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露天采矿场总涌水量是由地下水涌水量和降雨迳流量两部分组成

露天采矿场总涌水量是由地下水涌水量和降雨迳流量两部分组成

露天采矿场总涌水量是由地下水涌水量和降雨迳流量两部分组成
露天采矿场总涌水量是由地下水涌水量和降雨迳流量两部分组成

露天采矿场总涌水量是由地下水涌水量和降雨迳流量两部分组成。

一、地下水涌水量的计算

露天采矿场地下涌水量与地下开采矿坑地下水涌水量计算方法基本相同。

二、降雨迳流量计算

露天采矿场降雨迳流量,应按正常降雨迳流量和设计频率暴雨迳流量分别计算。

(一)计算方法

1、正常降雨迳流量(Qz)计算公式

Qz=FH

式中 F——泵站担负的最大汇水面积,m2;

H——正常降雨量,m;

——正常地表迳流系数,%。

2、设计频率暴雨迳流量(Qp)计算公式

Qp=FHp′

式中 Hp——设计频率暴雨量,m;

′——暴雨地表迳流系数,%;

其它符号同前。

(二)计算参数的选取

1、汇水面积(F)的圈定

根据排水方式确定的排水泵站担负的最大汇水面积进行圈定。应包括露天境界内和境界外的地形分水岭或地表截水沟范围以内的汇水面积。

2、地表迳流系数的确定

地表迳流系数的选取,可根据采矿场岩石性质、裂隙发育程度和降雨强度大小等因素确定。

对于扩建或改建矿山,在具备实测地表迳流系数的矿山,应尽可能采用实测值。对于不具备实测条件的新建矿山,当有类似生产矿山资料时,应选用类似生产矿山的实测值。对缺乏上述资料的矿山,可选用地表迳流系数经验值。

1)生产矿山实测地表径流系数

国内部分生产露天采矿场地表径流系数实测值,见表1、表2、表3、表4。

2)地表径流系数经验值

当无实测资料可按表5选取地表迳流系数经验值。

表1 抚顺西露天煤矿1960年地表迳流系数实测值

表2 田庄露天铝土矿1964~1965年地表迳流系数实测值

表3 凹山、东山露天铁矿1980~1982年地表迳流系数实测值

注:由于爆破人为地扩大了原岩的裂隙和破碎程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整个采场约有90%地段属松散、松软和半坚硬的岩石。

表4 大冶东露天铁矿1974~1978年地表迳流系数实测值

注:大冶铁矿采用井巷排水、地表迳流通过集水巷流入水仓。

表5 地表径流系数经验值

注:1

、本表内数值适用于暴雨径流量计算,对正常降雨量计算应将表中数值减去0.1~0.2。

2、表土指腐植土,表中未包括的岩土则按类似岩土性质采用。

3、当岩石有少量裂隙时,表中数值减去0.1~0.2,中等裂隙减去0.2,裂隙发育时减去0.3~0.4。

4、当表土、粘性土壤中含砂时,按其含量适当将表中地表迳流系数减去0.1~0.2。 3、正常降雨量的选择

一般矿区可按雨季平均降雨量作为正常降雨量,而对非雨季节经常出现较大降雨地区的露天矿,可选用控制雨量进行设计。 1)雨季平均降雨量的推求

收集历年(一般要有10~15年)雨季各月降雨量及降雨天数,用下式求得。

式中 H ——历年雨季日平均降雨量,m ;

N ——历年降雨系列资料中某一年的雨季天数,d ; Hi ——历年降雨系列资料中某一年的雨季总降雨量,m ; n ——降雨系列资料统计年数。

2)控制雨量的推求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露夭矿,在非雨季节经常出现较大降雨时,用雨季平均降雨量来计算正常排水量很可能偏小,为保证露天矿在非雨季节正常生产,可采用控制雨量进行设计。

控制雨量确定方法如下:

收集历年非雨季节的降雨量,并按≥lOmm, ≥20mm、≥25mm、≥30mm、≥35mm、≥40mm、≥50mm等分组统计降雨天数,然后把各组降雨量之和被各组的降雨天数除,得各分姐平均降雨量,再拿各组平均降雨量与实际降雨量对比,选择每年出现机率为2~3次的雨量值,作为控制雨量。

例:大孤山铁矿19年内非雨季节控制雨量的计算,见表6。

表6 非雨季控制雨量统计计算

选35.2m为非雨季节控制雨量,作为计算正常降雨迳流量的依据。

4、设计频率暴雨量的计算

1)设计频率的选取

露天矿排水设计频率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对一般矿山设计,可根据矿山规模按设计暴雨常用频率选用(见表7)。对有特殊条件或要求的露天矿,可根据矿山具体情况,通过对不同频率的排水工程基建投资和淹没经济损失等主要因素,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以确定适合该矿山的设计暴雨频率标准。

表7 设计暴雨频率常用标准

2)设计频率暴雨量的计算

(1)短历时(≤24h)暴雨量

不同频率24h的暴雨量及暴雨计算所需各种参数,均可由地区《水文手册》直接查得,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需要进行设计频率的不同历时的暴雨量计算。

当缺乏上述资料时,可收集矿山附近气象台(站)的降雨和暴雨参数资料,按下述方法进行计算。

频率为P的24h暴雨量H24P计算公式:

式中 Kp——模比系数。

24——历年24h最大暴雨量均值,mm;各地最大24h暴雨量比最大日暴雨量大10%左右,故采用24=1.1;

频率为P的暴雨雨力Sp采用下式计算:

S P=H24P/t1-n

式中 n——暴雨递减指数,由地区n值等值线图查得;

其余符号同前。

频率为P的不同历时暴雨量Htp按下式计算:

Htp=Sp t1-n

式中 t——暴雨历时,min;

所有符号同前。

偏差系数Cs一般根据当地Cs与C关系确定,无该资料是可按下式计算:

变差系数C,利用地区C 24等值线图查得,当无该资料时,可利用下式计算:

式中 K——变率,;

N——统计年数;

H——统计系列资料中某年日最大暴雨量,mm。

为了确定变率K值和计算Cs与C值,需将收集到的矿山附近气象台(站)的历年日最大暴雨量,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成表8,并将求得的历年变率列入表中,然后进行计算。

(2)长历时(>24h)暴雨量

历时为T、频率为P的暴雨量H TP采用下式计算:

H TP=H24P T m1

式中 T——暴雨历时,设计取与允许淹没天数相同的时间,h;

m1——地区暴雨参数,由地区m1等值线图查得;

其余符号同前。

表8 历年日最大暴雨统计资料系列

当设计矿山需要对暴雨频率选择时,则应按上述方法计算不同频率、不同历时的暴雨量,以便计算不同频率、不同历时的暴雨迳流量,为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三、贮排平衡计算

为选择最优排水设备数量和贮水调节容积,以及确定合理的排除积水时间(即允许淹没时间)和淹没深度,一般均需进行贮排平衡计算求得解决。

(一)贮排平衡曲线的绘制与分析

贮排平衡曲线是由按露天采矿场排水方式设置的泵站(包括露天排水方式的坑底移动或半固定泵站、露天台阶上设置的分段截流泵站和井巷排水方式的井下泵站)计算的设计频率不同历时的暴雨迳流量(见表9-10)和水泵排水量制出的曲线。

表9 某泵站设计频率(P=10%)不同历时的暴雨迳流量计算结果(一)

表10 某泵站设计频率(P=10%)不同历时的暴雨迳流量计算结果(二)

以设计频率的暴雨迳流量和水泵排水量为纵坐标,以排除积水时间或允许淹没时间为横坐标,绘出不同历时的暴雨迳流量累计曲线和水泵工作排水量累计曲线。横坐标取点时12h 以内取的密些,而12h~24h可放稀,长历时段,用日(d)为单位取点(图1)。

矿井涌水量的计算与评述 钱学溥

矿井涌水量的计算与评述 钱学溥 (国土资源部,北京 100812) 摘要:文章讨论了矿井涌水量的勘查、计算、精度级别、允许误差和有效数字。文章推荐了反求影响半径、作图法求解矿井涌水量的方法。 关键词:矿井涌水量;勘查;计算;精度级别;允许误差;有效数字 根据199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地下水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水利部2005年发布了技术文件SL/Z 322-2005《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该技术文件6.7款规定,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热水、天然矿泉水和矿坑排水。6.1.2款规定,计算的地下水资源量要认定它的精度级别。我们认为,认定计算的矿井涌水量的级别和允许误差,不仅是水利部门要求编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设计部门的使用。在发生经济纠纷的情况下,也有利于报告提交单位和报告评审机构为自己进行客观的申辩。下面,围绕这一问题,对矿井涌水量的勘查、计算、精度级别、允许误差和有效数字等方面,作一些论述和讨论。 1 矿井涌水量与水文地质勘查 矿井涌水量比较大,要求计算的矿井涌水量精度就比较高,也就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水文地质勘查研究工作。表1,可以作为部署水文地质工作的参考。 表 1 矿井涌水量与水文地质勘查 Table 1 Mine inflow and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注:○1多年生产的矿山是指:开采水平不变、开采面积基本不变的多年生产的矿山,如即将闭坑或是即将破产的矿山,即是这种多年生产的矿山。○2多孔抽水试验,是指带观测孔的一个抽水主孔的抽水试验,持续抽水几天。○3群孔抽水试验是指带观测孔的多个抽水主孔的抽水试验,其抽水总量,一般要达到计算矿井涌水量的1/3~3/4,持续抽水几十天。○4利用地下水动力学计算公式,计算矿井涌水量,就属于解析法的范畴。大井法、集水廊道法就是常用的解析法。○5数理统计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系统理论分析、频率计算等(参考钱学溥,娘子关泉水流量几种回归分析的比较,《工程勘察》1983第4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可以把水位抽降、巷道开拓面积、矿产产量、降水量等作为自变量,把矿井涌水量作为因变量。○6数值法也就是计算机模拟,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计算矿井涌水量的一种方法。○7常用的大井法、集水廊道法等解析法计算矿井涌水量,只考虑了含水层的导水性,没有考虑地下水的补给量。因此,只有进行了解析法和水均衡的计算,用地下水的补给量验证解析法计算的结果,计算的矿井涌水量的精度才能达到C 级。 2 稳定流、非稳定流公式应用的主要条件 2.1一般报告采用的解析解大井法、集水廊道法,是基于稳定流理论推导的地下水动力学计算公式。它要求地下水有比较充分的补给条件,要求在该水平开采的几年到几十年内,矿井排水计算的地下水影响半径边界上的水头高度,永远稳定在计算采用的高度上。 2.2基于非稳定流理论推导的地下水动力学计算公式,恰恰相反,它的使用条件是地下水没有补给,含水层分布无限,地下水影响半径不断向外扩大。 2.3由于采用大井法、集水廊道法,一般都没有考虑地下水补给量的问题,因此,计算的结果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它的精度一般只有D级。

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 2005212210;[修订日期] 2006202220 [作者简介] 张本臣(1959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702队工程师. 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本臣,刘喜信,孙传斌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702队,黑龙江牡丹江 157021) [摘 要]矿坑水的补给条件、矿体围岩的岩性和产状、矿床的开采方式以及所选计算公式各参数是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涌水量;影响因素分析;矿坑 [中图分类号]TD 7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2427(2006)012058204 由于涌水量预测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矿床的合理开采和安全生产,因此,工作时必须对影响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因素进行周密的研究和考虑。预测矿井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为防止矿井突水提供水文地质资料,为确定合理治水方案提供依据。正确地预测矿坑涌水量,是在详尽查明矿坑充水因素及获得可靠计算参数的基础上,根据矿床开采设计,选择相应的公式进行的。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矿坑水的补给条件对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影响 流入矿坑的水,包括矿坑揭露的矿体及其围岩本身贮存的地下水的静储量,通过不同岩层或岩体和不同途径进入矿坑的地下水的动储量,某些情况还有来自深层的承压水。因此在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当首先考虑充水因素影响的强度和延续时间,然后矿坑充水的补给范围,补给面积和补给边界。 大气降水,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矿床充水因素,影响矿坑涌水量的变化速度、幅度和延续时间。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如补给区的远近、埋藏的深度、降雨强度和延续时间等也是矿床充水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距补给区近、埋藏浅的矿井的涌水量变化速度快、幅度大;而距补给区远的埋藏深的矿井则相反。雨季涌水量大,旱季涌水量小,且和大气降水对比有延迟现象(见表1)。 表1 某铅锌矿二层平硐自然涌水量与季节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 sh ip between two dr if t natural i nf low of water of so m e Pb ,Zn deposit and season s 坑道海拔高度 (m ) 旱季涌水量(m 3 d )雨季涌水量(m 3 d )涌水量增加幅度(倍)最大涌水量出现月份629 29189851732197、8、9571411251311803127、8、9 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取决于矿体与地表水力联系程度、补给距离和地表水体的规模。如黑龙江省翠宏山铁矿,矿体位于靠河岸下50~100m 第25卷2006年 第1期3月 吉 林 地 质J I L I N G E O LO G Y V o l 125,N o 11M ar 1, 2006

矿山涌水量计算总结

露天采矿场总涌水量计算 露天采矿场总涌水量是由地下水涌水量和降雨迳流量两部分组成。 一、地下水涌水量的计算 露天采矿场地下涌水量与地下开采矿坑地下水涌水量计算方法基本相同。 二、降雨迳流量计算 露天采矿场降雨迳流量,应按正常降雨迳流量和设计频率暴雨迳流量分别计算。 (一)计算方法 1、正常降雨迳流量(Qz)计算公式 Qz=FH 式中 F——泵站担负的最大汇水面积,m2; H——正常降雨量,m; ——正常地表迳流系数,%。 2、设计频率暴雨迳流量(Qp)计算公式 Qp=FHp′ 式中 Hp——设计频率暴雨量,m; ′——暴雨地表迳流系数,%; 其它符号同前。 (二)计算参数的选取 1、汇水面积(F)的圈定

(

( ( (

注:1、本表内数值适用于暴雨径流量计算,对正常降雨量计算应将表中数值减去0.1~0.2。 2、表土指腐植土,表中未包括的岩土则按类似岩土性质采用。 3、当岩石有少量裂隙时,表中数值减去0.1~0.2,中等裂隙减去0.2,裂隙发育时减去0.3~0.4。 4、当表土、粘性土壤中含砂时,按其含量适当将表中地表迳流系数减去0.1~0.2。 3、正常降雨量的选择 一般矿区可按雨季平均降雨量作为正常降雨量,而对非雨季节经常出现较大降雨地区的露天矿,可选用控制雨量进行设计。 1)雨季平均降雨量的推求 收集历年(一般要有10~15年)雨季各月降雨量及降雨天数,用下式求得。 式中 H——历年雨季日平均降雨量,m; N——历年降雨系列资料中某一年的雨季天数,d; Hi——历年降雨系列资料中某一年的雨季总降雨量,m; n——降雨系列资料统计年数。 2)控制雨量的推求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评述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评述 发表时间:2019-05-09T10:20:24.73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9月下作者:马雷 [导读] 从确定和不确定性分析的角度,综述了工程实践中常用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评述了各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性。在分析各常用预测方法存在问题和预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基础上给出了对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的展望。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北地质勘查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要:从确定和不确定性分析的角度,综述了工程实践中常用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评述了各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性。在分析各常用预测方法存在问题和预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基础上给出了对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的展望。 关键词:矿井涌水量预测;确定性预测方法;非确定性预测方法 1、引言 矿井涌水量大小不仅是对矿井建设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合理开发的重要指标,更是矿山生产设计部门制定采掘方案、确定矿井排水能力、制定疏干措施、防止重大水害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依据[1]。因此,正确预测矿井涌水量是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 2、矿井涌水量常用预测方法 目前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有多种,根据当前矿床水文地质计算中常用各种数学模型地质背景特征及对水文地质模型概化的要求,可将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2]。 图1 矿井涌水量预测模型分类 2.1、确定性预测方法 确定性预测方法是利用水力学、地下水动力学等方面的理论,通过数学演绎,推导出矿井涌水量与环境地下水、围岩渗透性、地下水补给面、时间等因素的定量关系,得出一系列理论解析式,以预测计算矿井的涌水量,这类方法包括解析法、水均衡法、物理模拟法和数值模拟法等。 2.1.1、解析法 解析法是根据解析解的建模要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合理概化,构造理想化模式的解析公式,用于矿坑涌水量预测。该方法具有对巷道类型的适应能力强、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是最长用的基本方法。该方法又分为稳定井流解析法和非稳定解析法。稳定井流解析法用于矿坑疏干流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流量预测;非稳定解析法用于矿床疏干过程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疏干漏斗不断扩展的非稳定状态下的涌水量预测[3]。米金科等[4]应用解析法对兴隆庄煤矿的静储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为34万m3,根据不同参数值进行分区,得到十采区工作面不同推进速度下的涌水量。 虽然,解析法是预测矿坑涌水量比较常用的方法,但在工程实践中,边界条件概化的失误是导致解析解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理想化要求常与实际条件相差甚远,这已成为解析法应用中的难点。 2.1.2、水均衡法 水均衡法是利用水均衡原理预测矿井涌水量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研究某一均衡期矿区地下水各收支项目之间的关系,建立地下水均衡方程,从而计算矿井涌水量。水均衡法适用于地下水运动为非渗流型且水均衡条件简单的充水矿床,对于这类矿床,可宏观地、近似地预测矿井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5]。当施工段涌水补给源有限时,也可以作为核对其他方法计算结果的一种补充性计算方法。运用水均衡法的关键是正确圈定均衡区域、选择均衡期及测定均衡要素。但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立在天然条件下的水均衡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3) 二、工程概况 (3) 三、现场情况 (4) 四、基坑涌水量计算 (5) 五、井数确定 (6) 六、降水井设计参数 (6) 七、降水井施工工艺 (6) 八、降水井施工 (7) 九、抽水阶段降水情况监测 (10)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表准JGJ59—99;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 5、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6、恒大菏泽二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7、恒大菏泽二期A地块施工图纸;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 本工程1、2#楼建筑面积为: 67143.18m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61419.08m ,商业建筑面积:5682.82m ,地下室出风井:41.28m;3#楼建筑面积为: 27878.19m(其中入口门廊面积:18.72m,商业建筑面积:2181.26m);4#楼建筑面积为: 40436.99平方米(其中入口门廊27.36平方米);5~6#楼建筑面积均为:26379.3平方米,(其中入口门廊18.72平方米),1号(1#~3#)地下室连体建筑面积:15080.61平方米;2号(4#~6#)地下室连体建筑面积:14498.3平方米。本工程地上32 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 96.80/97.80/99.55米。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现浇结构。 表2 拟建建筑物设计概况

(二)工程地质条件 《岩土工程勘查报告》揭露拟建场地属赣江I级阶地,拟建场地原始地形为水塘洼地,你见场地标高大致在18—20米。场地地形平坦开阔。场地土层上部为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层厚18米左右,基地为巨厚的泻湖相沉积层。场地至上而下分为8层,如下: ①层:素填土,层厚0.6~5.4m; ②层:淤泥、灰、灰黑色,流塑状态,饿,高压缩性,层厚0~2.7m; ③层: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软塑,稍湿~湿,中等压缩性,层厚0~3.4m; ④层:细砂,黄色,稍密状态,含粘性土。层厚1.6~4.9m; ⑤层:中砂,黄色,饱和,稍密~中密,层厚0.9~4.6m; ⑥层:砾砂,黄色中密状态,饱和,层厚1.9~9.3m; ⑦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胶结。风化作用强烈。层厚1.1~ 7.2m; ⑧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胶结。层厚0~2.5m。 三、现场情况 根据地勘提供的资料及我司对周边建筑、工地的调研,地下初见水位在0.6米~3米,地下稳定水位埋深4.5米左右为承压水。本工程场地自然地坪标高为绝对标高19.5米左右, 1#~2#楼电梯井基坑土方开挖深度为6.4米左右(绝对标高13.1米),3#楼电梯井基坑土方开挖深度为7.6米左右(绝对标高11.9米),4#~6#楼电梯井基坑土方开挖深度为9米左右(绝对标高10.5米)。结合地堪报告的数据及现场土方开挖情况,本着经济可

井点降水涌水量计算

按照初定方案,本工程除埋深较深段使用拖拉管施工外,剩余大部分需使用井点降水大开挖施工。按照设计及规范初步设计沟槽底宽1.5m,沟槽深按照最大挖深设计取4m,开挖沟槽边坡按照1:1,基坑横剖面图如附图。经地质勘探,天然地面属耕植土,其下为粉质粘土(<=-4m),淤泥质粉质粘土(<=-7.14m)、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底部为泥岩,基本都属于透水层。地下水位标高为-0.5m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施工。 1井点布设 根据工程地质及施工状况,轻型井点采用沟槽两侧单排布设,为是总管接近地下水位,井点管布设于已挖好的路床底。总管距沟槽开挖线边缘1m,总管长度 L=50×2=100(m) 水位降低值 S=4 (m) 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 H2>=H1 +h+IL=4.0+0.5+0.1×5.75=5.1(m) 采用6m长的井点管,直径50mm,滤管长1m。井点管外露地面0.2m,埋入土中5.8m(不包括滤管)大于5.2m,符合埋深要求。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 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1—23)进行计算 Q= 先求出H、K、R、x0值。 H:有效带深度 H=1.85(S,+L) s’=6-0.2-1.0=4.8m求得H: H=1.85(s,+L)=1.85(4.8+1.0)=10.73(m) 由于H0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二、涌水量的预测 拟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 1.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1+028-DK292+150段) Q = 2.74*α*W*A 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 α—入渗系数 W—年降雨量(mm) A—集水面积(km2) 参数的选用: α—入渗系数选用0.16; 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33km2 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6*1496.88*0.33= 216.56(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9(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2.74*0.16*508.7*0.33=73.59(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07(m3/m.d)。 2. 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2+150-DK293+440段) Q = 2.74*α*W*A 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 α—入渗系数 W—年降雨量(mm) A—集水面积(km2) 参数的选用:

α—入渗系数选用0.18; 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79km2 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8*1496.88*0.79= 583.23(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45(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8*508.7*0.79= 19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5(m3/m.d)。 3.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3+440- DK293+870段) Q = 2.74*α*W*A 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 α—入渗系数 W—年降雨量(mm) A—集水面积(km2) 参数的选用: α—入渗系数选用0.12; 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25km2 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2*1496.88*0.25 = 123.04(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29(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2*508.7*0.25= 41.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 0.1 (m3/m.d)。

矿坑涌水量的预测方法(水均匀法)

水均衡法 (一)应用条件 水均衡法适用于地下水运动为非渗流型且水均衡条件简单的充水矿床,如: 1. 位于分水岭地段地下水位以上的矿床 其主要特征为:地下水位一般停留在下伏弱含水层的顶端,故水层薄,水位埋藏深,变幅大、升降迅速,具有巨大的透水能力却无蓄水能力。抽水试验困难,也无效果。地下水动态与降雨直接相关。依照降雨方式的不同,形成各种尖峰状动态曲线形态,矿坑涌水量也常不随降深的增加而加大,故水位降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意义。补给区主要在矿区范围及其附近,补给路径短,以垂向补给为主。矿区地下水与区域地下水不发生水力联系,即无侧向补给。 (二)暗河管道充水矿床 (1)含水介质为孤立的暗河管道系统,通常各管道系统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互相不发生直接水力联系,有些地区的管流与分散虽有一些联系,但管流是当地地下水排泄量的60%~80%以上。 (2)含水层极不均一,无统一地下水水位,因此不形成统一的含水层(体)。 (3)管流发育地区,地表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三水转化强烈,地面难以形成长年性表流;地下水动态受降水控制,暴涨暴落;其流量与降水补给面积成正比,变化大,具集中排泄特点。 很明显,上述特征无法用抽水试验求参,难以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进行矿坑涌水量预测,同时,岩溶通道形状多变,管道组合复杂,也不适应管渠水力学的应用条件。因此,多数上述充水矿床常采用非确定性随机模型和水均衡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原理 非渗流型确定性模型-水均衡方程,是根据水均衡原理,在查明矿床开采时水均衡各收入、支出项之间关系基础上建立预测方程的。建立非渗流型确定性模型,要求勘探方法与之相适应,而加强均衡研究则是保证模型可靠性,提高参数精度的必要环节。 地下水均衡研究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地下水与降雨量的长期观测站,形成包括由钻孔、矿区生产井巷、采空区、老窿、有代表性的泉与地下暗河、有意义的地表汇水区等组成的长期观测网。为正确地圏定均衡区域,选择均衡期提供依据,为模型提供可靠的方程参数。 运用水均衡法的关键是,正确圈定均衡区域、选择均衡期,以及测定均衡要素。但是,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会遇到一个困难,就是建立在天然条件下的水均衡关系,在矿床开采过程中常遭受强烈的破坏。如强烈的降压疏干,使地下水运动的速度和水力坡度增大或因开采造成漏斗范围内巨大岩体的变形塌坍或导致大量人工裂隙的产生,大促使地表水渗入作用的加强。此外,在长期疏干的影响下,随着漏斗的不断扩展,也常导致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移,其结果不仅补给范围扩大了,甚至形成新的补给源渗入。上述种种现象,常不易通过勘探阶段对天然水均衡的研究而获得解决。但是,它也提醒我们,水均衡关系式的建立及其水均衡要素的测定,如能充分考虑开采条件的影响,也必然会大大提高涌水量预测的精度。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特点

涌水量计算案例

集水面积 集水面积是指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集水面积大都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用求积仪或其它方法量算求得,计算单位为平方公里。如长江集水面积180万 分水线图 平方公里,黄河集水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 地面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计算:复核: 引文一: 4.3隧道涌水量预测 隧道区以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隧道涌水量暂按降水入渗法和地下径流模数法进行预测计算。等深孔水文地质试验参数出来后再按地下水动力法核算。 (1)大气降水入渗法 采用公式:Q=2.74 a W A(m'/d) 采用公式:Q=2.74 a W A(m3/d) a:降水入渗系数。全隧道地表为可溶岩,裂隙发育、岩溶化程度高。DK63+165至DK64+600段洞身大部处于石英砂页岩、炭质页岩夹煤系下,考虑到断层构造影响严 重,降水入渗系数a取值0.25 ;DK64+600至DK67+651隧道处岩溶强烈发育的可溶岩中,降水入渗系数a取值0.5。W:年平均降水量,本测区取1448mm

A:集水面积。 DK63+165 ?DK64+600 段:计算集水面积2.79km2; DK64+600?DK67+651 段;计算集水面积7.32 km2; 涌水量分别计算如下: Q=2.74 汉0.25江1448^.79 =2767(m'/d)?2800 (m3/d) Q=2.74 0.5 1448 7.32 =14521(m'/d)?14500 (m3/d) 两项合计Q 平常=2800+14500=17300(m7d) 考虑到岩溶区有暗河发育并构造发育,影响入渗系数的因素可能要大,DK64+600?DK67+651段雨季涌水量期倍增系数按3考虑,DK63+165?DK64+600段按系数2 考虑; 隧道雨季涌水量Q洪=2800X2+14500X3 =5600+4350009100 (m3/d) ( 2)地下径流模数法 Q=86.4X M X A M—地下径流模数(m/d ? Km) A—为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 Km2) 测区集水面积A=10.11 (Knn)(大致估算),地下水径流模数M枯=10.3( 升/秒?平方公里)(依据都匀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则: Q 枯= M 枯X A =86.4 X10.3X 10.11 =9000 ( m3/d ) 考虑到岩溶区有暗河发育并构造发育,其雨季涌水量期倍增系数按 3 考虑 隧道雨季涌水量Q洪=9000X3 3 =27000( m3/d)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例题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例题 某厂房设备基础施工,基坑底宽8m,长12m,基坑深4.5m,挖土边坡1:0.5,基坑平、剖面如下图所示。经地质勘探,天然地面以下1m为亚粘土,其下有8m厚细砂层,渗透系数K=8m/d, 细砂层以下为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位标高为-1.5m。采用轻型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试进行轻型井点系统设计。 解: 1)井点系统的布置 根据本工程地质情况和平面形状,轻型井点选用环形布置。为使总管接近地下水位,表层土挖去0.5m,则基坑上口平面尺寸为12m×16m,布置环形井点。总管距基坑边缘1m,总管长度 L=[(12+2)+(16+2)]×2=64(m) 水位降低值 S=4.5-1.5+0.5=3.5(m) 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 H1 +h+IL=4.0+0.5+×()=5.2(m) H 采用6m长的井点管,直径50mm,滤管长1.0m。井点管外露地面0.2m,埋入土中5.8m

(不包括滤管)大于5.2m,符合埋深要求。 井点管及滤管长6+1=7m,滤管底部距不透水层1.70m((1+8)-(1.5+4.8+1)=1.7),基坑长宽比小于5,可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 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1—23)进行计算 Q= 先求出H0、K、R、x0值。 H0:有效带深度,按表1-16求出。 s’=6-0.2-1.0=4.8m。根据查1-16表,求得H 0: H0 =1.85(s'+1)=1.85(4.8+1.0)=10.73(m) 由于H0 >H(含水层厚度H=1+8-1.5=7.5m),取H0=H=7.5(m) K:渗透系数,经实测K=8m/d (m) R:抽水影响半径, x0:基坑假想半径,x0 =(m) 将以上数值代入式1—28,得基坑涌水量Q: Q= =1.366×8×(m3/d) 单根井点管出水量: q=65πdl=65×3.14×0.05×1.0×=20.41(m3/d) 井点管数量: n=1.1≈31(根)

数值法预测矿井涌水量技术规范

数值法预测矿井涌水量技术规范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矿井水文地质规程》(1 984年版)和《G B12719—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以及《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规程》、《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在总结近20年来应用数值法进行矿井涌水量预测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本煤炭行业标准,在技术内容与上述引用标准等效。 本标准由国家煤炭工业局行业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戴振学、郝旗胜、刘志中。 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负责解释。 数值法预测矿井涌水量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应用数值法进行矿井涌水量预测工作,是确定计算方案、检验计算精度、编写预测报告、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设计的依据。 2一般要求 2.1本方法可用于矿井正常涌水量、矿井最大涌水量、各开采水平的涌水量、井筒和开拓坑道的涌水量及疏干工程或专门排水装置的

涌水量的预测。 2.2计算工作前或计算过程中,掌握以下资料: ——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区域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1:5000~1:2.5万矿区水文地质图及相应的文字报告; ——1:5000矿井可行性方案开采图; ——含水层顶、底板埋深及等厚线图; ——含水层等水位线图;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受水威胁煤层顶、底板等水压线图; ——地下水水化学图; ——水文地质剖面图; ——钻孔及群孔抽(放)水试验数据; ——地下水长期动态观测数据; ——历年气象、水文资料。 2.3计算工作结束时提交的文件及附件: 工作报告:包括对所采用的数据、建立的模型、选用的参数、计算过程及结果的详细分析与说明; 图件:包括概念模型的示意图、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图、计算区剖分图、水位拟合曲线图、计算机程序流程图、初始流场图、预测曲线和流场图、涌水量动态曲线; 附件:参数识别和正演预报时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及相对应的数据文件、计算结果、水位拟合及误差分布情况,最终预测的各时段、各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Q k H S S R r r =-+-136620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Q k H S S b r =--136622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Q k H S S 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

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 b '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 Q k H S S 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b ''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 Q k 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 000.lg lg(.) h H h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数值法预测矿井涌水量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应用数值法进行矿井涌水量预测工作,是确定计算方案、检验计算精度、编写预测报告、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设计的依据。 2 一般要求 2.1 本方法可用于矿井正常涌水量、矿井最大涌水量、各开采水平的涌水量、井筒和开拓坑道的涌水量及疏干工程或专门排水装置的涌水量的预测。 2.2计算工作前或计算过程中,掌握以下资料: ——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区域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1:5000~1:2.5万矿区水文地质图及相应的文字报告; ——1:5000矿井可行性方案开采图; ——含水层顶、底板埋深及等厚线图; ——含水层等水位线图;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受水威胁煤层顶、底板等水压线图; ——地下水水化学图; ——水文地质剖面图; ——钻孔及群孔抽(放)水试验数据; ——地下水长期动态观测数据; ——历年气象、水文资料。 2.3 计算工作结束时提交的文件及附件: 工作报告:包括对所采用的数据、建立的模型、选用的参数、计算过程及结果的详细分析与说明; 图件:包括概念模型的示意图、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图、计算区剖分图、水位拟合曲线图、计算机程序流程图、初始流场图、预测曲线和流场图、涌水量动态曲线; 附件:参数识别和正演预报时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及相对应的数据文件、计算

结果、水位拟合及误差分布情况,最终预测的各时段、各节点的水位值。 3 矿井涌水量数值法预测 3.1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连接地下水实体系统与数值模型的桥梁。概念模型应包括对地下水流系统内部结构、边界条件、地下水运动状态及输入、输出条件的概化。模型概化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计算的程度。 3.2 数学模型 3.2.1数学模型是由概念模型来确定的,按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分为潜水流或承压水流模型,根据地下水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又可分为:稳定流或非稳定流,平面二维流或剖面二维流、拟三维流或三维流模型。模型中的每个变量都必须给定相应的物理意义和量纲。 3.2.2模型的边界条件按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类:水位边界(Dirichlet型)。选取水位边界应注意以下几点: a)水位边界的位置应尽可能地远离计算区内的源(汇)项,绝对不允许置抽(注)水井于水位边界上; b)水位边界处要有观测点控制,以确定边界水位值; c)在模型域中至少应有一个水位边界节点,这对保证数值模型和其逆问题解的唯一性是必要的。 第二类:流量边界(Neumann型)。选取二类边界应以隔水边界和弱透水边界为主,尽量不用A.32划成的大流量边界。在数值模型中处理大流量边界,容易造成边界附近的水位异常和整个预测结果的较大误差。因此,应尽量选取确定性较好的自然边界作为计算边界。 第三类:(Combined Boundary Condition型)。由于边界中的两个参数较难准确估值,在实际应用中应慎重。 3.2.3常用的数值方法有: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有限分析法等。根据实际条件选定算法后,必须简要说明该算法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程序设计步骤以及计算程序框图。 3.2.4对计算区的剖分(离散化)可根据不同的数值方法来选用线元、面元(三角形或四边形单元)和体积单元。在靠近抽(放)水井处水力坡度较大,剖分要加密一些,在水力坡度较少处或水文地质数据较少处可以剖分得疏一些。剖分的三角形单元一般不能出现钝角和角度很小的锐角,特别是在拟三维模

地下矿山涌水量计算实例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矿井水文地质划分为简单的、中等的、复杂的和极复杂四种类型。1、简单: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熔岩含水层,补给条件差,补给水源少或极少。单位涌水量q≤0.1。无老空积水。 2、中等: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熔岩含水层,补给条件一般,有一定的补给水源。单位涌水量0.15。存在大量老空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不清楚。 还有矿山水文地质类型: 固体矿山一般可划分为三大类型。①充水岩层以孔隙岩层为主的矿山。涌水量主要取决于岩层孔隙率的大小、岩层的厚度、分布范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②充水岩层以裂隙岩层为主的矿山。涌水量主要取决于岩体结构、裂隙发育程度、裂隙力学性质、构造的复合情况、裂隙发育的宽度、深度及充填情况和自然地理条件。③充水岩层以溶洞岩层为主的矿山。涌水量主要取决于溶洞发育情况、充填情况、地质构造、古地理和自然地理条件。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简单的、中等的和复杂的三种类型。

4.3.2 井下涌水量 (一)矿床充水因素 矿区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矿床主要矿体位于965m 以上,高于矿区最低排泄基准面标高,地形有利于排水,矿区附近无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差,大气降水是地下水补给的唯一来源。因此,矿床为裂隙充水矿床。 地下水以风化裂隙潜水和局部构造裂隙水为主,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含水层(带)一般富水性较差,水量较小。变质岩裂隙水因岩石坚硬而无含水层与隔水层。坚硬岩石裂隙充水就成含水层。厚层坚硬岩石裂隙不发育就构成相对隔水层。 (二)井下涌水量估算 (1)开采方式与中段划分 本矿为地下开采,1310m为回风水平,分7个开采阶段。在1210m 和1135m中段设置水仓。 (2)矿床充水影响因素 矿床开采充水因素有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此外旧采区积水也是充水来源之一,不能忽视。具体阐述如下。 五采区附近无地表水体。当地最高洪水位标高为1200.05m。 矿区位于区内南山基岩山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属基岩补给山区。 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存在黑山沟和云雾村沟谷,两沟谷均为季节性流水沟谷。两沟谷在夏季强降雨时,发生暂时性洪水,平时为干谷。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浅部风化裂隙潜水和深部构造裂隙水。风化裂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例题
某厂房设备基础施工,基坑底宽 8m,长 12m,基坑深 4.5m,挖土边坡 1:0.5,基坑平、 剖面如下图所示。经地质勘探,天然地面以下 1m 为亚粘土,其下有 8m 厚细砂层,渗透系 数 K=8m/d, 细砂层以下为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位标高为-1.5m。采用轻型井点法降低 地下水位,试进行轻型井点系统设计。
解:
1)井点系统的布置 根据本工程地质情况和平面形状,本基坑面积较大,轻型井点选用环形布置。为使总 管接近地下水位,表层土挖去 0.5m,则基坑上口平面尺寸为 12m×16m,布置环形井点。 总管距基坑边缘 1m,总管长度 L=[(12+2)+(16+2)]×2=64(m) 水位降低值 S=4.5-1.5+0.5=3.5(m) 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 HA?H1 +h+IL=4.0+0.5+ ×( )=5.2(m)(环状井点 I=1/10,L 取

基坑短边) 采用 6m 长的井点管, 直径 50mm, 滤管长 1.0m。 井点管外露地面 0.2m, 埋入土中 5.8m (不包括滤管)大于 5.2m,符合埋深要求。 井点管及滤管长 6+1=7m,滤管底部距不透水层 1.70m(9-7-(0.5-0.2)=1.7) ,基坑 长宽比小于 5,可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 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 1—23)进行计算 Q=
先求出 H0、K、R、x0 值。 H0:有效带深度,按表 1-16 求出。 S——水位降低值(m) ; R——抽水影响半径(m) ; s’——井点管内水位降落值 l——滤管长度(m) ; 表 1-16 S’/(S’+l) H0 有效带的深度 H0 值 0.2 1.3(S’+l) 0.3 1.3(S’+l) 0.5 1.7(S’+l) 0.8 1.85(S’+l)
s’=6-0.2-1.0=4.8m。根据
查 1-16 表 ,求得 H0:
H0 =1.85(s?+1)=1.85(4.8+1.0)=10.73(m) (当查表得到的 H0 值大于实际含水层厚度 H 时,则取 H0=H ) 由于 H0 >H(含水层厚度 H=1+8-1.5=7.5m),取 H0=H=7.5(m) K: 渗透系数,经实测 K=8m/d R: 抽水影响半径, (m) (m)
x0: 基坑假想半径,x0 = F——环形井点所包围的面积(m2) 。 将以上数值代入式 1—28,得基坑涌水量 Q:
Q=
=1.366×8×
(m3/d)

竖井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

竖井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 [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竖井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 若在竖井位置及其附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可用本方法计算竖井涌水量。 一、计算步骤 (一)根据抽水试验资料,作涌水量(Q)与降深(S)的关系吗线,即Q=f(s)曲线; (二)根据抽水试验资料,用图解法、差分法或曲度法判断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并找出相应的涌水量方程式; (三)根据相应的方程式计算与设计竖井水位降深相同时的钻孔涌水量Qi; (四)根据钻孔涌水量Qi换算成为竖井涌水量。 二、计算方法 (一)绘制Q=f(s)曲线 根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绘制Q=f(s)曲线。 (二)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的判断 1、图解法 根据已绘出的Q= f(s)曲线如为非直线型应进行单位水位降深、双对数或单对数变换。根据Q= f(s)或经过变换后的直线图形形式即可判定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 若Q= f(s),在Q,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直线型,见表1-2中图(1),即Q=qs; 若S0= f(Q)在S0,Q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抛物线型,见表1-2中图(2)及图(3);即S=aQ+bQ2,亦即S0=a+bQ; 若lgQ=f(lgS)在lgQ,lg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指数型,见表1-2中图(4)及图(5),即Q= ,亦即;

若Q=f(lgS)在Q,lg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对数型,见表1-2中图(6)及图(7),即Q=a+blgS。 2、差分法 一般凡属直线方程或直线化的抛物线方程S0=a+bQ 、指数方程、对数方程Q=a+blgS的一阶差分虽为常数,但不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曲线拟台差的大小来判断接近那种涌水量方程。选取拟合误差最小的曲线相对应的涌水量方程式,作为竖井涌水量计算的方程式。 表1 Q=r(s)曲线方程式及其适用条件(一)

涌水量计算

第三节、隧道洞室涌水量预测 一、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为取得计算洞室涌水量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钻孔提(抽)水试验,利用提水试验和抽水试验结果,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及相关计算公式,大部分按潜水非完整井计算出提水的渗透系数K 抽水,另外根据提水后的恢复水位与时间的关系,即s~t 关系计算出恢复的渗透系数K 恢复 ,并参照当地岩性的渗透系数K , 将该三种方法求得的渗透系数K 值并结合钻探过程中冲洗液的消耗量,岩体的破碎性、岩性的矿物组成及充填胶结情况,给定一个建议的渗透系数K 值。求得水文地质参数, 其提水时K 值计算公式如下: K= 2 2) lg (lg 733.0h H r R Q --ω 其中:K ——渗透系数(m/d )。 Q ——出水量(m 3/d )。 R ——影响半径(此值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二版表9-3-12查得) r ω——钻孔半径(m )。 H ——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 h ——抽水稳定时含水层的厚度(m )。 恢复水位计算渗透系数K 值公式如下: ()2 12 ln 25.3S S t r H r K ωω+= (完整井) 其中:K ——渗透系数(m/d )。 r ω——钻孔半径(m )。 H ——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 S 1——抽水稳定时的水位降深(m )。 S 2——地下水恢复时间t 后水位距离静止水位的深度(m )。 t ——水位从S 1恢复到S 2的时间(d )。 具体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见附表5:钻孔提(抽)水试验渗透系数(恢复水位)计算成果表。 二、洞室涌水量的估算方法 (一)、洞室涌水量的补给来源 为了更准确预测隧道洞室涌水量,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绘,并分析洞室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含水岩性的空间分布、富水性,结合钻孔对地下深处地质情况的揭露,参考物探测井成果,我们认为隧道洞室涌水量的补给来源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 .洞室影响范围内汇集的大气降水渗漏补给量; b .洞室附近地下水的补给量(包含隧道上行线、下行线间含水层的静储量及洞室两侧地下水的侧向补给量); c .地表水流过洞室上方时的渗入补给量; d .地表水通过节理裂隙、断层破碎带给洞室的侧向补给量; e .断层破碎带导入洞室的地下水量。 (二)、洞室涌水量的估算方法 根据以上对洞室涌水量补给来源的分析,结合隧址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隧址区气候、大气降雨等特征,本次计算我们按隧道开挖正常涌水量及特大暴雨、地表水沿断层或溶洞导入洞室等极端特殊情况下极端涌水量两种情况考虑。 1、正常涌水量 正常涌水量的计算我们选择以下的计算方法: (1)大气降水入渗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