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2012年)

社会心理学(2012年)

社会心理学(2012年)
社会心理学(2012年)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简答、选择)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个体社会心理学、群体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调差法(问卷法,访问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名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英国本能心理学

5、(名解)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a,参与观察——指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

b,非参与观察——也称为一般观察法,是观察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

6、(名解)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情境之下,实验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发生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受到的影响,也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7、(选择、简答)实验法可以分成: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

a,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b,自然实验法——是一种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的方法,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c,现场实验法——实验者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尽可能地控制额外变量,观察因变量的情况。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1)更好的控制自变量。(2)结果更可靠。(3)可以随机安排被试。

缺点:结果缺乏概括力。

8、自然实验法优缺点:优点:减少了人为性,结论有较高的效度。缺点:实验控制不严,比较费时。

9、现场实验法优缺点:优点是实验中被试反应客观真实,可以控制自变量。缺点是很难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难以保护被试的权利与安全。

10、调查法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简答、选择)调查法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问卷法和访谈法。

12、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时,多半要追溯个案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活经历,又称为个案历史法。

13、跨文化研究法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14、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档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非强迫性测量法等。

15、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被试的偏向

16、(简答)解决研究者偏向的问题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取实验中的“双盲法”,即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验者只是按照实验规定的程序发出指令,第二种方法是使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如同使用统一的字体写字,就无法从字体上发现个人性格上的差异了。

17、(简答)被试的偏向有几种:

一是被试因为知道自己在充当被试的角色,而使他的行为表现得不自然,不客观;

二是被试害怕自己在实验中表现不好,会尽量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使其行为表现不客观。

18、(简答)如何解决被试偏向的问题:1、可以采用不暴露被试的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境的自然,或者在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等方法。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1、(名解)什么是社会化: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了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简、多选)社会化可分为: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这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2、(名解)基本社会化:是指发生在童年期的社会化。

3、(名解)预期社会化:主要是学校的社会教育,学校进行的各种教育。

4、(名解)发展社会化:个体在实现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内容,将会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责任。

5、再社会化:即当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个体需要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

6、(选择)再社会化有(主动再社会化)与(被动再社会化)之分。

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

被动再社会化即有些人因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

7、(名解)反向社会化:即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其前辈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遗传物质基础;自我意识概念。

9、(选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10、(名解)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11、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12、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13、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1)儿童的道德判断会随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改变和提高

(2)研究发现道德发展呈现三水平六阶段,后又发展为七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处罚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④第七阶段——人已经超出了前6个阶段的“人生主义”道德观,他们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1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15、性别角色社会化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内容,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6、柯尔伯格对性别认同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分类是认知发展的结果,这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选择或简答)。

17、论述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形成,是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物质基础与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的共同社结果。②在个体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中,也是人的遗传物质基础提供了社会化的潜在的可能性,环境与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一、内在途径——遗传物质基础,遗传是子代从父代那儿获得父代性状的过程。

二、外在途径——社会环境与教育(简答)

(1)社会文化,通俗一点说就是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家庭,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无疑都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

(3)学校,学校是学龄期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4)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18、(选择)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

19、(选择)学前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20、为什么说父母对子女社会化重要性或重要影响?

(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3)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21、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

(1)作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

(2)学校还是一个独特的结构,使儿童由家庭开始进入社会。

(3)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22、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具有权威性和榜样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鼓励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23、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的效应,指的是教师的鼓励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效应。

24、(名解)个性化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的过程。

25、(名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即“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

26、(简答)自我意识可划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自我意识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选择)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意识

27、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

(选择)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我意志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28、孩子出现了(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词)的掌握,这也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29、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素质是决定个体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30、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①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

②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③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带有高度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与性格等特点得到体现。

④另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互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生活经历等。

⑤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三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选、简)社会认知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知觉,2社会印象,3社会归因

3、(选、简)社会认知的途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人际距离

4、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5、(简)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认知加工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第一印象的首印效应,近因效应,个人好恶的评价,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6、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

7、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8、印象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9、印象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选)

10、(选)印象管理可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和(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

1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12、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

13、简述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

1、讨好技术,

2、自我宣传

3、威慑

4、恳求

14、简述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

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口和辩解2、事先申明3、自我设障4、道歉5、

15、社会认知偏见是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

16、偏见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偏见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17、个人偏见: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社会刺激形成了不正确的、固化了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个人偏见。

18、(简)个人偏见的种类:晕轮效应,宽大作用积极性偏见,投射作用,隐含人格理论

19、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个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它的品质。

20、投射作用: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因此,又称为相似假定作用。

21、社会偏见,社会偏见就是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22、如何避免对他国国发的刻板印象:(简或选)1、接触2、再分类

第四章社会态度

1、社会态度的定义:心理学中普遍使用的“态度”这一术语是指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

2、(简、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选)态度的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

3、(简)态度的特征:社会性、对象性、稳定性、内在性、协调性、系统性

4、态度的功能: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的情绪功能、态度的动机功能

5、(简选)【H·C·凯尔曼(H·C·Kelman) 】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即(服从、同化、内化)

6、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

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资源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内化:只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选择)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

7、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把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看成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按条件反射的模式进行的,强调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联想、强化以及模仿。其中强化是基本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理论称为强化理论。

(也可以换种说法)行为主义关于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

8、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将联成一体的两对象间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个体对单元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一个方向的。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

海德——平衡理论——P.O.X模型

9、(简答)试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费斯汀认为,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有相互关系的认

知因素之间有的呈协调关系,有的呈不协调关系。

(2)、当人们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应付设法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

素矛盾的信息。

(3)、当人们认知体系不协调时,应付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的关系。

10、论述态度转变的具体方法?

态度的转变有两方面,即方向与强度。转变个人态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服宣传说服宣传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淡、参观访问、看电视或电影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偏见及某些观念,从而改变其态度。(1)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必须把握好存分,(3)要有针对性.(4)要逐步提出要求,有时也可先提出大的要求。

(二)积极参加活动能够有助于人们态度的转变。

(三)强迫接触强迫个体与态度对象接触,有助于态度的改变。

(四)群体规定,群体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11、(个人的态度测量)主要是指其(方向)和(强度)两个方面(单选或多选)

12、(选简)测量的方法:总加量表法、社会距离尺度法、主义分析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

(名解)投射法:投射法是通过间接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这是通过分析人们某个刺激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愿望、要求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应。

(选简)投射法有两种方式:a、主题统觉测验。b、造句测验。

总加量表法:由李克特创出,测量每一种态度就用一个态度量表,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的,由若干问题组成,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问题所做的反应而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态度的强弱

语义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对于特定的对象所给予的意义,是分析对象所具有的形象,以测定和判断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生理反应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定人们态度的情感因素,因为情感对人们的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距离尺度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是测量人与人之间亲疏态度的一种技术,最早用来测量种族之间的亲疏关系,但对于测量一般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也有参考价值。

第五章侵犯

1、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即侵犯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2、侵犯的特点:1、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2、侵犯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3、侵犯的种类:侵犯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以是否反社会规范为依据【(此为选择题)可分为反社会侵犯,亲社会侵犯,被社会认可的侵犯】

2、以最终目的为依据的分类【(此为选择题)手段性侵犯,目的性侵犯】

3、以行为方式为依据的分类【(此为选择题)言语侵犯,动作侵犯】

4、反社会侵犯是指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侵犯行为。

5、手段性侵犯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伤害,而是把侵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目的性侵犯的是的就是为了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他人,给他人造成痛苦和不快。

6、(选)班杜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7、(简)班杜拉认为受到攻击性榜样的影响有哪些:家庭、文化、大众媒体

8、挫折—侵犯论的观点:1、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话

2、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3、侵犯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尖释放。

9、(简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分为: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以及当时的情境等。

(论述)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一、挫折挑动(1、身体遭受痛苦刺激或语言的辱骂。个体受到他人对其身体的攻击,感到无法逃避时,会引起侵犯行为。2、气温的变化。热刺

激是报复性行为的起因,不舒服的热确是提高侵犯性行为的一个原因。3、受他人侵犯,许多学者都认为被他人侵犯容易引起反侵犯。4、拥挤,

拥挤是一种没有足够空间的主观体验。

二、侵犯线索的引发,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进侵犯。

三、酒精。酒精往往是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个人因素有性别因素,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攻击;个人认知因素

总之,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侵犯行为甚至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0、侵犯的消除与控制(论述、简答只回答四个标题)

(1)、宣泄。在受到委屈、遇到冷遇或心情不好时成人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均等、方式进行宣泄,宣泄可以减少侵犯。

(2)、用社会规范制约侵犯。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3)、好榜样的作用。一个好的榜样能够减少人们的侵犯行为。

(4)、移情。移情就是对他人感情的移人,受害者的痛苦迹象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进而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从而抑制侵犯行为。

第六章利他

1、利他行为:就是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简)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表现;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3、(简)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的特点:(1)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着;

(2)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普通事例;

(3)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需要帮助;

(4)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4、(简)紧急情境下利他行为的特点是:1、有伤害生命与财产的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

2、不寻常的、少见的情境;

3、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订计划;

4、紧急情境会引起生理上的应激状态;

5、(简、选)关于利他行为,历来认为有两种对立的取向,即(自我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

6、(了解)进化理论:人们认为助人行为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有可能黑猩猩在这方面并不是

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同。很可能在我们人类的祖先身上只有一点点的利他主义,但后来这方面的进化越来越强,以至于有了我们现在的助人行为。

(了解)决策理论:对紧急事态的注意,判断,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介入方式的决定,利他行为的实施。

7、(名、简)参与社会学习的理论: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对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来学习帮助他人,还要以通过观察来学习。

8、(名、简)社会交换理论:有社会心理学家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会行为。人们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百物质性的知识等。

在且人行为人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

9、(名、简)社会规范理论:一些心理学通过研究提出了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论,

(1)根据人类社会有选择地逐步演进某些能够增加群体幸福的技巧和信念。

(2)由于亲社会行为通常社会有益,它就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

(3)一旦这种规范内化,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人们也会自觉地遵从这种规范,并从中得到满足。

10、(选择)有三种社会规范与助人行为特别相关,分别是社会互惠、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平。

(名解)社会互惠规范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的人。

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指同等的贡献获得同等的报酬。

11、(论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利他者因素:a、性别,不同性别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

b、年龄,承随年龄增长,人们的利他行为有所增加。

c、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

d、助人者的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弥漫性的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助人者的心境确实可以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

e、内疚往往导致赎罪。研究表明,高度内疚的被试者做出的助人行为多于低度内疚的被试者。

(2)被帮助者特征:1、性别 2、年龄 3、魅力和人品。

(3)环境因素:a社会文化 b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作用, 父母的言传身教。

c自然环境 d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

(4)旁观者效应:a、旁观者现象的研究;b、旁观者现象的心理分析;

12、旁观者效应:指有旁观者在场会减少人们的利他行为。

13、简述产生利他行为的旁观者效应?

被试认为旁观者越多,越不会产生利他行为,对于这种旁观者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以下解释:

(1)社会抑制作用(2)社会影响的结果(3)多数的忽略(4)责任扩散

第七章人际交往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1、人类社会性:

定义:人类的群体性,指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倾向。

麦独孤是从哪些方面解释人们的社会性?

1)本能:

麦独孤认为,人类天生带有许多先天固有的特性,其中有一种就是要寻求伙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案例:婴儿对人的某些声音、面部表情等反应敏感,大多数哺育者对婴儿也同样敏感,这形成了婴儿与哺育者相互间的交流和强化。(麦独孤认为,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2)学习

人们学习和其他人在一起生活,在互动过程中,当个体需要什么时,只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求助于他人,就可以得到满足,最终使和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性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特性。

3)需要的满足

随着成长,人类个体将有越来越多的需要强烈地渴望得到满足,而这些需要中的每一项,都要依靠其他人的提供才能得到满足。

4)内在决定因素

人类在其生命早期孤弱不能自助的特性,引起了人类个体要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性。

2、对社会性的研究

简述沙赫特对社会性的研究。(简答)

包括两方面内容:

1)恐惧与人的社会性:恐惧能增加人们的社会性。

被唤起了高度恐惧的女大学生比有低度恐惧感的女大学生有更多的人、也更强烈地希望和其他人在一起等待实验的开始。

2)排行与亲和:排行越靠前,越具有依赖性。

排行是影响一个人社会性欲求强烈与否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在害怕时比非长子、长女有着更强烈的要和其他人待在一起的愿望。

简述沙赫特恐惧与社会性的实验。

沙赫特请了一些女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自我介绍自己神经病学何精神病学博士,本次实验是有关电击作用问题的。沙赫特把女大学生分成两组,

带进实验室时接受了不同的实验指导语。

他告诉第一组女大学生,“电击会遭受到伤害,感到痛苦,电击强烈些是必要的,但保证不会是永久伤害。”这组女大学生产生了高度恐惧。

他告诉第二组女大学生,“即将受到的电击不会觉得不舒服,不过是有些像发痒或震颤那样有一点点不舒服。”这组被试唤起了低度恐惧。

在测量了恐惧唤起程度后,他假装调试设备,要推迟10分钟实验,请被试者到实验室外面等一会。同时,很自然地问女大学生,是要一个人在外面等,

还是想到隔壁的房间和先到的其他女大学生一起,或者无所谓。女大学生选择后,沙赫特又问她们选择是否强烈。

实验结果:被唤起高度恐惧的女大学生比有低度恐惧感的女大学生有更多人、也更强烈的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等待实验开始。实验证明:恐惧能增加人们的社会性。

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

名解通过组织机构明文规定的渠道而进行的交往。如组织之间人员的往来,会议制度。

缺点正式交往一旦失当,可能会导致的后果?

①次数过多陷入“文山”、“会海”;②次数过少,闭关自守、各自为政。

优点

单向交往双向交往

名解一方发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不反馈。如作报告,发通知,演讲。

缺点传递速度慢,交往时易受到干扰。

优点信息传递速度快,

信息接受者秩序好,

易保持新词传出的权威性。(此优点即为双向交往的缺点。)

信息有反馈,

双方易保持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信息接

受者的自信心,意见沟通充分。(此优点即为单向交往

的缺点)

直接交往间接交往

名解如好友间的聚会交谈。如信件往来。

3、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按不同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不同形式。(选择) 1)按人际交往的组织系统,可划分为 正式交往 和 非正式交往; 2)从信息传递有无反馈,可划分为 单向交往 和 双向交往;

3)按交往是否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可划分为 直接交往 和 间接交往; 4)按信息传递方式,可划分为 口头交往 和 书面交往。

4、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名解):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相互作

用。

缺点

接触和影响范围有限,

在大规模社会团体中,对其成员施以广泛影响还必须依靠间接交往。(此缺点即为间接交往的优点。)

优点

直接交往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是情绪影响最自然和最简单的手段,大大增进了交往双方的互

相影响,对个体的社会化起了重要作用(直接交往的优点即为间接交往的缺点)

口头交往

书面交往

名解

缺点

局限性很大,不仅受时空条件限制,而且受信息发送者和接受

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此缺点即为书面交往的优点)

优点

迅速、灵活,能随机应变,有反馈,适用性强。(口头交往的优

点即为书面交往的缺点,)

准确、权威、便于保存、查对。

一般把符号系统归为两类,即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系统:①口头语言②书面语言

2)非语言符号系统(选择)

a)视-动符号系统: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微笑,抚摸等,以及眼镜、口红等附加物

b)-空组织系统:病房中的病友由于处在一种特殊的时空关系中,双方往往会讲述自己的情况。如面对面谈话,有助于产生亲密感。

c)光接触系统:交往中视线接触的作用是巨大的,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爱者深切注视对方眼镜,而仇恨者怒目而视。

d)言辅助系统:声调、停顿、以及哭笑、干咳等。

人际沟通障碍发生的原因有(简、选):

1)干扰:信息传递很容易受到干扰,信息所经过的环节越少,越能保持其意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过滤:接受者对信息的不接受、不完全接受或产生歪曲,是由于诸如个人动机、需要、态度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

3)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交往双方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也是导致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如掌实权的人物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下属成员就会敬而远之,这就阻塞了上下沟通的渠道。

5、人际吸引的因素(简答、论述)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这其中既有认知成分,也有情绪和行为的成分,其中情绪的成分即对人的喜爱或不喜爱,表现为人际吸引。

能力与人际吸引

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呈正比例关系,超出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犯错误效应:有能力的人犯错误反而会增加其人际吸引力,因为这样显得可望也可及。

漂亮与人际吸引

外貌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美丽的外貌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导致喜欢,在外貌与吸引之间还常常有其他变量在起作用。

假如一个人道德品质低下,那么人们或许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貌。特别是当恶劣行为与其外貌有关时。

外貌的辐射效应:人们对外貌好的人会做出更积极参与的评价,这种现象较外貌的辐射效应。

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的解释:

①漂亮的人才值得爱;

②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

②光环效应,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

③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是人有没得满足感。

报酬与人际吸引

1)我们喜欢一个人与否,受其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报酬的影响(精神、物质)

2)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增加的人,即使这对自己递增的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自己的总量大。

3)得失现象:当一个人自始至终都对我们表达喜欢,我们可能不珍惜,反而因为对其动机和智力的怀疑而不喜欢他;当另外一个人,起先对我们的不喜欢,但是经过

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他变得喜欢我们了,这反而会增加我们对其智力和诚意的判断,我们会更强烈的表现出对他的喜欢。

相似与人际吸引

1)“名片”效应: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稍稍地

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2)相似的情况会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互补与人际吸引

1)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

2)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补偿作用)。

邻近、熟悉与人际吸引

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

1、人际关系发展

发展的几个阶段(简、选):

(1)单相识阶段:

①始终只有一方对另一方了解,没有任何实际性的交往。

②人际关系偶尔可以发展为深深涉入的体验,如歌星与歌迷。但大多数情况下,第一级水平的人际关系是短暂的、表面性的,很少能使人陷得很深。

③是我们更复杂的人际关系赖以发展的基础。

(2)表面性接触阶段:

①以严格规定了角色来进行交往,不增加对其的感情投入程度。

②天生漂亮或体态的魅力对表面接触的人际关系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3)亲密阶段

①这个阶段才称为人际关系,在这个水平上,交际双方才存在一定程度的真正的个人涉入的亲密性。

②在这水平上,我们把自己的交际伙伴看做一个独特的人体,我们理解并欣赏他内心对世界的主观看法,双方或多或少地具有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想法和同样的行动。

③发展到这个阶段应归功于自我表露、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一致、个人需要的互补性以及相互欣赏对方的个性等因素的作用。

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简答):

1)在人际关系经历单相识、表面性接触以及最后的亲密阶段而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2)在其发展阶段上都有不同的、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3)物理近距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选择因素,它决定我们将认识哪个人,哪个人将跨越没有个人关系的零级水平,进入单相识阶段。

4)社会和个人背景相似性对从单相识到表面性阶段的发展,有重要的过滤器作用。

5)体态吸引力在从没有接触到单相识阶段,以及从单相识到表面性接触,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

6)互惠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它可以加强彼此的喜欢。

7)当人际关系进入表面性接触时,就出现了更多运用个人内在特性来影响彼此关系发展的机会。

8)发展关系也应掌握好时机。

第八章社会影响

1、(名解)社会促进/助长: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2、(名解)社会抑制/社会至弱或社会干扰: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

3、(简答)产生社会抑制的心理原因:

1)在群体状态下个体的努力通常是不记名的,因为所测量的成绩是群体的,不是个体的。

2)群体中的成员认为他人可能会偷懒。

3)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工作时,积极性和动机可能都不如单独工作时强烈。

4、(名解)优势反应:指哪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5、(名解)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少数服从多数。

6、(论述、简答)简述阿希实验。

1)阿希实验是心理学界经典性的从众实验。

2)是少数人是否服从多数人的实验。

3)是一个视觉判断的实验。(如论述题需补充部分如下部分)

实验材料是两张一组共18组的卡片,每组卡片中第一张卡片只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第二张卡片上有3条垂直线段,称为比较线段。在比较线段中,有一条线段和标准线段一样长短,其他两条比较线段都明显长或短于标准线段。被试的任务就是向实验者指出三条比较线段中和标准线段一样长的那根线段。

4)实验中有6名大学生都是被假试,被假试先发言,只有第7位被选择的大学生才是被真试。

5)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至始至终做了拒绝从众。

6)实验结论:从众现象是存在的。

7、(简、选)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以及个体行为与其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从众分为三类:

1)真从众 2)权宜从众 3)不从众

8、(简答)三种从众类型的区别:

1)真从众不仅行为上与群体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与群体

2)权宜从众个体迫于群体的压力,只是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

3)不从众一是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原因,行动上不一致;二是内心和行为上都不认同群体。

9、(名解)服从:由于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10、服从原因:1)合法权利 2)责任转移

11、(简答)影响服从的因素:

1)个体的个性特征 2)“胡萝卜加大棒”的奖赏、惩罚和威胁

3)社会赞许和环境气氛

12、群众行为的产生有如下的特点:

1)磨挤(磨擦挤压) 2)集体激动 3)社会传染

13、社会学对群众行为的解释

1)循环反应刺激下的社会传染 2)去个性化下的责任分散

3)在群体中游荡的是“本我”

14、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

15、暗示的作用:

1)暗示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2)暗示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

16、(简、选)暗示的种类:

1)直接暗示 2)间接暗示 3)自我暗示 4)反暗示

17、(名解)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的人,使之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

18、(名解)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地、不加怀疑地接受。

19、(名解)自我暗示:受暗示者依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从而影响自己的认知、情绪、意志或行为的过程。

20、(名解)反暗示: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

21、(名解)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22、(简、选)模仿分类:1)无意模仿 2)无意模仿

23、(名解)有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为。

第九章社区心理学

1、(简、选)社区类型: 1)地点社区 2)关系社区

2、(简、选)社区水平: 1)微小系统 2)组织 3)地点社区 4)宏观系统

3、(名解)社区心理学:关心的是个体与社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试图理解和增强个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4、(简答)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

1)研究个体与社区研究个体与社区(广义的)之间的关系。

2)理解和增强个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5、社区心理学的核心价值:

1)个体健康 2)社区感 3)社会水平 4)公民参与 5)合作和社区力量 6)尊重人类差异

7)经验主义的基础

6、(名解)山堤项目:P188 (老师说有空可看,了解下即可)

7、社区精神病人服务体系的组成:

1)急症住院部 2)护理之家 3)老人院 4)支持性住宅 5)日间医院

8、社区精神病人服务体系的特点:

1)整体性 2)法制化 3)多学科性

第十章咨询心理学

1、(名解)咨访关系指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密切。咨访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咨询即是建立在咨访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活动。因此,咨访关系是咨询的核心因素。

2、(简、选)咨询原则:开发潜力原则、咨访结合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对来访者负责原则。

3、(简或论述)咨询中的技巧:

一、咨询物质的运用。1、共情。2、积极的关注。3、尊重。4、温暖与热情。5、真诚。6、具体性。

二、非言语行为的运用。1、咨询场所的选择。2、咨询者与来访者的空间距离和位置。3、目光注视。4、衣着及步态。5、咨询时间。

三、语言技巧。1、接受。2、反应。3、支持。4、提问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护理教育学练习册2013版及答案

护理教育学课程练习册 专业:护理学层次:本科(专升本) 第一章导论 一、单选题1B 2B 3A 4E 5C 6A 7A 8A 9E 10C 11B 12A 1.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A.主体 B.主导 C.客体 D.物质基础 E.媒体 2.1632年出版的《大教育学》的作者是: A.桑代克 B 夸美纽斯 C 卢梭D亚里士多德E.苏格拉底 3.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 教学 B.社会实践 C.科学探究 D.课外活动 E.科学实践 4.教育的跟本立足点是: A.传授经验B.关心下一代C.结合社会D.促进生产E.培养人 5.护理教育学与护理学的关系: A.简单与复杂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并行及同等的关系 D.母学科与子学科的关系E.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6.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古代的: A.《学记》B.《荀子》C.《说文解字》D.《中庸》E.《论语》 7.教育的两大功能 A.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B.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学校的发展C.促进家庭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D.促进家庭的发展和促进社区的发展E.促进社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8.护理教育学既有护理学的属性,又有: A.教育学的属性B.心理学的属性 C.医学的属性 D.社会学的属性 E.人文学科的属性 9.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如下哪项除外: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E.教育成本 10.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是: A.约翰逊女士 B.弗里德尔牧师 C.南丁格尔 D.保罗E席曼博士

11. 教育起源于: A.意识B劳动 C. 认知 D.社会经验 E.生活 12. 为教育走向科学化奠定基础,提高科学的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B.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 C.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D. 苏格拉底的教育主张 E. 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186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护理成为一个专业。 3教育的两大功能为促进和促进 4在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性质中,的性质决定了 的性质 5护理教育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是一种护理院校与医院临床密切结合、共同完成的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护理教育的任务 2.请简述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 3.请简述教育的发展阶段。 四、问答题 1. 结合实践论述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二章护理学专业的教师与学生 一、单选题1.C 2.C 3.E 4.D 5.B 6.A 7.B 8.A 9.E 10.A 1. 以下哪项不属于护理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的权利: A.知悉实习安排 B.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C.拒绝执行不熟练的操作 C.申请奖学金 E.询问实习成绩 2.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带教老师的讲解提出疑问,属于护生的哪个特点 A.发展潜能 B.发展需要 C.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D.发展的多样性 E.发展的敏感性 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教育劳动的特性 A.高度责任心 B.复杂性 C.繁重性 D.创造性 E.示范性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完整版)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的准备 1.确定选题 研究选题的确定包括研究内容与研究样式这两个方面。研究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不能太过宽泛,如果切入点很大,文章会变得泛泛而谈,就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好选题的基本标志为有价值、有创新。有价值体现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怎样有效运用多媒体?怎样增加英语课堂中的语言互动?此外还包括一些热点现实话题,例如:新课程标准、评价制度改革、任务型教学、教材评价、自主性学习、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有创新体现在理论新、视角新、对象新和方法新,“理论新”可以从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途径、认知学途径、社会学途径)、社会语言学分支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入手;“视角新”可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习者

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教学)行为如:教师提问(或反馈)方式、教师情感教学策略、教师课堂交际能力、教学活动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师角色等。学习者的角度可以选择像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性格,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这些方面入手。 其次是研究样式的确定,研究样式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原则。研究样式分为“写文章”与“做研究”两种,“写文章”是一种重理论轻实际的哲学思辨或者综述评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评论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做研究”则是以实际的数据为支撑,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思考,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供参考的有效对策。“做研究”包括描写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描写研究是对研究对象就某一研究项目在过去和现在反应出的不同状态的对比研究,比如“浅析阳光体育的实施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意义”这一选题,研究对象为中学生,对比的内容为阳光体育项目实施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现阶段实施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对比,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实验研究是就某一个理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然后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从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 选题的方向来源于研究者长期关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献阅读中受到启发的问题、从教育部课题中派生出的子课题以及已经完成课题基础上产生的后续性课题。此外,选题的确定一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公共关系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全面分析本课程后,进行归纳总结,对本课程教学任务情况进行说明,对整体课程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课程标准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教学对象 本书可作为本科院校各专业四年制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材。 2.学分与学时 指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为3学分、学时共55课时。 3.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情境导入、知识链接、课堂讨论、拓展阅读、正文中适当穿插案例精选模块。 本课程属于一门必修的公共课。 4.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公共关系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公共关系(公众关系)就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保证事业成功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学问。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经营管理科学、信息传播学、人际关系学构成其理论基础,它的思想原理又吸收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广告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学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公关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使公共关系成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自觉行动。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历史、职能、构成要素、工作程序等,明了公关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与素质,掌握公共关系的某些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5.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大学语文综合英语秘书实务文秘英语 后续课程:秘书技能实训外事接待模拟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谈判口语 6.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此部分内容详见(教学参考内容) 7.建议教学安排

尔雅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1 父母养我们,我们要回报,这属于()1.0 分
? ? ? ?
A、符号互动理论 B、平衡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 我的答案:D
2PAC 中 A 是指()1.0 分
? ? ? ?
A、我们的父母自我状态 B、我们的成人自我状态 C、children D、老人 我的答案:B
3 群体的极化现象有()种解释 1.0 分
? ? ? ?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B
41950 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 0.0 分
? ?
A、哲学 B、经济学

? ?
C、心理学 D、社会学 我的答案:C
5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强调在()指导下研究 1.0 分
? ? ? ?
A、马克思主义 B、纳粹主义 C、实验 D、计划 我的答案:A
6《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这一杂志是由()和斯坦达尔一起创办的。1.0 分
? ? ? ?
A、斯金纳 B、文森特 C、莫尔 D、拉察鲁斯 我的答案:D
7 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1.0 分
? ? ? ?
A、情景实验 B、外部环境试验 C、现场实验 D、仪器实验 我的答案:C

8 符号互动是来自于()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1.0 分
? ? ? ?
A、物理学 B、生物学 C、社会学 D、心理学 我的答案:C
9 人的幽默感是在()阶段建立起来的 1.0 分
? ? ? ?
A、青春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婴幼儿期 我的答案:A
10 在管理当中为了更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文的关怀让他们感觉
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由()实验得出的结论 1.0 分
? ? ? ?
A、霍布斯 B、霍兰德 C、霍桑 D、勒温 我的答案:C
11 自我的作用是()1.0 分
?
A、阻止本我发泄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 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 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 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 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 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 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 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 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 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 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 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 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 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 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 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 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 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 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 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 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 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无意识判断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给了他们很多机会,学生们还是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给讲师打高分。研究结束后,学生们被暗示自己对讲师的喜爱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评价。尽管如此,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编码:DQZY/ZY-7.1-05课程代码:JD2120 《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分)学时年制市场营销专业适用/2(建议303高职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 《汽车消费心理学》是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岗位能力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销售对象—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培养从事汽车企业销售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其功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消费者,分析消费者心理活动,采用观察法、市场调查法的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消费者营销活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与前序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活动分析能力。与后续汽车市场营销策划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策划能力。 前修课程:市场营销学 后续课程:汽车售后服务、顶岗实习训练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以项目制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专业知识系统地融于实践全过程。教学内容按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学习项目,结合社会、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项目,把一个个项目转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交予学生独立 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 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注重将“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精神,在获得营销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同时,逐步具备市场营销的职业素质。通过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工作岗位分析,确定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项目设计以市场为线索来进行。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设计:总体设计要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成果考评模式来进行,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0.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资料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