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心亭看雪(答案)

湖心亭看雪(答案)

湖心亭看雪(答案)
湖心亭看雪(答案)

《湖心亭看雪》专题测试(100分)

一、填空。(18分)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朝代)的张岱。

2.文中正面写雪大的句子是:,侧面表现冬雪寒冷静寂的句子是:。

3.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

4.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

5.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6.最能表现湖心亭知己相见的意外惊喜的语句是:。

7.文中体现舟子俗人之见的句子是:。

8.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相映衬的句子是:。

二、选择。(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

..的一项是( C )

A.崇祯.(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

B.铺毡.(zhān) 沆砀

.. (hàng dàng) 长堤.(dī)

C.更.(gēng)定强.(qiáng)饮拏.(ná)一小舟

D.与余舟一芥.(jiè)帘旌.(jīng) 徙倚

..(xǐ yǐ)

2.下列加点词意思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B )

A.湖中人鸟声俱绝.夜久语声绝.沿溯阻绝.

B.独.往湖心亭鳏寡孤独.无独.有偶

C.莫.说相公痴爱莫.能助莫.言下岭便无难

D.惟长堤一.痕而或长烟一.空上下一.白

三、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3分)

1.湖中 /焉得 /更有此人

2.余/ 强饮三大白/ 而别

3.莫说 /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四、解释加点词。(15分)

1.俱.绝:全,都

2.拏.一小舟:撑(船)

3.是日

..更定矣:这天 4.拥毳衣

..: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5.雾凇

..:水气凝成的冰花 6.一芥.:微小的东西(一芥,一叶。)

6.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8.上下一.白:全

9.长堤一痕.:痕迹 10.焉得

..:哪能

11.更.有此人:还 12.强.饮:尽力(强饮,痛饮。)

13.客.此:客居 14.莫.说:不要

15.及.下船:等到

四、翻译句子。(12分)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

看雪。

3.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

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

人呢!”

5.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五、问答题。(26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写出了路无人行,天无鸟飞,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概括了西湖的雪景特点,为下文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2分)

①交代赏雪归来,保持游记的完整性;②借舟子的话称赞“我”痴迷于天人合一的

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③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的什么性格?(4分)

与“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性格。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分)

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 5.请赏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 作者抓住雪景的特征,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由远及近地勾勒出一幅意境 绝妙的山水画,传达出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4分)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7.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3分)

(1)金陵人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写出了巧遇知音、醉情自然的意境,也是作者写“痴”的一部分。 8.写一句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句,并注明作者。(2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六、对比阅读。

(一)阅读《三峡》和《湖心亭看雪》完成1—5题。(1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 .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

B .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 .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4.《三峡》和《湖心亭看雪》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三峡》采用的是大笔点染 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湖心亭看雪》写景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2分)

5.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三峡》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完成1—3题。(11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考虑 (2)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 (3)相与步于.中庭 在 (4)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3.根据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文 时间

景 情 《记承天寺夜游》 (1) 夜晚

月景

闲情

《湖心亭看雪》

更定

(2) 雪景

(3) 痴情

(三)阅读《湖心亭看雪》《西湖》完成1-3题。(9分)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袁宏道《西湖》) 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4分)

《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手法写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参考答案:

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1.(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语意相近即可)

参考答案:

20.⑴考虑、想到⑵我⑶在

21.⑴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⑵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 雪景痴情

【答案】12.(1)这里指飞奔的马(只解释为“飞奔的马”亦可)(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只解释为“酒杯”亦可)(每字1分,共2分)

13.C(2分)

14.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襄”、“沿”、“溯”必须翻译正确,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2分)

15.大笔点染;白描。(每空1分,共2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1分)。(甲文若只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给0.5分。2分)

《湖心亭看雪》“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比较阅读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比较阅读 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参考答案: 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8.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19341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19341 《湖心亭看雪》练习(1)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张岱,字__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和《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二) 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9.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0.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1.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12.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3~15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13.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14.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5.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16.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顾安所得酒乎?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孙期传》对比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答: 12.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2分) 答: 13.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 答: 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 分) 答: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

(2014·徐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杭州城

湖心亭看雪》阅读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 砀沆 ..(???)(???)???????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 ???????????????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 .. 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⑩及.下船??????????????? 3.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 字,号,?明末清初?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4.填空。 (1)看雪的时间: (2)看雪的地点: (3)看雪的人物: (4)看雪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 (6)看到的雪景: 二、阅读 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最新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 26—— 29题。(14 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 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 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 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 明日乃还。 (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 [ 注 ] 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 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 (1) 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 (3) 濯足于惠因涧 ( ) (4) 27.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2 A. 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 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 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 (1)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中,“ __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 上,“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4 分) (二) 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 !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张岱《湖心亭看雪》 ) 【乙】从武林门而西,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 才一举头, 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 上下一白 ( ) 谒 辨才于朝音堂 ( ) 分)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 家。(1 分)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在文中的意思。(2 分) ①是日更定矣( ) ②余拏一小舟( ) ③拥毳衣炉火( )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2 分) 答: 4.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 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 准确工整地 抄录下来。(2 分) 答: 5.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 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 属于 哪个角度的描写?(3 分) 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 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 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水中有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4)雾淞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分)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16.【乙】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示例一: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惟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14分) 甲.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 26.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 (二)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 (2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3. 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 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4.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 答案:.( )考虑、想到 ()完全没有了 )尽力()于是,就 22. (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他们 很高兴的说,湖上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 (4分。每小题2分) 23. ( 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2)冰花弥 漫 水天一色(2分) 24. 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 痴情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翻译画线句子。(4分) 绝: 遂: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练习及答案

(二)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3分) A.余挐.一小舟(撑)/更定.(结束)/拥毳.衣(鸟兽的细毛)/雾凇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B.晓雾将歇.(消散)/衣不足.惜(足够)/强.饮三大白(勉强)/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C.标.枪舞刀(举)/素湍.绿潭(急流)/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为.火所焚(被) D.以.此夸能(凭借)/不以.疾也(认为)/晴初霜.旦(下霜)/两膝相比.者(靠近)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3分) 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沸腾)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 C.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D. 更有痴似相公 ..者(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文末的“痴”与开头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作者写雪景,用“湖中人鸟声俱绝”,使我们从听觉上感受到大雪的威严,用“雾凇沆砀”形容湖上雪一片弥漫,混茫难辨,从形态上描写大雪飘扬;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色彩上写雪下之久之大。 (用原文回答)(2分) 4、翻译下面句子(3分)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下列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D )(3分) A、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独往湖心亭看雪。”句中的“独”字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C、本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了《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湖心亭看雪》有所帮助,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于读原文之后,做一做练习题,以增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学习,关于《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和参考,祝大家学习进步!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目: 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_。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2、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3、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4、作者喜爱这山水美景,有遇到知音的喜悦和自己的高雅情趣。 痴的含义: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压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们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的的文言文学习和练习有所裨益!

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 26——29 题。(14 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是夕, 天宇开霁, 林间月明, 可数毫发。 遂弃舟,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 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 木深郁, 流水激激悲鸣, 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 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 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 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4 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 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 ”直接表明 环境都很幽寂。(4 分) 参考答案: 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7.C 28. (1) 我划着一叶扁舟, 穿着毛皮衣服、 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 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皆寂不闻人声

《三峡》《观潮》《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三峡》《观潮》《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节选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乙文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阻断,隔断;有的 2.(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 (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4.山险水急三峡景; 5.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14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 (二)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

《湖心亭看雪》《黄州快哉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6~9题。(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①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②,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miǎn):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 ③一舍:三十里。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2)拥毳衣炉火拥: (3)其势益 张益:(4)余兄子瞻名之曰名: 7. 对文中画破浪线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C.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9.甲乙两篇文章同写远望之景,描写方法却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6.(4分)(1)消失(2)裹,围(3)更加(4)命名,取名 7.(3分)C 8.(1)(2分)(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2)(2分)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9.(5分)甲文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简笔勾勒出一幅苍茫浩渺的西湖雪景图;乙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江涛汹涌、风云变幻,再写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描绘了雄伟壮阔的景象。

《湖心亭看雪》阅读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及答案 篇一:阅读试卷及答案 阅读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 砀沆()()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⑩及下船.. 3.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明末清初山阴人,明亡后不仕。4.填空。 (1)看雪的时间: (2)看雪的地点: (3)看雪的人物: (4)看雪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

(6)看到的雪景: 二、阅读 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案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a zhān qiánɡ} (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 .陶庵梦忆;张岱; 宗子;陶庵 ; 凌晨;湖心亭;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寂静、空旷、混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