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索称谓词“师傅”的意义演变

探索称谓词“师傅”的意义演变

探索称谓词“师傅”的意义演变

作者:丛馨润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5期

[摘要]师傅,老师的通称,对僧道、衙门中吏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或民间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现在多用于对人的尊称,而不管其年龄、性别(通常多用于男性)、职业。“师傅”属于称谓词,即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称谓词的词义探索》一文将称谓词的意义划分为七类,分别为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指称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和修辞意义。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这七个方面探索“师傅”一词的意义演变。

[关键词]师傅称谓词称谓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59-0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称谓词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称谓词的使用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不易被人察觉,然而它却折射了该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的心理变化。

《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一文写道:建国以来,汉人常用的社交称谓可以说经历了两次巨大变化。第一次是“同志”取代“先生、太太、小姐”。第二次是“师傅”这一称谓迅速扩大适用范围,大有要取代“同志”之势(当然最重尚未取代),甚至有人管警察、解放军战士也称“师傅”。这次变化发生于文革期间,前些年达到高潮,现在则处于稳定阶段。

该文撰写于1988年,所谓“处于稳定阶段”显然不能适用于现在,因为“师傅”一词的使用频率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幅下降,人们听到这个词多数是在古代文学、影视作品中。但是,它依然在一些特定场合为会话人使用,以表达特定的含义。

“师傅”一词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指称意义没有改变,人们在使用该词时依然遵循着年长、有专门技艺、多为男性的基本原则;他的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和修辞意义发生了变化:

一、风格意义

在交际中,由于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不同,称谓词的运用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正式、中性和非正式。在中性场合(如向教学楼门卫打听事情),可以使用“师傅”一词,因而此时可将“师傅”归为中性;但从“师傅”作为“老师的统称”这个意义上讲,“师傅”一词则属于非正式称谓词。时代变迁,将老师叫做“师傅”并不多见,反而对生人或是关系不密切的熟人较常用。称呼传授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为“师傅”,一般不在学术研讨会或者公共场合,多数是在私下,并且带有一些情感意义,这个方面在下面再作叙述。

二、情感意义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亦师亦父(傅),教师像父亲一样用爱去感化学生,在精神生活上关心学生,在业务技能上帮助学生。古时,经过拜师仪式,确立师徒关系。从此师傅对徒弟就有了长辈与晚辈的“似血缘关系”;文革期间,“师傅”一称的情感意义发生了改变,“工人师傅”“剃头师傅”“看门师傅”“食堂师傅”等等,多出现在工人阶级中,作为对年长男性的尊称,有时指传授于己技艺的老师,但真正广泛使用的还是对不熟悉的人的敬称;现在,学生惯用“老师”或“导师”,能称其为“师傅”的,多数是关系亲昵、视师为父(母)的表现。因此,虽然“师傅”作为“老师的统称”这一含义的使用减少了,却恰恰增加了它的情感意义,一旦师生之间使用了“师傅”一词,更显师徒情谊。

三、社会意义

称呼语虽小,却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标志功能,具有对交际双方身份、地位、关系的认同功能。从古至今,“师傅”的社会意义在传统曲艺界,如相声、武术、京剧、二人转等领域未曾改变,但在一些领域,“师傅”一词已被“老师”取代。比如,随着时尚产业的迅速发展,过去的“剃头师傅”逐渐演变为“发型设计师”“造型师”。在稍具规模的理发店里,人们不再称其为“师傅”,而会说“我想找某某老师做头发”。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该行业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体现了该行业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的变化。现在依然保留“师傅”这一称呼的行业多为“蓝领”从业人员,如出租司机、菜场卖主、食堂服务人员、自行车修理员等;而对脑力劳动者或“白领”,除非真向自己传授过技艺,否则则鲜用此称呼。

四、修辞意义

称谓词的修辞意义是表达中临时赋予的意义,多不见于词典。它是一种修辞现象。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根据表达需要,临时赋予称谓词以修辞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使用“师傅”一词作为“老师”的别称使用较频繁,他的修辞意义就很难凸显出来。因此,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以“师傅”代替“老师”出现,作者多半是为了赋予人物俏皮的性格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因此,恰当地运用“师傅”的修辞意义,能更好地表达思想与情感、丰满人物形象。

“师傅”一词的四种称谓意义的改变,反映出称谓词在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交际中要特别注意称谓词的正确使用,注意根据不同民族、阶层和职业调整称谓,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赵英玲,宋志平.称谓词的词义探讨.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9,10).

[2]王晓红.称呼语的社会文化标志功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3]彭勇辉.教师、教练、师傅三位一体.广东教育,2008,

(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