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2——教育的起源

一、众说纷纭的“教育起源论”及评价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们对教育的起源有不同的认识。目前,教育理论界主要有教育的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等众多说法。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认为,人天生就被赋予仁义理智等本性,但个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并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等职位出现的原因,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西方也有与东方相同的认识,认为教育起源于神话。

这种观点的提出与当时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们认识总体水平比较低,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科学认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问题,往往把这些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于神。如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西方的上帝创世、诺亚舟济人等神话故事便是因不能正确和科学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构想出来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以及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利托诺尔认为,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等都是教育,其基础是生存竞争。跟动物一样,人为了保存、延续其种类的存在,都会出于通过遗传所获得的本能,将“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下一代,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在本质上,动物的教育与人的教育是一样的。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在1923年大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人民的教育》的演说,他认为:“从起源上讲,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为跟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所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将教育的产生完全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认为教育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人的教育业不例外。生物起源论者都认为在动物界与人类之中都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而且,人类社会教育是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生物起源学说史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并且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甚至否认了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否认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这是其缺陷之处。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实质上,这种观点与生物起源说有相似性。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利托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但他们没有给出人类的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不失为教育的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教育心理起源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这种观点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无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走向了极端。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下产生。它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在恩格斯看来,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这种观点认为,因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自人类教育产生之日起,它就一直在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着变革。

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的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认识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类似“教育生活需要起源论”的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有学者指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便体现了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思想。杜威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或者没有外在目的,如果教育有目的,那这目的就是在教育本身之中。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即教育促进儿童本能为核心的先天心理机能不断展开、生长的过程。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实现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鉴于作为这种本能生长或生活的过程和结果,儿童在各种主动活动中经验的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教育就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从而,这种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加深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但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因此还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及严密的论证理路。

6、教育交往起源论

“起源”应说明该事物由何而生,从何演化出来。显然,要探明这一点,有必要对该事物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但又不能停留于此,还应该进一步教育从中脱胎的事物,或称为教育的原型。

能够成为教育的原型的事物必须包含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要素间具有内在联系。在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的理论假设下,教育只能从另一种活动中演化出来。这种活动虽然跟生产劳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相关,但不是生产劳动本身(因为生产劳动是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其目标是生产物质产品)。

具备上述条件的活动是人类相互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活动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结果(即交往双方在认识、情感、意志或行为上产生影响)。交往活动包含着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旦交往的作用被人类意识到,并将此转化为以影响新生一代生长为直接目的的特殊活动,交往活动的一方就转化为施教者,另一方则转化为受教者。当

这类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是,教育活动也就此产生了。可见,人类教育活动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7、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需要起源说是劳动起源说的逻辑延伸,它包括三种略有区别的主张:生产劳动的需要说,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说,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说。

生产劳动的需要说主要代表人物是沙毓英等。沙毓英在《教育是特殊范畴》一文中讲:“教育是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产生的教育,从一开始便既与生产力、又与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厉以贤、毛礼锐等。毛礼锐在其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指出:“人们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联系教育发展的史实,深人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教育起源不仅和劳动有关,而且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有关,也就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孙培青、胡德海等。胡德海在其《教育学原理》中讲:“研究教育的起源问题,不仅要从宏观的角度看到人类教育随人类社会而出现,实出于人类营谋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从微观方面看到,教育实出于发展个体的需要。”孙培青也在其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中讲:“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对此说持有异议的论者认为需要起源说是离开教育起源的本身,从人类教育的发展及其职能上来寻找关于教育起源的解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8、教育的前身起源论

前身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古猿的教育,即古猿为了维持自己的类的存在而将自己固有的求生技能传授给下一代的行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智华、陈晓菲等。

孔智华在其论文《人类教育并非起源于劳动》一文中指出,人类教育在它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个和它密切联系的事物—人类教育的前身,这“前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质变, 就变成了人类教育。而由于人类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人类教育只能是起源于人类社会形成之前的古猿社会的古猿的教育。

对此说持有异议的论者认为,前身起源说是生物起源论的重复,是以承认动物界也存在“教育”为立论前提的。而且,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也是混乱的、前后矛盾的。如果说“人类教育只能是从古猿的教育发展变化而来的”,即是说教育起源于教育,这丝毫无助于说明教育的起源问题, 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9、教育的家庭起源论

家庭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抚育即教育,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教育史学家凯姆佩尔等人。

凯姆佩尔在其名著《教育学史》一书中谈到:“无疑,从人类家庭开始出现那天起,从父亲和母亲开始热爱孩子那天开始,教育就存在了。”他认为有了家庭就有了人类教育,教育出现于家庭产生之日寸。在原始社会早期,并不存在“家庭”这种形式,这已经得到了证明。如果教育起源于家庭,也就是说,如果家庭起源说成立的话,那么在原始社会早期就不存在教育,但家庭起源论者却无从证明这一点。

10、教育的社会化影响论

社会化影响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产生了语言后的原始人类对年幼一代所施加的社会化影响,其代表人物是马兆掌等。

社会化影响论者在综合考察教育起源的社会动因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得出教育起源于产生了语言后的原始人类对年幼一代所施加的社会化影响的结论。他们认为, 这种社会化影响,就其内容来说,不仅有生产知识经验的传递,而且有业已形成的原始的风俗习惯等的传递;从活动空间上看,一般不在劳动现场,而是在劳动以外的原始人聚居的洞穴内;从

传授的顺序看,社会生活经验的传授往往早于生产知识经验的传授。

与其他学说相比,这种假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育起源的问题,试图从不同的维度,建构起教育起源的大厦,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观点本身却有许多令人难以信服之处。比如它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语言产生之后,就值得商榷。

11、教育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论

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其代表人物有桑新民等。

他们认为,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在于传递超生物经验;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人的形成,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完善;其特点在于有指导地自觉传授人类已经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规范;其方式必须借助于抽象思维和语言;其作用在于不仅促进了人类生理、心理和超生物肢体的形成、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论者认为这是对劳动起源说的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也有论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者逻辑上立论不清的倾向,方法论上偏颇于内因的作用,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找到开启教育起源大门的钥匙。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教育起源的时间的角度,提出“古猿说”和“晚期智人”说。“古猿说”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古猿的教育,即古猿为了维护自己的类的存在而将自己固有的求生技能传授给下一代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劳动的作用下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变成人类教育”。这种观点和“前身起源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晚期智人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高级阶段上的晚期智人。人类在自己大约300万年的史前史中,依次经历了约280万年缺育少教的猿人阶段,约16万年有育无教的早期智人阶段,直到公元前4万至1万年前的晚期智阶段,才得以既育又教,“晚期智人无疑是教育的升一山鼻祖”。现代考古学、人类学认为,“山顶洞人”是蒙古人种的祖先类型,“克罗马农人”是欧罗巴人种的古代代表,因此,,蒙古人种的教育起源于“山顶洞人”,欧罗巴人种的教育起源于“克罗马农人”。由此可见,不同人种的教育有着不同发祥地。

二、在我看来

以上,是从不同的角度看而得出的不同看法,有些内容也会有所相似。

如果从辩证唯物主义观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根据外因而改变”来看,我认为,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原始社会的人从内心想要生活更好而开始使用劳动工具开始,就会设法把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总结为“教育内容”,一代传给一代,进行“教育活动”;当生活有所改变,新的事物和环境就会给人的思维以新的冲击,使得改变其思维,进而会出现新的“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教育”便由此而生了。

教育的起源(推荐)

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又译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但生物起源说是不科学的,其根本错误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的本质区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否定的教育的社会性。(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由苏联的教育学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所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五)需要起源说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需要起源说是劳动起源说的逻辑延伸,它包括三种略有区别的主张,生产劳动的需要说,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说,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

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 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有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但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知乎精选: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

中国教育?业的现状 ?章来源:短书平台 现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爆,?论是??还是?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个庞?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培训产业利润逐年稳步增?,企业规模不断扩?,但质量参差不?。培训?业是?个?常诱?的?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业整体发展速度增?快。但和发达国家相?,国内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数量多,“?市场,?作坊”现象?常突出。在中国?化背景下?旦经济发展到?定程度(城市?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学课外辅导市场?定会呈现快速增?的繁荣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前?所描述的?爆场?。然?,在这光鲜的?爆背景下,教育培训?业是否做好了?够的准备去健康地成??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截?2017年,全国?、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到社会?量、培训公司或个?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中国市场,以及留学?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中国,与国内????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教育培训市场增速放缓,增量扩增加?。201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消费规模预计达到4301亿元,其中不包括潜在消费的数量,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中?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睐,潜??,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 中国产业调研?发布的2018-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认为,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业所专?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业的三??柱就是IT、英语和少?培训。有80%的企业采?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截?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

简述常见的教育的起源学说

简述常见的教育的起源学说 教育的起源学说是历年来的教师招聘考题的常考点,下面我们将对于教育的起源学说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对比。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四种说法: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1.代表人物:所有宗教 2.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1.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物本能 3.评价: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的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类行为的差异,因而是错误的。 4.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口诀:“本能生利息”,本能—生存本能,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孟禄 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说”不区分人类教育和动物本能的庸俗观点。 3.评价: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虽然它将动物排除在外了,这一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它认为的“无意识模仿”仍然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是本能的,因而是错误的。 (口诀:“心理仿梦露”,心理—心理起源说,仿—无意识模仿,梦露—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 3.评价: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起源说是正确的起源学说。 (口诀:“米夫爱劳动”,米—米丁斯基,夫—凯洛夫,劳动—劳动起源说)

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发表时间:2011-12-06T14:03:25.9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耿瑞玲王涛[导读] 教育兴,民族兴,国家兴。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耿瑞玲王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55100 摘要:教育兴,民族兴,国家兴。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会遇到社会、现实给予的种种挑战。关键词:教育自立能力责任 案例: 考试前一天的复习课上,我叫起了一个上课睡觉的学生,他一脸的不满。 “上课睡觉影响很不好。” “那我不上课了。”从言语里我体会到了他的逆反心理。 “怎么,不想学了?” “……”他无语,接着说:“我父母来过了,他们说只要我不给他们惹事就行。” “那还考大学吗?文化课不好,可以学点专业啊!” “我学摄影。” “很好啊,好好学考个大学。” “我不考大学,我学摄影就是玩。” 听到这里,我不禁同情于可怜的父母心,愤怒于学生的不争气。 我不禁自问: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一、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父母是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雕塑的第一位雕刻家。中国有句古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时代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人才的渴求,都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如今,溺爱型家庭教育遍行,视孩子为心肝宝贝,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推想案例中的学生走过了什么样的成长道路?含辛茹苦的父母把他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有的活自己干,所有的苦自己吃,只为给孩子提供一片绿荫、一把遮阳伞。温室里的花朵开了,大树庇护下的小树形成了,可是这把伞能经历多少风吹雨打,这片绿荫会不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吗?当自己年过半百之后,当自己力不从心之际,自己的儿女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自顾不暇,不仅自己能力不够,恐怕连侍奉父母的心都没有。在他的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痛苦与不如意,想的是如何享受生活,只知道向父母索要的双手从不知道给父母些什么,何况自己都处于无力挽救自己的地步呢!不是自私,只是从小的教育培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与习惯。 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周围,放眼社会,不乏这样的不肖子孙,因为不肖而不孝,更因为不孝而不肖。辛苦一辈子的父母不能颐养天年而终老,痛苦流涕历数儿女的不孝,可这又是谁造成的呢?当新生命的白纸交给父母去填涂时,那些父母们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由得意识到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感及危机感。 二、学校教育 1、自立者,不依附——自立意识的培养 自立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礼记》:能自立者不必依附。自立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前提条件;自立源于本性,是可以进行培养的;自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的。 作为高中生应具备行为和心理上的自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自立意识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独立面对现在与未来,才能在遇到挫折时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的培养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是帮助被帮助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从学校走出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为社会做贡献?中国的未来在他们的身上,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有良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吕洞宾手指的故事,贫民愿要其手指却不要点石而成的黄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生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五育并举,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责任意识的培养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要求应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的学生确立理想先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是否好找工作,是否挣钱容易,以致于当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现实之下,在不用高学历也能挣高工资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大学无用论”甚至“知识无用论”的思想,以致当在学习苦海之中吃了一点点苦、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赶紧缩了回来。岂知少年就应以学习为要务,不学习何以跟上时代的进步。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需要教育的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更需要教育的推动。 一个学生应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父母的爱负责,对老师的付出负责,对社会尽一份义务、承担一份责任。只有意识到这些,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所以不抓教育不行,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谨听教诲,并时常反思我们的教育、发展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创新能力、责任意识,把祖国的生力军建设得强劲而有力。

(完整版)4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3)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教学方法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父、夫死从子 ??四德?:也就是指?妇德?,妇女的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指?妇方?,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指?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指?妇功?,即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 的事情来做。 当时封建统治的设想: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妇女对丈夫尽节。 3.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 (1)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礼节仪式具体两个方面: 一是生长于中国原始崇拜礼仪以及来逐渐发展而成 例如:祭祀、完婚、宾客、军旅,丧葬的?吉?、?嘉?、?宾?、?军?、? 凶?等五种礼仪。 二是传入中国并扎根于中国的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礼仪。 小结:在封建社会发展中这些礼仪、礼制通过不同的,固定的礼仪形式表现出 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祭祀、婚、丧、嫁娶等礼节仪式,已构 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用至今。 (2)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范围广泛 ?中国古代礼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制度,下至百姓生活, 甚至个人的一举一动。 例:古代女子以笑不露齿为美,否则被视为有失风范,不合礼仪。 2)强调尊君 ?秦朝统建之前,孟子曾提出?君末民本?的君民关系,至高无上的皇权后西汉汉武帝更进一步的将?君?视步?天子?。 3)重视男权 ?在封建等级制度为中心,重视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例:西汉时期的?三纲五常? 宋代时期的?三从四德?无疑把妇女推进吃人礼教的火坑,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女子原本应该幸福的生活。 4)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 育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08级电子专业 王浠哲0802214080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交往起源论(一)生物起源论 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存在于动物界。他认为,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就是一种教育,人类教育中,人不过是承袭动物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善和发展。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的保存与发展,出于一种自然自发的本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动物的教育可以有力地促进潜伏在动物身上的某些本能得到发挥,但不传授新的生活,这种教育可以使动物身上的本能容易发挥作用,但不形成新功能。动物的生息繁殖依靠的正是每个动物自身生而有之的本能。既然动物的本性已满足它的群居生活和独自生活的一切需要,因此,动物的教育在动物的本性中不会增加任何基本特性。 相反,在人的身上,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能力十分复杂,甚至可以说,其复杂程度已经使之无法体现在人的生理组织之中,也无法以人的禀性的形式具体化。人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能力,于是就不能借助遗传由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进行这种传递的正是教育。 相反,在人的身上,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能力十分复杂,甚至可以说,其复杂程度已经使之无法体现在人的生理组织之中,也无法以人的禀性的形式具体化。人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能力,于是就不能借助遗传由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进行这种传递的正是教育。(三)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学者观点〕 “劳动起源论”以恩格斯所讲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为基础,其论证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当人类祖先已进化到了相当的水平,即当自然界给了人类祖先发展为人的可能性时,当这些活动促使人类祖先的大脑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由于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必须进行交流而产生语言,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产生意识时,正是在上述辩证发展的过程中且在这个时候,人类已创造了人类经验(劳动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并由于社会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必须把这些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于是教育就产生了。简单地说,教育就是人类经验的传递活动。当然,这时的教育乃是最原始的教育。 (四)交往起源论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显然与生产劳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相关,但不是生产劳动本身,而是人类非物质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交往活动的一方转化为教育者,另一方则转化为受教育者。当这种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就深化而生了。 二、不同形态教育的起源 (一)家庭教育的起源 摩尔指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因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 恩格斯按照摩尔根的意见,把人类家庭的发展,概括为以下几种形式: 1.血缘家庭——家庭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婚姻集团是按照辈数来划分的,同辈份男女互为夫妻,没有亲限制; 它仅仅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2.普那路耶家庭 “普那路耶”在夏威夷语中即亲密伙伴之意,这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如果说家庭组

“教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教育科学 scienceofeducation ━━━━━━━━━━━━━━━━━━━━━━━━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体系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教育史(学科) 教育经济学 学校卫生学 教育管理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工艺学 教学法 当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应用问题的研究 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 加强教育情报的研究 广泛进行教育实验研究━━━━━━━━━━━━━━━━━━━━━━━━ 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服务。它是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诸形态,以及各项社会实践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还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的制约。因而,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科学就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总称。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丘、墨翟、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王夫之等,都曾在自己的著述中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等,也都有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他们对诸如教育为巩固政治统治服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修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如中国的《学记》、古罗马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都是成书较早的有关教育的论著。但是从总体来看,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还孕育在哲学或政治、伦理思想之中,分散在各个思想家的著作之内,大都带有经验描述的性质,缺乏必要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教育学科。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逐步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为独立的学科。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先后有许多教育专著问世。究竟那一本教育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捷克民主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有的把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吸取了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唯物论思想,概括了学校教育的经验,写出《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论述了教育在培养人和改良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校的问题;他根据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特点,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主张教给学生以广泛的知识,并提出了

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主要观点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其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 使人皈依于神。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维持下去。评价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孟禄,主要观点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而此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评价为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评价为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2、雅典和斯巴达教育对比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以农业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机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变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为7——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 (4)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 (5)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6)师资队伍不同: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以训诫。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总之,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时不大相同的。作为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城邦,这两种教育体制无论是对当时古希腊的教育,还是对近代欧美的教育,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相比之下,雅典的教育对西方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 3、“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这三门课程是雄辩教育的核心。 “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知识即美德、智慧2、产婆术。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培养哲学王。他创办了一个学园,取名阿卡德米学园,变称希腊学 园。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理想国》《法律篇》中。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他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回到雅典创办学 园——吕克昂。 (1)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灵魂。根据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植物灵魂)、德育(动物灵魂)、智育(人的灵魂)。 (2)他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学习和总结我国的教育历史,了解中国教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今天。 学习中国教育史,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源流,将有助于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批判教育历史上封建专制落后黑暗的一面,发扬民

主科学进步光辉的一面,也将增强中华中族的自尊心,鼓舞人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 2、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明确不同阶段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表现及特点。 (2)明确掌握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及其教育著作、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习历史上杰出教育家热爱教育、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精神。 (4)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 导论:关于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是什么?这个问题

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要回答“中国教育史”是什么,须先从“历史是什么”说起。 在西方, “历史”一词源于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是询问调查,后引申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中国古代无“历史”一词,汉语“历史”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近代。中国古代称历史为“史”,甲骨文、金文中的“史”,原意指史官。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清人吴大徵说:“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以后引申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述,如《十七史》、《二十四史》……等等。耐人寻味的是,中西文字中“历史”一词在源头上含义相同,即都指记事者及其记事活动与结果。这一本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历史”一词的理解。 由于历史与史官的联系,因此人们

教育的起源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2——教育的起源 一、众说纷纭的“教育起源论”及评价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们对教育的起源有不同的认识。目前,教育理论界主要有教育的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等众多说法。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认为,人天生就被赋予仁义理智等本性,但个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并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等职位出现的原因,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西方也有与东方相同的认识,认为教育起源于神话。 这种观点的提出与当时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们认识总体水平比较低,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科学认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问题,往往把这些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于神。如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西方的上帝创世、诺亚舟济人等神话故事便是因不能正确和科学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构想出来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以及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利托诺尔认为,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等都是教育,其基础是生存竞争。跟动物一样,人为了保存、延续其种类的存在,都会出于通过遗传所获得的本能,将“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下一代,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在本质上,动物的教育与人的教育是一样的。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在1923年大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人民的教育》的演说,他认为:“从起源上讲,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为跟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所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将教育的产生完全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认为教育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人的教育业不例外。生物起源论者都认为在动物界与人类之中都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而且,人类社会教育是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生物起源学说史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并且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甚至否认了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否认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这是其缺陷之处。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实质上,这种观点与生物起源说有相似性。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利托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但他们没有给出人类的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

教育的三种起源

教育的三种起源 1、 心理起源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 Monroe,1869一1947)。由美国教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提出的。他从其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说,认为生物起源论者忽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用来帮助或强制个体服从普遍要求的复杂手段,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在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2、 劳动起源 教育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的论断,主要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的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史学家的观点,最早见于米丁斯基所著的《世界教育史》。在该书中米丁斯基提出:只有从恩格斯 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随后在康斯坦丁诺夫等人编写的《教育史》中也表述了相近的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成为我国教育起源论的主导观点,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制

早期教育的起源

早期教育的起源:福禄贝尔德国 蒙台梭利在德国创办儿童之家 区别早教课程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 我们走出去是要学习别的地方,别人的经验以及做事情的其他方式。但是我们进行这趟学旅程的根本原因以及最终的酬劳当然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你们自己。 课程模式的基础知识 课程模式是某个宏大的教育方案的哲学要素,管理要素和教学要素的理想概括,它包含内部连贯一致的陈述,描述了这个教育方案为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而设计的并预先假定是有效的理论前提管理政策和教学程序。 实际上,课程模式指一个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和一种组织结构,这个概念框架和组织结构决定了教育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管理政策、教育方渚评价标准。 美国早期教育的三种流派(包括全球的研究) The Romantic 成熟理论浪漫主义流派:教育应该跟在发展的后面。源于卢梭,其主要的观点是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因素。教育的目的是为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创造性和敏感性。大纲的内容:特别强调游戏的作用,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途径,即一切活动都不必按照一定的顺序,可听凭儿童自己的兴趣。 The Cutural Transition 行为主义文化传递主义流派:应该用一种尽可能有效的方式把过去的知识传递给新生一代。文化传递主义流派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向年轻一代传递过去积累的文化知识,规划和价值。教育的目的加快儿童学习速度,提高儿童的学习技能。大纲内容有语言、美术和音乐,而主要精力是放在儿童语言学习上。 The Progressive 建构主义进步主流派:应通过让儿童去收集枪们同周围环境中的信息以及重新健构符号化的知识,从而帮且儿童的构建自己的知识。源于杜威,其主要的观点是:儿童发展既不是直接的生理上的成熟,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它是通过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不断发生结构上的质变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鼓励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发展数的概念,认识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因果关系等。 代表蒙台梭利意大利人在美国创办儿童之家 “高瞻方案”的奠基人戴维·韦卡 直接教学模式:是以直接传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要求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幼儿进行模仿和反复练习。(文化传递主义流派) 开放式教学模式:以皮亚杰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认为儿童是在积极地探索和活动中以人及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发展的,主要强调教育为儿童提供可供探索的丰富环境,要求教师帮助幼儿在主动探索,主动组织自己思维的过程中达到发展思维和社会性的目的。(浪漫主义流派) 儿童中心模式:认为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年龄特点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主张教师应认真考虑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积极地鼓励幼儿进行自由省劲,并对幼儿在游戏中提出的要求和表达愿望做出回答。(建构主义流派)

教师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成为“教师”。 原始社会的教师 在原始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进行的。这个时候,父母长辈就是教师。因此有“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之说。他们教育后代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传授劳动经验以及社会生活的传统行为习惯。 而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专门职业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以后。我国的学校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古籍记载在尧、舜、禹的时候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这时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担负起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养老的场所逐渐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学校。这时的教师就是这些老人,而且他们已经有了最初的级别,即“国老”与“庶老”。 奴隶社会的教师 到了西周,这时已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的局面,就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培养统治阶级的治国人才。这时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专门为京城的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乡学是建在地方上为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设立的。学校教师,国学由京城大官担任,乡学由地方官吏担任。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典礼,以表示统治者“尊教重道”之意。所以《尚书》中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封建社会的教师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建立。上层建筑发生激变,政治上,王权衰落;

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的起源学说作为第一章第一节,是历来教师招聘考题中选择题的常考点,下面我们将对于教育的起源学说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对比。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1.代表人物:所有宗教,朱熹 2.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1.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物本能 3.评价: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的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类行为的差异,因而是错误的。 4.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口诀:“本能生利息”,本能—生存本能,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孟禄 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说”不区分人类教育和动物本能的庸俗观点。 3.评价: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虽然它将动物排除在外了,这一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它认为的“无意识模仿”仍然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是本能的,因而是错误的。 (口诀:“心理仿梦露”,心理—心理起源说,仿—无意识模仿,梦露—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 3.评价: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起源说是正确的起源学说。 (口诀:“米凯爱劳动”,米—米丁斯基,凯—凯洛夫,劳动—劳动起源说) 由于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这个知识点多考查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的一一对应,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因而总结如下: 理论名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

中国家庭教育的类型(来源崔)

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类型主要有:一是民主型;二是专制型;三是溺爱型;四是指责型;五是放纵型;六是教育不一致型。 1、民主型家庭:即家庭结构完整,家庭成员心理气氛和谐,父母有一定政治、科学、文化素养,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能用正确方法教育子女。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家庭成员之间有民主气氛。在民主型家庭中接受教育、成长的孩子,将会善良、豁达、开朗、上进心强,富有同情心。 2、专制型家庭:即父亲或母亲俨然以“家长”自居,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孩子专制、压服、暴躁、滥施惩罚。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有“家长”的威严,但绝对没有威信。在专制型家庭中接受教育、成长的孩子,不是意志薄弱、备受压抑、不会独立思考,就是暴躁、凶狠、肆意胡为、抗拒家长和教师的合理管教。 3.、溺爱型家庭:即父母对孩子没有要求,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唯恐孩子不高兴,孩子是全家的“小太阳”,长辈都围着孩子转。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奴仆,绝无任何威信可言。在溺爱型家庭中接受教育、成长的孩子,往往唯我独尊、任性、为所欲为、厚颜无耻、心肠冷酷。 4、指责型家庭:即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总是指责孩子的不是,把问题统统归结于孩子本人。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紧张,感情比较淡薄。在指责型家庭中接受教育、成长的孩子,往往逆反心理很强,有铁石般的心肠,不善良,性格容易暴躁,对别人不信任。 5、放纵型家庭:即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生活和学习上不严格要求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或生活方式不健康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在这种家庭中,父母的话不起任何作用,孩子想做的事情,轻而易举的就能实现。在放纵型家庭中接受教育、成长的孩子,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不接受学校老师的管理和教育,更不接受同学的批评,经常打架斗殴,违规违纪,甚至违法乱纪。 6、教育不一致型家庭:即家庭中父管母护,父严母慈,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毫无威信。在教育不一致型家庭接受教育、成长的孩子,则往往顽皮、我行我素、不听管教,对外界刺激麻木、冷漠,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成为难管教的孩子。 小结:教育环境的不同就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不同的基础。“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家长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家长采取什么样教育方式,最后收获的就是这么样的结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采用的教育方式不恰当,家长纵有万丈豪情也只能把孩子越弄越糟。

教育起源

教育起源学说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 一直是教育学术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 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拟就国内外关于教育起源的一些学说作一初步的归纳总结。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对教育界对教育起源的研究进行检索,相关研究较多。在检索中,分别从“篇名”、“标题”、“关键词”,检索条件为“教育起源”的搜索结果发现,总共有76条记录,并对其中30篇进行精读;时间段基本上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献。根据目前所收集的资料,对教育起源学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利托尔诺,《各人种教育的演化》: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起源论者以动物中存在的大量上下代之间“传授”生存技能的现象为例证, 认为动物中就存在着教育现象, 只是人类的教育现象较之复杂一点而已。他们认为二者只存在量的差别, 没有质的不同。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其主要代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