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动者网络理论_创新网络研究的新视角_刘锦英

行动者网络理论_创新网络研究的新视角_刘锦英

 第31卷 第3期科 学 管 理 研 究Vol.31 No.3 2013年6月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Jun.2013

文章编号:1004-115X(2013)03-0014-04

行动者网络理论:创新网络研究的新视角*

刘锦英1,2

(1.河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4;

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在对创新网络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揭示创新网络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剖析把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创新网络研究的合理性,并提出了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创新网络的基本思路,从而为创新网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创新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Actor-network Theory:A New Perspective of Study on Innovation Network

LIU Jin-ying1,2

(1.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Henan Kaifeng 475004,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Henan University,Henan Kaifeng 475004,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innovation network,the paper reveals the short-comings of studies on current innovation network,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that applies actor-network theory to in-novation network study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 of thought that studies innovation network through actor-net-work theory.Thus,actor-network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innovation network.

Key words:Innovation network;Actor-network theory;Actor;Following actor;Actor network

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应对的有效方式就是创新,但是怎样才能有效创新成为理论和现实上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按照创新经济学的解释,“创新”是把新思想引入到经济领域。这一经典概念决定了创新从来就不是某个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社会结网过程,需要不同参与主体和组织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才得以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为了创新,就必须借助于网络的力量,但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近20年来才被逐渐关注的一个相对新的研究领域。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与竞争条件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就是结网的过程,企业内外网络的构建日益成为成功创新的基础及技术创新实施的社会场所〔1〕。于是,围绕着创新网络,大量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但创新网络现有研究的一些缺陷阻碍了对创新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在这种背景下,引入新的理论视角显得尤为必要。

*收稿日期:2013—01—16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JJ045);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2400430097);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G201106)

作者简介:刘锦英(1973-),女,河南唐河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河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产业集群。

1 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1.1 相关研究回顾

1.1.1 网络关系与创新 此研究路径关注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对创新的影响,主要有五种代表性的观点:强调正式关联对创新的重要性、强调非正式关联的重要性、强调融合正式和非正式联盟的平衡的网络结构的重要性、强调研究多方关系的重要性及强调适时升级关系的重要性。〔2〕

1.1.2 网络结构与创新 这类研究聚焦于网络结构本身的特点或组织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对创新的影响,且网络结构的研究往往与网络关系的分析有一定联系。Schilling和Phelps的研究发现,拥有较高网络聚类系数与较短网络平均路径网络结构的企业取得了更好的创新绩效。Walker等研究了结构洞和产业创新网络的关系,发现企业如果能利用网络中结构洞提供的机会,就可以打破过去关系的结构限制,减少关系冗余,获取创新优势〔2,3〕。1.1.3 结网的空间范围与创新 该研究路径致力于分析结网的空间范围对创新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大致有3个主流观点:强调地方网络重要、强调外部网络重要、强调创新地理空间的双重分布均重要。有学者认为,空间上的接近性对于隐性知识的有效产生、传播与共享来说很关键,这就强化了创新集群、行政区和区域的重要性〔4〕。但Mackinnon等〔5〕强调,全球性的知识网络和知识流动对于日益增多的经济活动来说是重要创新思想的源泉。苗长虹〔6〕则认为,单纯地强调地方空间重要或外部联系都不能更好实现企业创新,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效连接。1.1.4 创新网络的治理与激励 这类研究致力于分析创新网络中关系各方在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改进。企业创新网络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一系列问题:知识共享疑虑、搭便车心理、拒绝与外部联系的小团体思维等等。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协调与激励对合作关系进行调整与改进。Dyer和No-beoka〔7〕研究了丰田公司对创新网络的治理过程,发现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丰田的创新网络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当一个网络中的参与者关系变得过于紧密,并且信息只是在一个小团体中传播时,网络可能会变得具有限制性和僵化。只在相同的参与者之间反复循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锁定,这说明了适

时更新和升级关系网络的重要性〔2〕。

1.1.5 创新网络的演化 这类研究关心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对创新的影响。如李二玲、李小建〔8〕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了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中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刘友金、刘莉君〔9〕借鉴虫口模型分析和检验了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发展路径。张宝建等〔10〕则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创新网络的演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1.2 现有创新网络研究的不足

当前的创新网络分析,研究视角多样,对我们认识创新的社会属性、管理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具有以下不足:①网络的“节点”基本局限于具有能动性的组织或个人,没有把非人类行动者纳入其中作为网络节点同等对待,存在着不能深刻揭示创新网络影响因素的缺憾;②当前的创新网络研究具有“非中心化”特征。目前进行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是在对各个行为主体同等看待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通过追随特定核心行动者的方式进行的创新网络演化分析,而这种研究的缺失,不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创新指导意见。所以,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行动主体的创新网络演化分析应当得到重视;③创新网络研究中未能将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进行有机结合。当前对创新与空间之间关系的分析不管是认为“地方重要”、“外部联系重要”、还是认为“双重地理分布均重要”,究其实质,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分析空间地理距离的远近对特定主体创新活动的影响,缺乏从时间变迁的维度进行创新与空间关系变化的分析;而创新网络的演化研究虽然对网络建构的时间维度比较关注,也有从区域、国家及国际层面展开的创新网络建构分析,但分析的侧重点在于揭示创新网络本身的演化规律或网络建构本身对创新的作用,未能在研究中同时关注网络参与主体空间距离的远近对创新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前的创新网络研究还没有把空间的关系视角和时间的关系视角进行有机连接,而这样研究的缺乏也直接导致了我们对创新与空间及时间关系认识的不完整性。

2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创新网络研究的启示

2.1 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创新网络研究的合理性分析

第3期行动者网络理论:创新网络研究的新视角

2.1.1 行动者网络理论拓宽了对网络“节点”的理解 为了对称地看待自然和社会在科学技术实践中的作用,ANT引入了“行动者”这一核心概念,用来表示在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所有起作用的因素,既可指个人、团体、组织这样的人类行动者,也可指文化观念、技术、设备等非人类行动者。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凡是参与到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所有因素都是行动者,异质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即任何通过制造差别而改变了事物状态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行动者。这一理论给予了非人类因素以关键地位,有效克服了人们在自然和社会之间所制造的对立,其基本取向是认为科学是一个由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任何一方的因素并未被赋予特别的优先权。在科学活动中,自然行动和社会行动不断地变换着角色并进行着磋商,科学最终从这两类行动的游戏场地中涌现出来〔11,12〕。

ANT用“行动者”来消除“人”与“非人”的二元对立,由此拓宽了对网络“节点”的理解,使我们在进行创新网络分析时,能够同时关注非人类行动者在网络形成中的作用,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人类行动者的作用上,这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解析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按照ANT的观点,创新网络可以视为是在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创新成果最终从这些行动者的相互建构中涌现出来。

2.1.2 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克服当前创新网络分析的“非中心化”特征 ANT认为,科学知识是由多种异质行动者相互作用、彼此建构而形成的网络动态过程。为了探求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其基本的方法论规则是“追随行动者”,即从各种异质的行动者中选择一个,并以此为核心行动者,通过追随特定核心行动者的方式,清晰展示以此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在网络建构过程中,参与行动者的数量在不断地改变,于是已有的网络不断地被改变,新的网络也在不断的生成;网络的范围逐渐从局部扩展开来,范围由小到大、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并相对固定下来,以此展示科学知识的整个产生过程〔13〕。

创新的过程,就是创新网络的建构过程,成功的创新要通过构建强大的异质性创新网络来实现,但当前创新网络分析的“非中心化”特征使得研究结果对特定企业的理论指导作用是有限的。ANT通过“追随特定核心行动者”的方式来分析以该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能够成功地克服当前创新网络分析的“非中心化”特征,使创新网络的研究脉络更为清晰,便于揭示核心行动者的创新演化机理,从而能为核心行动者的创新决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2.1.3 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有效连接 “网络”是ANT的基础,“网络”分析在ANT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社会科学中,一般用“网络”来描述人际关系、社会关联、技术关系、经济联系或政治关联,但是ANT赋予“网络”一词以特别的内涵。按照ANT的重要奠基人拉图尔的观点,“网络”一词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空间含义。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看来,“网络”是一种关系型聚合体型态,是一种由不同行动者组织的具有多元性、异质性和杂合性的“空间”。第二层是时间含义,是指网络的建构是历时的、演化的,其关键之处在于将时间性和历史性赋予了自然的或社会的行动者。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网络的主角是具体的行动者,研究者应关注的是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在时间脉络中慢慢建构起来的,由一系列转义和转译过程所组成,最终形成了一切变化的根源〔11,12,14〕。

ANT把稳定的关系或联系视为方法手段,认为网络是通过这些方法或手段建构的,并且不但把空间看作网络构建,还认为时间也是在网络结构内形成的〔11〕。显然,ANT通过关系把网络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连接起来。可以说,ANT通过对“网络”一词的重新解读,使“行动者网络”既具有了弹性的空间特征,也具有了历时的、演化的特征,这样,以ANT作为新颖的理论视角开展创新网络研究,就可以将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进行有效连接,从而有利于全面揭示创新与空间及时间之间的关系。2.2 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创新网络研究的基本思路

按照ANT,当进行创新网络研究时,一个可行的研究思路是开展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行动主体的创新网络在时空变迁中的演化分析。在此研究中,我们能够以追随“核心企业”这一特定行动者的方式,在剖析企业创新演化阶段的基础上,建构以核心

1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31卷 

企业为“中心”行动主体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型,从时间变迁的视角揭示各种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是如何被逐渐建构进核心企业的创新过程并最终形成一个异质的行动者创新网络的。网络演化的基本思想是,核心行动者是创新网络形成与发展的中心力量,其他行动者所发挥的作用则随着创新进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同行动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网络演化过程中,创新过程每一阶段的出现,离不开该阶段行动者的协同作用:众多物质的、制度的、社会的行动者系统地互动,影响着该阶段能否产生;随着创新过程的推进,参与行动者的数量在不断地改变,于是已有的网络不断地被改变,新的网络也在不断地生成;随着各阶段的有序演进,最终促进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行动者的创新网络的形成。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克服当前创新网络研究的“节点”不全面、“非中心化”特征,并能够将创新活动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结合起来,从而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结果的差异,有效识别影响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关键行动者,提供创新在企业间不平衡发展的理论解释,而且能够为企业及政府进行创新网络的协调管理、选择行动者、制定创新政策等方面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决策支持。

3 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创新网络分析,存在着“节点”不全面、具有“非中心化”特征以及对“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不能有效结合等缺陷,而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引入,可以较好弥补这些不足。按照ANT进行的创新网络研究,就可以开展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行动主体的创新网络在时空变迁中的演化分析。ANT为创新网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理论平台。尽管本文为创新网络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对ANT应用于创新网络研究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初步介绍,但由于篇幅所限,并没有运用ANT的思想,构建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行为主体的企业创新网络演化模型,也无法通过收集数据或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演化模型的合理性加以验证,以至于还不能从创新演化的视角揭示影响企业创新网络形成不同阶段的关键行动者,这既是本文的不足,也将是后续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ssimakopoulos D.G.著,华宏鸣,司春林,吴添港,译.技术社区与网络———创新的激发与驱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Powell W.W.,Grodal S.创新网络〔A〕.詹·法格博格,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柳卸林,郑刚,蔺雷,李纪珍,译.牛津创新手册〔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Schilling M.A.,Phelps C.C.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firm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7):1113-1126.

〔4〕Pavitt,K.Knowledge about knowledge since Nelson andWinter:a mixed record〔A〕.Electronic working paperseries paper No.83〔C〕,SPRU,University of Sussex,June,2002.

〔5〕Mackinnon D.,Cumbers A.,Chapman K.Learning,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critical appraisal ofrecent debates〔J〕.Prog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2,26(3):293-311.

〔6〕苗长虹.全球-地方连接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J〕.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

〔7〕Dyer J.H.,Nobeoka K.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The Toyotacas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 000,21(3):345-367.

〔8〕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3):738-750.

〔9〕刘友金,刘莉君.基于混沌理论的集群式创新网络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1):185-190.

〔10〕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17-126.

〔11〕Latour B.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actor-network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5.

〔12〕艾少伟,苗长虹.从“地方空间”、“流动空间”到“行动者网络空间”:ANT视角〔J〕.人文地理,2010,(2):43-49.

〔13〕郭俊立.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104-108.

〔14〕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ANT)〔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第3期行动者网络理论:创新网络研究的新视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