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侠客的政治依附性与理想文学形象

谈侠客的政治依附性与理想文学形象

(侠文化论文)谈侠客的政治依附性与理想文学形象

侠客有其政治依附性,又有文人、百姓寄予美好愿望而形成的理想形象。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文学上,从“侠”出现开始,其政治依附性与理想形象就处于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中。那么在从古到今的侠文化与侠文学当中,这两点有着怎样的关系形态,体现出怎样的不同的侠客形象呢?

“侠”之起源:先秦两汉之侠

韩非子在《五蠢》中首先写下“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于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有了“侠”的概念,并从“以武犯禁”“上之所养”这两方面给“侠”下了定义,使“侠”有了法规破坏者的形象,揭示了侠客在当时是依附于政治势力的事实,尽管在后来的有些文学中这点被淡化了。最典型的例子是,战国四公子等被承认为“卿相之侠”的人,就是既有自己的理念、品德,接济前来投靠者,又最终为政治所服务。

后来在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当中,侠客有了更明确、理想化的崇高形象:“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然而剧孟曾依附于周亚夫,郭解曾依附于大将卫青,大侠与权贵之间“结成双向的互利关系”。此时的侠还停留于史书实录的阶段。而后来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侠,则是有高强武功甚至神怪之力的异人、武侠,往往出于公心、大是大非而替天行道,而政治依附性则被大大弱化了。

唐传奇之侠

唐传奇文学开始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萌芽阶段走向成熟,篇幅加长,描绘具体,叙述婉转,人世百态尽显。其中的侠虽然不一定有“武“的成分,但个性鲜明,形象生动,或“为王前驱”,或报主人之恩,或报知己之恩,不再是纯粹出于公心、理念、大是大非而行侠。这些侠客虽与政治有关,但最后总是归隐江湖,保留独立自由、笑傲江湖的形象。这里主要讲《虬髯客传》《聂隐娘》两篇。

《虬髯客传》讲隋末之时,李靖与有“龙虎之气”,有争夺天下野心的虬髯相遇,进而遇到有王者气象的李世民,虬髯明白到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于是倾其家产赠予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夺取天下。这篇传奇目的非常明显:宣扬李家天下的天授地位不可撼动。而虬髯的侠客形象在于其豪迈不凡,英雄气质,辅助君王后飘然离去。

《聂隐娘》讲的是魏博大将聂锋之女聂隐娘10岁被女尼偷去山中学艺,归来后为报陈许节度使刘昌裔的知遇之恩,帮助其退却前来暗杀的杀手精精儿、空空儿。后来刘昌裔入觐﹐聂隐娘告别而去。刘死后﹐聂隐娘又到刘墓前恸哭。当中,聂隐娘有了高深的武术,能白日刺人,而人不能见,行事也有不拘于世俗的侠女风范,是后世女侠的范本。但她纯粹为报恩而行事,致使其政治工具的作用明显。

从以上两个唐传奇来看,作者不是有政治目的的创作,就是创作受当时政治时局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创作使小说本身有了想象与现实的交叉点,读来更引人入胜,更能使人代入情感,也使得侠客的人情味更浓,行侠更具有说服力。

《水浒传》——长篇侠义小说中侠客依附清官的开始

《水浒传》前面的回合结构比较松散,描述的晁盖、宋江、武松等侠客形象有先秦两汉的侠客遗风:或仗义疏财,结客交游,或为民除害,扶危助困,或独立不

羁······到了群雄聚义梁山泊后,开始走上依附清官的道路,虽然这之后梁山群雄成了政府手下的工具,潇洒独立、放荡不羁的英雄形象也渐受限制,然而故事情节也开始连贯,故事结构更加紧凑,同时还能制造出群雄之间的冲突,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及其必然遭遇,大大增加了可阅读性与文学深度。以宋江为例,他首先因仗义疏财而受到江湖人景仰,却也因为这样,以阎惜娇事件为契机上了梁山。这之后,读书人及官宦出身的宋江体现出了非同一般草莽英雄的办事能力,同时结识了武松等重要人物,将他们带上梁山,声威日盛,已经表现出“大哥”的气象。晁盖之死使他顺理成章坐上第一把椅,得以尽情以自己的理念来带领这个帮派。坚守忠君思想,相信除掉朝中小人就能救世的宋江最终还是选择了依附于宿太尉,归顺朝廷,并最终服下毒酒而死。

虽然依附清官似乎是侠客的末路,也不是最理想的侠客形象,但从历史上讲,理想的侠客形象中,其放荡不羁是来源于最初的“侠”为了目的不惜“以武犯禁”这一点,最初的“侠”本来就有其政治依附性;从文学上讲,小说篇幅加长、文学性加深,必然要求有明确主线带动故事发展。个人认为,在《水浒》后半段中,这条主线表现为宋江的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形成故事主线。当然,因为依附于宿太尉的确使得故事整体性更强了,这或许就是后来公案小说群侠依附于一个清官的模式的开创。

侠义公案小说之侠

明清时期,因为侠义小说叙述模式的成熟、定型,对市井通俗文化的大量需求,忠君报国思想仍为主流等原因,侠义小说走向全盛时期,产生了以《三侠五义》《施公案》《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为代表的侠义公案小说。这些小说大部分以一个清官断案为主线,表现清官旗下群侠的侠义神勇事迹——“虽意在叙勇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为中枢,总领一切豪俊”。

最典型如南侠展昭,“彼虽在庙堂,心存江湖,旷达如初。数年间,收五鼠,定君山,平襄阳,殚精竭智,无往不胜。”世人对于展昭的评价大约有三点:“一言其殿前献艺之时奴颜媚骨;二言其行事之时颇有大将之风;三言其人谦和稳重,乃温润君子,比之锦毛鼠之辈则少见愚钝。”可以见得,这时的侠义小说对于人物描写已经相当细致,也有一定篇幅去表现人物,同时人们对于侠客,即使是如展昭这般的侠客的归顺行为难免有所异议。这大概就是明清公案小说的侠客的政治依附形式及其大致形象了吧。至于黄天霸之流,已经彻底功利化,走到侠义精神的反面。

侠客依附清官的叙述模式正式成型,的确使小说内容整体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但同时小说里的侠客之功利性、政治性也达到新的高度,自由放荡的形象、纯粹为了公理而行侠仗义、扶危助困的精神也被压缩到了最小程度。这种模式的小说到此以难以为继,后世的武侠小说需要注入新的精神、思想,换新的叙述模式才能放出新的光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