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绪论科学技术的含义、结构和功能

1、科学: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

包括四层含义:首先,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其次,科学是探索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再次,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最后,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技术:技术就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有目的改造和控制活动。这一活动所依赖进行的各种物质手段、相应的知识以及这一活动的成果。

首先,技术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其次,技术具有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最后,技术的功能具有两面性。

第一章

第一节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1、14-15世纪,欧洲

原因(1.思想的解放,2.经济发展,3.开放)地心说,以地球为中心。日心说以太阳为中心。

1.3以牛顿-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1.5近代科学方法(1.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

2.笛卡儿创立数学演绎法

3. 伽利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

4.牛顿论科学方法

5.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18世纪3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2.1产业革命的源头-纺织技术

第五章

第一节

1、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一切彼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于描述运动的一切规律来说都是等价的。

5.3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1.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2.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六章

当前我们观测的宇宙最深处的天体离我们的距离约为1.3x10^10ly,这一尺度常称为宇宙的哈伯半径。

原子称为原始火球,球内充满辐射和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互相发生核聚变反应,引起爆炸而向外膨胀,辐射温度和物质温度急剧下降,核反应停止,其间所产生的各种元素形成了今天宇宙中的各种物质。

6.5.1研究太阳的双重意义。他是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光和热的源泉。太阳上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引起整个太阳系的明显变化。(太阳是1.我们生存的基础2.极普通的恒星)

第七章

7.1.3 19世纪末,发生了对物理学有深远影响的所谓‘三大发现’(x射光.天然放射线.电子的发现)

7.2.1 微分子的基本性质(1.质量2.寿命3.电荷4.自旋)

自然界物质质量粒子间的互相作用形式有4种(引力作用.互相作用.强相互作用.电磁作用0即(弱力.强力.引力.电磁力)

根据相互作用的特点,所有的基本粒子按他们参与各种互相作用的性质分为三大类(强子.轻子.传播子)

第八章

地球系统科将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作为一个互相作用的系统,研究其间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并与人类生活.生产联系起来,认识过去现状和过去,遇见未来。

8.2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

8.3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宏观上研究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揭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协调发展规律;微观上研究环境的各组组成部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机体迁移.转化.积累中的运动规律。

第九章

现代生命科学包括现代遗传学.分子.生命学.生命化学和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

基因理论:1.基本作为物质的遗传单位,不是虚构的。‘他代表一个有机的化学实体’,是染色体的物质微粒。3.基因能够重新产生,细胞分裂时子细胞中可以再生出一套同样的基因(遗传)4.在一定条件下,基因能够以极小的几率发生变异,并保持其改变了的特性。(变异)

9.2 一种认为生命来自非生命,这种观点被称为‘自然发生说’。

生命的起源:1.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小分子2.生物大分子的合成3.多分子体系和原始生命的出现

9.3

第三节现代有机化学

20世纪有机化学合成的特点:一、合成原料路线转变。(煤焦油化学—电石化学—石油化学)二、有机合成范围日益扩大。三、合成方法、途径和技术发生重大变革。

第四节现代化学的其它重要分支

1、现代物理化学分:热力学、量子化学、统计力学和化学动力学。

2、仪器分析方法:利用多种学科的成就,研制各种仪器设备对试样进行分析。

3、光学分析法:利用被测物质的光学性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4、电化学分析法:利用被测物质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5、量子力学是研究分子中有关化学键的问题,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来计算分子内电子运动规律。动力学是研究过程速率的科学,如研究化学化学反应(包括在电极上进行的反应)的速率和历程,研究扩散的影响。

第五章现代生物学

第一节遗传学

1、自由组合规律内容:当两对或多对遗传因子在异质接合状态时,它们进入配子的分离过程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每对遗传因子都各自遵守分离规律向下遗传。

2、孟德尔遗传学的意义:用数学方法把生物遗传定量地表示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199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了现代遗传学的诞生。

3、分子生物学上将DNA自我复制、DNA转录为RNA和RNA翻译成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传递的流程叫做中心法则,即DNA-RNA-蛋白质

DNA

生物体有时也会发生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称其为逆转录。

第二节神经生物学

1、外周神经系统分为:感觉随意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

2、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3、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后续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相结合的装置。功能:一、是神经传导的中继站和转接点。二、是神经通路上的单向开关。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电脉冲。

5、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后脑、延脑。

6、大脑皮层功能分区:大脑皮层按沟回人为划分有固定的特殊功能的各部位。

7、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并在一定条件下,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

8、记忆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障碍就是遗忘。

第六章现代天文学和现代地学

第一节现代天文学

1、静态:指宇宙虽然在小范围有运动,但从大范围来看,则是静止的。

2、星系:由数十亿至数千亿颗恒星、星际气体和尘埃等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分类:椭圆星系、旋涡星系、透镜状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3、恒星的演化:经过主序星、红巨星和晚期三个阶段。到最后阶段,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三种归宿。

第二节现代地学

1、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电离层、散逸层。

。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3、地球的形成与演化:随着恒星生生减减,较晚形成的星云与恒星其重元素的含量也愈多。太约约在四十六亿年前形成,同时,围绕在太阳周围的微粒,彼此碰撞、吸附,逐渐形成微小顆粒。再累积形成原始的行星、衡星等天体,地球就是其中一個。大约在47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地球的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地面上火山爆发,温度极高。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最终汇集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中的各种物质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可以说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太古代末期形成了高分子有机物,古生代时海洋里演化也了鱼类。后来形成了大片森林和动植物。中生代时出现了大量被子植物,新生代后,人类出现。地球现在正处在壮年期。

第七章现代数学

第一节现代数学思潮

1、现代数学危机:第一次是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生的。只相信整数,对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为整数而第三边出现的无理数,感到无法理解,使初等数学中几何学和算术彼此分裂,几何缺乏算术基础,并造成长期把几何作为数学基础这一局面。数学分析中的核心概念,“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所引发的逻辑矛盾,又引发了数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危机。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于1903年提出的一个集合论悖论,从而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即“现代数学危机”。

2、数学基础研究中三大学派:

逻辑主义学派:认为所有的数学都可以从逻辑推导出来,也就是说,数学的概念可以以逻辑概念为基础得到明确的定义,数学的定理则可由逻辑的规律出发经由纯粹的演绎得到证明.

直觉主义学派:目的是论证传统数学的合理性,但他们使用与逻辑主义者全然相反的方法达到这一点,数是起源和产生于头脑中的人类活动,它并不存在于头脑之外,而是独立于真实世界的.数学就等同于我们思维中的精确部分,其最终依据就是“原始数学直觉,”即对某些数学概念直接的确定,这是人的理性本性的一种表现。数学思维就是智力构造的一个过程,它独立于经验,并且只受到直觉的限制,即只有在直觉上被构造的对象(概念)及其推理过程才是真实可靠的,按照直觉主义的构造性要求,就必须排斥非构造性数学和传统逻辑,这又和数学基础研究的目的不相符了。

形式主义学派:由于逻辑与数学之间存在质的区别,所以任何企图把数学化归为逻辑的努力都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数学中包含有逻辑的概念,逻辑中也包含有数学的概念,所以必须把逻辑和数学同时加以考虑。我们也不能轻易抛弃古典数学中非构造性的部分和传统逻辑。在形式主义者看来,数学的基本概念本来就没有什么涵义,无所谓正确或者错误、真或者假,只要由公理所构造出来的系统是自治的,不存在矛盾,它就是合理的;数学就是关于形式系统的科学。

第二节现代数学的重大进展

进展:一、应用数学的崛起。二、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扩张。三、纯粹数学的发展。

第三节现代数学的新分支

1、数理逻辑的内容包括:公理化集合论、证明论、递归论和模型论。逻辑演算则是这四个部分的共同基础。

2、运筹学:为一切执行部门对它们控制下的业务活动采取决策时提供数量上根据的科学方法。

它形成了规划论、排队论、决策论和对策论等一系列分支。意义:它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数学方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以来,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算变得快捷和容易,更加增强了运筹学的实用价值

第八章复杂性科学

第一节系统科学

1、复杂性科学:对以复杂性为内在特征的事物进行研究的科学。分: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

2、系统:是由若干组份结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3、系统观念的内容为:整体性观念、相关性观念、有序性观念、动态性观念。

4、系统方法:指用系统思想,按照系统的特征和规律性认识客观事物,解决和处理问题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把研究和处理的任何对象都当作“系统”看待,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工具,精确地、定量地考察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提高整体水平、获得最优效果的方法。

5、系统方法的种类:过程与体系方法、整体与部分方法、功能与结构方法、状态与环境方法。

6、信息:事物所发出的一切消息中包含的能够表征事物的内容。它具有知识的秉性、是一种资源、可以无限开采、多人共享;可传输、可储存、可提取、可加工等。

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减小,信息量(相当于做功量)就越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小。可见,信息量是概率的单调减函数。

7、控制系统包括施控部分和被控部分。被控部分也叫被控对象,简称对象;施控部分也叫控制器,又称调节器。

8、控制的形式分为:随机控制、记忆控制、共轭控制、负反馈控制、程序控制。

9、模拟方法:它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用模型来模拟对象,通过模拟来间接地研究原型的规律性.

10、功能模拟方法: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拟”模仿“原型”的功能和行为,通过模型间接地研究对象规律性的控制方法。

11、黑箱方法: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及其动态过程,而不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来定性或定量地认识系统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以及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非线性科学

1、组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要求和指令形成特定结构或机能的过程。组织的形成可表现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统一结构。

2、自组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及功能的过程。组织与自组织的区别:它们在形式和状态上是一致的,二者产生的动力和原因不同,二者的范围也不同,前者需人的能动性和目的性去干预和指挥,后者则不一定。后者的范围比前者要宽。

3、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必须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变换,封闭系统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二、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态或近平衡态不可能发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突变;三、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可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4、协同学原理: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其子系统之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就能产生协同现象和其相干效应;在宏观上能产生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时—空状态),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

5、循环:指自然界或社会运动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周期过程。

6、超循环:一种把各个循环联系在一起,使循环的每一要素能自我选择、自我复制、又能对下一个新要素的产生起助催化作用的高级循环。

研究超循环的运动状态特点,揭示其自我选择、自我复制与进化、变异规律的科学,就是超循环论。原联邦德国生物学家艾根1971提出。

7、循环网络分为:一是应循环,二是催化循环,三是催化超循环即超循环。

8、超循环特点:不可逆性、开放性、催化性、协同性。

9、混沌:确定的随机性。“确定的”是说它由内在原因而不是外在原因造成的,即过程是严格确定的;而“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特征: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二、内在随机性,又称极为有限有可预测性。三、内部的超载有序性。

10、分形:组成部分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特征:复杂性和自相似性。

第九章信息技术与激光技术

第一节微电子技术

1、信息技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技术、它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新技术等。

2、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柱。它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

3、集成电路:指以半导体晶体材料为基片,采用专门的工艺技术将组成电路的元器件和互连线以整体的形式集成在基片内部、表面或基片之上的微小型化电路或系统。

4、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一、到21世纪微电子技术仍将以极高的速度发展,这是因为它自身具有极大的潜力,而且有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强大推动。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向以硅为主要材料、CMOS为主导工艺技术的趋势发展。三、广义的系统集成技术,即把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的整个智能系统集成到一个或几个芯片上去的技术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方向,将成为21世纪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四、技术、装备和方式将有较大的变革,走向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的生产方式无疑是微电子大生产的必然方向。五、MOS(金属—氧化硅—半导体)器件的工作极限不会妨碍微电子技术的继续高速发展,而新一代器件的诞生将使微电子技术提升到更高水平。

第二节计算机技术

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为电子管时代。第二代为晶体管时代。第三代为集成电路时代。第四代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计算机的发展正在进入第五代。

2、计算机的组成部分: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装置、输出装置。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三个部分合起来统称中央处理器或微处理器。

3、计算机特点:一、运算速度快、二、精确度高、三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四、自动化程度高。

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一、数值计算机或称科学计算机,二、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三、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四、计算机辅助系统,五、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

5、信息高速公路:指一个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电缆、光缆、无线传输组成的大容量、高速度、智能化的巨大的信息传输及处理系统。它具有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

第三节通信技术

1、通信技术分为:电气通信(电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

2、光纤通信:是利用光波载荷话音、数据、图像等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作为媒介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基本原理:当光以某一角度从芯子射到包层时,由于芯子的折射率高于包层的折射率,光便在芯子和包层交界处产生全反射,这样辗转反射,光线即在芯子内呈“之”字形前进。涂敷层的作用是增加光纤的机械强度,同时保护光纤不受外来损害。利用光纤传递信息是使声音或图像进入电话或摄像机变成相应的电信号,再把电信号加到激光发射机上发出相应的光信号,通过光纤将光信号传到另一端,由激光接收机接收,通过光电转换器再还原成电信号,而后进入电话机或电视机复制出声音或图像来。

3、光纤通信的优点:容量大、保密性好、抗腐蚀性强、重量轻、寿命长、成本低、材料资源丰富。

4、卫星通信:凡是利用卫星,实现远距离通信的通信方式。特点: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组网灵活、迅速;通信容量大,费用省。发展趋势:从模拟制走向数字制,卫星功率和通信容量增大,采用新技术,提高卫星效率,开拓更高频段的通信,建立统一的数字卫星通信网。

第四节激光技术

1、激光的特性:一、方向性强,二、亮度极高,三、颜色极纯,四、相干性好,闪光时间短。

2、激光器组成:工作物质、泵浦源、谐振腔。

第十章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

第一节生物技术

1、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组织、细胞或其组成)和工程原理来生产生物产品、培养新的生物品种或提供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体系。

2、生物技术的开发领域和意义:一、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能够创造新的优良动植物品种,保持动植物品种资源,提高农业(包括畜牧业)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二、生物技术应用于工业,能够低消耗、高效率、少污染地生产许多产品(化工产品)。三、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能够改良生产工艺,增加食品品种,改良食品的风味,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甚至能变废为宝。

四、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卫生,能够提高抗生素等药物的产量和药力,降低目前昂贵药物的生产成本,生产新型高效免疫类药物(如疫苗)。五、生物技术应用于能源和环境保护,能够利用大量的加工废料,生产沼气、乙醇等能源物质;可以利用微生物吃掉海上的泄油和农用、生活用的大量废旧塑料;可以利用固定化酶技术处理污水。

3、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重组DNA技术,是把在生物体外重新组合的DNA分子片段,借助于某种方法引入适当的细胞内进行复制和表达,从而产生出所需的基因产物或生物个体。分以下内容或步骤:一、目的基因的分离,二、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三、重组后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四、检测目的基因的导入效果,五、筛选转基因生物体。

4、细胞工程技术分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细胞或组织培养技术。

5、酶工程:利用分离和提纯的生物酶大规模地催化生化反应,生产有用的产品的技术。

6、克隆的启示:又一次证明了生物技术的巨大魔力和生物科学发展的无限潜力;其次是在生殖工程领域增添了新的生殖途径,促进了发育与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它也提示人们,科学需要发展和创新,科学也呼唤理性和法律

7、生物发展存在阻力的原因:历史上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越当时人类认识水平时,都会爆发一场科学与伦理、科学与宗教或科学与社会的争论大战。它来源于人们对基因产品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人们对人基因信息的保护与占有及人们信奉的人人平等、种族平等和男女平等的观念等。

第二节医药技术

1、医学科学:是认识、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包括: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医药工程技术与理论医学。

2、医学在学科体系上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药物学、卫生与预防医学。

3、成就:一、发明了化学治疗和抗生素治疗,二、免疫疗法,三、对营养缺乏病的治疗,四、对内分泌紊乱与激素治疗,五、外科治疗与器官移植,六、分子医学与基因治疗,七、诊断技术,八、生殖学的奇迹—试管婴儿

4、现代医药技术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核磁共振技术,超声波成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光纤内窥镜技术与激光医用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干扰素,单克隆抗体,PCR技术。

第十一章材料技术与能源技术

第一节新材料及其发展

1、新材料: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对加速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材料。分:非晶态金属、形状记忆合金、超塑合金、超高温合金、贮氢合金、减振合金。

2、形状记忆效应:指某些合金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虽经变形但仍然能够恢复到变形前原始形状的能力。

3、先进陶瓷分为先进结构陶瓷、先进功能陶瓷。

4、功能陶瓷:指利用材料的电、磁、声、光、热、弹性等方面直接的或耦合的效应以实现某

种使用功能的陶瓷。

5、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

6、复合材料:指把两种以上宏观上不同的材料合理地进行复合而制得的一种材料,目的是通过复合来提高单一材料所不能发挥的各种特性。分: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

7、功能复合材料由功能体和基体组成。包括:导电功能复合材料、导磁功能复合材料、换能功能复合材料、阻尼功能复合材料、屏蔽功能复合材料。

8、信息材料:指为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开发和使用的材料。包括:信息敏感材料、大容易传输信息的光学纤维、高速度处理信息的半导体材料、高密度存储信息的记录材料等。

第二节新能源及其开发

1、能源技术:是研究各种能源的开发、生产、转换、传输、分配、储存发及综合利用的科学技术体系。

2、新能源:是指尚未被大规模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完善,才能开发利用的能源。特点:具有再生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储量丰富,能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利用,也能小规模地机动使用;清洁、安全;具有较高的热值,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价格低廉;无污染无公害。种类: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

3、常规能源:目前已被人类广泛使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

第十二章空间技术与海洋技术

第一节空间技术

1、空间技术:又称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2、外层空间:指地球稠密大气层以外的广大空间,又称宇宙空间或太空。它拥有的资源:

航天器相对于地面的高位置资源;高真空和高洁净环境资源;微重力环境资源;高效太阳能资源;超低温资源;月球及其它行星资源等。

3、航天器: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基本上按天体力学规律运行的飞行器。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航天飞机。

4、人造地球卫星分为:科学卫星、通信卫星、对地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侦察卫星。

5、空间技术发展的未来前景的设想:一、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立大型太阳能卫星发电站,二、利用宇宙空间的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无菌等条件,建造“太空工厂”和“太空医院”。三、开发利用月球,四、开发利用其它行星,五、飞出太阳系,移居其它星球。

第二节海洋技术

1、现代海洋开发包括:海洋石油开采、海洋矿物开采、海水淡化、海洋能源利用和海洋空间开发。

2、海洋开发包括:传统产业开发、近海石油开采、海底采矿、海水提铀、海水淡化、海水养殖、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开发。

3、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海洋开发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前提,如果海洋环境遭到破坏,海洋开发就无从谈起。海洋开发是一项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在内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才能最有效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才会有光辉的前景。

第十三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1、科学革命: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从而引起科学观念、科学研究模式以及科学研究活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2、意义:一、它使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改变了人们所固有的陈旧观念,使人类获得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整个科学体系中的科学思想、概念、定义、定律、理论、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被赋予了全新的解释;也使人类的认识范围向宇观和微观两个方向突进;给人类展现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直接导致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前提,以新兴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确立为代表,

以生产自动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爆发。首先,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析劳动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其次,在宏观产业结构上,新兴产业群的建立而使生产体系发生巨大变革。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加速发展趋势:一、当代科学技术成果呈指数增长趋势,二、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

三、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越来越短,四、科技研究力量成倍增长。

2、综合趋势:一、科学与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二、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化趋势。

3、当代科技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突破,二是融合。

4、现代科学的特征:研究的完整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学科的多对象性,科学研究的信息化。

5、当前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形式:一、人文社会科学引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二、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关注和研究科学家的活动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如科学家的人文理想、科学家的宇宙宗教情感、科学道德、科学社会学等,三、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探讨各种社会问题,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在发展中互为环境和条件。

6、社会化趋势:一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二是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1、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一是观念障碍,二是利益障碍,三是结构障碍,四是能力障碍。

2、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方式:一种是罗马俱乐部的观点,主张“零”增长,被称为悲观派。另一种是美国卡恩的大过渡论,属乐观派。

3、人们通常将文化中与科技相关的那部分叫科学文化,另一部分叫人文文化。

4、文化对社会与科技矛盾的协调途径:基本的是使人文精神向科学技术融入,科学技术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技视野中更加重视其结果对人的利弊功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将科技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人类福祉而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其次,科学技术的应用,主旨在提高劳动和生产的效率。此外,除看到科学技术作用的二重性,我们还要看到人对科技作用的二重性。

第十四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含义:一、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二、人的产生改变了自然界的原初身份,三、出现了新的自然即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2、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一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自然对象,二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或建造自然对象,三是人按自己的需要对自然物做出评价。

3、人与自然的沟通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一是自然界通过人自我意识,二是人通过科学理解自然界,三是人与自然界的沟通是个辩证过程。

第二节全球问题与生态文明

1、全球问题:指在发生规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根本利益,并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及国际社会一致行动才能得到建设性解决的问题。包括: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2、人口激增的特点:一是“爆炸性增长”,二是区域增幅不平衡,三年龄结构不合理,四是人口向城市集中。

3、资源紧缺:指自然资源,它是自然界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

4、全球性问题表现方面:一是生态破坏严重,二是环境污染加剧,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增多,危害不断加重。

5、全球问题原因:人口激增,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意识不强。

6、全球性协调:一、制定科学的全球发展战略,二是国家间合理地分配资源和责任(重新调整资源分配,使之合理;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严格的技术限制)。

7、国家内部调整:一、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二、迅速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受教育程度和资源环境意识,三、加强资源与环境的总体评估和研究,制定严格的资源与环境立法。四、加快产业和技术改造,努力发展非资源性、无污染的生态型产业,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五、严格节制消费,提倡满足物质生活需要量的所必须的合理消费,将国民的消费水准控制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限度内,引导国民用手中的钱支持生态建设,减缓由于发展经济给国家带来的生态压力。六、加强资源和环保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借鉴他们的经验改善本国生态环境。

8、生态文明观: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一、不赞同绝对“极限论”,即不认为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二、主张环境的限度对于某一特定的种群是固定不变的,但对于人类并不具有绝对化的意义。三、主张人应谨慎地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地促进自然过程的自然方向性与人类生活活动目的性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过程。

9、建立生态文明观:建立全球生态文化,建构生态化科学技术,建立生态经济秩序,全方位建设生态。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够坚持和继续下去的过程。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世代观、全球观、系统观、人口观、效益观。

2、特点:一、以信息为主要资源,立足全球视野,讲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地合谐。二、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并把消除贫困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的条件。三、认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保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水平、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四、强调代际之间的相互均等,强调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样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五、提倡人们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力争在生产时尽量少投入,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反对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来推动和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六、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

3、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方法:一、使生产和技术向绿色道路迈进,二、依靠科学技术减灾,三、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第十五章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的伟大战略进程。

第一节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1、中国近期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任务。

2、科教兴国的原则: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措施:一、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二、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四、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五、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六、增加科教事业投入。

第二节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1、技术创新:是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过程。我国一般将其直观的描述为科技新设想转变成一种新的或改造的可销售的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过程。

2、分类:一、产品、工艺、服务和组织创新,二、渐进性和重要性创新。

3、创新过程:发明、创新、扩散。

4、创新过程的三阶段:可行性阶段、应用阶段、开发阶段。(按活动分)

感性阶段、概念化阶段、开发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按决策过程分)

项目选择阶段、开发研究阶段、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

R¥D(研究与开发)、设计部门、工程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按部门分)

5、措施:一、改革科技拨款制度,二、建立技术市场、三、改革科技人力资源,四、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五、推进工业R$D(研究与开发)。

6、国家创新体系: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功能: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分类: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核心要素:知识、人才、创新、学习。

7、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基本任务:提高国立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等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基本目标: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的创新综合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使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措施:一、建设国家知识创新系统,二、建设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三、建设国家知识传播系统,四、建设国家知识应用系统。基本要求:一、转变政府职能,二、与国际接轨,三、加强多方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后习题大全

思考题汇编 1. 什么是科学?结合自己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了解,想一想中国有没有科学。一般地讲,在传统中,对于究竟何为科学有以下几种看法: (1)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生产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文化。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无阶级性。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创造性、逻辑性 2谈一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起源于哲学家,而技术起源于劳作的工匠。二者基本上是分离的。 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商业发展,科学和技术才密切结合。 到了19世纪,技术才渐渐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制度化。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见表格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手段;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技术对科学提出课题;科学提供了可能性,技术变可能为现实。 3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方法论角度体现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中,被实验检验。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分析和归纳分类。 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 力学成为主导学科2. 科学方法的确立。科学中的具体应用:(1)伽利略的数学+实验方法:直观分解-数学演绎-实验证明。 ⑵牛顿的“归纳-演绎方法”:通过实验获得经验,通过数学演绎获得的结论必须回到实验 3. 科学社团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 4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并谈谈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影响是: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为争夺地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推动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无产阶级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C.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D.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一方面导致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为了商品市场和原料而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是:A.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发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 B.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而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资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名词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1.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是因特网的一项核心服务,它作为可以将域名 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能够使人更方便的访问互联网,而不用去记住能够被机器直接读取的IP数串。 2.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 TCP/IP协议。 3.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是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传输的一套标准协 议,保证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是可靠的,而且是面向连接,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保证。 4.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 Doped Fiber Application Amplifier ,EDFA)即在信号通过的纤芯中 掺入了铒离子Er3 + 的光信号放大器。 5.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 号(携带各种信息)在发送端经复用器(亦称合波器,Multiplexer)汇合在一起,并耦合到光线路的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的技术。 6.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一个简单的请求-响应协议,它 通常运行在TCP之上。它指定了客户端可能发送给服务器什么样的消息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响应。 7.光纤网络单元(ONU ,Optical Network Unit),属于接入网的用户侧设备,为用户提供电 话、数据通信、图像等各种UNI 接口。 8.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标准,是3G 的演进,是 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是3.9G的全球标准。(LTE根据双工方式不同,分为LTE-TDD 和LTE-FDD两种制式,其中LTE-TDD又称为TD- LTE) 9.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是基于以太网的PON技 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 10.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用于连接光纤干线的终端设备。 11.频分多址(FDM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把总带宽被分隔成多个正交 的信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信道。 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是指利用码序列相关性实现的多址通信。 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一种为实现共享传输介质(一般是无线电领域)或者网络的通信技术。 FDMA,CDMA,TDMA区别?现在主要用的是哪一个? 目前的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主要多址方式是FDMA。TDMA系统(GSM,DAMPS),在频谱效率上约是模拟系统的3倍,容量有限;在话音质量上13kbit/s编码也很难达到有线电话水平、FTDMA系统的业务综合能力较高,能进行数据和话音的综合,但终端接入速率有限(最高9.6kbit/s TDMA系统无软切换功能,因而容易掉话,影响服务质量z; TDMA系统的国际漫游协议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开发。因而TDMA并不是现代蜂窝移动通信的最佳无线接入,而CDMA码分多址技术完全适合现代移动通信网所要求的大容量、高质量、综合业务、软切换、国际漫游等。 1.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是专门设计用于在 IP 网络管理网络节点的一种标准协议,它是一种应用层协议。 2.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能组合一组光波 长用一根光纤进行传送。 3.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是指一种具有灵活性、

现代通信技术结课论文-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资料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 结课论文 2015年春季学期 题目:多输入多输出(MIMO) 系统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联系方式: 成绩: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越来越深入广泛的应用,无线数字通信在现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越来越高的通信速度和质量要求,传统的无线数字系统显然无法胜任。在人们广泛的研究时间、频率、码元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理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也称为:多天线技术)为移动通信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本文将着重论述MIMO技术的一些基本模式以及一些技术要求。 关键词:MIMO,多天线,信号检测,欠定义MIMO系统,多用户MIMO 系统

目录 1概述 (1) 2 MIMO信号检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MIMO系统基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经典MIMO信号检测 (3) 2.2.1最大似然MIMO信号检测 (3) 2.2.2线性MIMO信号检测 (5) 3 两种经典的MIMO系统简介 (6) 3.1欠定义MIMO系统 (6) 3.2多用户MIMO系统 (7) 参考文献 (8)

1:概述 从1978年贝尔实验室在芝加哥成功试验了第一个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即高级移动电话业务(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 ,AMPS )开始,移动通信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截至2012年6月,手机网用户数量首次超过了计算机上网用户数量[1]。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增长,此类服务对于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传输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根据香农理论,其对应的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电通信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在复杂的环境和有限的带宽下实现高质量和高速率的无线信号传输一直是移动通信技术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已经证明了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天线列阵或多天线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带宽和发送功率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以及频率利用率。多输入多输出(MIMO )技术因其具有随天线数量呈线性增长的理论信道容量,被公认为是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 本文介绍了MIMO 系统信号检测方法以及发送端和接收端经典的组合。 2.MIMO 信号检测 2.1.MIMO 系统基础 现代无线数字通信对于传输速率的要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Single-Input Single-Output ,SISO )无线传输系统(即发射机和接收机均配有单根天线的系统)已经无法充分满足相应需求。经典单工SISO 系统模型如图2-1所示。其相应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n hs y += (2.1) 其中,h 、s 、n 分别表示信道增益、发射信号和噪声。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信道容量(bit/s/Hz )为 C=E(log(1+22||σs P h ))≤log(1+22)|(|σs P h E ) (2.2) 其中)|(|2s E P s =,)|(|22n E =σ,且不等号来自詹森不等式[2]。由式(2.2)可以看出,信道容量随着信噪比(即2/σs P )呈指数增长。为了获得足够高的传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 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 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 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 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 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 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 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复习资料 第一篇1-4章复习要点 1、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家族的一员,距太阳平均距离为多少? 答:据太阳平均距离为1.496×108km。 2、恒星的演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恒星的结局是什么? 答:恒星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亚稳阶段、周期性收缩膨胀阶段、引力坍缩阶段。恒星的结局:1.白矮星→黑矮星(质量≤1.4倍太阳质量) 2.中子星 3.黑洞。 3、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 答:细胞。氨基酸。 4、谁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谁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并制成了元素周期表 答:玻尔。门捷列夫。 5、太阳大气层可分为三层,从内到外依次是什么? 答:光球、色球和日冕。 6、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 答:太阳中心区的氢核聚变。 7、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哪三个部分? 答:地壳,地幔,地核。 8、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 答: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9、电子、质子和中子分别是谁发现的? 答:汤姆森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质子。莫塞莱发现中子。 10、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半径是多少

答:太阳。半径为7×105km。 11、自然界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是哪些? 答: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12、地球表面的变化。 答:外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水的运动、冻结、化学作用。2.大气的运动(风)、降水、气温的变化。3.生物: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挖掘。生物的生长和死亡。内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地壳运动。2.火山活动。3.地震。 13、高技术的特征。 答:高增值,高竞争,高资金,高风险,高驱动和高智力。 14、现代科学具有的特征。 答: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15、微观粒子有哪些? 答: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介子、超子、夸克。 16、DNA分子中有哪四对碱基? 答:A=T、G C、T=A、C G。 第二篇 第一章生物技术 1.克隆羊多莉产生的过程。(P99第二段) 答:科学家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主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①从一只六岁的芬兰母羊(称之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 ②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称之为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 ③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最后形成融合细胞。电脉冲可以产生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按照研究过程的不同可将研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开发研究。 2. 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亚历山大时期的___________,他的不朽著作_____________,把前人的数学成果用公理化的方法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______、印刷和______。 4. 近代科学革命是以________创立的日心说为开端,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比利时的解剖学家维萨里的___________一书,揭开了医学领域的革命序幕。 5. 拓扑学是用________研究几何图形在_____________下保持不变的性质。 6.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础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分别于1925年和1926年创立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量子力学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 ____和______,揭开了原子能时代的序幕,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 广义相对论表明: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弯曲程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引力场也大,空间的弯曲也__________。 10. 计算机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1. 迄今为止的计算机都是基于匈牙利数学家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思想设计而成的。 12.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物理连接的方式,较常见的拓扑结构有___________、总线结构、环形结构、___________和树形结构。 13. 对应于研究的种基本类型可以将科学分为基础科学、_________和_________。 14. 古希腊成就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___________,被誉为“力学之父”,他在静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是用逻辑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发现浮体定律、提出计算物体重心的方法等,这在当时达到世界的最高水平。 15.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_____________发现了圆周率,比欧洲早近1000年。明代时的李时珍著有_____________一书,记载有1892种药物,方剂11000个。 16. 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技术是指陶瓷技术、_________和__________。 17. 牛顿是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______________,使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近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18. 法国的科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燃烧的_________学说,牛顿和___________发明了微积分。 19. __________发明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意大利的___________发明了电池。 20. 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___________。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的是法国动物学家___________。 21. 新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他提出种质选择论,19世纪50-60年代,奥地利的科学家_________发现了遗传定律。 22. 突变理论主要以_________和奇点理论为工具,通过对稳定性和_________的研究,提出系列数学模型,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中所发生的不连续的变化过程。 23. 化学键主要有_________、共价键和_________。 24.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 25. 生殖细胞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大作业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大作业 课题名称:对光纤通信的认识 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 班级:电子1班

对光纤通信的认识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目前,光纤通信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也不断涌现,进而大幅度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不断扩大了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 1光纤通信技术历史与发展现状 1960年,第一台相干振荡光源——红宝石激光器问世,世界性的光纤通信研究热潮开始。而真正为光纤通信奠定基础的是1970年研究出的在室温下连续工作的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标志着光纤通信进入商业应用阶段的是197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进行的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实验。此后,光纤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光纤从多模发展到单模,工作波长从0.85um发展到1.31和1.55um,传输速率从几十发展到几十。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产业的形成,光纤价格不断下降,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初期的市话局间中继到长途干线进一步延伸到用户接入网,从数字电话到有线电视(CATV),从单一类型信息的传输到多种业务的传输。 1995年以来,为了解决超大容量、超高速率和超长中继距离传输问题,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成为国际上的主要研究对象。DWDM光纤通信系统极大地增加了每对光纤的传输容量,经济有效地解决了通信网的瓶颈问题。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商用的DWDM系统传输容量已达400Gbit/s。以10Gbit/s为基础的DWDM 系统已逐渐成为核心网的主流。DWDM系统除了波长数和传输容量不断增加外,光传输距离也从600km左右大幅度扩展到2000km以上。 与此同时,随着波分复用技术从长途网向城域网扩展,粗波分复用CWDM(Coar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应运而生。CWDM的信道间隔一般为20nm,通过降低对波长的窗口要求而实现全波长范围内(1260nm~1620nm)的波分复用,并大大降低光器件的成本,可实现在0km~80km内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因而受到运营商的欢迎。目前光纤已成为信息宽带的主要媒质,光纤通信系统将成为未来国家基础设施的支柱。 2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信息传输的高速化,满足大众的需求,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用户接入部分更是关键,光纤接入网是高速信息流进千家万户的关键技术。在光纤宽带接入中,由于光纤到达位置的不同,有FTTB、FTTC、FTTCab和FTTH 等不同的应用,统称FTTx。 FTTH(光纤到户)是光纤宽带接入的最终方式,它提供全光的接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宽带特性,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不受限制的带宽,充分满足宽带接入的需求。我国从2003年起,在“863”项目的推动下,开始了FTTH的应用和推广工作。迄今已经在30多个城市建立了试验网和试商用网,包括居民用户、企业用户、网吧等多种应用类型,也包括运营商主导、驻地网运营商主导、企业主导、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和政府主导等多种模式,发展势头良好。不少城市制订了FTTH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标准,有的城市还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些都为FTTH在我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FTTH应用中,主要采用两种技术,即点到点的P2P技术和点到多点的xPON技术,亦可称为光纤有源接入技术和光纤无源接入技术。P2P技术主要采用通常所说的MC(媒介转换器)实现用户和局端的直接连接,它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带宽的接入。目前,国内的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FE或GE的带宽,对大中型企业用户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接入方式[1]。 3光纤通信的优点和应用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重点整理复习(新)

试述地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并分析其原因。 答:历史上发生了五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为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 1、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前。据统计,当时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苔藓虫、众多的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100多个科、600 多个属绝灭。 原因:在奥陶纪晚期全球气候明显分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此外,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大冰期,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也有人提出与古大西洋洋盆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2、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7-3.5亿年前。主要的造礁生物一造礁四射珊瑚和造礁海绵类动物完全消失,腕足类、鱼类、浮游藻类等物种大量灭绝。据统计,仅海生无脊椎动物共有100 多科、约600个属灭绝。 原因:由于造山运动、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遗迹可能的天体撞击,造成全球性生物事件在泥盆纪内反复发生。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突然绝灭和大量辐射,它们又多余标志缺乏氧气而形成的黑色岩密切相关。 3、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是公认的迄今已知的真个显生宙6亿年演化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四射珊瑚全部成员灭绝了、床板珊瑚大部分成员消亡了;原生动物门]筵类完全灭绝了;软体动物头足类大部分物种消亡了,仅剩几个少有的物种衍生到三叠纪。腕足类的有铰纲几乎武安不灭亡;棘皮动物门中海蕾纲和海百合纲的3个目全部灭绝。陆生植物在这次事件中亦有大量消亡。据统计,仅海洋动物有200多个科灭绝,仅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有700个属灭绝。 原因:产生原因至今尚未有完满的解释,已经提出的原因大致归纳为:海洋气候的变化,海水盐度的变化,地球地磁极倒转,宇宙射线的爆炸,超新星的爆发,小星体的陨击等。不过,造山运动的影响、大规模海平面的变化、气候的分异和变化的综合作用,似乎是二叠纪大灭绝的直接起因。 4、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08亿年前。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 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 原因: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起因很不清楚,按照惯例,很多人又将其归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的增加。在这一时期内,有机物生产力发生过剧烈的崩溃,与海洋浮游生物的突然灭绝事件相吻合。 5、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它是显生宙以来,仅次于二叠纪大绝灭的第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整纲、整目、整科的生物在此次大灭绝事件中消亡。完全灭绝的有:爬行动物的恐龙、鱼龙和翼龙类。软体动物的菊石类和固着蛤类。以及植物界的裸子植物。据统计,仅海洋动物灭绝的有100 多个科,仅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的约1000个属。 原因:白垩纪末期是火山活动频繁的时期,是大西洋迅速开裂、地球各板块重新组合的时代。对于灭绝原因的解释,不少人归结为“宇宙说”,比较流行的是有外行星撞击地球说;也有人为是太阳黑子爆发、宇宙射线增加、超新星爆炸等天文事件。

生物技术概论测验考试复习题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 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重组,再 全部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3、蛋白质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在目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引入突变,从而改变 目标蛋白的空间结构,最终达到改善其功能的目的。 4、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基因进行切割并与一定的载体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并导入 相应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使目的基因大量扩增或得到相应基因的表达产物或进行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简单概括,就是将外源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后再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5、发酵工程: 是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是研究由生物细胞(包括动植物、 微生物)参与的工艺过程的原理和科学,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6、基因和基因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gene)。一个生 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genome) 5、载体: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或表达的工具称为载体。 6、cDNA文库:即由mRNA经过反转录成cDNA,然后来构建文库,构建的文库不包含内 含子。 7、转化: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转化。 8、重叠基因:一个基因序列中,含有另一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序列。 9、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0、细胞工程:以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学原理,按照预定目标,改变生物性状,生产生物产品,为人类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科学。 11、.外植体:指用于离体培养的活的植物组织、器官等材料。 12、愈伤组织: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一团不规则细胞,多在外植体切面上产生。 13、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不经过有性过程,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相互融合产生杂种的方法。 14、悬浮培养:是将植物游离细胞或细小的细胞团,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方法。 15、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的细胞或是说一个被质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 16、传代: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另外一个培养瓶即称为传代或传代培养。 17、原代培养:也称初代培养期。从体内取出组织接种在培养瓶中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前阶段,一般持续1-4周。 18、细胞系:经过再培养后而形成的具有增殖能力、特性专一、类型均匀的培养细胞。 19、细胞株:将所得到的纯净细胞群,以一定的密度接种在lmm厚的薄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团,尽可能地使每个细胞团均来自一个单细胞,这种细胞团称为“细胞株”。 20、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它可以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38900020 【英文译名】:Generality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于理、工、文、管、农类各专业。 【学分数】:2 【总学时】:3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课程之一。本课程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材料、典型的事例介绍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学会科学思维,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从内容上,应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现代高新技术的主要内容、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从能力方面,应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从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适当加以课堂讨论,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建立网络教学、交流、辅导系统。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后续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科学技术背景知识和必要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内容 1.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1.1科学与技术概论 1.2古代科学技术 1.3近代科学技术 1.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2.现代科学技术 2.1生物技术 2.2现代信息技术 2.3激光技术 2.4新材料技术 2.5新能源技术 2.6 空间与海洋技术 1

工程技术中心 2 2.7 环境科学技术 3工程技术基础 3.1工程图学基础 3.2 工程力学 3.3 工程材料 3.4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 3.5先进制造技术 4.科学技术与社会 4.1科技的社会功能 4.2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4.3科教兴国 4.4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4.5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 五、教学方法建议 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注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取得较好实践效果。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好本课程教学目标的特性,关注科学技术前沿的动态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具体教学中,坚持教学双向互动,设计了许多专题,供师生讨论、辩论,提倡质疑,培养探索精神,将科学探索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中,注重将多种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到教学中,采用现代声像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让教学信息多途径传播,强化现代科学技术的直观性和课堂元素的丰富性。通过研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化静为动,变难为易,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考核方式 考核成绩= 平时成绩(40%)+ 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以考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等情况作为考查依据,考查合格者可以参加期末考试;考试实行笔试,百分制记分。 七、其它说明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2、参考书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作业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作业 简答: 1.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是怎样实现的? 2.通信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调制与解调,为什么要进行编码和解码? 3.请说明三网融合指的是哪三网,其意义是什么? 4.什么是Wifi,Wap和IP,尝试说说无线网络对你的影响? 5.移动通信中3G的标准和运营商的应用分别是什么,LTE是什么意思? 1.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是怎样实现的? 主要通过3个步骤实现的。 1、抽样,根据抽样定理,只要对模拟信号抽样的次数大于模拟信号频率的2倍,就能通过滤波器将这个数字信号再无损伤的恢复到原来的模拟信号。当然这个抽样间隔也就是抽样点的时间间隔要平均才行。 2、量化,就是把抽样出来的信号放到一个标准的图里去比对,根据标准把这个信号定义成多大,如5或10等等以及其他数值,PCM信号根据抽样出来的信号大小,把它一般定义为-127~+127之间。 3、编码,把经过量化的信号转换成数字编码。如果是PCM的8位编码,5就可以转换成00000101,10就可以转换成00001010.等 我只是说了个最简单的情况。具体你可以参考PCM原理。 这个转换过程是通过A/D(模拟/数字)转换器完成的。通过光端机把数字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进行长途传输,到了对端再通过光端机把光信号转换会数字电信号,再通过滤波器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D/A) 2.通信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调制与解调,为什么要进行编码和解码? 调制就是数字信号转模拟信号,解调就是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 至于微波通信中为什么要调制解调,这就取决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各自在传输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 列如:数字信号通信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强等。 模拟信号通信在某一程度上存在造价更低廉或者优良的线性但抗干扰能力太弱等特点。 鉴于他们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传输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传输方式。所以需要调制解调 编码是将源对象内容按照一种标准转换为一种标准格式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

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 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 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B、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C、科学与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科学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D、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

科学技术概论

《科学技术概论》姓名:王城佳 专业:12机设3班 学号:201214240326 日期:2013/5/25

科学技术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这里的生产力是指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综合构成的社会一般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它已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探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掌握当代科学技术并促进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最本质的含义是”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依靠科技的发展;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教育,经济,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和文化前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反之,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科技的革新,同时促进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变革。接下来对科技对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具体的论述。 探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掌握当代科学技术并促进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 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

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第二,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 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复习题完整版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复习 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填空题 1.在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信号也会受到噪声干扰,当信噪比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应在适当的距离采用再生中继器的方法除去噪声,从而实现长距离高质量传输。 2. TCP/IP 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与核心。 3.智能网的基本思想交换与控制相分离。 4.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取决于地球表面的曲率。 传递方式以信元为单位,采用异步时分复用方式。 6.微波是频率在 300MHZ-300GHZ 范围内的电磁波。 7.在30/32路的PCM中,一复帧有 16 帧,一帧有 32 路时隙,其中话路时隙有 30 路。 8、 PCM通信系统D/A变换包括解码、平滑滤波二个部分。 9、抽样是把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成一系列时间上离散的抽样值的 过程。量化是将模拟信号的幅度值离散化的过程。 10.基带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滤波器的作用是限制信号频带并起波形形成 作用。 11.通信系统模型由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和 信宿等6个部分构成。 12.数字信号的特点:信号幅度取值理想化。 13.衡量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是有效性和可靠性两种。数字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具体用传输速率和误码率表述。 14.光纤的传输特性主要包括损耗、色散和非线形效应。 15.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点的信号一般是直射波、折射波、放射波、散射波和地表面波的合成波。 16.通信方式按照传输媒质分类可以分为有线、无线通信两大类。 17.幅度调制技术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振幅;频率调制技术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频率;相位调制技术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相位。 18.模拟调制技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调制,数字调制信号的键控方法分为 ASK 、 FSK 、 PSK 。 19.数字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这种传输成为数字频带传输。 20.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技术包括3个过程:抽样、量化、编码。 21、 PCM通信系统D/A变换包括解码、平滑滤波二个部分。 22、抽样是把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成一系列时间上离散的抽样值的 过程。量化是将模拟信号的幅度值离散化的过程。 23.基带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滤波器的作用是限制并起波形形成 作用。 24.一般通信系统包括五部分:信源、__发送设备、信道、接受设备和信宿 _。 25.国际电信联盟推荐了两类数字速率系列和数字复接等级,即北美和日本采用的s和中国、欧洲采用的_ _Mbit/s作一次群的数字速率系列。 26.在电话通信的A/D转化中,经过一次抽样、量化、编码得到的是一组__ 8___位的二进制码,此信号称为__ 脉冲编码信号或PCM 信号。 主流技术标准包括___WCDMA _、_ CDMA2000__和___TD-SCDMA _ 32系统中,每帧的时间为_ *10^-4 s,每一路的数码率为_64_ kbit/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