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荧光分析法测定尿中核黄素(VB2)含量

荧光分析法测定尿中核黄素(VB2)含量

荧光分析法测定尿中核黄素(VB2)含量
荧光分析法测定尿中核黄素(VB2)含量

卫生化学实验三

荧光分析法测定尿中核黄素(VB2)含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实验原理及方法。

2、掌握固相萃取法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的的技术。

3、熟悉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核黄素(VB2)在一定波长的光波照射下发荧光。在PH6~7的溶液中荧光最强,在其他条件恒定时,荧光强度F与VB2浓度C成正比,即F=KC;当PH>11时荧光消失。尿中共存物质干扰VB2的测定,需要将尿液通过硅镁吸附柱,使其中VB2被硅镁吸附柱吸附,再用洗脱液洗脱,测定洗脱液中VB2的荧光强度。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测量。

三、实验试剂与仪器

1、仪器与器皿:荧光分光光度计,样品池,脱脂棉,吸附柱,50ml,100ml容量瓶,10ml比色管,2ml移液管。

2、试剂:VB2标准贮备液(25mg/L),VB2标准应用液(0.5μg/ml),硅镁吸附剂,洗脱液,0.1mol/L HAc溶液。

四、实验步骤

1、装柱用一小团脱脂棉将吸附柱管下端轻轻塞住,将1.5g左右的硅镁吸附剂于适量的蒸馏水混合装柱(约占柱长的2/3左右),用双蒸水测试流速,控制流速在60~80滴/分,柱内应无气泡。

2、标准曲线的的绘制

(1)吸附:取VB2标准应用液0.00,0.50,1.00,1.50,2.00,2.50ml,分别过柱,用15~20ml热水(60~70℃)淋洗柱子。

(2)洗脱:将10ml比色管接在柱子下方,每个吸附柱中加入5ml洗脱液,待流尽后再用不足5ml的蒸馏水淋洗柱子,流出液一并盛入比色管中,双蒸水定容至10ml。混匀,避光保存。

(3)测定:

取任意标准管溶液,固定荧光波长535nm,在350~500nm的波长范围内,测定不同激发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以激发光的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激发光谱,选择激发光波长(λex)。

固定激发波长λex,在450~600nm的波长范围内,测定不同荧光波长下的荧

光强度,以荧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荧光光谱,选择荧光光

波长(λem)。

在固定λex和λem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标准溶液洗脱液中VB2的

荧光强度,以VB2的浓度C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挥之标准曲线。

3、测定样品

取尿样5ml,通过吸附柱进行吸附、洗脱和荧光测定。

五、实验结果及处理

1、

VB2浓度与荧光强度数据记录

管号 1 2 3 4 5 6 样品VB2浓度(μg/ml)0 0.025 0.05 0.075 0.100 0.125 0.074 荧光强度23.857 31.866 39.965 51.667 62.113 78.875 53.026

注:标准曲线见附件图1

2、结果计算

根据标准曲线得出样品管中VB2浓度为0.074μg/ml。

根据公式尿中VB2含量(mg/L)=样品管中VB2浓度×10÷取尿量

=0.074×10÷5

=0.148mg/L

六、注意事项

1、操作应在避光下进行。

2、装住时要与水混装,以免柱内形成气泡和空隙。

图1 标准曲线

维生素B2浓度与相对荧光强度的关系

y = 431.47x + 21.091

10

20

30

40

5060

70

80

90

00.020.040.060.080.10.120.14

维生素B2的浓度(μg/ml)荧光强度

荧光分析法基本概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一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基于物质对200-800nm光谱区辐射的吸收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测定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它属于分子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内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光谱。 紫外光谱的产生 物质分子的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即物质分子的能量具有不连续的特征) 。一个分子有一系列能级,其中包括许多电子能级,分子振动能级以及分子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特定的波长的光而产生吸收光谱 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从化学键的性质上考虑,与电子光谱有关的主要是三种电子: (1)形成单键的c电子;(2)形成双键的n电子;(3) 分子中非键电子即n电子。 化合物不同,所含的价电子类型不同,所产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不同,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分子中这三种电子能级的高低次序大致是: (c)v(n)v( n) v(n * )v( c * ) c,冗是成键轨道,n是非键轨道, c* , n *是反键轨道 由于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 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紫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紫外光谱图是由横坐标、纵坐标和吸收曲线组成的 横坐标表示吸收光的波长,用nm (纳米)为单位。 纵坐标表示吸收光的吸收强度,可以用 A (吸光度)、T (透射比或透光率或透过率)、 1-T (吸收率)、?(吸收系数)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 吸收曲线表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情况。曲线最大吸收峰的横坐标为该吸收峰的位置, 纵坐标为它的吸收强度。 250 A /nm 翠腔的紫外光谨图 四、紫外光 谱中常用的几个术语 1. 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 发色基团:是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 生吸收的基团,不论是否显示颜色 都称为发色基团。一般不饱和的基团都是发色基团( C=C C=O N=N 、三键、苯环等) 200 300

有机肥料中全钾含量的测定

有机肥料中全钾含量的测定(NY 525-2002) 1、方法原理 有机肥料试样经硫酸和过氧化氢消煮,稀释后用火焰光度法测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中钾浓度与发光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2、试剂 (1)硫酸( p 1 . 8 4 ) (2)3 0 %过氧化氢 (3)钾标准贮备溶液: 1 mg / mL , 称取1.906 7 g 经1000 C烘2 h的氯化钾,用水溶解后定容至1 L 。该溶液1 m L含钾( K) 1 m g , 贮于塑料瓶中。 (4)钾标准溶液:100u g / mL , 吸取10.00mL钾( K) 标准贮备溶液于100m 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此溶液1 mL含钾( K) 1 0 0ug。 .3、仪器、设备 通常实验室用仪器设备。 4、分析步骤 (1)试样溶液制备 称取过5mm筛的风干试样0.3g ~0. 5g( 精确至0.0001g),置于开氏烧瓶底部,用少量水冲洗沾附在瓶壁上的试样,加5.0 mL硫酸和1.5 mL过氧化氢,小心摇匀,瓶口放一弯颈小漏斗,放置过夜。在可调电炉上缓慢升温至硫酸冒烟,取下,稍冷后加15滴过氧化氢,轻轻摇动开氏烧瓶,加热1 0 mi n ,取下,稍冷后分次再加5 ~10滴过氧化氢并分次消煮,直至溶液呈无色或淡黄色清液后,继续加热10 mi n ,除尽剩余的过氧化氢。取下稍冷,小心加水至2 0 mL -3 0 mL ,加热至沸。取下冷却,用少量水冲洗弯颈小漏斗,洗液收人原开氏烧瓶中。将消煮液移人100 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静置澄清或用无磷滤纸干过滤到具塞三角瓶中,备用。 (2)空白溶液制备 除不加试样外,应用的试剂和操作同上。 (3)测定 吸取5.0 0 mL试样溶液于5 0 m 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与标准溶液系列同条件在火焰光度计上测定,记录仪器示值。每测量 5 个样品后须用钾标准溶液校正仪器。 (4)校准曲线绘制 吸取钾标准溶液0 , 2.5 , 5. 0,7.5 , 10.0 mL分别置于5个5 0 m L容量瓶中,加入与吸取试样溶液等体积的空白溶液,用水定容,此溶液为1 mL含钾( K) 0 , 5.00 , 10.0 0 , 15. 0 0 , 20. 00 u g的标准溶液系列。在火焰光度计上,以空白溶液调节仪器零点,以标准溶液系列中最高浓度的标准溶液调节满度至8 0 分度处。再依次由低浓度至高浓度测量其他标准溶液,记录仪器示值。根据钾浓度和仪器示值绘制校准曲线或求出直线回归方程。 5 . 5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肥料的全钾含量以肥料的质量分数表示,按式计算: 全磷(K2O)(%)=C*V*D*1.20*10-4 /m*(1-x0 ) 式中:C——由校准曲线查得或由回归方程求得显色液磷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 ug / mL );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

率。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3)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用仪器测得,在荧光浓度很稀(A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试剂:罗丹明B乙醇溶液;1-萘酚乙醇溶液;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标准溶液,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和未知浓度;蒸馏水;乙 醇。 仪器:Fluoromax-4荧光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

1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1 原子荧光光谱法原理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原子光谱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介于原子发射(AES)和原子吸收(AAS)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固态、液态样品在消化液中经过高温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分解等反应后样品转化为清亮液态,将含分析元素的酸性溶液在预还原剂的作用下,转化成特定价态,还原剂 KBH 4 反应产生氢化物和氢气,在载气(氩气)的推动下氢化物和氢气被引入原子化器(石英炉)中并原子化。特定的基态原子(一般为蒸气状态)吸收合适的特定频率的辐射,其中部分受激发态原子在去激发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检测器测定原子发出的荧光而实现对元素测定的痕量分析方法。1.2 原子荧光的类型 原子荧光是一种辐射的去活化(decactivation)过程。当有原子吸收由一合适的激发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辐射后被激发,接着辐射区活化而发射出荧光。基本上,荧光线的波长和激发线的波长相同,也有可能比激发线的波长长,但比激发线波长短的情况也有,但不多。原子荧光有5中基本类型:①共振荧光。即激发波长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时,这种荧光称为共振荧光,是原子荧光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荧光;②直跃线荧光。即激发波长大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时,这种荧光称为直跃线荧光;③阶跃线荧光。即激发波长小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 时,这种荧光称为阶跃线荧光;④热助阶跃线荧光.既原子吸收能量由基态E 激发 至E 2能级时,由于受到热能的进一步激发,电子可能跃迁至于E 2 相近的较高能级 E 3,当其由E 3 跃迁到较低能级E 1 时所发射的荧光,称为热助阶跃线荧光;⑤热助 反Stokes荧光。即电子从基态E 0邻近的E 2 能级激发至E 3 能级时,其荧光辐射 过程可能是由E 3回到E 所发出的荧光成为热助反Stokes荧光。 1.3 汞的检测方法 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是国际国内进出口商品中一项重要理化指标。汞在体内达到一定量时,将对人的神经系统、肾、肝脏产生严重的损害。汞测定方法有冷原子吸收光谱法、二硫腙比色法、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电热原子吸收

分子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

分子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 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一)分子的激发态——单线激发态和三线激发态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在基态时,这些电子成对地存在于各个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自旋,方向相反,电子净自旋等于零:S=?+(-?)=0,其多重性M=2S+1=1 (M 为磁量子数),因此,分子是抗(反)磁性的,其能级不受外界磁场影响而分裂,称“单线态”; 图1 单线基态(A)、单线激发态(B)和三线激发态(C) 当基态分子的一个成对电子吸收光辐射后,被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通常它的自旋方向不改变,即 ?S=0,则激发态仍是单线态,即“单线(重)激发态”; 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这时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电子净自旋不等于零,而等于1: S=1/2+1/2=1 其多重性: M=2S+1=3 即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影响而产生能级分裂,这种受激态称为“三线(重)激发态”; “三线激发态” 比“单线激发态” 能量稍低。但由于电子自旋方向的改变在光谱学上一般是禁阻的,即跃迁几率非常小,只相当于单线态→单线态过程的 10-6~10-7。 (二)分子去活化过程及荧光的发生: (一个分子的外层电子能级包括S0(基态)和各激发态S1,S2,…..,T1…..,每个电子能级又包括一系列能量非常接近的振动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可通过不同途径释放多余的能量(辐射或非辐射跃迁)回到激态,这个过程称为“去活化过程”,这些途径为: 1. 振动弛豫:在溶液中,处于激发态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发生碰撞,把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迅速传递给溶剂分子(环境),在10-11~10-13 秒时间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一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四苯硼酸钾重量法 测定化肥中钾含量

四苯硼酸钾重量法测定化肥中钾含量 我国对化肥中钾含量的测定以四苯硼酸钾重量法应用最广,该方法具有测定结果准确的特点。 钾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之一,它与氮、磷元素不同,主要呈离子状态存在于作物细胞的汁液中,具有高度的渗透性、流动性和再利用的特点。化肥中的钾元素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从而使农作物增产,提高农产品品质。目前,我国对化肥中钾含量的测定以四苯硼酸钾重量法应用最广,该方法具有测定结果准确的特点,但耗时较长。下面笔者将以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为例,结合实际检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就该方法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测定原理 在弱碱性介质中,以四苯硼酸钠溶液为沉淀剂沉淀试样溶液中的钾离子,生成白色的四苯硼酸钾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重。根据沉淀质量计算化肥中钾含量。反应式为: K++Na[B(C6H5)4] →K[B(C6H5)4] ↓+ Na+ 操作步骤 1.试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试样(按GB/T8571规定所制备的样品)约2g-5g(含氧化钾约400mg),精确至0.0002g,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水约150mL,加热煮沸30min,冷却,定量转移到25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干过滤,弃去最初滤液50mL。 2.试液处理 吸取上述滤液25mL于250mL烧杯中,加EDTA溶液 (40g/L)20mL(含阳离子较多时可加40mL),加2-3滴酚酞指示剂(5g/L乙醇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00g/L)至刚出现红色时,再过量1mL,盖上表面皿,在良好的通风橱内缓慢加热煮沸15min,然后冷却,若红色消失,再用氢氧化钠(400g/L)调至红色。(如果试样中含有氰氨基化物或有机物时,在加入EDTA溶液之前,先加溴水和活性炭处理:加入5%的溴水溶液5mL,将该溶液煮沸脱色至无 溴颜色为止,若含其他颜色,将溶液体积蒸发至小于100mL,冷却后加0.5g活性炭充分搅 拌使之吸附,然后过滤、洗涤,洗涤时每次用水约5 mL,次数为3-5次,并收集全部滤液)。 3.沉淀及过滤

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学习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3、学习激发光谱、发射光谱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 荧光分光光度法(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FS )通常又叫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所需样品量少等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痕量分析技术。荧光(fluorescence )是分子吸收了较短波长的光(通常是紫外光和可见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射出比照射光波长较长的光。由此可见,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 任何荧光物质都有两个特征光谱,即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和发射光谱(emission spectrum )或称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激发光谱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绘制激发光谱时,将发射单色器固定在某一波长,通过激发单色器扫描,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记录荧光强度对激发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激发光谱,其形状与吸收光谱极为相似。荧光光谱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的相对强度。绘制荧光光谱时,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通过发射单色器扫描以检测各种波长下相应的荧光强度,记录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可用于鉴别荧光物质,而且是选择测定波长的依据。 荧光强度(F )是表征荧光发射的相对强弱的物理量。对于某一荧光物质的稀溶液,在一定波长和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下,当液层的厚度不变时,所发生的荧光强度和该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即 该式即荧光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使用时要注意该关系式只适用于稀溶液。 三、 仪器与试剂 F-4500荧光光谱仪;比色管(10mL );牛血清白蛋白(BSA ) 四、 实验内容 1、 开机准备:接通电源,启动电脑。打开光谱仪主机电源,预热15分钟。 2、 运行FL solution 软件,设定检测方法和测量参数: EX (激发波长):280nm EM (发射波长):340nm EX 扫描范围:210nm ~330nm EM 扫描范围:290nm ~450nm EX 缝宽:2.5nm ,EM 缝宽:2.5nm 扫描速度:240nm/min PMT 电压:700V 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绘制: 先固定激发波长为280nm ,在290~450nm 测定荧光强度,获得溶液的发射光谱,在343nm 附近为最大发射波长λem ;再固定发射波长为λem ,测定激发波长为200nm ~λem 时的荧光强度,获得溶液的激发光谱,在280nm 附近为最大激发波长λex 。 4、 退出FL solution 软件,关闭光谱仪主机电源,关闭计算机。 Kc F

荧光分析法检测原理及应用举例

1 荧光定义 某些化学物质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出去即发光,称之为荧光。可产生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引起发光,供能一旦停止,荧光现象随之消失。 2 荧光分类 由化学反应引起的荧光称为化学荧光,由光激发引起的荧光称为光致荧光,课题主要研究光致荧光。按产生荧光的基本微粒不同,荧光可分为原子荧光、X 射线荧光和分子荧光,课题主要研究分子荧光。 3 光致荧光机理 某一波长的光照射在分子上,分子对此光有吸收作用,光能量被分子所吸收,分子具有的能量使分子的能级由最低的基态能级上升至较高的各个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称为跃迁。分子在各个激发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并随时在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下降至基态,在下降过程中,分子产生发光现象,此过程为释放能量的过程,即为光致荧光的机理。光致荧光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分子受激发过程 在波长为10~400nm的紫外区或390~780nm的可见光区,光具有较高的能量,当某一特征波长的光照射分子时,是的分子会吸收此特征波长的光能量,能量由光传递到分子上,此过程为分子受激发过程。分子中的电子会出现跃迁过程,在稳定的基态向不稳定的激发态跃迁。跃迁所需要的能量为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即为吸收光的能量。分子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中即为电子激发态分子。 在电子激发态中,存在多重态。多重态表示为2S+1。S为0或1,它表示电子在自转过程中,具有的角动量的代数和。S=0表示所有电子自旋的角动量代数和为0,即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那么2S+1=1,电子所处的激发态为单重态, 用S i 表示,由此可推出,S 即为基态的单重态,S 1 为第一跃迁能级激发态的单重 态,S 2 为第二跃迁能级激发态的单重态。S=1表示电子的自旋方向不能配对,说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方向有变化,存在不配对的电子为2个,2S+1=3,电子 在激发态中位于第三振动能级,称为三重态,用T i 来表示,T 1 即为第一激发态中 的三重态,T 2 即为第二激发态中的三重态,以此类推。

化肥中钾含量的测定

国对化肥中钾含量的测定以四苯硼酸钾重量法应用最广,该方法具有测定结果准确的特点。 钾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之一,它与氮、磷元素不同,主要呈离子状态存在于作物细胞的汁液中,具有高度的渗透性、流动性和再利用的特点。化肥中的钾元素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从而使农作物增产,提高农产品品质。目前,我国对化肥中钾含量的测定以四苯硼酸钾重量法应用最广,该方法具有测定结果准确的特点,但耗时较长。下面笔者将以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为例,结合实际检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就该方法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测定原理 在弱碱性介质中,以四苯硼酸钠溶液为沉淀剂沉淀试样溶液中的钾离子,生成白色的四苯硼酸钾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重。根据沉淀质量计算化肥中钾含量。反应式为: K++Na[B(C6H5)4] →K[B(C6H5)4] ↓+ Na+ 操作步骤 1.试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试样(按GB/T8571规定所制备的样品)约2g-5g(含氧化钾约400mg),精确至0.0002g,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水约150mL,加热煮沸30min,冷却,定量转移到25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干过滤,弃去最初滤液50mL。 2.试液处理 吸取上述滤液25mL于250mL烧杯中,加EDTA溶液 (40g/L)20mL(含阳离子较多时可加40mL),加2-3滴酚酞指示剂(5g/L乙醇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00g/L)至刚出现红色时,再过量1mL,盖上表面皿,在良好的通风橱内缓慢加热煮沸15min,然后冷却,若红色消失,再用氢氧化钠(400g/L)调至红色。(如果试样中含有氰氨基化物或有机物时,在加入EDTA溶液之前,先加溴水和活性炭处理:加入5%的溴水溶液5mL,将该溶液煮沸脱色至无溴颜色为止,若含其他颜色,将溶液体积蒸发至小于100mL,冷却后加0.5g活性炭充分搅拌使之吸附,然后过滤、洗涤,洗涤时每次用水约5 mL,次数为3-5次,并收集全部滤液)。 3.沉淀及过滤

药物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四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 掌握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原理和操作 二、操作 取本品1.5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约25mL,乙醚50mL和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即得,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的C7H5O2Na。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C7H5O2Na不得少于99.0% 三、说明 1.苯甲酸钠为有机酸的碱金属盐,显碱性,可用盐酸标准液滴定。 COO Na +H C l COOH +N aC l 在水溶液中滴定时,由于碱性较弱(Pk b=9.80)突跃不明显,故加入和水不相溶混的溶剂乙醚提除反应生成物苯甲酸,使反应定量完成,同时也避免了苯甲酸在瓶中析出影响终点的观察。 2.滴定时应充分振摇,使生成的苯甲酸转入乙醚层。 3.在振摇和分取水层时,应避免样品的损失,滴定前,使用乙醚检查分液漏斗是否严密。 四、思考题 1.乙醚为什么要分两次加入?第一次滴定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时,是否已达终点?为什么? 2.分取水层后乙醚层用5mL水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五阿司匹林片的分析 一、目的 1.掌握片剂分析的特点及赋形剂的干扰和排除方法。 2.掌握阿司匹林片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二、操作 [鉴别] 1.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2.取本品的细粉(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5g),加碳酸钠试液10mL,振摇后,放置5分钟,滤过,滤液煮沸2分钟,放冷,加过量的稀硫酸,即析出白色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 [检查] 游离水杨酸 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无水氯仿3mL,不断搅拌2分钟,用无水氯仿湿润的滤纸滤过,滤渣用无水氯仿洗涤2次,每次1mL,合并滤液和洗液,在室温下通风挥发至干;残渣用无水乙醇4mL溶解后,移至100mL量瓶中,用少量5%乙醇洗涤容器、洗液并入量瓶中,加5%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取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盐酸液(1mol/L)1mL,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后,再加水适量使成100mL] 1mL,摇匀;30秒钟内如显色,和对照液(精密称取水杨酸0.1g,置1000mL量瓶中,加冰醋酸1mL,

氯化钾 氧化钾含量的测定 四苯硼酸钾重量法

FNCPFL0109 氯化钾氧化钾含量的测定四苯硼酸钾重量法 F_NCP_FL_ 0109 氯化钾-氧化钾含量的测定-四苯硼酸钾重量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由光卤石和钾石盐加工制成的氯化钾产品中氧化钾含量的测定。 2 原理 试样经水溶解后,加入甲醛溶液,使存在的铵离子转变成六次甲基四铵;加入乙二胺四 乙酸二钠(EDTA) 消除干扰分析结果的其他阳离子。在弱碱性介质中,用四苯硼酸钠沉淀钾, 干燥沉淀并称量。 3 试剂 3.1 甲醛溶液,36%(质量分数),使用前过滤 3.2 氢氧化钠溶液,200 g/L和400 g/L 3.3 氯化镁(MgCl·6H2O)溶液,100 g/L 3.4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40 g/L 3.5 四苯硼酸钠[NaB(C6H5)4]碱性溶液 溶解32.5 g四苯硼酸钠于480 mL水中,加2mL氢氧化钠溶液(400 g/L)和20 mL 氯化镁 溶液(100 g/L),搅拌15 min,用中速滤纸过滤,该试剂可使用一周左右。如有混浊,使用前应过滤。 3.6 洗涤液,室温下饱和的四苯硼酸钾溶液 在含有约0.1g氯化钾的100 mL溶液中,加入过量的四苯硼酸钠溶液进行沉淀,生成的 四苯硼酸钾沉淀用4号玻璃坩埚式过滤器抽滤,并用蒸馏水洗涤至无氯离子。然后将沉淀转移到5 L蒸馏水中,呈悬浮状态,摇动1 h,使用时过滤出所需要的量。 3.7 酚酞指示液溶液,5g/L 溶解0.5g酚酞于100mL95%(体积分数)的乙醇中。 4 仪器设备 玻璃坩埚式过滤器:4号过滤器,滤板孔径7μm ~16μm 5 分析步骤

5.1 试验溶液的制备 称取约5g试样,精确至0.001g,置于400 mL烧杯中,加入150 mL水,在不断搅拌下 加热,微沸5 min,取下冷却至20℃,移入5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为 溶液A。 干过滤溶液A,弃去最初少量滤液。移取25.0mL滤液于25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 刻度,摇匀。此为溶液B。 5.2 测定 移取50.0 mL溶液B于250 mL烧杯中,加入10 mL EDTA溶液及2~3滴酚酞指示液溶 液,在搅拌下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200 g/L)至红色出现。加5mL甲醛溶液。此时如红色消失,应再补加氢氧化钠溶液(200 g/L)至红色。盖上表面皿,在沸水浴上加热15 min (此 时溶液应保持红色)。 取下烧杯,稍冷,在搅拌下逐滴加入10 mL四苯硼钠溶液,继续搅拌1 min。在流水中 迅速冷却到20℃以下,放置10 min。用预先在120℃±2℃干燥至恒量的玻璃坩埚式过滤器抽 滤。先抽滤上层清液,再用洗涤液转移沉淀至过滤器中,继续用洗涤液洗涤沉淀12次左右,每次洗涤液用量约5 mL。 过滤器和沉淀于120℃±2℃烘箱内干燥90min,取出过滤器,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 称量,精确至0.0001g。 6 结果计算 6.1 氧化钾(K2O)含量w1(以干基计),用质量分数(%)表示,按式(1)计算: .ü..?..?..?..?..?.. xmmw. ×××××= 10010010025050500251314.011 (1) 6.2 氯化钾(KCl)含量w2(以干基计),用质量分数(%)表示,按式(2)计算: .ü..?..?..?..?..?.. xmmw. ×××××= 10010010025050500252081.012 (2) 式中: m1——试样测定所得的四苯硼酸钾质量,g;

荧光定量实验报告(作业)

RT-qPCR比较不同样本中miR-21的相对表达差异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实验原理。 2、掌握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是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以荧光化学物质测每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通过内参或者外参法对待测样品中的特定DNA序列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荧光定量PCR 最常用的方法是DNA 结合染料SYBR Green Ⅰ的非特异性方法和Taqman 水解探针的特异性方法。本实验中采用非特异性SYBR Green I 染料法,SYBR Green I 是一种结合于所有ds DNA 双螺旋小沟区域的具有绿色激发波长的染料,在游离状态下会发出微弱的荧光,但一旦与双链DNA 结合后,荧光大大增强。因此,SYBR Green I 的荧光信号强度与双链DNA 的数量相关,可以根据荧光信号检测出PCR 体系存在的双链DNA 数量。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PCR仪、荧光定量PCR仪 实验材料:MCF7细胞 实验试剂:逆转录试剂盒、SYBR GREEN试剂盒 四、实验步骤 4.1 MCF7细胞RNA提取(RNAiso Plus) 1)将生长至80%的MCF细胞消化为单细胞悬液,准备提取RNA; 2)9000g,2min离心,弃掉培养基,加1 ml RNAiso Plus用移液枪反复吹吸直至裂

解液中无明显沉淀,室温(15-30℃)静置5分钟; 3)加入氯仿(RNAiso Plus的1/5体积量),盖紧离心管盖,混合至溶液乳化呈 乳白色,室温静置5min; 4)12,000 g 4℃离心15分钟。从离心机中小心取出离心管,此时匀浆液分为三 层,即:无色的上清液(含RNA)、中间的白色蛋白层(大部分为DNA)及带有颜色的下层有机相。 5)吸取上清液转移至另一新的离心管中(切勿吸出白色中间层)。 6)向上清中加入0.5-1倍RNAiso Plus体积的异丙醇,上下颠倒离心管充分混匀 后,室温下静置10分钟。 7)12,000g 4℃离心10分钟。一般在离心后,试管底部会出现RNA沉淀。 8)弃上清,加入1ml DEPC水配制的75%乙醇,充分洗涤管盖和管壁,并轻弹 管底,让沉淀浮起来,并静置3-5 min; 9)打开离心管盖,室温干燥沉淀几分钟。沉淀干燥后,加入适量(可以根据沉淀 的多少确定)的RNase-free 水溶解沉淀。测浓度,记录A260/280。 4.2 1%琼脂糖凝胶电泳(取少部分进行跑电泳,留足够的量做反转录) 4.3 反转录 试剂体积(10μl) RNA500 ng Gene specific primers(2μM)RT primer1μl 5×ReverseTranscriptase M-MLV 2μl Buffer dNTP (10mM)0.5μl

荧光分析法基本概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基于物质对200-800nm光谱区辐射的吸收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测定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它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就是由于分子内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光谱。 二紫外光谱的产生 物质分子的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即物质分子的能量具有不连续的特征)。一个分子有一系列能级,其中包括许多电子能级,分子振动能级以及分子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特定的波长的光而产生吸收光谱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从化学键的性质上考虑,与电子光谱有关的主要就是三种电子: (1)形成单键的σ电子;(2)形成双键的π电子;(3) 分子中非键电子即n电子。 化合物不同,所含的价电子类型不同,所产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不同,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分子中这三种电子能级的高低次序大致就是: (σ)<(π)<(n)<(π*)<( σ* ) σ,π就是成键轨道,n 就是非键轨道,σ* ,π* 就是反键轨道 由于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与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二紫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紫外光谱图就是由横坐标、纵坐标与吸收曲线组成的。 横坐标表示吸收光的波长,用nm(纳米)为单位。

纵坐标表示吸收光的吸收强度,可以用A(吸光度)、T(透射比或透光率或透过率)、1-T(吸收率)、 (吸收系数) 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 吸收曲线表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情况。曲线最大吸收峰的横坐标为该吸收峰的位置,纵坐标为它的吸收强度。 四、紫外光谱中常用的几个术语

1、发色基团与助色基团 发色基团:就是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基团,不论就是否显示颜色都称为发色基团。一般不饱与的基团都就是发色基团(C=C、C=O、N=N 、三键、苯环等) 助色基团:指那些本身不会使化合物分子产生颜色或者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的一些基团,但这些基团与发色基团相连时却能使发色基团的吸收带波长移向长波,同时使吸收强度增加。助色基团通常就是由含有孤对电子的元素所组成(-NH2, -NR2, -OH , -OR , -Cl等),这些基团借助P-π共轭使发色基团增加共轭程度,从而使电子跃迁的能量下降。 2.红移、蓝移、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助色基团或其她发色基团而产生结构的改变、或者由于溶剂的影响使其紫外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与此相反,如果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则称为蓝移。 由于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引入取代基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带的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增大或减少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分子荧光分析法 一、荧光的产生 物质分子的能级包括一系列电子能级、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分子吸收能量后,从基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态或更高电子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这一过程速度很快,大约10-15s),成为激发单重

荧光分析法实验(有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氨基酸的荧光激发、发射及同步荧光光谱的测量五.数据处理 1.用实验获得的数据绘制两种氨基酸的激发、发射、同步光谱图(如图3、4)。2.从激发和发射光谱中找出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值,以及它们相对应的峰高。在它们的同步荧光光谱中也确定最大波长和对应的峰高。 苯丙氨酸的荧光光谱图 苯丙氨酸扫描激发波长在214nm和285m两处出现最高峰,本实验选择214nm为最大激发波长。此外,激发波长曲线在280-300nm处出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峰,此峰为倍频峰,非激发波长峰,我们通过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技术可以验证,如图,我们通过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技术获得的激发波长也在215nm,与之前基本吻合。 色氨酸的荧光光谱图

色氨酸扫描激发波长在217nm处有一个最大峰,所以激发波长为217,发射波长为361。发射波长曲线在450-460nm处出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峰(在这张图上没显示出来),此峰为倍频峰,非激发波长峰,我们通过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技术可以验证。 六.讨论与思考 1.对待测溶液进行预扫描的有何作用? 从预扫描得到激发和发射波长的初步结果,根据我们得到的初步结果对仪器进行设置,然后对两种氨基酸溶液测量它们的荧光激发、发射和同步荧光光谱。 2.观察激发波长的整数倍处荧光发射光谱在有何特点?该波长是否适合于进行定量分析? 激发波长的整数倍处荧光发射光谱会出现以很强的峰,是倍频峰。不适合定量分析。 3.同步荧光技术有哪些优点?比较激发、发射和同步荧光光谱中的峰值及对应波长,比较他们的不同,并解释原因。 同步荧光法能简化光谱,减少光谱重叠和散射的影响,提高对荧光性质相近化合物同时测定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同步荧光法相对于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得到的峰比较窄,更明显。同步荧光光谱不是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水溶肥料中钾含量的测定

钾含量的测定(四苯硼酸钾重量法) 一、实验试剂 (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溶液:p(EDTA)=40g/l (2)氢氧化钠溶液:p(NaOH)=400g/l (3)氯化镁溶液:p(MgCL2●6H2O)=100g/l (4)四苯硼酸溶液:p[NaB(C6H5)4]=1.5g/l。称取15g四苯硼酸钠溶解于约960ml水中,加入4m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字啊加入20ml氯化镁溶液,搅拌5min静置24h后用滤纸过滤。溶液贮存在棕色瓶或聚乙烯瓶中,在一个月内稳定。如发现浑浊,使用前应过滤。(5)四苯硼酸钠洗涤液:p[NaB(C6H5)4]=1.5g/l,用9体积的水稀释1体积四苯硼酸钠溶液。 (6)酚酞溶液:p(酚酞)=5g/l,溶解0.5g酚酞于100ml95%乙醇中。 二、实验仪器 (1)通常实验室仪器 (2)恒温干燥箱:温度可控制在120℃±2℃ (3)玻璃坩埚式滤器:4号,容积30ml 三、实验步骤 1、试样的制备 液体样品经多次摇动后,迅速取出约100ml,置于洁净、干燥容器中。 2、试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含氧化钾约400mg的试样1g~10g(精确0.0001g)于25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混匀,干过滤,弃去最初几毫升滤液,滤液待测。

3、测定 吸取一定体积的试样溶液,置于300ml烧杯中,加40mlEDTA溶液 (含阳离子过多时可适量多加) ↓ 加2滴~3滴酚酞溶液,滴加氢氧化钠至红色出现时, 再过量1ml,盖上表面皿 ↓ 在通风橱内缓慢加热煮沸15min,取下烧杯,用少量水冲洗表面皿, 冷却至室温 ↓ 若红色消失,再用氢氧化钠溶液调制红色 ↓ 在不断搅拌下,于试样溶液中逐滴加入四苯硼酸钠溶液 (1mg氧化钾加0.5ml四苯硼酸钠溶液) ↓ 过量约7ml,继续搅拌1min,静置15min~30min ↓ 用预先在120℃±2℃干燥箱内干燥至恒重的玻璃坩埚式滤器,先将上层清液滤完,然后用倾泻法将沉淀全部转移至滤器 ↓ 转移沉淀所用四苯硼酸钠洗涤液共20ml~40ml,滤干后再用四苯硼酸钠洗涤液洗涤冲洗5~7次(每次用量约为5ml)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

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率。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或频率),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3)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用仪器测得,在荧光浓度很稀(A0.05)时,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If与浓度有下面的关系:If=KC。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钾离子含量测定方法

钾离子含量测定方法 溃散剂作为覆膜砂生产的核心材料之一,其纯度对产品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为评价溃散剂的重要性能,对胡文星提供的溃散剂样品进行了钾离子含量的测试。 本测定方法采用的是四苯硼酸钠重量法。实验所用的水和试剂,在未注明其它要求时,均使用分析纯试剂、蒸馏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本实验所引用的标准为:参照GB/T8574-1988复合肥料中钾含量测定方法,ISO 5317-83 肥料水溶性钾含量测定实验溶液的制备,ISO 5318-83 肥料钾含量测定四苯基和硼酸钾重量法,GB 8571 复合肥料实验室样品制备 一实验原理 在弱碱性介质中,以四苯基和硼酸钠溶液沉淀试样溶液中的钾离子。 为了防止铵离子和其他阳离子的干扰,可预先加入适量的甲醛溶液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使铵离子与甲醛反应生成六次甲基四胺,其他阳离子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 二试剂 2.1 四苯基和硼酸钠溶液(15g/l):取15g四苯基和硼酸溶解于960ml的水中,加入4ml氢氧化钠溶液(2.5)和100g/l六水氯化镁溶液20ml,搅拌15min,静置后用滤纸过滤。该溶液贮存在棕色瓶子或塑料瓶中,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期限。如发现浑浊,使用前应过滤。 2.2四苯硼酸钠洗涤液:用十体积的水稀释一体积的四苯硼酸钠溶液(2.1);2.3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40g/l溶液; 2.4 甲醛:约30%或37%溶液; 2.5 氢氧化钠溶液:400g/l溶液; 2.6 酚酞指示剂:5g/l乙醇溶液;溶解0.5g酚酞于95%(V/V)100ml乙醇中;三仪器设备 3.1 4#玻璃砂芯过滤坩埚:在120℃干燥箱内干燥至恒重; 3.2 干燥箱:温度可控制在120±5℃范围内。 四实验溶液制备 称取含氧化钾约400mg的试样2~5g(称取至0.0002g),置于250ml锥形瓶中,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doc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篇一: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二、实验内容:测定荧光黄/水体系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首先根据已知的激发波长(如果未知,则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以最大吸收波长为激发波长)测定发射光谱,得到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根据最大发射波长测定激发光谱,得到最大激发波长;然后在根据最大激发波长测定测定发射光谱; 根据所得数据,用origin软件做出光谱图。三、实验原理: 某些物质吸收光子后,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经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辐射,此即光致发光。光致发光现象分荧光、磷光两种,分别对应单重激发态、三重激发态的辐射跃迁过程。本实验为荧光光谱的测定。

激发光谱:在发射波长一定的条件下,被测物吸收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变化图。 发射光谱:在激发波长一定的条件下,被测物发射的荧光强度随发射波长的变化图。 各种物质均有其特征的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因此,根据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可以对某种物质进行定性的测定。 四、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机构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XX00 S1 / R1 (CPS / MicroAmps) 150000 100000 50000 0Wavelength (nm) 400000 S1 / R1 (CPS / MicroAmps) 300000 XX00 100000 Wavelength (nm)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 广东省地方标准起草小组 2017年10月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本标准根据广东省质监局《关于批准下达2016年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粤质监标函[2017] 106号)立项,要求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承担广东省地方标准《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的制定任务。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标准由广东省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22)归口管理,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负责组织制定。 二、标准制订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国内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受能源及冶金工业影响,进入环境中的砷、汞等重金属已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质。其中1956年日本发生甲基汞中毒引起“水俣病”震惊全球,不同形态的砷其毒性也大不同。在各个领域内对重金属污染物以及其形态的分析检

测技术应用迫在眉睫。 同时,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简称:LC-AFS)具备对能形成氢化物或原子蒸气如砷、硒、锑、汞等元素的不同形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 本标准拟研究制订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的使用通则,为各应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器进行分析的方法提供依据,以此规范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器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1)成立《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标准制定工作组。 依据项目计划和标准化工作程序,工作组于2017年2月成立,工作组成员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有关技术人员。 (2)调研和资料收集。 根据粤质监标函[2017] 106号下达的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二批)任务的通知,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组织标准编制工作小组,查询、收集和认真研究国内外标准及相关资料,并结合实验室的自身条件、仪器特性和方法技术特点,初步设计编制方案。 (3)形成标准草案。 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邀请中心和行业内相关专家进行探讨,吸取专业意见建议,并结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面相对成熟的检测方法及其相关文献资料,修编形成标准的草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