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益的第二次浪潮

精益的第二次浪潮

精益的第二次浪潮
精益的第二次浪潮

精益的第二次浪潮

增长的客户需求,还有成本压力都让组织努力运转得更有效率。谈到更有效率地运转,“精益”这个词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毕竟,谁能拒绝精益“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承诺呢?AMT研究院将Roger Burlton、Peter Matthijssen发表的”精益的第二次浪潮”编译如下,使更多的读者能得到最前沿的精益管理思想方法。

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用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生产组织、医院、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和政府部门都开始了它们的精益项目。不幸的是,开展精益项目并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我们都听说过应用精益管理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调查,就会发现只有很少的组织能够采用精益管理获得持续性的成功。周转时间可能会降低,但当精益项目结束的时候,它们又会升高。当企业在欢庆成本缩减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因为其他问题的出现,花销并没有真正减少。企业认为他们关注价值传递,但是消费者仍然在抱怨。甚至有一个组织声称他们做了现状调研(AS-IS analysis)和企业业务蓝图分析和设计(TO-BE design),但是他们仍然慢慢回到了原有的状态(AS-WAS state)。

很多人会说“我们采用了精益的方法,但它不适合我们企业。现在我们需要别的管理方法。”

所以企业的问题仍然存在。精益管理真的不好吗?还是我们可以尝试对它做出改

善?

什么是精益(Lean)?

精益思想和精益技术起源于1950年的日本。丰田想在经济困难的时代存活下来。他们用有限的方法提出了“丰田生产系统(TPS):一种思想方法和一系列的技术和最佳实践,使得他们能在竞争中运转得更有效率。这在使丰田成为世界最成功的汽车生产商之一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后,James Womack研究了丰田的成功,并提出了精益(Lean)的管理方法。但是我们在随后的例子会看见很多企业在精益生产的实施中忽略了TPS哲学的关键部分,例如成功的核心:个体雇员。

精益思想关注每天做得更好一点,认为很多小的改进会最终带来战略性的改进和更好的表现。

一些精益的重要原则有:

1.客户价值和客户服务质量

企业流程中总是有很多不增值的流程。精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客户价值并关注增值活动。

2.去除浪费环节

我们的流程和组织充满了“垃圾”环节。精益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浪费环节的标准并提供最佳实践减少或去除浪费环节。

3.增加流动性

事物在流动时可以增值,静止时则不能。所以我们需要在流程中增加活动流。而精益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存货和等待时间并提升流程的流动性。

精益就像是提供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检测工具和提升流程的最佳方法。但这不是全部。在成功实施精益管理的组织,精益思想已经扎根于组织文化中。你可以在雇员的行为和管理思想上看见精益的影子。从上层到下层每个人都采用精益的方法。精益每天都帮助他们“做对的事情”,“将事情做对”以及“自信地运用常识”。

精益方法的误用

由于严酷的经济环境,很多组织都选择采用精益的方法。但是他们是否运用了精益思想的整套方法?还是他们只是为了运用一个“上去能提高效率的方法”而草草实施?

很不幸的是,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只关注“快速的成本减少”。他们运用精益方法都从部门流程开始。通常情况下,这样做没有考虑到价值链下游其他部门的流程,也没有意识到终端客户价值的驱动因素。他们所考虑的只是应用技术获得短期成功。

这些组织可能在短期获得一些财务利益,但是这种状况通常不会持续。减少成本忽略了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精益管理带来的影响,而且也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或者高风险等不良的后果。最终是问题的症状,而不是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被解决了。这些经营管理的实施通常会不同程度地为人们带来对精益思想消极的看法。所以精益总是被看成是一种节约开销的工具。雇员们总是不相信管理层的意图,很害怕精益管理会使自己失去工作。所以精益的文化被建立起来,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精益文化。在很多方面,与精益的文化恰恰相反。在实施精益的热情过后,精益管理总是不了了之。

我们总是听到人们说:“精益不适合我们”。但事实如此吗?很明显,这些组织没有真正地运用TPS的整套实践和思想。他们只是误用了一些精益的技术。仅仅使用精益的技术是无法使起效的。如果你想真正从精益管理获利,你应该对精益管理和你组织将有的转变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我们想鼓励组织去践行他们的诺言,并且采用经过第二次浪潮改良后的“精益管理”。

精益的第二次浪潮

Roger Burlton和Peter Matthijssen认为,精益方法与哲学并没有问题。所有的组织都可以从精益的法则和思想中获利。但是他们常常错误地使用精益方法。在精益哲学中没有捷径,它需要长时间地实施精益管理。就算是像丰田这样的组织也在每天一点点地变好。如果采用TPS的精益方法,精益的思想将会扎根于

雇员的头脑和组织文化中。我们都知道,你不能像为电脑安装一个软件一样轻易地将一种文化推行到雇员中。这需要时间,教导与坚持。

精益管理的四个成功关键因素:

1.坚持实施精益管理

我们需要一直实施精益管理。要有真正在管理层面上改变的决心。精益需要管理层有支持性地行动。管理者需要成为一些行为的榜样。很多精益实践的失败都是因为管理层只关注部门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坚持总体利益最大化。所以我们需要针对终端产品重新制定与部门目标和测评无关的激励计划。

2.对客户价值和质量的关注

我们需要真正地了解我们的客户。什么是他们真正的需要和期待,决定了他们需要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效果和质量永远应该比成本更重要。我们可以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通过做对的事情来省钱。而最昂贵的成本是劣质产品带来的消极影响(返工,消费者投诉,因为声誉被毁坏而失去业务)。

3.使雇员参与精益生产

在一个组织里,实际工作是在门店里或是基层完成的。这里才是产品增值和建立

与消费者关系的地方。这里也是我们能发现哪些是有价值的流程的地方。如果我们想提升,我们应该使基层的雇员们参与、支持并真正喜爱精益生产而不是把精益生产强加给他们。

4.流程思想

业务流程通常是“无形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服务型企业来说。为了将精益技术最优化,我们需要“发现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将流程可视化并分析它们。精益提升应该被放在整个价值链中考虑。所以我们应同时实施流程管理与精益管理。

“精益架构”(图1)展现了对于精益的一些重要要求。首先我们需要在组织中长期使用精益技术来作为坚固的基石。移除浪费环节提升流动性也是精益生产非常重要的要求。但还有很多其他技术来帮助实现精益生产,比如:帮助实现流程和质量评估可视化的技术,评估和维持持续改进的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帮助我们从客户价值的角度实现真正的改进。

图1 精益架构

通过每天采用这些技术,精益文化会慢慢被加入企业文化中。只有当我们实现了所有这些精益管理的要求时,精益架构才能承担“持续的改进”。

所以精益的第二次浪潮是采用更多的方法、思想和工具,以及长期建立精益思想,也是有关对于改变组织架构、决定和习惯的充分准备。为了消费者(当然也是为了企业)我们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可以提升的机会。

持续的改进

精益可以帮助我们一步步提升,最终达到战略性的提升。每天出现的问题都会被

定义、衡量、分析、修正和控制。精益提供了很多技术来支持这个闭环的活动。深挖问题的根本总是一个挑战。当问题出现时,人们通常会责怪流程设计的缺陷和IT辅助支撑的缺位。找出这些“惯犯”是我们提升的机会。但是他们是否是问题的真正原因?还是只是一些隐藏得更深的问题引起的“症状”?

实际情况是:组织里的很多问题根源都不在流程配置或是IT上,而是流程的“环境”。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改进问题的根源,我们可能需要讨论一些诸如“组织结构”,“业务规则”,“雇员激励”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采取精益管理,这些问题必须被讨论。“比同五边形”是一个有效的流程环境优化工具,见图2。

图2 比同五边形

业务流程在组织表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流程环境可以对流程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同五边形展现了流程的环境怎样为企业表现最优化对流程提供支撑。

业务流程通常是“无形”的,但是流程环境更为“有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改进提升都没有考虑整体情况而直接放在流程环境上。我们都听说过IT中心、组织架构中心、政策中心的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改进项目。这样是短浅的并且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了优化组织表现,以下重要的因素需要被整合考虑:

s 策略

s 表现

s 技术

s 业务规则

s 信息

s 知识

s 便利性,设备和工作地点

s 组织

s 人力资源

领先的精益管理组织将业务流程作为优化整合调整流程环境的一种技术。通过以流程是否“增值”的视角来评判流程,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可以得到保证,多余流程可以被去除。

比同五边形是一个发现与分析流程环境的有力援助。它可以帮助你提升客户中心

度,处理浪费以及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精益的思想是以最终结果为导向每天做得更好一点点的思想。精益的第二次浪潮是要雇员们参与进精益生产中,运用创造力学习并享受这个过程!

企业精益生产失败的原因很多时候出在看系统的角度上。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一个流程导向的系统视角,没有看到企业系统不同部分之间内在、本质的关联,导致管理各环节的脱节。因此,AMT在帮助企业进行管理提升和导入流程管理时更关注“整体最优化“,即更强调以客户为导向的端到端流程视角,打破部门壁垒,流程的设计与管理站在整个价值链的角度来考虑。精益管理也需要流程环境的变革,“更大的价值和更少的成本”,如何把精益管理通过流程融入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们在残酷竞争环境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0675573.html,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作者:马特 来源:《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人类纪的生态挑战,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严峻危机,促使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迎来“城市转向”,城市生态批评开始崭露头角。与传统生态批评理论对荒野自然的推崇相比,城市生态批评不仅研究城市自然环境,还关注人类世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将环境研究、文化研究与城市研究联系起来。近年来,西方城市生态批评研究在生态政治学、文化生态学与非文学文本等领域取得显著的进步,不仅实现对自身研究范畴的拓展,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城市生态批评;城市自然;文化生态学;世界主义 生态批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理论界的显学。目前,生态批评已衍生出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生态批评、动物研究、物质主义生态批评等诸多流派。然而,在生态批评的各种分支研究中,“城市”维度始终处于边缘甚至是“缺席”的状态,导致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生态批评(urban ecocriticism)应运而生,近五年在西方学界崭露头角。2014年,知名生态研究学者赛匹尔(Serpil Oppermann)指出,将城市纳入生态批评的实践范畴,可以拓展生态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义。2016年12月,欧洲生态批评研究的核心阵地《欧洲文学、文化与环境研究》(Ecozon@)杂志特别刊发了“城市生态研究”专题,折射出生态批评在西方学界“城市转向”的前沿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人文学科内的环境想象在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關系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将会对人类产生越来越直接的影响。目前城市生态批评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外城市生态批评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与国内研究者分享。 一、生态批评研究的四次发展“浪潮” 20世纪60年代,以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出版为标志,美国环境运动开始兴起。20余年后,生态批评学科逐步出现。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学界刊发了诸多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文章。1992年,文学与环境 研究协会(ASLE)正式建立。自此,“生态批评的文学研究……开始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①。生态批评自诞生伊始即为一门跨学科研究,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正如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所言,生态批评是一场“越来越异质化的运动”②。正是由于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内包含多种研究方法,生态批评概念本身也

第二次创业潮

第二次创业潮(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国营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兴起(产品经济时代) 一、产生背景 1、经济背景 1、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国企改革迎来较为重要的一年。当年3月,《福建日报》刊登了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放权。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进一步下放权力。当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中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

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制等多种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1984年,“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引发关注,承包经营责任制也逐渐推广开来。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展开,它改变了单一(计划)经济的结构,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体制。 2、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经济浪潮 一、个体户(20世纪8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傻子瓜子年广久): 个体户,最初是个贬义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是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听着硌耳,看着更扎眼。但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内地来卖,就凭跑个差价,硬是发了,成了万元户。那时候公务员的月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不是个贬义词了。直到第二次浪潮袭来。 “当时最有地位的是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的正式员工,做生意是一件很丢份子的事情。”章华妹回忆,她的朋友、同学知道她要做生意,都觉得很害臊,羞于跟她来往,“甚至走在路上,都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喏,她们家是摆摊儿的,没出息!’” 日子总还是要过的,章华妹说,选择干个体完全是生活所迫。由于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而分配的工作名额只有一个,排行第七的她是轮不到的。于是,当时才19岁的章华妹在父亲的授意下做起了生意。“这样起码能为家里赚点钱。” 1979年的秋天,章华妹的店铺悄悄地开张了。家里临街的一个小房间成了她最初的店面;一张80厘米长、60厘米宽的板凳,权当是柜台。卖的是毛线针、松紧带、纪念章、玩具手表之类的小东西。“小本生意,一天赚一两块钱。”那个时候,一个国营企业的普通职工,基本月工资在20元左右,所以章华妹的生意虽小,养家足矣。 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就有了转机。刚刚成立的温州市鼓楼工商所派人到章华妹店铺所在的片区宣传,“今后做生意合法了,可以去领一张营业执照来”。 阅历丰富的父亲告诉章华妹:去领一个来吧,总有好处的,也许以后我们做生意可以不用逃了呢! 很多人在那一波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发家致富,有的还成立了公司、集团。很多现在在温州甚至全国都叫得响的企业家,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下海经商的。 上世纪90年代末,个私经济的发展达到巅峰:国家工商总局曾作过统计,1999年,中国有个 体工商户约3160万户。然而到了2006年底,这个数字变为约2500万户,减少了约650万户,在此过程中,几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曾经较普遍地出现过个体经商户哄抢市场、忽视品牌、恶性竞争的现象。一些人喊出了“个体户正逐渐走向消亡”的话语。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篇一: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这个假期,我凭着“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这一书评,带着敬畏的心把《第三次浪潮》读了一遍。读完后,深有感触,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飞去过去又来到未来。 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利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从诞生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思索。如果简单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这一理论是由阿尔温·托夫勒创立的,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以“浪潮”二字来形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阶段,土地是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及政治的根本,利用基本的生产工具来生活,第二浪潮是工业阶段,大量的机器、工人、厂房出现,并带来摄影机、多种的传播方式、交通工具的发展等,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阶段,跨国公司

的出现、diY运动的盛行、人们在家工作的现象出现等。 托夫勒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大量变革时代的经济问题。 1980年托夫勒出版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形成了自己的未来学思想体系。“第三次浪潮”,“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在适应这企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它强调人们如果不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第三产供销浪潮”“对明天的社会”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确实,你不得不佩服托尔勒,虽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一切根本就是未知数的、一切都是浮云,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那惊人的预言——他科学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碎片式世界的观点展现给世人一个赤裸裸的世界。就像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样一本巨作,确实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它所涉及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多到让你觉得有点空虚,甚至是害怕,他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 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 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第三次浪潮答案

1." 第一次浪潮,即农业革命,经历了__________年才结束。" B 几万年几千年 几百年 2.第二次浪潮,即工业文明,只有______年的寿命。 B 500 300 200 3.第三次浪潮很可能在______年内结束。 A 几十年几千年几百年 4.下列什么事件不会使悲观主义者感到今天的社会无法迈入未来? C 伊朗爆发战 争石油价格直线上涨新款手机上市 5.下列什么事物不是在第一次浪潮时期出现的? A 电脑村庄耕地 6.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在时间上是否有交叉? A 有没有不确定 7.所谓的原始民族,生活在小部落里,下列那种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C 采食 渔猎种地 8.日本于__________年废除了封建制度。 B 1868 1876 1889 9.下列哪种不是第二次浪潮时期取得能源的方式? C 煤石油转动水车 10.第二次浪潮的科技需要大量的资本,但是投资者不原意把所有的金钱投入到有风险的行 业,为鼓励他们投资,出现了___________观念。 A 有限责任无限责任连带责任 11.下列哪个不是第二次浪潮社会典型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 C 核心家庭大公司 教堂 12.下列哪种不是古代的通讯方式? C 呼叫杆信差邮局 13.生产和_________分裂的现象成为所有工业社会和第二次浪潮社会的特征,并且影响到 人的心理和对人格的假设,所有的行为都被视为一连串的交易。 B 市场消费利润 14.第二次浪潮原则中最为人熟悉的是_____________ A 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 15.第二次浪潮所到之处,新的权力出现、传播、消失,掌握权力的人是___________ C 国王将军整合者 16._____一直是生活的中心,因此地理区划深植于我们的选举制度之中。 B 资本 土地能源 17.________后来把机器的道理引用到经济上,认为经济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在很多方面 与机器很相似”。 C 牛顿梅特里亚当斯密 18.全球代议制度中不包括的标准是: C 个人有选举权党派集聚选票侯选人 赢得选举后再选举代表 19.自_______世纪以来,欧洲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建立庞大的殖民地王国。 C 14 15 16 20.创造统一的世界市场这种热忱以________为代表,他认为除了工厂外,也应该应用在国 家方面。 A 李嘉图张伯伦费里 21.从1750年到1914年,世界贸易额估计增加了不止________倍,由7亿美元增加到将近 400亿美元。A 50 100 200 22.价格往往因对买者有利而压低,我们称之为“________法则”。 A 第一价格第 二价格第三价格 23.1492年,哥伦布首先踏上了新世界,当时欧洲人只控制全世界9%的地方,1801年他们 控制了______。 A 1月3日2月3日3月4日 24.20世界初在拉丁美洲,美国的_______使得联合水果公司等企业可以以低价取得糖、香 蕉、咖啡、铜等货品,然而和欧洲相比,美国只是大帝国主义行列中的年轻伙伴。 B 美元外交金元外交联合外交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C 中国英国美

(完整版)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主要内容是什么(2)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第三次浪潮》中, 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仅仅就未来探讨未来,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批判目的。他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上,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第三次浪潮进行对比。他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是一个以非群体化为特征,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相互影响的社会。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法则是标准化、专业化、集权化、同步化、好大狂等。工业文明对应的是传播领域的群体化,政治领域的集权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以及思想领域的直线型时空观、两性分离等。而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成为“产销者”,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能源领域向可再生的生物能源转变,传播领域出现了非群体化倾向,政治领域跨国公司将取代民族国家成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家庭将成为电子式的家庭……此外,教育、社会观念、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次浪潮首先打破了工业文明的“标准化”法则,这对工业社会显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了统一的标准,社会不可避免要走向分化。人们对各式各样标准的选择,决定了传播领域的非群体化、政治领域民族政府的失效、各样的社会组织和社团不断兴起。 本书认为,尽管可能今后数十年充满动荡,但最终,一个健全合乎需要的未来是可能实现的。现在的困惑在于,在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在两次浪潮交替的期间,并没能有一个浪潮的优势高于另一个的情况出现,所以是人们很难分辨,不知如何选择,造成政治生活的紊乱,反映在人身上是个性的崩溃。但是,当我们明确新浪潮必定出现,代替旧文明时,我们就可以找到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这时,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于:谁能为新文明的兴起作出规划,以取代旧的工业社会。因为世界上许多严重问题,都不能在旧的制度结构中解决了。 第二次浪潮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形成世界有史以来最有力量,最有向心力,最有扩张性的社会制度。二次浪潮的确定社会结构: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大公司。围绕着这三个核心结构,出现一大批也按工厂组织结构建立的社团组织,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组织生态,所有工业社会都依靠上述的技术领域、社会领域、信息领域这三者的结合,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协调经济生产和个人活动。 第二次浪潮把人类生活劈成两半:生产和消费。这一裂变,后果极为重大,市场成为人类生活的巨大中心。导致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刻矛盾与冲突,影响到人们家庭生活和两性的身份,甚至个人的精神与个性。 专家,根本使命是组织。这些人是第二次浪潮的“组织者” 这些人是资与社的权力巅峰。权力来自组织手段的控制,第二次浪潮文明需要庞大的政府作为工具,以组织协调整个体制的运转。权力最上是由各企业,政

第二次浪潮之后

第二次浪潮之后 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在1960年代爆发,在1970年代达到高潮,并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退潮。进入1980年代,保守主义复兴,保守主义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于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全面的胜利。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在女性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角力与撕扯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呈现出主流社 会意识形态调和性别文化冲突的奇异景观。从1980年代至今的这一段历史,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后女性主义”时期。作者选取了1980年代以后新出现的和发生新变化的几个性别文化现象,试图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把握第二次浪潮以后性别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走向,为当前国内的性别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对当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里,作者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发生、发展与结束,并对1980年代性别文化状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体描述,之后陈述 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写作思路。论文的基本观点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现象,依循性别巩固、性别消解和性别调和三条脉络发展变化,其中性别调和是主流,代表着当前和未来性别文化的 常态。其后的章节亦按照此思路展开,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观察性别巩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探讨性别消解,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分析 性别调和。第二章探讨198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的色情文化现象。作者首先对当代色情的相关用语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对1980年代以后的色情文化进行了分类探讨。此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关

于当代色情审美原理的讨论,作者认为尽管色情文化似乎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水火不容,然而事实上正是带有强烈父权制文化色彩的保守主义创造出并成就了当代色情文化,所以1980年代以后与保守主义复兴同步发生的色情文化崛起实为对父权制伦理的巩固。第三章着重分析198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通俗文化产品中的硬汉形象,包括1980年代的肌肉型硬汉、1990年代的非肌肉型硬汉和21世纪初的漫画英雄式硬汉。此章的研究重点是1980年代的肌肉型硬汉,作者对作为肌肉硬汉代表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的作品展开评析,特别讨论了文艺中的肌肉躯体如何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的问题。最后以对非肌肉型硬汉特征的分析作结,认为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减弱对肌肉型男性气质的重视,转而在作品中更加强调父权制伦理的重要性。第四章讨论1980年代以后的酷儿文化。作者首先对与酷儿文化相关的名词、历史和理论作了简要介绍,之后对流行音乐与主流影视的酷儿人物、形象、风格等进行了评析,最后以对酷儿文化对父权制伦理的接受、吸收作结,认为酷儿文化的近期发展越来越偏离性别消解的轨道,酷儿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吞没。第五章讨论新技术对当代性别文化的冲击,科技革新引发了性的抽离与性别的抽离。性的抽离包含性对象的抽离和性本身抽离,性的抽离造成了性别的抽离。科技革新带来的种种性别状况变化,足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中许多问题的反思,而性别抽离对当代性与性别伦理的微弱影响则表明,发生在社会文化表层的性别消解现象不会对父权制伦理的实质造成冲击。第六章探讨了1980年代以后主

2第二次浪潮

综述:第二次电子商务浪潮扑面而来 第一次电子商务浪潮巨大泡沫破灭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第二次电子商务浪潮又已呼啸而来,并将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在昨日由南大电子商务系主办的第一期南京大学电子商务总裁论坛上,南大电子商务系主任万可、IFS中国区总裁胡彬博士、高维信诚资讯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顾问刘建先生、ERP世界网总编辑兼首席选型顾问季献忠先生一致看好电子商务第二次浪潮的前景。他们认为,对所有的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已不再是一个时髦的术语,而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新工具,能否在第二次浪潮里乘风破浪,是一个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获取优势、在市场上取胜的关键。 据介绍,电子商务第一次浪潮的时间大致从1995年开始,2001年结束。在第一次浪潮中,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平台没能搭建起来,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环境不够成熟,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衔接上出现问题,失败就不可避免。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外在环境改善、电子商务股票价格在纳斯达克市场上的复苏,去年起电子商务开始走出低谷,第二次浪潮已经来临。网易创始人丁磊的个人价值名列中国第一,给了中国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界一个震撼。在第一次浪潮中,中国电子商务企业都是在日烧万金,靠风险资金度日,而今天的电子商务企业绝大多数都在盈利。相对于第一次浪潮,如今电子商务环境有了巨大改善,不论是上网人口、上网带宽与速度、支付手段、配送体系、安全措施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很多企业也更加重视规划与管理。网易、新浪、搜狐、3721等在第二次浪潮中盈利的企业就是抓住了互联网的发展空间:短信、游戏、门户网站广告和电子商务广告,这也是互联网的发展潜力所在。而对其他所有的非电子商务企业来说,面对第二次浪潮,绝不能等闲视之,要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这个工具,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新的竞争力。可以这么说,第一次浪潮是电子商务的探索阶段,浮在上面,所以易产生泡沫;第二次浪潮则是实践,已经落在实地,前景光明;如果再有第三次浪潮,则将是一次深化过程。(罗静陈晓春)2003年10月27日 17:53 新华日报 王峻涛:中国将迎来电子商务的第二次浪潮 5月15日消息,由论坛网主办的2010论坛电子商务峰会于今日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包括京东商城、6688、麦网、麦包包、齐家网、亿玛等知名B2C电子商务高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作现场图文报道: 以下为6688 CEO王峻涛演讲摘要: 王峻涛表示,在过去的15年,我想说的我们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对未来可能过于悲观,老是觉得电子商务的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这个很难讲。可是,对于眼前的事又过于乐观,老是觉得上的飞机应该可以按时到达,其实电子商务正好相反,未来是非常乐观的,但是今天、明天、后天的事情其实是很难讲的。 王峻涛称,过去15年,其实是互联网的15年,电子商务只有10年。过去10年的电子商务有一个很深的烙印,就是跟国家当时的经济情况有很密切的关系。10年前中国正好处于一个从大的农业国转型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国家的过程。所以,在那个时候所有的人最关注的一个当时的一个市场机会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卖到全世界去。所以,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像刚才老杜所说的,那个时候电子商务最热的是企业跟企业间的交易,还有跟外贸有关联的交易。 从EDI开始到B2C的交易,大家可能都忘记了,马云在做阿里巴巴前做了一个大时代的黄页,那个故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外有三种不同的提法,其内容也不完全一致。第一种叫“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二种叫人类文明的“第三次浪潮”;第三种叫“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一种提法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始于18世纪末,基础是以煤冶炼铁矿石及纺织机械化;第二次始于19世纪40年代,标志是蒸汽机、铁路和酸性炼钢;第三次始于本世纪初,标志是电力、化学制品和汽车制造。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基础是计算机、遗传工程、新型材料和新型能源等。第二种提法认为,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于8,000年前,人们从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生产;第二次浪潮发生于三百年前,人类开始大量使用机器,使用化石能源(煤、石油等),社会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集中化、大规模化、同步化和中央化;第三次浪潮始于1955年,首先在美国,然后波及其他工业化国家。经过这次革命,工业化国家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其基础工业是电子工业、空间工业、海洋工业、光纤维工业和遗传工程等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型工业。第三种提法则认为,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的发明的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使用

为标志。上述三种提法的内容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其实质则是基本一致的,即:目前工业化社会正在进行一场新的变革;这场变革以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生产和应用为基础。导致这场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工业化社会的大规模生产。而近30年来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又为这场工业革 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首先是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微型电子计算机,能使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成十倍、甚至百倍地提高,并实现各种工作的自动化,生产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这就使得电子计算机很快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新材料和新能源生产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也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反应塔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打下了技术基础;非晶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贮氢金属材料、光导纤维材料的出现和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构成了未来的电子工业、海洋工业、空间工业和基因工程的物质基础。此外,人类知识的迅速增加,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打下了知识基础。不少专家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会发生,而且将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第三次浪潮(知识点)

" 第一次浪潮,即农业革命,经历了__________年才结束。","B","几万年","几千年","几百年" "第二次浪潮,即工业文明,只有______年的寿命。","B",500,300,200 "第三次浪潮很可能在______年内结束。","A","几十年","几千年","几百年" "下列什么事件不会使悲观主义者感到今天的社会无法迈入未来?","C","伊朗爆发战争","石油价格直线上涨","新款手机上市" "下列什么事物不是在第一次浪潮时期出现的?","A","电脑","村庄","耕地" "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在时间上是否有交叉?","A","有","没有","不确定" "所谓的原始民族,生活在小部落里,下列那种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C","采食","渔猎","种地" "日本于__________年废除了封建制度。","B",1868,1876,1889 "下列哪种不是第二次浪潮时期取得能源的方式?","C","煤","石油","转动水车" "第二次浪潮的科技需要大量的资本,但是投资者不原意把所有的金钱投入到有风险的行业,为鼓励他们投资,出现了___________观念。","A","有限责任","无限责任","连带责任" "下列哪个不是第二次浪潮社会典型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C","核心家庭","大公司","教堂" "下列哪种不是古代的通讯方式?","C","呼叫杆","信差","邮局" "生产和_________分裂的现象成为所有工业社会和第二次浪潮社会的特征,并且影响到人的心理和对人格的假设,所有的行为都被视为一连串的交易。","B","市场","消费","利润" "第二次浪潮原则中最为人熟悉的是_____________","A","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 "第二次浪潮所到之处,新的权力出现、传播、消失,掌握权力的人是___________","C","国王","将军","整合者" "_____一直是生活的中心,因此地理区划深植于我们的选举制度之中。","B","资本","土地","能源" "________后来把机器的道理引用到经济上,认为经济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在很多方面与机器很相似”。","C","牛顿","梅特里","亚当斯密" "全球代议制度中不包括的标准是:","C","个人有选举权","党派集聚选票","侯选人赢得选举后再选举代表" "自_______世纪以来,欧洲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建立庞大的殖民地王国。","C",14,15,16 "创造统一的世界市场这种热忱以________为代表,他认为除了工厂外,也应该应用在国家方面。","A","李嘉图","张伯伦","费里" "从1750年到1914年,世界贸易额估计增加了不止________倍,由7亿美元增加到将近400亿美元。","A",50,100,200 "价格往往因对买者有利而压低,我们称之为“________法则”。","A","第一价格","第二价格","第三价格" "1492年,哥伦布首先踏上了新世界,当时欧洲人只控制全世界9%的地方,1801年他们控制了______。","A","1月3日","2月3日","3月4日" "20世界初在拉丁美洲,美国的_______使得联合水果公司等企业可以以低价取得糖、香蕉、咖啡、铜等货品,然而和欧洲相比,美国只是大帝国主义行列中的年轻伙伴。","B","美元外交","金元外交","联合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C","中国","英国","美国" "1944年在美国领导下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有__________个国家同意设立两个关健性的整合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B",43,44,45 "1948年美国拥有世界黄金蕴藏量的___________","B","65%","72%","90%" "GA TT是指___________","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由________在19世纪中期提出的。","A","达尔文","牛顿","柏拉图" "虽然马克思严厉的批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但是他也同意_____是最进步的社会形态,所有的其他的社会都会逐渐进化。","B","农业制度","工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结合自然与进化的工业现实观的第三个信仰是____","C","与自然对抗","进化的重要性","进步的原则" "在第二次浪潮文明中,有三个关健的观念,下列哪个不是其中的观念?","A","生物的原则","进化的重要性","进步的原则"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08级世界历史学号:080210257丁万晓 摘要: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历史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地。中国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历三波移民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移民不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虽然推动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各有其不同的国内外因素,但就四次大规模移民潮而言,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发展和合作都是主要动力之一。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保持良好,前往东南亚的移民仍将继续。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移民经济原因 一:中国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生存与发展,一直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对生存环境改善的强烈渴望,就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本能。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批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定居的人,叫做移民。大凡较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发生,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第一,产生移民的地区是生活资料匮乏、谋生条件窘迫,或因政治变动造成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压力与意愿,如土地的超负荷人口载量、战乱造成的经济残破、政治迫害等。第二,必须存在得以移居的新的生存空间,即有能力吸收移民的地区,如东南亚。第三,尚需使人民迁徙得以实现的条件,如海外移民所需要的运输手段,对新的生存空间的认识等。 1.经济原因 一般百姓移居海外,大都是迫于生活无着,处于饥寒交迫之下,不得已而被当做“苦力”、“猪仔”之类卖到异国他乡。 我国古代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土地超负荷人口载量,古代的政府,横征暴敛,造成

了农村生产日益凋敝。特别是清朝后期,白银的大量外流,加上鸦片战争,给了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铁路的修建,蒸汽机和电气设备的使用和工业的创办,中国古代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也随着瓦解,同时可以安插比较稠密人口的那一切陈旧的社会制度,也开始崩溃。处在我国这种形式下的我国农村,破产加速,地权日益集中,各种繁重的地税和敲诈勒索,使广大农民一无所有。同时,生产落后,工业未兴,国内也无法容纳浩大的农业劳动力,因此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飘扬过海,出国谋生。 此外,旧中国经常发生灾荒和战乱,同时,旧制度也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机问题。 2.政治原因 这里的政治原因不是指华人的侨居国,而是指中国方面,我们可以从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所造成的海外移民来进行论述。例,明清两朝交替之际,有许多明代遗民不服清政府的统治,纷纷逃往海外;或者在台湾举兵相抗,失败后逃往南洋各国。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时清廷海通之禁,沿海居民迁徙者万家,皆陆续赴台湾受一为氓,或由台湾乘海外贸易之船,转赴南洋各岛。”①此外,宋末元初和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华人移居东南亚。 19世纪70 年代以后,日、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海疆和边疆,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民族遭受了空前未有的灾难,人民的生存环境经一部恶化,贫苦人民被迫离乡出海。 3.侨居国经济上的需要 侨居国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而本国的劳动力不足或劳动技能不够,需要大量的华工。例如,拉者二世执政沙捞越时期,允许华工入境,并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华人入境,例如,颁布《土地法令》和《鼓励种植条例》 二:华人移居东南亚的四次高潮 1.第一次移民高潮(17世纪初—19世纪中叶)

中国展览业四次浪潮

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历程 展览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晴雨表,它能从不同层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发展的特点和历程,反过来,政治、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展览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很难清晰地划分中国展览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把会议行业的发展搅和进来就更难说清楚。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从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出发,对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精要的概括,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其实,与“发展阶段”相比,我们更喜欢“浪潮”这个字眼,因为中国展览业的发展正如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潮,深刻地记录了新中国社会经济的伟大变革。 第一次浪潮——行业待兴:出国展和来华展并驾齐驱(1951-1980年) 1951年3月,中国首次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这标志着新中国展览业发展的开端;1953年,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贸促会受政府委托,负责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从此开始,直到1980年前后的近30年,是中国展览业发展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出国展和来华展都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出国展由中国贸促会代表国家主办,且主要以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为目的,1951-1985年的34年间,中国贸促会共组织了427个出国展;来华展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或宣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1953-1978年的25年间,我国共接待了112个外国单独来华展览会。 为什么要提1978年和1985年?因为对中国展览业来说这是两个特殊的年份。1978年底,北京多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这是中国贸促会来华展览部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专业性博览会;1985年,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前身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所属的来华展览部和技术交流部)竣工,并于当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开馆的第一个展览会——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展览业的起步期,这一阶段的展览会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和组织水平不高,大部分展览会还不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trade show)的特征;把展览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意识尚未形成。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从此结束了没有大型展览馆的历史,中国展览业进入了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20年。 第二次浪潮——迅速发展:展览业走向专业化、市场化(1981-2000年) 20世纪80年代,上海只有6家展览公司,所举办的展览会规模普遍较小,专业观众以国内为主,海外参展商主要是为了出口技术和设备;最大、最有名的国际展览会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然而,从1980年尤其是1985年后到2000前后的

精益的第二次浪潮

精益的第二次浪潮 增长的客户需求,还有成本压力都让组织努力运转得更有效率。谈到更有效率地运转,“精益”这个词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毕竟,谁能拒绝精益“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承诺呢?AMT研究院将Roger Burlton、Peter Matthijssen发表的”精益的第二次浪潮”编译如下,使更多的读者能得到最前沿的精益管理思想方法。 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用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生产组织、医院、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和政府部门都开始了它们的精益项目。不幸的是,开展精益项目并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我们都听说过应用精益管理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调查,就会发现只有很少的组织能够采用精益管理获得持续性的成功。周转时间可能会降低,但当精益项目结束的时候,它们又会升高。当企业在欢庆成本缩减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因为其他问题的出现,花销并没有真正减少。企业认为他们关注价值传递,但是消费者仍然在抱怨。甚至有一个组织声称他们做了现状调研(AS-IS analysis)和企业业务蓝图分析和设计(TO-BE design),但是他们仍然慢慢回到了原有的状态(AS-WAS state)。 很多人会说“我们采用了精益的方法,但它不适合我们企业。现在我们需要别的管理方法。” 所以企业的问题仍然存在。精益管理真的不好吗?还是我们可以尝试对它做出改

善? 什么是精益(Lean)? 精益思想和精益技术起源于1950年的日本。丰田想在经济困难的时代存活下来。他们用有限的方法提出了“丰田生产系统(TPS):一种思想方法和一系列的技术和最佳实践,使得他们能在竞争中运转得更有效率。这在使丰田成为世界最成功的汽车生产商之一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后,James Womack研究了丰田的成功,并提出了精益(Lean)的管理方法。但是我们在随后的例子会看见很多企业在精益生产的实施中忽略了TPS哲学的关键部分,例如成功的核心:个体雇员。 精益思想关注每天做得更好一点,认为很多小的改进会最终带来战略性的改进和更好的表现。 一些精益的重要原则有: 1.客户价值和客户服务质量 企业流程中总是有很多不增值的流程。精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客户价值并关注增值活动。 2.去除浪费环节

人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人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人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忍让,第一次叫气度,第二次是宽容,第三次就变成了软弱。 人生中之谈三次恋爱,第一次是懵懂的,第二次是刻骨的,第三次是一辈子的。 人生会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第一次遇见是遇见,第二次遇见是巧合,第三次遇见绝非偶然。 第一次离别我们懵懵懂懂,第二次离别我们懂得何为珍惜,第三次离别我们懂得何为人生。第一次我们褪去童真,第二次我们步入人生,第三次我们看透红尘。 第一次看凡人,第二次看烦人,第三次看繁人。 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是必然,第三次是命中注定。 第一次是单纯,第二次无知,第三次就是愚蠢。 柏拉图说,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二次笑是因为遇到你,第三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第一次的爱,是依恋,第二次的爱,是寻觅,第三次的爱,是相伴。

有的人第一次运气不好失败,第二次因为第一次而犹豫失败,第三次猥琐了失败,后面就习惯了。 第一次是让他体会甜蜜与痛苦的初恋;第二次是让他体会到冷暖得失的“迷茫恋”;第三次:是让他可以以平常心去面对 的“结婚恋”。 客户选择我们第一次信任,第二次是放心,第三次是依赖。懊悔,第一次是可贵的,第二次就会贬值,第三次便一文不值。 第一次爱人,第二次被爱,第三次选择合适的人在一起。 第一次犯的叫错,第二次犯的叫傻,第三次犯的叫贱。 第一次是纯真,第二次是无知,第三次是愚蠢。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 托夫勒说,人类社会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为工业阶段,第三浪潮阶段为信息化阶段。 第一次遇见系巧合,第二次遇见系缘分,第三次遇见系命中注定。 当你第一次付出得到的是欺骗或者是伤害,第二次就会害怕,第三次就会防备。 同样的错误第一次犯是无知,第二次愚蠢,第三次是执迷不悟或走火入魔。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1970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叫《未来的冲击》的书,此书一问世立即轰动美国社会,其内容成为人们茶余酒后议论的话题。由于书中立论新颖,涉及各行各业,因而该书不胫而走,连续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发行量已超过700多万册,直至自前每年仍可销售15万册,书中的有关章节已成为美国大学许多学科的课程内容。一本非小说的社会理论书籍居然能够畅销到如此程度,受到社会各界如此重视,在美国来说是少见的。该书作者阿尔文·托夫勒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社会名流。1980年托夫勒又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一书,把《未来的冲击》上升为理论,这本书也立即成为畅销书。 在《第三次浪潮》中, 阿尔温·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有人也称为新技术革命阶段。他搜集了众多学科的大量材料,把《未来的冲击》的内容上升为“三个浪潮”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其要点可综合如下: 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 新石器时代的游牧部落于大约1万年前开始懂得农业生产。在游牧部落变为定居生活以后,在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这个农业革命就是第一次浪潮。农业知识向周围传播的速度很慢,大约每年一公里,迄今世界上仍有个别地区尚未被这一浪潮波及而处于游牧狩猎状态。 300年前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浪潮。这次浪潮传播速度很快,不久即席卷欧洲冲向世界。第二次浪潮有五个基本特点:一,群体化。这个词有大规模化,集体化,普遍化等多方面的含意,意味着生产、分配、教育、通讯等都走向群体化;二标准化。这是说在产品、时间、政治信仰、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强调标准化,县至语言本身,由于电视的普及,各地方言和口音也逐渐趋向标准化统一、三,同步化。为了互相密切配合,每个人都大约在同一时间起床,同一时间吃早饭、上班、下斑、看电视、上床睡觉等,工厂是流水作业,一个工人迟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