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皮肤科大题

皮肤科大题

1.
怎样学习皮肤性病学?
2.
简述半桥粒的构成。
3.
简述桥粒的定义、蛋白构成及临床意义。
4.
简述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特征、结构和分层。
5.
简述皮肤物理性损伤的防护机制。
6.
简述皮肤主要免疫细胞的分布与功能。
7.
简述皮肤脂类代谢的临床意义。
8.
简述皮肤的体温调节机制。
9.
简述皮肤划痕试验。
10.
简述组织病理学检查皮损的选择原则。
11.
简述点刺试验的注意事项。
12.
简述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的原理和方法。
13.
简述免疫组化技术的适应证及结果分析。
14.
防治皮肤病有哪几个主要手段?
15.
简述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16.
简述影响皮肤健康的因素。
17.
列举影响正常皮肤性状的因素。
18.
皮肤保健包括哪些方面?
19.
简述带状疱疹的内用药物治疗。
20.
简述丹毒的系统药物治疗。
21.
简述甲真菌病的系统药物治疗
22.
简述头癣的外用药物治疗。
23.
简述疥疮的皮损特点。
24.
简述隐翅虫皮炎的临床表现。
25.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特点是什么?
26.
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27.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特点是什幺?
28.
急性荨麻疹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29.
简述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措施。
30.
急性荨麻疹重症的抢救措施是什么?
31.
药疹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32.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33.
简述固定型药疹的临床特点。
34.
湿疹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35.
简述夏季皮炎的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
36.
简述慢性单纯性苔藓的治疗。
37.
简述银屑病的治疗原则以度常用外用药物类型。
38.
简述脂溢性皮炎与头皮银屑病的鉴别。
39.
简述离心性环状红斑的治疗。
40.
简述关节型银屑病的关节损害特点。
41.
简述DLE典型皮损特点。
42.
简述SLE典型皮损特点。
43.
简述ARA1997年SLE诊断标准。
44.
简述皮肌炎的诊断依据。
45.
试述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46.
试速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47.
简述单纯性过敏性紫癜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
48.
简述结节性红斑的临床表现。
49.
简述斑秃的临床表现。
50.
简述痤疮的Pillsbury分类法。
51.
痤疮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
52.
简述酒渣鼻的临床表现分期及其特点。
53.
简述男性型脱发的临床表现。
54.
简述白癜风的临床表现。
55.
简述黄褐斑的临床表现。
56.
试述弥漫性掌跖角化病的临床特点。
57.
简述黄瘤病的分型度其部位、形态特点。
58.
简述维

生素缺乏类疾病的临床症状(至少三类疾病)。
59.
简述几种常见良性皮肤肿瘤的临床特点。
60.
简述Paget病的临床分型度其各自的表现。
61.
简述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分型度表现。
62.
简述早期及晚期梅毒治疗方案。
63.
简述生殖器疱疹临床表现。
64.
述说HIV感染的临床分期。
65.
简述软下疳与硬下疳的鉴别要点。
66.
试述HIV感染的常见皮肤表现。
67.
简述获得性梅毒的分期度特点。
68.
试述男士无并发症淋病的临床表现。
69.
简述尖锐湿疣的治疗原则及方案。
70.
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71.
简述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目的。
72.
简述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73.
简述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的鉴剐诊断。
74.
简述痤疮的Pillsbury分类法。
75.
简述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或要点。
76.
简述银屑病的治疗。
77.
简述获得性梅毒的分期及特点。
78.
简述寻常型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鉴别要点。
79.
头癣在临床上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80.
试述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81.
试述皮肤编织病理学检查的目的。
82.
简述抗组胺药的药理学作用、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83.
试述皮肤美容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84.
试述带状疱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85.
试述疥疮的临床治疗。
86.
试述工业职业性皮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87.
试述湿疹的临床表现。
88.
重症药疹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89.
试述多形日光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90.
试论述如何鉴别慢性单纯性苔藓和慢性湿疹。
91.
试述红皮病的临床表现。
92.
试述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特点和临床分期。
93.
试论述系统性硬皮病的皮肤损害。
94.
如何鉴别天疱疮与大疱性类天疱疮?
95.
试述白塞病的诊断标准。
96.
试述变应性皮肤血管是的治疗原则。
97.
试述抗组胺药的药理学作用、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98.
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1.①重视并利用发达的资讯方式,多增加感性认识。②完善知识体系。③重视“三基”训练。
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半个桥粒。
3.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增厚而共同构成。桥粒由两类蛋白质构成;一类是桥粒跨膜蛋白,另一类是胞质内的胞质内的桥粒斑蛋白,其中桥粒跨膜蛋白主要由桥粒芯糖蛋白和桥粒芯胶蛋构成,桥粒胞质蛋白主要包括桥粒斑蛋

白和桥粒斑珠蛋白。桥粒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能使细胞间的连接更为牢固,桥粒结构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分离,临床上形成表皮内水疱和大疱。
4.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角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主要结构蛋白之一,构成细胞骨架中间丝,参与表皮分化、角化等生理病理过程。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及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结构(如桥粒和半桥粒)。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角质形成细胞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5.(1)对机械损伤的防护:角质层是主要防护结构,经常受摩擦和压迫的部位角质层可增厚,进而增强皮肤对机械性损伤的耐受力;真皮中的各种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展性;皮下脂肪对外力具有缓冲作用,使皮肤具有一定的抗牵拉、抗挤压、抗冲撞的能力。
(2)对电损伤的防护作用:主要由角质层完成。
(3)对光线的防护:主要通过吸收作用实现。角质层主要吸收短波紫外线,棘层和基底层主要吸收长波紫外线;黑素细胞在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黑素使皮肤对紫外线的屏障作用显著增强。
6.
细胞种类 分布部位 主要功能
角质形成细胞 表皮 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抗原递呈
朗格汉斯细胞 表皮 抗原递呈、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免疫监视等
淋巴细胞 真皮 介导免疫应答
内皮细胞 真皮血管 分秘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
肥大细胞 真皮乳头血管周围 I型超敏反应
巨噬细胞 真皮浅层 创伤修复、防止微生物入侵
成纤维细胞 真皮 参与维持皮肤免疫系统的自稳
真皮树枝状细胞 真皮 不详,可能是表皮朗格汉斯细胞的前体细胞
7.皮肤中的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质。脂肪的主要功能是贮存能量和氧化供能。类脂质是细胞膜结构的主要成分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原料。表皮细胞在分化的各阶段其类脂质的组成有显著差异。表皮中最丰富的必需脂肪酸为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后者在日光作用下可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预防佝偻病。血液脂类代谢异常也可影响皮肤脂类代谢,高脂血症可使脂质在真皮局限性沉积,形成皮肤黄瘤。
8.皮肤调节体温的方式一方面通过遍布全身的外周温度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并向下丘脑发送相应信息。另一方面皮肤又可接受中枢信息,通过血管舒缩反应、寒战或出汗等反应对体温进行调节。
皮肤动静脉之间吻合支丰富。冷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散

热减少;热应激时动静脉吻合支开启,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散热增加。
四肢大动脉通过调节浅静脉和深静脉的回流量进行体温调节。体温升高时,血液主要通过浅静脉回流使散热量增加;体温降低时,主要通过深静脉回流以减少散热。
体表散热方式:辐射、对流、传导、汗液蒸发,其中汗液蒸发是环境温度过高时主要的散热方式。
9.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①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②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麻风皮损处不发生这种反应。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
10.一般应选取未经治疗的成熟皮损,炎症性皮肤病应选择近成熟期的皮损,肿瘤性皮肤病应选择典型皮损,大疱性皮肤病及感染性皮肤病选新鲜皮损,环状损害选边缘部分,结节性损害应达足够深度。取材应包括一小部分正常组织,以便与病变组织对照。尽量避免取腹股沟、腋窝、关节及面部等部位的皮损。
11.在基本无临床表现时进行。设生理盐水和组胺液作阴性及阳性对照。结果为阴性时应继续观察3~4天,如必要3~4周后重复试验。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应准备肾上腺素注射液,抢救可能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受试前2天停用抗组胺类药物。妊娠期尽量避免检查。
12.(1)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病变组织中存在的抗体或补体。将冷冻切片组织固定于玻片上,滴加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或抗C3抗体等,经孵育、清洗等处理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组织中有人免疫球蛋白或C3沉积,则荧光抗体与之结合呈现荧光。
(2)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存在的循环自身抗体,并可作抗体滴度分析。底物取自正常人皮肤或动物组织(如鼠肝切片)。将患者血清滴于底物上,再滴加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血清中存在循环的特异抗体,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结合到底物上的抗体结合,呈现荧光。
13.(1)适应证: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某些感染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结果分析:①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的部位通常为棘细胞膜、皮肤基底膜带及血管壁。天疱疮皮损可见棘细胞间IgG、IgA、IgM或C3呈网状沉积,皮肤基底膜带阳性可见于红斑狼疮、大癌性类天疱疮,血管壁内免疫球蛋白或补

体沉积可见于血管炎和红斑狼疮等疾病。②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测定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性质、类型和滴度。如结缔组织病中抗核抗体的类型可分为周边型、均质型、斑点型、核仁型和着丝点型,各有特殊意义。红斑狼疮中的ds-DNA抗体、天疱疮中的抗棘细胞抗体等对判断疾病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14.(1)感染性皮肤病
该类疾病应格外强调预防,最重要的是控制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2)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在减少或去除各种可疑因素的同时,仔细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或摄入,药物过敏者应禁用致敏药物,与致敏药物结构类似的药物也应慎用。
(3)瘙痒性皮肤病
寻找并去除病因,嘱患者避免搔抓、热水烫洗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老年人应重视皮肤的保湿护理。
(4)职业性皮肤病
调查工作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找出病因,针对不同的环节进行防护或改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生产流程。
(5)不当医学美容、生活美容导致皮肤病
美好的皮肤源于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要轻信各种快速美白、嫩肤产品和美容措施,慎重对待美容手术。
(6)皮肤肿瘤
要避免日光长期、过度暴露和接触有害致癌物质,定期进行皮肤专科检查。
15.(1)正确选用药物: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药物。化脓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
(2)正确选用剂型:根据临床症状及皮损特点选择剂型。原则是: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糜烂、渗出不多则用糊剂;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用药反应等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16.遗传因素、皮肤疾病、身体健康状况、光辐射、吸烟以及环境、理化及生物学因素都会影响皮肤健康,另外,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睡眠状况、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对皮肤性状也有较大影响。
17.(1)皮脂膜:具有保湿作用、防止皮肤水分丢失、阻止外界有害物质进入皮肤及抑制细菌在皮肤表面生长的作用,其厚薄、性质受年龄、性

别、健康状况、环境和洗涤等因素影响。
(2)皮肤的酸碱度:健康皮肤pH5.5~7.5,主要由皮脂膜决定,皮脂分泌旺盛时pH降低,反之则升高。
(3)皮肤的敏感性:干性和敏感性皮肤对各种刺激因素易产生过敏反应,
(4)理化及生物学因素:温度、风、日光、湿度、药物、化妆品、各种微生物感染等均可影响皮肤的性状进而影响皮肤健康。
(5)皮肤的老化:皮肤的自然老化程度受遗传、内分泌、营养、卫生状况、免疫等因素影响;光老化主要由UVA、UVB照射引起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异常,氧自由基产生过多,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变性、断裂和减少,黑素合成增加造成。
(6)疾病的影响:各种疾病因素包括机体疾病都可以引起皮肤组织、性状和功能的改变。
(7)其他对皮肤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睡眠状况、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
18.(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
(2)加强皮肤的保健:包括皮肤的清洁和皮肤老化的预防。皮肤的清洁应选择自来水、河水、湖水等软质水,对皮肤无刺激性,山区的水应软化后再使用,洗涤剂的选择应根据皮肤的类型,洗澡次数和时间应根据季节、环境的不同而异,水温为35~38℃。皮肤老化的预防应注意尽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坚持自我面部按摩;选择合适的抗衰老、保湿、抗氧化化妆品,但切勿选用含激素、汞、砷等成分的化妆品。
(3)头发的保健:保持头发清洁,每周洗头1~2次为宜;洗发剂应根据头发的油腻程度选择;根据发质选用适宜的护发素。
19.(1)抗病毒药物: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有利于减轻神经痛,缩短病程。通常存发疹后48~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每次800mg,每天5次口服;或伐昔洛韦每次1000mg,每天3次日服;或泛昔洛韦每次500mg,每天3次口服;或溴夫定,每天125mg,每天1次。疗程为7天。
(2)镇静止痛:急性期疼痛可以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开始每晚口服25mg,依据止痛效果逐渐增加,最高剂量每晚单次口服100mg,60岁以上老年人剂量酌减。亚急性或慢性疼痛可以选择单用加巴喷丁,开始每次100mg,一天3次,可以逐渐增加到每次600~900mg,每天3次;或普瑞巴林,每次75~150mg,每天2次。也可酌情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酚酸钠)。
(3)糖皮质激素:应用有争议。多认为及早合理应用可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期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病程,但是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无肯定的预防作用。主要应用于病程7天以内、无禁忌证的老年

患者,可口服泼尼松30~40mg/d,疗程7~10天。
20.早期、足量、高效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持续用药2周;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蜂窝织炎发展较为迅速者,宜选用抗菌谱较广的二代或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亦可选用喹诺酮类或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必要时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21.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400mg/d,分2次口服,每月服药1周为1个疗程),指甲受累需2~3个疗程,趾甲受累需3~4个疗程;特比萘芬250mg/d明服,连续服用,指甲受累疗程6~8周,趾甲受累疗程12~16周。与外用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22.(1)剪发:尽可能将病发剪除,每周1次,连续8用。
(2)洗头:用硫黄皂或2%酮康唑洗剂洗头,每天1次,连用8周。
(3)搽药:可用2%碘酊、1%联苯苄唑溶液或霜剂、5%~10%硫黄软膏、1%特比萘芬霜等外用于患处,每天2次,连用8周。
(4)消毒:患者使用过的毛巾、帽子、枕巾、梳子等生活用品及理发工具要煮沸消毒。
23.皮损多对称,表现为丘疹、丘疱疹及隧道,丘疹约小米粒大小,淡红色或正常肤色,可有炎性红晕;丘疱疹约小米粒大,多见于指缝、腕部等处;隧道为灰白色或浅黑色浅纹,弯曲微隆起,末端可有丘疹和小水疱,为雌虫停留处,有的因搔抓或继发性病变如感染、湿疹化及苔藓样变者不易见到典型隧道,儿童可在掌跖等处见到隧道;在阴囊、阴茎、龟头等处发生直径3~5mm暗红色结节,称疥疮结节,为疥螨死后引起的异物反应。高度敏感者皮损泛发,可有大疱。病程较长者可表现为湿疹样、苔藓样变。易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甚至发展为肾炎等。剧痒尤以夜间为甚。
对有感觉神经病变或严重体残的患者,因对瘙痒不能起反应或搔抓,容易发生结痂性疥疮(挪威疥疮),表现为大量鳞屑、结痴、红皮病或疣状斑块,可累及面部,患者身上可寄生很多疥螨,传染性极强。
24.夏秋季节雨后闷热天气易发病。多累及面部、颈、四肢及躯干等暴露部位。接触毒液数小时到2天,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损害中心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若发生于眼睑或外阴则明显肿胀。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可伴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周,愈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25.①任何人接触后均发病;②无一定潜伏期;③皮损局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④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26.是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超敏反应性接触性皮

炎治愈后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以免复发。
27.①有一定潜伏期;②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③易反复发作;④斑贴试验阳性。
28.起病急,发展快。表现为皮肤突然瘙痒,随之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红色或苍白色或肤色的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或融合成片;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成红斑而渐消失,原皮损处不留任何痕迹,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29.首选第二代抗H1受体拮抗剂治疗,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也可联合应用第一代抗H1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还可选用雷公藤等口服,给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发作的时间进行调整。
30.①皮下注射或肌注0.1%肾上腺素0 5~1ml;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心脏病及高血压者慎用;②糖皮质激素肌注或静注,但应避免长期使用;③给予吸氧,支气管痉挛时,可静注氨茶碱;④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行气管切开术;心跳呼吸骤停行心肺复苏术。
31.①明确的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②皮疹突然发生,多对称分布,很快遍布全身,并符合药疹的临床皮损表现;③排除具有类似皮损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32.①皮损;②血液学异常:嗜酸性粒细胞≥1000/L或异形淋巴细胞阳性;③系统受累:淋巴结肿大,直径≥2cm和(或)肝炎、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等。同时符合以上三条可确诊。
33.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类等引起,每次发病常在同一部位,皮损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多见于口腔和生殖器皮肤一黏膜交界处,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水肿性暗紫红色或鲜红色斑疹、斑片,直径0.2cm至数厘米,常为1个,偶可数个,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或大疱,黏膜皱褶处易糜烂渗出。瘙痒或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消退后遗留灰暗色素沉着斑。
34.首先接触或外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后局部皮肤致敏引起接触性皮炎,以后又口服或注射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导致,出现全身泛发型湿疹样改变;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可有糜烂、渗出。迁延者呈慢性湿疹样改变。
35.(1)临床表现:①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见;②常累及四肢屈侧和躯干部,尤以双侧胫前多见,呈对称分布;③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红斑、丘疹,继之可见丘疱疹;④自觉瘙痒,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及色素沉着,无糜烂、渗出。天气凉爽后皮损可很快消退。
(2)防治原则:以通风降温为主为主要原则,衣着宽大透气,保持皮肤清洁干

燥。外用药物治疗以清凉、止痒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弱效糖皮质激素霜剂。瘙痒显著者可口服抗组胺药。
36.避免搔抓、摩擦等各种刺激。根据皮损类型、部位选择各种皮质类固醇乳剂、焦油类和各种止痒剂外用。皮损广泛者可选用药浴、矿泉浴、紫外线治疗等。系统药物治疗可口服抗组胺剂、钙剂、维生素C,配合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影响睡眠者于睡前加服镇静安眠类(地西泮或多塞平),严重者可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皮损泛发者口服雷公藤多苷片。
37.银屑病的治疗原则:长期治疗与阶段性治疗相结合,内用疗法与外用疗法相结合。
(1)一般治疗:避免各种诱因及加重因素:酒精、辛辣刺激食物、滥用药物、呼吸道感染、精神紧张、劳累等。
(2)局限性银屑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皮损广泛时给予综合治疗。进行期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银屑病应避免外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外用药的类型:①角质促成剂:5%~10%水杨酸软膏、2%~10%焦油软膏、0.1%~2%蒽林软膏等。②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顽固性皮损,常选用中效、强效或超强效制剂,长期大面积使用应注意不良反应。③维生素D3衍生物:可显著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④维A酸类软膏。⑤其他如10%环孢素溶液、5-氟尿嘧啶、15%~20%尿素软膏、10%~15%喜树碱等。
38.脂溢性皮炎皮损为边缘不清的红斑,上覆细小黄色油腻鳞屑,毛发可稀疏、变细、脱落,但无束状发。头皮银屑病鳞屑较厚,常超出发际,头发呈束发状。
39.主要为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可口服抗组胺药,也可应用维生素C、钙剂,病情顽固者可系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停药后易复发。
40.关节病变常与皮损同时或先后出现,一般先有皮损,后出现关节症状,任何关节均可受累,包括肘膝的大关节、指、趾小关节、脊椎及骶髂关节。可表现为关节肿胀和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畸形,呈进行性发展,但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示软骨消失、骨质疏松、关节腔狭窄伴不同程度的关节侵蚀和软组织肿胀。
41.典型皮损为扁平或微隆起的附有黏着性鳞屑的盘状红斑或斑块,剥去鳞屑可见其下的角栓和扩大的毛囊口,后渐中央萎缩、色素减退,而周围多色素沉着。皮损常累及面部,特别是鼻背、面颊,亦可累及耳郭、唇部、头部,头皮受累可致永久性瘢痕性脱发。自觉症状无或轻微瘙痒灼热感,曝光可使皮损加重或复发。
42.①面部和鼻梁部水肿性的蝶形红斑;②指端红斑和甲周、指趾末端的紫红色斑点、瘀点、丘疹性毛细血管扩张和指尖

点状萎缩等血管炎样损害;③狼疮发:额部发际毛发干燥,参差不齐,细碎易断;④DLE皮损;⑤口、鼻黏膜溃疡。其他尚有雷诺现象、大疱、荨麻疹、紫癜、网状青斑、皮下结节等非特异性损害。
43.①蝶形红斑;②盘状红斑;③光敏感;④口腔溃疡;⑤关节炎;⑥浆膜炎;⑦肾病表现:尿蛋白>0.5g/d或有细胞管型;⑧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⑨血液病变: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贫血改变;⑩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ANA阳性。11项中具备四项或4项以上即可诊断SLE。
44.皮肌炎的诊断依据主要有:①典型皮损;②对称性四肢近端肌群和颈部肌无力;③血清肌酶升高;④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⑤肌肉活检符合肌炎病理改变。
45.多累及中年人,儿童罕见。好发于口腔、胸、背、头部,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口腔黏膜受累几乎出现于所有患者,多为首发表现。典型皮损为外观正常皮肤上发生水疱或大疱,或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疱壁薄,尼氏征阳性,易溃破形成糜烂面,渗液较多,可结痂,若继发感染则伴有难闻臭味。
46.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胸腹部和四肢近端及手、足部。典型皮损为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呈半球状,疱液清亮,少数可呈血性,疱不易破,破溃后糜烂面常覆以痂皮或血痂,可自愈合,尼氏征阴性。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口腔等黏膜损害,但较轻微。可有不同程度瘙痒。
47.单纯型应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鉴别:前者血小板计数、出凝血功能正常,皮损表现为针尖至黄豆大小可触及的瘀点或瘀斑;后者血小板显著减少,患者有出血倾向,皮损表现为不可触及的瘀斑、瘀点。
48.(1)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
(2)好发于小腿前侧,亦可发生于大腿与上肢伸侧甚至面部。
(3)皮损特点:①红色结节,直径1~5cm,数个至数十个;②对称散在分布,不融合;③皮损局部温度升高;④患者自觉皮损处疼痛和压痛;⑤经数周自行消退后可再发。
(4)可伴有低至中度发热、乏力、及关节肌肉疼痛等。
(5)病程特点:数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49.斑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典型表现为头皮突然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直径l~10cm、数目不等、边界清楚的脱发区,患处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和瘢痕。按病期可分为进展期、静止期及恢复期,进展期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很易拔出(轻拉试验阳性),拔出头发,显微镜下可见毛干近端萎缩,呈上粗下细的惊叹号样,如

损害继续扩大,数目增多,可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斑片;静止期时脱发斑边缘的头发不再松动,大多数患者在脱发静止3~4个月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有新毛发长出,最初出现细软色浅的绒毛,逐渐增粗,颜色变深,最后完全恢复正常。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头发全部脱失,称为全秃;严重者眉毛、睫毛、腋毛、阴毛和全身毳毛全部脱失,则称为普秃。二者病程可迁延多年。
50.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I~Ⅳ度,见下表。
痤疮的Pillsbury分类
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特点
I度(轻度) 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
Ⅱ度(中等度) I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
Ⅲ度(重度) 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
Ⅳ(重度~集簇性) 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51.多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常伴有皮脂溢出。初发损害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包括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皮损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经久不愈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各种损害大小深浅不等,常以其中一、二种损害为主。一般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病程慢性,时轻时重,部分患者至中年期病情逐渐缓解,但可遗留色素沉着、肥厚性或萎缩性瘢痕。
52.酒渣鼻可分为三期:①红斑期;面中部特别是鼻部、两颊、前额、下颌等部位对称性红斑,尤其在刺激性饮食、外界温度突然改变及精神兴奋时更为明显,自觉灼热。红斑初为暂时性,反复发作后持久不退并出现浅表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常伴毛囊口扩大及皮脂溢出等。②丘疹脓疱期:在红斑基础上成批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的丘疹、脓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鼻部、面颊部的毛囊口扩大明显。病情时轻时重,皮损常此起彼伏,可持续数年或更久。③鼻赘期:病期长久者鼻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致使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其表面凹凸不平,毛囊口明显扩大,皮脂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显著扩张。从红斑期发展至鼻赘期常需数十年,几乎均为40岁以上男性。
53.男女均可患病,但多见于男性,常在20~30岁发病。男性最初表现为前额两侧头发开始变为纤细而稀疏,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向后退缩,头顶头发也逐渐开始脱落;随着病情进展,前额变高形成“高额”,呈V字形脱发,进而与顶

部脱发融合成片,严重者仅枕及两颞保留剩余头发。脱发处皮肤光滑,可见纤细毳毛,无自觉症状或有微痒。女性症状较轻,多为头顶部毛发变为稀疏,但前额发际线并不后移。
54.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暴露及摩擦损伤部位多见,口唇、阴唇、龟头、包皮内侧黏膜亦可累及。部分患者白斑沿神经节段单侧分布,少数患者皮损泛发全身;典型皮损为色素完全脱失斑,大小不等、数目不定、形态各异,中央可见散在的色素岛。进展期可发生同形反应,皮损上的毛发也可变白;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慢性迁延,有时可自行好转或消退,部分患者春末夏初病情发展加重,冬季缓解。
根据皮损范围和分布可将本病分为局限型(包括节段型和黏膜型)、泛发型(包括寻常型、面肢端型和混合型)、全身型。
55.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男性也可发生;常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常对称分布于颜面颧部及颊部而呈蝴蝶形,亦可累及前额、鼻、口周或颊部;典型皮损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边缘清楚;无自觉症状;病程不定,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56.弥漫性掌跖角化病:常在婴儿期发病,持续终身,青春期后可有缓解。初起可为局灶性,6个月至1岁后呈掌跖部弥漫性分布,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淡黄色坚硬角化斑块,蜡样外观,边缘常呈淡红色,掌跖可单独或同时受累。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可伴有瘙痒、触痛或疼痛性皲裂,冬季尤重。常伴有掌跖多汗和甲板增厚浑浊。
57.根据发病部位和形态特点分为:①结节性黄瘤:好发于四肢伸侧和易摩擦部位。皮损为黄色或深褐色扁平或隆起的圆形坚实结节。②扁平黄瘤:局限或泛发,皮损为稍高起的扁平黄色斑块。③发疹性黄瘤:多累及高乳糜微粒血症的肢体伸侧和臀部等处。皮损为橘黄色或棕黄色柔软丘疹。
58.(1)维生素A缺乏症的临床症状,早期表现为皮肤干燥,后逐渐出现毛囊角化性丘疹。皮肤附属器变化主要为毛发干燥、甲板变薄变脆,可出现横沟纹及点状凹陷。眼部损害为双眼干燥,夜盲症,角膜干燥,甚者软化、溃疡、失明,毕脱氏斑。
(2)维生素B2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①阴囊炎,可分为红斑型、丘疹型和湿疹型。②舌炎。③口角炎、唇炎。④其他,面部中央、鼻翼等部位可出现脂溢性皮炎样损害,还可以发生结膜充血、浑浊、溃疡等。
(3)烟酸缺乏症:好发于春夏季,日晒后加重而冬季减轻。典型的三联征是皮炎、腹泻和痴呆。
59.(1)痣细胞痣:分为先天和后天,后天一般较

小,全身任何部位可发生,皮损为扁平或略隆起斑疹或丘疹。可因内部含有色素不同表现出不同颜色。
(2)皮脂腺痣:常为先天或婴儿期发病,好发于头面部。儿童期皮损为稍隆起的斑块;青春期皮损常增厚呈疣状、结节状或分瓣状;老年期多呈疣状。
(3)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血管瘤鲜红斑痣:①先天性血管畸形,好发于颜面、颈部,淡红或暗红色斑疹、斑片,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可伴有其他血管畸形。②静脉畸形:又称海绵状血管瘤,先天或婴儿期发病,好发于头面部,大而不规则、柔软的真皮及皮下肿块,会在1年之内逐渐增大,或逐渐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退。③先天性血管瘤:又称为草莓状血管瘤,先天或婴儿期发生,迅速增大,1年后逐渐退化,大部分在5~7岁时自行完全消退,好发于颜面、头颈部或肩部,皮损为高出皮面柔软分叶状鲜红色肿块,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压之不易褪色。
(4)瘢痕疙瘩:好发于上胸及胸骨前区,初起为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高超皮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5)脂溢性角化病:好发于颜面、手背、胸、背等处,初起为淡黄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可单发或散在,境界清楚,表面呈颗粒状。
(6)汗管瘤:多累及青年女性,多对称分布于眼睑周围,皮损呈肤色、黄色或褐黄色半球形或扁平丘疹。
(7)粟丘疹:原发者好发于颜面,特别是眼睑周围,继发者发生在基础病变部位。典型皮损为黄白色、坚实性球状丘疹。
(8)皮肤纤维瘤:好发于成年女性的四肢,特别是小腿伸侧,典型皮损为缓慢生长的圆形或卵圆形坚实结节,常为单发。
60.(1)乳房Paget病:几乎均见于妇女,好发于单侧乳房和乳晕部,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极少数见于男性乳房。皮损初发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常伴有湿疹化,呈表浅糜烂、渗出或结痂,浸润明显,缓慢向周围扩大,可形成溃疡和乳头回缩。常伴发乳腺癌,可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2)乳房外Paget病:可见于两性,但以男性为多,平均发病年龄大于乳房Paget病。好发于阴囊、会阴及肛周,亦见于阴部以外顶泌汗腺区(如腋窝等)。皮损和乳房Paget病相似,呈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或斑块,表面呈湿疹样,糜烂、渗出或结痂,但皮损较大。常有痛痒感。预后一般较好,但可伴发真皮内侵袭性癌。
61.(1)结节溃疡型:最常见,好发于颜面,特别是颊部、鼻旁沟、前额等处。初起为灰白色或蜡样小结节,质硬,缓慢增大,出现溃疡,绕以珍珠状向内卷曲的隆起边缘,称侵蚀性溃疡。偶见皮损呈侵袭性扩大,或向深部生长,破坏眼

、鼻,甚至穿通颅骨并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2)表浅型:常发生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和胸部。皮损为一个或数个轻度浸润性红斑鳞屑性斑片,向周围缓慢扩大,境界清楚,常绕以细线状珍珠状边缘,皮损表面可见小片表浅性溃疡和结痂。愈后留有光滑萎缩性瘢痕。
(3)硬皮病样型或硬化型:罕见,常单发于头面部。皮损为扁平或轻度凹陷的黄白色蜡样到硬化性斑块,无隆起性边缘、溃疡及结痂,类似局限性硬皮病。病程进展缓慢。
(4)色素型:与结节溃疡型类似,但皮损呈褐色或深黑色,边缘部分色较深,中央呈点状或网状,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
(5)纤维上皮瘤型:好发于背部。为一个或数个高起的结节,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类似纤维瘤。
62.(1)早期梅毒: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肌注,1次/口,连续10~15天;②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共2~3周。青霉素过敏者:①头孢曲松钠1g/d,连续10~14天;②多西环素(强力霉素)200mg/d,分2次口服,共15天;③红霉素2g/d,分4次几服,共15天。
(2)晚期梅毒: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肌注,1次/天,连续20天;②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1次/周,共3次。青霉素过敏者:用四环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30天,剂量同上。
63.(1)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即首次感染HSV-1或HSV-2。潜伏期为2~14天(平均3~5天);皮损为簇集或散在的小水疱.2~4天后破溃形成糜烂或浅溃疡,后结痂自愈。自觉疼痛。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痛、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持续2~3周。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一般在原发疱疹消退后1~4个月内发生,皮损类似于原发皮损,并且于原发处出现,患者发疹前数小时至5天出现前驱表现,表现从轻微的麻木、刺痒、烧灼感、刺痛、隐痛和会阴坠胀感到臀部、大腿和髋部的放射样痛等。
(3)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
50%的HSV-1感染者和70%~80%的HSV-Z感染者缺乏定性临床表现,是生殖器疱疹的主要传染源。
64.(1)急性HIV感染
通常发生在接触HIV后l~2周左右,HIV大量复制而CD4+T淋巴细胞急剧下降,造成50%~70%的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及全身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头痛、皮损、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体检可有颈、枕、腋部淋巴结大及肝脾肿大。上述表现多在1个月内消失。
(2)无症状HIV感染
短至数月,长至20年,平均8~10年。临床上一般无特殊症状,但有些患者有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常为对称性,以颈、枕和腋部多见,直径>1cm,不痛也无压痛,淋巴结穿刺或活检可见

滤泡增生,无其他特殊病变。此期感染者体内HIV处于低水平复制状态。
(3)艾滋病
患者有发热、腹泻、体重下降、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常合并各种条件性感染和肿瘤,部分中青年患者可出现痴呆。卡氏肺囊虫肺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多数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未经治疗者在这个阶段的平均生存期为12~18个月。
65.软下疳与硬下疳的鉴别要点见下表
软下疳与硬下疳的鉴别
要点
硬下疳 软下疳
致病微生物 梅毒螺旋体 杜克雷嗜血杆菌
潜伏期 3周 3~14天
分布 两侧 一侧或两侧
大小 蚕豆大 蚕豆或鸡蛋夫,多个可互相粘连形成团块
数目 数个 单个或数个
局部表现 坚硬,不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表面颜色正常,不化脓 表面潮红肿胀,倾向化脓
自觉表现 不痛 痛
全身表现 无 偶有
经过 慢性 急性
梅毒血清反应 阳性 阴性

66.(1)非感染性皮肤损害
皮损为多形性,可类似于脂溢性皮炎、鱼鳞病、毛发红糠疹、银屑病等,但通常病情更为严重。此外可出现特应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玫瑰糠疹、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及痤疮样皮损。
(2)感染性皮肤损害。
67.(1)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2)二期梅毒一切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此期主要会出现皮肤黏膜损害(梅毒疹、扁平湿疣、梅毒性秃发、黏膜损害)、骨关节损害(骨膜炎、关节炎、骨炎、骨髓炎、腱鞘炎、滑囊炎)、眼损害(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等)、神经损害(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内脏梅毒(肝炎、胆管周围炎、肾病和胃肠道病变等)。
(3)三期梅毒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经3~4年,40%的病人发生三期梅毒。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损害(节结性梅毒疹和梅毒性树胶肿)、骨梅毒(最常见为长骨骨膜炎,此外还可见骨髓炎、骨炎及关节炎所致的病理性骨折、骨穿孔、关节畸形等)、眼梅毒(类似于二期梅毒)、心血管梅毒(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主动脉瘤及心脏树胶肿等)、神经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脊髓痨、麻痹性痂呆、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等)。
68.早期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很快出现尿道口红肿,有稀薄黏液流出,24小时后病情加重,分泌物变为黄色脓性,且量增多。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少数可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
69.治疗原则为局部去除疣体为主,辅助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功能药物。
治疗方

案:(1)物理治疗:激光、冷冻、电灼烧、微波等;巨大者可采取手术切除。妊娠患者慎用。(2)光动力治疗:适合疣体较小者、尿道口病变者或防止复发。(3)外用药物:5%咪喹莫特乳膏、0.5%鬼臼毒素酊、5%5-氟尿嘧啶乳膏。孕妇不宜使用。(4)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功能药物:可选用干扰素、转移因子或胸腺素等。
70.①蝶形红斑;②盘状红斑;③光敏感;④口腔溃疡;⑤关节炎;⑥浆膜炎;⑦肾脏损害:持续蛋白尿(尿蛋白>0.5g/d或尿蛋白>+++)或有细胞管型;⑧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⑨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或两次或两次以上白细胞<4000/mm3、淋巴细胞<1500/mm3或血小板<100 000/mm3;⑩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⑩ANA阳性。11项中具备4项或4项以上即可诊断SLE。
71.(1)确定诊断:①皮肤肿瘤:必须通过病理确定诊断。②感染性皮肤病:一些病毒性皮肤病有一定的特异性改变,深部真菌病、麻风等可找到病原微生物,或通过进一步的特色染色发现微生物。③代谢性疾病:皮肤淀粉样变等可找到特异的物质,或通过特色染色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大疱性皮肤病、肉芽肿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角化性皮肤病、某些红斑性皮肤病等,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与类似疾病进行区分,通过病理学检查达到鉴别诊断目的。
(3)指导治疗:对于皮肤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皮肤淋巴瘤等,通过病理分期、分级以指导治疗;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依据病理改变制订治疗方案。
72.(1)正确选用药物: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药物。化脓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超敏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择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2)正确选用剂型:根据临床症状及皮损特点选择剂型。原则是: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有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渗出不多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用药反应等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73.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急性湿疹和接触性

皮炎的鉴别
急性湿疹 接触性皮炎
病因 复杂,多属内因,不易查清 多属外因,有接触史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主要在接触部位
皮损特点 多形性,对称,无大疱及坏死,炎症较轻 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
皮损境界 不清楚 清楚
自觉表现 瘙痒,一般不痛 瘙痒、灼热或疼痛较短,去除病因后
病程 较长,易复发 迅速自愈,不接触不冉复发
斑贴试验 常阴性 多阳性

74.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I~Ⅳ度(见下表)。
痤疮的Pillsbury分类
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特点
I度(轻度) 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
Ⅱ度(中等度) I度+炎症性皮损数日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
Ⅲ度(重度) 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
Ⅳ(重度~集簇性) 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75.根
据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血清IgE升高等特点,应考虑本病。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为Williams1994年制定的标准:
持续12个月的皮肤瘙痒加上以下标准中的三项或更多:
1.2岁以前发病。
2.身体屈侧皮肤受累(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颈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3.有全身皮肤干燥史。
4.个人史中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或花粉症,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
5.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
76.(1)外用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有明显疗效,应注意其不良反应。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也有较好疗效.但不宜用于面部及皮肤皱褶处。也可选用各种角质促成剂。
(2)系统药物治疗:维A酸类药物适用于各型银屑病。免疫抑制剂主要适于红皮病型、脓疱型、关节病型银屑病;感染明显或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应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用于寻常型银屑病,主要用于红皮病型、急性关节型和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等,与免疫抑制剂、维A酸类药联用可减少剂量,应短期应用并逐渐减量以防病情反跳;免疫抑制剂可用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3)生物制剂(靶向免疫调节剂):阿法西普、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等,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的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患者。价格昂贵,有感染结核的潜在风险。
(4)物理治疗:如光化学疗法、UVB光疗、浴疗等。
(5)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给予清热凉血、凉血活血、活血化瘀等中药。
77.(1)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此

期传染性极强,治疗者1~2周症状消退,未经治疗者常在3~4周后自行消退。
(2)二期梅毒: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此期主要会出现皮肤黏膜损害、骨关节损害、眼损害、神经损害、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内脏梅毒。
(3)三期梅毒: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经3~4年,40%的病人发生三期梅毒。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损害(节结性梅毒疹和梅毒性树胶肿)、骨梅毒(最常见为长骨骨膜炎,此外还可见骨髓炎、骨炎及关节炎所致的病理性骨折、骨穿孔、关节畸形等)、眼梅毒(类似于二期梅毒)、心血管梅毒(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主动脉瘤及心脏树胶肿等)、神经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脊髓痨、麻痹性痂呆、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等)。
78.天疱疮好发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口腔黏膜受累常为首发症状,典型皮损为外观正常皮肤上发生大疱或水疱,或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疱壁薄,尼氏征阳性,易溃破形成糜烂面,渗液较多。基本病理变化为棘层松解、表皮内裂隙和水疱,疱腔内有棘层松解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显示棘细胞间有IgG以及C3的沉积,呈网状分布。
大疱性类天疱疮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好发于胸腹部和四肢近端及手、足部。典型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呈半球状,疱不易破,破溃后糜烂面常覆以痂皮或血痂,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尼氏征阴性。可有不同程度瘙痒。表皮下水疱是本病特征,疱腔内有嗜酸性粒细胞,皮肤直接免疫荧光90%以上可见IgG和C3在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
79.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头癣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四种类型。①黄癣: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黄豆大小的淡黄色痂,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可扩大融合形成大片状,严重者可覆盖整个头皮,除去痂后,其下为潮红糜烂面。真菌在发内生长,造成病发干燥无光泽、变脆易折断,毛囊破坏引起毛发脱落,可形成大片永久性秃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瘙痒,皮损处散发出特殊的鼠臭味。②白癣: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皮损初起为群集性红色小丘疹,很快向四周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灰白色鳞屑,继而附近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称为“母子斑”。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称为菌鞘,南真菌寄生于发干而形成。一般无明

显自觉症状,偶有不同程度瘙痒,白癣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愈后不留斑痕。③黑点癣:较少见,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皮损初为散在的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特点是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皮损炎症轻或无炎症,愈后常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萎缩性瘢痕。④脓癣:是由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严重超敏反应。皮损初起为成群的炎性毛囊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其表面在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轻度疼痛和压痛,继发细菌感染后可形成脓肿,也可引起癣菌疹。可破坏毛囊,愈后常留有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80.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
(1)小汗腺;①小汗腺的分泌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受体内外温度、精神因素和饮食的影响。②显性出汗指的是温度高于31℃时全身皮肤均可见出汗;不显性出汗指的是温度低于31℃时无出汗的感觉,但显微镜下可见皮肤表面出现汗珠的现象;精神性出汗指的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大脑皮质兴奋时可引起掌跖、前额等部位出汗;味觉性出汗指的是口腔黏膜、舌背等处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味觉感受器,进食辛辣热烫等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颈、背等部位出汗。③汗液中99%是水分,1%的其他成分包括无机离子、乳酸、尿素等。
(2)顶泌汗腺在青春期分泌旺盛,感情冲动时分泌排泄增加,有些人的顶泌汗腺可分泌一些有色物质,如色汗症。
(3)皮脂腺属全浆分泌,在皮肤表面形成皮脂膜,皮脂是多种脂类的混合物,主要含有角鲨烯、蜡脂、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皮脂腺的分泌受各种激素的调节,其中雄激素增加皮脂分泌,雌激素减少皮脂分泌,表皮损伤处的皮脂腺也可停止分泌。
81.①确定诊断:皮肤肿瘤必须通过病理确定诊断;感染性皮肤病:一些病毒性皮肤病有一定的特异性改变,深部真菌病、麻风等可找到病原微生物,或通过进一步的特色染色发现微生物;代谢性疾病:皮肤淀粉样变等可找到特异的物质,或通过特色染色明确诊断。②鉴别诊断:大疱性皮肤病、肉芽肿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角化性皮肤病、某些红斑性皮肤病等,病理改变各有一定的特点,可与类似疾病进行区分,通过病理学检查达到鉴别诊断目的。③指导治疗:对于皮肤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皮肤淋巴瘤等,通过病理分期、分级以指导治疗;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依据病理改变制订治疗方案。
82.药理学作用: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除抗

组胺作用外,还有镇静、抗胆碱能活性等作用。这类药物口服后经胃肠吸收,30分钟即起效,1~2小时达高峰,持续4~6小时,一般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24小时内由肾脏完全排泄。
适应证:荨麻疹、药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
副作用;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大部分易透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又因抗胆碱作用,导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散大等副作用。因此,高空作业、精细工作者和驾驶员需禁用或慎用。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口服吸收很快,多在肝脏内代谢。最大优点是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不产生或仅有轻微嗜睡作用;抗胆碱能作用很小,作用时间较长。对一些驾驶员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例更为适用。H2受体阻断剂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缸管扩张的作用和抗雄激素的作用。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长期应用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阳痿和精子减少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主要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83.(1)注射美容技术
主要包括肉毒毒素注射和美容填充。
(2)射频技术
射频技术为无线电和微波等电磁辐射能量的统称。可用于紧肤、除皱等。
(3)化学剥脱术
是利用各种酸碱性化学物质先将表皮或真皮腐蚀,进而促进皮肤再生的一种美容方法,可分为深、中、浅三种,临床上用于不同病变深度皮肤病的治疗。
(4)遮盖术
用特定的粉底或彩妆类化妆品外用于有颜色改变或点状凹陷等瑕癖的皮损处.获得美容效果。
(5)文刺术
是利用针刺技术将外源性色素颗粒置于特定部位的表皮或真皮内,使局部出现一定形状的颜色改变,从而达到美容目的的一种方法。适应证为文眉线、眼线、唇线、唇红等。此外,各种激光、皮肤磨削术、皮肤外科等技术也可用于皮肤美容。
84.带状疱疹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用PCR检测VZV DNA和病毒培养予以确诊。带状疱疹无前驱症状或无疹型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偏头痛、胆囊炎等进
行鉴别,发疹后有时需与单纯疱疹、脓疱疮等进行鉴别。
85.1)外用药物治疗
应从颈部(婴儿包括头面)到足涂擦遍全身,不要遗漏皮肤皱襞处、肛门周围和指甲的边缘及甲襞。用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以保持药效。一次治疗未愈者,需间隔1~2周后重复使用。可选下列之一:
(1)100/硫黄软膏(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