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_徐黎丽

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_徐黎丽

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_徐黎丽
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_徐黎丽

N.W.J.E

[基金项目]本文为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文化戍边

战略研究”(13LZUJBWTD006,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的成果

●徐黎丽钟鸣

摘要:民族是人类不同群体生物性、文化性与建构性的三位统一体。生物性是指由血缘、地缘相结合的生物属性;文化性是指由生计方式、语言文字、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组成的文化因子及其价值观的文化属性;建构性是在当代族群生存境遇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人类不同群体重新反思“民族”并由此建构民族身份的建构性。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加速而带来的民族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不断弱化、建构性强化时,民族这种共同体就已经走在衰落的路上。

关键词:民族;生物性;文化性;建构性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志码:A

人以类聚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法则,

民族就是其中类型之一。但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民族实体存在却很少论及其概念,直到国家的出现威胁到这种实体存在时才争论和反思为什么人类以民族这种类别存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伴随国家的兴起与衰落,但仍没有达成共识,因为不同时代的民族实体随时代变迁而变迁,争论反思民族的研究者也生活在民族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因此对民族的认识自然不同。本文则从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谈起,论述民族的当代概念。

西北民族研究

N.W.Journal of Ethnology 2013年第4期(总第79期)2013.No.4(Total No.79)

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文章编号]1001-5558(2013)04-0079-13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一、生物性

当人类的祖先以游群的形式生活在地球不同表面时,首先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是在顺应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依靠和使用自然资料生存与延续。这种游群便是以后民族的雏形,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而他们依赖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纬度、海拔、气候、地形及其蕴藏的各类自然资源,则是地缘。民族的生物性就是指人类不同群体的血缘作用于地缘产生的生物属性。

首先,血缘是人类不同群体保持与其他群体不同体质特征的生物性基础。虽然古代人类无法用DNA技术确定人类不同群体的血缘关系,但我们从世界各地流传下来的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和关系记载中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血缘关系的。如早期进化论派人物巴霍芬认为,人类婚姻从母系社会的乱伦到父系社会的一夫一妻制;麦克伦南认为,婚姻的规则有两种:内婚和外婚;摩尔根和恩格斯则认为,人类婚姻经历了乱婚制、母系、父系及一夫一妻制等等。①虽然他们的说法不一,但我们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不仅看到了从群婚、多偶婚(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对偶婚(包括内婚中的妻姐妹婚、夫兄弟婚及外婚中的同辈之间的婚姻)、一夫一妻婚、连续一夫一妻婚②、同性婚(女—女婚、男—男婚)的递进演化,而且从这些不同婚姻关系中看到人类的血缘关系如何通过婚姻关系而强化或弱化。由于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形成的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因此家庭随婚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多偶家庭、扩大家庭③、核心家庭④。这些不同的家庭形式则是人类不同群体的血缘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在婚姻和家庭基础上形成的亲属关系、制度及其称谓则不仅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组织,更是人类不同群体血缘圈向外扩散的象征,我们从摩尔根的六类型的亲属称谓上就可以看出。⑤由此可见,每一种亲属称谓的背后均有一种亲属关系,这些亲属关系则以辈分、

①王寿南,陈水逢主编.人类学理论发展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96.38~61.

②指一个男子或一个女子连续与一系列伴侣结婚或同居的婚姻形式。

③指由三个或更多世代组成的家庭。

④指由父母和他们所生养的孩子组成的家庭。

⑤如在爱斯基摩型中,有母亲、父亲、兄弟、姐妹的亲属称谓,父亲和母亲兄弟被称为叔伯舅,母亲和父亲的姐妹被称为姑姨舅母。在夏威夷型中,同代同性别的亲属都用同一称呼。如用来称呼其父亲的那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其父亲和母亲的兄弟,母亲、母亲的姐妹和父亲的姐妹也用同一个称谓。在易洛魁型中,称谓则有性别之分,如父亲和父亲兄弟用同一个称谓,母亲和母亲姐妹也用同一个称谓,父亲姐妹、母亲兄弟各有称谓,同一辈也有兄弟、姐妹和平表兄弟姐妹称谓。在克劳型中,强调父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等同于父母一辈的称呼,母亲一方交表兄弟姐妹则与自我的儿女一辈等同。在奥马哈型中,则母亲及其姐妹同用一个称谓,父亲及其兄弟同用一个称谓,平表兄弟和姐妹同用另一个称呼。在苏丹型中,母亲的兄弟与父亲的兄弟称谓不同,父亲的兄弟和父亲的称谓不同,母亲、母亲姐妹、父亲姐妹的称谓各不相同,每一个堂表兄弟姐妹的称谓都彼此区别。引自[美]William A.Haviland著,瞿80

——

N.W.J.E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同辈先后的结构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同一群体的人则生活在由亲而疏的亲属关系网络的血

缘社会中。四类型说中的直系型、二分合并型、行辈型、二分旁系型也同样如此。①因此我们

从四类型说中也同样看到了亲属称谓背后由近到远的亲属关系,以及亲属关系网络中血缘

的延续程度和方式。一般来说,亲属关系越近,血缘关系就越深,表现在体质特征上,则是体

质特征上的相似性,如五官、毛发、体形等等。这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极易区别的生物属性。

其次,地缘则是人类不同血缘群体在地球不同表面生活不得不顺应的自然环境因素总和。无论是人类一点起源说还是人类多点起源论,都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不同纬度、海拔、气候、地形及其蕴藏的自然资源所组成的地缘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初期发挥的作用比对

现代人类更大。人类不同体质不仅是人类不同血缘关系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不同血缘关系

的人与不同地缘相适应的结果。“每个独立的族群都有一个特定的发源地。这个发源地是这

个族群全体成员在体质和文化上演化的物质基础。在该族群的体质特征上,会留下人类作为

一个自然物种而适应环境留下的适应性结果,这些适应性结果通常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

对不同纬度的适应性结果会产生不同的体型和面型,居于高纬度的群体,体形相对高大;越

接近低纬度的人群就越矮小。”②不同纬度地区因为气候不一样,也对人类特征产生巨大的

影响。如“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的草原旷野上,那里太阳辐射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皮肤和

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因为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这种

深色可使皮肤不致于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到损害。另外,紫外线还会刺激人体内维生素

D的产生,而深色皮肤可以防止人体内维生素D的过多产生所导致的维生素D的中毒。宽

阔的口形与外粘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欧罗巴人种,主

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与北部,那里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反而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的形成,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眼睛的颜色都较为浅淡。人

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粘膜面积增大,从而使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可以变得温暖些。蒙古人种形成的气候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成较为适中的人体特征。”

③人的身高也受气候的影响,例如,“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个头一般比较矮小,生活在寒带地

区的人,个头高大壮实;温带地区像我国,一般来说也是北方人高大,南方人矮小。这是由于

热带地区的气候炎热,人们消耗比较大,所以个头相对就小一些;而寒带地区气候寒冷,人们

能量消耗也小一些,所以个头大一些。在热带地区,人们为了尽快地散热,体型瘦小比较适

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08~313.

①如直系型指从自我的一位祖先向上或向下连接到自我的任何一位亲属;二分合并

型指将母亲与父亲方面的亲属分成两边,母亲与母亲姐妹被合并在同一种亲属称谓下,父亲

与父亲兄弟也得到同一个称谓;行辈型只采用两种称谓指称双亲的那个世代,如以父亲称谓

称呼父亲、父亲兄弟和母亲兄弟,以母亲称谓称呼母亲、母亲姐妹和父亲姐妹;二分旁系指对

亲代的六种类型,分别使用不同的称谓,如父亲、母亲、叔叔、舅舅、姨姨、姑姑。引自[美]William A.Haviland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08~313.

②李法军.“自然”的人与“文化”的人[J].吉首大学学报,2007,(1):90.

③钱建伟,张海虹.人对气候的适应性探究[J].能源与环境,2009,(26):131.

81

——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宜;而在北方,在寒冷的冬季为了保持体温,高大健壮比较占优势。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热带地区的物产都比较单一,尤其不适合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于是,热带地区的人吃得比较少,越是吃得少,他们越是要为食物而奔波,摄入少而支出多就导致了他们身体矮小。而在北方地区,土地肥沃,降雨量大,物产丰富,人们不必为饮食而发愁,摄人多而支出少就导致他们身体高大。”①因此不同纬度、海拔、气候、地形及其物产组成的地缘对人类由血缘关系而表现出的体质特征产生长期的异化影响,而且时间越长,产生的异化影响越大,并最终反映在体质特征上,使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群体的体质特征在长期的地缘作用下不断扩大范围,从而为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生物属性。

由此可见,血缘与地缘交替作用的结果,就是地球上不同民族的人彼此之间仅从体质特征上就区别出你、我、他。这就是民族的生物性。

二、文化性

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的属性,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首先,文化是人类不同群体自出生以后从自我群体中习得并创新的知识体系及其包含的价值观。文化无论在研究者的眼中是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②还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③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④或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⑤但我们都不能排除文化起源于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一点。在这一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人类不同群体在顺应不同自然环境、组织自身群体并与周边群体结成不同类型的关系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时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生计方式、社会组织、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逐渐使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成果与精神思想分离,最终使文化成为人类不同群体为了维持和创造幸福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

慧的象征符号以及所代表的价值、理想和信念。由于人类不同群体面临的自然、社会及精神环境不同,因此他们创造的文化从生计到信仰均呈现出不同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核心价值、信念和理想则自然不同。这些属性不是人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后又经过长期的自然适应的生物属性,而是从母亲子宫出生后在自身所在的人类社会群体中习得的祖先相传及随时代变化而创造的经验、智慧及其所代表的价值、信念和理想。因此文化是人类不同群体后天习得并随时代变化的属性。

①钱建伟,张海虹.人对气候的适应性探究[J].能源与环境,2009,(26):131.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

③[美]William A.Haviland,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4.

④[美]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

⑤[美]William A.Haviland,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4.

82

——

N.W.J.E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其次,构成文化的主要因子均具有独特的习得属性,这些主要的文化因子有生计方式、

社会制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下面分述。

1.生计方式

人类学及其分支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经过原人(Hominines,560万年)、能人(Homo habilis,260万年)发展到直立人(Homo erectus,160万年)阶段后,已经创造了与自然相

适应的采集狩猎生计方式,①即搜食,这种生计方式后经智人(Homo sa piens,40万年)时代及

后来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成为1万年以前地球上的人类最主要的生计方式,②如

今仍然在热带雨林、沙漠边缘及北极圈附近等边缘化地区可以看到以搜食为生的人类群体。

如美国西部大盆地的肖肖尼人“几乎完全依靠采集野生植物为生,由于这些植物在不同的季

节和地方都可以获得,所以西部肖肖尼人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寻食。”③“非洲南部布须曼人

中的一支——

—亢人,男女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只有42.3小时,肉类、坚果及其他根茎的摄入使

他们有充沛的精力。”他们“从不聚集成一个群体在很长时间内生活在同一地点,这样,任何

疾病都不能轻易地在他们中间扩散开来。”④除此之外,经常迁徙也使人口出生率得到一定

控制。但采集狩猎为种植庄稼和驯养家畜(1万年到500年前)这种生计方式所代替,原因只

是“人们迫于需要更多食物来供养更多的人口”。⑤这种以生产食物为特征的生计方式,在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中有充分的体现。如地处非洲东北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的撒哈拉沙

—尼罗河纵贯南北,却在公元前

漠东部,96%的土地为沙漠所覆盖,全境只有一条河流——

4000年代中期诞生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文明——

—埃及文明,其“文明分布于一条沿尼罗

河两岸分布的充满生机的绿色狭长地带”。⑥这条地带因为尼罗河的泛滥“有利于灌溉”而使“沙漠变为沃土”,⑦因而农业就成为古埃及的经济支柱。以游牧为主的鄯善洋海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以博格达山为中心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生计方式。⑧由于不同民族赖以生

存的地缘不同,因此尽管都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源,但获取的方式、对资源的加工及分配、消费

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生计方式。于是后来的民族学研究者就以人类不同群体从事的不

同生计方式作为划分人类不同群体的一个标准。比如俄罗斯学者划分的经济文化类型及我

①[美]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78~94.

②[美]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ok),徐雨村译,谢继昌校订.文化人类学[M].台北:桂

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7.172.

③[美]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167.

④[美]卢克·拉斯特,王媛、徐默译.人类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9.

⑤[美]卢克·拉斯特,王媛、徐默译.人类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2.

⑥H and H-A Frankfort,John A Wilson,Thorkild Jacobsen.The Intellectual Adventure

of Ancient Man[M].Chicago and London:1977,P.37.

⑦[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卷一,东方的遗产.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149.

—新疆鄯善洋海人

⑧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的节目:远去的文明——

考古纪实(7集),2010年9月21~27日.

83

——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们学者林耀华对中国不同民族生计方式的划分。①这种划分其实就是对民族生计特征的认可,也基于民族通过后天培养习得的文化属性。

2.社会制度

人类不同群体在维持自身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社会制度经历了由血缘制度向地缘制度的演变。其中血缘制度以婚姻家庭亲属制度为主,地缘制度则是亲属制度的扩大和延续,如世袭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最终发展成为民族和国家。当然并不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一成不变地经历过以上的社会制度的变迁,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著作中都曾提及。以后人类的社会制度还会随人口膨胀和资源短缺而走向更大规模,但至少我们从人类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民族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群体,其社会制度呈现出不同于血缘制度和以后国家时期社会制度的属性,我国古代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就是如此。如蒙古族初期的社会制度是由集体游牧经济组织“古列延”逐渐演变而来。“古列延意为环。古代,当某一部落停留在某地时,多结成环形,其中是首领的帐幕,像圆圈的中心点,叫作古列延。”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蒙古族旧有的氏族宗法组织和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相结合,推行了领户分封制。千户之上有万户,之下有百户、十户,并设有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全国95个千户分属于左翼万户长、右翼万户长、中军万户长、镇守林中百姓的万户长管辖。千户长既是行政长官和封建领主,又是军事指挥官,万户长是大汗统治管辖各个千户长的直接代理人。蒙古国组编千户百户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主动投降的部落或部落分支,基本上不拆散,即,按其原有的划分改编为若干千户或百户,如,汪古部、斡亦剌惕部、翁吉剌惕部等。二是从各部落中凑集散杂人众,合并另编新千户,有迭该、古出古儿等人所收部众构成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千户。第三种情况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③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在其直接掌管地区漠北中心地区的东面和西面又推行了分封制。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分封在西部,诸弟封在东边。成吉思汗的四个弟弟即哈撒儿、合赤温、别里古台和铁木哥斡赤斤,被封在东边,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察哈台、窝阔台、拖雷被封在西边,且分别建了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成吉思汗的诸子、诸弟等宗亲在其汗国和封地

又实行分封,出现许多小支宗,这样最终形成了层层相属的社会制度。由于蒙古族曾经是建立过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的民族,其社会制度具有代表性,故举例说明。当然世界上所有民族均建立过自己的社会制度。这些社会制度均以因地制宜而适合本民族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它们作为人类不同群体的文化因子,也是不断积累和承袭的结果。

3.语言文字

全世界现有约六千种不同的语言。④无论什么样的语言,在结构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语看来均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语言代表的是语言的结构和语法意义,以此类推,

①林耀华主编.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80~90.

②[波斯]拉施特,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86.

③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

④[美]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102.

84

——

N.W.J.E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它也可以代表语言和文化的基础。言语代表的是话语的实际表达。以此类推,它也可以代表

个人的社会行为。”①这就说明,特定的语言所代表的结构和语法意义只有使用这种语言的

人才能明白;使用这种语言进行言语的表达,则通过声音反映特定语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方式。如使用藏语的人在发声部位、声音高低、节奏快慢方面都与使用维吾尔语的人有很大的

不同,听到他们用自己语言表达各自的言语时,我们立刻感到他们与我们在语言上的差异及

透过语言反映出的行为特征。因而他们的语言和言语便成为他们通过声音而形成的表达和

符号特征。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字,不仅以不同的书面符号彰显民族的文化,而且以写

在不同物质材料上的符号记载、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如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时期任用塔塔统阿

创制蒙古文字,并用这种文字记载蒙古族的历史、法律、习俗及信仰,这些文字记载,从用来

记载蒙古族的文字来说,它本身就是蒙古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符号,用这些文字记载的

蒙古族历史与传统,则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蒙古族的文化性,因而语言与文字作为民族的表

达和记忆习得性符号,同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4.禁忌仪式

不同民族在与自然相适应的道路上形成的种种生产生活禁忌和仪式则反映了他们的社

会行为特征。比如:生活在比属刚果伊图利森林中的巴姆提俾格米人在上世纪50年代定期

举行莫利莫仪式(集体歌唱仪式),缘于他们对森林的极度敬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森林“像

父母一样,它给予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食物、衣服、庇护和温暖……还有爱。通常一切都安然

无恙,因为森林对它的孩子充满了善意;但是当事情出差错的时候,一定是事出有因。”②因此

他们举行莫利莫仪式颂扬森林和惩罚犯规行为,使森林人的群体生活得以和谐发展。居住在

尼罗河与苏拜特河和加扎尔河交汇处的努尔人的任何习俗都源于他们是“牛背上的寄生者”。③如“人们经常以男人们最喜爱的公牛的颜色和形状来称呼他们,女人们则从公牛或他

们为之挤奶的奶牛身上取名。甚至男孩在牧场上一起玩耍时,也彼此称呼对方从公牛身上得

来的名字——

—那里的小孩子通常从他母亲为之挤奶的奶牛所生的小公牛身上取名。男人们

常常在一出生时便得到一个公牛名或奶牛名。有时,一个男人传给后代的名字是他的公牛名,而不是他的血统名。这样一来,努尔人的族谱听起来好像一个畜栏中的牲口清单。”④这

种仪式不仅反映了牛对于他们农耕生活的重要性,更反映出他们的社会行为的群体性。中国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土戈寨箐口村哈尼族崇拜涉及植物、动物、水源、土地、人类繁衍

及农业生产等多样属性的综合神灵“昂玛”的仪式⑤,也反映出哈尼人的社会行为的特征。正

①[英]阿兰·巴纳德,王建民、刘源、许丹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133.

②[美]科林·M·特恩布尔,冉凡,C.F.red Blake译.森林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87.

—对尼罗河畔一个人

③[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褚建芳、闫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

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6.

④[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褚建芳、闫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

—对尼罗河畔一个人

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4.

⑤郑宇.箐口村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仪式与交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68~74.

85

——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市场、再分配和互惠之如波拉尼所说,“在小规模社会中,人们依靠生产方式的三种模式——

间的划分来认识交易和社会有机体之间的关系”,①即所有人不是为由市场联系起来的陌生人生产,而是为了这个群体所有人的生活而进行生产,因此其核心价值是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背后代表的小群体利益。其行为特征也体现了传统社会中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直接生产与交换而形成的仪式、禁忌及其背后以协调、通融甚至相互妥协为目标的行为准则。这些禁忌和仪式也是人类不同群体与自然长期协调并传给后人的智慧。

5.宗教信仰

信仰的本质就在于它在人类无法克服自然和人类自身困惑时能够帮助人类增强战胜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勇气,使人类生命的意义明朗化,使人的死亡意义积极化。宗教属于信仰的组成部分。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因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因而信仰自然而然不同。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此事是针对一般经验的普遍反应,如对死、梦及影子等的反应,那些事必然产生双重观念即灵魂与肉体、影像与真实。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认为信仰经过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先是泛灵信仰,再到多神信仰,最后才是一神信仰。②弗雷泽则在《金枝》一书中将人类的信仰划分为另外三个阶—巫术、宗教和科学,其中巫术是操纵性的,宗教则是祈祷性的,巫术又可以分为模拟巫段——

术和接触巫术两种。③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就可以看出人类的信仰从多神逐渐减少并向局部地区的一神过渡的事实。另外人类历史发展脉络也印证了信仰从多神向一神的过渡,因为“在某个氏族部落和民族国家中,任何人从其出生之日起,即面对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信仰和既有的宗教体制”,④但“在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的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教。”⑤历史发展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遗存下来的布须曼人、拉普人、印地安人、爱斯基摩人、纳西人那里看到泛灵信仰的存在。在中国,民间信仰就是多神信仰的代名词,如在河西走廊、藏彝走廊这些多民族杂居地带,村与村之间就有不同的信仰。⑥在任何海外华人生活的地方,都能看到祖先崇拜。⑦在全球范围内,则存在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几大世界性宗教。但Array

无论全球不同民族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生突显意义,使死有积极

—人类学理论入门[M].北京:华夏出

①[英]罗伯特.莱顿,蒙养山人译.他者的眼光——

版社,2007.90~91.

②王寿南,陈水逢主编.人类学理论发展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6.45.

③[英]J.G.弗雷泽,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刘魁立审校.金枝(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5~48.

④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26.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⑥如位于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的交界地带甘肃省临夏市康区县XX乡的三个村庄分别信仰草、山、水三种神灵。

⑦如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英国、美国等国的唐人街或华人社区,均有祖先崇拜的祠堂。

86

——

N.W.J.E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的价值,最终因为宗教信仰解决了人的生死问题而使不同群体的人以不同宗教信仰的形式

平静地对待生死问题,也使不同民族的人从生的仪式到心灵归属具有文化性。

从以上文化因子时空变迁轨迹来说,不同民族的祖先为了生活更方便和舒适所创造的

文化因子,从生计到信仰,均具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均是人类不同民族在顺应自然和人

类内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习得和发展的结果。不仅如此,各个文化因子之间存在

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及其所构成文化的整体性特征更能使“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这种文

化性,则是民族在后天习得并在传承中逐渐随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属性。

三、建构性

在对民族的认识过程中,有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有些人具有某些民族的体质特

征和文化特征,却不为本民族某些成员认同;二是有些人具有某些民族的体质和文化特征,

却不认同为某一群体的成员;三是当本民族成员不认同某一成员或本人不认同自己为某一

民族成员时,他民族的成员无法确认其民族身份;四是无论我们属于哪个民族和生活在人类

的哪个时代,我们对民族的认识和理解时刻影响着我们对民族的认识。以上四种现象,不仅

是当代民族的生物性和文化性随全球移民加速而不断削弱的表现,也是我们对民族意向性

认识并付诸行动的结果,即建构性。因为“建构主义所指涉的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人类不是静

态地认识、发现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经由认识、发现过程本身,不断地构造着新的现实世界。”①即当民族身份可以通过认识与实践相结全的途径建构时,建构性就成为当代民族的

属性之一。这种建构性,源于以下三种理由:

第一,建构性是人类族群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存境遇遇到严重挑战的反映。在当代,在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带来的民族体质文化特征趋同的背景下,以族群为生存组织的人

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和利益而不断从不断消失的生物与文化因子中建构自己的族群

属性。众所周知,为了养育不断膨胀的人口,人类在即使发现新大陆、牧场变农田也没有解决

这一问题的前提下,最终在500年前发展了工业,并将农业、牧业、商业集约化,使市场经济

—生计的转变,人类经历了从

成为主导全球生计的最主要模式。随着人类生存的经济基础——

寻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的生计到完全依赖市场交换的生计的过程,人类的生产方式从

直接摘取自然生长的果实到包含技术在内的文化与自然接轨,人类的食物结构和内容也从肉、果、蛋、根、茎等多元化向单一的快餐过渡,最终不同民族的生计向趋同化方向发展。与此

相适应,组织生计的多元制度向国家过渡,平均每个月就有两种语言消失,②习俗与信仰也

从多元向一元过渡,民族的文化特征正在向趋同性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以市

场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的人类生存方式的普及,移民及跨族婚姻的普及,民

族的生物性特征逐渐混合。当民族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特征呈不断弱化趋势时,民族成员作为

生物与文化属性的传承者自然会在外界刺激和自我意向性认同驱使下建构自我民族认同,

建构族群的地理、心理边界。如今我们在多民族村落中看到各民族成员以民族文化的传统特

①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社会,2006,(1):24.

②刘江.语言人类学视角中的文化多样性[J].思想战线,2008,(4):119.

87

——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征为基础,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建构①的事实表明,在全球经济社会市场化的今天,人类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建构性则成为在生物性和文化性特征不断消失的今天民族成员们认同自我的手段。因而可以说,当族群客观特征在现代化的消解下逐渐淡化、瓦解、消失的情况下,构成族群的成员们依靠历史记忆、族群传统知识积累的族群情感和认同却不会与那些客观性的特征同步消失,有时反而会加深。因此“族群是这样一些群体,要么由于体貌特征或习俗相近,或者由于两者兼有,要么由于殖民和移民的记忆,从而对共同血统抱有主观信仰;这种信仰,对于群体构建肯定具有重要意义,至于是否存在着客观的血缘关系则无关宏旨。”②当然,“族群身份(ethnic membership)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群体;它仅仅用来促进各种各样的群体的形成,特别是在政治领域。另一方面,主要政治共同体——

—不管是如何缔造的,激发了共同的族性认同。”③最极端的建构方式就是“精英创作、歪曲并有时编造他们想代表的群体的文化的材料,以保障他们的福祉或存在,或获得本群体以及主要精英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优势。”④当然这不是普通民族成员的目的,但通过建构民族认同而保留民族身份则是现代民族求生存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而当代民族具有了建构性的属性。

第二,建构性是不同族群的人类对族群的集体意向性认识并讨诸行动的结果。任何认识,首先要有“认识的可能性条件,”即“关于一般理论的可能性条件的问题,更一般地说,关于一般推理和一般认识的可能性条件的问题”。⑤其次是“一般认识何以可能?”即“所有关于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含义中究竟哪一种才是贯彻始终的、单纯的、统一的规定性?”⑥正如胡塞尔所说:“比如我面前的一棵树,那么我每次都只能从一个角度感知这棵树,并且无论我怎样变换角度,我都永远无法穷尽这棵树的所有面。我每变换一个角度,都会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或多或少不同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感知行为一直在变,感觉材料也一直在变,但无论怎样变换,我每次都将这些杂多的感觉材料立义为同一棵树(意向对象)。”⑦我们之所以对“你”、“我”、“他”认识不同,就是因为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处于不同时代。因为人的意识不仅是对外界的被动记录和复制,而且主动地认识和构造着世界,“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Array

①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民族认同的原生性与现代建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1:(2).

②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G.Roth and C.Wittich(e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389.中文版:马克思·韦伯著,阎克文译.经济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512.

③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G.Roth and C.Wittich(e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389.

④P.Elite Brass.1993.’Competition and the Origins of Ethnic Nationalism in J.G. Beramendi’R.Maiz and X.Nunez(eds.)Nationalism in Europe:Past and Present.P.111. Santiage de Compostela:University of Santiage de Compostela.

⑤[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逻辑研究·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206.

⑥陈启伟主编,王炜译.现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688.

⑦李晓进.西方哲学中意向性话题的嬗变脉络和发展动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5.

88

——

N.W.J.E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识,”即“意向性”。①具体来说,“生活的动源原初地就带有意义趋向,这种趋向就实现为一个

世界,尽管‘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意义’是在生活经验的这一一体的‘动源—趋向’之内的‘自身

区别’”,②当然这种意向性认识有个体和集体之分。比如,“如果我是一名管弦乐队中的提琴手,那么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体的‘我’在演奏,而且是作为一个集体的‘我们’的交响乐演奏

中的一分子在进行演奏。因此个体意向性叠加可以导致集体意向性。但把集体意向性还原为

个体的意向性的努力是行不通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通过叠加补充的办法从个体性的‘我

意识’达到集体性的‘我们意识’。”③对民族的认识,也同样属于集体意向性认识,并随时代

变化而改变。比如在民族兴起和强盛时期,其生物性特征和文化性特征在与其他民族交往过

程中体现出来并有民族生计、制度、语言、习俗和信仰保障时,民族成员在思想意识形态上认

同这些生物性和文化性特征、在语言行为上刻意建构并在内心认同这些特征时,民族就成为

自我认同和与他者分界的标志。但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性增强,民族的集体意向性认识也发

生了变化。正如布迪厄所说:“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以文化再生产为主轴的新型生命共同体,它

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其所创造的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这个相互关系是由各种象

征性的权力网络为基础所构成的相互竞争的力的紧张关系网;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创造的文化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④在这样一个

时刻充满着反思与问题的社会中,只有当我们将民族认识的意向性投射于民族实体并形成

对民族的各种各样认识时,民族才真正地成为被认同的事物,即“一个族群的存在不是因为

其与其他群体可观察和测量的差异,而是相反,即因为不管是群内的人还是群外的人都知道

这是一个群体;因为群内和群外的人都谈论、感知到他们好像是一个独立的群体。”⑤然后我

们把这种意向性的认识付诸思想行动和物理行动,如通过多种媒体宣传、发表演说、著书立

说等途建构了民族心理边界,从而使现代民族的概念与历史上存在过的民族概念有了很大

的区别,建构性因而成为当代民族必不可少的属性。

第三,建构性得以实现与族群这种人类共同体在不同政体形式下不断从实体向虚拟转

化密切相关。关于此点,我们从中外学者对民族的认识中可见一斑。古希腊人判定民族及相

关族群的标准不外乎血缘(或更多的是想象的血缘)以及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文化属性。⑥

随着人类在地球上的不断迁徙,人类对不同于自己的民族开始关注,一些研究者试图给民族

下定义。如瑞士法学家布伦奇里在1851年和1852年所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认为:“民

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1.其始也同属一地;2.其始也同一血

—现象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647.

①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

②欧东明.意向性关联结构在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 2001,(6):43.

③John R.Searle.1995.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P.26.The Penguin Press.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的“工具箱”[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④宫留记.“哲学资本”——

(3):37.

⑤E.C.Hughes.1994.On Work,Race,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L.A.Coser(ed.).P.

91.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⑥徐晓旭.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J].世界民族,2004,(2):39.

89

——

①李鹏程.论中华文化的一体多样性及其现实意义[J ].浙江学刊,2003,(5):30.

②贾东海.关于60年来“民族”概念理论研究的评述[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2.③H .H .C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1958.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P .172.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④解建群.俄罗斯学者关于民族概念的争论[J ].国外理论动态,2000,(9):3~4.

⑤解建群.俄罗斯学者关于民族概念的争论[J ].国外理论动态,2000,(9):4.

⑥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辩正[J ].民族研究,1990,(5):15.

⑦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辩证[J ].民族研究,1995,(3):16.

统;3.同其肢体形状;4.同其语言;5.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风俗;8.同其生计。

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①意大利的学者马齐也认为:“民

族是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以及生命和社会意识共同一致的人类的自然社会。

俄国的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认为:民族联系是氏族联系的延续和综合。”②由此可见,以

上研究者均认为民族是生物性和文化性特征结合的产物。以后随着人类人口大规模快速迁徙并覆盖全球,人们对民族的认识更偏重于意识、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如马克思·韦伯认为:民族是一个自我宣称具有国家情感的共同体。同样,它也倾向于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共同体。③俄罗斯学者B .蒂什科夫认为,民族仅仅是一个国家内的公民总和,是一种社会结构和

“想像的共同体”,它们在“人群获得对某种思想及其内涵的信仰过程中,逐渐变成现实”。他认为可以通过对人群施加心理和思想意识的影响来推进“族群工程”和“民族建设”,还可由国家创办各类学校来灌输民族主义思想意识,亦即“民族组建”意识。④兹德拉沃梅洛夫认为,民族和民族自觉完全是一码事,因为民族自觉之所以存在,仅仅是由于其他民族存在着

自觉的缘故。这就是他所说的“民族相对论”。⑤中国学者对民族的定义也经历了物化、文化、

建构的三阶段,这可以从纳日碧力戈有关民族的定义中看出。纳日碧力戈早期对民族的认识是:

“民族是在特定历史的人文和地理条件下形成,以共同的血统意识和先祖意识为基础,以共同的语言、风俗或其他精神和物质要素组成系统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在民族特征中,唯

有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自称是最为稳定的了”

,“是与民族本体共存之的要素”。语言和风俗习惯是较为稳定的民族特征,与民族概念相关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系统有“投射作用,类推作

用,促激作用,变体作用”

。⑥后来他对民族的认识则逐渐演化为:“民族是家族的全符号扩展,是对族群文化要素的重组和政治利用。”“民族是在家族符号结构和家族符号资本的基

础上形成的超族群政治—文化体。”

⑦因此古今中外研究民族的学者对民族的认识因为时代变化,经历了从实体向虚拟的过渡,虚拟化则为民族身份的建构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上三点,就是民族属性之一建构性表现所在。其中当代人类族群社会向后现代发展过程中族群生存境遇遇到严重挑战是民族的建构性属性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同族群的人类对族群的意向性认识并讨诸行动则是民族的建构性属性得以实现的途径,族群这种人类共同体在不同政体形式下不断从实体向虚拟转化则是民族建构性能够认可的条件。

四、结语民族曾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种共同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90——

N.W.J.E

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用。但随着人类人口过度增长,比民族更为强大的国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高社会组织。

在国家时代,民族仍然存在,就像在民族时代氏族和游群仍然存在一样。但国家时代的

民族随时代变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是客观特征的变迁,如生物性,也是派

生性的变迁,如文化性,更是主观对客观存在认识的变迁,如建构性。因此在国家代替民族并

发展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形式的今天,民族就是生物性、文化性与建构性三位一体的

人类共同体。

[收稿日期]2013-06-01

[作者简介]徐黎丽,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电邮:xulili98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10685722.html,。兰州730020

钟鸣,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2级博士生。兰州730020

On Nationality’s Three Basic Dimensions

Xu Lili Zhong Ming

Abstract:Nationality is a constructed concept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th-

nic groups.Among them,biological one refers to blood and loci while cultural one includes livelihoods,languages, social systems,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and“construction”means people rethink the definition of“national-ity”and their own ethnic identities when the existence of“nationalities”is challenged nowadays.With the accel-erating globalization and corresponding weakening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s of ethnic groups,“nationali-ty”,as a human group,is on the way in decline.

Key words:nationality;biological;cultural;constructive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s of Intermarriages between

Han and Tibet in Tibetan Literature

Liu Jie

Abstract:As a big issue in the history of Han-Tibet relationships,the intermarriage between these two ethnic groups has been widely recorded in Tibetan epics,folktales,dramas and inscriptions as well as the ethnic fusion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it,which is not only the precious materials to remember

Han-Tibetan intermarriage but also the solid base to continue this harmonious relations.

Key words:Tibetan perspective;the intermarriage between Han and Tibet;Princess Wencheng;Princess Jincheng (see P.184)

91

——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如此,建设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强大的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精神是几千年来无数中国精英分子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最高价值标准、道德标准,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息息绵延不断的“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不畏强敌、捍卫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好和平、维护统一的民族主义精神;团结协作、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追求真理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真诚待人、童叟无欺的诚实守信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和谐精神;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大无畏精神;严义律己、宽以待人的仁爱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探险精神。 (1)不畏强敌、捍卫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西方人也是如此。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民族,不对自己的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士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代表,都把爱国主义奉为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标和境界。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历代精英知识分子的终极奋斗目标。爱国主义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历代精英的血管里流淌,奔流不息,代代相传,演绎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到不辱使命的唐睢;从持节牧羊十九载决不投降的苏武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高呼“还我河山”的岳飞;从面对强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残败局面,眼望波涛汹涌的零汀洋,仰天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绝不食美国钗来之食的朱自清到“恨不抗日死、留着今日羞”的吉鸿昌……中国正是这些爱国主义至上的民族精英,才使得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才使得中国古老的文明国度,永远广大而统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在观察对方反应后,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姓名:李娜 系院:政治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0305052299 日期 2013 年 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谈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谈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民商法学院2013级十班学号:20130441024 姓名:于萍) 理解民族精神,应从进步的,积极的方面的认定它,从多位学者的界定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这样做的。例如哲学家张岱年认为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的人生信念;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从这一方面理解民族精神,可以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达到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及素质的目的。 其次,民族精神应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以文化作为其表现形式,肖君和在《华魂?中华民族精神》中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民族精神是对不同时代的文化的共同反映,它长时间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中,逐渐发展为“民族共同心里素质”,引导着本民族的发展。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张岱年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命题上,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商周以来,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以及很多的能工巧匠。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都基于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使我们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人,唯有自强不息,奋勇向前,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徳。中国人主张“以和为贵”,这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它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厚德载物”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包容,也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古今中国民族名人志士多如繁星,例如一代伟人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怀着一颗热情的心爱着祖国与人民;例如人类越来越学会尊重自然,而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还有许多伟人都是怀着一颗宽广的心,致力于奉献而不执着于回报,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从无数的成功事例与文明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始终支撑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除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不同于西方人民族精神的便是“儒家思想”,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就是儒家的仁爱天下,中国人一直倡导“中庸”的思想,不偏不倚,稳健,强调“过犹不及”,这是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常用材料属性

1.1 不同材料的特性 1. ABS ·用途: 玩具、机壳、日常用品 ·特性: 坚硬、不易碎、可涂胶水,但损坏时可能有利边出现。(Fig. 1.1.1) 设计上的应用: 多数应用于玩具外壳或不用受力的零件。 2. PP ·用途: 玩具、日常用品、包装胶袋、瓶子 ·特性: 有弹性、韧度强、延伸性大、但不可涂胶水。 ·设计上的应用: 多数应用于一些因要接受drop test而拆件的地方。 3. PVC ·用途: 软喉管、硬喉管、软板、硬板、电线、玩具 ·特性: 柔软、坚韧而有弹性。 ·设计上的应用: 多数用于玩具figure,或一些需要避震或吸震的地方。

4. POM ·用途: 机械零件、齿轮、摃杆、家电外壳 ·特性: 耐磨、坚硬但脆弱,损坏时容易有利边出现(Fig. 1.1.6)。 ·设计上的应用: 多数用于胶齿轮、滑轮、一些需要传动,承受大扭力或应力的地方。 5. Nylon ·用途: 齿轮、滑轮 ·特性: 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 ·设计上的应用: 因为精准度比较难控制,所以大多用于一些模数较大的齿轮。 6. Kraton 用途: 摩打垫 特性: 柔软,有弹性,韧度高,延伸性强。 设计上的应用: 多数作为摩打垫,吸收摩打震动,减低噪音。 简称

中英文学名 用途 备考 硬胶 GPPS 通用级聚苯乙烯 General Purpose polystyrene 文具、日用品、灯罩、仪器壳罩、玩具 透明,脆性,易成形 不碎胶 HIPS 高冲击聚笨乙烯 High Impact Polystyrene 日用品、电器零件、机壳、玩具 白色,延性,易成形 超不碎胶 ABS 丙烯睛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玩具、家私、运动用品、机壳、日用品、把手、齿轮 黄白色,延性,易成形 透明大力胶 AS (SAN) 丙烯睛一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 Styrene 日用品、餐具、表面、家庭电器用品、装饰品 透明,易成形 软胶(花料、筒料) L D P E 低密度聚乙烯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包装胶袋、玩具、胶瓶、胶花、电线 半透明,延性,易成形

《中华民族精神》期末考试

《中华民族精神》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的专制反映了专制主义集权的极致。(1.0分)1.0 分 A、财权 B、军权 C、政权 D、文化 2民族主义的内涵包括()。(1.0分)1.0 分 A、贯穿于全世界近现代的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 B、总是出现在那些长期或暂时处于弱势的或处于上升阶段的民族内部 C、可以葬送一个民族,也可以振兴一个民族 D、以上均是 3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向()挤压的结果。(1.0分)1.0 分 A、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 C、印度板块、亚洲板块 D、亚洲板块、印度板块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孙中山的兴中会纲领不包括以下哪一个?()(1.0分)1.0 分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国 C、创立合众政府 D、维护封建统治 6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1.0分)1.0 分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秦朝 7全球化对各个民族的挑战体现在()。(1.0分)1.0 分 A、挑战了民族存在的可能性 B、挑战了民族存在的合法性 C、挑战了民族的生死存亡性 D、以上都是 8在德国人的意识里,对于民族精神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文化不等于精神 B、英法工业发达,也有文化 C、我们没有文化,但一定有文明 D、不是有了文明就一定有文化 8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1.0分)1.0 分 A、建立信用法律体系 B、建立信用道德规范 C、把诚信原则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D、以上均是 9爱国主义的类型不包括()。(1.0分)1.0 分 A、个人爱国主义 B、官方爱国主义 C、符号爱国主义 D、形式爱国主义 10科举制度是()建立的。(1.0分)1.0 分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的名言。(1.0分)1.0 分 A、范仲淹 B、孟子 C、孔子 D、顾炎武 12对于文化生存的概念解释,下列哪一项不正确。()(1.0分)1.0 分 A、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 B、积淀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全部文化和文明成果 C、永远不会消亡 D、蕴含着民族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13“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是出自谁的主张?()(1.0分)1.0 分 A、托尔斯泰 B、大仲马 C、巴甫洛夫·伊凡·彼得洛维奇 D、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4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1.0分)1.0 分 A、极端个人主义 B、对公共服务的依赖 C、现代社会的分离 D、社会凝聚力下降 15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身份标识是()。(1.0分)1.0 分 A、民族情感 B、民族意识 C、民族性格 D、民族心理 16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凝练的新内容不包括()。(1.0分)1.0 分 A、本土意识 B、全球意识 C、爱国主义 D、和谐的民族观 17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包括下列哪一项?()(1.0分)1.0 分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少数民族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选择正确的文化传播方式及途径;从社会其他方面来看,要维系一个多元文化的格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要广开“才路”,创新培养创意人才。 标签: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困境;传承与发展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然而,即使是一个极端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正因为这些差异,使得民族之间渐渐变得有差距,特别是人数很少的诸如珞巴族、纳西族等。显然,在这种民族文化格局下,居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很有可能面临一种可怕的生存困境。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条基本内容是:“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这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阶段上的差别,即占有社会中大部分资源的民族的文化就自然占据主流地位,反之,则被边缘化;而民族文化本身生命力的强弱也是导致民族文化是占主流还是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并确立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围绕“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做了重要部署。 其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在西部地区深入开展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市级文化场馆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对全面优化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重要地推进作用。 再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力发生重大改变。文化产业是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流通和消费的产业,

论中华民族精神

论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什么?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新纪元的中学生来说,我们热爱祖国,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勤学和好问,因为我们要做学问。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这个大家庭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一旦缺少了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无法光大,可是,一个民族有了民族精神却没人把它发扬光大,那么也不行。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一员应尽的义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光从嘴上说说就可以了,我们还应该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去。就拿生活中的举手之劳说起吧,居住在同一个村,同一个镇的人,大家就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使各村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在友好交往,善待对方的状态下,这便是不可缺少的团结的力量。

还有,我们青少年一代,应多帮助弱者,尊老爱幼,使老年人不孤独,幼儿们不寂寞,使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被爱包围着。 我们只要多为别人,多为中华民族,多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着想,努力做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能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那也算是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出一份力。 中华民族精神要在我心,同学们,只要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别人知道并且学会如何去做,那么这个世界上,那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也将越来越多,坏人也将随之减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必须将复兴中华民族,建设伟大中国梦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人人争做好青年!

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1

项目一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1)真实密度(密度) 岩石在规定条件(105土5)℃烘干至恒重,温度 20℃)下,单位矿质实体体积(不含孔隙的矿质实体的体积)的质量。真实密度用ρ t表示,按下式计算: 式中:ρt——真实密度,g/cm3 或 kg/m3; m s——材料的质量,g 或 kg; Vs——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cm3或 m3。 ??因固 ??测定方法:氏比重瓶法 将石料磨细至全部过0.25mm的筛孔,然后将其装入比重瓶中,利用已知比重的液体置换石料的体积。(2)毛体积密度 岩石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毛体积(包括矿质实体和孔隙体 积)质量。毛体积密度用ρ d表示,按下式计算:

式中:ρd——岩石的毛体积密度, g/cm3或 kg/m3; m s——材料的质量,g 或 kg; Vi、Vn——岩石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的体积,cm3或m3。(3)孔隙率 岩石的孔隙率是指岩石部孔隙的体积占其总体积的百分率。孔隙率n按下式计算: 式中:V——岩石的总体积,cm3或 m3; V0——岩石的孔隙体积,cm3或 m3; ρd——岩石的毛体积密度, g/cm3或 kg/m3 ρt——真实密度, g/cm3或 kg/m3。 2、吸水性 、岩石的吸水性是岩石在规定的条件下吸水的能力。 、岩石与水作用后,水很快湿润岩石的表面并填充了岩石的孔隙,因此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造岩矿物性质及其组织结构状态(即孔隙分布情况和孔

隙率大小)。为此,我国现行《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规定,采用吸水率和饱水率两项指标来表征岩石的吸水性。(1)吸水率 岩石吸水率是指在室常温(202℃)和大气压条件下,岩石试件最大的吸水质量占烘干(1055℃干燥至恒重)岩石试件质量的百分率。 吸水率wa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 h——材料吸水至恒重时的质量(g); m g——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2)饱和吸水率 在强制条件下(沸煮法或真空抽气法),岩石在水中吸收水分的能力。 吸水率wsa 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 b——材料经强制吸水至饱和时的质量(g); m g——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饱水率的测定方法(JTG E41—2005): 采用真空抽气法。因为当真空抽气后占据岩石孔隙部的空气被排出,当恢复常压时,则水即进入具有稀薄残压的

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选择题(50分) 1、中华民族“一元论”起源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 (1.00分) A.黄帝 B.伏羲 C.少典 D.炎帝 正确答案: C 2、一个民族区别的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1.00分)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思想 3、哪一项不是唐型文化的特征? (1.00分) A.雄阔高亢 B.相对闭塞 C.相对外倾 D.色调热烈 4、蒙古人种是什么颜色的 (1.00分) A.白 B.黑 C.黄 D.棕 5、以下哪个人物提出了民族大同的主张? (1.00分) A.孙中山 B.梁启超 C.杨度 D.黄兴 正确答案: D 6、马斯诺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 (1.00分) A.生活需要 B.生存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离骚》是谁写的 (1.00分) A.屈原 B.顾炎武 C.东林党人 D.文天祥 8、以下哪个时期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锤炼时期? (1.00分)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 C 、 9、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是? (1.00分) A.诚信缺失 B.技术核心能力竞争力差 C.科技发展慢 D.创新性弱 10、科学理性是在中国()时确立的。 (1.00分) A.新文化运动 B.民国 C.五四 D.中国成立后

正确答案: A 11、清政府在经济上成为帝国主义的() (1.00分) A.守土官长 B.税吏 C.附庸 D.太上皇 正确答案: B 12、二十世纪世界走向全球化的四个阶段,错误的是:() (1.00分) A.两次世界大战 B.两大阵营划分 C.冷战 D.三个世界的划分 13、民族主义最早产生在()世纪。 (1.00分) A.16 B.17 C.18 D.19 正确答案: B 14、以下属于民族精神比较的基本视角的是? (1.00分) A.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寻根之比。 B.比较民族精神的内容结构和价值取向。 C.比较民族精神发展历程中代表性的人物。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5、近代以来,越南曾是()的殖民地。 (1.00分) A.西班牙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6、以下不属于对台政策的是? (1.00分)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争取和平统一 C.反对“台独” D.放弃使用武力 17、以下关于爱国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1.00分) A.爱国主义具有一种防卫的理念。 B.爱国主义对社会具有正面的作用。C.爱国主义侧重于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 D.爱国主义更多地表现为政治情结。 18、洪秀全最先在()发动起义。 (1.00分) A.河南 B.广东 C.湖南 D.广西 正确答案: D 19、全球化是从什么时候真正开始的? (1.00分) A.十八世纪 B.二十一世纪 C.二十世纪 D.十九世纪 20、哪一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00分) A.制度文化 B.物质文化 C.政策文化 D.精神文化 正确答案: D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

中华民族精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与中华民族精神 1 【单选题】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的职业是()。 ?A、大学生 ?B、农民 ?C、环保学家 ?D、退休干部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针对理工科学生,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倡导的教育是()。 ?A、工程动手 ?B、科学技术 ?C、文化素质 ?D、社会实践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2009、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创造“民族”一词。()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二)

—1 【单选题】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A、共同的思想品格 ?B、共同的价值取向 ?C、共同的道德规范 ?D、共同的语言特点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 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 ?A、先例 ?B、宗教 ?C、气候 ?D、法律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赫尔德认为,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即它的民族精神。()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何谓民族精神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二十一世纪是属于()。 ?A、法国 ?B、英国 ?C、中国 ?D、美国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理性化是以宣传什么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 ?A、现代科技 ?B、现代文明 ?C、理性哲学 ?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提出了“文化围城”的概念。 ?A、欧阳康 ?B、姚新忠 ?C、钱钟书 ?D、余纪元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英国工业革命是现代化历史的开始。()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章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3.软化系数: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 二填空题 1.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在_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_的性质。 2.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用__润湿边角 来表示,材料的吸湿性用_含水率_ 来表示。材料的吸水性用_吸水率_来表示。 3.同种材料的孔隙率越_小_ ,其强度越高。当材料的孔隙一定时,_密闭 孔隙越多,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好。 4.材料的耐水性是指材料在长期_水_ 作用下,_强度_ 不显著降低的性质。材料的耐水性可以用_软化 系数表示,该值越大,表示材料的耐水性_越好 。 三 判断题 1.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水占的体积可视为开口孔隙体积。(√ ) 2.在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吸水性。(×)吸湿性 3.材料比强度越大,越轻质高强。(√ ) 4.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其保温隔热性能越好。(×) 5.材料的孔隙率越小,密度越大。(×) 6.材料受潮或冰冻后,其导热系数都降低。(×) 7.渗透系数K越大,表示材料的抗渗性越好(×)。 8.软化系数不大于1。(√ ) 9.具有粗大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较大;具有细微连通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较小。(×) 10.某些材料虽然在受力初期表现为弹性,达到一定程度后表现出塑性特征,这类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四 选择题 (1)孔隙率增大,材料的_ B 降低。 A 密度 B 表观密度 C憎水性 D抗冻性 (2)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_ A 。 A 吸水性 B 吸湿性 C耐水性 D渗透性 (3)有一块砖重2625g,其含水率为5% ,该湿砖所含水量为_ D ___。 A 131.25g B 129.76g C 130.34g D 125g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