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特色(现行版)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特色(现行版)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特色(现行版)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特色(现行版)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调查报告

徐州简介

徐州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彭祖的老家,是“道家基地,天师故里”,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即诞生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地理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界,恰淮河经苏北中部东流入海。汲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文化之精华,取长江淮河之灵秀,揽黄海东海之开阔,得富饶平原水乡之养育,成就了大气,儒雅,优秀的苏北,徐州,在苏北独傲枝头的奇葩。

徐州地理环境

徐州市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属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徐州气候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徐州地质构造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徐州的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

从地壳结构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莫氏面(地面与地幔的分界线)平均深36公里左右,康氏面(花岗岩与玄武岩分界线)平均深20公里,一般是西部较深。再看构造运动。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几百米到几千米),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

民居是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民居常常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江苏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因而造就了当地民居的典雅和精致。虽然密切的交流使江苏民居在宏观上已趋于同一,但如同民风、习俗始终顽强地保留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样,不同地区特殊的处理手法也使江南、宁镇、江淮及苏北的传统民居在统一中显现出差异与变化。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而苏北却不与苏南民居特色不相一致

徐州民居之户部山古民居群特点

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户部山古民居群之---崔家大院

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涛的府邸(崔家大院),清

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人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民院

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在戏马台与彭城

路之间有一条修悠长

的街巷,那便是崔家巷,

整条街巷的北侧几乎

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

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

家,清道光年间崔焘以

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

举人,道光九年(1829

年),中进士,人翰林

院,被钦点为庶吉士。

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

裕州知州、安徽怀庆知

府等职。现存的崔家大

院依山而筑、是崔焘奉旨于道光年间在旧居上扩建的,分上院和下院,居高者为上院。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历经崔氏20余代400多年的经营。形成东西长约112米。南北宽约44米,占地约4928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

徐州市户部山崔家大院的建筑特色

1.房屋功能设置齐全

崔家大院房屋功能齐全。下院集居住家孰、家庙祠堂于一体;上院是崔氏专设的学堂;客屋院是崔氏为迎接圣旨专门兴建的礼仪性建筑。下院分为正门楼(功名楼)、翰林楼院、佛堂院、祠堂院、墨缘阁院、墨缘阁东跨院、月亮门院、内客厅院等。正门楼是一座三开间的二层楼,门前立一对憨态嬉戏的石狮子,门楼上方高悬红底金字的“崔氏翰林府”大匾。正门楼内摆放“进士及第”、“孝廉方正”、“钦点翰林”、“旨暂赐六品顶戴以备召用”等各种匾额,实际上是崔氏家族的荣誉馆。因此,正门楼又称“功名楼”,以功名楼为正门,意在突出崔氏家族的门第和显赫的功名。正门楼平时大门紧闭,只有重大节日或重要客人来时才打开,平时只走两侧的偏门即左掖门和右掖门。正门楼前矗立高大的旗杆,楼对面与崔家巷隔路相望是一座八字形照壁,俗称“八方照”。八方照东侧是上下马石、拴马桩和轿地。整个下院门前威严、庄重,体现了封建礼制和崔氏家族显赫的门第。

佛堂院和祠堂院位于下院最西侧。佛堂院是崔氏家族的家庙,除供平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外,遇有家族重大活动则请僧人在此做法事。祠堂院有大小两座祠堂,是下院中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大祠堂建于台基上,抬梁结构,屋面安装泥塑荷花脊,正脊中间置宝顶,轩廊下悬挂黑底金字的“崔氏宗祠”大匾,堂内悬挂“三戟堂”大匾,落地长窗裙板上雕刻二十四孝故事,堂内供奉有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小祠堂在大祠堂西,用于供奉无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翰林楼院为崔氏族长居住的四合院。翰林楼又称堂楼,二层硬山结构,二层明间饰雕花短窗,并以三层插拱承托挑檐檩,两山墙尖镶嵌“狮子滚绣球”泥塑山花,体形硕大,极富立体感。为突出山花的装饰效果,在山花周围用淡颜色的抹灰平塑出“蝙蝠”形的交趾图,寓意“福”星高照。翰林楼东侧是小妾居住的月亮门院,月亮门院东侧是供亲戚居住的内客厅院。

墨缘阁院是下院面积最大的四合院。墨缘阁既是接待客人的大客厅,也是崔氏子弟研墨读书的地方,因位于下院南部,俗称南书房。据《徐州府志》记载,崔焘的父亲崔树楠“乐善好施,人称长者。嘉庆十八年(1813),滑县教匪滋事,徐郡戒严,树楠捐赀募勇二百名,助官军守御。歉岁时,又贱卖粮食以周贫乏”。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崔氏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以求进入仕途。崔树楠“尤好造就人才,戚族子弟无力就学者,招致家塾,延师课读之,成立者甚众。”

为光宗耀祖,崔焘于道光年间兴建上院,主要用于培养教育族人。前三进为教学设施以及老师居住的四合院,最后一进为花园。现存一进小前院、西花厅院、二进东跨院及二进西跨院,其间穿插影壁、天井、雕花腰廊、腰房等装饰性建筑。

崔家大院西临繁华的商业街,且徐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安全防盗成为崔家大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院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大门朴素不张扬,门后设有厚重的门插石,晚上房门紧闭后,用整木的门杠插上,盗贼很难撼动。为了加强巡逻,在客屋院的西北角和上院的东南角各建一座三层的更楼。客屋院的更楼西临彭城路,在楼上可以俯视整条彭城路;上院的更楼位于东边的制高点,人在更楼上,

整个崔家大院尽在眼前。同时,在院墙的隐避处辟有更道,以便夜间更夫巡视全院,这些更道不为一般人所知。

2.院落选址位于城市中轴线

户部山位于徐州南门外,原名南山,因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又称为戏马台。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暴涨,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在堤溃的前一天告示全城,并将办公机构迁至戏马台聚奎堂,“因筑垣修宇,遂为署焉”,后渐名户部山。从那以后,户部山成为富商大贾建房造屋之地,故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在户部山”的民谣。崔家大院西临彭城路,为古城徐州的城市中轴线,不但地理位置优越,且负阴抱阳,是理想的阳宅之地。2001年在崔家巷

改造施工中发现一方“永远示禁”碑,碑文记载:“郡城古迹,凡有关风水者,俱不准附近居民擅自拆毁。户部山旧存玉铃、右节、左丽、金雉四门,历经重修,更应仍存旧制保护。诚恐附近居民人等不知例禁,私自拆毁合行,出示禁止,以使附近居民及乡保人等知悉。嗣后倘有因盖私宅将该古迹擅自拆毁者,该乡保即赴县禀告以拿究,各具凛遵,毋违特示。特授江南徐州府铜山县正堂加十级纪录朱为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原来,户部山西坡山前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上南北各架一座石桥,在此建房正符合背山面水的阳宅选址要求,这通碑刻反映了崔家大院选址时对风水的勘察。

3.建筑布局依山借势

崔家大院全盛时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这一地块东西狭长,南北较短,东西坡度35度,落差7.1米,建筑布局十分局促,但古代工匠精心布置,创造出了

比平地更为出色的院落格局。崔家大院整个地块由低至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前后布置四合院,其间以影壁、天井、腰廊、垂花门、月亮门、随墙门等贯穿连接,形成轴线交错、严谨多变的院落格局。因此,整个大院虽然房屋众多,院落重重,但轴线清晰,严谨有序。户部山为寸土寸金之地,为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对建筑的处理往往依山就势,自由灵活。如上院一进小前院的堂屋(一层)和西花厅院的鸳鸯楼(二层)东西并列,为一条屋脊,处理手法十分巧妙。为巧借山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工匠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楼房鸳鸯楼,这种楼的一层和二层处在前后两个不同的四合院,房门朝向相反,因此,鸳鸯楼的一层为西花厅院的堂屋,二层为二进西跨院的南屋,它巧妙地解决了地势落差较大造成的不利因素,一楼而隔成前后两个四合院,可谓独具匠心。

4.梁架结构及建筑构件地域特征鲜明

崔家大院的梁架结构和装饰构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少是徐州古民居中独有的文化基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梁架结构。崔家大院除厅堂等重要建筑使用抬梁结构外,其他房屋基本都使用“金字梁”结构,或“金字梁”与抬梁的混合结构。所谓

“金字梁”因其屋架部分的轮廓和形式类似于汉字的“金”字而得名,梁架由一

根大梁和两根叉手组成,大梁上各有一根短的站柱,俗称“站人”。“金字梁”不但结构简单,用料节省,且受力坚固,施工方便,在进深不大的民宅中非常实用。“金字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梁架形式、受力特点和构造做法完全不同于穿斗和抬梁建筑体系,这种古老的梁架结构受到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关注。

二是大量使用挑檐檩。为增加非厅堂类建筑的美观,明间往往使用挑檐,并在檐柱外设多层插栱以承托挑檐檩。崔家大院的插栱为两出跳或三出跳的“插栱”形式,即在二或三层的插栱上置座斗,最高的座斗上翼形的横栱“一斗二升”,承托檐檩。迎面望去,层层插栱、一斗二升的横栱与挑檐檩形成的立面造型美观,极富装饰效果。

三是屋脊上安装各式泥塑构件,脊端安装兽头。为增加屋面的装饰性,每个四合院有一口主屋屋面安装荷花奇石脊、凤戏牡丹脊、富贵牡丹脊等,脊两端安装高大的龙头鱼尾兽头。荷花奇石脊每块长50厘米、高37厘米、厚15厘米,五块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画面中心或为盛开的荷花,或为含苞欲放的荷花,两侧为或翻卷或浮于水面的荷叶,并分别配以斜竹、太湖石、螃蟹、鱼鹰、青蛙、小鸟等,下部是泛起的涟漪,内容丰富,生动传神。凤戏牡丹脊中间是两只相向起飞的凤凰,凤凰身后是朵朵盛开的牡丹。除屋面安装花脊外,两侧山墙上还安装狮子滚绣球、凤戏牡丹、富贵平安等山花,以与花脊相配。如果是厅堂,垛头上还安装“鹿鹤同春”、“松鹤延年”墀头砖雕,加上长窗裙板上精美的木雕,整个建筑被装饰得富丽堂皇,和谐喜庆。其他如勾檐、滴水等瓦件有“富贵牡丹”图、“锦上添花”图、“鱼跃龙门”图、“兰草菊花”图等,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体现了崔家大院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5.建筑风格南北兼融

由于受气候的影响,我国北方古民居多以四合院为主,墙体厚重,门窗严实,私密性强;南方民居以厅堂为主,建筑轻盈,以木板代墙,与外界较开放。崔家大院两者兼而有之,用于居住的内宅如下院的翰林楼、月亮门院的东七间,上院的一进小前院堂屋、二进东跨院堂屋等门窗严实,冬暖夏凉,适于人居。用于接待客人的客厅如上院的西花厅、下院的墨缘阁皆为厅堂结构,阶前安装落地长窗,开放自由。上院的西花厅面阔三间10.1米,进深七檩7.2米,檐高3.6米,硬山屋面,抬梁结构,前廊为船蓬轩做法,双轩桁由月梁承托,月梁下由驼峰和斗拱承托。明间梁架底梁雕刻凤戏牡丹图,雕刻精美,体现了崔家书香门第、诗礼人家的家族风气。

另外苏北的民居还有一部分是瓦房的形式!上面为直线硬山两坡顶,檐下伸出约一米五的山檐,不仅达到一个美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伸出的部门可以阻挡日光和雨水对于堂屋内门窗的损坏,达到一个保护的作用!然后前面为独院落,或是连接起来的双院落,为普通的中原民居住宅!现在由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的加快,民居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

风景、聚落与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2003年春季学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Studio Locus/王路 2/2003 八讲纲目: 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 2.建筑、风景与聚落环境的构成和体验 3.村落研究概论 4.传统民居概论 5.风水与村落 6.传统村镇的保护与更新 7.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 8.当代乡土建筑 课程要点: 价值Alternative + Orthodox 演变Conservation +Transition 乡村与城市Vernacular +Urban 建筑与风景Landscape +House 聚落Settlement + Shelter 人文Human +Formal 社会Community +Individual 生态Circular > Linear 建造Constructive > D ecorative 地域Local + Global

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 1.1 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 1.2 聚落环境的评价 评价视屏:现象屏:形式/功能/环境(生态)/结构/时代精神/经济 特征屏:安全/食欲/情感/社会/宗教/法规 评价基础:知识/处境/期望/经验(躯体经验/社会经验) 评价方法 1.3 聚落环境的定位 前后/上下/左右/对角线关系 我们学习和研究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丰厚的建筑传统,更好地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去塑造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我们的感官潜力,广泛深入地去感受和体味我们的生存空间及其赖以存在的周围风景环境的万千气象和内在意义,去发现美,并提高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环境的鉴赏力和塑造力。对环境的审美能力因人而异。人首先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并经过大脑的加工,积淀为个人经验,丰富我们的情感和知识,并以此影响我们的行为。 每个人因其经历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或方式不同,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就不同。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沟通方式,对外部现象的反应及其理解因而也会大同小异或者小同大异。这一讲我们着重讨论人类对外部世界审美过程中积淀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及审美标准,作为我们以后理解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聚落及其风景环境这一课题内容的基础。

南通传统民居

《南通传统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特点与成因,体味南通民居艺术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践体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了解并掌握南通传统民居的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南通传统民居的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南通民居的地方特色,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兼收并蓄的南通传统民居与南北方民居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辨认板瓦,了解板瓦缘何俗称“蝴蝶瓦”,同学们认识这个吗?(拿出一片小青瓦)看来大家对这个比较熟悉,这种瓦在我们南通一些老房子上比较常见,它在建筑学中的名称叫“板瓦”(PPT呈现“板瓦”字样),不过,有谁知道它的俗称是什么?看来大家不太了解,这种瓦的俗称叫“蝴蝶瓦”(PPT呈现“蝴蝶瓦”字样),这瓦怎么会叫“蝴蝶瓦”呢?下面,我来摆一下,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老师将板瓦摆成蝴蝶形)(PPT呈现课题:南通传统民居) 二、建筑装饰 瓦当1:引出瓦当 这些“蝴蝶瓦”,当它们一片一片的从上铺到下,最后铺到屋檐位置的时候,都会有一片挡瓦,有谁知道这个挡瓦在建筑学中叫什么?生:瓦当 师:对,叫“瓦当”,下面,我们就从瓦当开始,一起去感受南通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美。(PPT呈现:建筑装饰瓦当) 瓦当2:摆放瓦当 (PPT呈现:摆成的屋檐局部照片),请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瓦片也摆成一个局部的屋檐,摆的时候体会一下不同瓦当的形状,及其所在的位置。 瓦当3:辨识瓦当(“滴水”、“猫儿头”)提示学生观察几片板瓦组合成的造型象什么?俗称“滴水”的瓦当应该是哪一个瓦,你的依据是什么?“滴水”和“猫儿头”这两片瓦在外形上最明显的区别在哪里? 生:“滴水”上边沿是向下弯的,而“猫儿头”的上边沿是向上弯的 瓦当4:赏析瓦当(题材、寓意、造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瓦当(PPT呈现放大了的瓦当照片),上都有哪些图案? 学生归纳瓦当装饰的图案有哪些种类?(学生回答)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南通民居瓦当装饰中,一般为兽纹、花草纹、文字、云纹,还有组合纹瓦当。(PPT呈现瓦当种类)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看一看这些手掌大小的瓦当,谁能从这些图案的题材和寓意、线条与造型以及图案的位置排布等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视觉感受。(1分钟后叫学生回答) 生:这些图案都是采用寓意吉祥的花草、鸟兽等等,造型都比较概括、简单,线条都比较简洁、流畅,图案总体上都是对称形式分布,位置摆布比较匀称,画面比较均衡。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PPT呈现小结内容)概括来说,这些瓦当的纹饰题材取意吉祥,

传统民居类型

附件1 编号: 传统民居建筑类型调查登记表 一、填表说明及附件要求 (一)调查人应详实地填写本表所有内容,确保内容的客观真实性;空白处不足时,可翻页或加页说明。 (二)现存的民居类型,以及已经消失、但还保留着建造工艺的民居类型均可填写此表。 (三)建筑类型应按当地约定俗成的名称填写,例如:北京四合院、石库门、镜面屋、棋盘院、海草房、五凤楼、手巾寮、四点金、围龙屋、杠头屋、竹筒屋、一颗印、庄廓、阿以旺、疍家船居、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黎族船屋、摩梭人木楞房、哈尼族蘑菇房、布依族石板房、藏族碉房、蒙古包、彝族土掌房等等。 (四)本表格提交时需随表提交以下附件: 1.与该类型建筑相关的工法资料,包括图纸、图样、书籍、论文、碑文等。 2.典型院落及建筑的平面示意图。 3.表现该类型建筑外观、功能布局、结构、材料、装饰细部、精神信仰等建筑特征的照片,照片数量不少于20张。 — 1 —

4.主要建造流程的操作过程照片,如打地基、砌筑墙体、铺设屋顶、上梁仪式等等,数量不少于10张。 工法资料提供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均可。照片需注明拍摄对象或内容,图片大小不小于5M,分辨率不低于200dpi。 二、电子文件命名与整理规则 (一)每个民居类型的表格与相关的文件整理入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县(市)级行政区划代码+序号(两位数)”,此名称同时作为该“民居类型代码”。如某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为520101,共上报三种民居类型,其代码依次为520101-01、520101-02、520101-03。文件夹包含传统民居类型调查表和四个子文件夹,具体说明见下文。 (二)传统民居类型调查表在网上申报,并以word格式提交,以该民居类型代码命名,如520101-01、520101-02等。该表需同时提交加盖公章的纸质文件。 (三)随表格提交的文稿、图纸、图样、碑文、书籍等工法资料命名与整理规则如下:与该类建筑相关的工法资料每种整理成一个电子文件,命名为“民居类型代码+GF+序号(两位数)”,如某传统民居类型的代码为520101-01,则关于该类型的工法资料依次命名为520101-01-GF01、520101-01-GF02等。相关资料整理成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民居类型代码+GF”,如520101-01-GF。 — 2 —

苏北古建筑风格研究

苏北地区古建筑装饰风格研究 字数:3193 来源:建筑与文化2012年12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古建筑则是凝固着时间沉淀的艺术精粹。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古老、广泛和含义深刻的部分。在中国宽广的地域下绽放的是一朵朵艺术奇葩,各自独具风格。而苏北古建筑也是百花中不可小视的一朵。本文一方面以小窥大,通过分析苏北古建筑的装饰艺术特征,论述了其建筑装饰一方面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特定地点装饰的存在及其所产生的特定的形式秩序,揭示了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对苏北地区古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探讨,旨在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苏北古建筑;装饰;屋顶;门窗;墙体 作为古建筑装饰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苏北地区,由于战争和黄河泛滥的影响,古建筑遗存已经快要丧失殆尽。然而在仅存的古建筑群中仍能感受到苏北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审美观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灵活地进行的设计和营造,很好地把建筑的自然性、人工性和社会性三者和谐统一起来,开辟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建筑装饰风格。 1 苏北地区古建筑文化 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延续,不仅仅是建筑的附属物,更在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中为建筑自身焕发光彩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装饰的基石在于建筑本身,于是,在探讨苏北古建筑的装饰风格前,有必要针对苏北地区古建筑的文化做出一番分析。 苏北民居其结构与造型大都是封闭、内向的院落形制,具有中轴线的观念。

从空间通透性看,由于冬季寒冷需要保暖、也因内向性的民族文化性格,苏北民居虽然表现了北方四合院的封闭性,但由于夏季阳光比较强烈,,加之南方开放思想的传入,苏北民居又表现出了江南民居“马鞍型”的三合院的形制。 2 苏北古建筑墙体装饰艺术 墙体是建筑最为直观的外部表现,其装饰的特征直接反应了其居民的内在性格特征。苏北传统民居的墙体比较朴素,鲜见华丽的装饰,大多以灰色青砖墙为主。在苏北传统民居墙体装饰的题材中,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利用象征、谐音、假借等形声手法,以及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内容来企盼吉庆祥瑞。如泰州梅兰芳故居山墙用兰花作为装饰,表现一种追求清逸的审美情趣。 苏北传统民居的内院墙上常开有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像取景框一样,把院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移步景换,时空交替,营造了极具审美情趣的空间。 苏北地区是古代汉文化的中心地区,东汉至魏晋时期砖材已发展成熟,其特点是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强调装饰效果,而且分工细化,出现了不同用途。苏北民居中实心砖砌墙的做法很少,砖一般都搭配其他材料,主要是和土坯搭配使用。由于坚硬耐磨、不避风雨、质感细腻的特性,砖在墙体上总是运用在转角和易磨损的地方做成包框墙、金包玉、里生外熟、花墙或用贴面砖包土墙。 3 苏北古建筑屋顶装饰艺术 苏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主要是“硬山顶”,它是人字屋顶的一种形式,具有早晚分明,修建简易的特点。以下通过对屋顶屋面和屋脊两部分细致的分析具体研究苏北古建筑的独特屋顶造型: (1)屋面部分苏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屋面主要是由小青瓦组合成具有韵律的

南通市建筑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南通市建筑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兼与绍兴市建筑业比较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由于它突出的产业影响力,已成为全市经济中最有活力、最有影响、最有特色的板块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和形象产业,为南通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南通市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31.2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85.12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实现新的突破,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南通市建筑业在产业结构、资本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困难。本文通过对2010年全市建筑业发展情况以及与浙江省绍兴市建筑业发展情况的比对,剖析比较两市建筑业发展态势,对南通市建筑业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南通与绍兴建筑业发展现状 1、企业概况 2010年,南通市资质内总承包及专业承包建筑企业890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12.6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3.8% 。 2010年,绍兴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41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人数139.06万人,同比增长11.4%。 2、生产情况 2010年,南通市全年完成建筑企业总产值2731.22亿元,同比增长25.1%,完成外省产值1452.66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53.2%。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5745.28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5%,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6076.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0%。 2010年,绍兴市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6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完成外省产值2400.48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73.6%。全年

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

——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课杂感 关键词:徐州户部山建筑鸳鸯楼柳琴剪纸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一度,我十分醉心于各方小调,甚至是小贩的吆喝声。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小时候,在奶奶家,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小时候,我曾以为那是和尚化缘);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叫“家乡的灶台”,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灶台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后来,许多关于灶台的知识都渐渐遗忘,但一直都清楚地记得的是文章里更夫的吆喝声“水缸满满,灶膛看看,火烛小心哉”……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作为四省交界,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

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另外,徐州临近运河,古时又是五省交界,自古便是重要的漕运枢纽。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徐州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公元 1194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水患成为对徐州城、徐州百姓威胁最大的灾害。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600多年间、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甚至大水数年不退。仅以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为例。在南到睢宁、宿迁,西到萧县、汤山,东至邳州的范围内竞发生黄河决口事件16次。其中康熙十四年“河决徐州又决宿迁,是年河又决睢宁花山等处”,一年之中数处决口,徐州境内一片泽国,百姓流离,苦不堪言。 明代北京的供给依赖南方输送,运河漕运是惟一的官方运输方式,扼南北水陆交通咽喉的徐州更成人漕运的重要枢纽,永乐十三年(1415年),户部在徐州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漕运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徐州舟车塞道,贸易兴旺。豪商大贾云集。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两度决口,水浸徐州城,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迁至南山,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摘要:本文引入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其五要素分析徐州户部山依傍黄河、因山建宅等城市地理学上的特点;整合文脉的梳理作答这些城市现象形成的根源。文章旨在将当地居民记忆中的元素重新拼接,试探寻户部山古民居之原貌,并为其修复项目提供线索。 关键词:户部山;古民居;城市意象;漕运 1、引言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了分析这个特定的古城区,本文引入“城市意象”(CityImage)理论,并运用其原理展开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林奇教授(Prof.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主要是指通过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印象,来评价城市的客观形象。他提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城市或城区可以分成五个元素:区域、道路、边界、节点和地标。各个元素之间的意象表达是可以变换和传递的,一个城市设施可以具有多重意象元素。研究城市意象可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并分析城市的心理地图。 2、徐州户部山古聚落的渊源 濒临黄河故道的徐州古城,在历史上多次受黄河水患侵袭,造成了著名的“叠城”现象。而其中最具破坏力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大水三年未退。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徐州城经过重建才恢复旧观。因此所谓徐州古民居,主要指的是明清时代的建筑。据考证,清同治时期,徐州城的范围大致是:北至黄楼,南至道平路,西至燕子楼,东至黄河故道①。徐州城民国初期尚维持原状,建国初期也改变不多,只是近20年变化最大。 黄河让徐州城饱受摧残,但同时也促成了兴盛的漕运。天启年间毁灭性的大水之后,正是徐州在漕运路线上的关键性地位,才使得当地百姓和官员没有放弃这座城市,并坚定了与洪水做斗争的信念。水患之际,户部分司署移至城南的南山(戏马台)上办公,此山遂得名户部山。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特色(现行版)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调查报告 徐州简介 徐州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彭祖的老家,是“道家基地,天师故里”,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即诞生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地理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界,恰淮河经苏北中部东流入海。汲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文化之精华,取长江淮河之灵秀,揽黄海东海之开阔,得富饶平原水乡之养育,成就了大气,儒雅,优秀的苏北,徐州,在苏北独傲枝头的奇葩。 徐州地理环境 徐州市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属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徐州气候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徐州地质构造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徐州的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 从地壳结构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莫氏面(地面与地幔的分界线)平均深36公里左右,康氏面(花岗岩与玄武岩分界线)平均深20公里,一般是西部较深。再看构造运动。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几百米到几千米),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

古建中国整理徐州这9大古镇古村值得一看!

古建中国整理徐州这9大古镇古村值得一看! 徐州,古称彭城,向来为淮海地区之中心,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一起来寻找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最美古村古镇。 1、窑湾古镇 窑湾镇位于徐州市所属新沂市的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东濒骆马湖,西傍大运河,老沂河穿境而过),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一水相连,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 历史上频发的山洪裹挟而来的大量泥沙成了当地村民烧制陶器的最佳材料,一片片规模不等的窑场。由于地处京杭大运河拐弯处,故名“窑湾”。 据典籍记载,这座古镇始建于唐朝初年,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描述和“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之美誉及“小上海”之称,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之一。 千年运河百道湾,黄金分割在窑湾;千年古槐,见证了古镇窑湾的兴衰;后院酱缸,雕琢着岁月久远的痕迹;老式建筑,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她像苏南的周庄有湖有水,水网相连;她又像山西的平遥,有着古老的街巷,文化相袭数千年。

2、汉王古镇 汉王镇,位于徐州西南苏皖交界的群山之中,东北部紧靠徐州市区,东部与铜山新区交接,西部和南部与安徽萧县接壤,镇域总面积62平方公里,境内山脉连绵,河流纵横,森林覆盖率达60%,有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是著名的“花果之乡”、“中国红玫瑰之乡”、“民间石刻艺术之乡”、“汉文化之乡”和“生态平衡之乡”,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曾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称号。汉王素有山水一色、民丰物阜之称,被喻为徐州后花园。 3、潘安古镇 潘安古镇位于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内潘安古村岛上,再现徐州传统建筑风格,青石小巷,青砖黛瓦,百年古树,处处彰显古镇古色古香厚重的历史风貌。 潘安古镇的来历与我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潘安有关。公元291年,45岁的潘安游至徐州拜访好友,期间他资助了当地村民打了3口井,以解旱灾饮水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1、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于市区濠南路19号,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 年(公元1905年),创办人张謇。早期建筑有中馆、南馆、北馆、苑事室、藤东水榭、国秀亭、相禽阁等,并有假山、兽室、鸟室、风车、水塔等园林设施及名贵花木。解放前几经变故,遭受破坏。建国后逐步恢复,并将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纳入博物苑管理范畴。现为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史和现代文明史上占有特定地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謇墓 张謇墓原名啬公墓,位于市区东南啬园路。啬公 即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张謇墓前竖有铜像、墓道、墓阙,阙楣刻“南通张先生之 墓阙”。张謇墓陵台左侧有其独子张孝若的墓茔。墓侧有青砖粉墙的飨堂、憩堂各一座,现辟为张謇生平业绩陈列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 入南通博物苑。 3、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建于1895年,创办人张謇。现存历史建筑、设施有清花间厂房、钟楼、公事厅、纺织专科学校旧址、实

业小学教学楼、仓库以及护厂河、大生码头遗址等,基本保持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南通产业工人的摇篮,在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中,具有令人瞩目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标本。2006年作为南通博物苑的扩展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南通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南通市主城区中学堂街,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是南通地区最重要的历史遗存,曾被奉为通州九 大寺之首,有“一州伟观”之誉。天宁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光孝塔、山门、金刚殿、大雄之殿等,大雄之殿的包镶法瓜楞柱为全国罕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一、户部山的历史来由: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海拔70米,方圆十万平方米。因地势高爽,距城区较近,很早就成为登高胜地。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奎山河堤决口,大水三年未退,户部分司主事张璇为避水灾,将户部徐州分署迁至南山办公,南山改名为户部山。 户部山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在南山上构筑高台,指挥操练士兵,现留有系马桩遗迹及"秋风戏马"、"从此风云"、"戏马台"等名人碑刻。公元416年,南朝刘裕北伐时,在戏马台会见百官,设宴赋诗,并在台上建有台头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彭城时,曾立毡屋于台上,观察城中动静。历代到戏马台凭吊怀古的名人有白居易、韩愈、苏轼、文天祥等,他们都留下不少的诗文佳句,为户部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二、户部山古民居的组成状况: 户部山现在民居以清代建筑为主,间有明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官宦之家,二是富商之宅,三是一般富裕人家。共有各家大院20余个,达200多个院落,房屋千余间,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但破坏比较严重,有的开始修复,有的可能不修复。 1、余家大院 旧时户部山八大家之一,也是保存比较完好,现已完全修复的一所大院。清雍正年间,安徽歙县的余姓商人来徐开茶行,家道中兴,购得户部山东南隅半山一处三进院,是原户部衙门的旧址。经过七代人的努力,不断扩建,现拥有三个大院,两个花园:东院有四合院、东花园;中院有正房、客厅、仓户、伙房、盐库、茶房等;西院分前后院,还有西花园。房屋总共有百余间。 2、翟家大院 翟家紧靠余家,是嘉庆年间余翟结亲,余家出让给翟家的,同属户部山岭入大家。翟家世居山西,明末来徐做小买卖,经几代人苦心经营,到清代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翟家大院包括四进大小院落,房屋50余间,顺着大门进入门楼和过道,向南是一排客房,客房前有连体走廊,形成第一进院落。西南两边各有一处门,西门穿排房而过,进入第二院落,一个天井院,堂屋为楼房,上下各三间,即鸳鸯楼。西屋依山势而建,仰首而视,气度非凡。二进院南屋与三进院西屋相联处是进入四进院的必经之地,从四进院落向高攀登,便是翟家后花园。 3、郑家大院 紧靠翟家的是郑家,也是户部山八大家之一,是名燥州 府的名门望族,郑家原居河南,清初来徐,始祖郑茂芬 施财积德,又勤俭持家,乡邻称他为"郑善人"。郑家大 院尚有五十余间房保持旧貌,特别是百年银杏树依然茂 盛。 翟家破落后,郑家接手翟家后花园,把两家花园打通,成为徐州文人雅士集聚、吟诗作赋之所,建"伴云亭",据说这几个字是乾隆南巡路过徐州,住此写的。 4、魏家园 魏家祖籍铜山乡下,后到徐州府城摆摊卖布,后替一家大商户照看店铺,从而走上发家之道。魏家花费二百万大洋在户部山筑造住宅。魏家园不大,只有15间房,但从前门到后院,在一条直线上,顺地势由低到高,加上浓彩的装饰非常气派。进门为大过道,两旁为倒座,平时供佣人起居,中间两院为家人起居,后院为堂屋,各院之间有大门相通,穿屋而过。 5、翰林府 崔家世代书香,两代翰林,明嘉靖年间(1522年)崔家先祖崔海是翰林,住北京,清道光五年(1829年)徐州廪生崔涛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庶吉士,草拟圣旨诏书,官至正一品。崔家大院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有400多年历史。此宅原有房屋323间,覆盖户部山的西坡,从山脚到山腰,占有

南通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复习题(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 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 C. 北极地区的冰屋 D. 东南亚的高架屋 【答案】B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 B. 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 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D. 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由图可知,图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这是因为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墙体厚有利于隔热防晒,窗户小有利于防风沙;这种民居多在西亚地区。 故答案为:B 【点评】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但中东水资源十分缺乏。也正是由于石油、领土、水资源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导致中东地区常年矛盾突出,十分不稳定。 3.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A. 643.3人/平方千米 B. 0.001 6平方千米/人 C. 0.064人 D. 15.54平方千米/人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 【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4.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A. 因纽特人的冰屋 B.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C. 东南亚的高脚屋 D. 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的冰屋是为了保温防寒,所以A错误;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所以窑洞是为了适应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所以B错误;东南亚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所以C正确;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是为了便于拆卸和搬运,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中国民居建筑现状

中国民居建筑现状 在我国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建筑也是有了很不同的方向。居住建筑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的住宅形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各个方面。经济品味上有的喜欢西方的建筑,欧式的风格,有的喜欢中国风的特色,能弘扬优良传统,传播先进文化。现代的建筑和过去相比实用性更强结构上也更完整,更适合现在的人们居住生活。 我们现代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是每个地方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等因素建筑不同的形态。 老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羊。”那么众多胡同中,谁才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太爷呢?从玄武门向西,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可追述到1100年的辽代,历经荣衰。幽深的胡同实际上是由两旁相临的院墙组成的,墙的里面,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简单的说,四合院就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南向的东角。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正房,是家长的住处,它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说点什么)。东西两侧是子女的厢房。倒座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

《南通传统民居》教学设计

《南通传统民居》教学设计 南通市第二中学高国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特点与成因,体味南通民居艺术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践体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了解并掌握南通传统民居的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南通传统民居的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南通民居的地方特色,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兼收并蓄的南通传统民居与南北方民居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理解南通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内容】辨认板瓦,了解板瓦缘何俗称“蝴蝶瓦” 【教学方法】悬疑激趣 【教学过程】 ●认小青瓦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吗?(拿出一片小青瓦) 生:瓦。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比较熟悉,这种瓦在我们南通一些老房子上比较常见,它在建筑学中的名称叫“板瓦”(PPT呈现“板瓦”字样),不过,有谁知道它的俗称是什么? 生:(没有人知道) ●识“蝴蝶瓦”导入课题 师:看来大家不太了解,这种瓦的俗称叫“蝴蝶瓦”(PPT呈现“蝴蝶瓦”字样),我发现有些同学很诧异,这瓦怎么会叫“蝴蝶瓦”呢?下面,我来摆一下,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老师边将板瓦摆成蝴蝶形,边提示学生观察几片板瓦组合成的造型象什么?学生发出“哦”的声音,有的说“是有点象蝴蝶”) 师: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明白了,看来,这些身边的东西,我们看似熟悉,却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南通传统民居。 (PPT呈现课题:南通传统民居) 二、建筑装饰 【教学内容】认识瓦当、屋脊和墀头等,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手法与风格。 【教学方法】合作体验、分析比较 【教学过程】 ●瓦当1:引出瓦当 师:刚才我摆放的这些“蝴蝶瓦”,当它们一片一片的从上铺到下,最后铺到屋檐位置的时候,都会有一片挡瓦(拿出一片瓦当),有谁知道这个挡瓦在建筑学中叫什么? 生:瓦当(几位同学在下面小声说) 师:对,叫“瓦当”,下面,我们就从瓦当开始,一起去感受南通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美。(PPT呈现:建筑装饰瓦当) ●瓦当2:摆放瓦当 师:这是摆成屋檐局部的照片(PPT呈现:摆成的屋檐局部照片),哪几个同学有兴趣上来,将这些零散的瓦片也摆成一个局部的屋檐,摆的时候体会一下不同瓦当的形状,及其所在的位置。 生:(学生上来摆放瓦片) 师:很好,经过合作,终于完成,为他们两个人出色的表现,掌声送给他们(掌声)。 ●瓦当3:辨识瓦当(“滴水”、“猫儿头”) 师:谁愿意留下来,回答我几个问题? 生:(举手示意留下)好的,你留下(举手示意的学生留下),那请你回到座位(另一个同学)。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及特点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及特点 潮汕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潮汕民居主要样式有以下几种: (1)“四点金”建筑 “四点金”是潮汕风俗的独特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在旧时只有富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四点金”的建筑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像。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大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去就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面就是后厅,也称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各有一个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辈住进去就是大不敬。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的构式建筑还有许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厝手房”和“八尺房”的,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点金加厝包”。 (2)“下山虎”建筑

苏州民居建筑有哪些特点

苏州民居建筑有哪些特点 苏州古城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主要是明清以来,遗留下来一笔丰厚的有形财富——古建筑。他们是组成苏州独特的古城风貌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苏州古建筑经过香山帮能工巧匠的智慧实践的是苏派建筑风格和特点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其实这些特点和风格仅是指民居而言;由于苏州古建筑的门类不少,它们的特点和风格都是不尽相同的。作为穷其毕生痴迷古建筑的邹宫伍,他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苏州不同类别的古建筑的特点和它们作为构成苏州古城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现分期转载,以飨从事古建筑工作者和古建筑爱好者。 旧事古城南北居民较少,所以形成“南园”、“北园”,城内独特的双棋盘格局,形成坊巷与水巷平行,若南北向坊巷,则就民居建筑

的朝向就产生多种情况:东西向、东门南向,西门南向,西门北向等。这种民居所处的坊巷大多是一面沿河,房屋进深浅而朝向差。有若是东西向坊巷,则旧民居建筑的朝向均可南向,但为了尽量争取朝南的土地,因而产生往纵向发展的多进式及几落多进式建筑群,形成逐进封闭性院落式旧民居布局。苏州旧民居的平面出看好似简单,像四合院或三合院,实际上是因坊巷而因地制宜的平面类型。大致有如下几种:曲尺型,即主屋边间加出厢房,而形成小型民居。三合院,即主屋两边间前置厢房或廊;也有于对照厅之一侧用廊联系。 四合院有一间为主屋,两边间前列厢房,对面用廊;也有两面主屋(对照厅)左右用廊联系;另有主屋前三面用廊或四面为环楼的,俗称走马楼,楼长方形或者纵长方形,主屋为长方形,三面或两侧为院墙;或主屋对面再相应配置,再形成对照厅,凸字形,即主屋后加穿堂(称后翻轩);或在主屋钱加戏台并加廊;若前后并用则成为十字形。工字形,即在两主屋中间用廊相联。H形,在主屋两边间前后

苏北古建民居调研分析实例

苏北古建民居调研分析实例 青山青史都辜负,得失何须问塞翁——韩紫石故居一.韩紫石及其故居简介韩紫石名国钧。江苏省海安镇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业绩颇丰,家乡群众均以“韩三爹”、“紫石”称之,表示尊敬。在北洋军阀时期,他与南通的张謇,位高望重,同被誉为苏北的两大名贤。光绪五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清末官至吉林省民政使。辛亥革命后,韩紫石东北卸任入关,袁世凯让“国务院电传大总统谕令到京”。韩公深知袁狡诈投机的为人,乃拒绝前往。后因“苏人以桑梓义务相责备”,勉力于次年八月首任江苏民政长。其后任安徽省巡按使、江苏省省长,并一度兼督军。服官四十年中清廉自守,治事勤恪,所在有政声。民国十四年辞官归里后,仍不遗余力关心桑梓,参与水利,救灾赈

济,编纂史志、搞盐垦,办教育,维护地方治安。居乡问政,为苏北民众做了不少有益之事。1938年春,日军从天生港登陆,进犯苏北,韩德勤部队不战而退,海安遂于三月二十日首次沦陷。只得去泰州北乡板场避难。目睹大片国土沦丧,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他极为悲愤。其晚年岁月,是在“万方多难”的抗日战争中度过的。韩国钧故居坐落于海安县东大街,是苏中地区不可多得的优秀晚晴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中轴布局,遵循儒家礼法精神。群落整体家居园林化,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故居朝南,门前是一条东向西向的花岗岩石板街。石板街建于清光绪25年,时任巡检的詹向仁邀镇董捐资铺设,是海安古镇的主要街道。故居象征着它的主人,不尚浮华,经世致用。同时又典雅致用,耐人寻味。大门的体量不大,不事张扬,像一位长者,静静的见证历史,守着院内的花开花落,凝望着天空的云卷云舒。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宁波周边山区的古村落探访摘要:从宁波地域环境入手,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宁波民居特点: 民居及村落的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材料、民居与环境的关系。从对个体的表象分析, 转向对聚落群体和建筑内涵的分析与借鉴。同时,通过把宁波民居与其他地区的民居进行 对比,总结宁波民居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造材料 乡土建筑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聚落形式存在。本次借《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有目的性的实地调研了宁波当地古建筑村落。包括位于丹山赤水的柿子村,四明山杖锡李家坑,宁波走马塘古村落以及郑氏十七房。 这些乡土建筑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真实反映了地域特色、当地的生活习惯。在全国有一些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例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西递宏村、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等。我和朋友就一起到过福建土楼,暑假和老师同学一起去了西递宏村,通过接触不同地区的乡土古建筑,更加凸显宁波当地文化折射出来的不同于安徽、福建古村落建筑中所反映出来的固有特色。 我们调研这些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走出城市,感受自己所在的故土的传统文化,体验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存在的了解与认知,使得当地乡土建筑的历史得以延续、文脉得以传承、特色得以保留。重要的保护不想不应是建筑实体,而是保护乡土建筑这种行为。 一、柿子村 我两度去了丹山赤水:一次是夏天和闺蜜一起去摘柿子,另一次是冬天和朋友一道。每次进丹山赤水,经过柿子村,都会在村庄里面逗留一阵。吃农家乐,和老爷爷老奶奶聊天,或者帮他们喂一下羊,追赶一下鸡群,生活的味道很浓郁。 大树既是风水的标志,又是凝聚人气的场所。古树被赋予神性的力量,是天地生命场的标志。作为村落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丹山赤水和古村落紧紧相连,是一个结合体。一个是大自然造化的山水景观,一个是人烟稠密,拥有古风古韵的民居群落的古村落。丹山赤水这种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人们来这里安家落户,开始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同时,有了人的参与,丹山赤水也增添了人文气息。柿林古村的深巷小弄是进入丹山赤水风景区的必经之道。村中有小弄、深巷、古井、大院和独特的丹石干砌的民居群,还有祠堂、佛庵、古树,是一座文化结构十分完整的古村落。

中国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类型

中国建筑传统民居多以院落式为主,房屋多单层也有多层建筑。山区、丘陵地区的民居依山而建,江南水乡多临水而建,组合灵活;西北地区有窑洞式民居;福建地区有土楼式民居等等。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几种传统民居,体会中国建筑之美。 北京四合院民居 历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曾有千余条胡同,京城内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的胡同里。不论是王公贵戚还是平民百姓,都与四合院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劳作的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山西大院民居 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其中著名的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广东镬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 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徽派民居非指全部安徽民居,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泛徽地区(如浙江淳安,

江西浮梁),徽州周边皖南部分地区如宣州等也受此影响,但江淮,皖北地区与此不同,今江淮皖北地区多模仿此类建筑风格仿制。“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川西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窑洞式民居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国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目前中国的窑洞民居大致集中在五个地区,即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 云南的“一颗印” 云南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