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程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理解这个时期的政治特色,民族政权的并列与晋王室南迁。

教材分析: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首先介绍了西晋的统一,但是蕴含着新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腐朽,奢侈堕落风气盛行,隐藏着分裂的矛盾。其次引出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最后突出表现为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学情分析:学生们本课内容比较陌生,毕竟西晋的历史如昙花一现,而且其中夹杂着阶级、民族矛盾有着诸多矛盾,所以说,学生们对本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老师进行巧妙灵活的教学设计,去引导学生们在历史的线索中,剖析事件背后的因果律。

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西晋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顺利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人民的希望,从而肯定西晋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势所趋。

2、西晋统治者骄奢淫逸,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激化了原有的阶级、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了民族内迁与西晋的灭亡。从反面警示我们要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与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预习:

1、三国后期,司马懿夺取魏国军政大权,266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以洛阳为首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建国伊始,贵族腐化,奢靡成风,而晋武帝分封诸侯王,造成了地方势力增强。晋惠帝昏庸无能,诸侯王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激战,史称八王之乱。

3

建立各个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漫画,说一说漫画中的故事?

乐不思蜀石崇王凯斗富何不食肉糜狗尾续貂

刘禅亡国后,在洛阳不思故国,自谓乐不思蜀;西晋贵族石崇、王凯攀比斗富,挑动不良的社会风气;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不知民间疾苦,当百姓受灾,他只能以何不食肉糜对答。西晋八王之乱,司马伦大肆授予官职,由于封官太滥,百姓以狗尾续貂讽刺之。

师:听完这些故事,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生:腐朽、堕落、不堪,没有进取之心,充满了腐败的味道。

师:常言道,魏晋风度,既指两晋时期,人们追求个性,放荡形骸的洒脱,也从另一个方面暴露了当时赤裸裸的个性的私欲,人性的本恶、社会风气的堕落。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就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2

2

出使历史图片,展示三国后期的政治斗争,让学生们看图说历史

司马懿装病 司马昭之心 司马炎称帝 魏灭蜀之战 西晋灭吴之战

师:三国后期,司马氏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把持曹魏政权;此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继执曹魏之牛耳。最终司马炎废掉了曹魏君主,篡位称帝,建立西晋。司马氏崛起的过程中,灭掉了蜀汉,东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司马崛起的过程中,充满着政治谋略与刀光剑影,如何评价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呢?

生: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而且在三国末年,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远远超越了南方,所以蜀汉和东吴统一于北方是历史的必然。西晋统一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是指的肯定的历史事件。

西晋的统治

师:阅读材料一、二、三,剖析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带了的社会影响。

生:人们追逐钱财,

将钱财视作生生父母,社会上歪风邪气盛行,弥漫着腐朽的氛围。贵族之间穷奢极欲,陷于纸醉金迷之中,更是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为西晋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晋的隐患:分封诸侯王

晋武帝称帝后,错误的认为曹魏的灭亡是因为禁锢宗室,以至于权力落入世家大族之手,司马氏才有机会

生:分封制给予地方诸侯王政治、经济、军事诸多特权,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反过来自然削弱了中央集权制,所以说分封制相对于郡县制是倒退。

师:西汉的七国之乱就是最好的列子,如果西晋的皇帝也能够像汉武帝一样,拥有雄才大略,通过推恩令等政策,逐渐的剪除诸侯王的权力,政治又会回归正轨,如果皇帝昏庸,政局必然走向反面。西晋政治朝着哪一方向发展呢?

晋武帝驾崩后,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司马衷虽寒暑之变,无以辨也。逐渐成为傀儡皇帝,被后宫、权臣、诸侯玩弄于股掌之上。在位期间,外戚杨骏、皇后贾南凤、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相继发动政争,将国家引入战火之中。 生:政治策略的失败,导致了八王之乱,使得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国家也因此走向衰败。

师:八王之乱是由上层贵族政权夺利而引起的内乱,诸侯王相继兴兵内讧,完全破坏了原有的政治秩序,也使得国家陷入动荡之中,而少数民族问题也随之激化,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永嘉之乱。

西晋的隐患:少数民族问题

从汉末三国时期开始,由于北方气候、战乱、民族等矛盾,大批的少数民族内迁至长城以南,进入黄河流

四夷列传》

材料八材料九

师:阅读材料七,观看材料八九的图片,分析民族问题是如何困扰西晋王朝的。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汉末三国以来,由于塞北气候变化,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以及中原王朝的羁縻政策,少数民族不断向南迁徙,逐渐进驻西北诸地,关陇、河东地区呈现出戎狄居半的状况。

生:随着西晋王朝的战乱不止,八王之乱期间,诸侯王纷纷招募少数民族当兵从军,既壮大了少数民族的势力,又计划了原有的民族矛盾。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首领更是窥伺西晋虚实,萌发了他们裂土称王的野心。

师: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反叛,匈奴更是贡献了洛阳、长安,俘虏了晋怀帝、晋愍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建立起那些政权呢?

生:五胡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十六国政权。

课堂小结

三国末年,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司马炎建立西晋,完成统一。西晋王朝在诸侯王问题和民族问题的失策,造成了宗室争夺最高权力的八王之乱,而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少数民族起兵建立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随堂练习

( C )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 B )2、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少数民族内迁。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的鼎力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那么,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结局如何呢?它又是如何灭亡的?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板书)。

三国实力比较表 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 (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 1. 背景: 学生回答:263年,司马昭出兵,魏灭蜀。 教师讲解: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国家的统一是由西晋王朝完成的,西晋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呢? 2.建立: 学生回答: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教师讲解:司马炎是谁呢?我先讲一个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魏国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专权。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帝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3.本课突破点 【西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但其统治时间非常短暂。本课课题中“西晋的短暂统一”,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其统一的重要作用,也要寻找到西晋灭亡的社会背景。

司马家族与西晋的建立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司马家族在三国鼎立到西晋建立过程中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把握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西晋的社会状况部分的讲述,教材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层次清晰、生动有趣。从西晋王室和大臣的出身、西晋王朝的统治政策中,分析了西晋统治阶层的问题。从西晋大臣之间“斗富”的案例展现出“唯钱是图”的社会现状。同时,教材的材料研读部分精心选取的《钱神论》,生动地描写了西晋社会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其中对于“孔方兄”一词由来的介绍,都为学生了解西晋社会状况打开了一扇窗。当然,虽然此段材料内容简单,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仍有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引导。 以上两个部分虽然不可能完全展示出西晋的社会状况,但教师可以将以上内容从统治阶层出身、统治政策、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精心梳理,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为之后两个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八王之乱是指此后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 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其中,对于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的关系的理解,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其他朝代也有过类似的叛乱,而西晋却在叛乱中亡国了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西晋统治内、外状况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一方面,西晋建国不久即出现了此次叛乱,教材中对于其对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有细致地描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我们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汉朝的历史,思考匈奴主要活动在哪些地区,从而过渡至下一子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从教材结构看,本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地图,即《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两个阶段,即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生活状况和内迁后的生活状况;三个问题,即内迁的过程、迁移后的生活状况和内迁的影响。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围绕着以上三个角度展开。

最新初中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公开课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 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 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学习难点】 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 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 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原因、目的、后果等) (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 (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 (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4.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 (2)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混乱(八王之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案 北师大版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 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分小组确立研究主题,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各组分配角色,陈述、讲解本纪的研究成果,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到秦汉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知识属于一般了解的内容,重点应该放在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特别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如何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 1、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提供查阅资料的方式及书刊。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另设定教学主页与副页,主页与副页采用交互的形式、教学主页是板书的设计,可设计出边学习部分内容边出示板书的内容,副页的内容可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或老师讲课的顺序加在相应的主页后面。 学生: 1、利用各种资源(图书、互联网)收集有关造纸术、医学、数学方面的信息,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师: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师: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段的内容,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生: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师: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图吗。 生: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师: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阅读教材第85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师: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明朝的灭亡 课题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时安排共( 1 )课时课程标准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足入主中原(p229) 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和阅读教材识记: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2、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讨论总结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总结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作业 学生预习课本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 (修改人:) 环节一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

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课中作业(目标1)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提示: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1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教学要点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魏灭蜀 3.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和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大封皇族与封王掌握实权 2.社会上层的腐败 3.八王之乱的过程与后果 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2.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族 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的灭亡 四、人口大迁徙 1.人口迁徙的原因 2.人口迁徙的方向 3.人口迁徙的影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八王之乱。 本课难点:各族内迁,人口大迁徙。 二、在讲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要强调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然后逐渐导入新课。 三、“西晋的统一”一目,先要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的情况。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文中小字和插图生动说明了司马氏父子奸诈,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然后再讲西晋短期统一。讲前应准备好地图《西晋的疆域》,在这里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二是西晋统一的过程。在第一个问题里,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分析?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 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

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 答案提示:李自成。 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4.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导学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

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时间:4世纪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坚。(3)前秦统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了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知道了北方十六国和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分布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

七年级历史学案第17课_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 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 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 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 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

(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推翻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 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 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理解 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 名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长城和 北京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组成 小说和 戏剧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 师:首先大家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 生:自主学习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发展: 明朝的灭亡 表现: 预习提纲: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师:通过自主学习,大家对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表现: 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如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表现: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七年级历史上册10-17课重点笔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10-17课重点笔记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 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楚汉之争 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二、文景之治 原因 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措施 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

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