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真的人类学家

天真的人类学家

天真的人类学家
天真的人类学家

天真的人类学家

指定联姻体系(prescriptive alliance system)是指透过制定婚法则或多次的重复通婚,联结若干继嗣群体或亲族群体的一种体系,让这些群体彼此间保持一种跨越世代的婚娅关系。

船货运动:此名词普遍使用于澳洲托管之地新几内亚,用以描述自1935年以降流行于此地区的千禧年运动(millenary movement),他们相信千禧年将因死者之灵携带大量欧洲人的货物归来而开始,货物将平均分配给此一运动的附和者。后来这一名词被广泛用来指西南太平洋区各类反欧洲人的运动。

亲属关系常指社会(或社会的某一部分)的一套复杂规则,用以支配继嗣、承继、婚姻、婚姻外性关系及居处的问题,并从血亲和婚姻各方面的联系决定个体与群体的地位。人类学者基辛说,人类学者研究一个社会,必须先了解亲属关系,才能了解其他事情。P29 戏谑关系是指一种存在于两个人(或两个团体)间的关系,按照习俗,一方可以向另一方戏谑揶揄,后者不得引以为忤。有时戏谑是相互的行为。戏谑的实际形式差异很大,但猥亵和取走财务是最平常的形式。此种关系式一种友情与敌意的混合,它常见于具有冲突可能性但极力避免的情况中。此种具有双重价值的关系,能够经由尊敬、回避或允许相互轻视、放纵而产生一种稳定的形式。也有人认为交相戏谑可排除敌意,最大的功能在于净化双方的感情。P83

分离总带来空虚,一种淡淡的无边寂寞感触。很快你就忘记田野工作多数时候极端乏味、孤寂与身心崩解。金色蒙雾降下,原始民族开始变得高贵,仪式变得更震撼,为了达到现在某个伟大目标,过去无可避免的被重组了。P182

人类学家对割礼之所以维持高度兴趣,是因为他们将异民族视为纯然“他者”。如果割礼仪式能被“解释”,而且跟我们的生活形式建立联系,这种“他者性”就可被移除,人类学家便觉得获致何谓“人”的某些普通意义。

针对各民族广泛实施的割包皮人类学最常见的解释为包皮是“真正男人”不应有的女性元素。

同一理论也略加修正,用意解释割除女性阴蒂的狂热---它被视为阴茎的“残余物”,不应出现在女性身上。文化的任务是修正“不完美的自然”所留下的痕迹。P239 人类学家异于常人处在于我们拥有切换“备档心情”的能力,面对灾难挫折,便遁入其中。备档心情是迹近停止生命活动、不起一丝情绪,任由恐怖厄运或者连波滋生的小麻烦淹

没自己。P250

一个族群如果失去认同,最令人类学家扼腕叹息的是世界失去了某一特殊“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民族数千年互动与思考的产物。因此,一个民族的消失也代表人类可能性的萎缩。对人类学家而言,一个民族的人数多寡无关乎它的重要性。P268

人类学里,“喜欢与否”常用来评估你是否了解一个民族的标杆。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类学家不喜欢某个异民族的某些事情,这是民族中心主义。这个奇怪的事实让民族学论文产生诡异的偏颇,在其中,田野工作者被勾勒成满心欢喜沉浸于田野经验带来的无上乐趣。P288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10.宇宙生命之谜(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 10. 宇宙生命之谜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áng é pāi shè shā mò cí chǎng dǐ yù 二、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谜.语(mí)尚.且(shàng) 倾.斜(qǐng) 沧.海(cāng) B. 分析.(xī) 辐.射(fǔ) 轨.道(guǐ) 斑.点(bān) C. 干燥.(zào) 培.养(péi) 土壤.(rǎng) 海盗.(dào) 三、形近字组词。 娥()燥()漠()御() 鹅()澡()摸()街() 俄()躁()膜()衔() 四、选词填空。 1.火星表面有黑色纹线,人们()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2.科学家通过种种事实,()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3.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进入()火星飞行的轨道。 4.科学家一直()地球之外否存在生命,展开实验与探索。 五、读句子,将带点字的正确意思写在括号里。 1.系:①系统,有连属关系的②联结;拴③牵挂 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 2.尚:①尊崇;注重②风气习惯③还 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3.至:①到②最好的③极;最 (1)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2)生命的存在至.少应有四个条件。()

六、按要求写句子。 1.火星上是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改为反问句) 2.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缩句) 3.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人们仍然相信遥远的太空中存在着生命。(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七、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1. 有生命的天体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2.“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至少”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八、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

国外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与述评

2009年 第3期兰 州 学 刊No.3 2009 总第186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6 国外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与述评 江 山 (上海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摘要] 动态贫困研究是分析个人或家庭在贫困位置上的流动状况及地位转变的原因。文章以欧美国家的福利政策为背景,阐述百年来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各个时期动态贫困理论的内涵、局限以及相互关系。文章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动态贫困理论的梳理,可为未来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制定与动态贫困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态贫困;福利政策;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3-0138-05 [收稿日期] 2008-10-27 [作者简介]江山,男,江苏张家港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动态贫困研究是分析个人或家庭在贫困位置上的流动状况(进入、停留或脱离)以及地位转变的原因。此项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的英国,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欧美地区,其结论往往成为国家福利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福利体制陷入危机,再次激发了人们对社会贫困问题的关注与争辩。动态贫困研究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发展时期。为了恰当地理解和使用西方既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错置的比拟与诠释,我们除了要建立本土贯时性长期追踪数据之外,还需了解百年来西方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与变化,以此逐步形成适用于中国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所以本文将梳理动态贫困研究的历史演变,并且分析各个观点的内涵、局限,及相互的传承关系,最后探讨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与问题。由于贫困研究的论述通常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政策环境,所以本文将以欧美国家福利政策为论述的主要背景,以此有助于了解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变化。 一、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初,英国学者朗特里大概是第一位考虑动态贫困问题的研究者。他根据需求与供给的相对状况,把劳动者的一生分成5个阶段:[1]在童年时期,除非儿童的父亲是一位有技术的工人,否则他将很有可能陷入贫困;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儿童本人,或者他的兄弟姐妹开始赚钱为止,此时全家的薪资才可能使家庭脱离贫困。接下来,他开始赚钱并与父亲共居,在这个时期中,他所赚的钱可能超出住宅、食物与衣着所需的支出。这时他就有机会存钱。假如他的存款足以支付装修住宅的费用,那么良好的经济状况将持续到他结婚并养育孩子时—此时贫困的阴影将会再度造访他。这时期的贫困或许会持续十多年,即直到他的第一个孩子工作赚钱为止;但如果他的孩子数量很多,贫困持续的时间就会更长。当他的孩子开始赚钱,并且未因结婚而离家前,他的家庭会处于另一个小康时期。之后,当他的孩子结婚离开他,及他个人因为年老而无法工作时,他的收入与储蓄将不足以支付他与妻子的生活,则有可能再度陷入贫困。朗特里的个人或家庭一生中的贫困变化历程,一般被称为“贫困生命周期理论(poverty life cycle)”。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可粗分为二大阶段:需求时期(儿童、老年)和赚钱盈利时期(青壮年),这二个阶段大致上可以个人生理年龄来分界。第二,家庭资源共同承担家庭需求。家庭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其次为个人储蓄。家庭需求与家庭人口组成有关,不工作的依赖人口愈多,则家庭需求的压力愈大。第三,家庭贫困地位的流动,取决于“家庭需求压力”与“家庭获取生活资源能力”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例如,孩童成年前、结婚养育孩子时及衰老退出劳动力市场时的三个阶段,导致家庭需求压力提高和盈利能力下降,两种力量的交叉转折点都是家庭贫困风险最高的时期。 除了贫困生命周期理论外,朗特里还提出两个迄今仍被广泛运用于动态贫困分析的概念:[2]一是生命事件。即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家庭人口事件与劳动力事件(劳动者死亡或失业等等)决定家庭是否会陷入贫困,这些事件尤其以“家庭收入主要承担者的遭遇”的影响为最大。二是贫困持续时间。朗特里的观点直接影响了战后英国的社会福利政策─福利措施根据家庭生命周期中需求与所得的变化来设计,其中,家庭需求改变的问题由家庭津贴来解决,家庭资源改变的问题则由社会保险来解决。[3] 在朗特里之后,美国社会改革家杰米逊?哈里于1917年出版的《贫困及其恶性循环》强调贫困与社会体系的关系,该书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s of poverty)的概念,哈里认为贫困会孕育贫困,即现时的贫困将导致健康恶化、

孤傲的英国人性格

孤傲的英国人性格 由於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英国人也不例外,经过了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著与其他国家人民不同的品质和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性格特点: 1.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国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徵,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从来不谈论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会喜形於色。其他国家的人很难了解英国人的内心世界。英国人为什麼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徵呢?原因有二。第一,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割断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英国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欧洲人。第二,英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西方 及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议会(Parliament)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祖国文明史使得英国人形成了现在的性格特点。 2. 大部分英国人有守旧而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国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为世人所知,英国人却认为他们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有人说,英国人需要20至40年的时间才能接受美国目前的新生事物,此话虽然有一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英国人直到现在也没有采用世界通用的米制(metric system),仍然使用英里(mile),直到1971年才将货币单位改为十进制(decimal system)。英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保持君主制(monarchy)的国家之一,其保守性可见一斑。当美国人发明中央空调(central heating)的时候,英国人以对身体有害为由拒绝接受这种新生事物,继续使用壁炉(fireplace)和电炉(electric stove)。 3.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讲究文明用语和礼貌的好习惯。英国人总是为别人著想,他们不会要求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得不要求别人做什麼事的时候,说得非常客气,诸如: "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but would you mind。。。?" 或"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麻烦别人,通常说excuse me,如果无意识地干扰了别人,要说sorry。要求别人重复,一般不说what,而是说pardon或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在公共场所人们不会大声喊叫,他们认为那是不文明的行为。 4. 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的天性。也许是由於缺乏空间的缘故,英国人喜欢独居(privacy)和个人自由(individualism)。在英国,人们恪守著这样一句名言:My home is my castle。The wind can come in,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英国优生运动探析(1904-1939)

英国优生运动探析(1904-1939) 自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社会各领域开始出现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人口出生率不断下滑、下层阶级人口出生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城市贫困问题愈演愈烈以及婴儿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20世纪初,英国一部分有识之士打着优生学旗号,强调遗传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借助于社会干预手段,通过优生学提高国民素质和效率,由此推动优生运动在20世纪初逐渐兴起。 优生运动在英国的发展形式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并借助于两个重要的优生学组织得以开展。在理论层面,卡尔·皮尔逊等少数优生学者以高尔顿民族优生学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理论工作,致力于运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优生学的科学性;在实践层面,伦纳德·达尔文等多数优生学者借助于优生学教育协会组织实践活动,在两个基本原则规范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一是增加社会优质特性和减少劣质特性,即"种族构建";二是抑制社会"不适者"数量,即"种族净化"。 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优生运动向前发展。在经历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后,优生运动在二战开始后遽然消沉。 虽然优生运动最终失败,但它对优生学的传播、社会政策的制定以及福利国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英国优生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动因。 首先,介绍了优生运动兴起的理论基础——优生学的诞生。1883年,高尔顿创立优生学。 他认为,遗传决定个人的智力与才能。提高种族素质必须在大力增加优良素质的同时,尽量减少低劣素质,而只有借助于优生学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分析了优生运动发展的现实动因。自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人口出生

率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在总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和中上层阶级出生率不断下滑的同时,下层阶级人口出生率却依旧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英国人认为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对英吉利民族未来的发展有害,必须抑制下层人民的生育率且提高中上层阶及生育率才能扭转这种趋势。 最后,贫困问题的愈演愈烈,婴儿死亡率的居高不下以及布尔战争的艰难取胜引发英国人对国民体质衰退的严重担忧。多种因素的综合最终推动优生运动在英国逐渐兴起。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优生运动在英国开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首先分析了优生运动在理论层面的内容。 少数优生学者依托高尔顿民族优生学实验室开展理论工作,致力于运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优生学的科学性,促使优生学为更多的科学界人士所接受,奠定了优生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其次分析了优生运动在实践层面的形式。 多数优生学者组织优生学教育协会,在两个基本原则规范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一是增加社会优质特性,通过演讲、宣传、培训以及各种社会服务等方式推广优生学,增强民众对优生学的认识。二是抑制社会"不适者"数量,推动议会立法对智力缺陷者进行永久隔离以及自愿绝育合法化在社会底层群体的实现,同时参与生育控制运动,对工人阶级提供避孕知识和措施以控制其生育率。 第三章是对英国优生运动影响和评价的分析。影响方面,首先是推动优生学在英国的传播,促使优生学受到中上层阶级的追捧,在女性群体中广泛传播,赢得许多女权主义者青睐。 其次,优生运动所涉及的有关智力和遗传理论还对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

人类学复习资料

人类学作为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它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审视,达到对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当做全人类一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与批评;2,通过揭示我们对各种文化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分析的努力中所固有的弱点,来打破既有观点的稳固地位,达到对知识获得一般性规律的反思与批评;3,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定位,达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古典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概述:古典进化论一般又叫做文化进化论,它是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或流派)。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注重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2、人类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泰勒及其思想 泰勒是英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著作有:《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1965)、《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1881),代表作:《原始文化》。他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他主要运用文化遗留分析法和比较法。 文化遗存分析法: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游戏,民间俗语,荒谬的习惯,他认为可能跟古代文化的某一阶段有关系,它们是原始野蛮人的遗留物。泰勒的研究逻辑是:由于古代社会的文化遗留在现实的文化当中,所以对遗留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文化遗留可以视为“文明进步全过程的路标”。 摩尔根及其思想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是古典进化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研究人类社会进化问题。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古代社会》(1877)等,代表作为《古代社会》。 摩尔根用了哪些观点来支撑他的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的思想的? 泰勒而言,摩尔根对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证,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他用四根重要的支柱支撑了社会进化论大夏。第一根支柱是生产技术发展阶段论。摩尔根以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来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第二根支柱是家庭(家族)发展阶段论。摩尔根首创了亲属制度的研究,他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类型与历史发展。第三根支柱是氏族理论。

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

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 [内容摘要]在中国纪录片发展面临内容和主题的深化、表现手法的更新之际,人类学纪录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国内的一些先行者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那么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又有几种类型?请参阅本文。 [关键词]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文化 “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它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由此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善结合,是纪录片手段用于人类学研究,其纪录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学是内在的表述内容,是人类学家研究成果的产物,也是纪录片中的一类特殊类型。“人类学”和“人类学纪录片”都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人类学”较早,本世纪初就已传入我国,而“人类学纪录片”就很晚了,直到“1985年,当时担任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 Balikci)来我国访问,这个片种才被介绍到我国”。① 在英语里,西方国家对人类学纪录片有若干种不同的称呼。一般称为Anthropologic Documentary(人类学纪录片),或Ethnologic Documentary(民族学纪录片)。也有的人把其中单纯记录某一民族的文化现象,但很少或不加任何解释和评价的影片称之为Ethnographic Documentary(民族志纪录片)。这些不同的命名多少有些差异,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可以兼容,这主要是在人类学界使用。而影视圈内,一般把这类影片通通归于纪录片,仅仅认为它是纪录片中的一类,并没有赋予它比一般纪录片更多的含义。 当今世界,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社会,人类学纪录片可以把不同的文化传递给人们,并促使人们开展对话,让人们分享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从而唤起人类对自身深刻而积极的感受。在世界人类学第9届大会上,与会人类学家通过了《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决议》,决议写道:“电影、录音带和录像带在今天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科学资料的源泉。它们提供有关人类行为的可靠资料,……它们能将我们正在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种种特征保存下来,留传给后世。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只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强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时代。为了纠正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人类的短视行为,按现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记录人类遗产就非常必要。”②这已成为许多国家影视人类学家们的共识。 一、人类学纪录片的起源 人类学纪录片是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出现的。据著名的影视人类学家保罗·霍金斯(美国)的文章称,第一个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人是瑞格纳特(Felix-louis Regnault),他于1989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非洲民族学博览会上用电影记录了非洲沃洛夫妇女制作陶器的过程。“毫无疑问,这是第一部民族志电影”。 最初,人类学纪录片在人类学界不受重视,它只不过是作为人类学研究中的附带产物,而并没有作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成果中用以引用的重要部分。直到本世纪30年代,格利哥利·本特森(Gregory Bateson)和马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将人类学和电影结合到一起。 本特森曾在新几内亚东北部的色皮克河沿岸的雅特木耳人中间进行过田野调查工作,并写了本题为《耐温》(1936年)的专著。米德则在萨摩亚和新几内亚做过田野工作,他曾写过大量的专著和文章,并早已由于他的人类学著名通俗易懂而著称于世。本特森和米德于1936年—1939年在一个巴厘人的小村庄一起从事研究工作,他们的这一项研究对人类学的重要贡献就是: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他们用摄影手段来弥补早期各自工作中的不足,例如生动的可视性图像可以使本特森非人格化的抽象分析更加丰满;再比如纪实性的纪录片可以使米德对人类行为的广泛描写更加生动和深刻,纪录片就像他们的人类学著作一样,描写了人们的行为,并展示了人类学研究的结果。在纪录片的“许多地方集中表现了小孩儿之间以及小孩儿与成年人之间的相互行为。譬如他们在影片中表现了巴厘人挑逗小孩儿的这样一种行为:用手触摸刺激婴儿,使他达到近乎兴奋最高点时,突然停止与婴儿的接触,这对研究成年的巴厘人没有高兴奋点的…稳定状态?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也以生动的形象表明,这一点在纪录片中可以很好地被表现出来。”③

英国人性格浅谈

英国人性格浅谈 中国有句俗谚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是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为人处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举例来说,中国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勤劳刻苦、节俭持家;美国人精力充沛,不乏冒险精神;法国人浪漫时尚、极爱度假;德国人谨慎守时、纪律严明等。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这样的一个国家,她的国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呢?笔者对此表示深有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查找,笔者认为英国的性格大致有下文提到的几点。 从整体而言,英国人显著的特点就是保守骄矜。英国人恪守传统,因而给人因循守旧的印象。英国人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John Bull)",牛的特征之一便是保守固执。假如你作为异客生活在英国,恐怕会感到一种宁静、井然又有些冷漠的气氛。那一座座古老的、外壁已有些变色发黑的基督教堂,那座落在泰晤士河边的古堡式的伦敦塔,那镶嵌着直径二点八米的旧式大钟的英国议会大厦等,无不显露着这个国家固守着一种传统的风格。加上那不易见到阳光的阴暗天气,更平添了一种沉闷的调子。至于英国车辆的右方向盘左行驶,禁止给老房子换窗,以致保暖的中空双层玻璃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屋里常常是冷飕飕的,更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特点之二是喜欢独居,酷爱个人自由。英国人中流传这样的谚语:“我的家就是一座城堡,风可以进来,可未经我允许,任何人,就是国王女皇也不许进入。”许多英国人搬进新居时,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房子四周围上栅栏,把自己与邻居、与外界隔开,他人不可擅入。还有一句英语谚语:“墙高出睦邻”。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或许有几分道理吧!

对英国“新济贫法”的探讨

对英国“新济贫法”的探讨 丛志杰(内蒙古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内容提要:英国的济贫法是专指对贫困者进行救济的法律。在英国实施济贫法的300多年中,1834年的“新济贫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掌握政权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以自己的利益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体现。本文从产生的原因、制定的过程、实施的后果等方面对“新济贫法”做了介绍。 关键词:英国史圈地运动血腥法律济贫法济贫院济贫院外救济 英国的济贫法(the Poor Law)是指对贫困者进行救济的法律。它始于1601年伊利莎白女王颁布的济贫法,到20世纪40年代被有关公共福利制度的社会立法所取代。在英国济贫法存在的300多年中,1834 年制定的“新济贫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颁布和实施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新济贫法”的研究仅限于它建立了“穷人的巴士底狱”一方面,这是很不全面的。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济贫法”产生的原因、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它的影响做一较全面的探讨。 16—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也是英国历史上流民充斥的时代。面对因圈地运动而产生的大量流民,都铎王朝曾试用过两种补救办法,一是制定法规阻止圈地,二是制定“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1〕。第一种方法以无效告终,有关限制圈地的法令从未得到过有效的执行。第二种方法则更加深了对失地农民的迫害,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2〕。在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都铎王朝的统治,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曾在实行“血腥法律”的同时又制定了救济贫困者的政策。1558年伊利莎白女王即位。她认识到有必要用法律的力量来解决流民问题。伊利莎白女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救济穷人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于1601年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该法令明文规定教区应在其所辖区域内建立济贫院以救济那些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穷人,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并有责任为强壮的穷人安排工作;治安法官负责征收济贫税,监督、检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3〕。以1601 年济贫法为基础,在英国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建立济贫院、实行教区安置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济贫制度,其目的是对穷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救济并兼以管理和疏导。这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济贫制度的实施,使流民问题大为缓解,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产业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条件。但是,到19世纪上半期,随着产业革命的扩展,日益强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对现行的济贫制度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认为这种济贫制度已不再符合自己的利益和愿望了。在他们看来,现行济贫制度存在着下述弊端: 第一,由于没有建立全国性、全郡性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济贫工作相当混乱。从1601年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颁布以来,济贫工作一直是按传统惯例由教区来负责进行。在济贫税有限的情况下,各教区都不愿负担过多的穷人,治安法官往往根据“住所法”〔4 〕的规定把在本教区未住满40天的穷人驱逐出境,因此,形成了教区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另外,教区在对济贫工作管理的过程中也有严重缺陷。按照惯例,像监理员这样的基层济贫工作人员是从固定住户中选举产生的,任期一年,无报酬。但是,贵族和富人宁可交罚金也不愿干这种工作。于是,具体负责济贫的差事便落到农民或小商人身上。农民和小商人自身是生产劳动者,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处理公务,结果敷衍了事的情况极为常见。再加上这些负责具体济贫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一

1 地理学上的确存在气候可以影响人的性格这一说法,首先说下英国。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范围大概在纬度40--60度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手暖湿气流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终年湿润,冬不冷夏不热。我们都还记得学过的一篇英语课本中主人公在英国的大雾天迷路被忙人带路的事情吧。英国也被称为雾都。说完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国人绅士、不愠不火的性格特点,因为气候适中,人的心理情绪可能会趋于稳定。英国人见面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关于天气的,也有可能存在变数的天气使得英国人学会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吧!还可以举我国为例,我国南方和北方人的体貌特征和性格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比如南方人短小精湛灵活;北方人高大豪爽大气等,也是与气候有一定关系的。希望能帮到你吧! 因为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养成了英国人严谨,保守的性格 比如:到哪都带伞这就非常典型 英国人爱谈论天气,见面时常以谈论天气来代替通常的问候。他们可能会说:“今天天气不错。”“是啊,天气不错。”如果我们想要和一个英国人交谈,而又不知从何谈起时,就可以从谈论天气开始。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可能跟英国的气候有关。英国的气候常常难以预测,变幻无常。早晨还是晴空万里,说不定中午就会大雨倾盆。因此,如果有人看到在晴朗的早晨,一个英国人离开家时,手里拿着一把伞,也就不足为怪了。 英国人口:170万平方米35000人0.02人每平方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底,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25909万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30人,约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3倍,且中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中国人口密度 =人口÷面积 =13.5亿÷960万平方千米 =140.625(人/平方千米)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一:文雅 英国人待人温文尔雅,社会社会文明守礼,人的尊严和生活水准会得到最大的体现。 在英国,路上行人互相让路司空见惯,“Thank you”和“Sorry”更是挂在嘴边的用语。走在前面的人永远会扶住门,等待后面的人经过;在没有交通灯的路口,永远是小车司机微笑着挥手让行人先过;再拥挤的汽车、商店,也听不到嘈杂。在英国,“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很浓。如乘电梯让妇女先进;乘公共汽车、电车时,要让女子先上;斟酒要给女宾或女主人先斟;在街头行走,男的应走外侧,以免发生危险时,保护妇女免受伤害。 英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拜会或洽谈生意,访前必须预先约会,准时很重要,最好提前几分钟到达为好。他们相处之道是严守时间,遵守诺言。在公车站、商店、银行,只要有排队,一定是整整齐齐的一条线,前后两个人拉开一点距离,缓缓向前移动,绝不拥挤和混乱。 英国还是个讲求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坑蒙拐骗的事。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顾客不喜欢,随时可以不问任何理由地退回。英国的火车车厢两头和双层巴士的门口都设有摆放大件行李的架子,每次人们把东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双层巴士的上层去坐,根本不担心停站时行李会被别人拿走。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二:友善 许多外国人抱怨英国人冷漠无情,难以接近。显然,英国人不如美国人随和率真、不如法国人温情浪漫、不如意大利人热情奔放、也不如中国人体贴入微。英国人性格中的保守内敛,是和英国的岛国地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认为英国人不友善。一方面,英国人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有一句英国谚语这样说:“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从不去打探别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间,不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整个英国社会的构成基础,就是对个人的体谅和尊重。英国人并不随随便便乱交朋友,但一旦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相待和忠诚友谊。另一方面,英国人对他们不认识的人也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亲切友好。在生活节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镇里,走在外面,迎面过来的路人总会和你打招呼;在公车上和店铺里,不认识的人也会和你聊上几句。当然,谈话照例是从谈论天气开始的。 英国人的友善还表现在他们热衷慈善事业的爱心上。英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过售卖捐赠物品来为各种慈善工作筹款。每间商店都会源源不断受到各种物品。仅以牛津英国救济委员会(Oxfam)为例,这一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2002年总共从金钱和实物捐赠中获得2200万英镑善款,并有23760名志愿者无私奉献时间,参与工作。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初到英国时因为对环境不熟悉、语言表达不自如,很难和英国人交上朋友。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人普遍怀有善意,但觉得东方人很神秘、不愿和西方人交往。因此,中国留学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顾虑,主动大胆地去赢得英国人的友好,消除双方的隔阂。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三:幽默 英国人给世人的感觉经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其实,英国人个个都是顶尖的幽默大师。英国人的幽默和美国人不同,他们从来不以夸张的表情和粗俗的语言来赚取别人的笑,他们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乍听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在有点英国文化背景的人听起来却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英国人是语言高手,反应之迅速、言辞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英国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们习惯将一件本来很坏的事情用反语说成好事,充分显示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四:自大 不可否认,英国人礼貌的表面下,有着一颗自大的心。虽然他们自己不一定承认自己的自大,但据笔者的观察,英国人普遍有一种深层次的优越感。不过,用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英国人。 英国曾经有过称霸世界的辉煌历史,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已经成为他们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这样评价英国的尴尬局面:“英国失掉了一个帝国,却没有找到一个角色”。而这种政治和国际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却在英国人的言谈举止中找到平衡。 更可气的是,英语是国际语言,全世界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这无疑更加增添英国人的优越感和惰性(其实英语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国的功劳)。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五:刻板 刻板也是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之一。英国人重法制、守秩序,但如果走极端的话就难免显得不够灵活。“约翰牛(John Bull)”是英国人的象征动物,代表英国人的性格固执倔强。英国人崇尚“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讲究“女士优先”。在日常生活中,英国人注意仪表,讲究穿著,男士每天都要刮脸,凡外出进行社交活动,都要穿深色的西服,但忌戴条纹的领带;女士则应著西式套裙或连衣裙。英国人的见面礼是握手礼,戴著帽子的男士在与英国人握手时,最好先摘下帽子再向对方示敬。但切勿与英国人交叉握手,因为那样会构成晦气的十字形,也要避免交叉乾杯。与英国人交谈时,应注视著对方的头部,并不时与之交换眼神。与人交往时,注重用敬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奉行“不问他人是非”的信条,也不愿接纳别人进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域,把家当成“私人城堡”,不经邀请谁也不能进入,甚至邻里之间也绝少往来。非工作时间即为“私人时间”,一般不进行公事活动,若在就餐时谈及公事更是犯大忌而使人生厌。日常生活绝对按事先安排的日程进行,时间观念极强。 在公关谈判中,英国人说话、办事,都喜欢讲传统、重程式,对於谈判对手的身份、风度和修养,他们看得很重。通常英国客商不太重视谈判的准备工作,但他们能随机应变,能攻善守 英国人交际活动,对以下特殊礼俗和禁忌应加以注意: ①不要随便闯入别人的家。但若受到对方的邀请,则应欣然而往。这无疑可理解为对方在发出商务合作可能顺利实现的信号。但在访问时,最好不要涉及商务,不要忘记给女士带上一束鲜花或巧克力。 ②给英国女士送鲜花时,宜送单数,不要送双数和13枝不要送英国人认为象徵死亡的菊花和百合花。 ③不要以英国皇室的隐私作为谈资。英女王被视为其国家的象徵。 ④忌用人像作为商品的装潢。喜欢蔷蔽花,忌白象、猫头鹰、孔雀商标图案。 ⑤忌随便将任何英国人都称英国人,一般将英人称“不列颠人”或具体称为“英格兰人”、“ 格兰人”等。 ⑥英国人最忌讳打喷嚏,他们一向将流感视为一种大病。

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卷(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题 A.分封制正式起源于黄帝时代 B.分封的依据是要有功于王朝 C.分封时主要赐予封地和爵号 D.推行分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25.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26.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A.回归儒学本原 B.儒释道三合一 C.儒学传承断绝 D.儒学传统久远 27.明代辽东巡抚张涛在1609年记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 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据此可知当时 A.贫富差距拉大 B.社会危机凸显 C.道德伦理崩塌 D.拜金主义盛行 28.《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 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这一规定表明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29. 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 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30. 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 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 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A.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封锁苏区红色政权 C.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D.顺应英美等国要求 31. 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人类学

人类学field work 人类学田野工作,调查报告,田野方法,田野报告,田野图像、感悟随笔 《文化人类学基础》之“田野调查” 2008-06-17 《文化人类学基础》之“田野调查” (美)Y·N科恩, (美)A·埃姆斯著; 李富强编译 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同意,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是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包括特殊行为和一般行为的研究。它既研究处于边远地区的鲜为人知的具有奇特风俗习惯的民族,也研究我们自己的社会中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 不仅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广泛、多样,而且人类学家对文化人类学的意义、目标和方向也有很大的分歧。在这里我们不必涉及这些争论,但这些争论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化人类学的特点是什么? 我们认为,文化人类学有许多特点,其中一个就是田野调查。 第一节田野调查的经验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他们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记录观察,记下详细的笔记,参加日常活动。同时,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在那种通常是困难的条件下,必须能够吃得饱,住得惯、穿得惯,保持感情思想和身体的健康。 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参与观察,这包括调查者在科学观察时,行动上和思想感情上参与不同的文化。田野调查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它是文化人类学的核

心。 要学会怎样做田野调查、做田野调查并了解它包括些什么内容,是困难的。因为方法是不可能明确表述的。有一位叫伊凡·卡普(Ivan Karp)的人类学家,在一本有关田野调查的书(1976)中说,专业人类学家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常抱怨人类学家缺乏田野调查的训练。无疑,老一辈人类学家在讲授人类学时,强调理论和概念,很少描述如何建立社会关系,获取关于个人性生活的资料,或者发现一些政治上的资料。杰出的田野工作者E.E·埃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Pritckard)对这个问题作了最好的表述。他向他同时代的著名人类学家请教田野调查的方法: 保罗·雷丁(Paul Radin)是生于奥地利,后来,加入了美国籍的一位很有影响的天才人类学家。他说,没有一个人非常清楚田野调查该怎么做。有了这类回答,也许我们不应该再去理会这个问题了。但是,我年轻在伦敦当学生的时候,我想,在我出发到中非调查之前,我应该从有经验的田野工作者那里得到一些启示。我首先向韦斯特马克(Weotermarck)请教。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全部忠告是:“与提供情况者的交谈不要超过二十分钟,因为,即使你有充裕的时间,他却没有;”这是很好的劝告,虽然不尽适当。我还向哈顿(Haddon)请教,哈顿是田野调查的第一流的专家。他告诉我说,这非常简单,只要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的举动都象绅士一样。我的老师塞林格曼(Seligman),要我每晚服十粒奎宁,不要接近妇女。著名的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F1inders Petrie)先生,要我不要因喝脏水而焦虑,很快就会适应的。最后,我请教马凌诺斯基(Malinowski),他叫我不要太傻。可见,没有明确的答案,更多的要依研究者本身的情况、所研究的社会和自己所创造的条件而定。(普里查德·1976) 五十年前,哈顿告诉埃文斯·普里查德,田野工作非常简单,“只要调查者的举动象绅士一样。”现代的一位在非洲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最近写道:“田野调查的基本要求就是良好的训练和良好的礼貌。”(密德尔顿1970),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为什么还被当作一顶神秘的工作?(柯安·1980)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别的人类群体。人类学家所采用的方法,没有心理学的实验程序或者社会学所用的限制式或匿名式的问卷、访问、抽样方法。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一心一意地日夜和一个群体一起生活,这个群体的行为、信仰、传统、习惯和风俗通常是很奇特,甚至是无法理解的,很多时候是身体上、感情上难以接受的、令人厌烦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0《宇宙生命之谜》同步一课一练测试题 含答案

10宇宙生命之谜 课时测评方案 字词模块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厌氧.菌(yǎnɡyánɡ)因素.(sùshù) 海盗.(dào diào)辐.射(fúfǔ) 培.养(péi pěi)倾.注(qīnɡqǐnɡ) 二、看拼音,写字词。 1.科学家至今shànɡ()未jiē()开古人如何dǐyù()()外敌入侵的mí()底。 2.火星是一个非常干zào()的星球,没有cí()场。火星照片上显示火星上有环形山和暗的bān()点。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枯萎——( ) 干燥——( ) 稀薄——( ) 遥远——( ) 句子模块 四、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A.引资料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作比较 1.水星离太阳最近,朝向太阳的一面表面温度达到300~400℃,不可能存在生命。( ) 2.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 ) 3.在火星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 )( )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两个探测器在火星着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测试,得到两个重要结果:一是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二是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

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提取到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近距离观测还发现,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 ..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 色明暗变化。(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模块 六、(一)课内阅读。 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更有趣的是,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人们还观察到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火星表面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这句话中的“还可能”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火星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