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肿瘤放射治疗设备的发展(综述)

肿瘤放射治疗设备的发展(综述)

肿瘤放射治疗设备的发展(综述)
肿瘤放射治疗设备的发展(综述)

肿瘤放射治疗设备的发展

魏党

放射治疗设备是利用电离辐射对肿瘤进行治疗的装置,主要有γ刀、电子直线加速器、近距离放疗设备和通过计划系统完成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仪等。近距离放疗是将封装好的放射源,通过施源器或输源导管植入患者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1],或是将细针管插植于肿瘤体内导入射线源实施照射的放疗技术;而调强适形是通过改变射束剖面强度分布,达到形状适形和剂量适形的放疗技术。

一.发展概述

恶性肿瘤是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人类对恶性肿瘤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现阶段治疗肿瘤的三大手段。约有70%的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治疗时各种不同类型的射线穿过机体,会受肌体中大量存在的水分子的阻挡,其射线的能量可以使水分子电离或激发,形成正、负离子,进而生成活泼自由基或强氧化剂,使细胞中的DNA、RNA等分子键断裂,最后导致细胞变形、遗传基因改变或死亡。放射治疗除了与临床肿瘤学、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有关外,放射治疗设备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放疗设备是利用电离辐射对肿瘤进行治疗的装置。从1895年伦琴发现了X线后不久就开始了放疗技术。其发展过程大致为:

1. 1898年天然放射性核素镭分离成功;1913-1937年各种能量的X射线管研制成功,为早期的放射治疗提供了两种辐射源-镭源(226Ra)和X射线治疗机,它们产生的放射能量均在千电子伏(keV)范围,而相应的X线管电压在kV范围。所以1896-1950年这一时期放疗叫“kV”阶段。

2. 1951年至今,放射治疗的放射能量进入到“MV”阶段。

通过反应堆生产出人工放射性核素钴-60(60Co)后,在1951年加拿大人首先产生出60Co 治疗机。1948年后各种医用加速器研制成功,加速器可以产生电子束、X线束。最早在1951年电子感应加速器应用于临床。1953年电子直线加速器应用于临床。1970年电子回旋加速器应用于临床。其辐射能量达到MeV范围,治愈率比“kV”阶段有了显著提高。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造钴-60治疗仪,是当时主要放疗设备,发射γ射线,其能量相当于3~4MV的X线。其特点是:γ射线皮肤剂量低,穿透力强,深部剂量高,适合深部肿瘤治疗;骨组织吸收量低,适合于骨肿瘤治疗及骨旁病变的治疗。γ射线主要是向前散射,旁向散量少,降低了全身剂量,全身反应轻。缺点是装源量小,半衰期短,需要定期

更换钴源。60Co治疗设备可分成固定式、旋转式和γ刀三种。目前各级医疗单位采用的60Co 治疗机80%以上是国产机。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学家Lars Leksell提出立体定向放射手术概念[2]。利用立体定向三维定位的方法,把高能射线准确的汇聚于颅内病灶,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或损毁病变的治疗效果。1967年,Lars Leksll等研制出了第一代γ刀,将179个60Co源按不同角度排列在半球面上,通过准直器将179束γ射线集于靶点上,经照射后的靶点坏死组织边界清晰,如刀切的一般,所以叫γ刀。1988年第三代γ刀问世,把201个钴源在空间按一定的要求分布,根据病灶情况,计算机控制各个钴源的开闭,完成对病灶立体定位放射治疗[3]。1997年我国深圳奥沃公司研制的头部旋转式γ刀,由30个60Co源组成,可提供等中心旋转照射,等效于许多个钴源,每个准直器可以随时调变,只用一个头盔。

3.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技术。20世纪70年代由BIAMGARD等提出。90年代中期研制成适形放疗设备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适形放疗给予肿瘤非常高的放射剂量对周围正常组织放射量很低,减少放射导致的早期和后期放射损伤,是放疗史上一个重大进步[4]。

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放射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三维适形调强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时代。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在提高对肿瘤杀伤效应的同时,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即提高肿瘤放疗的治疗比。实现这一过程有赖于先进的放疗和影像设备的应用。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如PET、fMRI、MRS,分子显像,基因显像等,放射治疗将个体化[5]。肿瘤放射生物学研究如时间-剂量,放射效应预测指标,放射增敏剂,放射防护剂特别是放射治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都将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6]。

二.近距离放射治疗设备

放射治疗设备按照射方式可分为两种,体外远距离照射用放疗仪及在人体体腔内或组织间照射用的近距离放疗仪。近距离放疗设备是指将封装好的放射源经人体腔道放在肿瘤体附近或表面,或是将细针管插植于肿瘤体内导入射线源实施照射的放疗技术总称。这种方法由于治疗距离近,贴近肿瘤组织,降低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又叫内照射。

1892年12月,居里夫妇发现了镭,1904年用于治疗皮肤恶性肿瘤,开创了近距离放疗。由于放射防护比较困难,使得近距离放疗发展缓慢。1980年以来,近距离治疗后装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内照治疗得以复兴。

后装技术(after loading)是指先把不带放射源的施源器放入治疗部位,再以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在有屏蔽的条件下,将贮源器内的放射源送到施源器中实施照射的治疗技术。

常用的产生γ射线的放射源有钴-60(60Co)、碘-125(125I)、铱-192(192Ir)、铯-137(137Cs)等;用作中子辐射的放射源有锎-252(252Cf);作为敷贴治疗用的发射β射线的放射源有锶-89(89Sr)[7]。

现代近距离后装机的特点是:有计算机控制的遥控步进微型源,按参考点预设定剂量,计算各驻留点驻留时间,经优化处理后,得出理想的剂量分布;完全自动的照射方案,自动进源和准确定位,假源核定治疗位置,容易、安全迅速换源,源的衰减可自动校正[8]。这种后装机技术,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提高了摆放精度,减轻了病人痛苦。

近距离遥控后装机由放射源、贮源器、管道、驱动机构、施治器、控制台、治疗床等组成。其放射源参数包括放射性核素的名称、活度、形状、活性区尺寸、外形尺寸等,贮源器分为供运输或暂时存放用的运输贮源器和在治疗室内使用的工作贮源器。主要参数有允许装源活度、距离表面5 cm处任何位置泄漏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距离放射源1 m处球面上泄漏辐射的空气比浮功能率。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源、电机、位置探测器等部件。其性能参数包括:铅管道个数及通畅性和符合性,每个管道的驻留点数、位置精度(应当为±1 mm)、步长、送源时间(应当小于 5 s)、驻留时间及计时误差(应为±0.1 s)。施治器为针状、管状或其它特殊形状的源容器,可通过连接器与管道相连。控制台上显示:治疗通道、治疗状态及时间,提供辐射监测报警、监视对讲及门机联锁等安全保护装置。

近距离放疗仪在使用前,要根据病变情况确定治疗方案,用模拟源通过特定的坐标重建方式,确定放射源位置,核算照射剂量,在治疗中,根据病变部位变化情况,不断调整施治器位置,获得合理的剂量分布。

三.远距离放射治疗设备

远距离放疗设备主要包括γ射线治疗仪、X射线治疗仪,医用电子加速器、医用中子发生器、质子加速器、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医用π-介子发生器等等。对于大多数肿瘤病人,采用外照射方法,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是γ射线和X射线治疗仪器,而采用带电粒子:质子、重离子及π-介子加速器治癌,其装置十分昂贵,难以普及。但由于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有限,能量越高射程越长,在接近射程末端区域的剂量高,特别适合尽可能彻底杀死癌细胞,同时尽可能减少健康组织损伤是放疗的基本原则,所以带电粒子发生器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正在蓬勃发展。

1. 钴-60远距离治疗机

钴-60远距离治疗机是利用人工放射性核素60Co,在自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γ射线,经准直器治疗人体深部肿瘤的装置。可以产生多束经准直器后变成细束的γ射线从四面八方交

叉照射肿瘤细胞的装置,叫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系统(Stereotacti Radiation Therapy、SRT)俗称γ刀。主要由辐射头、机架、治疗床、控制台等组成。辐射头包括钴源、贮源器、钴源移动机构准直器等部件,γ刀一般是在半球面的头盔上排列201个钴源,我国生产的γ刀用30个钴源,可在不同平面上绕轴旋转。贮源器用钢作护套、内衬铅钨等屏蔽材料。钴源移动机构有旋转式和直线式两种,采用气动或电动。准直器用于限定和调节辐射野的大小,对于不同大小的病灶,可选用不同大小孔径的准直器。为减小焦斑边缘的模糊区即半影区,常采用带有消半影条的复式准直器,根据治疗计划,将某些准直孔关闭。在辐射头中,还装有模拟灯、反射镜、光距尺、挡块盘及楔形过滤器等。机架一般有升降式和等中心回转式两种.现多采用悬壁等中心回转机架,机架的下回转支臂有的带档束板、有的仅起平衡重量的作用。控制台上设有预置和显示照射时间及随时中断治疗的装置。由于60Co能量每月只衰减约为1.1%,大多仪器采用计时系统来控制每次治疗所给的剂量,控制台上均装有两套独立计时器,并确保计时误差不大于±1%。仪器还设有手动返源机构,当发生故障时,使放射源返回贮源器,确保操作人员不受直接辐射。

2. 医用直线加速器

带电粒子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借助不同形态的电场,将各种不同种类的带电粒子加速到更高能量的电磁装置,常称为“粒子加速器”,简称“加速器”[9]。医用直线加速器是放疗中常用的治疗束产生设备。加速器利用被加速后的高能粒子轰击不同材料的靶,产生次级粒子,可以得到多种治疗束:如X线、中子(n)束、质子(P)束等。加速器种类很多,按粒子加速轨迹形状可分为直线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按加速粒子不同分为电子、质子(P)、离子和中子(n)加速器;按被加速后粒子能量的高低可分为低能加速器:能量小于100 MeV;中能加速器:能量在100~1000 Mev范围和高能加速器:能量范围是103~106 MeV及超高能加速器:能量大于1000 GeV。

电子加速器主要有三种:电子感应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是电子在交变的涡旋电场中,加速到极大能量的设备,优点是技术较简单、成本低,可调范围大。缺点是X线输出量小,视野小;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利用微波电磁场把电子沿直线轨道加速到较高能量的设备,优点是X线输出量大,视野大,缺点是仪器复杂,价格贵,维护要求高。回旋加速器是电子在交变的超高频电场中做圆周运动不断得到加速,其主机可以与治疗机分开,一机多用,它的优点是输出量大,X线束流强度可调节,缺点是价格和运行费用高。

加速器的发展很快,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放射治疗设备。电子

直线加速器是利用微波电磁场以直线轨道加速电子的装置,加速后的电子辐射可直接用于治疗浅表肿瘤,将加速后的电子束轰击重金属靶,产生X射线用于治疗深部肿瘤。而X线束以病人肿瘤为圆心的弧线上旋转,再加病床旋转或平移,构成X线立体定向照射效果的设备,就被称做X刀。X刀从许多个角度照射肿瘤,获得与肿瘤形态近似一致的剂量分布,使X线一直对准病灶,目前的发展趋势是设备完全自动控制调变多叶准直器,同时可以改变X线的照射强度,即束流强度调制器自控,实现断层放疗。

电子直线加速器一般有加速管、微波功率源、微波传输系统、电子注入系统、脉冲调制系统、束流系统、真空系统、恒温水冷却系统、电源控制及应用系统等组成。

加速管是加速器的心脏。加速管有两种类型,即行波(Traveling wave TW)加速管和驻波(Standing wave SW)加速管。行波加速管利用行波场束加速电子,其加速段是在圆形波导中周期性地放置中心开孔的圆盘膜片。行波是按一定方向传播的电磁波,在圆盘膜片中,高频电磁波沿轴线向前传播,行波电场在轴线上有轴向分量,当相位合适,电子就可以不断加速,把电磁能转化为电子的动能。驻波加速管的加速段是一系列相互耦合的谐振腔链,在谐振腔链中心开孔,让电子通过,在腔中建立交变高频场。驻波可以看成无数个沿相反方向传播的行波的组合,电子在驻波场的作用下,沿轴线方向不断加速前进,能量不断提高。

电子由电子枪产生,然后射入加速管,有的仪器把加速管和电子枪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流要有一定的能量、流强、束流直径和发射角,才能满足医用直线加速器对电子束的要求。电子枪有两种:二极电子枪和三极电子枪。医用直线加速器的电子枪是皮尔斯(Pierce)型球面枪,由其阴极发射电子,注入加速管。

功率源有磁控管和速调管两种。磁控管是微波自激振荡器,体积小,工作电压为10千伏,输出功率在5 MW以下,适合中低能加速器使用。速调管是微波功率放大器,体积大、工作电压在100 kV左右,输出功率大于5MW,用于中高能直线加速器。

微波的传输系统是用于将微波功率源产生的微波功率馈入加速管,并让微波功率单向传输,防止反射功率进入功率源。

高压脉冲调制器为微波功率源提供大功率的脉冲高压,它由高压直流电源,脉冲形成网络,自动电压控制电路、开关电路和脉冲变压器等组成。

应用系统包括治疗头和治疗床,治疗头中的辐射部分对放射线起准直、均整、限束、调节等作用,由准直器、上下光阑、均整和楔形过滤器、X线靶档块、引出窗、限束筒等组成。系统中一般还装有模拟灯、反射镜、光距尺等,在辐射头上还装有前指针、后指针、档块等附件、治疗床可以前后左右上下运动还可以旋转运动。冷却系统:由水箱、水泵、制冷压缩

机加热器等组成,用以稳定加速管、微波功率源及X线靶等器件的温度,使其恒定在一定范围内。

3. X射线适形调强放疗机

近年来,用X线束准确地按照肿瘤靶区形状进行治疗,同时有效保护周围敏感组织的适形放疗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通过改变射束剖面强度分布,达到形状适形和剂量适形,即调强适形放疗技术,使放疗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使具有不确定边界的肿瘤或有敏感结节的病人的治疗成为可能[10]。这种新的适形放疗机,又叫断层放疗机,是由一种类似成像X-CT机加上电子直线加速器、电机驱动多叶光阑及复杂的冷却和控制系统组合而成的新型放疗机,将精确X-CT成像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一个设备上同时实现放疗时的病人定位、送束治疗、治疗时的剂量监督和治疗后的验证。

先进的计算机影像设备如CT、MRI、PET-CT等在肿瘤的诊断和边界的确定上为3DCIMRT 执行奠定了基础。PET-CT融合扫描系统是新近问世的又一种先进的影像诊断系统。它通过融合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扫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断层系统(position emission to mography,PET)技术,将其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中[11]。适形断层放疗机目前是将X-CT机放置X光管的地方安装电子直线加速器,它的射频功率源为2.9MW,由S波段磁控管提供。采用多叶光阑(Multi-leaf collimator MLC)技术,可以实现完全的三维适形放疗和避免放疗。现代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设计理论得益于CT成像原理的逆向思维[12]。适形避免放疗可针对没有肿块的弥散形肿瘤进行放疗,有效限制敏感组织的最大剂量,在整个设定区域进行全视野均匀照射。三维适形放疗,可按肿瘤的几何形状,设计和实施治疗时的剂量分布,并把数据存储作为治疗后分析的依据,再现治疗过程,评价剂量分布和疗效,同时得到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CT图象[13]。CT数据与加速器控制同步连锁,确保了放疗高精度和安全性。适形断层放疗技术的发展,代表着精确放疗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引导下的放疗设备产生(简称IGRT加速器),是解决患者体位和器官移动变形所造成的靶区不确定性两个方面的因素[14]。目前IGRT加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通过近年来临床资料的统计,不同影像设施所发现患者疗程中的摆位误差能力是不一样的。Hong的资料显示:误差可产生肿瘤内剂量高达21%误差[15]。所以出现了像螺旋断层治疗(Tomotherapy)和赛博刀(Cyberlife) [16]等集图像引导和放疗计划实施和/或跟踪治疗为一体的设备。ART是IGRT发展和提高后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在不扩大放射野大小,提高放疗实施准确性和精确性给特定患者特定放疗实施的临床行为。ART技术的实施,若采用3DCRT 放疗可以使外放疗总剂量递增到83Gy,若采用IMRT技术可以使50%患者的放疗剂量递增到

86Gy[17]。近几十年放射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为放疗领域提供许多新的机会,已经在肿瘤治疗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四.放射治疗设备的发展前景

照射剂量的误差是肿瘤放射治疗最关切的内容。所以剂量引导,其实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最好理解的。无论最早期的根据X光片进行X线放疗机放疗、钴60放疗,第一代直线加速器,还是后来的3D-CRT、IMRT、IGRT,都是凭经验通过事前估计的方式来决定治疗剂量的。但实际上肿瘤内每个位置究竟接受了多少射线就无法得知。每一次的放疗往往都会有误差,要么多了要么少了,这样一般一个疗程进行20-30次的放疗,累计下来放射剂量误差就会很大。我们设想有专门的接收器接收穿越人体后的射线并检测其能量,从而得知肿瘤每个部位在当次治疗中真正接受的剂量。如果多了,下次放疗时就减少些,反之就多些。这样有力地保证了放疗的有效剂量与事先计划好的相一致,达到“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的恰到好处境界。根据放疗实施数次后所测得物理剂量分布,再与计划设计时所设计的物理剂量分布要求进行比对,调整下一步放疗计划实施方案,从而达到经过整个疗程后的最终物理剂量分布与计划设计的要求一致[14]。这就是DGRT(Dos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DGRT)的设想,也就是剂量学引导下的肿瘤放射治疗,三年前已经由美国学者提出。DGRT能够更真实地反应照射过程中组织器官所受到的实际剂量,并进行剂量调整,精确控制施予剂量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放疗病人的生存质量[18]。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已经作了DGRT与IMRT的剂量学差异所带来的生物学效应变化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DGRT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保证。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DGRT加速器设备的产生会给肿瘤放射治疗带来更广阔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胡逸民主编.肿瘤放射物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9:279.

[2] 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5(105).

[3]Protsn Therepy Co-Operative Group[J].Particles,2000:103-107.

[4] 付礼霞孙仲轩念伦放射治疗技术和仪器综述[J].中国医学装备,2008,5(5):

[5] 陈光耀.放射性诊断和治疗学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发展史.放射治疗与肿瘤学,1995,2:1-10.

[6]Parker RG.Radiation-induced cancer as a factor in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0,18:993-1000.

[7]唐孝威主编.核医学和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7:98-99.

[8]冯宁远谢虎臣史荣邱学军实用放射治疗物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387).

[9]顾本广医用加速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46).

[10]孙铁军、冯念伦.近距离放射治疗仪和适形调强放疗机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5,2(10):39-40.

[11] Hany TF,Steinert HC,Goerres GW,et al.PET diagnostic accuracy:Imˉprovement with in-line PET-CT system:Initial result.Radiology,2002,225:575.

[12]崔念基卢泰祥邓小武临床放射肿瘤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2(91).

[13]姜秀英、侯友贤.三维治疗计划(TPS)的临床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11):74.

[14]傅小龙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1):5~6.

[15] Hong TS,Tome A,Chappe11 RJ,et a1.The impact of daily setup var-iations on head-neck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J].Int J Radia Oncol Biol Phys,2005,61(3):779~88.

[16] Kuo JS,Yu C,Petrovich Z,et a1.The CyberKnife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ystem:description,installation,and an initial evaluation of use nad functionality[J].Neurosurgery,2003,53(5):1235~9.

[17] Boersma LJ,van den Brink M,Bruce AM,et a1.Estimation of the in-cidence in late bladder and rectum complications after high-does (70-78GY)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using dose-volume histograms[J].Int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8,41(1):83~92.

[18]刘慧等 IMRT与DGRT的生物学效应比较研究[C]//第14届中国医学物理学术年会论文

汇编.北京: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物理分会,2008:70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原创: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放射治疗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历了一系列技术革命,相继出现了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质子放疗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主要进步是靶区剂量分布适形性的提高。但是,由于呼吸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放疗实施过程中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会发生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这种不确定性一定程度阻碍了3DCRT和IMRT技术的发展。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的出现,对补偿呼吸运动影响的肿瘤放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四维放射治疗(4DRT)技术,进一步丰富了IGRT的实现方式。本文将详细介绍现有的各种放疗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讨论一下放疗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疗;锥形束CT;四维放疗;呼吸门控系统 1引言 理想的放疗目的是精确给予肿瘤高剂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近年来3DCRT和IMRT技术实现了静态三维靶区剂量分布的高度适形,较大程度上解决了静止且似刚性靶区的剂量适形放射问题。然而,在实际放疗过程中,主要由呼吸运动引起的内部组织的运动和形变(主要是胸部和腹部的靶组织),严重影响了IMRT和3DCRT技术的准确实施。如在单次放疗中,呼吸运动和心脏跳动会影响胸部器官或上腹部器官的位置和形状,胃肠蠕动也会带动邻近的靶区;在分次放疗间随着疗程的进行出现的肿瘤的缩小或扩展;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充盈程度;在持续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变瘦或体重减轻等造成的靶区和标记的相对移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某种技术手段去探测肿瘤的摆位误差和运动形态,并且这种技术可以对靶区的形态变化采取相应的补偿和控制措施。IGRT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现在我们可以采用在线校位和自适应放疗技术去解决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和靶区移位问题,也可以采用呼吸限制、呼吸门控、四维放疗等技术对单次放疗中出现的靶区运动进行补偿和控制,而这些技术都是属于IGRT的范畴[2]。后面的内容将分别介绍IMRT技术、IGRT 技术的不同实现方式,包括呼吸限制、呼吸门控、自适应放疗、四维放疗,最后介绍一下未来放疗技术及设备的发展方向。 2肿瘤放疗技术的现状 由于目前各种放疗技术各具优势及经济市场发展等原因,不同的放疗技术还处于并存的状态,适形调强放疗和图像引导放疗的部分技术代表了放疗领域的现状。 2.1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是通过采用立体定位技术,在直线加速器前面附加特制铅块或利用多叶准直器来对靶区实施非共面照射,各射野的束轴视角(beam eye view, BEV)方向与靶区的形状一样,使得剂量在靶区上的辐射分布可以更加准确,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又可降到较低程度[3]。与以往的常规放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设备的突出优势是多叶准直器的使用。多叶准直器所产生的辐射野可以根据肿瘤在空间任何角度方向(一般指机架旋转360度范围内)上的几何投影形状而改变,使辐射野的几何形状与肿瘤投影相匹配。如美国Varian生产的23EX直线加速器上面装配有60对多叶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 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 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 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 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 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 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 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 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 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 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 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 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5、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6、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damage,SLD) 细胞受到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全修复的损伤。 7、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适宜的环境或条件能够修复,否则将转化为不可逆损伤,从而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8、致死性损伤(lethal damage,LD)细胞所受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9、氧效应:放射线和物质作用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存在差异的现象 无氧状态产生一定生物效应的剂 10、氧增强比=————————————————————

2018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常考题(三)

2018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常考题(三) 单选题-1/知识点:章节测试 适形放疗要求各野到达靶区内P点的剂量率和照射时间的乘积之和为一常数,调整各野照射P点的剂量率的方法有 A.组织补偿器 B.多叶准直器动态扫描调强 C.多叶准直器静态扫描调强 D.笔形束电磁扫描调强 E.独立准直器动态扫描 单选题-2/知识点:章节测试 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的英文缩写是 A.QA B.QC C.CA D.GA E.QG 单选题-3/知识点:章节测试 钴治疗机等中心误差应不大于 A.1mm B.2mm

C.1.5mm D.2.5mm E.0.5mm 单选题-4/知识点:章节测试 斗篷野照射喉保护大小一般为 A.1cm×1cm B.2cm×2cm C.3cm×3cm D.4cm×4cm E.5cm×5cm 单选题-5/知识点:医学伦理学 国际上最早对人体实验制定基本国际准则的医德文献是 A.《希波克拉底誓言》 B.《赫尔辛基宣言》 C.《纽伦堡法典》 D.《日内瓦协议》 E.《东京宣言》 单选题-6/知识点:医学伦理学 关于生殖权利错误的是 A.人权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B.是人的自然权利 C.是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所不可缺少的 D.在保护生殖权利与调节人口之间存在着矛盾 E.有悖于我国计划生育原则 单选题-7/知识点:放射治疗物理学基础 射野边缘处的半影由以下几种半影组成 A.几何半影、干涉半影和散射半影 B.物理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 C.准直器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 D.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模体半影 E.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 单选题-8/知识点:章节测试 以下有关口底癌放疗布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肿瘤靠前者应包下唇 B.肿瘤靠后者可不包下唇 C.后界一般置于椎体前缘 D.上界在舌上缘上2cm E.下界一般置于舌骨下缘水平 单选题-9/知识点:章节测试 下列乳腺癌非对称照射野摆位技术描述不正确的是

放射治疗设备——最全重点

放射治疗专业《放射治疗设备》试题集1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由一种或多种电离辐射的治疗方式组成的医学治疗。通俗的 讲,放射治疗就是利用放射源或各种医疗设备产生的高能射线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技 术,简称“放疗”。 2、放疗设备:利用原子核或人工装置产生射线治疗肿瘤的设备。 3、射线特性: 4、以钴-60做放射源,用γ射线杀伤癌细胞,对肿瘤实施治疗的装置。 5、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利用微波电场,沿直线加速电子到较 高的能量应用于医学临床的装置。 6、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7、剂量监测系统: 指的是加速器本身具备的剂量测量及监控系统。 8、医用电子加速器进行放射治疗的等中心原理:只要将患者的肿瘤中心置于等中心点 上,无论旋转机架、辐射头和治疗床处于什么角度,或作任何旋转,辐射野中心始终与肿瘤中心重合。 9、加速管特性:电子刚注入到加速管中时,动能约为10-40KeV,电子速度约为 v=0.17-0.37c;当加速到1-2MeV时,电子速度就达到v=0.94-0.98c,其后能量再增加,电子速度也不再增加多少了。 10、外照射(teletheraphy): 位于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 11、近距离照射(brachytherapy): 将放射源密封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 天然腔内进行照射。 12、射线中心轴: 13、照射野(A): 14、源皮距(SSD): 15、源瘤距(STD): 16、放射源(radioactive source): 活度与比活度都在规定水平上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物 质。 17、辐射源(radiation source): 放射治疗装置中能发射电离辐射的部件或放射源的统 称。 18、辐射束(radiation beam): 当辐射源可以看作点源时,由辐射源发出的、通过一个 立体角内空间范围的电离辐射通量,泄漏辐射和散射辐射不构成辐射束。 19、辐射束轴(radiation beam axis): 对于一个对称的辐射束,通过辐射源中心以及限 束装置两对有效边缘中分线交点的直线。 20、辐射野(radiation field): 与辐射束相交的一个平面内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辐射强度 超过某一比例或指定的水平。 21、剂量监测计数的定义是:剂量监测系统显示的,可以计算吸收剂量的计数。 22、计划设计:定义为确定一个治疗方案的全过程。传统上,它通常被理解为计算机 根据输入的患者治疗部位的解剖材料如外轮廓、靶区及重要组织和器官的轮廓及相 关组织的密度等,安排合适的射野(如体外照射)或合理布源(如近距离照射),包括使 用楔形滤过板、射野挡块或组织补偿器等进行剂量计算,得到所需要的剂量分布。 23、等中心: 二、填空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4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4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 1.公众照射的年均照射的剂量当量限值为 (分数:2.50) A.全身<5mSv任何单个组织或器官<5mSv B.全身<5mSv任何单个组织或器官<50mSv √ C.全身<1mSv任何单个组织或器官<20mSv D.全身<5mSv任何单个组织或器官<15mSv E.全身<20mSv任何单个组织或器官<50mSv 解析: 2.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是指一年内 (分数:2.50) A.工作期间服用的治疗药物剂量总和 B.检查自己身体所拍摄胸片及做CT等所受外照射的剂量当量 C.工作期间所受外照射的剂量当量 D.摄入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待积剂量当量 E.工作期间所受外照射的剂量当量与摄入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待积剂量当量的总和√ 解析: 3.为了防止非随机性效应,放射工作人员任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年剂量当量不得超过下列限值(分数:2.50) A.大脑50mSv,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150mSv B.眼晶体150mSv,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500mSv √ C.脊髓50mSv,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250mSv D.性腺50mSv,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250mSv E.心脏50mSv,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750mSv 解析: 4.为了防止随机性效应,放射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 (分数:2.50) A.不应超过10mSv B.不应超过20mSv C.不应超过50mSv √ D.不应超过70mSv E.不应超过100mSv 解析: 5.临床患者照射时常用的防护措施有 (分数:2.50) A.照射区域附近使用铅衣,照射区域外使用蜡块 B.照射区域附近使用铅挡块,照射区域外使用铅衣√ C.照射区域附近使用楔形板,照射区域外使用铅衣 D.照射区域附近使用铅衣,照射区域外使用固定面膜 E.照射区域附近使用真空垫,照射区域外使用铅衣 解析: 6.放疗机房屏蔽设计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分数:2.50) A.尽量减少或避免电离辐射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 B.使职业照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低于有关法规确定的剂量限值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讲课讲稿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 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 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 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 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 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 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 60-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 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 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 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1429441.html, 放射治疗发展 作者:史谭颂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 一、放射治疗是什么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来破坏癌细胞,使其失去分裂的能力,来达到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放射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放射治疗可以杀灭大部分肿瘤细胞,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命。据调查统计,约70%的癌症患者需要通过放射治疗治疗癌症,而大约有45%的癌症可以被治愈,其中通过手术治愈的有22%,通过放射治疗治愈的有18%,通 过化疗治愈的有5%。放射治疗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越来越明显,其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现在放射治疗已经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放射疗法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很快。 二、放射治疗的科技革命 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射线,并在1901年获得首届Nobel物理学奖,他的发现为医疗影像技术提供了基础。在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核素铀。在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核素镭,并首次提出“放射性”概念。并在1903年,贝克勒尔与居里夫妇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因为伦琴、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的开创性的发现,才有了现在的放射治疗。 在伦琴发现X射线一年后,一个参与了X射线研发的助手多次使用自己的手去检测X射线的输出,导致其出现皮肤溃疡并病变,所以开始出现多度使用X射线会导致身体癌变的观 念出现。但是在1899年,瑞典医生却用X射线治疗好了一例皮肤癌患者,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放射治疗技术进入热潮时期。到1906年的时候,人们发现电离辐射只对部分的病种和病例有效,而且放射治疗会对人体造成放射损伤。因为当时放射治疗的设备不够先进,基本靠医生手工进行操作,所以对医疗人员也会造成辐射损伤。而且设备的不先进以及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一,导致无法准确测量电离辐射的质和量。所以,放射技术进入低潮时期。随着大量的动物试验,人们认识到细胞增殖能力越强,其放射敏感性也就越高,但细胞分化程度越大,其放射敏感性也就越低,这一概念是放射治疗的重要依据。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有些放射治疗难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于是有的肿瘤医师开始考虑将两种作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但由于当时并没有很好的设备和理论支持,所以并没有成功。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高能放射线60钴治疗机及直线加速器得到了应用,提高了X线治疗机的能量,这才使得手术可以与放疗结合进行治疗,并且奠定了放射治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地位,同时延长了肿瘤患者的寿命,并使一部分患者能得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磁共振模拟(MRSIM)_肿瘤放疗模拟技术新前沿

磁共振模拟——站在肿瘤放疗的最前沿 磁共振模拟 站在肿瘤放疗的最前沿
黄岁平 博士 关键词:磁共振模拟 MRSIM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肿瘤患者,约有 70%需要接受不同程 度的放射治疗,以达到治愈肿瘤或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能够最大限度 地把放射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同时使其周围正常组织和器 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从而得到保护,是肿瘤放射治疗一直以来追求的目 标。 20世纪 70年代 CT的使用是放射治疗计划所取得的一个巨大进步。引入 CT 图像的模拟增加了临床医生对靶区体积的空间意识,从而较之原有的传统治疗的靶 区体积(由垂直 X线胶片确定)产生了一个质的改变-----CT扫描得到一系列断层 轴面,经过多种方式的三维重建,形成一个三维计划,这使得适形放射治疗 (CRT)的概念得以实现。但 CT却有一些先天的局限性----它只对具有不同的电 子密度或 X线吸收特征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分辨率(如空气对骨或对水或软组 织),但如果没有明显的脂肪或空气界面,则对具有包括肿瘤在内的相似电子密度 的不同软组织结构区分较差。相比之下,磁共振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具有相似电子密 度的软组织有较强的显示能力并且能区分其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磁共振能够更好 的提供靶区的轮廓,不但包括肿瘤的范围,而且还包括临近的重要软组织器官。通 过更准确地定位肿瘤靶区、避免危及临近的组织器官、以及提高局部控制率等。
一.磁共振模拟独特的优越性。
事实上,临床医生早已意识到诊断性的 MRI扫描对肿瘤体积的确定具有相当 重要的信息补充,引入 MR图像作定位由来已久。最早通常是由医生用肉眼在 MRI上观察疾病的范围,然后手工将数据转移至模拟胶片或 CT扫描片上,这种方 法极易产生解释和转译错误。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使用一种放大投影系统将 MRI图 像叠加到模拟胶片或 CT图像上进行融合处理的 MR辅助的模拟。第三种更加定量 的方式是将 MRI图像与 CT图像进行融合,那样就可以将 MRI上具有较高分辨率 的肿瘤图像与几何精确的 CT图像中电子密度信息结合起来。但以上任意一种融合 方式都是在放疗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步骤,也就是说,延长了整个放疗过程花费的时 间,加重了医生的工作任务,加大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误差的可能性及偏 离度。现在我们已经很明确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如颅底和脊髓部位的肿瘤,以及 软组织肉瘤和盆腔肿瘤,MRI成像已远优于 CT成像。这些情况下,就可以单纯借 助 MR图像完成模拟工作,因为 MRI有许多优于 CT方面的特点, 直接利用 MR 图像进行模拟定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1983年,吴桓兴在肿瘤学中将肿瘤定义为;肿瘤是肌体中成熟的或在发展中的正常细胞,在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呈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认识肿瘤。1肿瘤是由正常细胞在多种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转变而来的。2肿瘤是失去机体控制、过度生长的细胞群体。3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放射治疗是通过射线的电离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产生一系损伤过程。放射肿瘤学是建立在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肿瘤学和放疗技术学基础上的学科。随着肿瘤学的发展,它和外科肿瘤学、内科肿瘤学组成了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 放射治疗临床简称为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被称之为放射肿瘤学。1895年伦琴发现X线,1896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它的生物学效应很快就得到了认识。1899年放射治疗治愈了第一例病人。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放疗已成为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Tubiana(蒂比亚纳)1999年报告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疗治愈18%,化疗药物治愈5%。 一、放射治疗 1.1 放射物理学术语 放射源:一切能产生电离辐射(光子和粒子)的物质或设备,称为放射源。 体外照射(远距离治疗):用各种放射源在体外进行照射,远距离治疗剂量分布均匀,深度量高,适用于深部肿瘤。 远距离治疗(体外照射)的主要设备:(1)深部X线机:作为外照射源,深部X线已很少使用,以往多用于浅表肿瘤的治疗,管电压多在180~250kV。(2)钴-60远距离治疗机:该机由一个不断放射源钴-60及附属防护装置和治疗机械装置构成。主要依靠它发射的γ 射线来治疗肿瘤,平均能量1.25MeV,它与深部X射线比较有下列优点:皮肤量低,最大剂量点在皮下0.5cm,深部剂量高,骨吸收量低等特点。缺点:半衰期短,为5.3年,一般3年要更换源1次。(3)直线加速器:使用最多的是电子感应加速器及电子直线加速器,因其既可产生电子束,又可产生高能X射线。高能电子束具有突出内四)的物理学特点:剂量自皮肤到达预定深度后骤然下降,可保护靶区后面的正常组织;可以通过调节能量来调节电子束的深度;皮肤剂量介于深部X射线及钴-60之间,但其剂量骤然下降的特点,随着能量超过25MeV以后逐渐消失,所以适合治疗中、浅层偏心肿瘤;等剂量曲线很扁平,放射野内剂量分布均匀;对不同组织的吸收剂量差别不大。 1.2 高能X射线特点皮肤反应小,其最大剂量点在皮肤下;等剂量曲线均匀、平坦,照射野中心和边缘剂量相差5%左右;深度剂量高,容积剂量小,骨吸收小。能量4~15MeV,最常用6MeV。但加速器设备复杂,对水电要求高,对维修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照射野:表示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体模的范围,以体模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积。源皮距:照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源轴距:照射源到机架旋转轴或机器等中心的距离。 放疗是研究各种放射线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用它来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一门学科。是在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生物学及肿瘤学三种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点,应用射线的物理特性及剂量分布的特点、生物学的特点进行治疗它可以破坏肿瘤细胞而很小损伤正常组织。与外科手术比较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是对前列腺癌、鼻咽癌、口腔癌、宫颈癌、膀胱癌、皮肤癌等放射敏感肿瘤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案。取代了外科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 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 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 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 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 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 5d,总剂量60-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 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 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 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 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 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 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 部分切除术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 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 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 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 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 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精心整理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小细胞肺癌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移行细胞癌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 1 (1 (2 (3 (4 2 (1(2)肿 3 (14) 3、 (源轴 1、进一步减少肿瘤周围组织和器官进入射野的范围,使正常组织得到保护,提高了靶区剂量; 2、对位于解剖结构复杂、距离重要器官较近、形状不规则肿瘤的治疗,可减少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大剂量低分割照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必将成为21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近距离放射治疗: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如食管、阴道、直肠)或经插针置入、经模板敷贴等方式,将密封的放射源置于瘤体内或管腔内进行照射,称为近距离放射治疗(又称内照射)。 敷贴技术:是将施源器按一定规律固定在适当的模板上,然后敷贴在肿瘤表面进行照射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非常表浅的肿瘤,一般肿瘤浸润深度<5mm为宜。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将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引入人体内,利用核素的电离辐射效应,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人体某种器官或病变对某种放射性核素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因而病变局部可受到大剂量照射,其他组织和器官可以得到保护。比如用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磷32治疗癌性胸水,钐153和锶89治疗骨转移癌等 治疗计划的定量评估,主要是使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DVH表示的是肿瘤的体积或正常组织接受的照射剂量,是评估治疗计划的有力工具,可以直接评估高剂量区与靶区的适合度。它不仅可评估单一治疗计划,也可比较多个治疗计划。缺点是不能显示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情况,因此要与等剂量分布图结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放射性皮炎:一般分为三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DT20-30GY;2度为红斑反应,DT40GY;3 但更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1、恶性肿瘤:是在人类正常细胞基础上,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不断增殖的、个体形态变异或缺失的、具有迁徙和浸润行为的细胞群。临床上常表现为一定体积的肿物。 2、我国目前肿瘤放疗事故(恶性肿瘤最新发病率)为:10万人口每年280例。 3、肿瘤放疗:放射治疗就是用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局部治疗技术。 4、放疗时常用的射线:射线分两大类:一类是光子射线,如X、γ线,是电磁 波;一类是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 5、放疗的四大支柱: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技术和临床肿瘤学。 6、肿瘤细胞放射损伤关键靶点:DNA。 7、射线的直接作用:(另一种答案:破坏单键或双键)。任何射线在被生物物质 所吸收时,是直接和细胞的靶点起作用,启动一系列事件导致生物改变。如:电离、光电、康普顿。 8、射线的间接作用:(另一种答案:电解水-OH,自由基破坏)。射线在细胞内可 能和另一个分子或原子作用产生自由基,它们扩散一定距离,达到一个关键的靶并产生损伤。 9、B-T定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它们的增殖能力成正比。与它们的分化程度 成反比。 10、影响肿瘤组织放射敏感性的因素: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因素。 肿瘤自身敏感性:肿瘤负荷、肿瘤分型、分期;肿瘤来源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和血供;照射剂量;2、化学修饰与肿瘤放射效应:放射增敏剂:氧气、多种药物;放射保护剂:低氧、谷胱甘肽加温与放疗;430C加温自身即可杀灭肿瘤细胞;能使S期细胞、乏氧细胞变的敏感;热休克蛋白,42-4450C, 2/周;3、放疗与同步化疗:空间协作:放射控制原发,化疗控制转移;毒性依赖:必须注意两者叠加问题;互相增敏:联合应用,疗效1+1>2,机制不详;保护正常组织:缩小病灶,减少剂量; 11、放射野设计四原则:1、靶区剂量均匀: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吸收剂量要均匀,剂量梯度部超5%,90%剂量线包整个靶区。(野对称性);2、准确的靶区和剂量:即CTV准确,考虑到肿瘤类型和生物学行为(不同胶质瘤外扩大不一样),

《放射治疗学》考试题

. '. 《放射治疗学》试卷姓名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表格内) 1.用于治疗肿瘤的放射线可以是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射线是: A.αB.δC.θ 2.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射线是: A.γB.αC.X 3.各类加速器也能产生的射线是: A.电子束B.高级质子束C.低能粒子束 4.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一样,是: A.局部治疗手段B.全身治疗手段C.化学治疗手段 5.放射治疗是用什么物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A.放射线B.化学药物C.激光 6.放射线治疗的适应证比较广泛,临床上约有多大比例的恶性肿瘤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疗?A.50% B.70% C.90% 7.60钴的半衰期是: A.5.27年B.6.27年C.7.27年 8.几个半价层厚度的铅,可使原射线的透射率小于5%? A.4.5~5.0 B.6.5~7.0 C.7.5~8.0 9.照射患者一定深度组织的吸收剂量为: A.组织量B.空气量C.机器输出量 10.放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是: A.源皮距B.源瘤距C.源床距 11在放射治疗中,直接与肿瘤患者治疗有关的常用设备有: A.DSA B.适形调强C.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 12.60钴治疗机的半影有: A.物理半影B.化学半影C.散射半影 13.高能x射线的基本特点是: A.等中心照射较60钴治疗机更准B.在组织中有更高的穿透能力C.照射更准确 14.高能电子束的基本特点是: A.高能电子束易于散射B.主要用于深部肿瘤的照射 C.不同能量的电子束在介质中有确定的有限射程 15.模拟治疗定位机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 A.肿瘤和敏感器官的定位B.评价治疗计划的好坏C.固定病人的体位 16.放射治疗中用的楔形板的楔形角度有: A.100 B.200 C.300 D.400 17.放射敏感的肿瘤是指: A.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临床治愈B.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永久治愈C.该类肿瘤不易远处转移 1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 A.精确放射治疗B.根治性放射治疗C.普通放射治疗 19.一般来讲,人体组织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与组织繁殖能力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即: A.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B.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不敏感 C.分化程度愈高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20.各种不同组织接受照射后能够耐受而不致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需要的最大剂量为: A.该组织的耐受剂量B.该组织的损伤剂量C.该组织的治疗剂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在照射的线束内,把线束内测量的同等剂量点连线的曲线称_______________。 2.远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_放射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3.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技术。 4.放射治疗的种类有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放射治疗。 5.肿瘤区__________是指通过临床或影像检查可发现的肿瘤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应当选择在正常组织能够耐受且肿瘤细胞致死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使肿瘤逐渐消退,周围正常组织不产生严重损伤。对射线不同敏感的肿瘤放射剂量大致分:_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放射治疗剂量。 7.根据楔形板造成的等剂量曲线倾斜变形结果看,楔形板使用具有__________,放疗摆位中必须注意其__________,严格遵守___________的要求,如果使用中楔形板方向出现错误,结果将适得其反。 8.肿瘤放疗中,由于病灶总是不规则形状,常需要用铅挡块或加速器多叶准直器系统屏蔽遮挡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使其免受或少受照射,形成___________。 9.斗蓬野照射技术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隔上病变的治疗,照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身照射主要用于____________及某些全身广泛性且对_______________的恶性肿瘤的治疗。 11.全身照射技术主要用于白血病的骨髓移植予处理,可以达到三个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体位固定技术大致分两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20分) 阐述60钴治疗机的临床应用特点。

肿瘤放射治疗基本知识

1.什么是放射线? 在1895年12月的一个夜晚,德国的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ROentgen 1845~1923年)在物理实验室进行阴极射线特点的研究的试验中发现:放电的玻璃管不仅发射看得见的光,还发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穿透力很强,能穿透玻璃、木板和肌肉等,也能穿透黑纸使里面包着的底片感光,还能使涂有氰酸钡的纸板闪烁浅绿色的荧光,但对骨头难以穿透。伦琴还用这种射线拍下他夫人手骨的照片。他认为新发现的射线本质很神秘,还只能算一个未知物,于是就把数学中表示本知数的"X"借用过来,称之为"X射线"。后来又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才认清了"X射线"的本质,实质上它就是一种光子流,一种电磁波,具有光线的特性,是光谱家族中的成员,只是其振荡频率高,波长短罢了,其波长在1~0.01埃(1埃=10-10米)。X射线在光谱中能量最高、围最宽,可从紫外线直到几十甚至几百兆电子伏特(MeV)。因为其能量高,所以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能量越高,穿透得越厚,所以在医学上能用来透视、照片和进行放射治疗。 科学家们在放射线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时能放射三种射线:α、β、γ射线。α射线实质上就是氦原子核流,它的电离能力强,但穿透力弱,一薄纸就可挡住;β射线实质上就是电子流,电离能力较α射线弱,而穿透力较强,故常用于放射治疗;γ射线本质上同X射线一样,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甚高的电磁波,是一种光子流,不带电,以光速运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此常常用于放射治疗。 2.什么是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X线治疗机产生的普通X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线,还有各种加速器所产生的电子束、质子、快中子、负兀介子以及其它重粒子等用来治疗癌瘤。 广义的放射治疗既包括放射治疗科的肿瘤放射治疗,也包括核医学科的用同位素治疗(如131碘治疗甲状腺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32磷治疗癌性胸水等)。狭义的放射治疗一般仅指前者,即人们一般所称的肿瘤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有两种照射方式:一种是远距离放疗(外照射),即将放射源与病人身体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照射,射线从病人体表穿透进人体一定深度,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一种用途最广也最主要;另一种是近距离放疗(照射),即将放射源密封置于肿瘤或肿瘤表面,如放入人体的天然腔或组织(如舌、鼻、咽、食管、气管和宫体等部位)进行照射,即采用腔,组织间插植及模型敷贴等方式进行治疗,它是远距离60钴治疗机或加速器治疗癌瘤的辅助手段。近年来,随着各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近距离放疗也逐渐普及。 体、外放射治疗有三个基本区别:①和体外照射相比,体照射放射源强度较小,由几个毫居里到大约100毫居里,而且治疗距离较短;②体外照射,放射线的能量大部分被准直器、限束器等屏蔽,只有小部分能量达到组织;体照射则相反,大部分能量被组织吸收;③体外照射,放射线必须经过皮肤和正常组织才能到达肿瘤,肿瘤剂量受到皮肤和正常组织耐受量的限制,为得到高的均匀的肿瘤剂量,需要选择不同能量的射线和采用多野照射技术等;而体照射,射线直到肿瘤组织,较深部的正常组织受照射量很小。 3.有人把放射治疗称为"烤电",对不对? 有人把放射治疗称为"烤电",这是普通百姓对放射治疗的一种不确切的称谓。可能源于放射治疗使病人放射野的皮肤发红,甚至由于色素沉着增多而变"黑",而联想到用电灯或其它电器设备烘烤皮肤而出现类似的皮肤改变所致。殊不知两者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放射治疗是用放射治疗设备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2007-12-17 放射肿瘤学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已取得了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生物科学,生物等效剂量超分割以及三维调强立体定向放射等技术的进展。 1放射生物学进展 1.1放射生物学的进展以线性——平方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来解释放射生物学中的反应,以α/β系数来预测放射治疗剂量时间疗效关系,为放射生物学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天地。近年来深入研究了细胞周期,即增殖期(G1-S-G2-M)和静止期(G0)的关系,为此提出了4个R:即是修复(Repair),再氧化(Reoxygenation)和再分布(Redistribution)和再增殖(Regeneration)作为指导放射生物中克服乏氧等问题的研究要点,放射生物学推进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有效研究中去。近年来在研究细胞修复和增殖中又进一步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分裂(Mitosis)的关系后,提出了凋亡指数(AI)与分裂指数(MI) (Apoptosisindex/Mitosisindex)比来予测放射敏感性和预后,指导调发自发性凋亡和平衡各种细胞的抗放、耐药(即Resistant RT和Resistant Chemotherapy),并由此估计复发,研究增敏,开发出超分割、加速超分割治疗等新技术,从而取得了科研及临床的许多新结果,加深了理论深度,开拓出新的领域,推动了放射治疗学的进展。 1.2DNA和染色体研究 为了测定肿瘤细胞本身辐射损伤,染色体中DNA链中的断裂(单链断裂SSB和双链断裂DS,其断裂的准确位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如何进行修复,也观察到错误修复,以及无修复等对细胞的子代产生的决定作用。目前临床用对DNA调节机制的多种原理表达进行测试,可以分清那些是有意义的表达,那些是灵敏的表达,建立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方法学和化验项目,指导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使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放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已进入到大分子水平,从纯实验室过渡到临床初步应用阶段。 2放射物理技术的进展 2.1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 基于电子计算机精度提高,双螺旋CT及高清晰度MRI出现,因此立体定向治疗应运而生,目前使用的γ-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过程(Sterol Radiation Surgery,SRS),它通过聚焦,等中心照准,于单次短时间或多次较长时间给予肿瘤超常规致死量治疗,达到摧毁瘤区细胞的目的,γ刀利用约30~200个钴源,在等中心条件下,从立体不同方向位置,在短距离内对细小肿瘤(或良性肿瘤,先天畸形等病灶,一般约1~2cmΦ)进行一次或多次照射,给予总剂量超过肿瘤及正常组织耐受量,用准确聚焦的办法使多个60Co源的剂量集中在靶区,分射束聚焦使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电脑、CT,以及准确的立体设计定位,因而射野边界锐利可达±2mm以下,确保了非瘤区正常组织安全。应用于脑部的良性小肿瘤和先天性畸形效果尤佳,应用于脑干等生命禁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