圆环,从液体中刚能拉出时,测得环的悬线上需要加F=28.3×10-3N的向上拉力,求此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被拉起的液膜可视 为很短的圆柱面)。 12

2—4 把一个框架垂直地放着,其上有一条可以移动的横杆ab, 框架之间张有肥皂液膜,如图所示。今欲使横杆保持平 衡,问横杆下面应挂多大重物?已知横杆质量为0.05g, 长度L为2.5cm,肥皂膜的表面张力系数为45×10-3N/m。 2—5 移液管中有1ml农用杀虫药液,其密度为0.995×103kg/m3。今令其从移液 13

管中缓缓滴出,共分30滴全部滴完。设经过测定,已知药液将要落下时,其颈部的直径为0.189cm,求药液的表面张力系数。 2—6 在20km2的湖面上,下了一场50mm的大雨,雨滴半径r=1.0mm。设过程是等温的,求释放出的表面能量。水的比表面能α=73×10-3J/m2。 14

2—7 在深为h=2m的水池底部产生许多直径为d=5×10-5m的气泡,当它们等温地 上升到水面上时,这些气泡的直径多大?水的表面能力系数α=7.3×10-2N/m。 15

2—8 在2—1 题中,若金属丝AB向右移动了2cm,试计算移动AB所作的功,此时肥皂膜的表面能增加了多少? 16

《刑法》第二章 犯罪的概念

第二章犯罪概念 第一节犯罪的定义 一、犯罪的定义概述 1,犯罪的定义 受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外国刑法或学说大多对犯罪采取法律形式层面的定义,认为犯罪是刑法规定以刑罚禁止或惩罚的行为,或犯罪就是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在前苏联还保留类推制度的刑法中,也曾有过对犯罪从实质层面的定义,如1919年苏俄刑法指导原则第6条规定:“犯罪是危害某种社会关系制度的作为或不作为……”现行俄罗斯刑法采取罪刑法定原则,则给犯罪下了一个形式与实质结合的定义:“本法定以刑罚相威胁所禁止的有罪过地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被认为是犯罪”(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14条)。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或者由于人们把握犯罪的角度不同,对犯罪还提出一些其他定义。例如,根据唯物史观,认为犯罪是一个历史范畴即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由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有的刑法学者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认为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违法且有责的行为。有的刑法学者认为犯罪是反社会的行为。刑事古典学派重视犯罪行为的危害结果,认为犯罪是造成侵害性结果或危险的行为;而刑事社会学派重视犯罪人及其危险性格,认为犯罪是犯罪人反社会性格的表现。 2,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不同的犯罪观 从法律意义上讲,犯罪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行为,第264条规定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等等。在罪刑法定制度之下,严格讲只有这种法律(形式)上的犯罪。 从实质意义上讲,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之所以要规定某种行为是犯罪,在外国刑法理论上有不同观点,有的认为是因为它违反了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伦理规范违反说),有的认为是目因为它侵害了国家、社会或者个人的法益(法益侵害说),有的认为是因为它既违反了社会伦理规范又侵害了特定的法益(二元说).这是犯罪的本质,是犯罪的法律意义的根源。在司法实践中,采取不作同的犯罪本质观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予以刑罚处罚,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侵害了社会或者个人的利益、破坏了法律秩序。例如,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盗窃、诈骗、抢夺之类侵犯他人权益、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现象。对这类现象,如果不采取严厉的制裁方法予以禁止,社会生活就无法继续。这是犯罪的本质,是犯罪的法律意义的根源。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 1,《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 1,尽管在刑法分则各条中已经规定了盗窃、抢劫等各种具体犯罪的定义(罪状或构成要件),但是,在《刑法》第13条中仍然对犯罪给出了定义:“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个定义是对刑法中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如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抢劫罪等)共同特征的高度概括。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犯罪是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兼顾犯罪的实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所以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定义。 2,但书的意义。(独立成节)(简单题) 《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的意义。 1,这一犯罪定义既含定性要求又含定量要求,对于合理认定处罚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犯罪定义不仅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而且还设置了定量要求,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被称做犯罪定义的“但书”。该但书表明认定犯罪不仅仅需要正确“定性”,还需要合理确定危害的“程度”或“量”。“但书”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犯罪的实质特征提出定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力,避免过分拘泥于法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通过“但书”避免司法刻板的例子如,少男与幼女恋爱中偶尔发生性行为,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强拿硬要少量财物,符合抢劫特征,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等。 2,“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但书”也是适应我国法律结构需要产生的。我国对危害行为的惩罚体制由两个层次的法律构成: 其一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劳动教养条例以及工商、海关、税务等行政、经济法规中的处罚规定,违反这些规定属于“违法行为”;其二才是刑法,违反刑法的属于“犯罪”。

物理化学-表面现象习题

物理化学-表面现象习题

第七章 表面现象习题 1. 在293K 时,把半径为10-3 m 的水滴分散成半 径为10-6 m 小水滴,问比表面增加了多少倍?表面吉布斯能增加了多少?完成该变化时,环境至少需做功多少?已知293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0.07288 N/m. 解: 2363 ,2,13 ,1 3 336391296232322134443 (1)433310********* (2)[(10)]/[(10)]1033104(10)4(10)4100.072884109.15810(3)9.15810s s s s A r a V r r a a a V n V A A A m G A J W G J πππππππσπ-----------== --=====?-=?-≈??=?=??=?=-?=-?球 球 =分散后液滴数个 = 2. 将10-6 m 3油分散到盛有水的烧杯内,形成半 径为10-6 m 的粒子的乳状液。设油水间界面张力为62×10-3 N/m ,求分散过程所需的功为多少?所增加的表面自由能为多少?如果加入微量的表面活性剂之后,再进行分散,这是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到42

×10-3 N/m 。问此分散过程所需的功比原来过程减少多少? 解: 62 1223310(1)4343 621030.186(2)0.186(3)21030.1260.1860.1260.06V A A m V W A J G W J W A J J ππσσσσ---=??≈=???=-???-62 单个乳状油滴-63212’=(10)=(10)=-=-(A -A )-A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所需的功:=-=4=比原来减少的功为:-= 3. 常压下,水的表面张力σ(N/m)与温度t (℃) 的关系可表示为 σ= 7.564×10-2 - 1.4×10-4 t 若在10℃时,保持水的总体积不变,试求可逆 地扩大1cm 2表面积时,体系的W 、Q 、ΔS 、ΔG 和ΔH 。 解: 242244 246644887.56410 1.410107.42410/7.56410 1.410(273) ( )( ) 1.410 7.42410107.424107.42410( ) 1.41010 1.410/283 1.410T A T N m T S A T W A J G W J S S A J K A Q T S σσσσ--------------????=??-??=-=???=-?=-??=-??=-=???=?=??=??=?=??=-=-66653.965107.42410 3.96510 1.1410J H G T S J ----=??=?+?=?+?=?

物理化学第十章界面现象

第十章界面现象 10.1 界面张力 界面:两相的接触面。 五种界面: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界面。(一般常把与气体接触的界面称为表面,气—液界面=液体表面,气—固界面=固体表面。) 界面不是接触两相间的几何平面!界面有一定的厚度, 有时又称界面为界面相(层)。 特征:几个分子厚,结构与性质与两侧体相均不同 比表面积:αs=A s/m(单位:㎡·㎏-1) 对于一定量的物质而言,分散度越高,其表面积就越大,表面效应也就越明显,物质的分散度可用比表面积αs来表示。 与一般体系相比,小颗粒的分散体系有很大的表面积,它对系统性质的影响不可忽略。 1. 表面张力,比表面功及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物质表面层的分子与体相中分子所处的力场是不同的——所有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 表面的分子总是趋向移往内部,力图缩小表面积。液体表面如同一层绷紧了的富有弹性的橡皮膜。 称为表面张力:作用于单位界面长度上的紧缩力。单位:N/m, 方向:表面(平面、曲面)的切线方向 γ可理解为:增加单位表面时环境所需作的可逆功,称比表面功。单位:

J · m-2。 恒温恒压: 所以: γ等于恒温、恒压下系统可逆增加单位面积时,吉布斯函数的增加,所以,γ也称为比表面吉布斯函数或比表面能。单位J · m-2 表面张力、比表面功、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三者的数值、量纲和符号等同,但物理意义不同,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问题。(1J=1N·m故1J·m-2=1N·m-1,三者单位皆可化成N·m-1) 推论:所有界面——液体表面、固体表面、液-液界面、液-固界面等,由于界面层分子受力不对称,都存在界面张力。 2. 不同体系的热力学公式 对一般多组分体系,未考虑相界面面积时:

第八章-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汇总

表面化学 一、选择题 1. 在下图的毛细管内装入普通不润湿性液体,当将毛细管右端用冰块冷却时,管内液体将:( ) (A) 向左移动(B) 向右移动(C) 不移动(D) 左右来回移动 2. 如图在毛细管内装入润湿性液体, 当在毛细管内左端加热时,则管内液体将:( ) (A) 向左移动(B) 向右移动(C) 不移动(D) 因失去平衡而左右来回移动 3. 对大多数纯液体其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率是:( ) (A) (?γ/?T)p> 0 (B) (?γ/?T)p< 0 (C) (?γ/?T)p= 0 (D) 无一定变化规律 4. 在相同温度下,固体冰和液体水的表面张力哪个大? ( ) (A) 冰的大(B) 水的大(C) 一样大(D) 无法比较 5. 弯曲表面上附加压力的计算公式:?p = p' - p0= 2γ/R' 中,R' 的符号:( ) (A) 液面为凸面时为正,凹面为负(B) 液面为凸面时为负,凹面为正 (C) 总为正(D) 总为负 6. 微小晶体与普通晶体相比较,哪一种性质不正确?( ) (A) 微小晶体的饱和蒸气压大(B) 微小晶体的溶解度大 (C) 微小晶体的熔点较低(D) 微小晶体的溶解度较小 7. 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液体被分散成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物系时,将具有不同饱和蒸气压。以p平、p凹、p 凸分别表示平面、凹面和凸面液体上的饱和蒸气压,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 p平> p凹> p凸(B) p凹> p平> p(C) p凸> p平> p凹(D) p凸> p凹> p平 8. 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宇宙飞船中,漂浮着一个足够大的水滴,当用一根内壁干净、外壁油污的玻璃毛细管接触水滴时,将会出现:( ) (A) 水并不进入毛细管(B) 水进入毛细管并达到管内一定高度

表面现象和分散系统

第八章表面现象和分散系统 一、填空题 1、半径为r的球形肥皂泡内的附加压力是。 2、液滴的半径越小,饱和蒸气压越,液体中的气泡半径越小,气泡内液体的饱和蒸 压越。 3、憎液固体,其表面不能被液体所润湿,其相应的接触角θ 90°。 4、相同温度下,同一液体,随表面曲率半径不同具有不同的饱和蒸气压,若以P 平、P 凹 、P 凸 分别表示 平面、曲面、凸面液体上的饱和蒸气压,则三者的关系是。 5、加入表面活性剂,使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浓度一定 它在体相的浓度。 6、润湿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与毛细管内径成关系,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成 关系。 7、温度升高时,纯液体的表面张力。 8、氢氧化铁溶胶显色,胶粒直径的大小在 m之间。由于氢氧化铁溶胶胶粒带 电荷,所以通过直流电时,在附近颜色逐渐变深。 9、丁达尔效应是光所引起的,其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次方成比例。 10、乳状液的类型可以分为和两类,亲水性固体粉末和憎水性固体粉末可以分别作为 型和型乳状液的乳化剂。 11、在讨论固体对气体等温吸附的兰格谬尔理论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为:吸附是层的。 12、表面活性物质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同时具有基和基。 13、KI与过量的AgNO 3形成溶胶,该溶胶电泳时胶粒向移动;在KCl、K 2 C 2 O 4 、 K 3Fe(CN) 6 三种电解质中,对该溶胶聚沉能力最大的是。 二、单选题 1、氧气在某固体表面的吸附,温度在400K时进行的速度较慢,在305K时更慢,该吸附过 程主要是() A.物理吸附 B.化学吸附 C.不能确定 D.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同时发生 2、在三通活塞两端涂上肥皂液,关闭右端,在左端吹一大泡,关闭左端,在右端吹一小泡, 然后打开活塞使左右端相通,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A.大泡变小,小泡变大 B.小泡变小,大泡变大 C.两泡大小保持不变 D.不能确定 3、晶体物质的溶解度和熔点与其颗粒半径的关系是() A.半径越小,溶解度越小,熔点越低 B.半径越小,溶解度越大,熔点越低 C.半径越小,溶解度越大,熔点越高 D.半径越小,溶解度越小,熔点越高

第七章表面现象

第七章 表面现象 (一)主要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1、表面张力的定义 A W A G N p T d /d )/('r ,,=??=σ 式中:N p T A G ,,)/(??为在温度、压力及相组成恒定的条件下,系统的吉布斯函数随表面积A 的变化率,称为比表面吉布斯函数;A W d /d 'r 为在恒温、恒压及相组成恒定的可逆条件下,系统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得到的最大非体积功,称为比表面功。二者的单位皆为J ·m -2 = N ·m -1。 2、润湿角与杨氏方程 l -g l -s g s /)(cos σσσθ-=- 式中:σs -g 、σs -l 及σg -l 分别在一定温度下,固-气、固-液及气-液之间的表面(或界面)张力;θ为气、液、固三相交界处,在同一个垂直剖面上,气-液界面与固-液界面之间含有液体的夹角,称为润湿角或接触角。此式适用的条件为铺展系数?≤0。 3、铺展系数的定义 ? = σs -g -σs -l -σg -l 4、拉普拉斯方程 ?p = 2σ / r 此式适用于在一定温度下,曲率半径为r 的圆球形液滴或在液体中半径为r 的小气泡附加压力?p 的计算。 对于悬浮在气体中半径为r 的小气泡,因为它有内外两个表面,所以泡内气体所承受的附加压力。 ?p = 4σ / r 式中σ为液膜的表面张力。 5、开尔文公式 r M p p RT r ρσ/2)/ln( 式中:σ、ρ、p 和p r 分别为在温度T 时液体的表面张力、密度、饱和蒸气压和半径为r 圆球形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M 为液体的摩尔质量。适用条件为圆球形液滴和不考虑分散度对σ的影响。 6、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1/(bp bp +=θ 或 )1/(bp bp +Γ=Γ∞ 在一定温度下指定吸附系统,式中θ为覆盖度,b 为吸附系数,p 为吸附平衡压力,Γ及Γ∞分别为平衡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此式适用于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单分子层吸附。 若将上式中的p 换成c ,也可适用于溶液中溶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7、吉布斯吸附公式 Γ = -(c /RT )T c )/(??σ 式中:T c )/(??σ为在温度T 、浓度c 时σ随c 的变 化率,Γ为溶质的表面吸附量。此式适用于稀溶液 中的溶质在溶液表面层中吸附量的计算。 (二)概念题 7·2·1 填空题 1、液体表面层中的分子恒受到指向( )力,表面张力是在( )的方向上,这两种力的方向是相互( )的。 2、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其表面张力( )。 图7·2·1-8

第10章 表面现象

第十章 表面现象 习题 10.1 在293.15 K 及101.325 kPa 下,把半径为1×10-3 m 的汞滴分散成半径为1×10-19m 的汞滴,试求此过程系统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变 (G ?)为多少?已知293.15 K 时汞的表面张力为0.48651??m N 。 10.2 293.15 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 1??m mN ,汞的表面张力为486.51??m mN ,汞和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为3751??m mN ,试判断: (1)水能否在汞的表面上铺展开? (2)汞能否在水的表面上铺展开? 10.3计算373.15 K 时,下列情况下弯曲液面承受的附加压力。已知373.15 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58.91×10-31??m N 。 (1)水中存在的半径为0.1m m 的小气泡; (2)空气中存在的半径为0.1m m 的小液滴;

(3)空气中存在的半径为0.1m m 的小气泡。 10.4 某肥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为1010??m N .,若用此肥皂水溶液吹成半径分别为 m 3105?×和m .21052?×的肥皂泡,求每个肥皂泡内外的压力差是多少? 10.5 泡压法测定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20℃时测最大泡压力为0.4217 kPa 。20℃时测得水的最大泡压力为0.5472 kPa ,已知20℃时水的表面张力为13107572???×m N .,请计算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

10.6 25℃时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γ随乙醇浓度c 的变化关系为 2 13)(2.0)( 5.072)10/(θ θγc c c c m N B B +?=??? 试分别计算乙醇浓度为0.13??dm mol 和0.53??dm mol 时,乙醇的表面吸附量。 ).(301?θ?=dm mol c 10.7 用活性炭吸附CHCl 3时,O ℃时的最大吸附量为93.8 dm 3.kg -1。已知该温度下CHCl 3的分压力为1.34×l04 Pa 时的平衡吸附量为82.5 dm 3.kg -1,试计算: (1)朗缪尔吸附定温式中的常数b ; (2)CHCl 3分压力为6.67×l03 Pa 时的平衡吸附量。 10.8 反应物A 在催化剂K 上进行单分子分解反应,试讨论在下列情况下,反应是几级? (1)若压力很低或反应物A 在催化剂K 上是弱吸附(b 很小时); (2)若压力很大或反应物A 在催化剂K 上是强吸附(b 很大时); (3)若压力和吸附的强弱都适中。

刑法总则之犯罪论 第二章犯罪概念

刑法总则之犯罪论 第?二章犯罪概念 犯罪概念犯罪的定义 犯罪的定义概述 犯罪定义的类型 形式层?面定义犯罪是刑法规定以刑罚禁?止或惩罚的?行行为,或犯罪就是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行为。 形式与实质结合的定义“本法典以刑罚相威胁所禁?止的有罪过地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行为,被认 为是犯罪。”(俄罗斯联邦法典第14条) 唯物史观犯罪是?一个历史范畴即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危害统治阶级利利益,由掌握政权的统治阶 级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行为。 犯罪构成?角度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违法且有责的?行行为。 刑事古典派重视犯罪?行行为的危害结果,认为犯罪是造成侵害性结果或危险的?行行为。 刑事社会学派重视犯罪?人及其危险性格,认为犯罪是犯罪?人反社会性格的表现。 不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不不同的犯罪观 法律律意义犯罪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行为。 实质意义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行为。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的定义 定义 《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 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利、?民主权利利和其他权利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行为,依照法律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 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不?大的,不不认为是犯罪。” 意义是对刑法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共同特征的?高度概括。规定犯罪是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行为,兼顾犯 罪的实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定义。 “但书”的意义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不?大的,不不认为是犯罪”,被称为犯罪定义的“但书”。 “但书”的基本理理念是通过对犯罪的实质特征提出定量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 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力力,避免过分拘泥泥于法律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 “但书”是区分“违法?行行为”与“犯罪?行行为”的宏观标准。 “但书”的刑事政策意义: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避免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行为(或违法?行行 为)打上犯罪的标记,有利利于?行行为?人改过?自新;还可以合理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力力量量惩罚严重的违法 ?行行为——犯罪。 犯罪的基本特征 !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实质(本质)特征 " 犯罪是触犯刑律律的?行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必然要求 # 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基本特征之?一 但法院可依法裁量量对犯罪?人不不实际适?用刑罚。 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 犯罪情节轻微 虽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但其?行行为构成犯罪。

第七章 表面现象习题答案

第七章 表面现象习题答案 1.在293、15K 时,把半径为1 mm 得球形水滴分散成半径为1 μm 得球形小水滴,比表面为原来得多少倍?表面Gibbs 自由能增加了多少?此过程环境至少需做功多少?已知293K 时水得表面张力为0、07288 N ?m 1。 解: (1)小液滴比表面= r 1 = 103 m, r 2 = 106 m 倍 (2)分散前液滴表面积 m 2 分散后小液滴数 个 分散后液滴总表面积 m 2 ?A = A 2 A 1 ≈ A 2 ?G = σ??A = 0、07288?4π?103 = 9、158?104 J (3)环境至少做得功 W r '=?G =9、158?104 J 2、 将103 m 3 油状药物分散水中,制成油滴半径为106 m 得乳状液。已知油水界面张力为65?103 N ?m 1,求分散过程需作多少功?增加得表面Gibbs 能为多少?如果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后,油水界面张力下降至30?103 N ?m 1,则此分散过程所需得功比原来过程减少了多少? 解:(1)分散后总表面积 m 2 分散前表面积与分散后相比可忽略,?A =A 分散过程环境作得功及所增加得表面自由能: W r '=?G =σ??A =65?103?3?103=195 J (2)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分散过程环境作得功 W r '=?G =σ ??A =30?103?3=90 J 比原来过程少做功=19590=105 J 3、 常压下,水得表面张力σ(N ?m 1)与温度T (K)得关系可表示为: σ=(75、64-0、00495 T )?103 。 若在298 K 时,使一定量得纯水可逆地增大0、1m 2表面积时,求体系得W ,Q ,?S ,?G 与?H 。 解: 298K 时,σ=(75、640、00495T )?103=(75、640、00495?298)? 103=7、416?102 N ?m 1 W r '=?G =σ??A =7、416?102?101=7、416?103 J J ?K 1 J J 4.证明药粉S 在两种不互溶得液体A 与B 中得分布: (1)当 ,S 分布在液体A 中 (2)当 ,S 分布在A 、B 界面上。 证明: 设药粉S 有2单位面积,它所处得三种可能状态及相应得表面能见图: (1) 当时 若I SB (σ 若I →III,?G =(2σSB +σAB )(2σSA +σAB )=2(σSB +σSA )>0 这一过程也不会自发进行。 状态I 2σAS +σA 状态II σAS +σBS 状态III 2σBS +σ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