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且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研究社会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生产力:人们运用劳动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表明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

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原因:1.政治经济学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生产关系,两者辩证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政治经济学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生产关系的,

这两者也是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又有其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有相

似性,且由定义可知四者有内在的联系。

综上,证明应该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研究生产关系。

3.什么是经济规律?其客观性、特点和类型是什么?

经济规律:经济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

客观性: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如果经济条件改变了,或消失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也会改变或消失;如果产生了新的经济条件,新的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

(2)不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会按其本身的要求发挥作用。(3)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或改造某种经济规律。

(4)当人们在工作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时,社会经济就会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特点:(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区别)

(1)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对任何人都一样起作用,而经济规律有一定的阶级性

(2)自然规律一般永恒,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3)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活动而表现出来

类型:(1)人类各个社会形态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2)某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

(3)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特有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按劳分配)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并不是物,而是在物的掩盖下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商品经济是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3)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才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4)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

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即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着物品本身对人的使用关系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是价值的表现

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体现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关系:(1)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用于交换时,这种有用物就具有交换价值

(2)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存在为前提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同商品的不同交换价值,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4)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物本身对人的使用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表现为价值与价值的交换,实质上是劳动与劳动的交换,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产品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则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的历史范畴

联系:二者相互依赖,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为前提;作为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

原因:(1)商品的本质是反应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

属性,特有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3)它是使商品能够同其他一般产品相区别的本质属性,是否具有价值,是区别产品与商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他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如何?

(1)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也称有用劳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

式的人类无差别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同时支出的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是实质,具体劳动是形式。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源泉之一,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关系:<1>商品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体现人与自然关系;价值

是商品的本质(社会)属性,抽象劳动体现人与社会关系

<4>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源泉之一,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

一源泉.

4.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关系:劳动生产率和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

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效率。它的高低,

可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测量,也可用生产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产生: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个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结合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本质:货币是经常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能成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分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一般财富代表贮藏起来,能自发

的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4>支付手段:商品发展出现赊销赊购的现象而发生的作用

<5>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作用

6.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理解?

(1)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

通手段不断运动。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由流通中

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决定的。

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次数(2)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目前世界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

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年平均递增率在2%到3%时,为基本稳

定;增加到9%以内,为温和型通货膨胀,增至10%以上,为恶

性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理解:两者是相互对应的经济现象,都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结果,都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良性货币现象,只不过前者表现为需求过大,供给不足;后者表现为供给过大,需求不足。两种现象均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7.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一般作用?

(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其客观要求是: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必须按照等价值量的原则进行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幅度不可太大,长期看两者一致

(3)作用:<1>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但是盲目、自发、滞后的调节,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2>对社会生产起推动作用。但有时生产者为了自身利益保守技术秘

密,客观阻碍了生产

<3>对生产者起物质刺激和优胜劣汰的鞭策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关系。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顺利进行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

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

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三种循环的统一

条件:产业资本顺利进行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1)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指产业资本家必须根据生产的内容,按一定比例将其资本分为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各自执行各自的职能。无论流通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的中断,都会使整个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

(2)时间上的继起性是指每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即都要顺次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最后回到它们原

来的职能上

(3)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也是继起性的后果。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三种循环的统一。

2.什么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有哪些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资本周转: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次数公式

影响因素:(1)生产资本的构成

(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3)信用制度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产生有重大影响。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一般来说,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同一数量的可变资本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就能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在可变资本数量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年剩余价值量增加,年剩余价值率也会相应提高。年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成正比例的。

3.怎样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资本是个别资本的有机结合,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能由社会资本执行职能结果的社会总产品来提供。因此,考察社会再生产不仅要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而且还要考察它的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社会再生产需要的产品,即资本家从哪里和怎样获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消费资料。只有同时实现社会总产品的这两个“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实现。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实现条件?说明了什么?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

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假定考察对象是纯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上只

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全部产品都按价格出

售价格不变;没有对外贸易。

不变资本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全部消耗,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为使第二年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在原有规模上继续进行。两大部类产品的各组成部分必须进行全面的交换,使其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实物上得到替代。

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不变资本的交换,只需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生产部门之间的交换即可得到实现。其次是第二部类内部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交换,该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的价值,必须用消费资料来补偿。而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本身在实物上就是消费资料,因而只需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来实现。再次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由于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上相等,在实物上又可恰好互相替换,所以,必须且能够经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Ⅰ(v+m)=Ⅱ(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购买追

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剩余价值现实地转化为资本,同样第一部类和

第二部类的年产品经过组合之后进行全面的

交换;第一部类通过该部类内部的交换来实

现,第二部类也通过该部类内部的交换来实

现。经过上述交换之后,两大部类的年产品

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实现,于是开始第二年的

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实现了。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与追加的可变资本及资本

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

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即

说明:两大部类中任何一个部类的扩大再生产,都离不开另一个部类,都要以另一部类提供追加的物质资料为条件。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地出现的种种异常的经济现象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即只是相对于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而绝不是同社会实际需要相比较而显得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企业内部有组织,全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

7.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首先,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从物质要素上看,不仅表现为大批机器设备闲置,而且还使大量机器设备遭到破坏。当危机过去后,随着市场行情的逐步好转,资本家便着手恢复生产,为在社会萧条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利润,他们需要重新购置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以更新固定资本,这说明危机是大量更新固定资本的起点。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首先推动第一部类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就业工人增加,这又会推动第二部类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使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转入复苏阶段。

其次,固定资本更新又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物质条件。因为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意味着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以便商品供应量迅速增加,而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都远不够与之适应,又会出现生产与消费的严重脱节,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调现象加剧,再次导致经济危机。

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

内容:

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作用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

和流动资本。

目的:不变、可变资本目的是揭露剩余价值来源,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为以后一系列理论奠定必要理论基础。

固定、流动资本的目的是着重说明资本周转的时间和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在剩余价值率相同条件下,一定数

量可变资本就能产生更多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

第五章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

1.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意义?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2)部门之间的竞争不同于部门内部的竞争,它是为争夺更

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表现为资本从

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它既包括原有

资本在各个部门间的流出和流入,也包括新资本的投向

和规模大小的变动。

(3)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这种自由转移,通过各部门商品

供求总量的变化和商品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结果形成

一种趋势:社会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平均化形成全社

会的一般利润率即社会平均利润率

(4)经过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

于平均化,形成了社会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就是剩

余价值总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意义: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阐明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指出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总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在更加完善的科学基础上

(2)资本家阶级按照资本的比例共同瓜分全体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都处于对立地位,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2.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资本的性质: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的商品资本职能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态。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职能,也就是从事商品销售,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它是通过商业购买阶段和出售阶段来执

行的。

商业利润的来源:资本是不能在流通领域中自行增值的。商业利润只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

商业资本家的。由于商业资本家独立承担商品买卖的业务,产

业资本家用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

资本家再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这种购销之间的差

额就是商业利润。其高低同样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由产业、

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来决定。

3.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借贷资本:货币资本家为取得利息暂时借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本质:体现着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以及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特征:(1)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2)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即所有权资本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即G--G’

4.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信用作用的二重性?

信用: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资本主义信用:(1)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2)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一方面,资本主义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信用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2)信用节省了流通费用,加速了市场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

(3)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4)信用银行作为社会的总簿记,成为社会的结算中心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信用加深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

(1)信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3)信用加速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5.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虽然都是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一种投入,由于不同的土地所有制相联系,因而有不同的性质。

(1)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同超经济强制关系即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联系。资本主义地租以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为基础,表现为纯粹的经济契约关系,不存在经济外的强制关系。

(2)封建地租包括农民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3)封建地租体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地租不仅反映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还反映了他们三个阶级的利益关系。

6.农产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在市场上,农产品价格都是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像工业产品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的土地决定,势必造成劣等地荒芜。由于土地有限,只靠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要求,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直到经营劣等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为止。所以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7.什么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它们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生产条件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一种地租形式

<1>级差地租Ⅰ是指同时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所产

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2>级差地租Ⅱ是指同一土地连续投入同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所形成

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产生条件:土地的等级差别是形成地租的条件

原因:土地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绝对地租:与土地等级无关,只要有土地私有权有垄断而必须缴纳的地租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租地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

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他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1)垄断就是少数大公司、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市场、原料等,所进行的操纵和控制

(2)自由竞争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的发展必然引起垄断

(3)股份公司大量集中资本的结果,加速了生产集中,当一个部门的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使商品的销售和生产都集中于几家或几十家大公司,这些势均力敌的大公司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竞争,就可能达成协议,联合起来控制该部门的生成,市场、原料,从而使垄断成为必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就被垄断所代替。

(4)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初是短期价格协定;进一步发展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是更发达的垄断组织;更复杂的是康采恩;60年代出现规模庞大的混合联合企业

2、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利润的来源何在?

(1)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人为规定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

低价两种形式。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主要作用的

价格形态。

(2)垄断利益归根到底来源于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除了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外还包括:

<1>通过垄断高价向消费者出售消费资料,侵占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一部分

工资

<2>通过垄断低价收购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从农民、手工业者那里榨取他

们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通过垄断低价收购中小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和零件,把非垄断资本家剥

削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转移到垄断资本家手中<4>通过不等价交换的对

外贸易或直接投资,把殖民地、附属国以及经济落后国家劳动者创造

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5>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

结合,通过国家的军事订货、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把社会

上其他阶层的部分收入转化为垄断资本家的收入

3、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他代替自由竞争占了统治地位,并成为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垄断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竞争。

(2)在垄断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自由竞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由于各个部门、各企业的发展,固技术和经济的原因也是不平衡的。因此竞争的基础和经济条件依然存在,二者总是并存的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特征,调节经济的手段、内容、形式?

原因:(1)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2)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须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由国家给予私人资

本以资助

(3)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需要国家加以干预

特征:(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

调节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活动的层次看,调节主要内容:

(1)局部比例调节:国家执行各项有差别的经济政策,通过国家从某一部门取出和返还来引导和刺激某些部门的发展,抑制另一些部门的发展(2)宏观比例调节:总需求管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再生产的调节直接调节:如国家进行生产投资刺激需求,政府采购商品等

间接调节:通过经济信息,各种经济参数来营销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调节手段:

(1)财政调节:<1>通过预算

<2>调节税率、税种和税收起征点,实行某些减税退税政策

<3>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

<4>实行财政补贴

<5>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买卖

(2)货币调节:<1>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2>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调节:<1>强制性收入政策

<2>非强制性的“指导性”方法

<3>收入指数化措施

(4)国家的计划调节

5、帝国主义时期经济的五大特征

(1)生产集中和垄断(最根本特征)

(2)资本输出

(3)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市场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5)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6、资本输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必要性:资本过剩,是引起资本输出的直接原因;带动更多商品输出,扩大对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有利于垄断原料来源;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经济落后国

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能性:在垄断基础上,产生大量过剩资本,资本输出的国际经济条件更加成熟7、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对经济、政治的控制

对经济的控制,通过“参与制”来实现--购买公司股票掌握股票控制额

对政治的控制,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大垄断资本家有时需要在政府中找

代理人,有时需要亲自出马控制政权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概念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容和要: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 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最新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 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大一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第一步,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两个以上的概念,还要略述两者关系;第二步,对或者错(部分对或错)的原因阐述;第三步,总结。简答题:一般是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几个小分点,问题的核心概念要阐述,分点不要求特别细说,但要考虑全面。分析题:有这样几种思路以供答题参考:第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二种,从事例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第三种,一个大理论,内含几个要点,即按照总分结构,在一个大框架下进行内容的组织 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变化。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反过来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必然是价值的变化。

价值规律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工人的消费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与资本家无关。 资本积聚的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个途径,所以,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的资本。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I(v+m)>IIc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成本价格是商品社会的公共范畴,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相同的。平均利润同成本价格和利润相比,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大一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

大一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2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资料【】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D按比例发展规律【】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C社会分工的出现 D私有制的产生【】 5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换算的比例是 A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协商决定的 B商品生产者在长期交换实践中自发确定的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这两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7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C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8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 A工人出卖劳动所得到的货币额 B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 C工人购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的货币额 D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实现的货币额【】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问答题 导论 1.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1.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学说?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4.商品价值量如何决定?劳动生产率如何影响商品价值量?用这一理论解释东北居民秋天购买冬储菜(萝卜、白菜、土豆、大葱等)现象。 5.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济管理。 6.简述货币的流通规律。 六、计算题 年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为本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消的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元。试计算: ①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是多少? ②货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商品有何特殊性? 3.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不同?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这种区分有何意义? 5.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7.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报酬,而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8.试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六、计算题 1.吉林省辽源市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生产煤1.88吨,每吨煤售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试计算: ①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②剩余价值率是多少?(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1936年,天津东亚毛呢有限公司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每天0.40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12磅毛线,每磅售价2元,生产12磅毛线原材料价值为19.2元,工具设备磨损费2.4元。试计算: ①资本家在一个工人身上每天垫支的资本价值是多少? ②一个工人每天创造的新价值是多少? ③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 第三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1.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2.资本积累的原因、实质是什么? 3.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 4.相对过剩人口有哪些基本形式? 5.简述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7.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哪些特点? 8.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9.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六、计算题 1.某资本家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 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 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