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看我的家乡变化--合肥

改革开放看我的家乡变化--合肥

改革开放看我的家乡变化--合肥
改革开放看我的家乡变化--合肥

改革开放看我的家乡变化

——合肥我的家乡,她恬淡而又不失朝气,蓬勃而又不张扬。三国时期她就因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名声赫赫,包拯,李鸿章,杨振宁在她的养育下在各个领域为人称颂,她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安徽合肥。

身为合肥人,我深感骄傲。30多年前,我还没有出生,那时的合肥我不清楚,只有凭借父辈的口述,资料的查询所了解。30多年后,当我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写下我对家乡的变化,心中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那时,合肥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是三孝口。父亲说,那个时候站在天桥上照张相片,是特别激动人心的事,洗出来的照片父亲会把它压在书里,当做书签一般,黑白的照片,承载了许多老合肥人对三孝口的记忆。金寨路、汇通大厦、四联大厦、红旗百货大楼、龙图商厦、老光明电影院,那时的“小香港”。

那时,合肥曾有过27家电影院。光大东门地区就有淝滨剧场、长淮电影院和工人电影院三家影院。此外,还有人民电影院、艺术电影院、长江剧院、解放电影院、光明电影院、安徽剧院、曙光影院、南七电影院、花冲电影院、江淮仪表厂电影院……有些电影院还担任了剧场的功能,既有演出,也放电影。一家3口人花上5元不到的钱,就可以到电影院消磨一个晚上。

那时,在遥远的记忆里,1997年,合肥一中的东边有一大片平房被拆成了平地,圈起的围墙外竖起一个很大的牌子,写着:合肥世贸中

心。一块画着泳装女郎和泳池的牌子,在风雨里挂了四年,墙头内的荒草长了一年又一年。此处向东一百米,一个盖了半截的大楼成了烂尾楼。而市中心,类似的盖了半截的高楼还有近十座。“世贸中心”工地的青草黄了又青,青了又黄,最后连工地上的铁门都锈烂掉,一中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楼始终没有盖起来。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一切都变了......

2003年以来,合肥像进入快车道一样,提速越来越快。到处是工地,塔吊是站在这个城市的任何角落都看得见的风景。城市绿地和公园一个接一个建设起来。很多合肥土著感慨:这已经不是从前的老合肥,变得认不出模样来了。路和楼一天天向远处再远处的郊区延伸。许多离家10年代老合肥回到家乡时都惊叹:“合肥的变化太大,都不敢出门了!好多路都不认识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在急剧地变化。30年前,大家出门时还经常想想,是走路去,骑自行车去,还是坐公交?30年后的如今,站在马路边等上10分钟或20分钟才能拦到出租车,已是很常有的事了。各个小区的车位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紧张、枪手过。

民营企业开始高调现身了。身价千万的老板和创业的青年领袖,被都市报的财经版面一再曝光,便被视为这个城市的精英。他们出现在新闻版面上,通常会被配以“国内首家”“国内一流”之类的大标题。30年后,合肥本土的JAC 产品与奇瑞携手,一举攻入合肥出租车市场,打破夏利和桑塔纳的垄断,合肥人终于坐上了本市和本省生产的出租车了!

30多年过去了,到了2011年,一切都那么飞速地变幻着,令人瞠目结舌、目不暇接:长江西路高架桥正式施工。1号、2号线也将陆续开工。合肥人坐地铁上班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肥西县名不经传的乡村小镇高刘的村民们,以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田野正在一举变成“国际大机场”所在地。传说中的神秘高铁终于进入布局与规划之中,即将开建。经济开发区芙蓉路两旁的11个小区的业主们,在数年前签约买房时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经过环保降噪的高铁会在3公里长的芙蓉路的上空,犹如巨龙般绵绵驶过……如此等等,等等。

2013年,家乡合肥真正进入国人的视野。安徽省城合肥打造“第二首都”、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唯一全国大部分历史名人聚集地的城市;全国唯一一个三线城市,不足500万人口,待续扩大人口1000万,开建地铁、轻轨、高架的城市;建设全世界最大的鼓型建筑;建设既香港、上海后中国第三座迪士尼主题公园;梅德韦杰夫来也肥参观;公交车上也开始装wifi;成为继上海、全国唯一一个无支柱产业,房地产极其发达的城市;全国唯一一个敢在一座城市盖两座世界城的地方;全国最高的广电中心;全国最长的穿桥公路;全国唯一一个和台湾直飞的城市;亚洲最大的,超过央视一号三倍面积的演播大厅;超越上海虹桥机场的新桥机场;街道名称以全国各地方为名的城市;各大银行后台聚集地的地方;口号敢喊出要超越上海浦东的城市;拥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城市;九大常委中三大常委的家乡——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

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让我们放飞理想,勇于探索,勇于拼搏,团结一致,求实创新,我们的国际大都市之梦,不远了。我更相信,在合肥人共同的努力下,什么都挡不住我们的脚步,合肥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具体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具体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 暖通1002 张文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4周年。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经过十三天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 8月1日~ 八月15日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郓城县张集乡 三、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乡医院 四、调查方式:询问部分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 五、调查内容:家乡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六、总体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

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两三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她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一般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村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的进步,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改革开入三十多年来,不仅为我国的城市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促使我国农村的经济有了飞一般的改变,以前的农村是落后封闭的,现在的农村是开放而先进的,下面我就从我所感受到的几个地方谈谈改革开放对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我所能感觉到的最多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变化,更早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可能只能从别的资料上得来一些,但就我所能知道的事实已经足以说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很多的益处!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税负很重,且当时的科技还不够发达,同样的土地上,由于种子的好坏、种植的方法、肥料等因素,在当时得到的农产品于交税之后几乎只能勉强供一家人生活,根本不可能对外输出;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科技有了较大的进步,农民有了更好的种子,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单位面积上所得的农产品是之前的几倍,加上之后国家富强,对农业税的减免至最后的免除,现在的家乡,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对外输出农产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的改善,改革开放让国家变得富强,从而国家有力量来扶持农村,最大量地减轻农村的负担,现在不仅不用交税,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甚至利用各种政策鼓励大家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与分析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与分析 内容摘要: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头了。30多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多年。我们通过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了解到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它的具体成就,学校在寒假中组织了这次实践调查活动,而本文就是这次实践调查的具体结果与分析。以数据和论述的方式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小康生活解决温饱问题历史转变 调查地点: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5日

调查对象:村委书记及部分党员领导人及部分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查阅本村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文件资料。。 调查者:李田田地质(科本10-1) 正文: 调查背景:汶上县位于济宁市北部,是历史悠久的佛都之城,因有佛牙舍利而闻名。这里的农民朴实善良,大多数以农业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村庄以聚民为主,每家每户挨在一起,房子大多都是以前那种形式,有几户盖起了二层小楼房。左邻右舍处的都很熟,很有感情,不像城市的住宅小区,大家彼此也不是很熟悉。有的住了好几年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最有意思的是,村民家几乎家家都会开垦一小块菜地,种些时令蔬菜,等到成熟时相互赠送些,这样又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感情。 调查目的: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三十三个年头,历史的发展和实践的效果,已经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轫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无论是让腰包鼓起来还是让脑袋鼓起来,其实都是有道理的,时代的不同,政策的指向性和致富的方法上必然也就不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两个大局”的思想也对于加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小康的目标。胡锦涛主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变化,在暑假期间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2011年8月1日~9月1日 二、调查地点: ○1家中○2村街○3村委会 三、调查对象: ○1村民○2村干部 四、调查目的: 对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各项数据和现象状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家乡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大家对我家乡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五、调查问题(内容): 1、你认为自己家的收入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可以创收,那么你认为这些收入如何支配? 2、你认为自家近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3、你认为自己应不应该大胆创业? 4、你一般把收入花在哪些地方? 5、你认为这几年村民自治有什么长足的发展?自己可以在村委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吗? 6、村里有什么娱乐设施方面的改进?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什么改变? 六、调查方法 ①上网查询②走访村民③查阅报刊④询问村干部 七、调查结果 1、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2、30年前穿的的是单一棉衣,吃的是仅是能解决温饱的口粮,然而现在穿的是时尚,吃的是享受。 3、以前出行都是步行、自行车,现在一般是摩托车或轿车。 4、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

一个样。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5、以前村委会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现在村民能自己参与决定自己切实利益的事。 6、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还有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大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结果分析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据统计,1997年粮食总产已达283.4万吨,增长106.7%,年均递增3.9%,棉花总产3.3万吨,增长81.3%,年均递增3.2%,油料总产18.6万吨,增长23.16倍,年均递增18.2%. 2、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成效显著。据统计,1997年大畜牧存栏67.09万头,增长108.4%,年均递增3.9%,生猪存栏148.77万头,增长53.7%,年均递增2.3%.肉类总产22.79万吨,增长6.33倍,年均递增11.1%.其中猪牛羊肉18.67万吨.增长5.35倍,年均递增10.2%。同时山羊存栏和家禽存栏,也有较快的发展,大幅度的增长。 3、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步伐也开始起步,并不断前进,其成绩巨大,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其特色可以从几方面体现: 一、在政府主动强力推动下进行,取消了过去的生产队组织,并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村委会的建立、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委会,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正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和体现。 二、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村级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民自治的实行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然而在现实的村民自治中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定位、作用发挥也面临着重新考量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自治,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者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并接受领导者的领导。 4、家乡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1978年-1988年从单一的渠道与制度化,集体化向多重的渠道与并列化,两元化转变,从被动化到主动化转变 二、1989年-1998年精神文明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绝对要求,农村的文化传播从80年代的主动化进入了90年代的选择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系。 三、1999年-2008年多维视线下的文化接受和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终于走出农村,与社会和世界接轨。 九、合理化建议 1.肯定家乡在改革中所取的丰硕成果 2.进一步探讨深化改革的思路 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要求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

家乡变化,看改革开放[1]

家乡变化,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长期进入改革开放转型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下面就从我的切身感受来谈一谈我的家乡在吃、穿、住、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所有东西都要用到票子,比如:粮票,饭票,布票,用这些票可以去换东西,并且只能换指定的数量,不超过,也不会少,这个就叫做“有证才能买” 改革开放后,经济比较发达,所以票都没了,人们买东西就要用到钱,因此叫做“有钱就能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首先来谈谈吃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粮食产量很低,人民普遍吃不饱,而且买粮食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糖要用糖票,票是人民经济生活中的主角;肉类这种普通百姓的奢侈品要留到过年才能享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取消了定量供应制度,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地增加,经过30年的发展,温饱都已经成为过去时了,现在人们不再要求吃饱,而是要求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 其次是穿,经过这30年的发展,穿着结束了用布票买布做衣服的时代,同时也结束了一件衣服穿几代人的时代,如今面对琳琅满目、品牌众多的服饰类商品,人们在穿着上不仅追求舒适,而且追求时尚,因此世界不再是只有蓝和绿两种颜色了,而是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了! 居住环境,30年前住的都是土房茅草屋,烧的都是木材和秸秆,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大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建造的国家也会出资帮助建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的浪潮中基本消灭了土平房,并且有的村还铺设了自来水、使用上了天然气,总体来说改革开放这30年农民的居住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住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 在说说行,以前农村交通不方便,没有汽车,交通出行基本靠走,好一点的有马车。到镇上买卖点农副产品就得几个小时,并且路还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非常难走,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变成了“泥水路”。但是现在修建了真正宽阔的水泥路,三四辆车可以并排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许多家庭也成为了有车一族。这都是30年改革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 开放的成果! 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一块,我们讲的最多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农民的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方面在最近几年有非常大的变化。从去年开始国家规定完全免交学杂费,读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旧社会的状况。 1.土地制度改革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2.农业税收改革 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农业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3.农村医保实施 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农民鼓与呼。 4.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30年前,农民盼望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30年后的今天,原来的“三大件”基本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五大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和手机。过去这些高档商品对农民来说是梦想,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 5.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资水平也差。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下只有课桌椅了。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跑步时,不小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为教师的教课带

改革开放40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10篇作文

改革开放40 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10 篇作文我的家乡,她蓬勃而又不张扬,恬淡而又不失朝气。那里人杰地灵,早在三国时期她就因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名声赫赫,包拯,李鸿章,__ 在她的养育下在各个领域为人称颂,她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安徽合肥。 身为合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合肥的变化,我利用假期走访了很多个地方。下面是我的总结: 如果说上海是?夜木妹呕В 敲春戏饰胰衔褪侵泄目萍济呕АT谀抢镉邢碛虻闹泄萍?大学,有几十个国家重点实验与科研院所。我国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那里创造的,有哪一个城市能拥有着两个太阳?合肥有!更夸张的是,这个只有一百多万城市人口的城市,却有五十多所大中专院校,每到寒假和暑假,大街上的年轻人就减少很多。因此,合肥也成为城市人均文凭较高的城市之一。克林顿在上个世纪提出进入知识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个科技城市有了自己的大型企业,也同时带动起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合肥在多个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我市的自主品牌吹响了我们的经济号角。在汽车制造领域,JAC江淮汽车享誉全球;而在电器行业,合肥则有美菱,荣事达,格力,美的等集团;对于食品方面,恰恰瓜子早已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庐州(古时合肥的称呼),今年销售收入超过10 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已到达户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15~18

户,百亿元以上10 户左右,有34户企业超过200亿元,1~2 户已到达500亿元。想想30年前的合肥,万元户那但是不得了的。但是现如今,合肥的人均GDP就有42981 元。 十几年前,合肥最高档的小区是琥珀山庄,据街头的老合肥说,许多人还喜欢在那堆写着“琥珀山庄”的白色雕塑下照相。那时,对别人说自己住在琥珀山庄,真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遍地都是平房,最高的只有六楼。此刻呢!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的大发展让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小高层。xx 年合肥房地产开始升温,城市的圆周仿佛一夜之间外扩三十里就像是变魔术一样,老合肥们激动地给我形容。有房地产企业到大蜀山下盖房子,有人嘲笑说:坐车都要四五十分钟到市里,房子卖给谁阿。仅仅两年之后,大蜀山脚下已经无地可卖,而开发出来的房子竟然都卖得净光(合肥话)。合肥人从此告别了平房,搬进了上辈人想都不敢想的高层住宅。1980 年,合肥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05 平方米,然而30 年后的这天,人均建筑面积到达29.28 平方米,是解放初期的7.5 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阿,我们的房子越来越敞亮了。xx 年,祖籍安徽的王石拍拍光亮的脑袋,决定在家乡首府合肥隆重推出万科金色名郡,将万科著名的精装修理念,带到了习惯毛胚房的合肥。'xx 年,著名的地产大亨万达也不甘落后,掏出 数亿元,一举拿下芜湖路桥西侧的原美菱集团的黄金地段,也准 备在合肥大干一场。种种的种种,我们合肥人民住上了满意的房子,这也是合肥人最骄傲的事之一了。 再说说合肥的交通。十几年前,合肥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是三孝口,而三

[实用参考]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的成就.doc

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改革开放三十八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八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40年前,农村基本没有条件让孩子上学,爷爷奶奶辈的基本都是文盲,父辈的也没有几个能上高中,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数,都没有上过学校。他们七八岁就要到田里去割草喂牲畜,还要给父母做饭,再送到田里去给他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听伯伯说:“我们那时候的人大部分都是文盲。因为小时侯家里穷,又有兄妹七个,爸妈拼命挣钱供我们读书,可是当我读到小学两年级时,就由于庄稼收成不好,爸妈实在供不起我们读书了,只好让其中几个退学,在家帮父母做些家务。那天,我哭了一整天,眼睛都哭肿了。由于环境所迫,不得不出去挣钱。”而今,农民也开始进行智力投资,让自己的孩子都念大学,享受高等教育。现在,农村的学校也有了自己的图书馆,自己的橡胶跑道,再也不是好几个年级的孩子都挤在一间教室里由代课老师一起教了。大部分家庭还安装上了电脑,孩子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改革开放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大下,屋里小下,有时墙壁也会掉土,南方的房子地上都是一片潮湿。爷爷说:“那时没有蚊帐,每一天都早起晚归地在地里干农活,到晚上累了躺在床上,喘着粗气,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要被蚊子叮,睡不安稳,一直起来赶蚊子。到夏天,下雷阵雨,雨水透过屋顶上的瓦片顺流到屋里,人们还要拿着碗盛水。”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 的历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父辈人的讲述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对上一代和 我们这一代人的巨大改观,从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据 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 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 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 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 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 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 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 乎大家都如此。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 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国家 还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 和帮助。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极具发 展前景的大环境中,再加上政府的 大力倡导,很快国内的经济就有了 大幅度的提升,市场经济有了很好 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 气象! 以我的家乡茂名为例,茂名,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南濒南中国 海,北靠祖国大西南。1959年成立茂名市,1983年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电白县、茂南区、茂港区,代管信宜、高州、化州三个县级市。全市陆地面积11459平方公里,总人口680多万人。茂名是粤桂琼三省交汇点,是广东与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5省区经济往来的通道。茂名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东西两翼规划发展的三个特大城市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家乡具体的一些变化。 1.常说科教兴国,那就先说教育吧。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子女的一生,读书是跳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在将来求生存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 们这的小学 已经不如我 们那时的多 了,通过竞 争,合并了 一部分,还 有的倒闭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具体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 暖通1002 张文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 2012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4周年。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十三天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2年8月1日~2012年八月15日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郓城县张集乡 三、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乡医院 四、调查方式:询问部分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 细的数据 五、调查内容:家乡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 为主题进行调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 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六、总体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 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 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两三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 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 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 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 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 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 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 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 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村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 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 天一身泥”的旧貌。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 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进一次城,总要在路口等半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の变化我の家乡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市の新县,一个山青水秀の地方。它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有名の革命老区。 在改革开放以前,家乡の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人们以农业、手工业为生,农业还靠最原始の牛耕人力,教育不发达,失学率高;交通极其不便,出行艰难不堪。总之,人民の生活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の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腹地の变化,各方面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长足の发展,我想从经济、交通、人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の主要变化。 经济方面: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新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全县82%の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持续靠前。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国家文明县城”“中国优秀旅游目の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等十余块国家级奖牌。这一切都表明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交通方面: 在我の印象中,小时候出行都是那种泥泞の道路,而且依靠步行。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93公里。国道106线,大广高速穿境而过。改革开放后,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の改观。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の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の硬化公路把家乡の村与村之间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の尴尬情形了。更重要の是,家乡の土特产和丰富の矿产资源都可以顺利地运出去,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人民收入。 人民收入方面: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再也不用局限于一县之内,人民可以在合适の时候选择外出务工,或出国;一部分人利用政府の扶持,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很好の发展。改革开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而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7元。农民收入の增加已经使大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

改革后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三十几年前,邓小平,这位伟大的领袖、中华民族的总设计师,与时俱进,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这三十几年来,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简单的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 1、衣着方面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家乡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我依然记得那时排队要起的多早,队伍有多么的长,但是或许轮到了自己,物品却没有了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家乡的人们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显示个性,展示自己非凡的一种体现。衣着的改变,不仅是生活多彩化的体现,更是经济腾飞的展现。 2.吃食方面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是否依稀记得家乡的父老乡亲吞咽着粗糙的粮食,艰难的下咽。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家乡的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食品的问题,不在是吃不饱的问题,而是多的选不过了的问题。 3.住宿方面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家乡的人都是好几户挤一个庭院,每户人家都仅有一间小房间。改革开放后,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新房子,都有自己的庭院,邻里关系并没有因为分开而产生隔阂,而且因为有了更多的私人空间而更加和谐。 4.交通方面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还记得家乡那会刚修了一条四道的马路,车辆少的可怜。但是这些年来,那条路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滞后。又阵子又准备拓宽公路了。 5.家用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家家户户都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家电下乡是惠民的好政策,但是也要有经济的支持。改革开放,人们的钱包鼓了,家里的家用电器也慢慢的多了。家乡人也开始从繁重的家务中缓过气来,可以开始去享受舒适的新生活。 三十几年努力拼搏,三十几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开始腾飞;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使生活越过越美。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乡的人再也不是那种暴发户似的人,在改革开放这股春风的吹拂下,家乡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是喜人的,但是三十几年的风雨路程仍历历在目。或许改革开放不仅给家乡人带来了经济上的富足,也给家乡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撑。我们无法忘记伟大领袖的英明领导,也无法三十几年前的心酸生活。也正是那种生活,才会让家乡人支持改革开放的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35年的发展历程,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让我深深受触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所在。 35前,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都要靠一张张的票票,买米要票,买面要票,买什么都需要各种票券。现在粮票没有用了,粮食在那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如:粮食消费量下降而具营养的肉、蛋、奶、水产品等副食品消费量增加,成品、半成品等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受到居民们的青睐等。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打破了多年来“一日三餐在家吃”的传统生活方式,休闲餐饮、亲朋聚餐、节假日聚餐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在外饮食支出不断增长。 35年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良”、“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衣着消费档次不断提高,购买成衣已经普及,“一季多衣”已成为寻常事,衣着消费由“实用型”向“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服装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今城镇居民穿着的标准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结实”、“耐用”,而是“美观”、“个性”、“时尚”和“品牌”。 35年前,因为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多数还是用双腿丈量着路地。即使现在我们认为很近的两地,对于当时的人们依旧是遥不可极。改革开放初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缓慢,自行车是当时人们高档的交通工具,家庭电话曾是居民家庭的奢侈品。改革开放后,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逐步消除,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交通和通讯建设的投资,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交通通讯日趋现代化,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产业及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私家车也逐渐成为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这些变化加快了居民的生活节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方便程度。交通通信消费大幅度增长,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5年前大多数的人居住在低矮、陈旧的土坯房或者结构的平房或易楼房,有的还是几世同堂,一大家子挤在为数不多的老房子里。现金,随着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不再满足于住房“生存型”而更注重“舒适型”。90年代后期,随着房改进程的加快,福利分房体制被打破,单位职工的住房分配逐步走向市场,由过去的等待分房转为自己建房和购房。住房贷款政策的实施,成为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助推器”,购房、装修成为近年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并由此带动住房设施的更新换代,各种新型厨房设施、卫生设施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液化气、天然气取代了土火炉。卫生设备、厨房设施等条件也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之初城镇居民家庭居住的环境较为拥挤,一个房间内兼有居住、厨房等多种功能,拥有单独卫生间的很少,而今城镇居民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中,住房配套条件大大改善。以我家为例,原来我家9口人一起住在九十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人之多,地之少,更不用说什么舒适了,能把这些人放下就已经不错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建国后及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村的巨变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衣: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食: 我们的爷爷奶奶,甚至爸爸妈妈都是靠着粮票、油票过来的,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住: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行:

过去,从乡里到县城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2个小时。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市依托国家政策扶持,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几家运输公司落户,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镇,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 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都已逐渐翻新,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不断增强,高龄教师基本退休,教师同意由县教育局调配,大学生下乡支教现象高涨。各中小学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簿费的待遇。至于幼儿园的小同学,都有校车接送,这样,全村学龄儿童、青年,既能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又能保证他们出行安全,家长都感到满意放心。 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而且大部分年轻人到外地去工作了,比如到饭店当厨师,给人家安装修理锅炉,到私人的加工厂当喷漆工,更多的当然是进厂,每年下来,也取得了可观的收入。 农村合作医疗:

从我家乡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从我的家乡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从我的家乡一个小地方就可以看出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新蔡县 我的家乡在河南新蔡县,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在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人们以农业、手工业为生,农业还靠最原始的牛耕人力,教育不发达,失学率高;交通极其不便,出行艰难不堪。总之,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方面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我想从经济、交通、人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的主要变化。 经济方面,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新蔡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全县8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蔡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到2012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30.5亿元,增长9.6%;地方财政总收入3.9亿元,增长3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亿元,增长36.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9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亿元,增长16%。工业发展态势尤为良好。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19.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7亿元、

从家乡变化看改革开放

从家乡变化看改革开放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终于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党的工作重点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农民也不再是不懂生活的"乡下人",农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讲究。农民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大好转。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加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