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第四章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第四章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第四章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第四章隋唐五代语文教育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60年后周被宋取代。在这不到400年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强大再到分裂的过程。581年,隋文帝灭北周,建立隋朝(581年-618年)。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实行了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得连绵不断的战事得以休止,出现了全国安宁的局面,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18年-907年)。经过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励精求治,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高峰。但盛极而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就逐渐衰微了。由于地方割据势力的不断强大,唐朝灭亡,中国又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

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国内南北文化的汇合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再加上统治者的重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灿烂辉煌的局面。唐代继承并发展了建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使之逐步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也在隋朝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由于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与语文教育关系密切,所以我们下面将其单列一节进行叙述。唐代的文学发展如百花怒放,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涌现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的史学、科学、艺术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唐都长安成为了当时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新罗等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和僧徒来长安学习文化。

五代十国虽处在分裂混战中,但由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也使得原来比较落后的楚、闽、南汉等地区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隋唐五代的教育植根于这一时期灿烂的文化之中,作为这一时期封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更是依靠吸吮其丰富的营养而逐步发展。

第一节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

一、科举制度

隋朝废弃了魏晋以来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的办法,实行以才选人。原来没有秀才、明经两科,隋炀帝增设了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虽然,隋朝的进士科举尚未严格化和制度化,但它毕竟科举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开端,它在中国选举考试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科举时代。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它发展于唐,定型于明,完备于清,衰废于清末。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唐太宗实行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并重的指导方针使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武则天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和武举的先例,还采取了糊名考试的办法。到了天宝年间,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的内容已基本确定。考试的形式业已定型。科举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士制度了。

在唐朝的常科、制科和武举中,实际上经常举行的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科。现简要介绍如下:

1、秀才科。注重选拔博识高才、出类拔萃的人物。隋唐均以此科为最高。但由于要求严格,造成了报考人数较少的局面。唐高宗永徽二年,废除了秀才科,以后偶开此科,但及第者很少。

2、明经科。注重考核儒家的经义。考试的形式有帖经,口试和时务策,其中最重视帖经,可见此科主要考察人们的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注疏,一般都能通过,所以有“三十老明经”

的说法。

3、进士科。注重诗赋。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考试包括帖经、试杂文和时务策三场。杂文,即作诗赋各一篇,必须洞悉文律。进士科考试逐渐偏重于以诗赋取士,不仅体现了唐诗繁荣,而且又促进了唐诗的进一步发展。

4、明法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5、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字理论和书法。

6、明算科。注重考核算术。

在以上几科中,统治者非常看重进士科,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缀行而至,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同时,进士科也最受士子表睐,《唐摭言》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但进士科录取人数有限,《全唐诗》中有“桂树只生三十枝”,反映了进士科每年录取的名额不超过30个左右。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有二,一是“生徒”,即当时在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上学的在校生。只要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便可以直接参加省试。二是乡贡,即不在学校上学的社会知识青年欲参加科举考试的,可以向所在州县府报名。唐代科举考试考的步骤是:乡试(州县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考试)――吏部考试。

科举制度自产生后,就不断地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200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口试、帖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口试。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题。这种考试方法比较灵活,但随意性较强,有复查无凭的缺点,容易给一些考官和考生提供联合作弊的机会。

2、帖经。把所试的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住三字,令应试考生填出来。这种类似于现代的填空的帖经,主要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对考生的其他能力是无法检查的。

3、墨义。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不需要考生发挥自己的思想,只需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这种方法也主要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

4、策问。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类似于政治性的论文。相比前几种方法来说,这种方法能够考查出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能够促使考生开动脑筋去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

5、诗赋。要求考生当场做诗赋一篇,主要考察考生文学修养和文学创造能力。诗赋考试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唐诗繁荣发展,唐诗的发展盛行也促使诗赋考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从与政治、教育关系来说,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具有以下几方面进步作用:第一,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二,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第三,科举制度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统一的考试内容必然促使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学校教育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学校种类之齐全,管理之严密,生徒之众多,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学校教育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典型。

隋文帝为了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国子寺和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隋炀帝时期,中央和地方官学之规模超过了前时期。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唐朝学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唐高祖于618年恢复了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共有300多名学生。地方州县也恢复招生。唐太宗极为重视文教事业,先后令颜师古校定《五经定本》,孔颖达负责编纂《五经正义》,以此为教材颁行天下。

628年恢复书学,629年,又将医学推广到州府。632年,开设了律学。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央官学的发展出现了高潮。据《通典》记载:“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予经业。无何,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弟子请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用。”武则天时期,出现了学堂荒芜的局面。唐玄宗颁布《求儒学诏》,鼓励人们读经习礼。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里有里学,乡有乡学,府州县有府州县学,中央有中央官学,还允许私人办学。到了开元和天宝年间,唐朝的学校教育发展到鼎盛时期,封建教育制度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形态,具有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体系。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乱,统治者无暇顾及学校教育事业,学校教育便日趋衰落了。

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学已实验分科教学。隋朝的中央官学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书学、算学等五学。唐朝的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广文馆。此外,还有隶属于门下省的弘文馆和隶属于尚书省的崇玄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习内容分《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五个专业,兼习《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皆须兼通,暇习隶书,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间习时务策。书学的学习内容是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其余字书兼习之。弘文馆的学习内容是学书法,兼经史。崇玄学的学习内容是《道德经》《庄子》《列子》等书。从学习内容看,大都是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儒家学说仍占主要地位。

除官学外,隋唐时期私学也很发达。隋朝的王通就是弟子遍天下的名师,其他著名的有教授文字学的曹宪,教授《文选》的李善,教授经学的颜师古和孔颖达,教授文章的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教授了很多学生,有些学生也成了当时的学问家。由于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教授诗歌也成为家学和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唐代的私学具有不同的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较广,已成为唐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首先,科举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因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职、名位,所以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都强烈要求进学校读书,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繁荣和发展。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学校里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并钻研儒家经典,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里流行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对于造成当时“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都具有积极意义。科举考试中的明法、明算、武举等科也对当时学校所出现的重文轻武、重文轻算的陈规陋习进行了一定的冲击,这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学校的学习内容受到科举的限制,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和附庸。科举注重文辞,所以学校也注重文辞,而少实学。科举注重帖经、墨义,而学校也采用这些考试方法,结果养成学生只求记诵不求义理的读书习惯。所以在科举支配下的学校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只注重文辞、空疏无用、缺乏实际才能的人才。

四、留学生

在我们谈到隋唐五代的文教事业时,留学生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由于文教事业的发展,唐朝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四邻如高丽、百济、新罗等国相继遣子弟请入国学。在长安的外国留学生甚多,最多的是日本学生。据史籍记载,日本从607年开始,就随同遣隋、遣唐使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每次随遣唐使来中国的留学生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在长安的日本留学生,至少留住数年,多则到二十余年,三十余年,像隋末来中国,唐初归日本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就留学达32年。在长安的外国留学生中,除日本外,新罗的学生也很多。据《旧唐书》记载,开成五年一次归国的新罗留学生就有一百多人。

留学生的任务是传植文化,在学习、传播唐文化方面,高向玄理、南渊请安等人把唐代的律令制度介绍回国,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就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唐德宗时,至中国学法

律归国的大和长岗与著名的归国留学生吉备真备,依唐制删定日本律令,矫正差误。在学术文化的交流方面,留学生更是重要的媒介。吉备真备随遣唐使来长安,留住17年,精通汉语文,归国后取汉字偏旁,制成片假名,是为日本有本民族文字之始。唐文化以儒学为核心,经留学生的学习和传播,儒学在日本的影响也相当大。如日本在大学寮设明经科,以孔颖达《五经正义》为教授课本。由上述可见,留学生在学习和传播唐文化方面,确实起着重要的渠道作用。

第二节识字教学

一、识字教材

(一)前代编写,仍然沿用的识字教材。隋唐五代时期的识字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过去的成果,如《急就篇》《千字文》等。

《急就篇》在唐代仍被作为识字教材。但因为传写久了,错字、别字不少。颜师古就参校皇象、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等书写的本子详加订正,共32章,并做注释。他在《急就篇注叙》中说:“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犹竞习之。”可见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在唐初民间还相当盛行。

《开蒙要训》这本书在敦煌石室保留下来不少抄本,其中有一种被收在《敦煌掇琐》里。《敦煌掇琐》本没有序跋,书末是“天成四年九十八日敦煌郡学士郎张”。天成是五代后唐明宗的年号,四年为929年。由此可见,这本书在五代还在被传抄。

《千字文》在隋唐时期相当风行。《唐摭言》记载:“顾蒙,宛陵人,博览经史,慕燕许刀尺,亦一时之杰。------甲辰淮浙荒乱,避地至广州,人不能知,困于旅食,以至书《千字文》授于聋俗,以换斗筲之资。”[①]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唐代书法家怀素、高闲等人所写的《千字文》。不仅作为课本,《千字文》的语句当时在社会上也广泛流行。《太平广记》引唐人侯白作的《启颜录》中《千字文语乞社》一文,有“窃闻政本于农,当须务兹稼穑。若不云腾致雨,可以税熟贡新。------”[②],共用《千字文》46句。此外,还有这样的记载:“唐阎立本善画,后拜右相,而姜恪以战功为左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嘲。”[③]

(二)这段时期新编写的识字教材。这主要包括训诫类知识读物、历史故事书、杂字书和常识问答书。

1、训诫类知识读物。这类识字教材由抄集一些名言谚语而编成,目的是对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思想教育。

《太公家教》是现存最早的这一类识字教材,出于敦煌遗籍。在敦煌所出的古写本内,《太公家教》大概算是最多的一种,多达几十个不同写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收在《鸣沙石室佚书》里的一本。《太公家教》这本书,唐李翱的文章就提到,他说:“义不主于礼,言不在于教劝,而词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辞章不能工,有之矣,刘氏《人物志》、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④]宋人胡仔《渔隐丛话》十五引严有翼《艺苑雌黄》说:“杜荀鹤《唐风集》中诗极低下,如要知前路事,不及在家时;不觉裹衣成大汉,初看骑马作儿童,前辈方之《太公家教》。”[⑤]宋人王明清认为:“世传《太公家教》,其言极浅陋鄙俚,然见之唐李习之文集,至以《文中子》为一律。观其中犹引周汉以来事,当是有唐村落间老校书为之。”[⑥]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来,历来的文人学者对《太公家教》都很鄙视;但是,可以看出来,这本书从唐到宋,在社会上流行非常广泛,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种蒙书。

《太公家教》的目的侧重于对学童进行封建思想教育,所以它的内容大多是讲些为人处世之道。文字很通俗,夹杂不少俗语,有些地方确实牵强不通,抄本里错字漏字也多。它的一些内容是吸取古书上的话,如“三人(抄本此处多一同字)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此处误作盖)之。”是《论语》的内容。又如“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则是径抄《千字文》。它的大多数内容,似是当时的俗谚格言,其中一些一直流传下来,甚至直到现在,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贪心害己,利口伤身”,“落网之鸟,恨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等。所以向达称此书为当时“一部格言谚语的汇海”。此书在编法上的特点是:既吸取古书上的话,也吸取流行的谚语,尽量做到通俗好懂,多用四言韵语编成,以使儿童容易念,容易记。

就《太公家教》的思想内容而论,它是充满了忠君孝亲、隐恶扬善、委曲求全、明哲保身等那一大套。这些封建思想意识和逃避现实的思想意思,窒息了人们的呼吸,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加强了封建统治。也许正是它投合了封建社会的需要,再加上编法通俗浅显、平易近人,所以能在千百年间广泛流传。通过王重民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太公家教》在历史上的流传情况。他说:“《太公家教》是从中唐到北宋初年最盛行的童蒙课本。大概说来,自从第八世纪到第十世纪末年(750——1000)通用在中国本部;第十一世纪到第十七世纪(1000——1650),还继续不断的被中国北部和东北的辽金高丽满洲各民族内说各种语言的儿童所采用。”[⑦]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这类识字教材除《太公家教》外,还有《新集文词九经钞》。《新集文词九经钞》也是敦煌遗书,作者不详,巴黎藏有此书两卷。王重民先生说,此书“杂辑九经诸子中佳言粹语,颇有助于修身,盖在《开蒙要训》之上,为入德之门也。卷内刘通、刘会之言,《九谏》、《要决》之书,与古经史并引,而其人不见于正史,其书亦未见著录,则并当时社会上通行之蒙书也。”[⑧]王重民先生抄录了此书的自序,序中说:“包括九经,罗含内外。通阐三史,是要无遗。今古参详,礼仪咸备。忠臣孝子,从此而生;节妇义夫,亦因此起。”[⑨]可见,这是一本着重向学童进行封建思想道德教育的书。

总之,训诫类的知识读物,尤其是《太公家教》在封建社会影响很大,但就其内容而论,大多无足取;就其方法而论,应值得注意。把前人流传下来的和当时流行的格言谚语编成浅近易懂、流畅上口的儿童容易念、容易记的韵语读物,这种方法,在我国封建社会,在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识字教育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诵读这些格言谚语接受封建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识字和巩固早期识字成果的过程。今天我们来研究它,就应该抛弃其糟粕,吸取合理的成分,来丰富我们的识字教学。张志公先生曾说:“我们应该编出更多的内容既健康,语言形式又为儿童所喜爱,容易念、容易背,一经上口终生不忘的一些读物。”[⑩]

2、历史故事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历史故事书,如《蒙求》、《兔园册》、《籯金》等。这些书的作者沿用南朝隶事的作法,将典故编成对偶押韵的句子,以供蒙童学习。在学习这些教材的过程中,蒙童除识字外,还获得历史故事知识。以历史故事知识为主要内容来编写蒙书,教儿童诵读、记忆,这是古代蒙学一个新的发展。

《兔园册》,书佚,现仅存半篇序文,见《鸣沙石室佚书》。据宋人晁公武的记载说:“《兔园策》十卷。唐虞世南奉王命纂古今事为四十八门,皆偶俪之语,至五代时行于民间村野,以授学童。”[11]但王应麟的记载与此不同,他说:“《兔园册府》三十卷。唐蒋王恽,令僚佐杜嗣先仿应科目策,自设对问,引经史为训。恽,太宗子,故用梁王兔园名其书。”[12]因此,这本五代村塾盛行之书,是虞世南编写,还是杜嗣先编写,还未可知。但根据上述的记载和其它一些资料,也许我们可以假定,曾经有过两种本子,至少其中之一是用“偶俪之语”记“古今事”,并且广泛流行在民间,用作蒙学读物的。原书虽然已经无法见到,然而我们不难从《蒙求》和别的一些类似的蒙书中看出它的影响,可以说《兔园册》是这一类识字教材的滥觞之作。

《蒙求》也是中唐到北宋最为通行的童蒙课本,作者为唐代李翰。清代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发现了好几种古本的《蒙求》。其中之一是卷子改装本古抄《蒙求》一卷,开头有唐代饶州刺史李良在天宝五年(746年)写的《荐蒙求表》说:“窃见臣境内寄住客前信州司仓参军李瀚,学艺淹通理识,精究古人状迹,编成音韵,属对类事,无非典实,名曰《蒙求》,约三千言。----司封员外郎李华,当代文宗,名望夙著,与作序云:不出卷而知天下,其《蒙求》哉。”[13]由此

可见,《蒙求》成书大约在公元746年前不久。《蒙求》正文2384字,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医药、占卜、民族、战争、动物、植物等诸多方面。全书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传说人物的故事,有的表现某种可取的言行,有的带有激励劝勉的意味,有的是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允聚萤。屈原泽畔,渔父江滨。其中很多成为后来《三字经》《日记故事》《龙文鞭影》《幼学》等取材的来源。此外,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和古代寓言,如:女娲补天,长房缩地。墨子悲丝,杨朱泣歧。还包括一些纯知识性材料,如:杜康造酒,仓颉造字。程邈隶书,史籀大篆。蒙恬制笔,蔡伦造纸。从《蒙求》的思想内容上看,当然免不了宣扬封建思想意识的东西,但是跟古代许多蒙书加以比较,可以发现李翰《蒙求》中那类毒素很重的东西比较少,而取材面相当宽广,思想境界相当开阔。从编写特点来说,《蒙求》全文由四字句组成,这些句子是主谓结构,每两句为一组,互为对偶,包括两件性质相近的故事。逢双句押韵,每八句押一个韵,如开头八句: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最后四句不包含典故,单独押韵:浩浩万古,不可备甄。芟繁摭华,尔曹勉旃。可以说《蒙求》是属对类事,整齐押韵。这本书在集事时,不像《兔园册》那样纂古今事为48门,而是不分门类,把592个典故组成一篇完整的四言诗。这是一种创新,对于儿童的记诵也更方便一些。《蒙求》在蒙学史上是一部可与《急就篇》、《千字文》前后辉映,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从历代注释《蒙求》者之多,以及大批蒙书都采用《蒙求》的编法和名称,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这类识字教材还有《籯金》和《略出籯金》。敦煌遗书中有李若立撰《籯金》,序中说:“于是采摭诸经,参详众史,纂当时之行事,绢随物之恒务,庶无烦博览,而卒备时须。举其宏纲,撮其机要,合成百篇,分为五卷。先录其事,后叙交,名之籯金,故录云耳。”[14]这是作者自述纂书体例。“盖此编分类隶事,亦《兔园册》之伦。”[15]此外,敦煌还发现《略出籯金》写本,写者为唐末敦煌张球,对李氏《籯金》稍有删改。

总之,以《蒙求》为代表的历史故事书,大多是由对偶押韵的句子组成,每句包含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传说人物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故事大多由老师来讲,但由于有故事,就提高了儿童的兴趣,再加上语言整齐押韵、便于诵读,孩子们很容易地把那些简单的句子背下来,记住了这些句子,又可以回过头去帮助记忆那些掌故。这样既达到了识字的目的,同时又增长了儿童的知识,为下一步阅读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太公家教》和《蒙求》等韵语知识读物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国古代蒙学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结果。经过早期的集中识字后,孩子们记住了一定数量的字。然而,这些字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在不完全理解意义的情形之下记住的,当然不巩固。所以在早期集中识字后,就需要采用某种方法,来巩固集中识字的成果,进一步扩充识字范围,并且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为下一步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太公家教》和《蒙求》等充当了这个在早期集中识字和读“经”读“史”之间过渡的任务,并且比较成功。

3、常识问答书和杂字书。这一时期的识字教材还有常识问答书《杂抄》。《杂抄》敦煌有几个写本,其中一个题云:“《杂抄》一卷,一名《珠玉钞》,二名《益智文》,三名《随身宝》。”卷尾又题:“《珠玉新钞》一卷。”[16]

《杂抄》纂集时间大约是在贞观之后晚唐之前。书的内容包括当时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实际有用的知识。体例是分若干标题,设为问答。卷首的几个标题是:“论三皇五帝”,“论三川八水五岳四渎”,“论九州九经三史三才”等。每个标题下面再分项设为问答,如:“何名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何姓?伏羲姓风,神农姓姜,黄帝姓姬。何名四渎?江淮河济。各出何山?江出泯山,河出昆仑山,淮出桐柏山,济出王屋山。何名三史?《前汉》《后汉》《东观汉》。”它有个标题叫“经史何人修撰制注”?开列25种书的作者和注释者,包括经史子集和童蒙读物。王重民说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个推荐性的学习书目”,它密切结合实际,选择最实用的书籍和最通行的注本,十分符合当时一般读书识字的人的需要。[17]《杂抄》是唐末农村和城市居民中

流行很广的一部知识问答书。从又名《随身宝》来看,它大概是供学童随身携带、临时查阅的。通过查阅此书儿童不但可以识字,而且还可以获得一些实际有用的知识。

这一时期新编写的杂字书主要包括《俗务要名林》和《诸杂字》。

《俗务要名林》是敦煌遗书,见《敦煌掇琐》,无编撰者姓名。书分菜蔬、饮食、杂畜、舟、车等19部,每部排列常用词(单音、双音都有),逐词注音(用反切或直音),有的还有简单的注释。如“辖,轴头铁。”就内容来看,这是传统的分类词汇,可备查考,不适宜作识字课本,但是后来有些杂字书跟它的编法很相近。

《诸杂字》也是敦煌遗书,见《敦煌杂录》,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306字,都是民间日用杂字。大体上按事物分类编排,没有组成语句。在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几种杂字书中,它的编法与后世的杂字书最相类。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为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编写的一些正字形的书,如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和张参的《五经文字》。

《干禄字书》,顾名思义是为应试作官的人编写的。它提供了官场应用的字体标准,同时也指出哪些字可用于日常生活中,哪些字可用于著述和碑碣,颜元孙把字分为通、俗、正三体,他在《干禄字书》自序中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藉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远,用以施表、奏、笺、尺牍、判状,故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无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这样就给各种文体规定了应用范围,对于汉字书写使用的规范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经文字》是适应读经与科举的需要编写的。编者张参在《序例》中说:“考功礼部,课试贡举,务于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之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字失六书,犹为壹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矣。”因此,他奉命根据《说文》、《字林》及石经残本等资料,考订字形,以存“本真”。全书收字3235个。在分类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分部,而是新编为一百六十部。《五经文字》以正字为主,个别字也标注读音,也有只释义的。

二、识字教学方法

从上述的识字教材来看,这一时期的识字教学方法主要是两种:一是集中识字;二是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封建思想教育相结合。采用这两种方法,有个先后顺序。在早期的识字教学中是采用集中识字,而在进一步的识字教学中,则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

集中识字是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作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集中教儿童认识一定量的字。这是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千百年来,前人一直采用这个方法,不肯放弃。

在经过集中识字后,前人就采用了上述第二种方法,就是让儿童在读《太公家教》、《蒙求》等韵语知识读物的同时继续接受识字教育。采用这个方法,儿童可以巩固已识的字,还可以继续学习新字,并学到一些必要的常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节写字训练和和书法教育

一、写字训练

写字训练是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唐代以前,识字和写字用的是同一套教材,像《急就篇》《千字文》既是识字课本,又是写字课本。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供学童习字用的教材。刘复《敦煌掇琐》中记载有:“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屯(该书编者注:‘以下字迹模糊,不可读。’)”,这就是当时民间的写字教材。

从这部教材的和上述的识字教材来看,儿童写字和识字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儿童学写字,就必须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基本结构练起,而为了集中识字,教材里的字就不能完全按照笔画的多少难易来安排。如果儿童跟着识字的速度学写字,那就会使他们一开始就学写很多

难字,对他们来说,这是有困难的。所以写字和识字的步调不完全一致是在所难免的。

二、书法教育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社会的重视,唐代的书法艺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由陈入隋而终于唐初的书法家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是学王羲之和王献之,各有所得。欧字,骨气劲俏,法度严整,虞的书法“内容刚柔”、“姿荣秀出”。继欧、虞后,有褚遂良和薛稷。盛唐的颜真卿,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体“气势雄浑,形体敦厚,方严正大,面貌一新。”柳公权的字谨严而又有开阔疏朗的神致。所以人称“颜筋柳骨”。此外还有善篆书的李阳冰、善隶书的贺知章、善草书的张旭、怀素等。他们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精品。

唐代的书法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唐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弘文馆、崇文馆,都有书法学习的内容。国子、太学、四门的学生有写字练习,写字每天写一幅。为了使书写正确、符合规范,还要学《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书。弘文、崇文两馆的也都要兼学书法,和国子学一样。书学的学生专业就是学习书法,学习《石经》、《说文》、《字林》,兼习其他字书。这些学生限三年学完《石经》三体,两年学完《说文》,一年学完《字林》。书学教师有博士两人,助教一人。学生学习期间每十天放假一天,放假前一天考试。另外还有岁考,考试全年学习内容。

在唐代的地方学校和私学中,学生往往也要学习书法。在私学中以书法相授受的为数不少。如虞世南从智永学书,又传给他的外甥陆柬之。这时产生了不少书法理论和书法教育的文章,重要的如虞世南的《笔髓论》,李世民的《笔法诀》,张怀瓘的《书断》《六体书论》《玉堂禁经》,徐浩的《论书》等。其中有不少总结学书经验的言论,如:“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则实,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18]“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不去,能何有焉。”[19]教学法的研究也有进展。张怀瓘谓教学书法,“唯宜指陈妙理”,“如不知东都,惟须指示东都之道,日行远近,随其筋力。”他还说,教书法要“顺其性,得其法。”“如人面不同,性分各异,书道虽一,各有所便。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弃。”“是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未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20]

第四节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材

在这一时期,经书仍然是主要读物。唐代有了“九经”的名称,九经是《易》《书》《诗》加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礼记》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这样划分是为了适应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需要。因为唐代明经、进士的考试都要试帖经,这种考试要求“文注精熟”,所以多数士子必须读经。

这段时期有一批语文学家,为了后学读书的方便,新撰了一些古书注释本。这些书都是语文教学用书。其中有些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经典释文》由陆德明撰。陆德明,字元朗,苏州吴人,经历了陈、隋、唐三朝,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这部书的撰写时间是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这是他任国子助教时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经典释文》第一卷是叙录,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四个部分。序说明著书的原因,条例说明编纂方法,次第说明所收各书的安排顺序和理由,注解传述人介绍各种经典的传授源流和注家。这一卷是全书的纲。从第二卷到三十卷依次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著作作了音义。《经典释文》是一部音义之书。所谓音指辨音,所谓义指释义。这部书有注音,有释义,有考订校勘。注音采用汉魏以来230

馀家的音切,释义博取隋以前的诸家训诂,并考证文字异同。《经典释文》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确定读书的正音规范。

《五经正义》由孔颖达撰。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我国唐初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因其学识渊博,被唐太宗所赏识,遂入国子监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及国子祭酒等职。638年,唐太宗令孔颖达等经学家撰疏《五经》义训,企图结束诸家对儒家经典注疏不一的局面。三年后,此项工作完成,奉诏名《五经正义》,钦定为全国统一教材。《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五书,共223卷。孔颖达是经古文家,他作的疏,《周易》用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传,《毛诗》用毛传郑笺,《礼记》用郑玄注,《春秋左传》用杜预注。《五经正义》实际上是对南北朝众说纷纭的解经加以鉴别裁定,作了一次总结性的工作。《五经正义》许多地方以当代语言解释先秦两汉的语言。对意义的解释较前人更为周密,同时还运用了一些新的术语,对文中的修辞现象也注意加以说明。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它是一部作用相当大的书。

在唐代,明经的地位远不如进士,所以读经常常为读诗文代替了。甚至如杨绾所说:“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递相党与,用致虚声。《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21]这在阅读内容方面是一次很大的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出科举对当时读书内容的影响。要学习诗赋杂文,就必须阅读《昭明文选》。《文选》原只有三十卷,唐显庆年间(650年——660年)李善为之作注,并扩充为60卷。现在流行的就是李善注的这个本子。李善是当时有名的学问家,他注的《文选》,谨严、翔实、征引浩博,保存了大量资料。注文,包括本事、典故和训诂,是人们学习历代名家名篇的最得力助手。

读诗也是这一时期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不到300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的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22]这就是唐代儿童读诗的丰富资源。这一时期读诗用的教材主要是当代诗歌选本和教师临时选用的一些当代诗篇。当代诗歌选本,如《文场秀句》等,是供学童讽诵的。

敦煌遗书《杂抄》中有个书目载:“《文场秀句》,孟宪子作。”这大约是唐人选辑唐代诗歌或摘句。《旧五代史-冯道传》有“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的话,可见这书是当时科举考试用的初级读本,供学子讽诵模仿。敦煌变文《左街僧录大师压座文》[23]说:“女郎使闻《周氏教》,儿还教念《百家诗》。”《周氏教》、《百家诗》大概都是儿童教材,书已亡佚。《百家诗》是给男孩念的诗歌选本。从《压座文》可以看出,《百家诗》在当时是很流行的。

除诗歌选本外,老师也临时指定某位诗人的作品作为教材。《唐诗纪事》卷三八载:元微之(稹)《长庆集序》云:“予尝于平水市见村校诸童竞习诗,招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余之为微之也。”可见白居易、元稹的诗就被教师选定为教材。

教儿童读诗,这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儿童识字后,就要正式读书了。在这个当口,培养读书兴趣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给他们一些比较平板枯燥的东西去读,很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前人采用在这个时候读些诗的方法,是很有见地的。爱大声讽诵,这是儿童的一个特点。诗的语言,音调和谐、押韵,念起来给人以很大的快感。浅近的好诗,尽管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的很透,也很足以启发想象,开拓胸襟。多念一些好诗,孩子们逐渐会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愿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诗的语言精炼,一字一词都带着显著的色彩,组织配合又十分严密,因而揣摩起来,一字一词往往象是有丰富的蕴含。如果老师指点得体,读些好诗最容易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而这一条正是学习语文的基础。[24]

这一时期的读诗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教材中选入的诗歌,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

这一时期阅读教学的方法既继承前代又有所发展。读书方面,朗诵和吟咏仍是主要方法。在读书腔调上,这时出现了用楚声读《楚辞》。《隋书-经籍志》在谈到《楚辞》时候说:“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并载释道骞《楚辞音》一卷。这就是说,当时诵读《楚辞》这种韵文,有特殊的地方腔调,而且递相传授。以擅长这种读法著名的释道骞,还写成专著《楚辞音》。

为了便于阅读,这时已采取了随文注音和点识的方法。如在正文的古字旁边注上当时通用的字,给难认的字注上音。注音有时用直音,有时用反切;有时注在正文的旁边,有时注在所注正文的卷子背面。另外,当时还有“点识四声以代反切”的办法。王重民发现的敦煌的《文选》写本,在黄纸莹墨中间有朱笔点识以标明四声。这在读书方法上应该是一种改进。

当时印刷术尚未广泛应用,一般学子读书需要自己抄写。抄书可以加深印象,所以有“读书不如写书”的说法。

第五节作文教学

一、为科举服务的参考书

唐代的科举考试,进士要考时务策,还要试诗赋。这些诗、策、赋,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如策要用对偶语,赋要限韵,诗要五言排律,12句6韵,中间8句对仗,全诗要讲平仄。这种严格的格律,要求应试的学子事先接受各种写作技巧的训练,特别是押韵、平仄、对仗用典等几方面的训练。科举及第后,作了官,也常常要写这类律诗和骈文。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这段时期编写了不少为写作提供材料和范例的参考书籍。这些书籍的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撰集要事,供“检事”用,为写作提供材料;另一方面是撰集要文,供“看文体”用,为写作提供范例。在唐代,这些为写作的参考用书,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供“检事”用的。沿用六朝隶事的作法,摘录经史典故,依事分类,用几个字作标题。每条典故都详引事实,解释意义,注明出处。多数书还将标题集为对偶,这就是事对。它可帮助作诗赋骈文的人进行押韵、平仄、对仗、用典等单项训练,也为写作文章提供材料。这些书叫作“类书”,如《雕玉集》《类林》等。

第二类,供“看文体”用的。选辑当时的优秀考卷,或由文场老手按考卷要求写成范文,供举子揣摩仿效,如《兔园策府》《龙筋凤髓判》等。

第三类,是兼供“检事”及“看文体”用的。如《初学记》。《初学记》由徐坚等撰,是唐玄宗时的官修类书。全书共30卷,分23部,313个子目。每子目先“叙事”、次“事对”,最后是诗文。“叙事”是一篇可读的短文。“事对”下有注释,介绍典故的原文和出处。

二、诗歌写作训练

在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中,诗歌写作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与诗歌写作有关的训练。人们在学习写诗过程中要进行声律、对仗、集事等单项训练。这些训练用前面我们说过的《兔园册》《蒙求》以及为科举服务的写作参考书等作教材。在这些训练中,属对训练尤应引起重视。属对训练在唐代很受重视,《唐诗纪事》卷五四载:李义山谓温(温庭筠)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日:“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这些都是属对训练。属对训练不仅具有语音训练、词汇训练、语法训练的作用,还有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作用,所以它对作诗有很大的帮助。蔡云培曾说它“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25]骆宾王七岁时写成《咏鹅》诗,王维十七岁时就写成名作《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不可否认,他们有写诗的天赋,但如果没有早期接受这些基础训练,怕也是不行的。

(二)作诗的过程。作诗的过程,大致要经历立意取材、炼字炼句、修改加工等步骤。

首先,立意取材。有的诗人强调从日常生活和眼前景物中立意取材,李贺就是这样。《新唐书》(卷二零三)载:李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授囊中。及暮归,足成之。”

其次,炼字炼句。诗人要写出生动、传神的语句,就需要锤炼字句。大家所熟悉的贾岛“推敲”的典故就是炼字炼句的一个典型例子:

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26]

最后,修改加工。这里说的修改加工是指整首诗写好后的修改加工。一般是写完一首诗,自己要反复吟诵,这样就可以发现不妥当的地方。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说在反复吟诵中修改自己的诗作。除自己修改外,也有请别人帮助修改的。彭乘《墨容挥犀》卷三云:“白乐天作诗,每命老妪解之。问日:解否?解则录之。不解,又复易之。”

(三)诗歌写作训练的方式

1、自由作诗,就是写自己所见所想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最普遍的方式。

2、作命题诗。作命题诗,有时是在私人聚会中。如元稹、刘禹锡、韦楚客三人到白居易家中聚会,谈论起南朝兴废的事,当场每人要写一首《金陵怀古》诗。刘禹锡就写了“王睿楼船下益州”那首名作。在官场聚会时,也有时要作命题诗。这种官场聚会的命题作诗,应景的多,缺乏思想,没有多少价值,但因为它带有评比性质,所以也起到了刺激和训练写作的作用。

3、联句,这是唐代诗歌写作中一种特殊的训练方式。联句多产生于朋友聚会,往往用它来纪事、咏物、送行、赠人、寄人、怀人等,题材相当广泛。联句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一至七言、一至九言等,而以五言为最多。一般是集会时一人首倡,写两句,然后依次接下去,一轮写完了再第二轮。联句是几个人合作写诗,是互相督促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

三、应用文的写作

这时也出现了适应日常需要的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隋唐五代时期,民间通行的应用文种类不少,《敦煌资料》每一辑载有这类契约文书100多件,主要包括买卖、典租、雇佣、借贷的契约,以及分家文书,分配遗物的凭据等。这类民间应用文与应举诗赋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不讲究声律对仗,也很少使事用典。二是语言质朴准确,不容许有虚构夸张成份。三是通俗易懂,不用古字古语。民间的契约有一定的格式,如卖地契约先写这地的所在,亩数,四至,再写卖地的年月日,卖主姓名,卖地原因,买主姓名,交易条件,然后是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意见,

最后署名。这些格式并不复杂,但也需要有人教,并且最好能提供式样。那时,民间学习语文是有这项内容的。这种学习主要不是在学校进行,而是在社会上进行的。青年人往往从师长那里学写应用文。同时也有人编写了学写应用文提供式样的参考用书。

在敦煌写本中,保存了相当一批书仪。书仪,就是供人们写信时模仿和套用的参考书。敦煌写本书仪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供朋友之间来往的书札范本。第二种类型着重的是表、状、启、笺及婚丧往来的书疏范本。第三种类型既包含公务往来的表状笺启,也包含朋友往来的书启,又增加了朝见及公务往来的口头用语等,略去了婚丧仪礼等内容,是专门用于公私往来应酬的文范或手册。从这些书仪的内容来看,它们应是当时应用文写作的参考书。下面我们择要介绍几本书仪。[27]

《记室备要》三卷,郁知言撰。它属于上述第三种类型。书“上中两卷为官牍,上自天子庆赏,下至内外百官,各具一式。下卷为四季书仪,惜已残缺过半。”[28]从《记室备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公私应用文的格式。书文中有空缺的地方是准备临时更改填写的。

《书仪》二卷,杜友晋撰。它属于第二种类型。王重民说“上卷吉仪,下卷凶仪,自天子至于庶人,各具一例,简而适用,故其书能传至敦煌。”[29]

第六节语文教育思想

一、韩愈的语文教育思想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内(今属河南孟县)人,韩氏先世居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思想方面,他提倡儒学,反对佛道。在文学方面,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即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和宣扬儒家的仁义之道,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起来,以改革齐梁以来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四六排比骈体文。在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学所以为道”。在教育领域中,他要求教育要“明先王之教”,要发扬光大先王所倡导的教育,通过接受教育使人们明白“学所以为道”。他认为先王之教就是仁义道德。他提出这个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恢复儒家的独尊地位。韩愈在《师说》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教师观:第一,教师的任务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不管其门第、出身和相貌如何,只要学的所成,并且合乎儒道就为人师表。第三,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二者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从小就接受古文的熏陶,并且有古文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一生所著文章700多篇。他还长期从事古文教学活动。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韩愈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

的语文教育思想。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关于读书作文的实践和言论中。

(一)在阅读教学方面,他对阅读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以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都有不少精到的论述。

1、阅读的目的。韩愈认为一是“志乎古道”,二是“好其言辞”。他说“愈之所志遇古者,不惟其辞好,好其道焉尔。”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这里充分说明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基本观点。

2、阅读的内容。他主张读“三代两汉之书”,除了经书,还要读“诸史百子”。他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中说,“性本好文学,困困厄悲愁,无所告诉,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于训义,反复乎句读。”

3、阅读的原则。韩愈提出阅读的原则和要求是勤学苦读。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读的具体要求是“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和“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就是要勤动口动手,珍分惜秒。

4、阅读的方法。关于阅读的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讲得很多,也很全面。首先,多读多看,吟诵涵泳。也就是说要“口不绝吟”。二是区分读物,提要钩玄。“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即阅读资料一类的书,一定要抓住要点,阅读理论一类的书,一定要探究它的精义。三是广采博取,认真积累。他还认为读书应该“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此外,还应“旁收”“远绍”“俱收并蓄”等,这些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

(二)在写作教学方面,韩愈对写作的目的、要求等几方面作了论述。

1、写作的目的。韩愈提出“文以传道”的主张:“文书自传道”。道,包含有与语言形式相对的思想内容的意思在内,也就是说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

2、写作的要求。韩愈在《进学解》中,给作文树立了一个理想的标准,叫“闳中肆外”,“闳中”就是思想内容博大丰富,“肆外”就是语言表达汪洋恣肆。他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纵,无所统纪”,“不烦于绳削自合”。这番话表面上是对别人文章的评价,实际上又是对学生的教诲,可以看作是“宏中肆外”的具体补充。“出入仁义”,是他写作的纲领。“富若生蓄”等句,指文章的内容要丰富,能反映一切客观的事物,意义深广而又浑厚有力,文笔生动活泼,气势雄浑奔放,不须删改而合乎规范,这就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语言,为学习写作的人定出了一条作文的准则。

按照“闳中”的标准,他要求文章要“言为德表”。韩愈认为文章是作者的思想品德的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是写作的根本。因此文章要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就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所以韩愈提出了“养气”。他在《答李翊书》中谈了气与言的关系,并且回答了如

何“养气”,即“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渊,无迷其途,无绝其渊,终吾身而已矣。”

如何才能“肆外”?韩愈认为首先要从“三代两汉之书”中学习表达方法,主张从不同风格的文章中学习,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其次是辞必已出,提倡创新,提出“师其意不师其辞”,“惟陈其言之务去”。就是说要创造性地学习古代词语,形成新的文学语言。当然,辞必已出,也不能违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所以他也提出了“文从字顺”的要求,说“文从字顺各识职”,即要求作文遣词造句通顺妥帖,符合语法规律。他在回答学生“文宜难宜易”的问题时说,“无难易,唯其是尔。”意思是不要孤立地区分和追求文字的浅易和艰深,只要作到正确、合理就对了。“唯其是”就是恰到好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文从字顺”的。

二、柳宗元的语文教育思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由于解县当时居河东郡,所以后人亦称为柳河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都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他主张教育要培养行道的君子,他们的历史职责就爱民济世,他们应具备坚定的志向,周全的艺能,形成完美人格。在学习内容方面,他主张突破儒家经学的局限,而扩及诸子百家以至佛学。他不仅对韩愈提倡尊师重道的言行表示赞赏和支持,而且还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不尊重教师的危害性。柳宗元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见于他关于读书作文的言论中。

首先,在阅读方面,他提出“博极群书”。(《辩列子》)他主张既要“邃于经书”,深入钻研儒家经典,又要“博取诸史群子”,认真研习诸子百家之书。他认为读书做学问不能偏执一说,孤陋寡闻。所以,他教导前来求教的学生说:“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他不仅主张要博览群书,而且更强调在读书过程中的钻研和理解。他教导学生说“凡为学,略章句之烦乱,采摭奥旨,以知道为宗”(《柳常侍行状》)这里所谓“奥旨”,即指书中的深刻道理。所谓“采摭”,即是穷究求取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读书要深刻领会和掌握书中的真谛。这与韩愈的“钩玄提要”可谓如出一辙。

其次,在写作上,他提出写文章是为了明道。他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煌煌,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认为作文著述,目的不在辞工,根本目的在明道――宣传某种思想和主张。他高倡文以明道,反对“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的颓靡文风。(《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关于文章的文采和写作技巧,他说:“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

“切磋琢磨,镞砺括羽之道,圣人以为重。”(《送豆卢膺南游序》)“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①]王定保《唐摭言》卷十

[②]《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二,1957页

[③]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

[④]李翱:《答进士王载言书》,见《唐文粹》,卷八十五

[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杜荀鹤”条

[⑥]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

[⑦]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20页

[⑧]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13——214页

[⑨]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14页,原文无标点

[⑩]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52页

[1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

[12]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四

[13]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十一

[14]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10页

[15]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10页

[16]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15页

[17]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

[18]李世民《笔法诀》

[19]徐浩《论书》

[20]张怀瓘《六体书论》

[21]《旧唐书》卷一一九

[2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三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3]斯3728卷,载《敦煌变文集》第8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99——10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25]《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见《蔡元培选集》

[26]《唐诗纪事》卷四十

[27]参见《唐五代书仪研究》第39页

[28]见《敦煌古籍叙录》第224页

[29]见《敦煌古籍叙录》第225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到,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学生年龄特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生理心理变化快,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比较强。这样一来,反而自控力减弱,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过于地模仿,盲目地追求新潮;违反力事物发展规律,就容易走极端,偏离力社会道德轨迹。如:青少年吸烟率激增、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犯法。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的可能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并积极从其他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道理;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力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

学生语文作业批语的个性化教育研究

学生语文作业批语的个性化教育研究 摘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单亲子女和留守儿童,学 生心理脆弱、复杂,自卑、自避现象较以前明显增多,这些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如何有效利用多种途径改善师生关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生作业是 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而新课程又强调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因此,必须 重视作业批语的个性化艺术研究。 关键词:学生作业个性化艺术研究 作业评语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评价,不当的评语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合理的作业批语是十分重要的,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撰写个性化的评语。 一、树立正确的“作业评价”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初中老师都将作业评价理解为作业批改,习惯用“√”或“×”来判断 学生作业的正确与否,最后又以分数或等级来评价作业完成得好坏。这样的作业 评价虽然具有结论性和鉴别性,但评价的方式太过单一,导致学生过于看中分数 和等级,会对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在 完成作业时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手段应该多样化,不能只重视结论性评价,而 应兼顾过程性评价。对于作业批语的撰写,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充分地发挥 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同时,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还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改变单一的 评价方式,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不能只作出正确与 否和分数的评定,还应写下一句或几句带感情色彩的评语,或是赞赏学生、或是 鼓励学生、或是适当性地批评学生。 二、可应用作业批语的作业类型 1.作文、习作:“这个词用在这儿很贴切”“你的结尾意味深长”“你巧妙的过渡,使文章更精彩”…… 2.书写:“你的书写很工整”“书写提高了你真棒”……新课程积极倡导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华师大钟启泉教授也指出:“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而批 语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对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 3.写字、练字:“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努力,字会变得更‘靓’!”“是不 是今天的风太大,把字刮斜了?”…… 这些幽默、机智、富有针对性的批语如鲜花 和小草点缀着学生那繁忙而单调的生活,似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我觉得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去做,一定会让我们的批语大放异彩,成为教学的 重要手段。 三、巧用评语符号,增添情趣 在作业批语中加入生动有趣的评语符号,来丰富评语内容,增加评语的情趣,这样比较容易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 四、热情洋溢,情感交流,激发进取心 1.采用赞赏和鼓励的评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每 个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肯定。因此,老师在写评语时,应尊重学生、关 爱学生,不得过分批评学生,更不能辱骂学生,应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到他们的亮点,并用赞赏的语言予以激励。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 悦感。对于作业完成情况良好的优秀学生这么写评语:“你的作业令我赏心悦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哲觉中学:彭继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德育目标)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1-16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并记熟基础知识;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规范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和当堂检测(不会的先空着不写),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3.小组讨论探究课题,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

学案。 【能力立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会完成实验报告。 一、预习导学: 1、观察一只蜡烛,并填写下列有关内容:颜色,状态,硬度, 溶于水,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可分为部分,最亮,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蜡烛燃烧室属于变化,因为。 3、(1)分别在盛有空气、盛有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明显的是。说明。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先熄灭的是,说明。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并与另一块对比,玻璃片上出现水蒸气明显的是,说明。 4、一元硬币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与铁的颜色相似,为了确定该硬币是否为铁质,有同学拿磁铁来吸引,该做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推理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000字)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000字)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本课题是我组根据新课程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提出的,也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实施作出的积极响应。课题依据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点,试图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以诵读感悟——合作交流——体验探究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力求在教学中解放和激活学生的个性,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探究自主合作感悟体验多元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弘扬个性的时代,建筑追求个性,着装追求个性,思维追求个性??因而,发展学生个性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同,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应“把‘平等+个性’当作新世纪的追求”,“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个性,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审视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尽管课程改革的春风不断吹拂,我们依然不难发现:“满堂灌”及“满堂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课堂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许多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师生关系上依旧是从教师的主观出发,无视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和他们的知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它渗透到每一天、每一科、每一节的教学中去,做好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如何在教育工作的同时实施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重点。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一德育、智育并重 目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化学教师,我已经明确的意识到:我的工作不仅是给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思想,这是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必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二. 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似乎存在着一种默契的分工:任课教师负责教授本学科的文化知识,至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那是班主任、政治老师和政教处的事情。其实,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课

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即便是在课下,也可在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应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情况,使班主任老师能多方面的了解本班学生,做好工作。 总之,只有依靠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形成一个德育工作的良好的大环境,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处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大大减少其“变质”的可能,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使之得以巩固、稳定。 三.随时随处渗透德育工作 我们的德育工作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备课时要将德育目标列入教案中,明确本节课可以实施的德育内容,分析如何实施,避免枯燥说教。比如:在序言一课,介绍我国的造纸术、制火药、烧陶瓷、战国时期的冶铁术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让他们每一个人为拥有这样伟大的国家而骄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对一些学生而言,甚至可以激发他们运用化学知识为祖国争光的想法,其实,同时也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或做学生分组实验时,我们一般在此时教导学生不要只看热闹,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时,教育学生要以事实为基础,相信自己看到的,

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浅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的同时,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阅读愿望,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同时,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无标准地夸赞学生。面对动态万变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阅读个体,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及时巧妙地应对学生在读书、感悟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好读书。”兴趣是阅读行为的最佳动力。兴趣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情绪体验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要根据学习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来。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教学中应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其情感,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会摇尾巴的狼》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寓阅读于活动之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进行自主阅读。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也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看电视》一文,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全家人心中都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为了寻找这个秘密,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总之,教师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会更强烈。 二、及时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必须面向全体,指导学生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朗读是阅读活动中重要的形式,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教科书中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获得语感的同时能积累词汇、增强体验、陶冶性情。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首先要正确把握“读”这个层面的个性化。目睹语文教学现状,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自主读书,但忽视了让学生自能读书。一节语文课下来,“读”充盈课堂,读书形式多样,有齐读、个别生读、小组赛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但在读书指导过程中,教者唯恐抑压了学生的个性,不论学生读得怎样,都予以无标准的夸赞,“你读得真棒!”之类的激励语给以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连“正确、流利地读”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教者还说“你读得真有感情!”;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小声地读完课文之后,教者还说“你读得真不错。”试想,这样无原则地褒奖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何以养成,学生的读书能力何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读书个体在读书过程中存在需要注意、值得改进的地方,适时指导学生练读,逐步提高其读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并从中习得大胆地、声音洪亮地、举止大方地陈述自己思想的语文基本素养。 三、尊重主体,张扬学生阅读个性。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李林中学语文组:范依强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

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2.把握文本个性,挖掘教学资源 我们身边校本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紧扣现实生活,体现其生活性、趣味性、思维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让创造精神在个性思考中闪耀 悟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激发悟性,就是指教师要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视频创设出来的内容及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阅读是一种自由、智慧的学习方式。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读者应是主动的、开放的、富有个性的读者。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面对文本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滑行。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4.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多元发展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3-10-22T09:44:43.75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10月供稿作者:吴闯[导读] 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吴闯 摘要:《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作为化学教师,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认为:要从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多样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还要在教学中用国内化学家的事迹进行励志教育。 关键词:中学化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德育教育著名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讲过:“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见,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更明确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是全面完成中学化学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之一。 一、从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多样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化学学科介绍了微观粒子的组成,阐述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而且不断运动着的。北大化学系知名教授唐有祺先生说过:“现在化学家手中的一百多种元素和两千多万种的化学物种,是当今人类所能真正依赖的物质”。化学反应的多样性例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中和与水解等进一步验证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质子数的改变导致元素种类的变化这个角度,进一步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我国古代在化学技术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陶器、瓷器说明当时我国化学工艺水平在世界属于前列,西周、春秋时代冶铸青铜器,战国时期炼铁也逐渐成熟。当时人们对硅酸盐工业和合金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黑火药、造纸术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1965年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此外在催化、分子结构、理论计算化学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光辉的化学发展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 三、化学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 通过世界化学历史的教学,介绍氧气的发现历史,历经普利斯特利、舍勒、拉瓦锡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甚至走过一些弯路并取得教训;阿伏伽德罗计算出物质的量常数并研究了气体的性质并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知道近代辩证的评价哈伯合成氨的功与过,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成就与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的热情和增强为社会进步所需要承担的使命感。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通过个别实验的快慢及失败.对学生进行耐心和毅力的锻炼;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程序、要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谨慎、理智、准确的科学品质和习惯;通过开展学生实验进行爱护仪器、节约药品的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正气。 四、在教学中用国内化学家的事迹进行励志教育。 从徐寿翻译外文资料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元素名称,开创了近代化学在中国发展的先河,结合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落后的科学技术等国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新中国成立以来,唐敖庆、卢嘉锡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突破国际技术封锁,使国内的化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在诸多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科学家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靠的是对化学科学的执着和对祖国的挚爱,正是中学生所需要汲取的营养。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针对高中生实际情况,在日常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密切配合,作为班主任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化学学科在德育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有梁,《中学化学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方彤,《问题导向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3、上海七宝中学《教育创新研究》2004年第5期 4、陈耀亭,《中学化学中的德育》,长春出版社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2403812.html,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语文教育论文选题参考 1、错位: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育 2、基于新课程改革的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 3、失落文学性: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严重缺憾 4、中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 5、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意识 6、中学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的养成——陈美兰教授访谈录 7、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8、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现状 9、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天才 10、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11、生命教育: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性呼唤 12、论中学语文教育评价 13、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14、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分析研究 15、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16、人文精神培养与中学语文教育 17、政治与人文——语文教育的内核是什么?——对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的反思 18、关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19、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2403812.html, 20、试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教育误区 二、中学语文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1、钱理群专访我为什么关注中学语文教育 2、当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调查报告 3、中学语文教育近两年所受的批评综述 4、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 5、高考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6、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期待 7、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8、中学语文教育应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9、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之比较 10、深入中学语文教育第一线,乐做草根博导——记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 11、中学语文教育问题及改革策略论纲 12、浅议中学语文教育个性化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3、爱情题材作品与中学语文教育 14、中学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研究 15、从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谈21世纪高师学生能力培养 16、中学语文教育方法之我见 17、中学语文教育要“返璞归真” 18、中学语文教育须返璞归真 19、中学语文教育的"三基"问题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化学学科德育渗透 东棘坨镇中学 段学波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首,居主导地位.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地培养.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力和品质都得到加强,将来出社会能成为合格地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根据各学科、各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智育也自然得到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社会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地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地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地学习中.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地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地辉煌成果,我补充介绍“蔡伦纸”地造纸技术(改用便宜地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地发明人.多年来我国地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地技术推广地,直到公元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上到《地性质和用途》时,我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地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地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在上到第六章《铁》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钢铁生产、

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地《淮安万毕术》中地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地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年.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地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地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破除迷信,树立科学地世界观. 1、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地三态变化、汽油地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地变化与外界地温度有关系地,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和)、现象与本质(指示剂地变色与溶液地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地通性与酸地特殊性)地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地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地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地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地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等物质之间地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地片面性,抓住事物地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地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地开发.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反对唯心论.在上《二氧化碳地性质》时,我先讲在本地区发生地一个真实故事:兄弟两人到较深地矿窿里挖铁矿,当哥哥先下去,弟弟在矿窿上发现哥哥下去后没反应,接着弟弟又下去,最后兄弟两人死于矿窿中,当地群

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

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要读出感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我爱这土地》这首小诗,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110个字,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中心发言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