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学概论》试题答案

《文化学概论》试题答案

《文化学概论》试题答案
《文化学概论》试题答案

《文化学概论》试题答案

一、填空

1、文化系统中的四个主要子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信息文化)

2、根据美国科学家摩尔的观察,人类文化中遗留的动物本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恐惧本能、争斗本能、渔猎本能、种族本能、游戏本能、模仿本能、懒惰本能、复仇本能、自私本能(任填三个))

3、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描写的三种文化模式分别命名为日神型、 _________型和_________________型。

(文化模式、酒神型、偏执狂型)

4、世界三大人种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蒙古人种、赤道人种、欧罗巴人种)

5、古代希腊著名的两大史诗是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伊利亚特、奥德赛)

6、美国学者亨廷顿在《_____________》中将世界文明分为中华文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西方文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7、文化的四大特征是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人为性与群体性、普同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变异性、功能性与系统性)

8、人类起源神话有两大类型,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

(创世型进化型)

9、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文化归纳为 ________ 感文化,将基督教文化归纳为________ 感文化。

(耻、罪)

10、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嫡长子继承制,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阀氏族制、宗族制)

11、中国文化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先秦,中国文化的_________期;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的奠基期;_________,中国文化的成熟期;__________,中国文化的转向期。

(萌芽期、秦汉魏六朝、唐宋、明清)

12、儒家文化以修身、 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为其人生价值取向。

(齐家、治国、平天下)

13、语言的三种实践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取功能、述说功能、建构功能)

14、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始采集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15、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喜剧,_______,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印度梵剧)

16、文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田野调查、_______和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

17、各少数民族创造了有各自特色的建筑艺术,如藏族人民创造了_______,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创造了美丽的穹窿顶建筑,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形式各样的_______;傣族人民则创造了玲珑秀丽的_______。

(石砌高碉建筑、喇嘛庙建筑、佛教寺塔建筑)

18、曾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会长的怀特,1949年出版了《_______》一书,也提出要建立一门独立的文化学。由于他在倡导和促进这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的贡献,被人们称为"_______"。

(文化的科学、文化学之父)

19、不同文化交汇有多种结果:_______、融合、_______、_______。

(增添、同化、综合)

20、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_______、《李尔王》、_______。

(《奥瑟罗》、《麦克白》)

21、15世纪以后,西方文化学出现了长足进展。促使这一转变的是三个条件:地理大发现、

______、______。

(文艺复兴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调查)

22、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_______、_______。

(《西游记》、《金瓶梅》)

23、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有发现和发明、传播、文化丧失以及_______。

(涵化)

二、名词解释

1、地理决定论

认为地理环境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代表人物有博丹、孟德斯鸠等。

2、文化类型

文化类型——是一个用来作为文化分类的术语,它指的是各种文化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整合为整体所显示的外在特征。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文化类型”条:“在文化分类中,一种以经过选择并互相起作用的各特征或各组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结构。”

3、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一种文化的内部从最简单的文化特质到极复杂的各个文化层面按一定秩序相互结合并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过程。

4、重义轻利

义,指道义,要求品德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利,指物质利益、功利。从总的来看,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重义轻利。

5、反文化

反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抗、有意识地否定主流文化的一些文化现象,其中既有先锋文化,也有消极文化。

6、文化变迁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特质、文化因素上量的渐变以及进而导致的文化结构、文化模式的变化。

7、中和思维

中和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总是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8、本我

是人与生俱来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肉体是它能量的源泉。本我是

一种潜意识,它强烈地冲动着,希望得到满足。但本我同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它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

9、文化类型

文化类型——是一个用来作为文化分类的术语,它指的是各种文化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整合为整体所显示的外在特征。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文化类型”条:“在文化分类中,一种以经过选择并互相起作用的各特征或各组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结构。”

10、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关于天和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各种学说。

11、文化学

文化学是一门以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她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但并不包揽各个领域的专门研究,而是着重考察体现在人类文化各个层面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以及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从这种综合考察中,揭示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展现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与普遍规律。

12、生态小生境

"生态小生境"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术语,指人类或生物在利用环境以及在和其他生物相处中所占的具体地段环境。生态小生境是生态系统中的小单位,包含有人类或生物所必需的生存条件以及其他生态因素。

13、超我

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

14、归属地位与获致地位

有一些天生授予我们或至少生来就已预定好的地位,其余的是我们在变幻莫测的生活中获得或至少是无意中获得的。美国学者林顿把后者叫做“获致地位”,而前者则称为“归属地位”。

15、血缘家庭

血缘家庭: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种家庭类型。它由嫡亲的和旁系的兄弟姐妹集体相互婚姻而建立的。这一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提出,马克思恩格斯予以肯定。

16、文化迫力

马林诺夫斯基功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类要生存,首先就要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衣、食、住、行、繁衍后代等),要满足这一基本需要又必须有各种社会组织形式来保证,这就产生了社会组织形式或制度的需要,有了社会组织的人们进而又会产生新的、精神方面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会产生一种文化迫力,这种迫力是一切社会团结、文化绵续和社区生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正是在个人生物需要和社会文化迫力的的基础上,产生了满足这些不同需要的文化。

17、文化化

文化先于个人存在。每个人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他不断地从周围的文化中学习,被文化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加工。这个过程被称为"文化化"。18、集体意识

是迪尔凯姆学说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集体意识",就是同一社会的成员平均所共有的信仰和感觉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的具有自身意义的体系,所以又称之为"共同意识",它由"集体主体"所负载。

19、文化形态

文化形态指某一文化类型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状态或表现形式。

20、服饰

服饰是指人体穿着的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各种物什。服饰的主体是服装,同时也包括头、手、颈、脚、胸等人体部位所佩带的各类饰物。

21、亚文化

亚文化指包含在主流文化之中而又具有某些独特要素的群体文化。地区、民族、阶级、职业、性别等,皆可形成不同的亚文化。

22、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是指文化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秩序。文化结构的不同,决定了文化系统的不同类型、性质与功能。

23、涵化

当一个群体或社会与一个更为强大的社会接触时,弱小的群体常常被迫从支配者群体那里获得文化要素。在社会之间处于支配-从属关系条件下的广泛借取过程通常被称为涵化。

24、菜系

菜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因其独特的物产、气候、历史条件和饮食习俗,人们运用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术,所制作出的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众多地

方菜的总称。

三、简答题

1、文化的广义理解与狭义理解区别何在?

广义着眼于人与动物、自然与社会的区别;狭义着眼于人类中经济基础与相对应的精神文化的区别。

2、人对文化模式的接受有何差异?为什么?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一种文化中的具体成员,无论他的活动多么,也不可能穷尽自己文化模式的一切方面,不可能与自己文化模式中的所有方面取同,他只能作为自己文化中的特定角色,在自己所接触的那些方面与文化模式取同。此外,同一文化中的成员,不仅有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分工、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还有居住地域的差异。这种种差异,使得不同的成员对自己文化模式的取同,也必然表现出差异性。

3、文化整合有哪几种途径?

对创新文化成分的选择。

对外来文化成分的修正。

对自身文化中某些不适用成分的扬弃与改造。

4、中国文化的整体风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大陆型文化,中华民族生活的东亚大陆,远离其他文明中心,周边又多有地理屏障,造成一种与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这对中国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久远而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东亚大陆,是典型的"大陆民族的文化"。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环境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展的地理前提,而这种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在历史上发生过双重功能。功能之一,是使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进、陈陈相固的延续性。功能之二,是使中国人逐渐染上自我中心主义痼疾。

(2)农业文化、农业文化跟其他类型的文化不同。价值观上和生活观念不同。具体体现为:土地的多寡成为一个人的地位、财富的重要标志;政府采取"土地所有权"运动,防止土地兼并;人们追求恬静安逸的精神境界,有着知足常乐的乐观精神。

(3)“伦理政治”的宗法型文化、中国古代'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准则。

(4)尊正统斥异端的学术文化,尊正统即奉行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为唯一合法的真理性的东西,使人们去遵守效仿;斥异端即凡是不符合该种思想、观点的都被视为不合法、不正确而给予排斥和批判。

5、根据利基的观点,人类进化经历了哪四个主要阶段?

利基四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人的系统(人科)本身的起源,就是在大约700万年以前,类似猿的动物转变成为两足直立行走的物种。第二个阶段是这种两足行走的物种的繁衍,生物学家称这种过程为适应幅射。在距今700万年到200万年前之间,两足的猿演化成许多不同的物种,每一个种适应于稍稍不同的生态环境。在这些繁衍的人的物种之中,在距今300-200万年之间,发展出脑子明显较大的一个物种。脑子的扩大标志着第三个阶段,是人属出现的信号,人类的这一支以后发展成直立人和最终到智人(Homo sapiens)。第四个阶段是现代人的起源,是像我们这样的人的进化,具有语言、意识、艺术想象力和自然界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的技术革新。”

6、语言发展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有何作用?

语言的发展对于人类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口语的进化显然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一个转折点。动物生活在有形的物理世界中,人类除了物理世界之外,还用语言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与自然物理世界既相联系又相对立的文化世界。只有语言能够冲破锁住一切其他生物的直接经验的牢笼,把我们解放出来,获得了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由。

语言就随着人类的智力增加、工具使用及社会化沟通的需要,不断进化,互相促进。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很可能出现过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它的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建构、传递与积累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7、文化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文化主要有四大部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信息文化。文化系统的表层是物质文化,它是由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触知的文化事项,包括人类的

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物。文化的中层是制度和行为文化,即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如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组织形式等等。文化的里层是精神文化,它是人与自我意识关系发展的产物,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发展进化,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贯穿文化系统表里的是信息文化,如语言、文字、姿势及其它信息符号,它们是人类用来创造、保存、积累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8、什么是“文化模式的个人取同性”?

任何文化模式的存在,都以它的成员普遍接受为前提。同一种文化中的成员,犹如巨流中的水滴,身不由己地与自己的文化模式取同,并把这种取同视为天经地义。这就是文化模式的个人取同性。个人对文化模式的取同,不是生理遗传,而是所有成员无意识地对自己文化长期适应的结果。

9、家族的职能包括几个方面?简要叙述每方面的内容。

对内职能:第一、维持共同生计;第二,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即生儿育女。第三、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合。第四、管理、制约、调整内部成员行为。

对外职能:第一、家族是向社会提供劳动力、智力、财力的基地。第二、对老、弱、病、残、孤、寡承担扶养义务。第三、维系和发展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

10、如何理解文化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对个体来说,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说,文化是继承的。然而,人类的文化又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空间及其它条件的变化,文化会不断发生变迁,这就是它的变异性。

11、人类的家庭类型及其具体涵义是什么?

(1)血缘家庭,是由嫡亲的和旁系的兄弟姐妹集体相互婚姻而建立的。

(2)普罗路亚家庭,是由若干嫡亲和亮度系的姊妹集体地同彼此的丈夫婚姻而建立的。(3)对偶家庭,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但不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愿意的期间才维持有效,它是专偶制家庭的萌芽。

(4)父权制家庭,这是由一个男子与若干妻子结婚而建立的;通常由此产生将妻子幽禁于

房中的风俗。

(5)专偶制家庭,这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

12、个人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文化先于个人存在。每个人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他不断地从周围的文化中学习,被文化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加工。这个过程被称为"文化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的文化化过程是完全偶然性的,它依赖于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习得的。

文化先于个人,就此意义来说,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的产品。当然,个体一旦形成自我意识,也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反作用。但这属于事物的次要方面。

四、论述题

1、试以中国为例说明文化传播的选择性特征。

文化的传播具有选择性特征,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过程而不是自动化的过程。。只有那些适应当地社会需要,优越性显而易见,而且与当地文化传统相容的事物,才能被接受。社会对与自己的文化不相容的来自其他社会的东西加以排斥。

2、说明语言发展对人类文化起源的主要作用?

语言的发展对于人类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口语的进化显然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一个转折点。动物生活在有形的物理世界中,人类除了物理世界之外,还用语言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与自然物理世界既相联系又相对立的文化世界。“只有语言能够冲破锁住一切其他生物的直接经验的牢笼,把我们解放出来,获得了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由。

3、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以民为本。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孔子历来主张重民、富民、教民。在"民、食、丧、祭"这些世间大事中,将"民"列为首位。孟子则提出影响中国

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的座右铭。荀子亦主张民为邦本,他的君舟民水的著名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

不仅儒家主张民为邦本,道、墨、法诸家也都具有以民为贵的重民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一重民贵民的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强化。

第二,重人伦轻鬼神。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位,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论语》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记载,孔子以后,孟子、荀子以至宋儒都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汉代仲长统则更明确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发展了儒家的人本思想,呈现出重现世、重人伦、重人事而敬宗教、远鬼神的整体趋向。

第三,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人本关怀,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这种人本主义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人际关系中来定位。每一个人自他诞生便进入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有其行为典范与道德模式,这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每个人则在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责任,它更重视个体对于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而不太重视个体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也不太重视每一个体自身的权利。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不在于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和个人精神的愉悦,而是从个人与对象(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一方面,个人必须担负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个人又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注重个人修养。

4、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生价值取向“修齐治平”思想指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一思想。

修齐治平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进取态度,直接提出修齐治平的是《礼记·大学》。在修齐治平的价值取向中,修身是做人的关键。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指导道德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修身可以包括三个层面:远大的志向、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在人格和道德的修养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或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必然注重内在修养,即人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从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来看,修齐治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在推动文化的发展上,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它有利于弘扬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克己奉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激发个体的创造活力等等。但是,从传统社会来看,由于受孔子"学

而优则仕"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个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似乎就只有走从政当官这条路,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知识分子的心灵。

5、根据摩尔的研究,人类文化中有哪些动物本能的遗留?你怎样看待人类文化中动物本能?

美国人类学家摩耳观察到现代人中有许多野性的遗留物,如恐惧本能、争斗本能、渔猎本能、种族本能、游戏本能、模仿本能、懒惰本能、复仇本能、自私本能等等――都是承继自野蛮人的。

人是生物性与文化性互动互补的产物。人的生物基础,首先是谋食、繁衍这两大本能,然后是其它本能,促使人类不断进行文化创造,以满足本能的需要。由于满足生物需要的程度与方式永无止境,故文化创造活动也永无止境。从另一方面看,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改造人类的本能。一些不适应新环境的旧本能会渐渐消退,而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人类产生的一些新本能,如道德、同情、公平、节制、宽恕、怜悯等等,不断得到发展,使人类逐渐迈向更高的文明阶段。

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展开论述。

6、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举例说明它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古代人本主义思想内涵:第一,以民为本。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第二,重人伦轻鬼神。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位,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第三,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人本关怀,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不在于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和个人精神的愉悦,而是从个人与对象(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一方面,个人必须担负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个人又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注重个人修养。但这种人本主义更重视个体对于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而不太重视个体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也不太重视每一个体自身的权利。

联系现实事例来论证。

7、举例说明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举例说明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文化变迁指的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特质、文化因素上量的渐变以及进而导致的文化结构、文化模式的质的变化。

首先,文化的变迁经历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文化的变迁经历着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再次,文化的变迁往往首先是从物质文化的变异开始,而后导致行为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引起精神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等的变异。最后,文化变迁的过程是克服文化惰性的过程,文化变迁是通过矛盾斗争实现的。

论述中要有例子。

8、举例说明宗教的文化内涵与实用功能。

举例说明宗教的文化内涵与实用功能。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具有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首先,宗教是对存在的一种反映,它采取的是幻想的、颠倒的、歪曲的形式。其次,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宗教信仰系统,也包括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实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心理调节功能、平衡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论述时要求举例。

9、文化有哪几种特征?

⑴人为性的群体性

文化的首要特征是人为性,大自然中的自然物不是文化。人类文化中一些即使纯粹的自然物,如风景、奇石、珊瑚、宝石等,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投射其上时,才呈现出文化的意义。所以有学者指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

文化是在人类的群体活动中体现的,是为满足群体的需要而创造,为群体所享用,通过群体而传播与继承的。文化为群体所共享,也对群体中的每个人实行着限制。

⑵普同性与多样性

文化的普同性由人类的类本质所致,表现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民族、时代、阶级、职业的背境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现象。而另一方面,文化在不同条件下又有相当的差异,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如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等。

⑶继承性与变异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对个体来说,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说,文化是继承的。然而,人类的文化又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空间及其它条件的变化,文化会不断发生变迁,这就是它的变异性。

⑷功能性与系统性

文化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任何文化,必有特定的功能。失去了功能的文化,迟早会变异或消亡。

人类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文化系统是由许多具有特定功能的文化要素按一定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文化要素是构成文化的单位。最小的文化单位可以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文化元素,如筷子。最大的文化要素则是由许多同一类型的文化元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文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等。文化系统中的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制约,并且发生着多米诺骨牌那样的连锁反应。

10、文化传统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当代生活中的例子为证。

一个民族或国家,其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从文化实体的内部来考察,文化传统是由人们在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中创造的文化要素凝聚而成的。

文化传统的形成与转化过程中,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人不可能割断传统,但他们又觉得它是不完美的,常常被迫去修正它。当一个社会的某个成员以新的方式对环境作出反应,就出现了创新。当这种发现和发明逐渐为一个社会更多成员所接受,原有的行为方式发生变迁,文化传统就发生了转化。

文化传统的转化,有时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所谓外部条件,是指不同文化间的比较与交流。一种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一般都是有选择性的。不同文化交汇有多种结果:(1)增添。即在本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因素。如中国南北朝时的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交流得到的胡瓜、胡豆、胡椒、胡琴、胡服等。(2)融合。以本地文化传统为主,与外来文化融铸为一种新的传统。(3)同化。一种文化受另一种文化影响,而变得与对方越来越相似。文化人类学家有时也称其为“涵化”。(4)综合。几种文化传统交汇,促成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新传统的出现。

11、结合现实谈谈传统与时尚的关系。

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

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每个社会中的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与传统相对应的概念是"时尚"。时尚是新近流行的东西,尽管它可能有着传统的内核,但它在形式或内容上会披着一件时髦的外衣。时尚和传统都呈现出一种范型,并且能为他人所接受;但是,时尚寿命短暂,必须较快地在大多数人中找到它的接受者;而传统因为寿命较长可以慢慢发展。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转化,开始是时尚的东西后来会转变为传统。例如旗袍和中山装,开始出来时是一种时尚,但现在已经成为传统的服饰式样了。

12、如何评价天人合一的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了政治,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儒学思想看,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天人合一认为,自然变化体现着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月正常运行时说明人世间的一切都正常;而当人事出了问题,君昏、臣奸、百姓反时,那么日月也都会以反常予以警告。

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儒学的实践看,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且成为他们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依据。天人合一还具有劝谏的作用。凡是出现异常的自然现象,统治者都会检讨皇帝的言行政策是否有失误。

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一是在于当时农耕社会,农业的播种、收获全仰仗于自然;二是当时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人们可以完全解决、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程度。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性,第一,自然与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精神带有唯物的因素;第二,它监督督促以皇帝为首的官僚要清正廉洁,实行仁政;第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实施促使人们去研究自然,推动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也有一定的消极意义:第一,过于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使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数术学、易学非常发达;第二,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自然变化归因于人世,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第三,天人合一过于强调人对自然的迎合,而忽视甚至不敢对自然开发利用,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学概论答疑题

1、个人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文化先于个人存在。每个人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他不断地从周围的文化中学习,被文化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加工。这个过程被称为"文化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的文化化过程是完全偶然性的,它依赖于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习得的。

文化先于个人,就此意义来说,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的产品。当然,个体一旦形成自我意识,也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反作用。但这属于事物的次要方面。

2、文化学在当代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人面临着三重疏离。首先是与大自然的疏离。其次,现代人也与社会疏离,最后,现代人也与信仰疏离。他们不再信仰什么终极价值,不相信人生有什么使命和神圣意义,他们放逐了上帝,也放逐了主义,他们现在发现科学的力量也很有限,特别是科技带来的消极后果日益明显,这使他们感到迷茫。在人类社会,现在面临的主要冲突几乎皆由文化引起。

文化学建设的一个有利条件,是人类学对文化的研究已有非常深厚的学术积累。作为一门以人类为对象的科学,人类学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与文化特征,对人进行全面的研究,特别注重人类各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强调人类的种族和文化特点。人类学家迄今至少对两千种以上的不同社会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描述,这些宝贵的调查成为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文化人类学家100多年来进行的种种理论与方法探讨,成为文化学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出发营地。

3、文化有哪几种特征?

⑴人为性的群体性

文化的首要特征是人为性,大自然中的自然物不是文化。人类文化中一些即使纯粹的自然物,如风景、奇石、珊瑚、宝石等,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投射其上时,才呈现出文化的意义。所以有学者指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

文化是在人类的群体活动中体现的,是为满足群体的需要而创造,为群体所享用,通过群体而传播与继承的。文化为群体所共享,也对群体中的每个人实行着限制。

⑵普同性与多样性

文化的普同性由人类的类本质所致,表现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民族、时代、阶级、职业的背境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现象。而另一方面,文化在不同条件下又有相当的差异,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如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等。

⑶继承性与变异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对个体来说,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说,文化是继承的。然而,人类的文化又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空间及其它条件的变化,文化会不断发生变迁,这就是它的变异性。

⑷功能性与系统性

文化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任何文化,必有特定的功能。失去了功能的文化,迟早会变异或消亡。

人类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文化系统是由许多具有特定功能的文化要素按一定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文化要素是构成文化的单位。最小的文化单位可以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文化元素,如筷子。最大的文化要素则是由许多同一类型的文化元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文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等。文化系统中的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制约,并且发生着多米诺骨牌那样的连锁反应。

4、简要谈谈文化的结构

文化结构是指文化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秩序。文化结构的不同,决定了文化系统的不同类型、性质与功能。

一般认为文化主要有四大部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信息文化。文化系统的表层是物质文化,它是由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触知的文化事项,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物。文化的中层是制度和行为文化,即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如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组织形式等等。文化的里层是精神文化,它是人与自我意识关系发展的产物,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发展进化,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贯串文化系统表里的是信息文化,如语言、文字、姿势及其它信息符号,它们是人类用来创造、保存、积累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在文化结构中,处在表层的物质文化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也是其中最活跃、变化最快的要素,它是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程度的外在标识。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规范,制约着特定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有相当的稳定性与继承性。至于精神文化,正如克罗伯所言,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文化变迁中最难改变的部分。

5根据利基的观点,人类进化经历了哪四个主要阶段?

利基四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人的系统(人科)本身的起源,就是在大约700万年以前,类似猿的动物转变成为两足直立行走的物种。第二个阶段是这种两足行走的物种的繁衍,生物学家称这种过程为适应幅射。在距今700万年到200万年前之间,两足的猿演化成许多不同的物种,每一个种适应于稍稍不同的生态环境。在这些繁衍的人的物种之中,在距今300-200万年之间,发展出脑子明显较大的一个物种。脑子的扩大标志着第三个阶段,是人属出现的信号,人类的这一支以后发展成直立人和最终到智人(Homo sapiens)。第四个阶段是现代人的起源,是像我们这样的人的进化,具有语言、意识、艺术想象力和自然界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的技术革新。"

6、人类起源"一元说"与"多元说"的内容是什么?

现代人究竟发源于何地?学术界有"多元说"和"一元说"两种不同意见。"多元说"又称为"多地区进化假说",认为现代人起源于所有直立人群体的地方。"一元说"则认为现代人是起源于一个地理区的,他们不是一种普遍进化趋势的产物,而是从他们的发源地一群一群地向外迁徙,逐渐扩布到世界其他地方,替代了那里在现代人以前的人群。

"一元说"也称"诺亚方舟假说"或"伊甸园假说",最近又被称作"出自非洲假说",因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被认为是第一批现代人最可能出现的地方。按第一种假说,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种,都有着很深的遗传根源,他们之间曾被分开达200万之久。按第二种假说,现代人种均衍生自单一的较为晚近才在非洲发展出来的人群。

7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地理条件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的看法

首先,地理条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前提之一,既有生理基础,又有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其次,不同的地理条件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分布状况和发展水平。当人类一旦定居下来,地理条件就成为原始部落共同体形成的前提。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地理条件影响着一些国家的政权形式与职能。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人类在利用地理条件过程中也不断改变着环境,人在地理面前并不完全是被动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文化与自然条件之关系的论述,今天仍具有其理论魅力与指导意义。

8、根据摩尔的观察,人类文化中有哪些动物本能的遗留?

美国人类学家摩耳研究了家畜中的野性遗留后,观察到现代人中也有许多野性的遗留物,如现代人的许多本能――恐惧本能、争斗本能、渔猎本能、种族本能、游戏本能、模仿本能、懒惰本能、复仇本能、自私本能等等――都是承继自野蛮人的。他说:"文明不过是一层表皮。人性的内心是野蛮的。人类社会是很守旧的,它保留着野蛮人的各种思想,感情及动作。"

9孟德斯鸠怎样描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是"地理决定论"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人们受多种事物如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的支配,其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民族精神。" 他认为在影响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的诸要素中,气候的权力比一切权力都强大。一些国家奴役妇女、多妻制,实行专制制度,另一些国家自由、一夫一妻,实施共和制度,都由气候所致。寒冷令人健壮和勇敢,炎热则养成软弱和懦怯,所以南方的民族常常成为奴隶。他还认为地理形势决定了国家的规模,而国家的规模则与其社会组织形式相关。国土狭小宜于共和制,领土适中宜于君主制,领土广袤宜于专制制。

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国家土地优良就自然地产生依赖性。乡村的人是人民的主要部分;他们不很关心他们的自由;他们很忙,只是注意他们自己的私事。"而"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所以,山地、平原、近海三种地形会产生三种不同政体:"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10、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

为了生活,为了满足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的需要,必须劳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劳动,促使人类使用工具,不断改造工具,从而推倒了人类创造文化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手得到了锻炼,逐步进化得极其灵巧。劳动也使人脑得到刺激,逐渐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智力活动,成为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正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创造了人。

11、文化类型有那些特性?

文化类型具有系统性。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子系统,它们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同文化间的可比处很多,在选择确立文化类型的特征时,应挑选最有代表性的方面作为分类标志。一般来说,作为文化系统核心部分的价值观念体系,最能体现一个文化的特点。在进行文化类型的分类时,特别要注意到一个文化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文化类型具有变异性。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是在很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既有前承后继的文化传统,又表现了各不相同的历史形态。许多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还可能因内外部原因而发生分型、融合、转型,乃至整个文化中断。因此,确立文化类型时要注意到一个文化系统的时代特点。

12语言发展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有何作用?

语言的发展对于人类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口语的进化显然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一个转折点。动物生活在有形的物理世界中,人类除了物理世界之外,还用语言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与自然物理世界既相联系又相对立的文化世界。只有语言能够冲破锁住一切其他生物的直接经验的牢笼,把我们解放出来,获得了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由。

语言就随着人类的智力增加、工具使用及社会化沟通的需要,不断进化,互相促进。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很可能出现过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它的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建构、传递与积累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13亨廷顿如何划分世界上的文化类型?

近年来亨廷顿发表了他关于"文明冲突论"的理论,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一个理解世界格局的新模式,认为人们现在不是根据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并存,其中一些最大的文明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他将世界上最主要的文明划分和表述为:

(1)中华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到一千年。许多学者所使用的"中华"一词,恰当地描述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鲜的相关文化。

(2)日本文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文明,它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

(3)印度文明。人们普遍认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来,在南亚次大陆存在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继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印度教一直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个宗教或一个社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在现时代继续起着这种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区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数文化。

(4)伊斯兰文明。所有重要学者都承认存在着独特的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然后迅速传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向东伸展到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结果,许多独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兰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马来文化。

(5)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700到800年。学者们一般认为它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布于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6)拉丁美洲文明。虽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道路演进的。它具有社团主义的、独裁主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欧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则根本不存在。拉丁美洲文明结合了一些本土文化,这些文化不曾存在于欧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灭,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一方的两者之间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变和经济发展,与北大西洋公约国家存在着分歧。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紧密联系的一种独立文明。

(7)非洲文明。除了布罗代尔之外,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都不承认存在着一个独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陆的北部及非洲的东海岸属于伊斯兰文明。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构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欧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活动带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兰、法国、英国的殖民者创造了一个多板块式的欧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欧洲的帝国主义把基督教带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陆。在整个非洲,部落认同普遍而强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认同感也在日益发展。

14要准确认识不同的文化类型,必须特别注意怎样的方法论问题?

首先,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从客观存在的文化事实出发,深入分析各种文化的内部的基本因素,从中找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而不能先入为主,不能持有以我为中心的偏见,也不能简单搬用某种框架去硬套活生生的文化事实。只有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收集和分析各种材料,按照客观事实修正预设的构想,从充分可靠的文化事实中引出结论,对文化类型的认识才可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其次,要坚持个案分析与多向比较相结合。个案分析,需要对该文化内在结构的主要成分及功能,形成该文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该文化的历史演进脉络,进行全面解剖,以求认识它的全貌。然后,再与具有可比意义的文化类型进行多向比较。只有多向比较,才能揭示各种文化的具有独特性的类型特征。

15为什么个人会与他所属的文化模式取同?

任何文化模式的存在,都以它的成员普遍接受为前提。这种普遍接受,是所有成员无意识地对自己文化长期适应的结果。不可否认,文化模式中也有有意识的强制因素,如行政命令、法律规章等。但这只起部分作用,而且强制的效应本身也是以集体无意识为基础。

一个人从降生之时起,就生活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就通过他周围的人和事,全面地、反复地对他感染熏陶,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自己文化模式的潜移默化的模塑。符合文化模式的行为、思想等,受到习俗、道德、舆论等的肯定,促使他向自己的文化模式趋同;相反的行为、思想等,则受到习俗、道德、舆论等的制约,限制他与自己文化的模式背离。即使一个人有了个人意识之后,仍然会在文化模式的作用之下,根据自己文化的模式思考问题,观察事物,表达爱憎,立身行事。文化模式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处处事事地一代又一代地模塑着它的每一个文化成员,保持着自己稳定的特征。

个人对文化的取同,不是生理遗传,而是社会"遗传",即文化模式的模塑。一种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影响或内部的激烈变动,就会以一种惯性作用,沿着自己的道路演化。同一种文化中的成员,犹如巨流中的水滴,身不由己地与自己的文化模式取同,并把这种取同视为天经地义。当自己进入另外一种文化模式的环境当中、又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陌生感觉。

16个人对文化模式的接受为什么有差异?

文化模式的取同性,并不意味着同一文化的成员,在文化模式的一切方面都完全一致,它只是就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而言。在非基本特征方面,则会各有差异。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一种文化中的具体成员,无论他的活动多么,也不可能穷尽自己文化模式的一切方面,不可能与自己文化模式中的所有方面取同,他只能作为自己文化中的特定角色,在自己所接触的那些方面与文化模式取同。此外,同一文化中的成员,不仅有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分工、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还有居住地域的差异。这种种差异,使得不同的成员对自己文化模式的取同,也必然表现出差异性。当然,这些差异都是同一文化模式中的同中之异。

个人对自己文化模式的取同,并不是完全被动、消极地无意识地接受模塑,而不能有丝毫反作用。任何一个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文化中扮演文化模式给定的角色,但他在执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使命过程中,又可能有所发明或发现,为自己的文化增添或引进新的因素。在众多的社会成员所积累的新文化因素达到一定的质量时,就会引起整个文化模式的变化。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革命,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例子。

17文化整合方式有哪三个主要特点?

一、对创新文化成分的选择。任何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有各种新的文化因素

不断地产生出来,但并非任何新产生的文化因素都能变成文化整体中的有机成分。只有那些与已有文化体系的某一层次在结构上可以互相协调、在功能上可以互相关联的新因素,才会被选择,并被逐渐融合到已有的文化体系中去。不能协调与关联的因素,则会被排斥、弃置。

二、对外来文化成分的修正。任何一种文化,都会经常地传入一些其他文化成分。在未经整合以前,外来成分只是一种游离于文化体系之外的异己之物。文化模式对外来文化的修正,包括形式、功能、意义及用途等多方面。一般地说,涉及制度和精神方面的文化成分,修正会更多。例如,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的"胡教"。以后,在长期传播过程中,不断经过整合和修正,逐渐变得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以佛教为中介形成的文化丛,如寺院、经典、佛理、服饰、饮食、庙会等等,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

三、对自身文化中某些不适用成分的扬弃与改造。任何文化的发展演化,都意味着许多文化成分的不断新陈代谢。一些本来曾经非常重要的文化成分,一旦在新出现的文化成分面前相形见绌,就会被新的文化成分取而代之。旧的文化成分,或者在以新代旧的整合过程中被扬弃,或者被改造得具有新的功能或意义,进而被整合到新的文化结构中去。

18根据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理论,结合现实谈谈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

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一定的时、空条件,是文化模式保持稳定的基础。就时间条件来说,一种文化模式的存在时间越长,它的积淀就越丰厚,所形成的传统就越强固,整合能力也就越强。就空间条件而言,一种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较大的封闭性,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较少,碰撞较弱,它保持自身特征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模式的稳定,又是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有力地制约着文化成员的取同拒异。

有时候,一种模式的文化并不具有空间上的封闭性,而是处于各种文化的撞击之中,但由于自身文化模式的稳固性以及与之相撞击的文化的反弹作用,也会促使该文化模式保持稳定。

就时间因素而言,不论怎样稳固的文化模式,随着时间的延伸,因为人事的代谢,事物的更始,不可能绝对稳定。就空间条件而言,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会有变化。文化模式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才是绝对的。这都是渐变。如果一种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大规模的灾难性巨变,或者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力摧残,以及自身社会发生激烈动荡,文化模式就会发生急剧的变化。

(结合现实自由发挥)

19结合现实谈谈传统与时尚的关系。

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每个社会中的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与传统相对应的概念是"时尚"。时尚是新近流行的东西,尽管它可能有着传统的内核,但它在形式或内容上会披着一件时髦的外衣。时尚和传统都呈现出一种范型,并且能为他人所接受;但是,时尚寿命短暂,必须较快地在大多数人中找到它的接受者;而传统因为寿命较长可以慢慢发展。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转化,开始是时尚的东西后来会转变为传统。例如旗袍和中山装,开始出来时是一种时尚,但现在已经成为传统的服饰式样了。

20文化传统有什么特征?

⑴稳定性文化传统是一个文化群体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和众多的文化事象中,经过世代选择传递而成的。它既有前人的经验,又有后人的不断选择与补充发展,因此比较稳定。文化传统的稳定性来自于它的优越性。某一个文化要素之所以能成为传统,表明它较其它文化要

信息光学复习重要知识点

1.常用的非初等函数:矩形函数、Sinc函数、三角形函数、符号函数、阶跃函数、圆柱函 数。 2.δ函数的定义:a.类似普通函数定义b.序列极限形式定义c.广义函数形式定义 δ函数的性质:a.筛选性质 b.坐标缩放性质 c.可分离变量性 d.与普通函数乘积性质 4.卷积,性质:线性性质、交换律、平移不变性、结合律、坐标缩放性质 5.互相关,两个函数f(x,y)和g(x,y)的互相关定义为含参变量的无穷积分 6.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光场中任意给定曲面上的诸面元可以看作是子波源,如果这些子 波源是相干的,则在波继续传播的空间上任意一点处的光振动都可看作是子波源各自发出的子波在该点相干叠加的结果。 7.基尔霍夫理论:在空域中光的传播,把孔径平面上的光场看作点源的集合,观察平面上 的场分布则等于他们所发出的带有不同权重的因子的球面子波的相干叠加。 8.角谱理论:孔径平面和观察平面上的光场分布都可以分别看成是许多不同方向传播的单 色平面波分量的线性组合。 9.点扩散函数:面元的光振动为单位脉冲即δ函数时,这个像场分布函数叫做~。 10.菲涅尔衍射成立的充分条件: 传递函数: 11.泰伯效应:当用单色平面波垂直照明一个具有周期性透过率函数的图片时,发现在该透 明片后的某些距离上出现该周期函数的现象,这种不用透镜就可以对周期物体成像的现象称为~。 12.夫琅禾费衍射: 13.衍射受限系统:不考虑系统的几何像差,仅仅考虑系统的衍射限制。 14.单色信号的复表示:去掉实信号的负频成分,加倍实信号的正频成分。 多色信号的复表示: 16.如果两点处的光扰动相同,两点间的互相干函数将变成自相干函数。 18.光学全息:利用干涉原理,将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使物光 波前的全部信息都储存在记录介质中,做记录的干涉条纹图样被称为“全息图”,当用光波照射全息图时,由于衍射原理能能重现出原始物光波,从而形成与原物体逼真的三维像,这个波前记录和重现的过程成为~ 19.+1级波(虚像),-1级波(实像),±1级波(赝像) 20.从物光与参考光的位置是否同轴考虑:同轴全息、离轴全息。 从记录时物体与全息图片的相对位置分类:菲涅尔全息图、像面全息图、傅里叶变换全息图。 从记录介质的厚度考虑:平面全息图、体积全息图。 21.菲涅尔全息图:记录平面位于物体衍射光场的菲涅尔衍射区,物光由物体直接照到底片 上 傅里叶全息图:物体或图像频谱的全息记录。

29775文化学概论

高纲151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9775 文化学概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文化学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系统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以及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考生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概述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人与文化以及文化的起源问题。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人与文化、民族与文化、人类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把握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内涵,从而对于文化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本能以及文化与生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文化与劳动、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文化学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倡导和建立,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文化”的词源、文化的结构、学习文化的基本方法。 2.掌握: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文化现象(上)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制度文化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对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婚姻制度的发展、家庭制度的发展。 2.掌握:物质生产文化的分类、物质消费文化的分类、氏族的演变和定义、民族和国家的定义。 第四章文化现象(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我参加几年的中小学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现在回顾这几年来的学习经历,感慨颇多、受益匪浅。 通过远程培训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我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总结起来,我觉得我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过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为现在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由施与者转变成引路者,从讲坛走向学生中间,参与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知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因而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首当其冲者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前倡导的换位思考、思维平等、理解学生等观念,在今天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行为。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研究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的改变,构建符合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群,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探索长假、短假、平时作业形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实践场、体验场,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学生的作业从昨天的复习知识、巩固加深这一学习的延伸阶段变成产生疑问、探求解答这一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重情景、重民主、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生趣盎然、主动积极,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四、教学管理的转变。 粗放的、散漫的、自由的管理已经落后,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人文化管理方式应该成为主流,在向管理要成效的今天,作为教师必须知法遵法守法用法,自觉依法执教,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的管理。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用爱去塑造他们纯洁的心灵,用爱去陶冶他们的情操。 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使我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水平。我深切感觉到万事德为先,尤以师为重,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屐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因此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事业心,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环节。教师专业成长(精神成长)的新陈代谢就要不断地反思,而反思需要不断地与他人交流,当今网络教研顺应了当代教师的这一需求,它给我们提供了对话平台,大家一起共享教育资讯,在专业引领下平等民主交流,促成了教师团队合作。 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也让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我决心脚踏实地干活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工大校公选课整理

北工大校公选课整理 北工大校公选课整理Version2.0来源:李心雨的日志 上个学期期末我做过一份整理,发在人人上,不是用个人帐号发的。那次有许多朋友帮忙,还有朋友的朋友,还有不认识的同学,大家给了我很多资料,惯例先谢谢大家。但是那次到发布的时候才发现各种问题,所以最终发布了一个图片版的表格。今年我又制作了2.0版,这次有更多的同学帮我,我又多花了点时间,虽然由于力量有限,没能收集到太多课程的信息,但是形式上有所改进,不只像上次一样有图片版的表格,还有本篇文字日志,感谢帮助我的同学的同时,希望这份东西对大家有帮助。另外如果大家关于选修课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来函至本人邮箱mr_highdy@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0345007.html,,如果下个学期我还继续制作3.0的话,一定会加上的。 =============================================== ======================== 下面对这份整理做一下说明 1.由于资料和评价都是来自同学,由本人做的整理,有些地方或许略失公允, 还望见谅。如认为我的资料不够全面完整,请以平和的方式在本文下留言,以提醒其他同学 2.这份文字版的整理中,对于同一位教师任教的多门课程,均采取合并说明 的方式,盖因教师的任课风格和要求总是固定的,而我知道同学们想看的主要是这些 3.本人同期发布了一份图片版的表格,在本人的相册里。那份表格从格式上 讲更为清晰 4.表格中对选修课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但不是以选修课类型为依据进行 的分类,如果同学们对分类有不同意见,请致函 5.此份资料没有对创新实践类选修课进行整理。如有同学愿意对这些课程进 行简单评价,请致函 =============================================== ======================== 以下是警告 本人在上文说明中已经说过这份资料是个人整理,偏颇之处难以避免,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若有人寻衅滋事,出言不逊,非说我黑谁,那么小心我真黑给你看 =============================================== ======================== 以下是正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线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线考试试题与答案(一) 1、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案是写好教案。(x) (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案交叉备课,加德纳提出) 2、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x)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3、开放教学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y) 4、优质教学即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y) 5、教师把实物、教学器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演示法。(y) 6、研究型学习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学习模式,将极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x) 7、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合作。(y) 8、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讲演法。(x)(讲授法) 9、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x) 10、教材的思想性主要指教学知识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y) 11、研究学生主要是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认知的前提特征和情感的前提特征。(y) 12、教案反思研究不必有序进行,也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学科。(x) 13、课堂讲授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x) 14、备课就是要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y) 15、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x)(发展) 16、备学生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x)(发展性原则) 17、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的教学方案(y) 18、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x)(了解学生) 19、一般来说,新教师最好写略案,一边可以更好的随堂发挥。(x) 20、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制约着备课的质量。(y) 21、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y) 22、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可以按照如下基本环节进行设计:问题情境-求解与解释-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x) 23、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存异。(y) 24、集体备课的有效保证是制度建设。(y) 25、集体备课的功能应该定位为解决问题。(y) 26、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是网上资料的多少。(x)(个人研究) 27、集体备课并不是将各任课教师各自所写的教案装订成册(y) 28、开放教学是现代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y) 29、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y) 30、注入式教学的本特征是以讲授法为主。(y) 31、教学中心环节是运用知识。(x)(上课) 32、公开课是探讨课堂教学问题的集体教研活动。公开课包括测评课、观摩课与展示课。(x)(示范课)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熟读精思”,“学思结合”“教学相长”是孟子的思想。(x)(孔子) 34、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内部重组,以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等综合素质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性学习。(y) 35、传统教学手段可分为两在:一是基本教学手段,即教师凭借其自身的身体器官就能完成的,二是教学器具。(y) 36、单一的教学手段可以独立用于解决细节问题,但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全部问题或整体问题。要完整地解决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必须交叉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反映了教学手段的协调性。(x) 37、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的“温故而知新”教学要求,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y) 38、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

植物与文化论文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摘要: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世间万物皆如此,茶也不例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他的精神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前形式下有着非常广义的定义,每个人从茶道精神中领略的体会不同,他折射于朋友、及社会的程度也不同。进而言之,茶道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可谓是百花齐放。作者根据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社会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关键词:茶道、社会功能。 一、什么是茶道 茶道本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道也是如此,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1.1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文化学概论课件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第一章文化释义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2)

[判断题] 1: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对国民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这些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因而它发挥着指导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功能。 A : 正确 2: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地调整,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二是自己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的特色,保证学生的发展。 A : 正确 3.通过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等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课程。学生课程的选择性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己"设计"学习课程,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主的选择。 A : 正确 4:发展性学校评价的内容涵盖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说来,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学校的组织与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等。 A : 正确 5: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扩展,使得课程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绳索。 A : 正确 6: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A : 正确 7: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时,应突显地方课程资源的特色,促进学生的发展。 A : 正确 8: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A : 正确 9:社区课程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以形成学校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促进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A : 正确 10:教学过程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应把学习看成是意义建构的过程,避免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机械地进行教学。 A : 正确 11:普通高中校内课程资源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课程标准和教材。 A : 正确 12: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方向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使课程资源开发有明确指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益。 A : 正确 13:课程资源是广泛多样的,它们的存在方式与各地域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没有紧密的联系。 B : 错误 14: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根本性目的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及社会适应性。 A : 正确 15: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完整再现教学设计而已,而是师生共同建设、互动对话的过程。

《文化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文化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 1、文化系统中的四个主要子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美国科学家摩尔的观察,人类文化中遗留的动物本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3、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描写的三种文化模式分别命名为日神型、 _________ 型和_________________型。 4、世界三大人种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希腊著名的两大史诗是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国学者亨廷顿在《_____________》中将世界文明分为中华文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西方文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7、文化的四大特征是_____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人类起源神话有两大类型,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 9、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文化归纳为 ________ 感文化,将基督教文化归纳为________ 感文化。 10、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嫡长子继承制,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中国文化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先秦,中国文化的_________期;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的奠基期;_________,中国文化的成熟期;__________,中国文化的转向期。 12、儒家文化以修身、 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为其人生价值取向。 13、语言的三种实践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代:______、 _______、 _______。 15、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喜剧,_______,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16、文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田野调查、_______和比较研究。 17、各少数民族创造了有各自特色的建筑艺术,如藏族人民创造了_______,修建了举世闻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考试题目和答案 一:[判断题] 1、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 2、全面发展即均衡发展。× 3、一位教师只要能上好课就是合格教师。× 4、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不能随便在学生面前流露自己的情绪。√ 5、的职责可以简单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而传道是指传授知识。√ 6、教学关系是静态的、固定的。× 7、现代教学理论主张分学科教学。√ 8、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9、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而非命令学生。√ 10、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行为需要规范的教育才能达成。√ 11、好班主任应该让班里每个孩子是自由的,有活力的。√ 12、如果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那么几乎就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 13、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而非命令学生。√ 14、双基的内涵要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 和发展来定位。√ 15、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教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6、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17、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 18、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先进,教学媒体仍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19、热闹的课一定是好课× 20、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21、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所以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赞赏和表扬学生。√ 22、班级管理中的民主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商量。√ 23、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24、批评双基意味着否定双基。× 25、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 26、关注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28、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 29、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实行教学民主。√ 30从学生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 31、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平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32、教师保持乐观心态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学会赏识,内心平静而有激情地生活。√ 33、有“深度描写”的教育叙事所描写的故事背后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 34、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5、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可以为教育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36、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在教学中学生自己没有做主的资格和权力。× 37、“行为跟进”是将校本研修活动中建构性反思的成果付诸行动的过程,是校本研修的后续阶段。√

北工大校公选课整理Version2

北工大校公选课整理Version2.0非表格版 作者:李心雨 1、电影文化学概论赵斌 每节课看电影,看完老师会分析。抽点名。期末考试考对电影的理解与解读,全是原题,看看网上的用自己的话来说肯定90+,如果全照网上抄是87分。(注意了:最后一节课考完试,老师会接着讲课,会问大家,谁要想走就可以走了,这时会有90%的人离开,一直坚持到最后的,95+) 2、电影中的符号 课讲得非常好。点名。期末写类似影评的作业,给分不太高 3、俄罗斯系列王春丽 讲课比较清晰,课程也比较轻松。不点名,偶尔放假。考试简单,监考不严。较易得高分 4、日本社会文化 老师讲课很棒,值得听。每节课都点名。期末开卷考试,考前给资料,大部分可以照抄,给分一般 5、中外大学比较王超 思路比较清晰,知识面比较广。比较好说话的老师。偶尔点名。考核为每人展示10-15分钟。要求不算高,做起来不难,平时不要缺勤,课件认真做一下,上九十多分应该不难 6、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王婷 考核方式为做presentation评分或者写论文,给分高。 7、美国通史 用大量时间做presentation。很少点名。期末交论文,给分高,95+

8、性社会学胡建国 每次课之前签到,随便签,一个人可以给整个系签,倒数第二次课点名,关系到能否上90+。最后一次课写篇小文章,胡侃就行。(注意了:如果你每次课都记笔记,就不用参加期末考试了,直接95+) 9、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性健康与人才发展崔方 讲课比较轻松,常组织课堂讨论或活动。每节课以不同的方式签到。开卷考试,比较简单,一般85+ 10、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鲁杰 老师人很好,讲课有趣。到结课时老师几乎能记住每个同学的名字。给分较高 11、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多名教师 每节课换一个老师,都是院、校的团委老师,比较好说话。点名较少。以小组为单位做活动总结报告(1份ppt),另外每个人交一份活动策划及总结,一般都在85以上 12、西方哲学简史计彤 有那么一两次点过一两个院,但是有时会让写课堂作业,这也顺带着考勤了。考核是写论文,主题很开放。给分一般 13、家庭社会学 老师讲得挺不错的,抱着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的想法去肯定有收获。但是社会学(好像尤其是社工)的同学就不推荐报了,这个老师说大三会有专业课。据说以后不开这个课了。说是每节课点名,但是后来就不点了。8周的课,期中期末各交一篇3000字论文,挺紧张的。但是认真写的话给分还挺高的。 14、个人成长与团队协作 除了讲课,还常常团队合作演出。认真听很有收获。课内选一个班长负责签到。给分主要凭老师印象,据说给分较高

光学期中测试

《光学》期中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3×10=30分) 1. 如图,S 1、S 2 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 点的距离分别 为r 1 和r 2 ,路径S 1P 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 2 ,折射率 为n 1的介质板,路径S 2P 垂直穿过厚度为t 2折射率为n 2 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 光程差等于 [ B ] (A )(r 2+n 2t 2)-(r 1+n 1t 1); (B )[r 2+(n 2-1)t 2-[r 1+(n 1-1)t 1 ]; (C )(r 2-n 2t 2)-(r 1-n 1t 1); (D )n 2t 2-n 1t 1。 2. 如图所示,折射率为n 2 、厚度为e 的透明介质薄膜的上方和下方 的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分别为n 1和n 3 。已知n 1< n 2 < n 3 λ束①与②的光程差是 [ A ] (A )2 n 2e ; (B ) 2 n 2e - ? λ ; (C ) 2 n 2e - λ ; (D ) 2 n 2e - ? n 2 λ。 3.用白光源进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若用一个纯红色的滤光片遮盖一条缝,用一个纯蓝色滤光片 遮盖另一条缝,则 [ D ] (A )纹的宽度将发生改变; (B )产生红色和蓝色的两套彩色干涉条纹; (C )干涉条纹的亮度将发生变化; (D )不产生干涉条纹。 4. 把一平凸透镜放在平玻璃上,构成牛顿环装置当平凸透镜慢慢的向上平移时, 由反射光形成的牛顿环 [ B ] (A ) 向中心收缩,条纹间隔变小; (B ) 向中心收缩,环心呈明暗交替变化; (C ) 向外扩张,环心呈明暗交替变化; (D ) 向外扩张,条纹间隔变大。 5.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装置中,将单缝宽度b 稍稍变宽,同时使单缝沿y 轴正方向作为微小位移, 则屏幕上的中央衍射条纹将 [ C ] (A ) 变窄,同时向上移; (B ) 变窄,同时向下移; (C ) 变窄,不移动; (D ) 变宽,同时向上移; (E ) 变宽,不移动。 S S ① 3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 第一章概述 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围是什么? 文化学的研究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 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 法国社会学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法国学者埃米尔·杜尔干,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杜尔干的贡献在于:一是他是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二是他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 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分别为《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安德曼群岛的居民》,他们比较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和克莱德·凯·玛本·克拉克洪。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除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外,还有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林顿的《人的研究》、,克拉克洪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笔记

大理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 ——学习笔记 第一讲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热爱祖国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一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要求。热爱祖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1 、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的,自己的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而是像陶行知那样把教育事业当作“一大事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自觉担负起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 2 、教师要树立为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不仅要怀有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持有深沉的爱,还要把为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树立为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处处为事业着想,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地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当代和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案例:陶行知的教育追求 陶行知自觉选择教育专业,放弃政治专业,与其共和国实现之途径——教育救国、教育建国、教育治国的社会观念不无关系。他不想跻身政界,选择教育为自己的立命之所,安身之处。陶行知的理想是建立民主共和国,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 二、热爱祖国使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跳蚤效应的启示道理很简单,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动力源泉。一个教师只有对祖国的爱,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前途和命运统一起来,才能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祖国,没

激光物理学

第一章激光的基本概念 §1.1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1.相干时间 2.相干面积 3.相干体积 §1.2光波模式和光子状态 1.光波模式 2.光子及其状态 §1.3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过程(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受激辐射)2.爱因斯坦系数间的关系 3.光子简并度 4.激光器与起振条件 第二章腔模理论的一般问题 §2.1变换矩阵 1.变换矩阵的基本性质 2.变换矩阵各元素的意义 §2.2腔的稳定性问题 1.稳定性条件 2.等效方法 §2.3腔的本征模式 §2.4腔的损耗 1. 平均单程损耗因子 2.光子在腔内平均寿命 3.无源谐振腔的品质因数Q 4.本征振荡模式带宽 第三章稳定球面腔 §3.1共焦腔的振荡模 §3.2光斑尺寸和等价共焦腔 §3.3衍射损耗及横模选择 §3.4谐振频率,模体积和远场发散角第四章高斯光束 §4.1 厄米高斯光束和拉盖尔高斯光束§4.2 高斯光束的q参数 第五章非稳定腔 §5.1 非稳定腔的谐振模 §5.2 几何放大率和功率损耗率 §5.3 单端输出虚共焦腔的设计 第六章电磁场和物质相互作用 §6.1 线性函数 1. 定义 2.自然加宽和碰撞加宽N 3. 多普勒加宽

4. 综合加宽 §6.2 速率方程组 1.三能级系统 2.四能级系统 第七章增益饱和与光放大 §7.1 发射截面和吸收截面 §7.2 小信号增益系数 §7.3 均匀加宽工作物质的增益饱和 1. 反转集居数的饱和 2. 均匀加宽大信号增益系数 §7.4 非均匀加宽工作物质的增益饱和 1. 加宽大信号增益系数 2. 强光作用下弱光的增益系数 第八章激光振荡理论 §8.1激光器的振荡阈值,阈值反转集居数密度 §8.2连续激光器或长脉冲激光器的阈值泵浦功率§8.3多模激光器 §8.4 频率牵引 第九章激光的半经典理论 §9.1处理方法 §9.2 密度矩阵 1.定义 2.性质 §9.3 集居数运动方程迭代解 1. 静止原子的单模理论 2. 运动原子的单模理论 3. 静止原子的多模理论 4. 环形激光器 5. 塞曼激光器 第十章激光的量子理论 §10.1 辐射场的量子化 §10.2 相干态 §10.3 相干态的几个性质 §10.4 约化密度矩阵 §10.5 原子和辐射场的相干作用 §10.6 主方程 §10.7 振荡阈值和增益饱和 §10.8 光子统计 §10.9 内禀线宽 §10.10 激光场的光强涨落 第十一章相干光学瞬态效应 §11.1 二能级系统和辐射场相互作用 §11.2 相干瞬态光学过程 §11.3 相干双光子过程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一、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三、文化构成的形态: (一)物质文化: 也称器物文化,是人类在满足自我生存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创的文化形态,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各种器具,是可见的物质实体的文化。物态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物质基础,一定时代的物态文化往往与这个时代的其他层面的文化发展相协调。(例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建筑物等) (二)制度文化:通过规范的习惯或文字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典范的文化成果。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政治、经济、教育等。 (三)行为文化: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表达的文化形态。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一般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 (四)精神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四、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学科则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人与自然关系2、人与人关系3、人与自己心理上的关系 五、1、传播学派: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 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2、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范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 传播学派1、名称:播化学派(散播、扩散) 2、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美 3、核心观点: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就是文化传播 借用了历史 4、先驱:德国·拉策尔、弗罗贝纽斯 5、创始人:德国·格雷布纳尔德奥传播学派(文化圈理论、文化圈进化论) 英国传播学派(埃及中心论) 历史学派1、时间、地点:20世纪初——30年代美 2、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博厄斯(1858-1942)(历史批判学派美国历史学) 3、哲学思想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六、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讲绪论(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1节文化的界定 (一)文化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文化的定义 (三)文化内涵的界定 第2节文化学释义 (一)文化学的定义 (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 (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 第3节文化学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

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 教师讲授3学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 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 六、思考题 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 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 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 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 (一)整体性 (二)跨越性 (三)典型性 (四)通约性 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 (一)人类学的兴起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产生 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 (一)进化学派 (二)传播学派 (三)美国历史学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