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系2013年立项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对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特征、成长规律以及培养模式开展研究,重构了具有内蒙古地区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撰写出版了《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开发策略诸问题研究》等专著和专题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论文。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技能型人才”,是指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一般是我国技术服务领域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提供的材料,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面临断档三个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现有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青年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二)课题的界定

据考证,目前对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

1.“高级蓝领”说:首都经贸大学刘庆唐教授认为技能型人才是“高级蓝领”,是“持有高级技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证书的技术人员,具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

力,是工厂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复合型、技能型的工人”。

2.“灰领”说:陈宇教授在《就业市场中的灰领群体——技能型人才的最新发展》中提出技能型人才“灰领”学说。他认为,劳动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面是决策层,指挥层、管理层;下面是执行层、实施层、探索层;决策层主要靠科学理论和科技方法指导生产活动;执行层主要靠经验、实践来完成生产活动。而介于上、下层之间的中间层(即技术技能层)的就是“灰领”。灰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下面的经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3.“职业教育人才”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H·F·French所著《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职业带”理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承担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中的“技能型人才”泛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培养的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紧缺人才”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失业”较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市场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较长时期还难以缓解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教育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的单位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作为一所地方政府主办的中职学校,在没有行业和企业背景支撑的情况下,如何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普适价值和示范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研究现状

国外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能型人才(以下简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比较成功的模式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他们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办学者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学”与“工”的交替培训过程。

我国关于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我国技能型人才需求趋势和规律性特征开展了调查和研究;

2.技能型人才的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研究,形成了“高级蓝领”、“灰领”、“职业教育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等理论;

3.开展了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三个层次(职业技能素质,职场应变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以及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是解决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创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研究意义

通过技能型人才需求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明晰技能型人才的概念及其特征,熟悉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准确定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区域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以及质量评制机制等开展研究,重构具有地方性特点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地方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能,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形成有地方性职业教育特色又有普适价值的地方性职业教育发展范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针对“加工制造类”专业的特点,开展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实际和中职生发展特点,通过成立“实验班”等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提升中职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论依据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学校教育,提出了现代教育以活动、经验、学生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并就教育本质问题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和“学校即社会”等基本观点。

2.皮亚杰、科恩伯格的建构主义学说

建构主义学说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促进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导”。第二,强调了知识不断改进的新的“知识观”。第三,提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合作教学观。

3.后现代主义学说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化既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自然变迁过程,也是一种可以选择、并能为人们所追求的目的和目标。第一,它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第二,解构现代的主体性。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又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崇尚差异性。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反对权威主义。在课程观上,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4.行动体系研究学说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行动体系研究学者勒温(lewin)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他强调要认识和改进社会实践,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行动体系研究的主要特色;第一,从行动研究的要素看,研究的目的——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研究的情境——当事人的实际工作情境;研究的主体——实际工作者;研究的应用者——行动研究者;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问题的解决——立即应用性;结果的推论——情境特定性;

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研究的方法——兼用量与质的方法,偏向质性研究。第二,从过程看,行动研究具有反思性、民主化和开放性。第三,从行动与研究关系的视觉出发,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围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轨迹,构建和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个研究过程注重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就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归纳和综合,构建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区域内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3.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国外及国内沿海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及成功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对职业教育规律性认识。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来源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中外文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掌握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关的大量观点和理论及其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材料,其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技能型人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自治区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及职业院校;

2.“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研究成果及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文本;

3.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实地调研材料。

三、主要研究内容

(一)概念、内涵及解决短缺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1.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概念及内涵特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的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涉及两个层面的概念:“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其概念及内涵特征加以阐述。

技能型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生产、经营领域中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素养,并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能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有“高级蓝领”、“灰领”、“知识技能型职业教育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说,主要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一般泛指“职业教育人才”。技能型人才相对于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有如下特征:

(1)有过硬的操作技能。技能型人才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

(2)有高超的应变技能。技能型人才经验丰富,对生产操作中的技术问题得心应手,尤其是在处理不正常情况和突发事故中,具有很强的应变技能。

(3)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流程改革和发明创造等方面具有较出色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有持续发展的个人潜质。技能型人才适应新岗位能力强,具有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转岗的能力。

本课题对职业学校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研究对象指向“高素质”,因此我们也在此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质”一词的解释是:“(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

(2)素养;(3) 心理学上指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心理发

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对“素质”的界定:

燕国材认为,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与品质的有机结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将素质定义为“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下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柳斌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从以上学者对素质概念的不同定义可以得知,素质可分为狭义素质和广义素质,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就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人的主体性心理品质,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意志等方面的系统整合,是知识内化、转化和升华的结果,是人的综合精神品质以及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我们认为,“高素质”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或者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体现为:

(1)善于在法律框架内公平竞争,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益。

(2)具备较强的团队精神,提倡与人为善,团结友爱。

(3)讲求信誉,交往讲信誉,做事凭诚信。

(4)善于不断地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用新理论、新观点、新信息来武装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2.技能型人才供需和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市场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兴衰的无数事实证明,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我国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技能型人才在技术工人中比例太低。据统计,全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总数仅占工人总量的4%左右,与发达国家20%-40%比例相差甚远。

(2)高技能型人才年龄结构偏高。据劳动部抽样调查,在技能型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技能型人才只占20%,而45岁以上的占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存在着批量断档的问题。

(3)技能型人才的文化结构普遍较低。据《中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问题探研》(中国培训,2005.6)统计,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工人队伍的文化程度以中专以下学历为主,达到94%,而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6%。目前中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不到七成,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些情况的发生和出现,与我国技术工人职业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4)技能型人才培养速度慢、成长周期长。目前我国的技术工人主要靠自发分散成长,缺乏系统性、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虽然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教育院校承担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任务,但由于起步晚,办学条件差以及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培养的毕业生适应岗位能力不高,加上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很多青年技术人员很难得到晋升和发展。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与实践

1.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与成功经验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是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是产业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古代技艺教育、古代技术教育、近代实业教育以及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是不断解放思想、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职业教育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第一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法律地位。该法律全面地回答了职业教育的性质、主要特征,以及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的基本法则、主要途径、政策措施和设置名称规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教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则进一步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类型、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作出了明确界定,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西方职业教育是在适应本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是本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产物。西方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60~70年代,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或各办学主体在办学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大致分为以“学校为本”的职业教育模式(如法国的“大学技术学校”)、以“企业为本”的职业教育模式(如日本的“工学校”)、“产学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等)。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经历了“近代实验教育”、“近代实用主义”和“现代产业集成与职教理论系统化”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而每一阶段的理论发展总是同技术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构成的科学含量密切关联,并且对特定阶段和层次的技术生产产生了相应的推动作用。西方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成功具有以下经验:

(1)推动职业教育立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2)政府办学,以公立学校为发展主体是各国的共同特征;

(3)服务区域经济、与地方发展联系紧密,是各国职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4)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是各国职业教育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5)建立与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资格鉴定制度是促进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石

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学习内容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知识技术的应用性。同其它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职业教育需要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并需要在实践检验中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的问题。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向前发展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向。影响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理论思潮有: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他在批判“传统教育”对美国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从实用

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书本、课堂“旧三中心”论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教育“以活动、经验、学生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并就教育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强调“创设情境学习,在情境中习得经验,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生长”,“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做中学”、“创设情境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2)构建主义学说:皮亚杰(J·Piaget)、斯腾伯格(Sternberg)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换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既强调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学”。②强调知识是不断改进的新的“知识观”。③提出了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合作教育”观。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职业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教育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建构和灵活应对各种情境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让学生参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主动获得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或学习领域中的一些日常活动和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④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辅导者”。⑤推行多维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偏重知识技能的评价,从多方面看待学生,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后现代主义学说: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的反思与批判,在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多元化时代,它强调“后工业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多元化”发展趋势和倾向,其基本特性是强调“多元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观上,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在道德教育观上,反对道德权威主义,提倡道德多元主义;

在职业教育课程观上,反对学科中心倾向,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4)行动体系研究学说: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勒温(Lewin)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他强调要认识和改进社会实践,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主体构成,进一步把行动研究分为个人的研究、小组的研究和单位组织的研究三种类型。从研究过程看,行动研究具有反思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从行动与研究的关系视觉看,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它包括计划、行动、考虑和反思四个环节,行动研究一般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方案、收集有关资料、考验假设并检查实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措施的有效状况修正原计划,再进入下一轮更高层次的研究等七个步骤。行动体系研究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①教学是反思性实践,教师则是反思性实践者;②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心安排的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③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要重视对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情境的理解;④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来更改、修行教师的教学计划;⑤职业教育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倡导师生在行动中平等地学习,在行动中提升和发展。

3.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1)坚持以“职业性”和“高素质”教育理念办学。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内涵包括办学的层次定位、目标定位、类型定型、专业定位,面向定位与规模定位等。其中,层次定位和类型定位主要是探讨“高”和“职”的关系,它讨论的是培养“什么类型”和“什么层次”人才的问题。职业教育既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区别,又与中职教育培养动手操作型工人相区别,是“高层次性”与“职业性”双重导性的统一体。因此,在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问题上,一是要树立大学理念。二是要树立服务经济的理念。以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先导,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为导向,充分考虑区域内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并据此决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

构;三是要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历史形成的核心价值、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对办学的影响,并在“引领社会发展”理念中不断创新和进步。

(2)贯彻以“满足人的发展”为主旨。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对主体人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求职和就业的需要。职业教育应以培养职业技能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职业教育还应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在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建设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不但为社会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进步的舞台。发展职业教育,我们要坚持以本体价值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进而通过人的发展实现带动社会的发展。

(3)突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根本。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又称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思想、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从表现形式上,职业素养又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外化素养指计算机、英语、语言表达等属于技能范畴的素养,主要从学习和培训活动中获得,并在实践运用中趋成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明荣知耻、遵纪守法、诚信为先,高效工作、团结合作、顾全大局、勤奋钻研、与时俱进。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中的第一要素,它既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也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诚信品质等内在品格。职业教育中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②做好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根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激励学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去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③强

化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的个性特征和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也是学校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院校要创设职业情境,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④注重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指人们紧跟市场和现实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地在工作中注入新的想法和提出合乎逻辑的创新性建议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必须坚持“学生为本”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维。⑤突出合作精神训练。团队精神是指团队中相互协作的个体为实现团队某一共同目标而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团队成员为实现团队的整体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首先在德育教育中应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和课外活动等基础训练中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专业训练中增加小组项目和课题研究等实践机会。教师应更多地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全体成员参与管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每一个成员的共同成长。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促进成员的沟通,从而培养成员的团队情况,增强团队精神的凝聚力。

4.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1)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特征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发挥的程度。职业教育的“高”、“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①要有理论,懂教学,但更要熟悉生产一线,注重应用;②必须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熟悉生产一线、掌握应用技能,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③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更要重职业道德,具“关键能力”。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好的道德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品质即“关键能力”。所以,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和“关键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与相关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协作共事能力,用自己的主传身教品德师范感召学生,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学问。④要开展教学研究,更要注重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学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职业教育教师不但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研究,如教学法研究、课程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同时也要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增强预见性。

(2)关注教师教学生命的成长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高”、“职”的双重属性,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素质提升压力。他们的教学任务重、评定职称难、生活和工作待遇低,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却很高,这种“责权利”严重的失衡结构,势必影响职业教育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创造力。因此,必须高度关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生命的成长。①关注职业教育教师综合职业能力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②关注职业教育教师个体的成长,在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个人需要与职业发展意愿基础上,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舞台和环境;③关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在职教师培训计划,鼓励他们到企业,到生产一线挂职实践,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④关注专、兼职教师的共同成长。职业教育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的优势互补。⑤关注考评制度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构建既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又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和考评办法。

(3)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与培养的有效途径

①政策上的导向与鼓励。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是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第一个直接的最好的成长环境。第一,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植和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和样板,以其引领和带动地方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第二,制订激励教师成才的人事制度。出台职业教育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在评聘高一级技术职称时,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成效突出的教师应优先考虑,教师技术创新与

发明、专利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应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第三,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深入生产实践一线锻炼和提高;开辟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的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建立起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办法。第四,做好教师统筹规划。结合教学和学术发展要求,同时考虑教师的个人意愿,把每个教师都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帮助教师制订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支持教师的业务培训和企业锻炼,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制度建设,增强教师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创造平等、团结、民主、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②学术上的探究与思考。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科研能力意识的培养,倡导职业教育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是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进一步深化。挖掘职业教育教师的内在潜力,才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做到思想上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如帮助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做好科研定位,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进行基本能力和方法培训,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加强教师科研团队建设等。其次,措施上激励教师搞科研。如建立科研网络,为教师提供科技信息平台,组织教师申报各种层次的研究课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并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设施设备;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加大科研成果推广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等。

③教学上的磨励与打造。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能力,因此,职业教育院校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开展教学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加强师德修养和鼓励职业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其次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如采取名师导学;组织开展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

④技能上的锻炼与钻研。为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教师技能的提高不仅要有自身的努力,还必须依靠学校的支持,要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应具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制订出详细的实施计划、目标和措施。第一,多形式、多渠道对职业教育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如实施岗前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校讲学,以兼职教师带动在职教师技能的提高等。第二,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

格证书。第三,将技能考核列入职称评审的指标体系。第四、树立实践教学新理念,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教师。第五、参加一线工作实践,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中去学习和调研;了解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信息和趋势。

5.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一种理想、一个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模式并阔步走进了职业教育的大殿。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尝试”和“行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学说。其基本思想主要有:

(1)专业设置坚持就业导向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紧密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院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当前又适度超前、面向区域又放眼全国、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立足现实办学条件等原则,认真做好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预测、做好与专业相符合的职业能力分析,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机会,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加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课程建设坚持过程导向

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为达成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而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做出选择和安排的系统化方法技术。它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又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动态化过程。课程设计主要涉及两个层次: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即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下,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能力结构;二是课程项目任务的设计,即具体分析每一门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及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并以此进行知识技能传授和调整教学设计。同时参照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劳动力市场及职业和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以及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要求等,

以工作过程系统及所需技能特点为基础,实现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赡性。

②过程导向:所谓“过程”即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任务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工作过程导向学习是学生学习合同(是指以工作为基础,学习者和工作监督人共同制定的学习目标)支撑下的自我管理的过程。

③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教学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的操作层面,行动导向教学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知识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该方案体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检查和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序列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过程。

④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获得职业技能。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首先要建立一个任务。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内容,项目为载体。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为学习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就要设计一个项目。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产品,内容上则是工作任务,目标指向上是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实施应遵循能力核心、行动是教学实施的主旋律、保障条件充分、多元整合策略、开放性、整体优化以及体现个性化等原则。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最常用的是“六步法”程序,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循环往复,实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⑤行动导向教学实施中的“五种”转变:行动导向教学体系除了拥有“双师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外,还应着力实现以下“五种”转变:第一、变教师主动讲授为组织指导和咨询。教师成为教学的组

织管理者、职业知识的传播者、职业行动的教练员、解答问题的咨询师和职业工作过程的引路人。第二,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回答学生提问,指导学生操作,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等。第三、变理论指导实践为实践提升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直奔职业实践操作,教学生怎么做,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探讨怎样做会更好,从而改变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由于学生边做边学、边讨论、边思考,最后将实践操作提升为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职业操作,还弄懂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第四、变传统课堂为工作场景: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习相应的知识,感受不到所学职业的气息,体会不到所学职业的工作氛围。行动导向教学体系尽可能变课堂为工作场所,理实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一种工作氛围,让学生在所营造的工作氛围中去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第五、变理论实践分离为两者的完善结合:现行职业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对分离,只是相对突出了实践教学课时和环节。行动导向教学体系强调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重构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又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6.创新产学结合办学新模式

产学结合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结合是促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发新专业和提高办学内涵的现实需求,也是突破学生就业“瓶颈”的有效选择,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外比较成功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学交替制”、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坚持以学生的就业为前提,实行顶岗工作并获取报酬,校企分工明确,管理严格,有国家制度保障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产学结合的主要模式有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以及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办学模式。合作教育促使高等学校对一些专业课程作出调整,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

济体制还不完善,加上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的缺失,我国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教育存在着如经济发展对产学结合的内在牵引力不足;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指导乏力;学校自身吸引企业合作的内聚力不够;缺乏有力推动产学合作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尚未构建起适应学生参与产学研工作的教育模式;产学合作配套的政策、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纵观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历史,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惟有发展,别无选择,要在树立创新合作教育的办学理念、发挥政府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调控和推动作用、争取政府、企业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培训职教师资的力度、建立和导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建立互惠机制、产学深度融合等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致力探索和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产学结合特色教育新模式。

7.职业教育的特色创新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职业教育的特色创新,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它是在职业教育院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办学主体的刻意追求下,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以及职业教育院校办学选择的创造性,通过锐意追求而逐渐形成的那些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符合教育规律,适应社会与经济需求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先进的、科学的、以及社会公认的个性特征。

(1)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可分为类型特色,层次特色和个性特色。

①类型特色: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因而在办学中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特征:如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的岗位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合作性,师资培养的“双师型”等。

②层次特色: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及职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职业教育的根本点在于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因此,它必须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达到高等教育办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在技术应用上,体现知识点采集的高新技术性,尤其

是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应用,在职业技能培养上更加注重高新技术方面的应用化培训等。

③个性特色:个性特色是指各职业教育院校结合自身所取的经济社会环境、学校优势、办学传统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同类型、同层次学校的独特办学风貌和发展方式。个性特色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之所在。

(2)职业教育特色创新的内容

①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

经济的地方特色决定了该地区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融入本土,汲取地域精华,并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第一、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服务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第二、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及其产业的优化升级,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第三、以地方经济特色为导向,突出培养目标的地域性、行业性、职业性和特色性,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

②职业教育的人才特色

职业教育的人才特色是指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符合国家建设需要、深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第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强烈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劳动者。第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素质发展三方面。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素质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完整体系。

③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对接地方产业,实现服务求发展的桥梁和纽带。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突出专业设置的“速度性”;第二,主导专业设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得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贺攀科 联系电话 邮箱 所在部门工业分析系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 申请时间2014 年12月31 日 结题时间2015年12 月18 日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得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课题从我校得实际情况入手,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得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得课程体系,制订一体化课程得课程标准;打造开放式得一

体化课堂,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合理地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制定新得学生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方案。通过上述教学模式得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一体化课堂,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题就是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为加强电镜技术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得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15年1月由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批准并列入电镜专业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一年得研究,现已结题,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得背景、内容及基本原则 我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弱,学习专业课时感到吃力,怕学厌学心理严重,从而专业系统知识得不到形成,专业技能只能限于盲目性、模仿性得机械操作,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难以形成系统得专业技能。教学方法主要还就是以专业学科为中心得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产生“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职业技能培养"得不良倾向。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对电镜技能人才得要求,也就是为了为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得职业教育得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 本课题主要从职业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要求出发,力足于课堂,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得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本课题拟解决得关键问题与主要内容就就是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得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得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得几项基本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提导思想,贯彻教育部教职成[2015]6号文件印发得《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与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得特点,充分重视本专业与本院校得优势与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电镜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材料 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 “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5月 目录 目录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社会化形势为农机专业建设带来新机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方案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研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调研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调研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查数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基本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企业属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企业类型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企业规模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企业招聘学生的学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企业招生学生的学校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企业注重的能力和素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企业招聘学生的月薪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企业招聘学生的实习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教研活动课题化结题报告201310

“教研活动课题化”实施与研究 一、“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1.学校师资情况 1)随着近几年学校新进、新分一批批教师,学校青年教师比例急剧提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几年教龄的本科毕业生,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热情,都想在教学实践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对于教学,所有的只是“本本教条”,普遍缺少实际教学经验,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似井底之蛙,并且进步不快。 2)就中年教师来说,其中也有不少人处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高原状态”,对学科教学“凭经验”,这使学校缺少突出的学科领军人物。尽管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有的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满堂灌”的层面上;教师埋头苦干,疲于工作,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上没有太大变化等,这与新课程新理念明显不符。 2、教研组活动情况 纵观日常的教研组活动: 1)是教研组活动内容比较随意。教研组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或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学校下达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布置占据了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时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或临时从杂志上、书籍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和指导性。 2)教研组活动的形式比较简单。每次教研活动大多是由以教研组长为主讲人的开展,或上公开课的教师讲讲,而其他教师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教研组活动到底要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有时也不明确,主要局限在听课评课中。 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和思考: 青年教师们有朝气和活力,肯钻研,乐于思考,中年教师突破教学的瓶颈期,需要自身的发展,如何使他们的教学能力能尽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如何改变教师们单打独斗的局面?学校要发展,教师要发展,教育质量要提升,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二)课题推出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教研组活动课题化”,以此来加强推动教研组建设,发挥和强化教研组的学科研究的功能。我们认为,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教学改革的力量。以往大家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同伴互助与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轻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精)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 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 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 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 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 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 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 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 西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来在他们进入最终社会时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 二、引导职业导向,拓展其它技能,培养兴趣多样化。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结题报告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结题报告 包头医学院医学院马淑一 一、研究意义 医学检验学是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各基础医学、经典实验和最新技术成就,渗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临床医学的需要推动医学检验的发展,医学检验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又促进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进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沟通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具备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双重角色的医学检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开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目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技师型医学检验人才,我校的检验专业也是如此,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工作中通常只关心结果准确与否,很少考虑对结果使用的情况,不能从实验室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难与临床医生进行平等对话。为了找出理想的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进行了此项目的研究。

二、技术力量 本课题组成员均系医学技术学院教师,主研人员从事医学检验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年,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并多次合作完成多项省市级和校级教学和科研项目,默契度比较高。申报此项目前,我们已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并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法,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探索出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即适应各级医疗单位和相关研究机构对高技能应用性医学检验不同需求的人才,可以达到“立体化”培养目标:具有熟练的临床检验技能、基本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控制中心、医学研究部门和生物技术公司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高技能性人才。 三、研究内容 新的培养模式包括: 1、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 2、建立适应新医学检验的实习课程; 3、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方法 4、加强检验专业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交叉渗透; 四、需解决的问题 进行此项研究,需要得到教务处和院部的许可和配合方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伊通满族自治县三道乡中心小学校金永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伊通满族自治县三道乡中心小学校金永贵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目前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新一轮的课堂改革更关注人文教育与创新教育,并提出了更多新的问题、新的理念。各地实验区也开展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由模糊的初浅认识到逐渐清晰的了解,再到深刻地理解。但在深入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师是否全面了解各方面的理论体系?是否自觉地运用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选取的教学手段是否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实现,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 (二)本课题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学习是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活动,学生只有分析、理解并掌握了学科的结构与规律之后,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激发思维与智力的发展,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扎根课堂,认真观察、研究和改进常态课堂教学下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真正解决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2)探索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一批适合小学课堂教学实际的课件及教学案例。 (4)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2.研究内容 (1)以“有效教学”为核心,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控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 3.主要观点 (1)三个基本主张:一是让教师更会教,二是让学生更爱学,三是让课堂更具创新与实践。 (2)两个基本理念:一是让知识有更多的教育价值,二是让课堂更加自主开放。 4.创新之处 (1)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又回到教学第一线,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2)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有效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先进性。 (3)作业方式的变革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一、目的意义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自从2010年起,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等三部门启动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创建工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我校荣幸进入了第二批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行列。自2012年6月起,我校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工作隆重拉开了序幕。为了适应社会对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组织全体专业课老师,深入学习国内职业教育理论的成果,走进企业、行业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企业、行业等用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在企业、行业、社会专家的指导下,对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从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如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开展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为了了解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了解学生在示范校创建以来有哪些变化等等,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我们继续更深入的的进行改革,使我们的教学实际和企业的用工完全有效的对接起来。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做以报告。 二、调查对象 眉县职业教育中心电工电子技术专业3个年级(11级、12级、13级)、5个班(电1161班、电1162班、电1263班、电1264班、电1365班)、100名学生(有在校生、也有顶岗实习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组和企业专家,根据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的需求而设计的。在对问卷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随机在电工电子技术专业12级、13级两个年级抽取7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填毕即可收回,又通过邮递的方式向顶岗实习的11级学生发放回收问卷调查表30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统计方法采用百分比处理。调查过程还采取座谈、咨询等方法,尽可能的全面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尽可能的了解学生对示范校建设工作的人才模式改革情况的了

教研项目结题报告ppt

教研项目结题报告ppt 篇一:科研项目结题报告PPT 篇一: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果、关键数据及其科学意义等。关键词不超过5个,并用分号隔开。 是否按计划进行,哪些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进行,原因何在。 3、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 本部分内容是《结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也是科研项目中最有学术价值和可供其它研究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要求项目负责人和承担者实事求是地认真撰写,包括代表性成果介绍,说明其水平和影响,并简要阐述其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等。视情提供必要的国内外动态和研究成果的比较,必要的参考文献出处等。对重要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尽可能“一事一议”,分段撰写,以便今后成果展示或管理汇报时可以整段地剪贴引用。对在后面成果目录表及统计数据表中的一些内容,如学术奖、数据库、软件等,应在本部分中具体地描述。 4、经费使用情况的说明 主要针对资助的经费,给出必要的说明。 5、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包括项目研究工作中的难点和经验,本项目研究是否达

到预期目标,如未达到,请分析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二、研究成果目录和数据统计表 为了规范管理,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如实反映研究成果,要求数据必须准确并保证几个表的数据相对应、一致。成果类型分为“获奖、专利、专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其他”六大类,请归类集中填写,逐类单独编号;无正式录用证明的论文暂不列入;成果名称栏目填写论文题目或专利或奖励名称;主要完成人根据作者或获奖人实篇二: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承德医学院教育科研项目 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类 别:项目负责人:所在部门: 20 年月日填报 1 2345 篇三: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结构和要求 桂平市教育局电教站李毓辉 一、结题报告的意义 课题实验的结题报告,是课题实验研究的最后环节,是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在xx经济转调升级过程中,出现了“招工难”与“就 业难”双重局面,就业结构失衡,青年创业创新动力不足。 据我国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青年的整体创业率仅有 1%左右,在xx地区近年新增就业人口 8.92 万人中,仅 3002 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仅占比 0.03%,青年创业率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有数百万劳动者在参加创业培训后实现自主创业。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生力军的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质量、工作力度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青年学生专业技能扎实,所学专业技能与社会企业

需求紧密结合,在新产业领域青年学生就业状况普遍向好。 但青年学生缺乏相应工作经验,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加之结构改革、技术进步、新经济危机及自身就业观念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压力日益增大。如何更好地推进青年的就业创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青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xx乃至xx中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就成为一个亟需正视的问题。只有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的生活才能有最基本的保障,社会经济才能得到稳步的发展,社会才能保持繁荣稳定。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经济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带来的阵痛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持久的社会问题。当前的青年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问题,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今后我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型,就业创业也在不断的转型和变化,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式的创业热潮、20 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培训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文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 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

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

课题结题报告记录

课题结题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2

XXXXX学院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书 立项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名称职业技能大赛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意义与实践研究 项目负责人 ____ _______ __________ 所属院部 ______机械电子工程学院________ 填表日期 __ _年_ _月__ 日 3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职业技能大赛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意义与实践研究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立项时间 项目完成时间结题时间 是否同 意结题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限填10人,其中序号1为项目负责人)序 号 姓名 年 龄 职称职务工作部门 在项目研究中从 事的具体工作 1 负责人 2 协助实施 3 协助实施 4 协助实施 5 实训指导 4

二、研究成果简介 内容提示: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特色和重要建树等。 一、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结合当前技能大赛的要求和标准,研究适合我院的试点改革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方法,并为机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1、理论意义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改革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建立教学计划培养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技能大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改的成果用来提升大赛成绩,充实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基本工程意识、较高技术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上主要体现在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起到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方向的作用,主体体现了四种价值即质量提高、制度创新、多元互动、职教发展,为探索我国人才的选拔机制和人才准入制度进行了非常意义的尝试,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成为评价各类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职业院校要想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顺应大赛的要求,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更新办学理念,一是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学科带头人;二是要加大投入,完善实训基地设施,保证基地设备的先进性、配套性;三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根据企业、行业最新的岗位技能要求培训学生,使学生适应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四是要加 5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长春市农业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长春市农业学校二O—二年三月 1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建设调研工作长春市农业学校畜牧兽医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组负责,其目的是为我校畜牧兽医示 范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依据。通过社会调研,正确把握 吉林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从而对畜牧兽医专业 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 议。 总论 1、调研的指导思想 畜牧兽医专业调研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中长期发展刚要为指导,以吉林省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目标,以吉林省农业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吉林省、长春市畜牧兽医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需求以及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内容,对吉林省、长春市畜牧兽医行

业、企业、院校、毕业生、在校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为顺利完成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搜集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前瞻性的客观资料,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2、调研的思路 畜牧兽医专业服务面广,涉及养殖、加工和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同时,从事本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规模、性质、主要岗位等有很大差异,全面调查有一定难度。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2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吉林省畜牧兽医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用的人 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 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畜牧兽医人才的总体需求调研与中职畜牧兽医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畜牧兽医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 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必须全面了解畜牧兽医行业对畜牧兽医人才的需 求结构。 畜牧兽医人才需求调研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畜牧兽医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