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发曲率对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影响

自发曲率对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影响

自发曲率对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影响
自发曲率对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影响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生物学概述 一、填空 1.细胞生物学对细胞的研究包括3个层次,分别是:显微水平(细胞整体水平)、 亚微水平、分子水平。 2. (J.) Janssen 发明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R.) Hooke 发现了细胞, (M.J.)Schleiden 和(T.)Schwann 创立了细胞学说。 3.支原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 单的生命体。 第五章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一、名词解释: 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显示为“两暗一明”的结构,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层电子密度低,该三层共同构成一个单位,称为单位膜。 二、判断题 1.真核细胞的结构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T 2.膜结构将某一功能有关的酶系统集中于一定区域中,使其发挥作用的现象称为细胞 内膜相结构的区域化作用。T 3.跨膜蛋白的多肽链只横穿膜一次。 F 4.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生物膜模型是单位膜模型。F 5.生物膜的两个显著特性是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T 6.在生物膜中,膜蛋白、膜脂及糖均呈不对称性。T 7.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膜两侧在功能上具有方向性。T 三、单选题 1.生物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 A.糖蛋白 B.糖脂 C.蛋白质和类脂 D.酶 E.脂肪 2.为什么细胞内有许多膜构成的部分:B A.有助于细胞分裂 B.防止细胞质中的生化反应相互干涉 C.促进细胞质特化 D.增加细胞器的面积3.类脂分子是细胞膜的"骨架",其亲水端 和疏水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排列位 置是:A A.所有的亲水端均朝向双分子层的内 外表面 B.所有的亲水端都朝向细胞的内表面 C.所有的疏水端均在双分子层的外侧 D.所有的疏水端均在双分子层的表面 E.所有的亲水端均朝向双分子层的内 表面 五、问答题: 试述液态镶嵌模型。 答:S. J. Singer和G. Nicolson通过总结当时有关的膜结构模型和新技术研究成果,在1972年提出了膜的液体镶嵌模型。液体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各种球形蛋白质不同程度镶嵌在脂双层中;糖类分子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糖链向膜外侧伸展; 该模型强调了蛋白质和脂类的镶嵌关系,并认为膜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对膜功能的复杂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七章细胞膜与物质转运

免疫学试题库 (3)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一、单项选择 1. 以下哪个特点不属于固有免疫: A. 作用时相短 B. 非特异作用 C. 不经克隆扩增,即可发挥免疫效应 D. 有免疫记忆 E. 抗原识别谱较广 2. 关于NK细胞,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CD56阳性 B. CD16阳性 C. 表达BCR和TCR D. 表面具有KAR和KIR E. 能介导ADCC 3. NK细胞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 A. 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B. 杀伤肿瘤靶细胞 C. 介导ADCC D. 通过释放穿孔素杀伤靶细胞 E. 主要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杀伤靶细胞 4.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中不包括: A. 乙型溶素 B. 防御素 C. 抗体 D. 细胞因子 E. 溶菌酶 5.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中不包括: A. 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高度保守的配体分子 B. 结合相应配体后可立即产生免疫应答 C. 没有免疫记忆功能 D. 高度特异性结合相应配体 E. 维持时间较短 6. 固有免疫细胞包括: A. B细胞+T细胞细胞+T细胞 E.浆细胞 7. 下列哪个分子属于模式识别受体: A. CD4 5 C 8.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 抗原进入机体后96小时启动 B. 具有免疫记忆 C. 维持时间长 D.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进行识别,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迅速产生免疫作用 E. 以上皆不对 9. 下列哪个分子属于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B. CD4 C. LPS D. CD8 E. TCR 10. NK细胞可通过下列哪个分子杀伤靶细胞: A. 穿孔素 B. CD1 C. IL-8 D. CSF E. IL-21 11. 即刻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 A. 感染0~4小时之内 B. 感染后24~48小时之内 C. 感染后48~96小时之内 D. 感染96小时之后 E. 以上皆不对 12.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 A. 感染0~4小时之内 B. 感染后3、4天之内 C. 感染后4天之后 D. 感染一月之后 E. 以上皆不对 13. 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发生于: A. 感染0~4小时之内 B. 感染后3、4天之内 C. 感染后4天之后 D. 感染一月之后 E. 以上皆不对 14. NKG2D识别的配体是: A. HLA I类分子 B. CD1 C. MICA/B D. CD56 E. B7 15. 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是: A.γδT细胞B.αβT细胞C.NK细胞D.树突状细胞E.巨噬细胞

《免疫学》总复习题及答案

《免疫学》总复习题 A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2.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是: A.骨髓 B.周围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 D.胸腺 E.腔上囊3.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E.超抗原4.人IgM合成的最早时间是 A.胎儿早期 B.胎儿晚期C.出生后1个月D.出生后3个月 E.出生后6个月5.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均参与的成分是: A.C2 B.B因子 C.C1 D.C3 E.C4 6.介导炎症反应发生,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IL-1 B.IFN C.CSF D.IL-2 E.IL-8 7.B细胞表达的CD分子是 A.CD2 B.CD16 C.CD19 D.CD28 E.CD8 8.HLA分子多态性部位是: A.肽结合区 B. Ig样区 C.跨膜区 D.胞浆区 E. 以上都不是 9.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是 A.TCR B.CD3 C.FcR D.CR2 E.smIg 10.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A.吞噬作用B.胞饮作用C.抗原特异性识别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D.FC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E.补体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1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识别12.切除胸腺的新生鼠的淋巴结中缺乏何种细胞 A.巨噬细胞B.B淋巴细胞C.T淋巴细胞D.干细胞E.粒细胞13.仅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超抗原B.半抗原C.完全抗原D.异嗜性抗原E.类属抗原

细胞生物学问答题

医学细胞生物学问答题 1、以LDL为例,说明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答:1)、定义:细胞摄入的胆固醇是合成细胞膜所必需的,由于胆固醇不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LDL复合物,才能转运到各组织中参与代谢。 2)、LDL颗粒分子结构: ①由胆固醇脂、游离胆固醇、磷脂及载脂蛋白组成的球形颗粒。 ②外膜:磷脂和游离的胆固醇分子。 ③核心:胆固醇分子被酯化成长的脂肪酸链。 ④配体:载脂蛋白apoB100 LDL颗粒通过apoB100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相结合。 3)、内吞过程: ①LDL与有被小窝处的LDL受体结合,有被小窝凹陷,缢缩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 ②有被小泡脱去外被网格蛋白形成无被小泡。 ③无被小泡与内体融合,内体膜上有H+泵,在内膜酸性环境下,LDL与受体解离,受体经转运囊泡又返回质膜被重复利用。 ④LDL被内体性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载脂蛋白被水解成氨基酸,被细胞利用。有被小窝→有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融合→LDL与受体解离→LDL和载脂蛋白被利用 4)、调节: ①当细胞需要利用胆固醇时,这些细胞就制造LDL受体蛋白,并插入细胞膜上,进行受体内吞,摄入胆固醇。 ②如果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积累过多,细胞就会停止合成胆固醇,并且停止合成LDL受体。 5)、意义: ①胆固醇可提供细胞膜大部分的所需。 ②此过程中断,胆固醇在血液中聚集,沉降于血管壁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简述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功能关系。 答:(1)组成:脂类、蛋白质、糖类 (2)脂类主要有三种:磷脂、胆固醇、糖脂 磷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 胆固醇:提高脂双层膜的力学稳定性、调节脂双层膜的流动性和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糖脂:均位于膜的非胞质面单层,糖基暴露于细胞表面,可能是某些大分子的受体,与细胞识别及信号转导有关。 膜脂的功能: ①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去除膜脂,则使膜解体; ②是膜蛋白的溶剂,一些蛋白通过疏水端同膜脂作用,使蛋白镶嵌在膜上以执行特殊的功能; ③维持膜蛋白(酶)构象、表现活性提供环境,膜脂本身不参与反应; ④膜上有很多酶的活性依赖于膜脂的存在。有些膜蛋白只有在特异的磷脂头部基团存在时才有功能。(3)膜蛋白有三种: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脂锚定蛋白 1)、内在膜蛋白:它贯穿膜脂双层,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层分子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内在蛋白不溶于水。 2)、外在膜蛋白: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主要在内表面,为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能够暂时与膜或内在膜蛋白结合的蛋白质,易分离。 3)、脂锚定蛋白:质膜外侧的蛋白质通过糖链连接到磷脂酰肌醇上,形成“蛋白质—糖—磷脂”复合物,或质膜胞质侧的蛋白质通过脂肪酸链共价结合在脂双层上。

细胞生物学自测题解答

第四章细胞质膜 二、填空题 1.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不对称性。 2.跨膜结构域含较多氨基酸残基的内在膜蛋白的二级结构为α螺旋,它也可能是多数跨膜蛋白的共同特征。 3.膜蛋白的功能有运输、识别、酶活性、细胞连接、信号转导,以及骨架和胞外基质的连接。 4.常用来分离研究膜蛋白、使细胞膜崩解的试剂是去垢剂。 5.与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相关的膜脂是糖脂。 6.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有脂肪酸链的长度、脂肪酸的饱和度、温度、胆固醇含量。 7.膜脂的不对称性指同一种膜脂分子在膜的脂双层呈不均匀分布,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8.在荧光标记的细胞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已经均匀分布的荧光会重新排布,聚集在细胞的某一个部位称为成斑现象,聚集在细胞的一端称为成帽现象。 9.与细胞外环境接触的膜面称为细胞外表面,与细胞基质接触的面称为原生质表面,冷冻蚀刻技术制样中产生的面称为细胞外小页断裂面和原生质小页断裂面。 10.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包括膜骨架、鞭毛、纤毛、微绒毛和细胞的变形足。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二、填空题 1.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形式。 2.根据主动运输过程所需要能量来源的不同,主动运输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 TP直接提供能量、A TP间接提供能量、光能驱动。 3.物质通过细胞质膜的转运主要有三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作用。 4.离子通道分为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压力激活通道。 5.胞吞作用的两种类型: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6.胞饮作用形成的小泡称为胞饮泡,吞噬作用形成的小泡称为吞噬泡。 7.胞饮泡的形成需要网格蛋白的帮助,吞噬泡的形成需要微丝及结合蛋白的帮助。8.根据胞吞的物质是否有专一性,可将胞吞作用分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非特异性的胞吞作用。 9.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一种选择性浓缩机制。 10.胞内体的作用是传输胞吞作用新摄入的物质到溶酶体被降解。 11.胞内体被认为是膜泡运输的主要分选站之一,其中的酸性环境在分选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12.胞吐作用的两个途径:组成型胞吐途径、调节型胞吐途径。 13.胞吐作用中的组成型胞吐途径确保细胞分裂前质膜的生长。 14.在组成型胞吐途径中,新合成的囊泡内可溶性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三个去向是有的成为质膜外周蛋白、有的形成胞外基质蛋白、有的作为营养成分或号分子扩散到胞外液。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二、填空题 1.线粒体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外膜、膜间隙、内膜质、线粒体基质四部分。而叶绿体由叶绿体膜、类囊体和叶绿体基质三部分组成。2.糖酵解产生的NADH上的电子进入线粒体的两种途径分别是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径和甘油-3-磷酸穿梭途径,然后分别传递电子给NAD+和FAD。

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储存库: 1937年,正当梭尔邦(Sorbonne)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David Nachmansohn参观巴黎世界博览会时,他注意到有几只具发电器官(electric organ, EO)的鳐正在表演节目。这些鳐的EO能够发出40~60V的电压,杀死水中的潜在食物。 当时Nachmansohn正在研究乙酰胆碱酯酶(AChase),AChase可酶解从运动神经末稍释放的ACh。Nachmansohn知道这类鱼的EO与骨骼肌是同源的,于是在博览会结束后,开始对EO进行研究。对EO的第一次实验结果表明它是AChase的超级储存库。此器官也是nAChR十分丰富的储存库,nAChR存在于骨骼肌细胞的突触后膜上,它会与由运动神经末稍释放的ACh分子结合。 如果能发现一个理想的系统模型,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特殊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无价的。这将在后面的讨论中得以证实,鱼的发电器官事实上是nAChR研究中的唯一物质来源。 脱敏 脱敏是指在使用一种激动剂期间或之后,组织或细胞所产生的对激动剂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有时,脱敏仅局限于激动剂本身,而组织对其它激素的反应性不受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同种脱敏。反之,若组织对其它激素的刺激也变得不敏感,则称之为异种脱敏。前者可能是因受体自身的变化,如磷酸化、内移等引起;而后者则可能是由于所有受影响的受体拥有一个共同的反馈调节机制,或者受到调节的是它们信息传递通路上的某个共同环节。 受体脱敏机制 受体的磷酸化: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个很大的受体家族,它们可能均有7次跨膜的拓朴结构。它们所引起的生理功能包括激素作用、神经传递、趋化性、视觉、嗅觉及味觉等。其中许多受体都受到受体激酶的调节。它们的快速脱敏主要是由于受体的磷酸化,至少有两类不同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与此有关:(1)第二信使激活的激酶PKA、PKC;(2)不依赖第二信使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s)。GRKs特异作用于被激动剂占领或激活的受体,它引起的脱敏包括两个步骤:首先,GRK识别激活状态的受体,并使之磷酸化;接着,“arrestin 样”抑制蛋白结合到磷酸化了的受体上。这最早在“光受体”视紫红质与视紫红质激酶间及β2肾上腺素受体与βARK1间的体外实验中获得证实。发现通过这两个步骤之后,视紫红质的磷酸二酯酶激活能力及β2肾上腺素受体的GsGTPase激活能力均被抑制。但在不同的系统中,受体磷酸化和“arrestin样”蛋白结合对脱敏机制的贡献可能不一样[4]。 受体的内移:受体内移是受体数目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胞吞作用。其过程大致是: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先丛集于被膜小凹处,继而内陷成囊状结构,并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受体有的可被释放并重新参入膜中,其余的则被溶酶体酶降解成多肽。 激动剂促发的受体磷酸化在许多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GRKs和ar-restins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某些受体的内移与受体脱敏有关。M3型胆碱受体的羧基端苏氨酸残基的突变,可以很明显地减少受体内移,同时也明显削弱受体脱敏的能力。此外,膜受体浓度的变化也在激动剂引起的μ型阿片受体的脱敏中起着重

金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三):胞吞作用

金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三):胞吞作用 2016-08-16 12:54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纳米颗粒的大小及其表面配体在细胞胞吞过程中的作用 实际上在研究AuNPs和细胞的作用时,胞吞作用(endocytosis),即颗粒进入细胞的作用过程,是第一位要研究的现象。大体分来,胞吞作用可分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胞饮作用(pinocytosis)以及受体介导胞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RME)。吞噬作用是以大的囊泡形式(常称为液泡)内吞直径达几微米的固体复合物、微生物以及细胞碎片等的被噬取过程。胞饮作用是指以小的囊泡形式将细胞周围的微滴状液体(直径一般小于1微米,常含有离子或小分子)吞入细胞内的过程。胞饮作用不具有明显的专一性。这种胞吞常常造成细胞的坏死而形成坏死细胞(necrotic cells)。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指被内吞物(称为配基) 与细胞表面的专一性受体相结合,并随机引发细胞膜的内陷,形成的囊泡将配基裹入并输入到细胞内的过程,它是一种专一性很强的胞吞作用。AuNPs的内吞属于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具有很强的专一选

择性。在研究纳米颗粒和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RME是第一位要考虑的机理,一个外来的配基结合细胞表面上的受体而进入细胞。细胞表面上受体的浓度以及受体和配基的作用力决定了胞吞的强度。温度对RME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在低温时金纳米颗粒将不进入细胞,而是贴在细胞膜上。 在研究AuNPs的胞吞作用时,上面提到的两个因素,即颗粒大小和吸附在颗粒表面的配基性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后者能和细胞表面上的蛋白受体相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当研究AuNPs的尺寸因子和表面改性的影响时,首先要观察的是AuNPs是否进入了细胞,AuNPs在细胞内的分布以及能否形成聚集体等问题。 Huang等,Oh等和De等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AuNPs在进入细胞后在各个部位的分布,并作了十分细致的工作。例如Huang等利用静脉注射研究了2,6和15 nm AuNPs在小鼠的肿瘤细胞内的分布,所用的是巯丙酰甘氨酸(Tiopronin)保护的AuNPs。他们发现2 nm和6 nm的AuNPs能分布在癌细胞的胞质和细胞核中,而15 nm AuNPs只在胞质中存在,而且形成了聚集体。Chithrani等用电镜研究发现包覆有柠檬酸的AuNPs是通过RMS机理进入Hela 细胞的,并证明了当AuNPs颗粒的直径等于50 nm时,AuNPs进入Hela细胞的数目达到最大值,在此之后,进入细胞的数目变少。 Jiang等在研究AuNPs对细胞的作用时,利用5,10和25 nm由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的AuNPs,以及AuNPs的自由聚集体和在固体表面上固定的聚集体对Hela细胞的活性进行了研究,证明了粒径在50 nm以下的AuNPs能被细胞胞吞,并对细胞产生毒性的事实。同时发现,其中被胞吞的大粒径AuNPs比小颗粒易于形成聚集体,从而具有更大的毒性。但当颗粒太大(或者在细胞外形成聚集体)无法进入细胞时,反而会促进细胞的生长。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彭章龙 罂粟用于减轻疼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803年由罂粟生物碱分离物质出的晶体,被证实是天然阿片的镇痛活性成份,称为吗啡。吗啡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其与机休特异部位相互作用产生镇痛所必须。通过吗啡、酮唑辛和SKF-10047等一组激动药所产不同药理活性,确定了三种阿片类药物综合征,分别命名为μ, κ和σ原型,由此导致了μ, κ和σ三种阿片受体的发现。后来发现与SKF-10047相关的σ型综合征不能被普通阿片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所阻断,因此σ型受体不再被认为是阿片受体家族的成员。δ型受体是由kosterlitz小组在研究内源性阿片肽和内啡肽的效应时发现的。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研究,对μ、κ和δ型受体的认识已较清楚,其基因编码已被克隆,这3种受体称为“经典型阿片受体”。最近cDNA 编码一种称之为“孤立阿片”受体,经签定与经典阿片受体有高度同源性,它的结构基团是阿片受体,因此称其为阿片样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ORL1)。有药理学迹象表明每种阿片受体存在亚型,以及其他新型、较少了解的阿片受体ε、λ、ι和ζ。本文着重介绍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一.经典阿片受体 三种经典μ、κ和δ阿片受体被确认后,发现在脑内分布广泛但不均匀。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这些复杂的受体可以被不同的激动剂激活,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例如主要分布于脑干的μ受体被吗啡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只产生镇痛作用而不抑制呼吸。然而不同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配体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这些五肽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但三者均可与一种以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其中脑啡肽对δ型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其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对κ 型受体选择性较强,是其内源性配体。μ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称为内啡肽或内源性吗啡(endomorphine)。内源性吗啡在中枢神经系统与μ-阿片受体呈镜像分布,对μ受体的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的结合力高100倍。

应用作用多种阿片受体的配体

应用作用多种阿片受体的配体 发表时间:2012-06-11T14:46:39.1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志平 [导读] 介导吗啡的µ受体是最重要的阿片类药物的靶目标,但是另外的两大主要的阿片受体(к和δ)也有镇痛却没有µ受体激活时所产生镇痛作用[3]。 陈志平(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罂粟用于减轻疼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803年由罂粟生物碱分离物质出的晶体,被证实是天然阿片的镇痛活性成份,称为吗啡。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镇痛药,但易造成耐受和依赖等副作用[1]。慢性疼痛发生在30%-50%接受癌症化疗的人和70%-90%的晚期癌症患者,阿片类镇痛药已经成为治疗这些中度至重度急性和慢性癌症疼痛的“金标准”[2]。使用阿片类激动剂的副反应包括意识混乱,毒性,恶心,呕吐,便秘。越来越多的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高死亡率是人们开新的和更安全的镇痛药另一个原因之一。【关键词】吗啡阿片阿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033-02 1 阿片配体 任何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或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都与它的多种生物学途径和受体系统功能障碍有关。随着生物提取方法和化学合成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阿片类药物(即阿片配体),配体基本上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罂粟科植物中提取的罂粟碱类麻醉剂,如吗啡、罂粟碱:第二类是人工半合成和全合成的阿片药物,如海洛因、可待因、杜冷丁、盐酸二氢埃脱啡等;第三类是从动物体内分离的内源性阿片肽,如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皮啡肽等。能够作用于多个受体的药物与只针对作用单个受体靶点的药物相比,那么它的治疗效果更好。但自然界中原有的多余的生物学网状构造减少了高选择性的单价药效基团的效能其疗效也很差。而多靶定向配体(MDLs)与多种药物疗法和混合的多种药用复方制剂的不同点就在于它的药代动力学更简单,临床上药物的相互作用少。在药物的顺应性和安全性方面,多靶定向配体药物(MDLs),由于它的作用于两个或多个受体发生作用,所以这种药物它的顺应性更好。 2 使用具有多种靶子作用的阿片类药物 阿片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当激动剂与阿片受体结合后激活Gi(inhibition)蛋白,使G蛋白的βγ亚基与α亚基解离。βγ亚基与α亚基分别介导了胞内多条信号通路的激活,如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抑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s, GRKs)、蛋白激酶C(PKC)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激活等。从而关闭N型电压控制型钙通道,开放钙依赖性内控型钾通道。由此导致超极化和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其中μ阿片受体介导吗啡等镇痛药的作用,δ阿片受体介导内源性脑啡肽的作用[3]。 介导吗啡的μ受体是最重要的阿片类药物的靶目标,但是另外的两大主要的阿片受体(к和δ)也有镇痛却没有μ受体激活时所产生镇痛作用[3]。例如,使用к阿片受体激动剂患者会有精神症状的作用并且造成患者的利尿,镇静和焦虑的副作用。而δ受体单独作用也会表现为轻微有限的镇痛效果,并参与了吗啡的镇痛耐受。吗啡阿片类配体(与它的多种受体的相互作用扩大了阿片类受体激动剂药物的治疗效果并能减少它的不良的药理毒副作用。研究表明阿片受体在体内各组织上的绝对数量并非不变,作为细胞的组分之一,它们在参与新陈代谢的同时,还要受到各种生理、病理及药物因素的调节而发生变化。 2.1 阿片配体 当患者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产生剂量依赖时,为了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医生也只能是采取不同阿片药物之间轮换使用,这也是常见的不得已的方法。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作用于靶目标μ受体的不同的阿片类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和个体之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的阿片受体的构象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下游的影响造成的[4]。用高选择性的μ受体激动剂3H-DAGO [Tyr-D-Gly-MePheNH(CH2)20H]进行放射配体测定,观察到了大鼠吗啡成瘾后μ受体数量发生了变化,用RT-PCR方法观察μ受体的基因表达情况,观察到了成瘾大鼠的下丘脑、额叶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内的μ受体表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μ受体的基因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这种下调将导致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受体的下调可能是机体对长期应用吗啡的一种适应性调节,由于不同的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不同的阿片受体的构象变化和下游的影响使得吗啡能够激活并使整流钾通道脱敏化,而羟考酮不会。羟考酮也是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对脑和脊髓的阿片受体具有亲和力。羟考酮的作用类似吗啡。主要药理作用是镇痛,其他药理作用包括抗焦虑、止咳和镇静[5],镇痛作用强。羟考酮能够与μ受体的不同亚型结合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激活μ受体。羟考酮不会同吗啡竞争性得去结合μ受体。事实上,羟考酮只会与к2β受体结合并取代了脑啡肽受体,而吗啡则不会。 第一个使用的混合的μ受体激动剂和δ受体拮抗剂的配体是一个四肽酰胺类的化合物[H-Try-Tic-Phe-Phe-NH2](Tic=四氢异喹啉-3-石炭酸),如果用人工化学合成改造的方法,减少Tic2-Phe3的双链并在Tyr1(2,2-二甲基-碳酸)代入2-甲基团就产生一个新的稳定的化合物(PIPP-NH2)。它是一个强有力的μ受体的激动剂/δ受体的拮抗剂的活性。环肽H-TyrC(S-CH2-5)[D-CYS-PHe-CYS] NH2是一个部分的δ受体的激动剂,如果用苯丙氨酸替代PHe3或PHe4产生了一个完全的μ受体的激动剂,δ受体的拮抗剂。另一类非肽类配体是从纳曲酮派生的,例如:(SoRI9409)是一个 μ受体的激动剂和δ受体的部分受体的拮抗剂。SoRI9409在老鼠的腹腔内注射也产生了止痛效果。 2.2 二价的作用于 μ受体的激动剂和δ受体的拮抗剂的配体。Naltrindole是部分的δ受体的拮抗剂,在于吗啡中协同注射Naltrindole能够加强吗啡的镇痛效果,减少吗啡耐受作用和吗啡戒断症状的产生。根据这个发现人工合成了一系列能够作用于双配体的药物,该种系列配体是羟吗啡酮和naltrindole系列(简称MDAN系列。M=μ,D=δ,A=激动剂,N=拮抗剂)。 阿片类二聚体的三个受体基因已被发现(μ,к和δ)并且它们不同结构已经被阐明;研究结果显示μ,к和δ阿片受体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表达,包括端脑,间脑,中脑,末脑,脑桥,骨髓及脊髓。δ和к受体也广泛分布于肠胃消化道壁上,在胃和结肠粘膜下层有最高表达。δ受体在肠肌层和神经中枢粘膜下层的神经元上表达。吗啡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其与机体特异部位相互作用产生镇痛所必须。通过吗啡、酮唑辛和SKF-10047等一组激动药所产不同药理活性,发现并确定了三种阿片类药物特征,分别命名为μ,к和δ,然而,阿片受体亚型的产生是由基因后修饰造成的,它主要是在基因翻译后细胞核外不同mRNA剪接作用形成的[3]。克隆得到的阿片类受体有高度相似性,有65%的氨基酸序列是相似的。最大的不同在于细胞外环、氨基端和羧基端区域。阿片受体的配体是二价的,一部分调节信号的传导,另一部分决定受体的选择性。它们分别称为信号区和结合区。信号的传导与跨膜域有关,而细胞外环的作用与配体从结合部位分离有关。

内吞作用

2、吞饮作用

网格蛋白示意图

运输作用 网格蛋白在人体中起运输的作用,生物分子激素、神经递质、膜蛋白等物质都可通过网格蛋白进行运输。 在内吞过程中,质膜上受体与配体特异结合部位的胞质面(将形成有被小泡的外衣)有一些蛋白附着:网格蛋白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蛋白。它是一种纤维蛋白,与另一种较小的多肽形成了有被小泡外衣的结构单位,即三腿蛋白复合物。三腿蛋白复合物包括三个网格蛋白和三个较小的多肽。由许多三腿蛋白复合物聚合构成五边形或六边形的网格样结构,覆于有被小泡或有被小窝的胞质面。由网格蛋白装配成的外衣提供了牵动质膜的机械力,导致有被小窝的下凹,也有助于捕获膜上的特异受体及与之结合的被转运分子;调节素是有被小泡中组成外衣的另一类重要的蛋白,它是多亚基的复合物,能识别特异的跨膜蛋白受体,并将其连接至三腿蛋白复合物上,起选择性介导作用。跨膜受体蛋白胞质面肽链尾部,常在一个由四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区域内高度转折,形成一个内吞信号,由调节素识别它。所以调节素可介导不同类型受体,使细胞能捕获不同类型的物质。 保证细胞正常分裂 2012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工程与治疗科学系教授弗朗西斯·布罗茨基和她的研究小组发现,如果没有网格蛋白,细胞分裂会变得极不规律,而这正是癌症等人类疾病的一个特征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RNA干扰技术,向原有基因中注入一小段基因片段,以阻止网格蛋白的生成,删除了细胞中的网格蛋白。结果发现,在没有网格细胞的情况下,细胞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内的中心粒不是成对出现,而是毫无规律且越来越多。在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和识别后,布罗茨基的小组发现真正起作用的是一种名为CHC17的网格蛋白。如果删除 CHC17或用化学方法使其钝化,就会导致细胞外观异常。 通常当一个细胞分裂时,会产生结构蛋白形成纺锤体,并以此来分裂成两个具有同样DNA的新细胞。在删除网格蛋白后,这一过程的对称性和稳定性就遭到了破坏。这说明网格蛋白对细胞分裂至关重要。该发现找到了网格蛋白的一项“隐藏功能”,同时也为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名解及简答题答案(温医)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名解及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 是指用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细胞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疾病关系的科学。 细胞学说: 是指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的:所有都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新的细胞源于已存在的细胞。 第二章 简答题: 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壁有,主要成分肽聚糖有,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有有(功能丰富)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间体是细胞膜特化结构)有各种细胞器 核糖体70S(50S+30S)80S(60S+40S) 染色体单个DNA组成(环状),无组蛋白若干双链DNA+组蛋白 运动简单原纤维和鞭毛纤毛和鞭毛 细胞大小较小1-10um 较大10-100um 细胞核无核仁无核膜(拟核)有核膜有核仁(真核) 内膜系统简单复杂 细胞骨架无有 转录和翻译同时同地进行转录在细胞核内 翻译在细胞质内 细胞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生物大分子: 又称多聚体,是指由许多小分子聚合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量可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是细胞内的主要化学成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由两条平行而且方向相反的、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其主要特点是:DNA分子的碱基均位于双链的内侧,通过氢键相连,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蛋白质二级结构: 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对应点连接,使蛋白质结构发生曲折的结构。有三种类型:a螺旋结构: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成空心的筒状构象。b折叠片层:一条肽链回折而成的平行排列构象。三股螺旋:是胶原的特有构象,由原胶原的三条多肽链共同铰接而成。 第五章1-5节

μ阿片受体激动剂研究进展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15, 3, 44-5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2434936.html,/journal/joc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2434936.html,/10.12677/jocr.2015.31006 Research Progress of μ-Opioid Receptor Agonist Lang Shu1, Qifeng Tian1, Kaiyuan Shao2, Wenxiang Hu1,2*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Pharmacy,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Beijing Excalibur Space Military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Email: *huwx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2434936.html, Received: Jan. 28th, 2015; accepted: Feb. 6th, 2015; published: Feb. 13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243493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the 1960s, the discovery of new analgesic fentanyl caused the boom of new analgesic study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began to stud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other characters of the new analgesic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which is similar to morphine on struc-ture. Since the 1970s, the existence of opioid receptors and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 has been found in the brain; many scholars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opioid receptor actively.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opioid receptors (μ, δ, κ), and wherein, μ receptor protein is the primary receptor site of morphine, fentanyl and other analgesics.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of fen-tanyl, many other highly active fentanyl analogs have been found, such as Ohmefentanyl (OMF). Recently,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ene knock-out of δ-opioid receptor or antagonists can reduce or suppress tolerance and drug dependency—the side effects of μ-opioid analgesics for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Keywords Opioid Receptor, Analgesics, μ-Opioid Receptor Agonist, Endomorphins μ阿片受体激动剂研究进展 舒浪1,田崎峰1,邵开元2,胡文祥1,2* 1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2北京神剑天军医学科学院,北京 Email: *huwx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2434936.html, *通讯作者。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课后作业13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新人教版必修1

课后作业(十三) [合格性考试必做题] 1.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动物肺泡细胞释放CO2 B.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 D.丽藻细胞吸收SO2-4的过程 [解析] CO2属于小分子,苯分子属于脂溶性物质,二者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蔗糖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壁;离子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 D 2.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下面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该细胞的是( ) A.CO2 B.O2 C.K+ D.Na+ [解析] O2和CO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K+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 C 3.如果使用药物限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活性,则物质X的运输速率迅速下降,如果抑制细胞呼吸,却对运输速率没有影响。对该物质运输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方式是被动运输 B.与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C.该方式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 D.葡萄糖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通常为该种方式 [解析] 根据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和不需要消耗能量的特点,确定该物质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为被动运输;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由于物质X出入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葡萄糖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需要转运蛋白协助,但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答案] B 4.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需转运蛋白的参与 D.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 [解析] 从柱形图分析,物质M溶液的浓度不影响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说明细胞对M的吸收方式不是自由扩散;通入空气前后也不影响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说明与能量无关;综上所述,能够影响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因素是转运蛋白。 [答案] C 5.由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由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 C.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运输 D.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 由图示知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生物大分子的运输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存在细胞识别并需内部供能,但不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Na+、K+为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此种方式运输。 [答案] C 6.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细胞生物学大题

膜脂种类及结构特点 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三类;结构特点:双亲性分子(兼性分子)膜的特性: 1)膜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也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 膜糖分布的不对称:膜脂的不对称性还表现在膜表面具有胆固醇和鞘磷脂等形成的微结构域——脂筏。 2)膜的流动性 晶态液晶态液态气态 相变温度 1. 膜脂的流动性 运动方式:C-C键的旋转异构运动;脂肪酸链的伸缩和振荡;膜脂分子的旋转运动;膜脂分子的侧向扩散;膜脂分子的翻转运动 2. 膜蛋白的流动性 运动方式:侧向扩散、旋转扩散、构象变化、蛋白多聚体的聚合及解聚等 影响膜流动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程度;2胆固醇的双向调节;3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值;4膜蛋白的影响;5温度、离子浓度、pH等 *以细胞摄取胆固醇为例,说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在大多数动物细胞中,网格蛋白、有被小窝和有被小泡为从细胞外液摄取特定大分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即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如细胞对胆固醇的摄取。血中胆固醇多以胆固醇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和运输,该复合体成为LDL颗粒。LDL颗粒髓心含胆固醇分子,外周包围脂质单层,载脂蛋白嵌插其中。当细胞需要用胆固醇合成膜时,悬浮在血液中的LDL 颗粒外层蛋白可与质膜有被小窝上存在的LDL受体特异性结合,使有被小窝内陷,LDL颗粒同受体一同进入细胞质内形成有被小泡。接着有被小泡脱被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之间或与胞质中其他小泡发生融合,形成内体。在质子泵的作用下H+泵入,当PH到达5—6受体与LDL颗粒解离,并分离到两囊泡中,含受体的小泡返回到质膜参与受体再循环;含有LDL的小泡与溶酶体融合,被其中的酶分解为游离胆固醇进入细胞质成为细胞合成膜的原料。 比较三条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同 1. cAMP信号通路 配体→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依赖

细胞表面信号分子受体及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细胞表面信号分子受体及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途径 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又称配体)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信号转导产生的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 细胞通讯的方式 根据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发挥作用距离的长短,可把细胞通讯分为:①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与靶细胞。②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与临近靶细胞。③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④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通过轴突及化学突触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⑤接触依赖性的通讯,细胞直接接触而无需信号分子的释放,代之以通过质膜上的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分子相互作用来介导细胞间的通讯。 2 信号分子与受体 2.1信号分子 信号分子是细胞的信息载体,根据其溶解性通常可以分为亲脂性和亲水性两大类①亲脂性信号分子,主要代表是甾类激素和甲状腺素,可穿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②亲水性信号分子,包括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局部化学递质和大多数激素,它们不能穿过靶细胞质膜的脂双分子层,只能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再经信号转换机制,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或激活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引起细胞的应答。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和证实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这个氧自由基在生物体内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和效应分子。 2.2受体 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基(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基(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