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卢梭政治伦理观评述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卢梭政治伦理观评述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卢梭政治伦理观评述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卢梭政治伦理观评述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卢梭政治伦理观评述

王培培1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卢梭通过对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激烈批判,确立了从道德、正义的角度探寻政治哲学的主题,因而将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观。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是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自由、平等和正义的道德理想国。然而,他的这个道德理想国,遭到了来自理论学界和现实实践的双重挑战,最终走向了覆灭。引起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卢梭政治伦理观道德政治道德理想国

正当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高喊“进步、理性、文明”的口号,大力呼喊着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崭新时代到来的时候,卢梭却反其道而行之,沿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思想的脚步,通过反思“文明”和“进步”带来的道德的堕落与沦丧现状,试图复归古代政治伦理学的传统,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平等、自由和正义的道德理想国。卢梭坚持从道德、正义、伦理的角度探寻政治哲学的主题, 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创立了不同于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崭新的政治伦理观。可是, 问题在于,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既在理论学界频频遭到众多的批评与非议, 同时在现实的实践中, 也没有能够得到实现,沦为空中楼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对政治与道德割裂的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批判

卢梭认为,近代政治哲学与启蒙运动都是将政治与道德割裂开来,因而都是虚幻的。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和道德完全分离,使政治哲学从属于自然科学,从根本上否定了古代的政治伦理观的价值所在,当然他也就不认为国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发展道德与正义;紧接着,霍布斯从舒适的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出发,在他看来,人们联合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各种欲望和协调人们之间的种种冲突。到了洛克那里,他直接提出,自我保存是人的自然本性。保护公民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维持人类一切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成为国家存在的最主要目的。而在浩浩荡荡的启蒙运动中,启蒙学家们高举“依赖知识与理性的进步”的大旗,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知识、理性的进步与道德的变革息息相关,成为道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在多数启蒙学家眼中,道德生活只有在知识、理性进步的基础之上,经过知识、文化的传播,才有可能被复兴。与之相反,卢梭大胆站出来,对所有的这一切都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基础提出了激烈的批判。卢梭在1758年发表的《论戏剧:致达朗贝尔的信》中,他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艺术应该有政治与伦理的涵义,艺术能否促进道德的进步,最为关键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由什么样的人掌控艺术。在卢梭看来,在不平等的政治环境下,经由贵族支配的艺术是没法促进道德进步的,因而,他指出,任何轻信知识、理性进步与道德进步相互一致的看法是毫无依据的。此外,他还认为,那些以

1作者简介:王培培(1983—) ,女,湖北襄阳人,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

追逐私利和自我保存为目标的政治哲学,是将人们的生活构建在对“权力、野心、财富与虚荣”

[1]p10追逐的基础上,这显然是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方式背道而驰的。简单来说,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带领下,人们只知道追逐自身私利与金钱,相反美德、良好的德行却被束之高阁,人与人之间变得虚伪奸诈,自私而冷漠,最终精于私利的计算使得国家的基础被破坏,坏公民由此而生。卢梭在1750年公开发表的《论科学与艺术》这篇论文中,认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的普遍堕落和沦丧,导致了人们生活在虚荣与不公正中,并没有像其他启蒙思想家所说的那样, 起到促进道德进步的作用。科学和艺术“用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了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人们所说的文明民族。”[2]p81总而言之,卢梭不是从理性知识而是从道德情感来探寻道德和国家的基础,转移了“启蒙运动的重心”,他的著作激发了一种感性的崇拜与情感的复活,因而对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前提与基础给予了很大的攻击。

在卢梭的著作中,处处充满了对古代城邦(主要指的是雅典、斯巴达与罗马共和国)的赞扬,在他的眼中,古老的城邦是一个充满着自由、正义和美德的理想公民社会,堪称道德和正义结合的典范。因而,他十分坚信,唯有构建同时具备道德与正义的民主国家,才有带给人类幸福的希望和可能。卢梭在1761和1762年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与《爱弥儿》这三部著作中,系统论述了怎样建构理想的美好家庭道德、自由平等社会和怎样构建与自然法相适合的个人道德。其中,《新爱洛伊丝》主要是针对荒淫与色情,倡导更康健向上的情感生活;针对当时堕落腐化的贵族,倡导更适合家庭道德的理想。在《社会契约论》中,他则是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倡导如何构建一个自由平等的道德理想社会。而在《爱弥儿》中,为了改革当时旧的教育制度,实现培养道德新人、建构更加美好生活的目的,卢梭认为就必须进行公民教育,建构公民宗教。最终,在《忏悔录》中卢梭总结道,“一切都从根本上与政治相联系,不管你怎么做,任何一国的人民都只能是他们政府的性质将他们造成的那样,因此,什么是可能的最好的政府这个大问题,在我看来,只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政府性质能造就出最有道德、最开明、最聪慧,总之是最好的人民?”[3]p500在这里,卢梭强调指出,政府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全好人,能够培养出“最有道德、最开明、最聪慧的人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如此,卢梭就把道德、人性与政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政治伦理思想,即“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企图把政治和道德分开来研究的人,结果是这两样东西一样也弄不明白的。”[4]p312

二政治伦理观的构建—自由、平等的道德理想国

卢梭认为,国家的构建必须建立在道德和正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基于在舒适感受与自我保存。在对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进行反思之后,卢梭在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指引下,试图探寻国家可能的最佳方式。他以“自然状态”下的人性为理论基石和出发点,通过社会革命、签订社会契约和建立公民宗教、改革旧的教育制度的方式途径,构建了一个公平、正义和道德的理想国,让道德与法律保障每个公民均能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与当时的大多数思想家一样,卢梭首先对自然状态进行了假设,从而探寻人的自然本性。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时,没有理性,不知善恶,根本没有贪欲、虚荣,仅仅具有天赋的情感,即自爱心与怜悯心。在此基础上,卢梭认为,道德是生而有之的,就起源于人自身,人的情感之中。“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由于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存起着协助作用。正是这种情感,在自然状态中代替着法律、风俗和道德”

[5]p413。由此推想,道德可能起源于人的天赋情感—怜悯心和自爱心,人类后来的一切美德正是从自爱心和怜悯心中产生而来的。除了这两种道德情感之外,“自然状态的人”还具备“自由主动者的资格”与“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这使得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在卢梭同时代的思想家笔下,绝大部分将“自然人”视为理性的,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

因而,在对“自然人”假设的基础上,就能够经验地找到建立国家的成因,探寻到政治生活中的必然性规律。但是根据卢梭所假设的“自然人”的不知善恶、没有理性的状态,我们却没法推导出人类形成政治社会的必然性规律。但在卢梭笔下,人类最终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政治社会,原因卢梭认为是自然的突变,在众多偶然性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和依赖。“这些偶然事件曾经使人的理性趋于完善,同时却使整个人类败坏下去。在使人成为社会的人的同时,却使人变成了邪恶的生物,并把人和世界从那么遥远的一个时代,终于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6]p109显然,在卢梭看来,人类步入“社会状态”后,就被“异化”了,私有财产的出现、社会不平等的发生使得人类道德由天真淳朴转向邪恶败坏,人类逐步走向自私、贪婪和虚荣,丧失了道德的人们没有自尊自爱之心,浑身充斥着奴性。结果,他们除了沦为暴君和富人的奴隶,更为严重的是沦为自身贪欲、自私、虚荣的奴隶。自此,卢梭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长叹“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7]p8自此,个人的天赋自由完全不存在,人类真正远离了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

面对人类社会整体堕落的道德现状,卢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怎样才能把人类从不自由、奴役的状态中拯救出来,恢复人类的道德水平,从而建构新的充满正义、美德与自由的理想国?卢梭具体提出了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通过社会暴力革命,恢复人类平等的权利。卢梭从两方面看待人类的不平等。第一种是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中都会存在,但第二种不平等是精神或政治上的不平等,这只在人类社会状态中存在,所以,他主要注重的是第二种不平等。卢梭认为,在社会状态中,私有制导致了人类不平等的出现。人类不平等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在社会形成之初,国家形成之前,随着生产力发展与劳动分工的出现,私有制开始形成,导致贫富差距的出现,穷人和富人的状态在这一阶段开始被认可,出现经济财富的不平等,这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富人为了保护自身的财产不受侵犯,使得政府与法律得以起源,最终形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之间的对立,导致政治的不平等,是第二阶段;随着政府专制权力的确立,主人与奴隶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开始被认可,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出现,这是最后一个阶段。这种主人和奴隶地位的确立把不平等推向了顶峰,这也是整个社会从不平等指向新的平等的转折点,此时,人民就要进行社会暴力革命,推翻暴君和专制政府。在卢梭看来,人在“社会状态”下,所背负的各种不平等的枷锁是与人的自然本性相违背的,所以人民奋起抗争,进行打破枷锁的暴力革命行为是正义的,可取的。卢梭认为,只有通过社会暴力革命,使广大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得以复归,在此前提下,才有谈论道德问题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8]p25

其次,签订社会契约,建构以“公意”为基础的道德自由理想国。通过社会革命以后,卢梭试图通过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形成的“公意”,来解决国家的合法性根源问题。这就从理论上排除了近代国家基于理性计算和自我保存构建的目的,从而将“公意”看作权利的唯一可能性根基。卢梭首先区分了公意与众意,他认为,公意不是众意,众意只考虑个人私利,是众多私人意志的机械汇合;而公意,是大部分人的个别意志在一起互相抵消后形成的共同意志,是人们内在意志的紧密结合,享有广泛的普遍性。因而,在卢梭看来,与那些自我保存,精于算计和自私自利相比,作为人们共同意志体现的公意,更适合作为国家社会的基础。自由作为人的天性,在社会状态下,是被“公意”所约束的。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经济、政治和精神的不平等,人们要求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社会契约,从而使不平等的现状得以改变,实现社会自由。在这里,公意表现为法律,人们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达到实现“平等前提下的自由”的目的。社会自由虽然使人做了国家的主人,但却没有让人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在这样一个共同签订社会契约形成的公意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思想变得开阔,情感变得高尚,能力得到提高,社会契约的理念与法律精神转变成了人的内在道德信念,最终获得道德上的自由,做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最后,建立公民宗教,改革教育制度,培养道德新人。在卢梭看来,政治和道德必须紧密结合,否则民主共和国只能是自私自利的一盘散沙。因而,要构建一个充满正义、道德的共和国,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美德。卢梭认为,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公民宗教。这样的宗教在上帝的引领下,带领公民实现自由、博爱、平等、道德高尚与幸福。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公民宗教并不是基督教,上帝只具有纯粹道德上的情感意义。通过上帝这个中介,达到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道德高尚公民的目的。除此之外,卢梭认为以往过于陈旧落后的教育制度,只能培养出一群愚昧无知的人。因而,他极力主张改革先前旧的教育方式,提出了一整套崭新的教育计划,从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培养道德新人。在《爱弥儿》中,卢梭指出“我主张培养天性,而你们要败坏天性”[9]p358,“必须使他们(儿童)远离大城市……把他们又带回导他们最初住的地方,在那里,朴素生活使他们那个年龄的欲念不至于那样迅速地发展。”[10]p319

总之,卢梭的政治伦理构建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坚持政治与伦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提高人类道德水平,恢复人性尊严,在道德共和国中能够实现自由、平等与正义。

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对卢梭政治伦理观的反思

从表面上看,卢梭的政治伦理观构建的道德理想国十分的美好,很是令人向往。但是, 卢梭坚持把政治和伦理紧密结合的的政治伦理理想, 遭到了理论学界和现实实践的双重挑战,最终走向了覆灭。那么对于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反思?

正是在古代传统政治伦理观的影响之下,卢梭总是从道德、正义的角度,来探寻政治哲学的主题, 他认为道德与正义是构建政治共同体的根基,道德与政治必须紧密结合, 如果没有道德,政治国家就会沦为追逐私利的工具,自由平等根本就无法谈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卢梭政治伦理思想的矛盾之处。

第一,卢梭把“道德上的应当”和“政治上的能够”混淆,将“应当”看作“能够”去追寻,来构建自己的道德理想国。一般来讲,道德作为引导人们行为规范的律令,仅仅是从应当上着眼,理论上只能推导出人们应当成为高尚的内在缘由,事实上却根本无法保障人们必须一定要高尚。假如有些人自甘堕落, 不愿意成为道德高尚之人,愿与动物为伍,道德律令也没法对其进行强制性约束, 只能任其肆意发展而无所作为,这也正是法律存在的必要。卢梭政治伦理观的理想主义色彩正是他把理想的道德和事实的政治界限混淆,忽略了现实政治存在的可能基础,把道德理想和预设看作一切价值的标准,以致忽略了现实的政治运作与设计的可能模式。他认为人只需具有道德良心与道德义务感,便能够构建一个充满自由、平等的公意共和国,这就要求国家控制人的道德和内心,国家演绎成道德实体,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的极权和专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新生的民族能够爱好健全的政治准则并遵循国家利益的根本规律, 便需要倒果为因, 使本来应该是制度的产物的社会精神凌驾于制度本身之上, 并且使人们在法律出现之前, 便可以成为本来应该是由于法律才能形成的那种样子。”

[11]p35由于卢梭始终将道德原则看作至高无上的原则,这就导致了纯粹性的道德理想和复杂的政治现实的不可调和,政治伦理思想最终变成了道德乌托邦,这正是卢梭的悲剧性所在。事实上, 卢梭政治伦理思想的误区根本只是在于对理想主义的经验运用,并非理想主义本身,因此在制度安排与政治设计上产生了诸多的消极后果。

第二, 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在“道德培养”这个问题上,卢梭思想有着“成公民”和“成人”的逻辑矛盾,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政治和道德融为一体的理想。在卢梭的著作中,始终坚持政治和道德的紧密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他认为,假如将人们都培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公民,那么他所构建的道德理想国的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首先,卢梭把政治问题道德化,提倡通过高尚美好的道德理念来逐步培养人,使之转变为公民。“基本的伦理范畴是公民而不

是人,我们只是在成为公民之后才真正成其为人。”[12]p651可想而知,卢梭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培养“成公民”。但是,对于“成公民”的设想究竟能否顺利实现,卢梭本人也不能很确定。一方面,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善的,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天性就具备怜悯心和自爱心;但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状态”的人,尤其是道德沦丧和普遍堕落的人,这样的人是否能够通过培养,重新获得高尚的美德,卢梭显得不是很自信,表现的很犹豫。因而,他就是“成人”和“成公民”两者中间犹豫不决,尤其是到了晚年,卢梭的这种矛盾心态越发突出。从他晚年著作《孤客漫步遐想录》中可以看出,卢梭仔细研究了“好人”和“人”的区别、“道德的人”和“公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成人”超越“成公民”,成为卢梭道德培养的目标。可想而知,卢梭试图将政治和道德融为一体的理想最终也没有实现。

第三,近代政治对于人类生存的过分关注,导致对与政治相关的道德、自由的远离,这是卢梭政治伦理观遭遇的无法避免的时代困境。近代政治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基础上的,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前提是资本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这都必须在国家政权的借助下才能够实现。精于计算,追逐私利,人类传统的正义与道德基础被资本主义的发展无情破坏。与资产阶级相应的政治也变成了对人们自我保存和调节利益纷争的维护;近代道德观也从自我保存的权利中推演,转变成了人们维护和平生活与调节纷争利益的游戏规则的功利性道德观。

正如本文前面所论述,卢梭对近代政治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反思,但卢梭把国家的合法性无论是寄托于公意还是公民宗教,他一切试图复归政治伦理学的努力都没法抵御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浪潮,原因正如斯特劳斯所言,卢梭思想中的一切概念也都与古代原初的概念所背离。他的公意和公民宗教概念,都早已经被世俗化,根本无法复归所谓古代城邦意义上的政治伦理。相反,对卢梭一直推崇追求的具有独立超脱的道德自由,也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使得个人原子化迅速发展,人更加失去了本身该有的独立性,沦为资本的奴隶。对此,卢梭惶恐,因而,他十分推崇人的独立性,认为人在独立状态时才是最幸福的。在《社会契约论》里,他虽然主张积极地投身政治,构建充满自由的道德理想国,但在他的晚年著作中,在看透了世俗的纷扰之后,卢梭选择了回归自然,试图在清净无为中找到心中的自由。面对着他曾所构建的道德自由的世界,最终卢梭还是选择了“探寻自我的平静状态”,[13]p68选择了与这个时代的妥协。

卢梭政治伦理思想的悲剧就在于:它以对人性的肯定为逻辑出发点, 竭尽一生之力探寻通往人类幸福的道德理想之路,却最终在理论与实践中进入了死胡同,这不得不引来我们的一声叹息。

参考文献:

[1] [2]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法)卢梭:《忏悔录》(第二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 (法)卢梭:《爱弥尔》(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 [9] [10]〔法〕卢梭:爱弥儿(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6]〔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 [8] [1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3] 〔法〕卢梭:《孤客漫步暇思录》[M],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The Moral And Ideal State

—Rousseau 's political ethics review

Wang peipei

( School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g 300071)

Abstract:Through fierce criticism for the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nlightenment, Rousseau established the them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morality and justice perspective.He put the ethics and politics together and formed a unique view of political ethics. His political ethics thought is mainly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al human nature, constructing a freedom, equality and justice of the ideal and moral state. However, the ideal state of morality, Sufferred from academic theory and practical criticism, Eventually ledding to the doon. This caused us to Rousseau's thoughts of political ethics reflection.

Key word: Rousseau Political ethics Morality Politics The moral and ideal state

马克思与卢梭_平等观

P3关于启蒙II 卢梭被认为是异化理论的开创者:《论科学与艺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自爱与人的怜悯心一样是人在自然状态中所具有的天然情感;异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人的不自由;自尊则在社会中与他人产生联系而产生 P4关于平等 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不关切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平等,漠视和容忍个人财富悬殊和穷人生活状态的恶化。 P5卢梭的平等观 《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的缔造者”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增加一步。当不平等发展到顶点,通过缔结公约构建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平等。 《论犹太人问题》:“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已经把市民生活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但对这些组成部分本身‘并没有实行革命的批判’。资产阶级革命把市民社会,也就是把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力看作自己存在的基础,看作不需要进一步加以阐述的当然前提,所以也就看作自己的自然基础。作为市民社会的人则是‘本来的人’,是‘有感觉的、有个性的、直接存在的人’,而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人’则是‘抽象的、人为的人,寓言的人’。卢梭关于政治人的抽象论述很对,他说: ‘谁敢把人民组织起来,谁就一定会感到自己能够改变所谓人的本性,把每个本身是完备的、孤立的整体的个人变成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用部分的、道德的存在来代替肉体的、独立的存在。所以“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资本论》:“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和人道,“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P6马克思的平等观 要使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状态得以真正改变,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是不可行的,而应以现实具体的生产力为出发点,去找寻达到社会平等的途径。 P8关系 私有制:卢梭把不平等的起源归咎于私有制的产生,并认为社会会分工和交换是私有制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冶金和农耕的产生与因此产生的分工导致的贫富分化。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必然产生私有制,出现了社会分工,“分工与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私有制与分工导致了社会出现不同阶级,以及阶级间不平等的出现,“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而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不平等的不可避免性:人自身的不平等和差异与由社会确定和制约的全部公民差别,即个人能力和生活负担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平等,所以必然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利。 人类社会的辨证发展:(恩格斯)“杰出的辩证法”,“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路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四处流浪。在流浪生活中,通过自学获得渊博的知识。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看到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对此深表同情,又亲身感受到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屈辱,因此对巴黎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了极大的轻蔑与愤恨。 卢梭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他的这些著作极力抨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办法。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爱弥尔》一书,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深刻的领悟,既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引导了西方教育的现代发展方向,又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开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先河。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教育思想内容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仲”所以,要想造就理想的人,就要推行自然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必须协调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的关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即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归于自然,成为自然人。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也不是亿万富翁,所有的人生来都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都要遭遇人生的苦难、忧虑、疾病、匮乏以及各种各样的痛苦,最后注定都要死亡。做人的意义正在于适应这种种境遇。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教他按他的本性生活。2.教育目标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卢梭反对封建教育所培养的王孙公子和显宦达官,他所理想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不同于公民。这种自然人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良心畅旺、能力胜强;能适应各种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固

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摘要:人民主权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卢梭是人民主权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他从公意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虽然在理论上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但在倡导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是重要的里程碑,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如今,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光辉的篇章,其政治理念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 关键词:卢梭、公意、人民主权、局限性 人民主权,也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让雅克·卢梭是人民主权理论的集大成者,将人民主权学说推向了顶峰,他从社会契约论出发,对主权理论做了全新的阐述。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社会契约论的根本观点,也是社会契约论的精神所在,人民主权的思想倡导自由和平等,激烈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在订立社会契约时,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同时又从这个集体“获得自己本身所渡让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社会公约即是“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公约,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虽然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但是这种思想对于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反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人民主权思想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自由和平等 一、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18世纪的欧洲是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期,同时也是封建专制统治逐渐土崩瓦解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和激烈化,价值观念冲突严重,启蒙运动在法国的掀起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开启了辉煌的新时代。让·雅克·卢梭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者。卢梭出身寒微,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属于当时法国的第三阶层,贫寒困苦、饱受压迫、 居无定所的生活使他体验了社会的不公,辗转于社会最底层让他了解到穷人的悲哀,这些经历让他对于封建制度重压下的民众疾苦感同身受,他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痛恨封建专制集权,这些使他成为启蒙运动中的思想激进派,他代表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对封建专制集权进行了激烈、彻底地批判,所以说他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其《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指导思想,并且影响波及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 卢梭提出要订立社会契约就必须进行个人权利的全部让渡,由此形成公共意志,而主权则是公意的体现,因此,主权属于人民。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公意,公意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体现人民共同的利益。从公意出发,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主权是公意的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 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主体摘要: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的“平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的 “社会契约论”强调“个人利益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同时,也要服 从整体不损害他的利益只会使他自由”,他提出“人民主权学说”,在 法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 关键词:法国,卢梭,政治思想,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思想论者的影响 正文: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卢梭的政治思想在法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影响。生前他的小说和政治著作已经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全集在晚年多次出版。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中,《社会契约论》一版再版,形成了对卢梭空前的政治崇拜。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们。罗伯斯庇尔是卢梭政治学说的忠实实行者,马拉是当时少数真正研读并理解卢梭著作的人之一,圣·鞠斯特在1794年7月事变前草拟过一个建立平等的小私有者民主制的计划。同样,卢梭对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部否定,他对公意绝对正确的信仰,他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主张,在法国大革命的全部进程,尤其是雅各宾专政时期,也暴露出它们可能有的弊病,为后人留下值得长久思考的课题。

一、平等理论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①在他看来,要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该尽可能地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为人民主权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卢梭相信,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它们之间建立的平等;又说,各种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人数最多的等级最值得我们尊敬。从人的天生平等出发,卢梭对封建特权制度作过无所不至的尖刻讥讽。其一,他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公开宣称自己看不起企图在衰败的王权下疯狂挣扎的“这个破落的国王”,并坦白承认自己对贵族的强烈厌恶,包括不喜欢他们的残酷、偏见、卑劣与虚荣心。其二,他辛辣、透彻地批判天主教神学,指责“要信上帝才能得救”这个教条严重地摧残了人的理智,主张不要因为一个人不信上帝而惩罚他。其三,他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认为当时人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人们;主张教育要诉诸人的天性,要培养青年人爱人民的习惯。其四,卢梭抨击文明的价值,认为科学、文学与艺术用花冠点缀了专制统治的锁链,使人们身处奴役而不自知。 卢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充满了叛逆和革命精神。他尖锐地指出,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旧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被革命所推翻。卢梭的激进思想,集中地代表了第三等级中广大小资产阶级劳动者的革命情绪。他的有些想法后来直接变成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民众实践和法律条文。 力图挖掘造成种种恶果的原因,探寻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卢梭平等思想中最为深刻的步伐。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卢梭首先指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人们即便有体质上的自然的不平等,其影响也几乎等于零。由于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他们学会使用工具和火,发明了农业和冶金业。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产生了统治和奴役,人们之间便处在暴力和掠夺的最可怕的战争状态。富人通过欺骗穷人的契约,组成了社会,产生了法律,但是一切国家的法律的普遍精神,是袒护强者,欺凌弱者,袒护富人,欺凌穷人。社会把保障私有财产和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 (一)卢梭的介绍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即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议的秩序与和谐。他认为服从于自然法则的都是好的,而认为的都是坏的。就是在这种“自然神论”的基础上,卢梭写了《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篇论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可以认为贯穿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总原则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会使人堕落、悲苦,而且卢梭本人也曾如此激进地说过,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主张用人的自然状态的美德来矫正社会之中的罪恶。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过,他是被一种感情牵引着写《新爱洛伊丝》的,他“想要表达自己从未能够得到满足的爱欲,现在我感觉到这种爱欲正吞噬着我。”《新爱洛伊丝》是以爱情描写为主线的,写的最感人的就是对人物内心最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卢梭之前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一般主要描写的是人的行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实的一面——情感层面。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思想性、理性很强的国家里,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郭晓蓉 (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 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 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 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卢梭流亡到了英国。休谟虽然极力想要帮助他但他却猜忌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卢梭不得不回到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卢梭是个感情极其丰富而不免多疑的人。他一辈子都是在流浪之中。他寄人篱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他的自信、幻想、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源泉。 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论卢梭的自由或平等

论卢梭的自由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二班刘自鹏222009********* 摘要:卢梭一生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自由。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现实社会中人却受奴役而不能享有自由,人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自由的本质,才能成为自由的主人,同时人要成为国家主人,获得社会平等地位,也要认清什么事自由,不仅仅是自然自由,认清社会自由就意味着社会解放;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道德自由,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关键字:启蒙运动自由观卢梭 18世纪的法国,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着一定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解放人类思想的著作和启蒙思想家。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十分森严的国家,天主教是其主要的宗教。然而在这个处于封建后期的国家,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风暴,正将人们的思想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和卢梭等一些出色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抨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轰轰烈烈的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从此欧洲开始了一场启蒙运动,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自由观影响较为深远,其再继承了孟德斯鸠的某些观点,又有了一些创新。孟德斯鸠和卢梭同为法国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的思想家, 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两人都关心自由, 并为实现自由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的主张。但二人自由观并不不同。 孟德斯鸠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政体方面,孟德斯鸠认为, 在政制中发现政治自由并非十分困难, 因此, 从他关于政制的分析中, 我们将看到自由是怎样产生的。他把政体分成三种类型: 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中, 共和政体性质是人民全体或某些家族握有最高权力; 君主政体是君主握有最高权力, 但他依据既成的法律行使这一权力; 专制政体是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治国。。孟德斯鸠坚决反对专制政体, 他认为, 君主政体相对于专制政体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国家比较长久, 政制比较巩固, 进行统治的人们, 比较安全。 孟德斯鸠认为, 古代民主政治缺乏个人观念, 近代民主政治强化个人观念。对孟德斯鸠来说,古代民主政治与近代君主政治之间的对比, 既是不同政体之间的对比, 又是不同价值 目标的对比, 他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来向人们表明, 平等让位于自由, 自由取代平等而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使然。① 自由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孟德斯鸠研究进路不同的是, 卢梭以自然自由和平等为其逻辑起点; 并且与孟德斯鸠强调政治自由不同的是, 卢梭在平等问题上的建树更为突出。卢梭认为, 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体系两大主要目标, 而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对照一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中关于自由的见解, 可以看到卢梭在该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赞美野蛮人的“自然的自由”, 向经历了社会不自由之后的更高的“社会的自由”的转化。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如下三段式: 自然的自由———普遍的奴役和不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自由演进的三段式是与平等演进的三段式(即自然状态的平等———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相对应的, 真正的社会自由只有在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⑵正因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卢梭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平等理论的研究中。罗素指出: “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 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甚至牺牲自由以力求的是平等。”⑶ 卢梭也特别注意用法律来帮助实现自由。他认为, 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 丧失的只是他的自然的自由, 而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等。“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而唯有 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 才是自由。”⑷

浅谈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谈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概述了卢梭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并结合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尔》及《社会契约论》就其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卢梭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主张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家庭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以后的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对我们认识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梭;《爱弥尔》;家庭教育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爱弥儿》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发展和教育情况的论述,系统而详尽地反映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他新颖而独特的见解如同一块玉石,投入了封建社会的浑水中,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对当时的封建势力和经院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贯穿了《爱弥儿》全文。“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叫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由此可见,卢梭认为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儿童出生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因此,他认为儿童接受“人的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关于教育的概念,《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认为:“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层单位。家庭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或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2它既包括长辈对后辈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也包括了后辈对长辈以及同辈之间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 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的还是强迫儿童服从权威,强调机械记忆、利用体罚来恐吓儿童的1[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教育家卢梭的思想主张

教育家卢梭的思想主张 卢梭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那么卢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卢梭的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政治上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大革命具有指导作用。卢梭的思想主张涉猎甚广,除了政治还包括哲学、教育和文学等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卢梭的思想主张是天赋人权,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形象的描述成一钟契约,人是被统治者,政府就是统治者。虽然人生下来都渴望自由,正是因为这种契约的存在,人们才甘心成为被统治者。所以卢梭提出了另一个人的权利平等等思想,在同样的契约下,政府不能是贵族的政府、统治者的政府,应该是全部人民政府。 其次,在哲学上卢梭的思想观点这要针对人的天性,如人天性是善良的,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到贪念的影响的。其中还有道德和理性的关系,比如道德和理性是不相关的,人的自由是以道德的自然流露为基础等。 最后,再教育上卢梭的思想主张是顺应人性,顺应孩子的天性,改革教育体制等。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梭的政治主张与教育主张是相互呼应的,顺应天性正是将孩子从封建的思想观念中脱离出来的

一种方式。卢梭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已经具有着极高的先进性,但是他还是没有走出自然神论的束缚,毕竟在那个封建愚昧的社会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但是卢梭的思想依旧为后世开辟出新的思想领域。 卢梭生平贡献卢梭的贡献其实是潜移默化的。他的主张,“自然神论”,反对暴政等等,都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严重的抨击,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满,与人们有了共鸣。在长期处于压迫状态下的人们都会触底反弹,总会想要呼应那么一两声,不然,卢梭的作品也不会掀起那么大的风浪。在教育上,他主张尊重孩子们的本心,反对传统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戕害,呼吁对传统教育的改革。这其实也同时是在促进当时封建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 还有一点,我觉得卢梭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文化上,他出版了许多作品,而且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对人们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他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创作,这本书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刊物,哪怕是当代社会。所以,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也颇大。 再到后来的法国大革命,还有美国独立革命,都是受到了卢梭思想以及他的主张的影响。所以,卢梭的贡献不是实体,而是对人们的思想以及后来社会体制改革的贡献。 卢梭生平简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岁起独自寄居在亲戚家里,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最后还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几个女人,并且对他的思想著作产生了影响。后来的卢梭隐居著书,最后在潦倒中死亡。虽

浅析卢梭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思想

浅析卢梭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思想 [摘要]《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启蒙思想大师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有奖征文而作的一篇论文。文中,通过对人类“自然状态”的遐思和推测,卢梭系统地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思想,并开出了两剂医治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药方,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卢梭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对策自然状态 卢梭指出:“我认为人类当中存在着两种不平等,其中一种,我称之为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由自然确定的,是由于年龄、健康状况、体力、智力或心灵的素质的差异而产生。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的产生有赖于某种习俗,是经过人们的同意或至少是经过人们的认可而产生的。”在这两种不平等中,卢梭认为自然不平等的根源是显而易见的。下面仅从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 卢梭不赞成人与人之间不平等起源于上帝安排的说法。他说:“尽管宗教的教义硬要我们相信是上帝亲自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相信他们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上帝希望他们不平等,然而宗教的教义并未禁止我们根据人的天性和他们周围的事物进行一些猜测:如果让人类放任自流地自由发展,他们将变成什么样子。”基于这种思想,卢梭便设法将世人的思绪引入到了人类久远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类是没有不平等现象的,即使有也是极为微小、“极不明显的”,“其影响几乎是零”,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使人类摆脱自然状态的也不是上帝。 在卢梭看来,私有观念是后于不平等现象而产生的,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参与,私有制也许不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他说:“从一个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之时起,从他感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食物是大有好处之时起,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不存在了,私有财产的观念就开始形成”,但是,“如果大家的才能都是相等的,如果铁的使用量和食物的消费量都十分严格地一律平等,那么,在这种状态下的事物也许可以永远保持平等。” 通过遐思和猜测,卢梭发现人与动物之间“有一个无可争辩的特殊品质使他们之间的区别极其明显”,这个品质就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能力”,正是这个能力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他说:“我们感到难过的是,这种几乎是无可限量的特殊能力,反倒成了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这种能力,当初曾使人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脱离了他终日平平静静的无忧无虑的原始状态,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它又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谬误;既培养了道德,也犯了错误,最后终于使他成为他自己和大自然的暴君。”正是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人不断积累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观念,帮助人走出自然状态跨入文明社会,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产生。 这样产生的人类不平等虽然符合天性,但还不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人与人之间这种不平等的合法性的获得另有原因。那么,

浅谈洛克、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

浅谈洛克、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 摘要:同样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洛克、卢梭的思想看似很相近,但实际上对立很深,对立的主要方面在于,卢梭把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完全对立起来,从而使社会等级状态及其全部制度,尤其是私有制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天然依据;而洛克的全部努力就在于以自然权利为基础论证私有制的正当性,因而建立在此差别基础上的两人的民主思想,也有很多差异。 关键词:洛克;卢梭;民主 正文:对公民社会之前的人类原始状态的假设是近代大多数资产阶级契约论者的理论基础,洛克、卢梭也不例外。霍布斯曾经从人性恶的方面出发, 认为“自然状态”是“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洛克则从人性善的方面出发, 认为“自然状态”完备无缺, 人人享有自由权和财产权,他强调“国家的真正功能和目的在于把这些权利纳入它的秩序。”洛克设想,人类社会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中。“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自由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社会成员在不违反自然法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他们的生活,自由地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不会受到任何其他人的制约,无须服从他人的意志。第二,这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自然状态下,社会成员的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也是平等的,任何人没有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特权。第三,这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却不放任,社会成员是具有理性的人,任何人不能为获取个人的自由而造成对其他人自由状态的威胁。”①自然人受到自然法的约束,具体来说,人的理性就是对人的平等互助、自由独立的训令。 但是,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自然状态中的人们由于缺乏统一并且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要求,人们只能依靠道德和良心来规约自身的行为,一旦人们突破了这道防线,人们相互的关系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结果只能通过施行暴力才能保全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自然状态的完美无缺并不符合人类求交往、尚合作、趋合群的社会化本性。在洛克的眼中,自然状态虽然美好,但是它并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必须走出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社会。人们订立契约,将自己的部分权利交给某个公共机构,这两种权利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而做的任何事情的权利和自由地惩处违反自然法的罪犯的权利。 然而在卢梭这里,自然状态是非理性、非语言的存在,卢梭理论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与社会状态完全对立的一种状态,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会性,而洛克则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已经服从于理性,个人已经开始有所有权,原始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不是对立的。卢梭不像近代契约论者那样抽象地谈论人性善恶问题,他更倾向于把类似问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4 —20 15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改卷教师: 学号:136330847 姓名:吕一帆得分: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 摘要: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启蒙运动中,他凭借着自身别具风格的人格魅力和思想,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所创作的社会契约论中,对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得出了用暴力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唯一手段的激进的革命结论。他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并提出人民主权这一富有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民主思想,要求实行体现人民主权、体现公意的法律,强调用法治代替君主专制政治。这些思想都具备积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从研究卢梭的思想出发,对他的社会契约论的现实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字:社会契约论,卢梭思想,当代价值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 也是其对世界影响最广泛的思想理论。从论社会不平等到社会契约论, 卢梭探寻了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 私有制是产生不平等的唯一基础, 进而卢梭通过社会契约系统论证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从而完成了他的政治思想的建构。所以,对社会契约论的研究,最重要的的便是对这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参考价值。 一、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思想探究 (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是社会契约论的前提。卢梭认为, 在自然状态中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任何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的, 人与人之间是自由平等的。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没有善与恶的区分, 但人们天生地具有一种天然的怜悯之心,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 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在自然状态中, 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命和生存, 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乃是对幸福的追求。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处于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当中。因为人们天然地具有同情怜悯之心, 这被卢梭视为可以避免争斗的人性法则。然而,当私有财产被确立之时, 人与人之间便开始了对财富的争夺, 人性所具有的那种天然的怜悯之心此时已被损人利己之心取代, 自然状态从此被战争状态取而代之。在这种互相争斗的战争状态中,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穷人还是富人都无安全可言, 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开始求助于法律和政治社会的建立。 (二)社会契约 在卢梭看来, 由于在自然状态中生活的人们所处的境地越来越困难, 以至于凭借着自身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浅析卢梭的立法权思想

浅析卢梭的立法权思想 国家的生存绝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立法权。 ——卢梭《社会契约论》 卢梭(J·J·Rousseau 1712 - 1778) , 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新爱洛漪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山中书简》和《忏悔录》等等。而让卢梭享誉世界的要数《社会契约论》,其中阐述的自由平等观念、社会契约理论和人民主权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确立了卢梭在近现代世界思想史上的显要地位。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 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 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着; 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 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认为立法权对国家至关重要,决定国家的存亡。现我仅结合《社会契约论》一书,并参考其它一些相关资料,就卢梭的立法权思想做一初步分析。 一、立法权的概念及其源流 洛克在《政府论》中对立法权有过明确定义:“立法权是指享有权利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卢梭没有这么做。但我们可以从其权力划分理论中看出他的一些想法。卢梭表示过不赞成分权理论,但他对国家权力还是做了划分,“政治体也有同样的动力,我们在这里同样地可以区别力量与意志;后者叫作立法权力,前者叫作行政权力。没有这两者的结合,便不会或者不应该做出任何事情来。”这里的“政治体”、“动力”应该分别是指国家和权力。事实上,在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中是存在权力的划分的,而且与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