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附会与格义看佛典汉译的本土化

从附会与格义看佛典汉译的本土化

从附会与格义看佛典汉译的本土化
从附会与格义看佛典汉译的本土化

从附会与格义看佛典汉译的本土化

导入

本土化历程:佛经翻译源于东汉(148),发展于六朝, 大盛于隋唐,衰落始南宋。

本土化策略:东汉末年:附会法三国两晋:格义法南北朝隋唐:义解法,悟解法等

一、何为附会法

本身概念: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勉强牵拉在一起。如:牵强附会。

作为译法:附会法就是指套用中国文化观念尤其是汉代流行的观念术语去译解印度佛典,是佛教初传时的一种常用解经方法(李霞,中国哲学史)。

1. 附会法译事举例

《四十二章经》——附会方士道术。

称佛教为“佛道”、“释道”或“道法”,称“学佛”为“为道”、“学道”、“行道”、称对佛教有所领会者为“道人”。该经译者还以当时流行的灵魂不死、

肉身成仙观念来理解“阿罗汉”,说“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

天地。”

安世高的译作《阴持入经》,《安般守意经》。

在前者中将“诸法无我”解译为“非身”。

在后者中将“安般守意”解译为道教的“呼吸吐纳术及医学之气功”

“安盘”说被附会为中土“元气”说

“因果说”被附会为中土“宿命论”,如其中的“业报”被直接了当地译为“宿命对”。

释者明确地把经中的“禅定”视为“成仙的手段”

支谶译作《道行般若》

将大乘佛教中的概念“真如”或“实相”附会为道家的“本无”。而诸法“本无”的说法并不能准确表达大乘佛教这一旨趣。(李霞,中国哲学史)

2. 对附会法的评价

附会法产生的必然性:

方士道术的大流行,佛教需寻求一席之地。

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需要,附会于方士道术的术语,更易于其本土化进程。

方士道术与佛典都旨在解决人生之生老病死问题,在义理方面有相似性。

附会法的局限性:

汉译佛典中参合中土术语,且又并非融为一体,而是极其牵强附会的。

语言表达与义理领会不一致。

赞宁“梵客体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合,盌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宋高僧传》郑三)

二、何为格义法

所谓“格义”,“格”乃量度之义,“义”即佛经之义,“格义”即是以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玄学概念)去量度(翻译、注释、诠解)佛教的概念和义理。(何锡蓉)

《高僧传》卷四介绍格义法时说:“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它是“外典佛经,递互讲说。”“外书”、“外典”指佛经以外的中土典籍,“经中事数”

指佛经中的事项、教义和概念。

1. 格义法与附会法的区别

魏晋格义解经法与汉代附会法不同,附会法只是机械地套用中土名词概念去比附对译释

佛经概念,进而对经中义做出牵强附会的解释,从而造成了两者貌似神异的情形,其相似只是外表上的,骨子里仍彼是彼,此是此,两种文化的隔阂没有消除。格义法它既不追求忠实于外来佛教义理的本义,也不只限于借用中国传统的名词概念去对佛典作片言只语的训释,而且还试图从思想义理方面去寻找中外两种文化的共同点,消除两者交流中的隔阂,进而加以融合。一旦找到了某种共同点,便可自由发挥,创立新解。

2. 格义法译事举例

以玄格佛

支谦以《老子》译释佛典:

《大明度无极经》第一品注中说:“菩萨心履践大道,欲为体道,心

与道俱,无形故言空虚。”这与老子所言心道合一,道常无形,故心

亦无形一脉相承。

《老子》的“自然”去格“如”或“真如”之义。

以儒格佛

中国佛教对“孝道”的阐扬:

《四十二章经》“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理惑论》“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即为最大的仁孝)”

《六度集经》“为天牧民,当以仁道((布施一切圣贤,又不如孝事其

亲。”

儒家“五常”理论的影响:

隋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归心篇》“内典初门设五种禁(五戒),外典

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

康僧会“佛教仁道”:

“诸佛以仁为三界上宝,吾宁殒躯命,不去仁道也。

3. 对格义法的评价

格义法产生的必然性:

附会法本身的局限性,格义对附会的超越。

社会主流思潮的变化,玄学盛行。

佛经与玄学同属本体论哲学,二者具有共同性。

格义法的局限性

道安“先旧格义,于理多违。”自由发挥、不忠实于原著的弊端。

鸠摩罗什“多有乖谬,不与胡本相应。”

总结

附会与格义的解经方式是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也就是说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佛教与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外来佛教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不断改变自己,这就需要以附会的方式进行;但反过来传统文化也在外来佛教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用中国文化格义佛法之后,也同时影响了本土文化。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并最终融合在一起。就像早期佛经的翻译受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附会老庄化的解经方式反过来又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接着就借助格义法将两者融会贯通。

佛典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文化遗产 2010年第3期  佛典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刘守华 [作者简介]刘守华(1935-),男,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主编。(湖北武汉,430079) *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项目编号:03B Z W 057)成果之一。 ① 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② 鲁 迅:《〈痴华鬘〉题记》,《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3页。 [摘 要]本文作者多年进行的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研究这个课题,已经陆续发表了关于《经律异相》、《生经》、《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等多部佛经故事的论文。这里以《百喻经》为代表的譬喻经系列中的著名故事,如“猫装圣人”、“雁衔龟”、“展转相杀”、“乡民照镜”、“夫妻打赌不语”等篇和中国同型故事进行比较解析,探讨了它们蜕化为中国民族民间故事的有趣过程及譬喻经故事的构成特色。 [关键词]杂譬喻经 百喻经 故事类型 雁衔龟 〔中图分类号〕I 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0)03-091-12 关于“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这个课题,几年来笔者已就《经律异相》、 《生 经》、《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等汉译佛经撰写了几篇文章发表,现在专就譬喻经的汉译与传播及其在中国民族民间故事海中的蜕化演变轨迹予以探寻。 一、譬喻经在中国 关于佛经文学的分类,国内研究者其说不一。笔者赞同吴海勇在《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一书在总揽诸说的基础上所归纳的,将中古汉译佛经文学划分为五个类别,即佛传(含教史及僧传)、本生、譬喻(含因缘)、僧伽罪案文学、赞颂文学。① 其中本生经和譬喻经均由一系列故事构成,且大多据印度民间故事改制而来,将佛家义理寄寓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说之中,成为人类语言叙事的经典之作。关于佛本生经或佛本生故事,已受到多位中国学者的关注,而对佛典中的譬喻经或譬喻故事,目前还很少有人论及。深受中国 人民敬重的鲁迅先生,曾以自己的稿酬捐资翻刻佛典《百喻经》,他称道印度寓言的下面这段话也常被今人提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② 鲁迅所特别赞赏的就是以《百喻经》为代表的佛典譬喻经。 对譬喻经的构成及其特征,佛典中已有明晰解说,如《大智度论》卷35卷44中写道: 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见以喻意识,令得其悟。譬如登楼,得梯得易上。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得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以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 众生所爱种种不同,有好义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义,因譬喻心则乐著。如人从生端政,加以严饰,益其光荣,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义。 由于佛家义理常被人以为深奥难解,不易为大众所领悟,于是以感官所见的具体生动事例来 91

佛典故事

佛典故事:《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 舍卫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拼命三娘(254551250) 9:29:24 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舍卫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她赶紧带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 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你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你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佛教故事:阿难讨水 有一天世尊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对“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 阿难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 ! 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把阿难给赶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 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很高兴的说: “行 ! 行 ! 来来,我来帮你打水......”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梵天佛地》(全八册)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梵天佛地》(全八册) (意大利)图奇著 魏正中萨尔吉主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2384页 580.00元 《探寻西藏的心灵 ——图奇及其西藏行迹》 魏正中萨尔吉编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162页 48.00元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高山杉 意大利硕学图奇(Giuseppe Tucci,1894—1984,与利玛窦同乡)佛教学、西藏学巨著《梵天佛地》(Indo-tibetica)汉译本的问世,是中意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与《梵天佛地》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辅助读物《探寻西藏的心灵——图奇及其西藏行迹》(下文简称《行迹》),收入不少有关图奇生平和著作的权威文章。细读《行迹》,我们会发现图奇虽曾踏查西藏多年,却从未到过汉地(图奇去过日本,参看哲学家洛维特[Karl L?with,1897-1973]回忆录《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区立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138-139页)。可是,图奇不仅懂汉语,译注过许多经史子书和汉译佛典,还同民国佛学界有过书信往来。《行迹》对这些往来无只字提及,现将其辑录在一处,供《梵天佛地》与《行迹》的译者和读者参考。 图奇与支那内学院互赠书刊 图奇不仅在其名著《汉译陈那之前的佛家因明论典》(Pre-Dinnaga Buddhist Texts on Logic from Chinese Sources,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1929)中引用过吕澂关于藏译本《集量论》的研究(《〈集量论释〉略抄》,《内学》年刊第4辑,民国17年12月初版),而且在此之前就同吕澂所属佛学研究机构支那内学院有过书信往来和书刊互赠。在支那内学院《内学》年刊第2辑(民国14年12月初版)“本院概况”第九条“对于国外佛学界之交际”中有这样一段话: 本年二月,《内学》年刊第一辑出版,即分赠东西各国大学图书馆及佛教学者,又与日本《宗教研究》、《东方佛教徒》(英文)、《东方青年》(英文)、《佛教新闻》等杂志,法国《亚细亚学会会报》等,互相交换。又东西各国学者收到年刊后,多以著作报赠,如日本姊崎正治赠《东方之宗教及社会问题》(英文),佐佐木月樵赠《真宗佛教之研究》(英文),比国蒲桑氏Loius de la Vallée Poussin赠新译世亲《俱舍释论》全部(法文)等,意国多谦氏G.Tucci赠《宗教传说材料之研究》(意文)等。

禅语_1

禅语 本文是关于禅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2、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3、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 4、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5、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8、学佛第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9、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0、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1、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12、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3、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4、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5、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16、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17、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种惩罚。 18、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si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19、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 20、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21、人生原本就是一出木偶戏,只要自己掌握牵动木偶的线,卷放自如,不受他人左右,就算能跳出这个游戏场了。 22、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23、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24、人只有空去内心的不洁,以爱心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对待万物,减少生命内耗,才能健康发展。 25、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26、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27、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28、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

茶道中的佛典禅语(一)

茶道中的佛典禅语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 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

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达摩来否。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 篇一:人生励志禅语 1. 人生是一场醒悟,不要昨天,不要明天,只要今天。生命匆匆,我们不必委曲求全,每个人都是有用的,都是上天安排你到人世,每个人都会被人需要,也会需要其他人,要看清自己,不要看轻自己。 2. 活着并快乐着,便是最大的幸福。人生就是一本书,而自己就是谱写书的作者,这本书只有开头,却不会有完结。这本书不会有侵权,没有出版社,任何金钱也买不走这本书。它只能往前看,不能往后翻页,对自己说加油。 3. 人生实在是太苦短,自己何必总是活得不开心。如果你想要什么,那就勇敢地去追求,快乐的人具有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别人快乐起来,从而使自己也享受到快乐。 4. 人生的风景,多姿多彩。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肤浅的羡慕,无聊的攀比,笨拙的效仿,只会让自己整天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面。我们应当认清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走自己的道路,过自己的生活。 5. 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生活并不完美,我依然快乐。虽然拥有过的东西会失去,得到过的友谊会离开,想追求的感情还那么遥远,但是,我懂,我懂我身边的一切事与物,我会珍惜。 6. 试着去憧憬,学着去适应。人生需要平衡,不要因为没有阳

光,而不走进春天。也不要因为没有歌声,而放弃自己 的追求,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丢掉自己的理想,每一条都通往阳光的大道,都会充满坎坷。 7. 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有开心就有难过,有幸运就有倒霉的时候。谁的青春不苦逼,谁的未来是确定?我们要撑过去,我们会觉得难过,无非是因为我们跟我们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前走,向前看,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只是青春不能 8.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你还未知。人生苦短,没必要和生活过于计较,淡泊是一种美。“去留无意,笑望长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放下世俗,不汲于名利,不戚于富贵,以淡泊之心,实实在在地度过每一天,就是一种美 9.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爱过的人,不再是那一张白纸,那上面有深深的痕迹,尽管我们用一块叫时光的橡皮涂了又涂,可是,因为爱过,上面总会有痕迹。 10. 幸福不是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是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是你的,就是你的。如果一切只是等待,结果只能使你变老。# 11. 生活并不缺乏快乐,需要的是发现快乐的眼睛。愚人 向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则在自己身旁培养快乐。有大快乐的人,必有大哀痛;有大成功的人,必会有大孤独;这就是情感的节奏。 12. 人生之路是逼着走出来的,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也不知道自

佛典语言学书目

佛典语言学书目 梅维恒(Victor Mair) 1.〈《贤愚经》的原典语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pp. 424-444,巴蜀书社。 方一新、高列过 2. 〈《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2003,高列过,《浙江大学学报》,200 3.5。 3.〈题安世高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考辨〉,2007,《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 辑,pp. 345-373,巴蜀书社。 方一新 4. 〈东汉六朝佛经词语札记〉,2000,《语言研究》,2000.2。 5. 〈《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2003,《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一期,276-284页。 6. 〈作品断代和语料鉴别〉,2004,《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4.1,pp. 16-29。 7.〈从中古词汇的特点看汉语史的分期〉,2004,《汉语史学报》第4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8. 〈早期汉译佛经的被动句〉,2004,高列过,《第五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II),2004 。 9. 〈《太子慕魄经》非安译辨〉《第二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长沙市。 10. 〈《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翻译年代考辨〉,2008,《汉语史学报》第7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1.〈从佛教词语及惯用语看《分别功德论》〉,2008,《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10.31,政治大学。 董琨 12. 〈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1985,《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3. 〈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2002,《中国语文》第6期,pp. 559-566 董志翘 14. 《中古文献语言论集》,2000,成都,中国,巴蜀书社。 15.〈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pp. 3-15,巴蜀书社。 谭代龙 16. 〈汉译佛经人名研究初探〉,《汉语史研究集刊》第7辑,2004,pp. 146-155,巴蜀书社。 李维琦 17. 《佛经释词》,1994,湖南省,岳麓书社。 18. 《佛经续释词》,1999,湖南省,岳麓书社。 19.〈佛经释词再续(六则)〉,2002,《古汉语研究》第2辑,p. 89-92。 20.〈佛经释词再续〉,2002〉,《汉语史学报》第2辑,p. 154-158,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考释佛经中疑难词语例说〉,200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2卷第4期。 22.《佛经词语汇释》,2004,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禅语(绝对经典收藏!!!)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觉者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4、静禅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圣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6、澄境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7、梵净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8、梵音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乐园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0、净土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1、礼佛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2、心尘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四季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沙门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5、过客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16、过堂 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静心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典故事】罗睺罗——密行第一

【佛典故事】罗睺罗——密行第一 罗睺罗——密行第一 罗睺罗,译为“覆障”。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佛陀声闻弟子中,密行第一。 覆障之义 他为什么取名覆障呢?覆,是盖覆、障是障碍的意思。这包含了障自、障佛和障母的三种意义: 一、障自──在罗睺罗的本生故事中,有一段这样的传说:他在过去生中,曾经是一个顽皮的小孩,有一天,为了好玩,将老鼠洞堵塞了六天,老鼠因此不能自由出入,找不到食物,而饿了六天,为了这个原因,今生遭受到被困在母胎中六年才出世的苦报。 二、障佛──佛尚为悉达多太子的时候,曾经游四门,见到老病死等人生种种的痛苦,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道,寻求解救的办法,但是父王顾及大好江山,无人继承王位,不肯答应太子的要求,佛陀则坚决表示,非要出家不可,净饭王无可奈何,提出了一个条件:”好,除非你有个儿子,能继承王位,才让你出家。”太子为了满足父王的愿望,暂时留在宫中,一直到耶输陀罗夫人怀孕后,才悄悄离开皇宫。太子为了传宗接代的问题,延迟出家的时间,从这方面来说是障佛。三、障母──前面讲过,罗睺罗受到一种业报,在妈妈肚子里六年,

所以是佛出家六年后才出世的。大家不知原委,暗中纷纷议论,为什么佛出家六年后,耶输陀罗才生下太子,到底孩子是不是悉达多太子的亲骨肉,一般都认为耶输陀罗不守妇道,没有贞洁。净饭王也难免不怀疑,一时愤怒得竟想把她杀死。耶输陀罗的声誉受到毁谤,虽然自信问心无愧,守身如玉,但是冤屈难伸,为了表明她的清白,便自告奋勇,要求跳火坑。同时她发誓说:“如果我真是不守妇道,孩子不是悉达多太子的骨肉,我母子就算被烈火烧死,也毫无遗憾;假使这孩子的确是佛陀的骨肉,那么,请上天为我们母子作证吧!” 当耶输陀罗抱著孩子跳进火坑时,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那烈火竟化为一朵一朵的红莲,天人也随即保护著耶输陀罗,使得母子俩安然无恙。此时,净饭王亲眼见到这一幕奇异的情景,心中所有的疑团,都冰消瓦解。满天的谣言,也一扫而空了。为了罗睺罗,耶输陀罗受到莫须有的灾难,所以说是障母。我们平常所唱的香赞─<戒定真香>,最后两句:“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所指的就是这一个故事。 沙弥之始 佛于成道第六年应父亲净饭王之请,从摩竭陀国回到故乡迦毗罗省亲,罗睺罗见到父亲非常欢喜,经常跟在佛的身后来来去去。佛想到未来迦毗罗国的王位,一定由王孙罗睺罗来继承,幼童做万民之主,非国家之福。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叫目犍连为他剃头,舍利弗为说

禅语

禅语 1、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2、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4、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7、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8、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9、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10、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11、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12、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13、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14、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15、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16、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17、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18、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9、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0、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1、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22、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2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4、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25、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6、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27、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28、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29、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30、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31、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2、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33、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5、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36、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

静心禅语

1、寻佛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觉者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国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4、禅静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圣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6、澄境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7、梵净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8、梵音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乐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0、净土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1、礼佛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2、心尘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四季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沙门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5、过客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过堂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静心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幻灭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

经典佛语禅语25句

经典佛语禅语25句 1: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 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2: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二、行善。 3:僧问石头:如何是解脱?石头反问:谁缚汝?僧:如何是净土?石头:谁垢汝?僧:如何是涅盘?石头:谁将生死与汝?4:佛问:生命在几间?僧:数日间。 佛复问一僧,答:饭食间。 佛又问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间。 佛:善哉,这才是生命。 5: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 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6:事物蓬勃发展时已埋下凋零的种子,万物凋零中亦酝酿着重生,有诞士居安思危,发生变故,则能坚强忍耐等待否极泰来。 7:猎人搜寻狮子的足迹,禅师:我知道它在哪里!猎人一听害怕了:我其实并不想遇到它。 有些人的勇敢仅停留在口头上。 8: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意即品茶和学佛一般皆是可得宽性宜情之举。 9:人生追求富贵快乐,必备五因素:不杀生而培慈爱;不偷盗而富义气;不邪淫而重礼义;不妄语而有信用;不酗酒而造诸善。 10:公牛顶死小狮子,母狮痛哭流涕。 豹子:有多少人为孩子被你们咬死而落泪!禅师:只有自己遭到不幸,才会反省对别人的伤害。 11:佛陀说:努力才是一个人的幸运之星,一个人不该把时间浪费在卜卦和选择黄道吉日上,自己才是自己的主。 12:佛:财色于人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螽则有割舌之患。 注:财色味寡而伤害甚多,有智者不类彼小儿也。 13:一碗浑浊的水,老摇它,水便总是浑浊,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动,沙尘便能沉底,可见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驱烦恼的初步功夫。 14:古德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15: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 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16: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 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17: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

禅语--平心静气

凡圣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净土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过客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天外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 耕耘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去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一定才会美好。 弘一大师说:“人生随缘便会活的自在,能够安分守己,不被环境所转,心中就不会有障碍。” 佛之随者,不是跟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强求、不激进,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听天由命,他所认为的随缘只是任之弃之,悲观之见溢于言表。其实一切随缘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结果,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满意你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不会过于执着,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此即随缘。 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

14句禅语,看懂就顿悟了

14句禅语,看懂就顿悟了 摘要: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是该委屈成全,还是奋起反搏? 佛曰:放下。 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 佛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如何理解永远? 佛曰: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得你都看不见。 生活太累,如何轻松? 佛曰: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 佛曰: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如何对自己,对他人? 佛曰: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如何诠释礼貌? 佛曰: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 佛曰: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怎样平衡快乐与悲伤? 佛曰: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有些人总是怨声载道,您怎样看? 佛曰: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思考如何拯救世界。 我们怎样做才叫“脚踏实地”? 佛曰: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有人说爱情会因为时间而冲淡,你认为呢? 佛曰: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怎样看待“爱与幸福”? 佛曰:很多人,因为所谓的幸福而爱错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爱对一人,而幸福一生。 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怎么办? 佛曰: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实一辈子也没那么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