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重视角下的天津市都市区规划研究——透视天津市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关系

多重视角下的天津市都市区规划研究——透视天津市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关系

多重视角下的天津市都市区规划研究

——透视天津市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关系

高相铎张勇沈祖光

【摘要】都市区是我国大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天津市自1987年外环线建成至今,一直以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心城区以不到全市13%的建成区面积,集聚了超过全市40%的人口,近25%的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已经超过2.5万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过度饱和促使以环城地区为主体的都市区成为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体。为了全面了解天津市都市区发展特征和趋势,采用了“外溢—回波”理论、空间句法、都市区理论等对区域发展的宏观问题进行把握,重点分析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发展关系,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生态体系、交通体系等,并直指最终的空间规划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都市区;中心城区;外围地区;天津市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97年的29.9%发展到2011年的51.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的都市区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年来的规划实践也表明,我国许多大城市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将都市区发展战略作为空间重构的重要举措。天津市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均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势头(见表1)。适应和承载城市发展的空间成为近年来天津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重点。事实上,对比天津与北京、上海的城市空间规模不难发现,天津市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城市发展空间显得十分局限(见图1)。因此,非常有必要,也十分迫切地需要扩大城市空间范围,着眼于都市区,将现有的以外环线为边界的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延伸,审视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关系、发展特征及趋势,以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共同作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空间进行研究。

天津市都市区界定为中心城区和外围4个区组成的地域范围,用地面积208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以外环线为界,用地面积371平方公里(含外环500米绿化带);外围地区分别为东丽、津南、西青、北辰4个区,用地面积1711平方公里(见图2)

表1 中国主要城市人口及经济发展比较

注:人均GDP以常住人口计算;括号内的六普登记人口数

资料来源:赵晓斌博士(香港大学)

图1 天津与国内主要城市发展规模比较

1. “外溢-回波”视角下的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现状1.1“外溢-回波”理论的内涵

“外溢——回波”增长模式是一般城市发展

的普遍模式,其过程的形象描述就是:所有功能

都在原有的空间范围内扩张——先是向四周扩

张,当现有的空间被填满后,每一个功能将其新

增长出来的部分“外溢”到城市周围。由于“外

溢”部分的功能与老城仍然保持着密切的依赖关

系,使得中心区的职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

进一步强化。产生中心区土地供给不足、地价上

升、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回波”效应。

1.2 中心城区发展过度集聚,综合效益大打折扣

从历史上考察天津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从三岔河口的天津卫,到九国租界,再到“三环十八射”的市区,中心城区一直是天津市唯一的综合性中心。到目前为止,中心城区集聚了超过全市40%的人口、88%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接近60%的星级酒店和医疗服务设施,形成了规模达到440万人口的特大城区[1]。与此同时,过度集聚发展也使中心城区陷入交通拥挤、开发强度过大、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的尴尬境地,使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大打折扣。

其一,交通拥堵严重。由于人口密度和工作岗位密度都非常高,不同类型交通方式的出行时空完全重叠,道路交通需求极大,导致道路交通系统极为脆弱,交通事故、故障车辆、特殊交通需求、瞬时大交通等偶然因素的稍微扰动,都会造成突发性交通拥堵。

其二,开发强度过大。解放路、小白楼作为现代服务业开发的热点地区开发强度一直被强化。从现状容积率分布来看,内环线内90%以上的地块的容积率达到4.0以上,50%达到6.0以上。这种状况对天津的历史风貌和城市特色保护构成巨大压力。

其三,环境代价过高。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天津市建设用地不断取代原有的生态用地,并从初期的零散分布发展成为成片蔓延状态;农业绿地、水域和湿地等生态资源面积则不断减小,各类近自然景观破碎化特征十分显著(见图3)。

图3 2000年和2007年天津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状况

资料来源:《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9年

1.3 外围地区发展缓慢,难以履行相应的城市职能

在城市发展向中心城区持续集聚的同时,中心城区的外围地区在规模增长和功能发育都大大落后于中心城区,至今无法承担起相应的城市职能。事实上,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天

[1] 数据来源:《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9年

津市就开始实施工业东移的发展战略,希望以此缓解中心城区的发展压力,但由于外溢-回

波的效应,其结果是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不断调整而逐渐优化,近十年,外围地区的工业产值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5%上升为2010年的12.48%,而服务职能的集聚能力

却呈弱化趋势,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值从

1.15比1提高到3.02比1(见图4、图5),中心城区在全市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吸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99版规划确定的外围八大组团也基本上没能达到疏解中心城区的目的。中心城区强大的外溢效应表现为从空间扩展的圈层式蔓延。

不仅如此,外围地区涉及的多元化行政主体制约了区域整体发展。外围地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各行政主体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必然会产生诸如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有些大项目超出单一的行政主体的范围,也需要行政区政府间的协调合作。

2. 采用空间句法分析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演变趋势

2.1 空间句法的内涵

空间句法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直觉体验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直观表现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影响的互动关系。在城市研究中,空间句法理论把城市看成是自组织系统,把人的城市和物质的城市连接起来,把人的行为、经验和城市空间的结构联系起来,提出空间不仅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可能实现的物质基础,而且为社会关系的创造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一系列反应空间句法特征的变量中,最常用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集成度变量。集成度反映了一个单元空间与系统中所有其他空间的集聚或离散程度.集成度值越大,表示该空间在系统中的便捷程度越大。反之,空间处于不便捷的位置。和遥感影像中的波谱类似,空间句法用颜色分级表示空间单元的集成度值。计算公式为: 其

中,n 为城市系统内的总轴线数或总结点数,MD 为平均深度,

2.2 天津市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演变过程[2]

第一阶段:解放后至2000年,中心城区呈不断集聚过程

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中心自1949年起没有大的变动,位于海河西岸的老城区一带。1949年古城南侧出现了一条明显的整合度相当高的生长轴,沿海河南北两侧的整合度较低,城市主要向南部腹地扩展。而1949年-1960年的发展表明,城市在各个方向上均有扩展。1977年的发展再次清晰地表明了在海河西侧,城市主要向南部腹地扩展,在海河东侧,城市迅速向北扩张。自1977年起,城市的发展转变为沿城市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放射状生长,当然这种放射状生长并不是均衡的,在1977年、1988年的图上都表现出南部的生长趋势最强,北部稍弱。自1988年起,其东南方向的轴向生长动力就相当明显,尤其是两条自老城中心向东南方向的明显的八字形生长轴令人瞩目(见图6、图7、图8、图9)。

[2 ]

其中1949年至2001年的数据及空间句法分析结果引用段进等《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

图8 1977年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空间句法 图9 1988年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空间句法

图6 1949年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空间句法 图7 1960年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空间句法

第二阶段:2000年至2010年,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结构初显端倪

2001年的分析图出现新的空间特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在海河东侧形成一个整合度相对较高的区域。空间句法分析表明,

城市商业性中心的形成与整合度有着密

切关系,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天津市河西

区应有形成一个较高级别城市商业中心

的趋势。

从2001年的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各

方向上的生长轴线整合度都很高,均有突

破换线束缚倾向,反映出主城强烈的放射

状生长倾向(见图10)。

2.3天津市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

空间演变趋势

自2010年开始,多中心结构向外围地区演化推移,2010年集成度分析图可以看出,各个方向上的生长轴线均有所加强,并已在南、北、西三个方向上突破了外环线的圈层控制,东侧没有明显的增长与天津对海河中游地区的预留控制政策有关。这种生长态势反映出两个明显的信息:第一,随着天津市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向环外发展趋势已经形成,未来应可形成较高级别的城市中心;第二,外环线的传统控制作用进一步弱化,和天津一贯的圈层控制模式冲突加剧,在未来的规划控制中,应加强引导,避免“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见图11、图12)。

图10 2001年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空间句法

图12 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空间句法趋势图11 2010年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空间句法

3.运用都市区的理论认识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空间关系

3.1 都市区理论内涵

大都市区的概念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3]

。都市区属于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即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经济中心、经济腹地以及中心与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认为,都市区是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将外围与其联系密切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共同组成的区域,内含大片半城镇化或城乡一体化地域。这一概念强调了核心区与外围地区要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是一个整合的功能性区域空间,比较符合都市区研究的初衷。

3.2 对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认识

天津市的城市发展自1987年外环线建成至今的24年来,一直以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心城区以不到全市13%的建成区面积,集聚了超过全市40%的人口,近25%的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已经超过2.5万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过度饱和促使以环城地区为主体的都市区成为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体(见图13)。

对于外围地区,2009年,都市区四县市人口增速超越市区,外围地区成为人口、经济增长最快的圈层(见表2)。

[3]洪世键,黄晓芬.大都市区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5). [4]

洪世键,黄晓芬.大都市区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07,

22(5).

图13 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空间演变过程图

表2 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各圈层人口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3.3 对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互动关系的认识

借鉴都市区空间碎化指数,基于经济数据,通过对不同政府单元某一或多个指标在区域中所占份额(百分比)的平方加和得到都市区集中分散指数,即假设区域中每一个政府单元的

某一指标为xi (i=1,2……n),那么D:碎化程度指标; yi:每一政府单元指标占

区域总指标的比重。D 的范围从1/n ——1,值越接近1,集聚度越高,都市区的整合程度越高,表明都市区的空间联系越强,值越小越分散,都市区的整合程度越低,表明都市区的空间联系越弱。天津市都市区的空间碎化指数逐年增高,表明都市区的整合度不断增强,即中心区和外围区的空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强,有必要进行都市区的整体发展和规划研究(见图14)。

4. 天津市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未来的空间规划对策及措施

4.1 以自然生态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调控的先决条件

为了解决天津市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生态用地过度侵占和蔓延的问题,根据都市区理论,借鉴相关经验,都市区建立明确的生态绿地控制边界,是控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外环线生态环。外环线生态环是以500米外环绿化带形成城市中部的生态环。防止中心城区蔓延,“摊大饼”;建设位置以外环线为基准建立绿化带。城市外围生态环。城市外围生态环是沿永定新河、唐津高速公路、独流减河、西北防风固沙林带等规划的绿地构成的城市外围生态环。构筑可持续的大都市形态,尽可能保持和利用现有绿地,建立大型公共绿地或以绿地为主的公共设施和郊野公园。通过沿河,沿交通干线,沿贝壳堤横纵结合的绿色廊道网,通过对城市预留的生态用地的保护与控制形成5条楔形绿地与两条生态廊道,楔形绿地与生态廊道连通城市与外围生态涵养区,塑造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见图15、图16)。

图15 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生态结构 图16 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生态廊道规划

4.2 以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模式

图14 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空间整合度演变趋势

为了解决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整合的需求,利用空间句法的研究结论,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结合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统筹环城地区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关系,确定环城地区空间结构为“一核、三区、六组团”。强化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避免摊大饼的空间拓展模式。一核:是指中心城区,为外环补圆以内的地区。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和辐射环城地区统筹发展。逐渐发展成为辐射带动整个北方地区的国际化的商贸办公、商业服务和文化旅游中心,生态宜居城区。三区:海河中游辅城区、滨海产业辅城区、西青辅城区;六组团:外围形成六个功能组团(见图17、图18)。

4.3 以功能空间协调分工促进城市空间合理快速发展

结合示范工业园区建设,环城四区范围内形成四大产业密集区,分别为:基础产业密集区、知识产业密集区、高新产业密集区、新兴产业密集区。工业用地规模175平方公里,就业人口规模:225万人。技术产业密集区:以临空产业区为主体,形成航空航天产业为核心链条化和集群化的技术产业密集区。知识产业密集区:以高职高教基地为主体,形成产、学、

研一体化的知识产业密集区。高新产业密集区:以汽车产业基地为主体,延长产业链条,形图17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图18 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空间结构

成汽车研发、电子信息为核心的高新产业密集区。新兴产业密集区:以风电产业园为主体,创新产业载体,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新兴产业密集区(见图19、图20)。

4.4 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促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

以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为主体、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构建中心市区1小时通勤圈。完善中心市区环放式快速路网体系,沿北环铁路增加沟通双城的东西向快速路1条,带动城市北部新区发展,支撑城市北部产业发展带。中心市区形成“2环15射加联络线”快速路网布局。轨道交通适应中心都市区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密轨道线网, 中心市区形成环形+放射式轨道线网布局。综合枢纽以轨道交通枢纽为核心,完善地区公交接驳体系,带动形成组团中心,引导空间布局,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见图21、图22)。

4.5 以适度的行政区划调整缓解区域整体发展中的行政矛盾

克服行政分割,

贯彻实施涉及城市区域整体利益的决策的直接手段是适度的行政区划调

图21 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轨道交通 图22 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交通枢纽

整。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中心城市的发展范围,满足了城市空间外延需求,同时也对缓解城郊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规划建议分两个层面开展行政区划的调整:其一,以外环线为界(俗称的土豆),将外环线以内的地区进行整合,形成2-3个行政区;其二,以外环线为界,重新划定外围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四个区的行政界限。

参考文献

[1]刘健,基于区域整体的郊区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段进,比尔·希列尔.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9年

[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5]洪世键,黄晓芬.大都市区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5).

[6] 罗震东,张京祥.大都市区空间集聚—碎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J].城市规

划,2002,26(4):61-63.

[7]罗震东,朱查松,张京祥.都市区域空间集聚—碎化趋势研究[J].人文地理.2009年第1期总第105

作者简介:高相铎(1980- ),男,硕士,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张勇(1968- ),男,本科,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总规划师;

沈祖光(1983- ),男,硕士,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