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耳鼻喉试卷及答案(A卷)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Little's area : 2.腺样体面容: 3.梅尼埃病: 4.声门: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 有关鼻窦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的 ( ) A. 共有 4 对 B. 可分为前后两组 C. 具有嗅觉功能 D. 都有开口与鼻腔相通 E. 为鼻腔周围面颅骨内的含气腔 2.鼻骨复位术不宜超过: ( ) A 一周 B 10 天 C 14 天 D 三周 E 12 天 3.鼻内镜手术操作一般在中鼻甲 ( ) A 内侧进行 B 上方进行 C 下方进行 D 外侧进行 E 以上都不是 4.有关鼻窦的开口组合,下列错误的是 ( ) A. 上颌窦——中鼻道筛漏斗半部 B. 额窦 ——中鼻道额隐窝 C. 前组筛窦——中鼻道筛泡 处D. 后组筛窦——中鼻道后端 E. 蝶窦——上鼻道蝶窦筛隐窝 5. 下列哪一种药物长期使用将引起药物性鼻炎: () A. 减充血药 B. 抗组胺药 C. 糖皮质激素 D.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E. 以上都不是 6.在下鼻道的开口是 ( ) A. 鼻泪管 B. 上颌窦 C. 前组筛窦 D. 额窦 E. 蝶窦 7.有关咽隐窝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的 ( ) A. 位于鼻咽侧壁 B. 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C. 颅底破裂孔邻接咽隐窝上界 D. 是鼻咽纤维瘤的好发部位 E. 该部发生肿瘤早期有溢泪症状 8.下列哪项不是急性化脓扁桃体炎的致病菌 ( ) A. 溶血性链球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白色念珠菌 D. 草绿色链球菌 E. 肺炎双球菌 9.关于病灶型扁桃体炎手术时机,错误的是 ( ) A. 风湿病在初次发病后尽早手术 B. 急性肾炎应在病情稳定一个月后手术 C.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良也可随时手术 D. 银屑病应在病性稳定期手术 E. 败血症在抗菌素控制下即行手术 10.左侧喉返神经易受损伤的原因是 ( ) A. 位置较深 B. 离体表较近 C. 径路较长 D. 神经较细 E. 甲状腺压迫 11.开放性喉外伤的突出表现是 ( ) A. 出血 B. 呼吸困难 C. 皮下气肿 D. 休克 E. 以上都是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分析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1T11:56:29.1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5期作者:马艳华[导读]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效果明显,但冲击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治疗依从性较好。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耳鼻喉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8月—2017年10月,研究对象:50例本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25)、对照组(n=25),给予实验组患者冲击免疫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效果明显,但冲击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治疗依从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冲击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依从性【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5-0165-02 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病变应原后导致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粘膜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由遗传、变应原暴露等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鼻痒等,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其向哮喘发展。本次旨在研究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实验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7~55岁,平均年龄(31.5±20.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8~57岁,平均年龄(32.5±22.5)岁。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精细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应的检查,病情确诊后,对照组给予常规免疫治疗,对照组给予冲击免疫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常规免疫治疗使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皮下注射,初始剂量20SQ-U,每次1针,每周1次,连续治疗14周,剂量维持阶段为15周,将剂量维持在100000SQ-U分别与第16、17周各注射1次,随后6周注射1次,每次1针。(2)冲击免疫治疗使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皮下注射,初始剂量10SQ-U,在住院前3天,每天注射3次,每次1针,在第4天、第5天每天注射2次,每次1针,第6天维持剂量100000SQ-U,第7天采集血液样品后安排出院,第5周、第11周,第17周,每周1针。(3)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瘙痒症状可以给予冰敷治疗,若出现皮肤过敏性坏死可以停止免疫治疗[1]。 1.3 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显效:患者粘膜上皮表现正常,无粘连,鼻腔未发生出血。有效:患者粘膜上皮偶尔出现粘连,鼻腔少量出血。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2]。治疗效果=显效率+有效率。疼痛评分为0~10分,得分越低,疼痛越小。治疗依从性采用RE依从性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内容包括坚持服药、生活规律、戒烟戒酒等内容,总分100分,总评分≥92分为完全依从;总评分70~91分为部分依从;总评分小于70分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3]。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护理效果88.0%(22/2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2例,护理效果60.0%(15/25),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5.094。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实验组完全依从13例、部分依从8例、不依从4例,治疗依从性84.0%(21/25);对照组完全依从8例、部分依从6例、不依从11例,治疗依从性56.0%(14/25),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4.667。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出现皮肤瘙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0%(2/25);对照组出现皮肤瘙痒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2.0%(8/2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4.547。 3.讨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22T09:55:14.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鲁杰龚梁陈建强胡银亚 [导读] 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鲁杰龚梁(通讯作者) 陈建强胡银亚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3153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标准化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手术和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三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650例,随机分为A组(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组)、B组(等离子手术组)和C组(药物治疗组),A组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B组患者施行下鼻甲+鼻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C组患者进行常规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随访2年以上。结果脱敏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手术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36-02 随着工业化生活程度的提高,临床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 tis, AR)患者日益增多,据统计已占10~25%[1],主要表现为鼻痒、鼻塞、喷嚏和流清涕等,可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学童记忆力,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脱敏治疗。药物能有效控制鼻炎症状,起效快,但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治疗采用鼻腔筛前神经烧灼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可有效缓解鼻炎症状,但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复发率;脱敏治疗需要持续数年,起效慢,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目前脱敏治疗在我市开展的时间较短,仍缺乏对该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的大样本临床调查。为比较分析标准化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手术和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三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索给药的新方法与最佳疗程,便于临床选择安全、方便、效佳、价廉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组于2005年始,对来本院诊治的6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患者档案,并进行至今为期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作总结,并就相关研究作出有效探讨。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本科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65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2009年武夷山会议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A组(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组)、B组(等离子手术组)和C组(药物治疗组)。A组患者275例,其中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9例,患者均对尘螨过敏,男性125例,女性150例,年龄7-52岁,中位年龄22岁;免疫治疗的入选标准: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为尘螨阳性> (+++),血清尘螨特异性IgE>2级,符合中华医学会1997海口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B组患者198例,对尘螨过敏,男性95例,女性103例,年龄10-50岁,中位年龄24岁。C组患者177例,对尘螨过敏,男性93例,女性84例,年龄7-55岁,中位年龄24岁。所有患者均有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塞症状,鼻内镜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使用德国默克公司的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血清尘螨特异性IgE的检测采用瑞典Pharmacia CAP检测系统;尘螨变应原疫苗使用德国默克公司的阿罗格(NHD)。 2.方法 A组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分常规注射和改良注射),采用剂量累加方案,总疗程2-3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阶段初期:药液浓度从0级开始逐渐递增为1级、2级、3级浓度,每种浓度每次注射剂量由0.05ml开始,逐渐递增为0.1ml、0.2ml、0.4ml、0.6ml、 0.8ml,该阶段每周一次,总共注射24次。然后进入维持剂量阶段,以3级浓度0.8ml/次注射,注射频率依次延长为每2周1次、每4周1次、每6周1次、每8周1次,每个注射频率4-5次。每次注射前,询问并记录患者上次注射的耐受情况,只有上次注射能耐受,患者才能递增剂量。B组患者施行下鼻甲+鼻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降低鼻粘膜敏感性,同时可根据患者情况对增生肥大的下鼻甲做等离子消融以改善通气。C组患者进行常规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 采用单盲法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资料及电话号码的登记便于开展回访工作,于首次治疗时、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作为近期效果评价依据,治疗后1年、2年的随访结果作为远期评价依据,并填写变应性鼻炎登记随访表。按照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2004年兰州会议),采用症状与体征分级计分,即先参照中华耳鼻喉科学会于1997年修订的标准,在治疗前及免疫脱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轻度症状者症状评分≤4,中度症状者症状评分>4且≤8,重度症状患者评分≥9;再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计分的总和计算出改善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结果≥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有效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8~120(56±15.8)天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且均完成了2年的免疫治疗。患者的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结束时显效108例(39.3%),有效132例(48%),无效35例(12.7%),有效率为87.3%。治疗中33例患者出现非全身性不良反应(其中风团16例,局部反应14例,大局部反应2例),全身不良反应发生5例8次,其中较严重的2例中,1例为一女性患者注射2分钟左右即出现全身瘙痒、咽部不适、眼睑浮肿,发觉后迅速给予甲强龙40mg静滴,半小时后症状缓解;另1例为一8岁男童,注射后5分钟出现口唇红肿水疱,给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好转;其他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局部荨麻疹,给予扑尔敏、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好转。该5例患者均没有停止免疫治疗。B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显效60例(30.3%),有效102例(51.5%),无效36例(18.2%),有效率为81.2%,较之于A组疗效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经过治疗症状也得以缓解、改善,且治疗后起效较快,其中显效60例(33.9%),有效86例(48.6%),无效31例(17.5%),有效率为82.5%,其疗效评价较之于A、B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时A组患者无失访,其中显效106例(38.5%),有效128例(46.5%),无效41例(15%),总有效率85.0%,复发率2.5%;B组失访3例,其中显效53例(27.2%),有效95例(48.7%),无效47例(24.1%),总有效率75.9%,复发率9.5%;C组失访6例,其中显效42例(24.6%),有效70例(40.9%),无效59例(34.5%),总有效率65.5%,复发率30.1%。可见,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复发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1年,A组275例患者有5例失访,其中显效99例(36.7%),有效125例(46.3%),无效46例(17%),总有效率83.0%,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试卷(含答案)24166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考试试题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有关咽鼓管咽口描述错误的是( D ) A:位于鼻咽侧壁B:距下鼻甲后端1cm C管口周围有淋巴组织D:平时呈开放状态 2、鼻泪管开口于( A ) A:下鼻道B:中鼻道C:上鼻道D:后鼻孔 3、对咽后壁脓肿行检查和治疗时,患儿的体位应该是:( C ) A:坐位B:平卧位C:仰卧垂头位D:半卧位 4、下列哪项不是声带麻痹的常见原因:( D ) A:甲状腺癌B:肺癌C:食道癌D:声带息肉 5、鼻咽癌的治疗首先应选择:( C ) A:手术疗法B:化疗C:放疗D:对症治疗 6、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常发生颅内外并发症B:卡他性中耳炎时耳内闭塞感 C: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常发热D:急性外耳道炎耳痛剧烈 7、音叉检查的目的() A.判清何侧为患耳 B.判断耳聋性质 C.判断耳聋部位 D.判断耳聋程度 8、对少年儿童,切除腭扁桃体应慎重,是因为() A.影响咽腔共鸣 B.易发生软腭瘢痕 C.腭扁桃体是重要免疫器官 D.易引起咽干,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成团 9、对小儿喉、气管、支气管炎施行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为:() A:1度呼吸困难B:3度呼吸困难C:2度呼吸困难D:4度呼吸困难 10、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疡型或胆脂瘤型施行乳突根治的目的是:() A:获得干耳B:提高听力C清除病灶,预防颅内外感染D改善中耳腔压力 二、判断题注:正确的在()里打√,错误的在()里打×,并改正。 1、急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的局部并发症是扁桃体周围脓肿。()_________ 2、气管异物均应气管切开取出。()_________ 3、怀疑是鼻咽血管瘤时可以先做活检以确诊,再进一步手术治疗。()_________

变应性鼻炎试题及答案

变应性鼻炎 1.鼻超敏反应发生与下列哪种细胞有关: A.杯状细胞 B.浆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2.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A.IgM B.IgG C.IgD D.IgE E.IgI 3.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常见的变应原是; A.螨 B.真菌 C.风媒花粉 D.羽毛 E.细菌感染 4.治疗花粉症最有效的方法是: A.鼻腔应用糖皮质激素 B.翼管神经切断术 C.免疫疗法 D.避免与变应原接触 E.变应原检测 5.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属于: A.1型变态反应 B.2型变态反应 C.3型变态反应 D.4型变态反应 6.在变态反应性鼻炎治疗中,封闭抗体的产生与脱敏的剂量有关,为何不采取持续增大脱敏的剂量,以增加治疗效果 A.大剂量不产生封闭效应 B.大剂量可导致感染 C.大剂量使炎性介质分泌增加,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 D.大剂量可导致并发症 E.大剂量有毒 7.下列哪项不是变应性鼻炎介质细胞颗粒分泌的介质: A.激肽 B.前列腺素 C.单核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细胞趋化因子

8.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的主要局部用药是() A盐酸麻黄碱滴鼻液 B0.5%的诺氟沙星滴鼻液 C达芬霖喷鼻剂 D辅舒良喷鼻剂 E链霉素滴鼻剂 9病人鼻溢液稀薄透明如水样,分泌物检查见嗜酸粒细胞和少量黏蛋白,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鼻炎早期 B变应性鼻炎发作期 C急性鼻炎中期 D脑脊液鼻漏 E慢性单纯性鼻炎 10变应性鼻炎可见() A喷嚏,鼻痒 B鼻黏膜充血 C血清中正常 D大量的水样涕 E鼻黏膜红肿 11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鼻黏膜苍白的原因是() A鼻腔阻力血管收缩,鼻涕增多 B鼻腔容量血管扩张,黏膜水肿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 E迷走神经敏感性增加 12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色酐酸钠的作用是() A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发挥抗HI受体作用 B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断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介质 C抗胆碱药,抑制胆碱能神经的活性 D收缩血管 E抑制免疫 13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鼻涕增多的原因是() A鼻腔阻力血管收缩,鼻涕增多 B鼻腔容量血管扩张,黏膜水肿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 E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减少 14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黏膜水肿的原因是() A鼻腔阻力血管收缩,鼻涕增多 B鼻腔容量血管扩张,黏膜水肿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加 E迷走神经敏感性增加 15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喷嚏频作的原因是()

2018年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分析报告

2018年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 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8年1月

正文目录 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治标”免疫治疗“治本” (3) 过敏性鼻炎以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为主 (3)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 (3) 免疫治疗进入一线用药推荐使用,临床地位显著提升 (4) 过敏性鼻炎患者众多,免疫治疗面临过百亿市场 (5) 放量限制因素逐渐去除,免疫治疗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7) 临床地位随着新出台诊疗指南的更新而提升 (7) 较高的价格因人民逐渐提升的生活质量而不再成为障碍 (7) 变应原能检测手段的丰富将发现更多可治疗的患者 (8) 图表目录 图表1: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应用的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4) 图表2:变应性鼻炎推荐使用治疗药物总结 (5) 图表3:过敏性鼻炎推荐使用药物*南方所公立医院放大销售金额 (5) 图表4: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药物市场空间 (6) 图表5:尘螨免疫治疗药物南方所公立医院放大销售金额 (7) 图表6:过敏性鼻炎常用治疗手段价格及医保情况 (8)

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治标”免疫治疗“治本” 过敏性鼻炎以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为主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通常会引发鼻痒、打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同时容易伴随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结膜炎、慢性鼻炎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症等疾病。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外科治疗四种方式。变应原回避通常并无法实现,而外科治疗为辅助治疗方法,仅酌情使用。因此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药物缓解免疫症状,仅能够缓解症状而不能够去除病因。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包括鼻喷剂及口服剂。药物治疗通常疗程短则两周,长则可达一年以上,症状缓解效果明显,是临床最常用的和治疗手段。

耳鼻喉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6分) 1、扁桃体切除术后创面上的纤维素膜一般形成于( ) A、术后6小时内 B、术后6~12小时 C、术后24小时以后 D、术后5~6天 E、以上均不是 2、腺样体属于( ) A、外分泌腺 B、内分泌腺 C、淋巴组织 D、肌肉组织 E、退化器官,无实际功能 3、腭扁桃体是位于( )之间。( ) A、腭舌弓和舌根 B、腭舌弓和腭咽弓 C、腭咽弓和咽侧索 D、咽侧索和咽后壁 E、硬腭和软腭 4、对总鼻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上、中、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 B、下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腔隙 C、中鼻甲前下方游离缘水平以下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 D、鼻腔的整个腔隙 E、下鼻甲与鼻腔内侧壁之间的腔隙 5、不属于咽的生理功能是( ) A、呼吸 B、吞咽 C、保护 D、免疫 E、屏气 6、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鼻涕增多的原因( ) A、鼻腔阻力血管收缩,鼻涕增多 B、鼻腔容量血管扩张,粘膜水肿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 E、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减少 7、鼻咽癌患者Ⅸ、Ⅹ、Ⅺ、Ⅻ脑神经受累的原因是( ) A、局部扩散 B、血行转移 C、脑转移 D、种植转移 E、转移淋巴结压迫所致 8、半规管接受的适宜刺激是( ) A、匀速旋转刺激 B、匀速直线运动刺激 C、变速旋转刺激 D、变速直线运动刺激 E、直线运动刺激 9、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鼓膜穿孔后需立即停用2%酚甘油滴耳液滴耳是因为酚甘油( ) A、仅有止痛作用 B、对鼓室粘膜及鼓膜有腐蚀作用 C、没有抗生素水溶液效果佳 D、油剂不易经穿孔进入中耳 E、以上都不是 10、一般小儿急性喉炎好发于( ) A、新生儿 B、1岁以下儿童 C、6个月~3岁儿童 D、3岁~6岁儿童 E、6岁~12岁儿童 11、下面关于声门型癌的临床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 A、早期症状不明显 B、可引起呼吸困难 C、不易向颈淋巴结转移 D、预后较好 E、声嘶

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7-12T16:49:14.6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作者:范薏淇赵嫣虹张芝桐 [导读]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身体对某些过敏原等敏感性增高而在鼻部出现的异常反应。 范薏淇赵嫣虹张芝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过敏性鼻炎是身体对某些过敏原等敏感性增高而在鼻部出现的异常反应,以突然和反复的鼻痒、鼻塞、喷嚏、流鼻涕、鼻腔粘膜苍白肿胀为特征,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鼻三针由迎香、鼻通、印堂三个穴位组成,现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均获得良好的疗效。故本文对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进行归纳,希望供国内外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鼻三针;研究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身体对某些过敏原等敏感性增高而在鼻部出现的异常反应,是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顽疾,在中医中归属于“鼻鼽”范畴,2001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1]中对鼻鼽病有明确的定义,书中说:“鼻鼽,疾病。出自《素问?脉解篇》,又名鼽嚏。以突然和反复的鼻痒、鼻塞、喷嚏、流鼻涕、鼻腔粘膜苍白肿胀为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过敏性鼻炎,多因肺、脾、肾虚损,感受风寒或异气,以及异物外袭而诱发。” 1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 过敏性鼻炎虽然是非致命性疾病,但其症状易反复,病情迁延不愈,不但可引起变应性鼻窦炎、鼻息肉、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一系列呼吸道并发症,还可引起中耳炎和睡眠障碍等严重疾病,甚至还会引起注意力下降、精神疲劳、抑郁情绪及认知力降低等精神症状[2-3],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案主要有药物疗法、远离过敏源、免疫疗法、手术疗法等,其方案特点在于对症治疗,通过暂时阻断炎症反应来缓解症状,但存在存在远期疗效不理想、查找过敏原困难、治疗后易复发等问题。 相对于现代医学,中医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内外因综合而致,内因多为禀赋不足,正气内虚,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为感受外邪,如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鼻窍所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其中主要在肺,但与脾、肾两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临床上,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主要有中药内服和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拔火罐、艾灸等外治法。而近年来在探索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进程中,发现针灸疗法起效迅速,复发率较低,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深受患者喜爱。日前,美国头颈外科杂志全文发表2015年版过敏性鼻炎临床指南,首次将针刺疗法作为可选择的方案之一进行推荐[4]。 2 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鼻三针是靳瑞教授所创的靳三针疗法中的一组用于治疗有关鼻部疾病的针灸穴位,现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均获得良好的疗效。鼻三针由迎香、鼻通、印堂三个穴位组成,重在局部取穴,专在疏病部之邪,[5]以疏通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具有开窍通经、固卫止鼽之功。迎香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处鼻翼旁,肺与大肠相表里,鼻为肺之外窍,《针灸聚英》:“迎香,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多涕,鼽衄有疮,鼻有息肉。”所以古人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鼻通位于鼻中段,顾名思义,具有通鼻气的作用,平时鼻塞之时,以双食指按揉该穴,即可见效;印堂位于鼻根部。印堂虽为经外奇穴,但位处督脉上,督脉恰好经过鼻梁的正中,取之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并且因为督脉所过,亦有统摄全身阳气和维系人身元气的功能,取之能使局部经气畅通,升提阳气;本穴又与肺气相通,针之可益卫固表,使肌肤腠理致密,风寒等外邪不能侵袭,鼻鼽自愈。因此印堂亦为治鼻疾之要穴。现代医学[6]认为鼻三针针刺治疗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及神经体液途径发挥治疗作用,鼻炎发病与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相关,鼻部神经末梢上的受体接触某些物质时极易产生变异紊乱,从而使鼻腔粘膜发生明显的变态反应,通过对外鼻周围的穴位进行针刺,激发自主神经反射,调整鼻腔粘膜毛细血管的舒缩,从而获得治疗效果。 4、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研究 现代临床对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众多如赖新生教授[7]用鼻三针为主配合其他辅助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配穴:鼻流清涕量多,配针丰隆,灸百会;鼻塞甚,配风池、合谷;鼻流浊涕,配阳陵泉、太冲;鼻痒甚,配上星、列缺;头痛配上星、太阳;久病配肺俞、大椎针后加灸。常配合维生素B12 100~250ug加入维丁胶性钙1ml混合液注射迎香(双)、风池(双)、肺俞(双),三穴轮流交替,取得满意的疗效。冯氏等[8]曾用鼻三针结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治愈40%,好转53.3%,未愈6.7%,总有效率93.3%。刘氏等[9]用鼻三针针刺结合鼻翼两侧超短波治疗过敏性鼻炎47例,结果疫愈8例,好转30例,总有效率80.8%。温氏等[10]运用鼻三针针刺,配合应用黄芪注射液2ml或维生素B12 250ug加维丁胶性钙1ml混合液穴位注射迎香双、肺俞双、足三里双,3穴轮流交替,治疗过敏性鼻炎106例中,疫愈63例,好转39例,总有效率96.2%。彭氏等[11]以鼻三针配合神阙火罐疗法,治疗2个疗程后,67例中痊愈5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7%。陈氏等[12]以鼻三针针刺湾法配合合谷针刺补法与足三里温针疗法,102例中治愈39例,有效57例,总有效率94.1%。 4、总结 由此看出,鼻三针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疗效显著并广泛适用于临床。但是缺少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远程疗效观察方面的追踪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中西药联合使用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应尽快建立公认的疗效评判标准以及治疗方法,进一步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振吉主编.中医药常见名词术语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375. [2] Postolache TT,Lapidus M,Sander ER,etal.Changes in allergysymptoms and depression scor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patientswith recurrent mood disorders exposed to seasonal peaks inaeroallergens[J].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07(7):1968-1977. [3] 孔维维,许庚,董震,等.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与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8):376-378. [4] AAO-HNS,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New Guidelines for Allergic Rhinits Released.AAO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5 Fed;152(2)197-206.

过敏性炎症研究进展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炎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将过敏性反应的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已有不少新发现。本文就参与过敏性炎症细胞及其生物特性、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作一简要介绍和叙述。过敏性炎症与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皮炎等有关,长期来其发生机制一直受人关注,近年来随着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炎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将过敏性反应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已有不少新发现。现就几个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1 参与过敏性炎症的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在过敏性炎症的发病中主要涉及过敏原、抗体、细胞、受体和介质5个环节,其中细胞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有不同的受体又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介质,当过敏原激发后在15~20分钟所发生的速发相反应主要与T细胞和肥大细胞有关,而在激发后4~24小时所发生的迟发相反应则认为由嗜酸粒细胞(Eos)和嗜碱粒细胞参与[1,2]。 1.1T细胞 T细胞在过敏反应中起着攸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唯一的能识别经抗原递呈细胞所处理的抗原物质,当被激活后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从小鼠的研究可见,T细胞分为TH1和TH2二种亚型。在人类目前还无确切的标记可鉴定TH1和TH2,只能根据细胞因子谱来区分。TH1主要产生γ干扰素和TNF-β;TH2产生IL-4、IL-5和IL-9,这二个亚群均产生GM-CSF、IL-2、IL-3、IL-10和IL-13。此二个亚群由共同的前身细胞TH0阶段分别分化而成,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素质、所遭遇过敏原的理化性质、不同的抗原处理和递呈途径、抗原递呈细胞的类型以及所采用的MHC约束成分,其中主要的是使T细胞激活的细胞因子,它们决定了TH的分化,现知在IL-12作用下TH0分化为TH1;在IL-4作用下TH0分化为TH2,TH1参与迟缓型超敏反应和清除胞内寄生虫、病毒的细胞免疫反应,而TH2与过敏性炎症反应有关。TH2所分泌的IL-4是过敏性炎症反应关键的细胞因子,它除了上面提及的作用外还促使B细胞异型转换,使之产生IgE并上调粘附分子的表达。IL-5可选择性地作用于Eos促使他们最后分化、激活并持续存在于过敏性组织处。 1.2 肥大细胞这是一种异质性细胞,成熟的组织肥大细胞可根据所含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为3种类型。MCt型仅含有胰蛋白酶;MCtc型同时含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MCc型仅含有糜蛋白酶。MCt型多见于肺和粘膜中;MCtc型在皮肤和粘膜下层;MCc型则见于肠和鼻粘膜下层[4]。根据编码人胰蛋白酶CDNA的不同至少可将其分为5种,即肺中的α和β型,皮肤的Ⅰ、Ⅱ和Ⅲ型[5]。人的肥大细胞从骨髓、脐带血或胎肝前身细胞衍生。周围血中的前身肥大细胞为非异嗜性CD34+、C-kit+、 FcεⅠ+的单个核细胞,此种细胞也存在于皮肤、淋巴结和脾组织。在体外,IL-3和干细胞因子(SCF)能使前身细胞转化为异嗜性胰蛋白酶+、FcεⅠ+的肥大细胞[6]。从过敏性鼻炎患者鼻活检可发现上皮层内和上皮下MCt型细胞增多,而MCtc型细胞数并未改变,提示MCt型细胞可能从血中移行至上皮。此型细胞表面带有IgE分子,并依赖T细胞能很好地应答特异性过敏原。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从外科切下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甲中的肥大细胞在体外经过敏原激发会脱颗粒产生组胺、白三烯(LTs,主要是LTC4)和前列腺素(PGD2)。肥大细胞还是细胞因子TNF-α的起源地,当激活时它还会重新合成IL-4、IL-5和IL-6。 IL-4主要定位在MCtc亚类,而IL-5和IL-6定位于MCt亚类[7]。 [!--empirenews.page--] 1.3 Eos它在物理特性和功能上均呈异质性,当将外周血Eos 经Percoll作不连续性梯度离心可分为正常密度和低密度二种,这种物理特性的不同与其功能的差异有关。当应答醛化的细菌肽FMLP时低密度Eos产生氧自由基和LTC4[8],并对靶细胞呈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因而低密度Eos属激活的Eos,虽然在过敏性哮喘和鼻炎患者外周血中低密度Eos量增加,但还是以正常密度占优势,而在各种体液却以低密度Eos为主,参与过敏性炎性疾病组织的病损。从正常密度Eos转变为低密度Eos有着不同的机制,将外周血中正常密度的Eos培养在单纯纤维母细胞上,当存在pg水平的IL-3、IL-5或GM-CSF时可转化成低密度Eos ,此外,还有可溶性促炎症刺激剂如血小板激活因子(PAF),C-C类趋化因子包括Rantes和单核细胞趋化肽(MCP)-3,或固相刺激剂如通过α6β1整合素将Eos粘附至层粘素,以及经α4β1整合素(抗原VLA-4)使Eos结合至纤维连接素或结合至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也能使Eos激活转为低密度[9-13]。已了解Eos所具有的细胞毒性由Eos颗粒蛋白所致,成熟的Eos具有原发性和继发性颗粒。原发性颗粒含有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 【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AR患者约超过 6亿人。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可能根治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该疗法疗程长且及存在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低,仅有4%的AR患者选择该疗法,目前寻找患者依从性好且同时能提高疗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是AR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学者研究发现,经淋巴结注射免疫疗法(ILIT)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新方法,对AR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ILI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免疫疗法;淋巴结;综述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炎性疾病[1]。全球范围内AR影响约超6亿的人口,且其发病率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AR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工作和学习,同时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AR的治疗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AR免疫治疗的利与弊 变态反应是接受特定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所致的机体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等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紊乱疾病的主要目标。1911年Noon和Freeman首次采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治疗AR,并证实了该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SIT 也称脱敏疗法,是通过用特异性致敏的变应原持续刺激机体并逐渐增量,最终使机体对变应性刺激达到适应和耐受,减轻或消除变应原引起的临床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变应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尘螨等)引起的儿童和(或)成人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SIT能长期改善AR的临床症状,阻止患者对新变应原发生变态反应的可能,并降低其向变应性哮喘发展的风险[3]。目前AR的治疗方式包括皮下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疗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4],其中SCIT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式,疗程3~5年,注射次数可达30~80余次。虽然SIT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由于SIT的疗程长并且治疗过程中存在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 SLIT和SCIT治疗过程

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学研究进展_赵延明

2013年12月第34卷第6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Dec.2013Vol.34No.6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1025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846);北京市自然基金(7102030);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 才学科带头人(2009-02-007)和鼻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阶梯计划项目(Z121107009212032)。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81025007);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872846);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 (7102030);Beijing Health Bureau Fund for Distinguished Medical Expert (2009-02-007);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Z121107009212032).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dr.luozhang@gmail.com 网络出版时间:2013-12-0509?39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11.3662.R.20131205.0939.006.html [doi :10.3969/j.issn.1006-7795.2013.06.006] ·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赵延明 1 张罗 1,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730;2.教育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005) 【摘要】近年来过敏性鼻炎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各国医疗支出的重要负担。有关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学研究是发现新的致病机制、指导临床预防及探索药物靶向治疗途径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对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关键词】过敏性鼻炎;基因;遗传学【中图分类号】R765.21 Progress in genetic study on allergic rhinitis ZHAO Yanming 1,ZHANG Luo 1, 2*(1.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Institute of Otolaryngology ,Beijing 100005,China ) 【Abstract 】Allergic rhinitis is a disease of high prevalence and has exhibited a fairly rapid upward trend all over the world.This high prevalence translates into a high cost to society.There are still some unanswered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The genetic study of allergic rhiniti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tect novel mechanism ,prevention and personalized drug therapy in allergic rhinitis individuals.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elaborate on the methods and progress of the genetic study on allergic rhinitis. 【Key words 】allergic rhinitis ;gene ;genetics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 AR)是IgE 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23%,中国中心城市的自报 患病率为8.7% 24.1%[1] 。2002年美国在AR上的 医药花销为600万美元[2] , AR给世界卫生支出造成的负担已不容忽视。从1916年Cooke 和Vander Veer 提出过敏性疾病为“单基因遗传疾病”至今,过敏性疾 病的遗传学研究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如今已公认过敏性疾病为多基因遗传疾病,并且基因与环境之间,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疾病的发生 发展。AR作为过敏性疾病中的一种,其遗传学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 1过敏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方法 回首前人在过敏性疾病遗传学研究上取得的成 就是令人振奋的,大量的致病基因被确定,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趋于明朗,而随着生物实验技术的发展,统计分析方法的改进,在未来的研究中注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但同时也无法忽略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何明确所有参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易感基因及致病基因以及过敏性疾病发生的确切机制、如何解释实验研究的可重复性低以及怎样明确发病过程中环境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要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先从有关过敏性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