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慢性疼痛症讲义(副本)

慢性疼痛症讲义(副本)

慢性疼痛症讲义(副本)
慢性疼痛症讲义(副本)

慢性疼痛症讲义小结金弦浩

慢性疼痛症发病原因:

一.外伤(医源性和非医源性);

二.慢性劳损(软组织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

三.神经机能障碍。神经根在椎间孔处长期受到卡压、牵拉、扭曲和摩擦就会使神经出现机能障碍即神经疾病。

慢性疼痛症的发病机理:

一.外伤或手术会使局部组织受损,包括神经、血管、淋巴循环和肌肉等。这样会打乱局部正常组织间的排列顺序,从而形成粘连及瘢痕。

二.慢性劳损是持续性轻微损伤,而反复损伤的组织可以使局部组织轻微变性(产生或不产生无菌性炎症)及轻度粘连。致使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不正常,而使即使轻微的损伤难以愈合,影响组织功能的正常运行。值得一提的是:局部组织如出现无菌性炎症,应该在局部有轻微发热的症状。

三.神经机能障碍可以使其所支配的组织过敏,其主要症状是肌肉缩短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肌肉缩短机械性地压迫韧带、腱部、软骨和骨骼。当压迫发生在使胶原蛋白变衰弱的结构中时,这是神经疾病必然的结果,超荷可以产生退变和中度的疼痛,例如:肌腱炎,内、外上髁炎,脊椎僵硬症和骨关节炎等等。当健全的关节受到损伤,疼痛可能是正在发生的损伤(例如,没有介于中间的软骨,骨与骨磨损)和神经疾病引起的疼痛的混合症。

脊椎两旁肌肉的长期缩短会压缩椎间盘空隙,使椎间孔变窄,使神经根过敏持续下去。这个自我持续的情况就是我们的模式的关键。

区别炎症引起的疼痛和神经性病引起的疼痛,最重要的特点是后者患部温度明显较低。

四.肌肉组织纤维性病变及骨化。

五.自主神经症状:皮肤及皮下水肿,发病部位血管收缩(局部发凉),异常出汗,腺体分泌功能障碍等。

慢性疼痛症的治疗:

一.主要目标,不只在于止痛,而是去除过敏结构的过敏性,恢复正常的活动和功能。

·解除肌肉缩短其结果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肌肉缩短是引起肌肉和骨骼痛的主要原因,解除肌肉缩短,便成为治疗的主要部分。

·消除脊椎疼痛源局部的疼痛(如网球肘)用针刺接近疼痛部位往往可以缓解。但是,当慢性疼痛的起因是神经根病时,缩短的脊椎旁肌肉压迫神经根引起的脊椎神经痛,也必定能治疗。

·加速治愈针刺产生局部痉挛,这是治愈必需的前奏;生长素,如血小板产生的生长素也能分泌出来。由于慢性疾病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改善是渐进的,所以治愈过程也是逐步的。当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同时消除而不复发时,可以认为疾病痊愈了.

焦虑状态的治疗——焦虑差不多总是伴随着疼痛,身体的紧张程度也经常增加,各肌肉组变得紧张并缩短成特定的模式。焦虑伴随的慢性疼痛,即使症状可能只局限于一个部位,但通常在周身可以找到对称的很多潜伏的易触痛点,亦就是“纤维性肌肉疼痛”或“散布式肌筋膜痛症”。除非焦虑得到控制,否则这些病症难以

有满意的疗效。在焦虑中,所有对疼痛敏感的“紧张”肌肉都要治疗。

二.剥离粘连,恢复局部组织的正常生理机能。

三.刺散纤维化及骨化的肌肉组织,使其恢复原有的机能。

四.切割瘢痕,达到减压的目的。

肌肉刺激疗法。

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种针对慢性疼痛症有效的治疗方法—肌肉刺激疗法。

肌肉刺激疗法是加拿大的颜质灿医学博士创立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症的临床治疗模式。其内容如下:

肌刺激疗法,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用于诊断和治疗肌筋膜疼痛症(肌肉和骨骼的慢性疼痛,但没有明显的损伤或炎症)。

肌肉刺激疗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释许多种疼痛症;它认为疼痛的病因是神经出了疾病疼痛不是组织受损的信号(也就是说,神经性疼痛起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失常和过度敏感)。

肌肉刺激疗法根据坎农与罗森布吕思的神经失调定律,去解释周围神经疾病所引起的过敏性。这条生理学的基本定律一直鲜为人知。

肌肉刺激疗法介绍了一套检查技术。其技术告诉人们,神经疾病决大部分发生在神经根部,由此产生了“神经根痛”。由于现时还没有令人满意的化验或投影检查来显示神经疾病,所以肌肉刺激疗法这一套临床检查方法就更为可贵了。

肌肉刺激疗法认为,神经根疾病产生慢性疼痛,此种模式能解释很多看来互不相关的疼痛症状(例如:从头痛到背痛,从网球肘疼到三叉神经痛),此类模式认为这些疼痛属同一类型。

肌肉刺激疗法的针刺术借用传统的中国针刺术手法,但应用现代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加以改进和提高。这个方法对已有解剖学知识的医生、护士和治疗师来讲很容易学会,而效果比传统针刺术更好和更可达到预期目的,因为治疗是根据病人身体症状进行的。

肌肉刺激疗法应被纳入医科大学课程之内,因为它比其它物理疗法更为有效。肌肉刺激疗法理论是沟通东西方医学的绝好桥梁,而且超越了两者的极限。

肌肉刺激疗法是根据坎农与罗森布吕斯定律而设定的治疗神经性疾病的模式。坎农与罗森布吕斯:在一连串输出神经元内,当其中一个神经元被破坏,在孤立的结构或一些结构中会出现化学试剂的超过敏反应,而这种过敏又以直接失去神经支配的部位最大。

换句话说,当一条神经功能受阻(神经疾病),它会变得过敏,并有反常行为。这条定律普遍地出现在人群当中,但它还不被人们熟知或相信。

坎农与罗森布吕斯确认四类过敏:(1)反应程度不变,但时间拖长了(反应过长);(2)刺激作用力比正常时降低了(敏感过度);(3)减少刺激亦可产生正常程度的反应(过敏增加);(4)组织的反应能力增大(反应过度)。

他们还表示,超过敏可以在身体多种不同的结构内发生,包括骨骼肌、平滑肌、脊椎神经元、交感神经节、肾上腺、汗腺甚至脑细胞。神经支配失调的结构,对很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刺激(包括伸张和压迫),会做出过度的反应。

在产生过敏的所有结构中,最普遍的和重要的是横纹肌。除了肌肉有疼痛和容易受触痛外(可能由于过敏的感痛器受压),神经疾病增加肌肉的紧张使肌肉缩短。反过来缩短了的肌肉,又会毫不留情地紧拉不同的结构,引起多种的疼痛症状。引自《慢性疼痛症的颜氏治疗法》

肌肉缩短是神经疾病原因引起肌筋膜痛的关键

肌肉缩短是神经疾病原因引起肌筋膜痛的关键。换言之,没有肌肉缩短,就不会有肌筋膜痛。所以我们有时称肌筋膜痛为“肌肉缩短的症状”。

肌肉缩短是肌肉和骨骼疼痛症状的基本特征。“痉挛”常常用于形容肌筋膜疼痛症状中的肌肉缩短,但肌肉缩短的原因通常是典型的挛缩。

肌肉和骨骼疼痛,此类症状中疼痛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肌肉缩短使附着肌肉的其他结构受到机械性的张力,引起诸如“双头肌腱炎”或“外上髁炎”等症状。

肌肉缩短可影响相关的关节增加关节的压力,损坏肌肉的排列,引起关节疼痛,这就是关节痛症。脊椎关节上压力增加,可导致“椎骨关节骨面症”。肌肉缩短最终可造成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

脊椎旁肌肉的缩短,其影响穿过椎盘空隙压迫椎间盘,可引起椎骨面小孔变窄,间接地刺激神经根也就是通过突出椎间盘的压力,或者对露出来的神经根直接施加压力。

这时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循环:神经根受压引起神经根病;神经根病导致靶肌肉(包括脊椎旁肌肉)的疼痛和缩短;脊椎旁肌肉的缩短使神经根所受压力增加(这种自我持续循环有别于恶性疼痛循环,血管受压引起局部缺血和疼痛加剧)。通常肌肉带不会感到痛楚,但可能因为压迫肌肉内受损伤的敏感部位或微神经瘤就会感到疼痛。疼痛和容易被触痛的焦点部位通常称为“触痛点”。当疼痛主要在肌肉,同时影响到很多灵敏触发点,这种疾病就被称为肌筋膜疼痛症。当肌肉带的纤维组织产生疼痛时,此症状有时叫作“纤维组织炎”,“纤维肌肉疼痛”,“纤维肌肉炎”或发散性肌筋膜痛症。此症状的病因不大清楚,但它有神经根病的许多临床病症:长时间的疼痛和僵硬(多于三个月),可因肉体和精神压力而加剧(焦虑和感情受压可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这是众所周知的);有多个敏感点;神经受压和椎间盘退变;软组织肿胀;关节疼痛和神经疾病。

引自《慢性疼痛症的颜氏治疗法》

肌肉缩短的特有影响

肌肉缩短可产生以下几种方式的疼痛:

1.原发性疼痛肌肉缩短的缓解,肌肉内病灶压力减轻,疼痛可减轻或消失

2.腱炎、腱鞘炎、扳机手指这是肌肉缩短,机械力致腱损伤所致

3.膝盖软骨退变这是肌肉缩短,腱内籽骨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磨损所致,常会疼痛

4.肌肉起止点同时或单一增加拉力会引起疼痛(例:外上踝炎)。如果肌肉和(或)腱比较长,疼痛可向稍远处显示,例如:

------趾长屈肌可引起足底痛

-------指深屈肌可引起远指骨底疼痛

-------竖脊肌(最长肌) 可引起头痛或颈痛

-------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可拉高髂胫束,引起膝的侧面(胫骨外踝)痛

5.滑囊炎肌肉缩短滑囊受到压力

6.骨性关节炎、拇外翻等这是肌肉缩短引起肌肉排列改变和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疼痛和退变所致

7.腕管综合征这是旋前圆肌或旋前方肌肌肉缩短,压迫正中神经的引起的诱发症状.肌肉缩短,肌肉对神经的压力增大至一定值可引起各种诱发症状。

8.椎间盘退变、脱出这是穿过椎间盘孔隙的脊椎旁肌肉缩短,增加的压力最终

导致椎间盘病变,从而长期使神经疾病持续下去。

9.脊椎僵硬症

引自《慢性疼痛症的颜氏治疗法》有改动

肌骨骼附着处损害性压痛点会引起以下部位的传导痛(粗略划分)

1.枕颈痛、枕部麻痛、头顶痛或合并头皮肿胀、麻木或异样感等颅脑征象以及眼胀、眼眶痛、眼球痛、视物模糊、视力减退以至完全失明、眼干涩或多泪、畏光、飞蚊征、眼前闪光、眼睁不大(若瞌睡半醒样)、上眼睑下垂(若重征肌无力)等眼部征象,多由颈椎棘突旁的软组织如项韧带、斜方肌、头半棘肌等在枕骨附着处、颈椎后关节附着处和颈椎棘突旁肌肉及筋膜本身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引起

2.枕骨旁痛、太阳穴痛、偏头痛等颅脑征象多由胸锁乳突肌损害以及提肩胛肌损害或锁骨上窝软组织(主要是前斜角肌)损害所引起。由于前两肌的上端均附着于自上项线外1/2段直至颞骨乳突;以及后两肌上端附着于颈椎横突尖上,所以它们的肌附着处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时,每一处的疼痛均会向上方传导。这种传导征象多可通过上项线外1/2段至颞骨乳突的肌附着处、肩胛骨上角提肩胛肌附着处或第1肋骨前斜角肌下端附着处高度敏感的压痛点上施行强刺激推拿改善肌痉挛而缓解。

3.头昏、头紧(若戴紧帽样)、眩晕、恶心、呕吐、猝倒、脑鸣、全身不稳感、乘船感、晕船、晕车、记忆力减退、前额痛、眉间痛、偏头痛、全头痛等颅脑征象;鼻腔不适、流涕、鼻塞(若重感冒样)等鼻部征象;吞咽不适、咽喉异物感、咽喉干痛、慢性咽喉炎、暂时性声音嘶哑等咽喉征象;耳鸣、耳痛、耳根痛、耳根拉紧感、听力减退、耳聋等耳部征象;口水少或流延、严重口腔溃疡、牙龈浮肿、牙根痛(拔牙后仍痛)、舌增粗、舌麻木、口开不大、说话不清楚、下颌关节发响等口腔征象;面抽搐、面颊麻痛、“三叉神经痛”、面瘫等面部征象等等,多由于枕颈部软组织损害性压痛点加提肩胛肌或锁骨上窝软组织在颈椎横突尖的损害压痛点所共同引起。

肌肉缩短怎么能是肌筋膜痛的关键呢?

首先得查一下引起“肌肉缩短”的真正原因,因肌肉缩短一般有以下情况:

1、急性应力性(一过性);

2、神经原性(如C[sub]5[/sub]神经致肱骨外上髁痛);

3、生物力学因素(筋出槽、骨错缝等)致无菌炎症;

4、陈旧性:年久陈伤或瘢痕形成;

5、畸形(先天发育因素)。

也就是说,“肌肉缩短” 是结果,不是病因,也并非“关键”,关键是寻找致病的原发因素。只有病因找到了,才能解决“缩短”的问题。这一思维模式是本人在听了大庆王秀义院长的讲课后用针刀医学原理的思维联想到的,不知对否?请楼主斟酌。

试论《慢性疼痛颜氏治疗法》关于慢性疼痛的观点

“有疼痛就存在肌肉缩短,没有肌肉缩短就没有疼痛”的观点完全是背离临床实际的。比如慢性关节部位的疼痛不是肌肉在缩短,反而是肌肉受到抑制,加重关节的失稳。

肌肉缩短名词:应指运动系统的随意肌,在非随意收缩情况下其长度低于正常值称为肌肉缩短。其中有生理性缩短和病理性缩短之分。生量性缩短是根本不会引

发疼痛症状的,即使病理性的肌肉缩短也不一定伴随疼痛。神经受到慢性惭增性压迫不会使神经机能的减退,因为人体是具强大的生理功能的,慢性形成的骨质增生对神经的压迫完全在人体生理代偿功能范围之内,不会出现疼痛症状(比如在有严重骨质增生致椎间孔变小伴随椎管狭窄,马尾神经淹没的影像表现但此类人群没有疼痛症状出现;手术中发现该侧硬脊膜与神经根严重受压至葫芦型压迹而该侧没有疼痛症状)。只有存在着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时才会引发疼痛与软组织损害相关征象。当机械性应力超越了人体生理功能代偿范围才会出现麻木或麻痹症状(如急剧增大肿瘤已远远超越了自身修复的代偿范围;但肿瘤出现的疼痛并非是对神经的压迫,而是释放的致痛伤害性刺激。)有肌肉缩短的时候没有疼痛症状时在人类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膝关节外伤或手术后关节强直,可以没有一点疼痛症状,但股四头肌存在着严重的废用性缩短,膝关节周围支持带、髌上囊、髌下脂肪垫与髌韧带等软组织都存在着严重的缩短,为何患者只有关节功能障碍而无疼痛症状呢?因为他没有无菌性炎症存在。陈旧性髋关节脱位者,股内收肌也存在着严重的挛缩(缩短机制与上述股四头肌相同),为何没有一点疼痛症状呢?在软组织损害并存在肌肉挛缩(缩短)中,是人体在伤害性刺激下屈肌生理反射与软组织应力代偿调节所形成的。在温银针的治疗中,对只有形态改变的肌肉痉挛(有或无肌肉缩短),根本不去处理缩短的肌腹与筋膜膜腹,只需消除其骨骼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的损害病灶即可达到消除疼痛、恢复生理功能的目的(比如:腰骶区域软组织统损害独立性的时候,无痛温银针治疗只需要将其附着区域局部的治疗即可完全消除疼痛,恢复腰脊柱的正常功能活动)。只有存在着软组织本质改变的肌肉缩短(肌挛缩-没有肌电活动)时,才对肌腹、筋膜膜腹、关节囊等立体病变区域的治疗。

神经根病的合理解释

颜氏(《慢性疼痛症的颜氏治疗法》)认为神经在受到机械性压迫后,会出现神经功能的减退,发展为敏感性增强或超敏感,最后出现主诉疼痛与局部软组织的触压痛。并非是“缩短了的肌肉超越了代偿的临界状态使神经机能减退”因为代偿临界状态没有量化标准。难道有影像证实不存在一点神经受压但却有严重疼痛症状,而其伤害感受器也同样表现为超敏感的神经功能减退也认为是神经受压所致吗?因为此类患者的症状与存在典型神经受压的疼痛症状与分布规完全相同。所以笔者认为:神经受压所致神经根病的解释是完全背离客观实际的。在软组织损害的慢性疼痛中确实存在着伤害感受器超敏感的神经机能减退现象,但它就象肌痉挛与肌挛缩一样,只是软组织损害过程中人体神经生理功能发挥作用时伴随的一个现象,而非本质;其本质是软组织损害。颜氏书xi页中云:“疼痛的病因是神经出了疾病,疼痛不是组织受损的信号(也就是说神经性疼痛起源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和过度敏感)”,而最近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只有在神经末梢附近有致敏物质(无菌性炎症)持续释放,致敏才会持续发生。神经源性与血管源性无菌性炎症导致伤害感受器致敏才可出现主诉疼痛与局部区域的触压痛。在炎性软组织的动物实验中证实:存在着无菌性炎症的区域内含神经多肽(最起作用的是SP物质)的细纤维密度增加,是导致伤害感受器超敏感的直接原因之一。软组织在急性损伤后遗无菌性炎症或慢性劳损后,血管源性活性物质,如:缓激肽(血浆蛋白分裂产生)、前列腺素(由内皮和其他组织细胞合成)和组织胺(由肥大细胞释放)这些物质导致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结果是局部组织水肿。同时这些物质也通过神经调节,在损伤附近使神经末梢:如神经多肽SP物质和降

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物质的释放出现疼痛症状。也可由起源于一支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逆行侵入同一神经末梢其他分支引起,即与正常传入神经相反方向传导,这种释放机制叫作轴突反射。通过轴突反射释放的物质(特别是SP物质),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并加重局部水肿。神经密度改变与软组织内炎症的关系: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肌肉存在着短期(12天)炎症时,其内含神经多肽的细纤维密度增加成正相关性。SP免疫反应纤维的密度增加了大约2倍。因为这些SP免疫反应纤维可能是伤害感受器,神经密度的增加与疼痛感觉改变有关。在一块神经分布密度增加的肌肉中,既定的伤害刺激就会兴奋更多的伤害感受神经末梢,从而诱发疼痛感觉加重。因此,受累肌肉神经分布密度的增加,是解释慢性痛觉过敏的外周机制。根据上述动物试验研究结果推测:在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后遗无菌性炎症的软组织损害中,长期神经源性与血管源性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可使SP 免疫反应神经多肽纤维密度增加,从而出现疼痛区域扩散、触压痛程度的加重与范围的扩大。

背根节与神经根病:背根节是SP物质的储藏室,当外周软组织损害时,伤害刺激信号沿传入纤维激活背根节SP物质大量释放,因SP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参与炎症形过过程,所以此时在椎间孔区域产生大量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出现典型的沿该神经支配区域的放射痛(此时争对椎间孔区域以消除无菌性炎症的治疗方法可取得明显疗效);同时SP物质通过轴突反射沿着该背根节支配的传入纤维逆向输送于远端神经末梢并释放,所以出现离原发损害远端的疼痛症状。背根节区域的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是可逆的,在解除了外周伤害性刺激后,SP物质通过自身免疫调节机制调控可恢复到正常恒定状态。所以在温银针治疗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必须在正确腰脊柱三个试验检查为阴性标准下)中,从不处理椎间孔区域,只需常规消除规律性软组织损害病灶,再通过自身整体调节后,原有的椎间孔区域的压痛皆能完全消失。

在软组织损害时伤害感受神经外周致敏外,还存在着中枢伤害感受神经元的中枢致敏,两者都可提高伤害感受系统的兴奋性而加重疼痛。外周损伤后出现损伤部位疼痛的加重和异常性疼痛,其原因为受损的伤害感受器和相应后角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了。损伤周围的组织和感受器完好无损,如果这些区域也出现痛觉过敏或异常性疼痛,则称之为继发痛觉过敏或称为传导痛、放散痛。同时SP还可能是中枢神经塑型化的介质,它可使脊髓后角失活的突触连接开放,出现与该神经节支配以外区域疼痛—即痛觉错位。骨骼肌不是每一次损伤都会产生疼痛,比如肌肉注射时,针尖突破皮肤产生疼痛,但针尖退至皮下另外方向针刺时受试者没有疼痛症状出现,这可能是其肌肉局部分布的伤害感受神经末梢密度太低有关。在温银针治疗时同样发现,当针尖刺到病灶区域行小幅度提插移动时,患者可表现明显的疼痛与酸胀针感,而针尖移动到正常软组织及其骨面时没有任何疼痛感觉,这可进一步证明软组织损害区域伤害感受神经末梢的密度增加,因大量伤害感受器具有无髓鞘纤维,被认为是游离神经末梢的终端,但游离神经末梢并非真正的游离,伤害感受器呈现后放电现象,其放电的时间比伤害性刺激时间更长,这是伤害性刺激伴随主观余留感觉的直接原因。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以前为三个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目前,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 1 慢性疼痛的概念和分类 1.1 概念疼痛是一种机体内在的主观感觉,它常常与其他疾病伴随发生。而慢性疼痛是指引起伤害性刺激的损伤痊愈而疼痛依然存在的一种状态[4]。它常伴随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和躯体反应,并且与应激和抑郁状态显著相关[5]。这些身体、情绪和社会方面的混合因素使得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处理变得复杂。慢性疼痛是持续很长时间的疼痛,并伴有现存在的或潜在的组织、神经损伤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复杂结合的主观感受[6]。国际疼痛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定义为伴随着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并由这种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而慢性疼痛是超过正常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大多数医生从实用出发,认为持续超过6个月的疼痛才是慢性疼痛。这类疼痛常常在一定的期间(数月至数年)内反复发作或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1.2 分类慢性疼痛依疼痛部位不同可分为背痛、颈痛、头痛、口面痛等。依疼痛性质不同可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性疼痛。依疼痛的不同组织和病因可分为纤维肌性疼痛、骨骼肌痛、风湿痛和复合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等[7]。神经源性疼痛又称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中枢或周围感觉神经损伤所致,但常无可见的组织损伤。疼痛常在损伤后一段时间发生,疼痛为持续性,伴有感觉异常;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多发性神经病痛)因小神经纤维受累所致,见于糖尿病、血管炎、AIDS、尿毒症、毒物和药物中毒,以及淀粉样变性。纤维肌痛(FM)指非骨关节的广泛平滑肌痛,并有触痛点。美国风湿学会拟订的诊断要点为:身体两侧广泛痛(腰或腰以上的中轴线骨骼肌痛)超过3个月,T11~12双侧触痛,可能伴有头痛、抑郁、焦虑、刺激性排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改变等。复合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RPS 型),旧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实为创伤后疼痛症候群,表现为持续痛,有时有刺蜇痛。亦有书中将其分为:炎症性疼痛、神经性疼痛、血源性疼痛、代谢性疼痛、免疫源性疼痛、心理性疼痛。其中炎症性疼痛是慢性痛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表现为长期的酸痛,隐痛或定期及不定期的发作痛,有时可有明确的定位疼痛,有时则缺乏。 2 疼痛的评估 2.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该法比较灵敏,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轻度疼痛平均值为2.57±1.04;中度疼痛平均值为5.18±1.41;重度疼痛平均值为8.41±1.35。此法个体随意性大。 2.2 口述评估法(Verbal Report)Melzack拟定了1份形容疼痛程度词汇,如轻度疼痛、重度疼痛、阵痛、可怕的痛及无法忍受的疼痛等来帮助患者描述自己的疼痛,使患者更好地把疼痛加以表达,按0~10分次序报告,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此法简单,但不易发

慢性盆腔疼痛诊疗指南

慢性盆腔疼痛诊疗指南 实践指南是在美国Fred Howard博士的帮助下,由美国妇产科学会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帮助临床医师在妇产科诊疗过程中作出合适的决策。但应当声明应用指南时,不应该排斥其它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个体需要、就医环境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慢性盆腔疼痛诊疗指南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女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因为它难于充分治疗和彻底治愈,所以在诊断上它常导致尴尬局面的产生。临床常针对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特异性病因进行治疗,但有时这些病因也不很清楚,所以,治疗慢性盆腔疼痛仍然要立足于缓解临床症状。这篇指南的目的就在于为慢性盆腔疼痛的鉴别诊断提供资料,同时综述目前的一些治疗观点和临床证据。 背景: 疼痛是指与实际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因此,疼痛常常是主观的。在无组织损伤或类似病例生理原因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也主诉疼痛,这种情况下的疼痛可能有心理基础。如果患者认为她的经历是疼痛,并像遭受组织损伤一样描述这种感觉,这时这种感觉就应被认为是疼痛。以上疼痛的定义尽力避免将疼痛和刺激联系在一起。 慢性疼痛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妇产科文献中,尽管不是全部,但绝大多数文献都定义6月以上试慢性疼痛。如果仅仅从疼痛的持续时间来定义,会导致模糊概念产生,最终导至一些研究中的入选人群的差异。所以,可以被接受的慢性疼痛定义应该界定疼痛的暂时特点、定位、严重程度这些特性。疼痛的暂时特点包括:周期性、间歇性、非周期性。很多学者倾向用非周期性疼痛定义慢性疼痛,因为她们认为导致非周期性疼痛的潜在病因与痛经、性交痛这些周期性疼痛的病因不同;疼痛定位。常认为盆腔足够定位疼痛是足够的,但是,内脏痛常在脐部,感觉模糊,而躯体性慢性盆腔疼痛常常可以精确定位在骶尾关节、后臀部等这样一些更为细致的部位。另外,慢性外阴疼痛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慢性盆腔疼痛,具体取决于疼痛的定位。所以在综述研究慢性盆腔疼痛的文献时,有必要明确慢性盆腔疼痛是采用哪种定义。 有一种定义认为,非周期性的、持续6月以上的、定位于解剖盆腔的前腹壁、脐部、后腰骶部、臀部的,在程度上足以引起机体功能而需要治疗的这种疼痛,才是慢性盆腔疼痛。同时强调,理学检查未见异常并不能否认患者主观的疼痛感,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并也不能排除盆腔病变。 虽然普通人群中慢性盆腔疼痛的发生率无确切数字,但目前资料显示,在18~50岁人群中,近15~20%者有1年以上慢性盆腔疼痛的历史。 一、慢性盆腔疼痛的流行病学 潜在的慢性盆腔疼痛包括两种:源于内脏的和源于躯体的。源于内脏的具体有生殖系统、

时间护理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护理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8-03-12T16:06:50.1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作者:王欢[导读] 时间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还获得患者高度认可和满意。 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0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参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对患者实施时间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睡眠质量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95.56%高于参照组的77.78%(P<0.05)。结论:时间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还获得患者高度认 可和满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时间护理;应用研究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英文简称为NP,由于感觉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以及功能障碍而诱发的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特点为自发性疼痛、痛觉异常、痛觉过敏,诱发此疾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在临床中,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属于难治性慢性疾病。但是根据相关研究得知:诱发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因素多与患者焦虑、睡觉障碍有所关联。而且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和睡眠障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1]。所以,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不仅要实施正确、合理的治疗还应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全方面的护理干预。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常规护理不仅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更不适宜应用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护理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研发了时间护理,护理人员通过患者的生理规律以及相关疾病的发展情况,在恰当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生理、用药等护理,这样可提高护患关系,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护理配合度,达到改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睡眠的目的。因此,本文针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观察时间护理的优势性,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11至2017-11共90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通过患者到院就诊顺序将其划分为两组,即参照组与研究组,各组45例。 参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9至67岁,平均年龄(56.45±1.56)岁; 研究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8至68岁,平均年龄(57.51±1.6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②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自发性疼痛、痛觉异常等情况;③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 剔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血液传染性疾病;③语言、认知障碍;④肿瘤;⑤精神系统疾病。 1.3 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告知家属对陪伴患者,有需求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研究组:对患者实施时间护理。 健康教育:在上午9:00-11:00,下午4:00-6:00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进行口头教育,方法健康手册以及宣传资料等,而且这个时间段是机体精神状态最佳的时机,此时对患者进行认知护理可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讲解自身疾病相关医学知识,让其掌握视觉模拟评分法相关内容,时间护理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适当的鼓励患者,让其在机体不舒适的时间通知护理人员,从而让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护理方法。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将患者的疼痛时间规律、睡眠质量、心理情绪等方法进行记录,从而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全方面的评估。 心理护理:在上午9:00-11:00,下午4:00-6:00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首先,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让其掌握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从而对患者进行教育,让其正确认知疾病,通过患者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一步一步进行疏通。比如:让患者深呼吸,慢慢吐气,再慢吸慢呼,在呼吸过程中,紧闭双眼,想象自己呼吸新鲜的空气,慢慢进入到肺部,再吐出,可有效缓解心理烦躁、郁闷等情绪。当机体出现疼痛时,告知患者疼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2],表示机体正处于调整状态,疼痛是暂时性的,给予患者自我暗示,降低心理上的疼痛,还可通过打哈欠、叹气、深呼吸、闭目思索等方式让缓解肌肉的紧张程度,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和效果。告知家属多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让其感受到家属的关怀,有归属感。让家属在适当的时机对患者讲解相关疾病成功的案例,让其充分了解整个治疗过程、预后效果,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提高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决心。 用药时间护理:对于病情较轻,只需服用一次药物的患者在上午6点或者晚上10点服用,对于中度病情,需要服用两次药物,可在上午8点,晚上8点服用,对于重度病情患者,需用服用3次可在上午6点,下午2点以及晚上10点服用药物,这个时间段利于机体中血药浓度保持平稳状态。同时,护理人员通过药理学为用药标准,从而达到合理用药目的。通过患者的生物钟情况、疼痛严重程度、疼痛时间等方面及时调整用药时间,保证机体出现疼痛爆发之前应用药物,以免机体出现不良反应,合理规划患者应用时间和剂量。 音乐疗法时间护理:下午1点和晚上9点,治疗时间30-40min即可,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让其肌肉、神经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降低机体疼痛感,改善呼吸,提高睡眠质量[3]。在实施音乐疗法前,护理人员一定要通过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民族风俗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的音乐疗法。 1.4 观察指标 利用匹兹堡睡觉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比,应用VAS疼痛评分表,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同时对患者方法调查表,对此次护理服务进行评比,评比内容:护理人员是否巡视病房、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用药护理是否准确、对其是否开展健康教育、有疑问时,护理人员是否及时解答等,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此次护理服务越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慢性疼痛分类

慢性疼痛分类(ICD-11) 一、慢性原发性疼痛(MG30.0) 1.慢性原发性内脏痛(MG30.00) 2.慢性广泛性疼痛(MG30.01) 3.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02) 4.慢性原发性头痛或颌面痛(MG30.03) 4.1慢性偏头痛(8A80.2) 4.2紧张型头痛(8A81) 4.3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8A82) 4.4灼口综合征(DA0F.0) 5.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8D8A.0) 5.1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 型(8D8A.00) 5.2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I 型(8D8A.01) 二、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MG30.1) 1. 慢性癌痛(MG30.10) 2. 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MG30.11) 三、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MG30.2) 1. 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0) 2. 术后慢性疼痛(MG30.21) 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 1. 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0) 2. 结构改变相关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1) 3.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2) 五、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 1. 机械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0) 2. 血管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1) 3. 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2) 六、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 1. 慢性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0) 2. 慢性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1) 2.1 三叉神经痛(8B82.0) 2.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E91.5) 七、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MG30.6) 1. 慢性继发性口颌面痛(MG30.60) 2. 慢性牙痛(MG30.61) 3. 慢性头痛或口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62) 4. 慢性继发性颞下颌关节紊乱引起的头痛或颌面痛(MG30.63) 5. 继发性头痛(8A84) 5.1 颅脑创伤性急性头痛(8A84.0) 5.2 颅脑创伤性持续性头痛(8A84.1)

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

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 为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职工得自我保健意识,我局召开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强化了健康意识。讲座上详细介绍了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与精神病等为代表得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与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以下为我局此次知识讲座得主要内容: 一、什么就是高血压? 高血压就是一种常见得心血管疾病,指在安静休息时血压增高,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并伴有一定得临床症状。 1、如何预防与控制高血压? 实行科学得生活方式与自我料理就是预防与控制高血压得有效方法。 (1)安排好既有规律又富有活力得生活; (2)自我控制精神情绪; (3)适量运动,健身强体; (4)少吃盐,合理饮食与营养; (5)患病者严格执行医嘱,坚持长期合理用药、 二、什么就是冠心病?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简称,主要症状就是心绞痛、 1、容易引起冠心病得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长期得血压升高,血液里脂肪含量增高,血糖高,经常吸烟,长期精神紧张、容易冲动,体型肥胖,缺少体力活动等。 2、如何预防冠心病? (1)预防高血压,高血压就是冠心病得主要危险因素。 (2)合理饮食,不要吃太甜太咸得食物,应多吃富含维生素得食品。 (3)坚持体育锻炼,适量运动。 (4)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 (5)要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能加重冠心病得疾病、 三、脑卒中就是怎么回事?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俗名中风,系急性脑血管病,就是中老年人常见得疾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缺血性中风,就是由于脑部动脉本身得病变所致;一类为出血性中风,如人们熟悉得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脑卒中有哪些先兆? (1)突然头晕; (2)肢麻、面麻与舌发麻; (3)说话吐字不清,流口涎; (4)突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或无力,有得出现肢体抽筋或跳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 一、定义及分型 国际疼痛协会将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定义为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tranaitory perturbation)引起的疼痛。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照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而仅指周围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也归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常见类型见表1。 二、诊断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包括感觉系统在内的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分为自发性和(或)诱发性疼痛。自发性疼痛常被描述为持续的灼热感,但也可为间断的刺痛、撕裂样痛、触电样疼痛或表现为感觉迟钝(dysesthesias)、感觉异常(paraesthesias)。诱发性疼痛由机械、温度或化学的刺激所引发。痛觉过敏( hyperalgesia)是指对正常致痛刺激的痛觉反应增强。痛觉超敏( allodynia)是指由正常情况下不能引起疼痛的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觉。 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异常感觉区域应该符合神经解剖的分布,与确定的损伤部位一致。 对于疑似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系统检查应该对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详细的检查,其中感觉神经功能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建议最好进行量化分析。推荐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 AS)、数字分级量表(NRS)来测量持续性或阵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程度。此外还可以应用McCill疼痛问卷( MPQ)、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等工具帮助评价疼痛的程度。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常伴有焦虑,影响睡眠、情绪、功能及生活质量,可选择相应的心理学量表如SF-36、Nottingham健康概况(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或生活质量(QOL)指数等进行检查。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较复杂,应选择性地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尿、便常规;腩脊液常规及生化;血糖、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微生物、免疫学检查、可能的毒物检测。必要时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及MRI检查)和皮肤神经活检。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尤为重要,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等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对证实、定位和量化中枢及周围感觉传导损害方面很有帮助。如电剌激三叉神经反射(瞬目反射和咬肌抑制反射)有助于鉴别经典三叉神经痈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于神经病变、桥小脑角肿瘤和多发性硬化者常为异常。激光诱发电位( LEP)检查特别是延迟的LEP能较可靠的评估周围神经病、经典的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Wallenberg综合征及脑梗死等疾病中伤害性感觉系统的损伤。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和功能性磁共振(fMRI)可显示慢性自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时丘脑功能降低,而诱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时则丘脑、岛叶和躯体感觉区域的活动增加。它们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深入了解具有一定意义。 三、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首先应尽可能探明病因,进行有效的对因治疗。对于疼痛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理疗,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首先选择无创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结合神经阻滞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必要时可进行其他微创或手术治疗,如神经毁损、神经减压、神经调制或功能神经外科治疗。 (一)药物治疗 充分利用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慢性病知识讲座

慢性病知识讲座 第一章高血压 血压是什么?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 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人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是120/80mmHg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最高血压=年龄+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代器质性等,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 血压。 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性别、年龄与高血压;女性在更年期以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高血压病的概率无明显差别,高血压患者甚至高于男性。 ●不良生活习惯与高血压: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脂肪的摄入,均可引发高血压。有经常熬夜习惯的人易患高血压病,而生活井然有序,平时早睡早起者患高血压比例低。 ●工作压力过重与高血压: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它们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心脏负荷加重,引发高血压。 ●性格与高血压:一些促使血管收缩的激素在发怒,急躁时分泌旺盛,而血管收缩便会引起血压的升高,长期如此,将会引发高血压: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遗传与高血压: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 ●吸烟与高血压: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 ●饮酒与高血压;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电逐渐升高,长期这样,高血。压发病率增大。过度饮酒还有导致中风的危险。 高血压病人六不宜 不宜抬举重物:当全身用力抬举重物时,血压可升高50—100毫米汞柱或更高。 不宜情绪激动: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均可引起情绪改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不宜用力排便:特别是便秘时,长时间用力易使血压升高,如果蹲便,突然站起,更容易发生意外。 不宜洗冷热水澡:水温的冷热刺激,可使血管过度收缩或扩张,特别是坐浴时,如水面过高,压迫心脏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不宜烟酒过量 不宜气温骤降:夏季空调不宜设的温度很低,室内外温差太大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危害 1.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常并发中风(脑卒中),脑出血的80%由高血压引起,脑梗死的发生多与血压升高有关。 2.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并发冠心病,血压升高常诱发心绞痛,

慢性疼痛诊疗规范

慢性疼痛诊疗规范 一、慢性疼痛的概念 一种急性疾病过程或一次损伤的疼痛持续超过正常所需的治愈时间,或间隔几个月至几年复发,持续达1个月者称作慢性疼痛。因此急性疾病或损伤在治愈后1个月仍存在疼痛,就考虑是慢性痛。急性疼痛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则是一种疾病,其在病因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与急性疼痛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两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认识这些差异和区别,不仅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疼痛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危害,而且影响到病人的生活、家庭乃至社会。慢性疼痛病人常合并精神方面的障碍,如抑郁和/或焦虑,这使慢性疼痛的诊疗和治疗更加复杂而困难。 二、慢性疼痛的诊疗原则 慢性疼痛总的诊疗原则是: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 (一)明确诊断 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症状诊断。病因诊断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病理解剖学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和组织以至细胞水平的病变性质。病理形态诊断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每个病人皆需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而多数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等间接方法得出的。 病理生理学诊断是以各系统器官功能的改变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为基础的,功能的改变可以追溯到体内超微量物质的水平,检测手段的完善使许多功能改变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症状诊断是根据尚未查明原因的症状或体征提出的诊断,如上肢烧灼性痛等。此类诊断只是提供诊断方向,待原因查明时再做修正。因此症状诊断是初步诊断或印象。 (二)综合治疗 疼痛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法矫治、药物疗法、理疗、针灸、枝川疗法等。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组合,发挥多种方法的各自优势,以取得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三)安全有效 疼痛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科医师治疗,治疗前准备充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紧密观察病人,注意及防治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宜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三、慢性疼痛的治疗 (一)明确诊断的内容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治疗效果取决于诊断的正确与否,明确诊断的内容包括: 1.明确疼痛的原因,病变的性质;明确引起疼痛的原发病是属于肿瘤、损伤、炎症、畸形中的哪一种,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炎症是感染性的还是无菌性的;损伤是急性外伤还是慢性劳损。 2.明确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是在肌肉、筋膜、韧带、滑囊、关节、骨骼、神经、血管、内脏的哪一出或几处。 3.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深浅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_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 指南与规范?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3.12.001 △ 通讯作者 樊碧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29)Email :fbf16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c10007790.html, 一、定义及分类 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 )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 2008年,IASP 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 )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 ?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 disease o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1]。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1]。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2]。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 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 型(CRPS-I )、纤维肌痛症(FMS )、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NeuPSIG 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3]。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4]。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期疼痛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和生活能力,还会增加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有研究表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约为正常人群的1/2。 三、病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包括从物理、化学损伤到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 尽管患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其病因却各不相同。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营养障碍、肿瘤、神经压迫、免疫与遗传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神经损伤[5]。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带状疱疹、脊髓损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癌症、HIV 感染,腰或颈神经根性神经病变和创伤或术后神经损害等[6]。 四、机制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解剖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常由多种机制引起。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离子通道的改变等[7]。可能涉及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损伤、神经源性炎症、末梢神经兴奋性异常、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1. 外周敏化与中枢敏化 外周敏化是指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对传入信号的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 根性神经病变(颈、胸或腰骶)嵌压性神经病变(如腕管综合征等)创伤后神经痛手术后慢性疼痛化疗后神经病变放疗后神经病变残肢痛 肿瘤压迫或浸润引起的神经病变酒精性多发神经病变梅毒性神经病变HIV 性神经病变营养障碍性神经病变毒物接触性神经病变免疫性神经病变 脑卒中后疼痛脊髓空洞症疼痛缺血性脊髓病疼痛 压迫性脊髓病(如脊髓型颈椎病、肿瘤)疼痛放射后脊髓病疼痛脊髓损伤性疼痛多发性硬化性疼痛帕金森病性疼痛幻肢痛脊髓炎疼痛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

常见慢性病的健康讲座内容

常见慢性病的健康讲座内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病是在多个遗传基因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长期紧张疲劳,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并而发生的疾病,其中生活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即使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的遗传背景,发病与否大部分决定于生活习惯的负荷.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与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减少,吸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几种危险因素有关.因此,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主要从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开始.今天主要介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几种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疾患具有高度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由高血压而引起的心脑血管在我国的疾病负担和死因顺位中均占首位.因此,高血压防治是当前我国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课题和中心环节.由于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控制的方法确切而有效,预防带来的

益处巨大以及一般民众对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使民众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或控制延缓其并发症,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和综合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从病因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有明确的起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血管性高血压,药物诱发性高血压等.另一种是没有明确特定的原因,由于遗传或/和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综合原因所致的高血压,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左右.我们在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中通常所指的高血压就是原发性高血压,是预防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的重点. 二,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危害 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3],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8.8%,比1991年增加了31%,患者增加了近7000多万,全国达到1.6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高血压一般在开始几年或十几年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使血管和心脏长期处于紧张和高负荷状态,由此引起全身血管的损伤(动脉硬化)及心室肥厚,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讨论稿)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讨论稿) 本指南的目的是优化疼痛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和因疼痛导致的并发症,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改善。本指南不是对疼痛患者提供的具体治疗方案,也不比较不 同治疗方法的相对效果。 一、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5点基本要求 1、病史:包括一般内科病史和疼痛的发作、性质、强度、分布、持续时间、过程、情感变化及恶化和缓解因素。以及与疼痛伴随的症状(如运动、感觉和自主系统的变化)。并了解以前的诊断检查、治疗结果和目前的治疗。 2、体格检查:包括恰当而直接的神经、肌肉、骨骼检查,同时注意其他相关系统。不仅要对疼痛原因,还要对疼痛的影响(如身体状态下降)进行评估 和记录。 3、社会心理评估:包括目前的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或愤怒)精神紊 乱、人格特征或状态、应付机制及与疼痛的关系等。 4、体格检查一定要系统、全面、认真进行。在很多情况下,体征具有“金指 标”的作用。检查不全面、不到位,就可能遗漏重要体征。 5、具备慢性疼痛综合症的知识是进行慢性疼痛评估的必要先决条件。慢性疼痛综合症可与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或功能失调相关也可与心理状态相关。另外,其他可伴发疼痛并类似疼痛综合症的内外科疾病相关知识也是必 须的。 [医 二、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的6个基本要点: 1、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价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是患者病情的主观和客观反映,病史是患者对疾病的主观反映,而体格检查是发现病症的客观表现,两者共同反映疾病最基本的情况,构成诊断的基本要素。 2、各项辅助检查,虽然也是病情的客观反映,但必须要与病史和检体资料相结合、相一致,这是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导致诊断 错误。 3、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疼痛程度的评价应相信病人的主诉,应尊重患者的评价和表达的自身疼痛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主观臆断。要询问病人的个人详细资料;了解有无外伤史;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放射范围及活动

慢性疼痛症讲义

慢性疼痛症讲义小结金弦浩 慢性疼痛症发病原因: 一.外伤(医源性和非医源性); 二.慢性劳损(软组织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 三.神经机能障碍。神经根在椎间孔处长期受到卡压、牵拉、扭曲和摩擦就会使神经出现机能障碍即神经疾病。 慢性疼痛症的发病机理: 一.外伤或手术会使局部组织受损,包括神经、血管、淋巴循环和肌肉等。这样会打乱局部正常组织间的排列顺序,从而形成粘连及瘢痕。 二.慢性劳损是持续性轻微损伤,而反复损伤的组织可以使局部组织轻微变性(产生或不产生无菌性炎症)及轻度粘连。致使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不正常,而使即使轻微的损伤难以愈合,影响组织功能的正常运行。值得一提的是:局部组织如出现无菌性炎症,应该在局部有轻微发热的症状。 三.神经机能障碍可以使其所支配的组织过敏,其主要症状是肌肉缩短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肌肉缩短机械性地压迫韧带、腱部、软骨和骨骼。当压迫发生在使胶原蛋白变衰弱的结构中时,这是神经疾病必然的结果,超荷可以产生退变和中度的疼痛,例如:肌腱炎,内、外上髁炎,脊椎僵硬症和骨关节炎等等。当健全的关节受到损伤,疼痛可能是正在发生的损伤(例如,没有介于中间的软骨,骨与骨磨损)和神经疾病引起的疼痛的混合症。 脊椎两旁肌肉的长期缩短会压缩椎间盘空隙,使椎间孔变窄,使神经根过敏持续下去。这个自我持续的情况就是我们的模式的关键。 区别炎症引起的疼痛和神经性病引起的疼痛,最重要的特点是后者患部温度明显较低。 四.肌肉组织纤维性病变及骨化。 五.自主神经症状:皮肤及皮下水肿,发病部位血管收缩(局部发凉),异常出汗,腺体分泌功能障碍等。 慢性疼痛症的治疗: 一.主要目标,不只在于止痛,而是去除过敏结构的过敏性,恢复正常的活动和功能。 ·解除肌肉缩短其结果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肌肉缩短是引起肌肉和骨骼痛的主要原因,解除肌肉缩短,便成为治疗的主要部分。 ·消除脊椎疼痛源局部的疼痛(如网球肘)用针刺接近疼痛部位往往可以缓解。但是,当慢性疼痛的起因是神经根病时,缩短的脊椎旁肌肉压迫神经根引起的脊椎神经痛,也必定能治疗。 ·加速治愈针刺产生局部痉挛,这是治愈必需的前奏;生长素,如血小板产生的生长素也能分泌出来。由于慢性疾病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改善是渐进的,所以治愈过程也是逐步的。当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同时消除而不复发时,可以认为疾病痊愈了. 焦虑状态的治疗——焦虑差不多总是伴随着疼痛,身体的紧张程度也经常增加,各肌肉组变得紧张并缩短成特定的模式。焦虑伴随的慢性疼痛,即使症状可能只局限于一个部位,但通常在周身可以找到对称的很多潜伏的易触痛点,亦就是“纤维性肌肉疼痛”或“散布式肌筋膜痛症”。除非焦虑得到控制,否则这些病症难以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盆腔疼痛是较常见的妇科病之一,根据其发病时间分为三种类型,即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临床上常将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者称为慢性。急性和亚急性盆腔疼痛常有明确的病因和器质性病理改变,临床诊断和治疗均较明确。而慢性盆腔痛(chronicpelvicpain,CPP)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常伴有精神因素,难以做出正确诊断,处理也较复杂,下面予以重点介绍。 【关键词】盆腔疼痛诊断治疗 临床资料:70例患者来自本院中医妇科专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平均年龄(32.32±6.41)岁,有人工流产史31例,有盆腔手术史17例,盆腔包块28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其中包块型13例),术后粘连11例,绝育术8例,宫内节育器27例。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30.90±5.24)岁,有人工流产史30例,有盆腔手术史17例,盆腔包块26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其中包块型13例),术后粘连10例,绝育术10例,宫内节育器2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表现]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较复杂,其临床表现除均有下腹下坠、疼痛外,其他临床特征因病因不同而异。 1.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表现为周期性疼能,进行性加重,且持续时间也加长,晚期经前也可出现疼痛及性交痛,这种性交痛开始可能在月经前后出现,但渐渐在其他时间也可以出现。妇科检查可以发现子宫直肠陷凹及宫骶韧带有触痛结节。腹腔镜检查较易发现病灶,三

合诊检查对发现病灶有帮助。 2.盆腔粘连疼痛一般至少要到手术后2~3个月才出现,粘连部位与疼痛有直接关系,如右侧肠粘连,则左侧卧位可诱发疼痛。这与肠激惹综合征易相混淆,且互相加理病情。体格检查时粘连的程度和类型难以肯定,有时检查者感觉有增厚的感觉,或盆腔器官的活动度欠佳。 3.慢性盆腔炎多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痛及腰骶部酸胀感,常伴乏力、白带多等。性交后、月经期、劳累后及机体抵抗力降低后症状加重。妇科检查: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B超检查发现宫旁血流信号丰富。 4.肛提肌痉挛及梨状肌痉挛肛提肌痉挛患者多主诉下坠感,尤其是每天的下午和晚上,疼痛常放射到后背和腰骶部,尽管症状在经前加剧,但周期性的特点不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瘀血综合征典型。这种症状在卧位时也缓解,排便时疼痛。体格检查时,可触及有肛提肌疼痛,疼痛在嘱病人收缩肛提肌时加重。 梨状肌痉挛多表现为休息后迈步时或上楼、骑车时出现疼痛,出现显周期性;体检时,大腿外旋或触及梨状肌时疼痛加重。 5.尿道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一组下尿路激惹征及膀胱刺激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会阴部激惹征、性交痛及耻骨上痛,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行膀胱尿道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诊断为慢性尿道炎,若无异常发现,而症状又较明显,可考虑为尿路痉挛。 6.肠易激综合征其盆腔痛的特点是进食后加重,肠蠕动后减轻,

慢性疼痛的治疗规范

慢性疼痛治疗规范 一、慢性疼痛的概念 一种急性疾病过程或一次损伤的疼痛持续超过正常所需的治愈时间,或间隔几个月至几年复发,持续达1个月者称作慢性疼痛。因此急性疾病或损伤在治愈后1个月仍存在疼痛,就考虑是慢性痛。急性疼痛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则是一种疾病,其在病因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与急性疼痛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两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认识这些差异和区别,不仅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疼痛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危害,而且影响到病人的生活、家庭乃至社会。慢性疼痛病人常合并精神方面的障碍,如抑郁和/或焦虑,这使慢性疼痛的诊疗和治疗更加复杂而困难。 二、慢性疼痛的诊疗原则 慢性疼痛总的诊疗原则是: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安全有效。 (一)明确诊断 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症状诊断。病因诊断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病理解剖学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和组织以至细胞水平的病变性质。病理形态诊断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每个病人皆需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而多数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等间接方法得出的。 病理生理学诊断是以各系统器官功能的改变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为基础的,功能的改变可以追溯到体内超微量物质的水平,检测手段的完善使许多功能改变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症状诊断是根据尚未查明原因的症状或体征提出的诊断,如上肢烧灼性痛等。此类诊断只是提供诊断方向,待原因查明时再做修正。因此症状诊断是初步诊断或印象。 (二)综合治疗 疼痛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法矫治、药物疗法、理疗、针灸、枝川疗法等。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组合,发挥多种方法的各自优势,以取得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三)安全有效 疼痛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科医师治疗,治疗前准备充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紧密观察病人,注意及防治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宜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

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 讲座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 春季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高发期,正确的做好预防、合理干预可以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2014/ 年 3 月 19 日,结合这一实际需求,文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胜华社区工作站在胜华三楼宣教室开展了“文汇街道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此次讲座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张医师主讲,主要就心血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以及危象、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干预等方面一一进行了讲解。并指出日常生活中低盐低脂饮食指导正确的食盐食油量常识,提高了公众对减盐控压的认知,号召居民们积极行动,形成齐参与、勤养成、共运动、筑健康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一起携手远离疾病的困扰,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健康氛围。此次活动受众 45 人,受众人群主要为社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以及部分胜华社区工作人员。并现场为他们发放了老年慢性病人保健健康服务手册、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宣传册,并为每位居民发放了限盐勺限油壶等健康物资。切实做到低盐低脂每一天,阻断了辖区内心血脑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后附活动图片)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记录表活动时间:2012 年 12 月 19 日活动地点:胜华社区工作站三楼宣教室活动形式:健康教育讲座主办单位:文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伙伴:胜华社区工作站参与人数:45 人宣传品发放种类及数量:发放了老年慢性病人保健健康服务手册、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宣传册,并为每位居民发放了限盐勺限油壶等健康物资。活动主题:文汇街道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主讲人:张医师活动小结:主要就心血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以及危象、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干预等方面一一进行了讲解。活动评价:此次活动受众 45 人,切实做到低盐低脂每一天,阻断了辖区内心血脑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存档材料请附后□书面材料□图片材料□印刷材料□影音材料□居民签到表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2012 年 12 月 21 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