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1)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1)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1)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1)

21《孟子》二章

◇单元目标◇

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策略◇

1.要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部编本教材的教读课文都设置了具体的预习任务,是希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抓手,明确“预习时应该做什么”,也方便教师检查落实情况。

2.要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要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尽量不要直接、大量地“干讲”词汇语法知识。诵读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语感的养成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

3.要重视古今的沟通。语言学习上,要讲好古今异义;文化传承上,要继承优秀文化精神,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等。

4.鼓励、倡导课外阅读。有四部“浅易文言文”的代表作,可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1《孟子》二章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中的《富贵不能淫》以驳论的方式抽丝剥茧般地指出对方的错误,提出儒家的大丈夫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人至国,有归纳,有类比,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两篇都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了说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

1.重点:(1)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积累名句和文言词汇。

2.难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你认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呢?今天,我们从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对话中,看看他们对“大丈夫”的理解。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公孙衍.(yǎn)贫贱.(jiàn)丈夫之冠.(guàn)

不能淫.(yín)往之女.家(rǔ)妾.妇之道(qiè)

3.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步骤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点拨: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明确: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步骤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等;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等;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等。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唐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

大丈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忧患.(huàn)

2.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②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2)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步骤二: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步骤三:研读课文,了解思路

点拨: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步骤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二章》注释、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新编八年级《孟子》二章课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侯,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3、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14、写作特色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 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 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3.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4.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字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 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其身,行拂 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 ..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5.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举母亲告诫女儿“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4.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本文的论述过程。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身亡.所寄 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完整版)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富贵不能淫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名,字。战国时期、、。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合称为。 【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大丈夫:。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焉: 4、丈夫之冠也冠: 5、父命之。命: 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往:戒:(戒之曰:戒:) 7、以顺为正者以:顺:正: 8、得志与民由之得:由:。 9、独行其道独行:道: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淫:移:屈: 【通假字】往之女家: 【理解性背诵】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4.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赏析】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9.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 【重点词语】 1、实词积累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古人筑墙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5、行拂乱其所为拂:乱: 6、人恒过过: 7、而后作作:

《孟子二章》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出:指国外。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 三、一词多义 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 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 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 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四、问题理解 1.理解内容后填空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词语。 (1)大丈夫 ...( ) (2)丈夫之冠. ( ) (3)威武不能屈.( ) (4)空乏 ..其身 ( ) (5)曾.益其所不能((6)法家 ..拂士() 2. 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居天下之广居往之女家 B.而:一怒而诸侯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篇,一般认为是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阅读理解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孟子二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 ②丈夫 ..之冠也: ③母命.之: ④以顺为正.者: ⑤富贵不能淫.: ⑥贫贱不能移.: ⑦威武不能屈. : ⑧居天下之广居.: 2、一词多义: 戒: ①戒之曰: ②必敬必戒: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②居天下之广居.: 之:

①丈夫之冠也: ②父命之: ③母命之: ④妾妇之道也: ⑤与民由之: 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得志: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戒之曰: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专项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专项汇编(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 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 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 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 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B )(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 义的气节。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 受刑而死。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一、 [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 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练习题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word练习题 21 《孟子》二章练习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C。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参考答案 1、 D 点拨: D项中“于”是“从”的意思。 2、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点拨: 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抓住重点词“征”“发”“喻”,翻译要完整流畅。 3。不能删除。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这句话,就不能够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

21 《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导入(文本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2.交流背景 有一次,有个叫景春的人和孟子对话。景春认为战国时魏国著名的说客公孙衍和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说,这些人“焉得为大丈夫”,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所说的三句话就是孟子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这整齐的排比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后来,这三句话成为立志、律身的名言,成为许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3.知识链接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一○《孟子》二章 ·积累运用·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人尊他为“”。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2)行拂.乱其所为() (3)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 (5)故不为苟.得也()(6)贤者能勿丧.耳() (7)一箪.食()(8)蹴.尔而与之()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舜发于畎亩 ..之中()(2)行拂乱.其所为() (3)人恒.过()(4)而后作.() (5)征.于色()(6)贤者能勿丧.耳() (7)蹴.尔而与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通,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通,意思: (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意思: (4)故患有所不辟也通,意思: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意思: 通,意思: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行拂.乱其所为古义:今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今义: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 ·阅读感悟·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6. 本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上的名人的事例,这六位人物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7. 文中认为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练,这样才能取得“曾益

其所不能”的效果和成就。请紧扣这一论点,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8.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9. 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不同见解,阅读西面的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谈你的看法。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10. 本文开篇并不宣说“生”和“义”,而是以“鱼”和“熊掌”比喻,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 在孟子看来,比“生’更重要的是什么?比”死“更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12. 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1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表明了孟子的什么主张? ·拓展探究· 阅读下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与张仪先后为秦国宰相。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连横”,与苏秦的“合纵”相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