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肌张力、肌力、异常姿势和孩子运动发育的关系

肌张力、肌力、异常姿势和孩子运动发育的关系

肌张力、肌力、异常姿势和孩子运动发育的关系
肌张力、肌力、异常姿势和孩子运动发育的关系

肌力、肌张力、姿势异常和儿童运动发育的关系

在“脑损伤”或“脑瘫”患儿中,普遍会存在肌力、肌张力的异常,同时伴随有异常姿势,而肌力、肌张力、姿势的异常严重地制约着孩子的运动发育。很多家长对这三个名词概念不清,特别是“肌力”和“肌张力”常常弄混,对“异常姿势”的表现特点不了解,容易草木皆兵,徒增烦恼。本来这些都是专业的医学名词,家长也没有必要了解,但为了满足一些好学的家长的要求,我们仍要坚持不懈地做好科普这件小事,促进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

首先说一下肌力,顾名思义,肌力就是肌肉的力量,医学术语特指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的力量。良好的肌力是孩子运动活动的基础,没有肌力孩子什么也干不成,理论上肌力是越大孩子活动越灵活。肌张力不正常的孩子肌力往往会偏低,影响孩子的运动发育。

而肌张力是表示肌肉状态的用语,“肌张力”是在安静状态下,肌肉为开始运动做准备,反射性地维持着的紧张状态。所以肌张力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只是正常与否。

不正常的肌张力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力量,肌张力异常的话肌力往往偏低,姿势会出现异常。如上肢肌张力高会出现拇指内收、前臂内旋、肘关节屈曲、上肢后伸等异常姿势,颈部、背部肌肉张力高会出现头后仰、角弓反张等异常姿势,下肢肌张力增高会出现站立时尖足、足内翻、交叉步、屈髋屈膝位等。肌张力低伴随肌力低时常见的异常姿势有控头差,站立承重状态下会出现膝关节过伸、足外翻等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除了我们常说的肌张力高和肌张力低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肌张力不全,它的特点表现为情绪激动时肌张力增高明显,平时表现为肌张力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多见。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异常姿势是伴随肌张力及肌力的不正常产生的。异常姿势是固定的,持续存在的,而且会伴随孩子的活动障碍,如果孩子偶尔出现的异常姿势,运动功能完全不受影响,那就不是真的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也是如此,如果不伴随活动障碍和肌力低的肌张力异常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姑且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良性肌张力异常”,再或者根本就是误诊。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孩子什么都好好的,就是肌张力高,那你可以判断他搞错了,你可以再找更有经验的大夫复诊。肌张力低的孩子如果肌力正常,不影响功能活动不是不要紧的,有部分孩子会有良性肌张力偏低。

小结一下,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是肌张力、肌力、姿势异常会影响运动发育,而异常的肌张力高或者低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姿势,肌力也会偏低,肌力低也会出现异常姿势,小结完毕。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教师讲述使学生知道哪些因素是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哪些因素是阻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教学重点:了解生长发育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生长发育正常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之一。 教学过程:1.本文第一课就说明儿童生长发育会受到诸方面的影响分为几点:(1)缺乏营养.合理的饮食能促进生长发育;反之,阻碍生长发育。 (2)缺乏锻炼身体.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3)疾病.得了疾病,就会影响相关器官的正常生长与发育。(4)不良的社会生活等。学生的家庭、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都直接影响儿童少年思想和身体的健康发育。2.教师读课文。 3.教师提问:谁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身高、体重(肥胖)吗?爸爸、妈妈给你买什么的食品?教师按营养素分类。你?喜欢锻炼吗?锻炼后你吃饭香不香?还有什么感觉?当你爸爸在室内吸烟时,你有什么感觉?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板书:营养、身体作业: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第三课营养素教学目标: 知道营养素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了解营养素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营养与健康 一. 导入新课营养素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对少年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营养素1.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近50种,可分为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纤维素. 2. 举例说说常食用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 如:鱼,鸡肉,高蛋白素菜,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归纳:没有哪一种天然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3. 饭食要多样化,不偏食,挑食,才能使我们更健壮,更聪明. 三. 讨论:说说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 四. 教学小结: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肌张力高判断方法

肌张力高判断方法:3个月以前,把宝宝放在床上,双手上举要接触到床,往外打开也要接触到床,双手胸前交叉,要手肘相碰。把宝宝的脚向外打,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肌张力高严重,120度以下90度以上,肌张力高轻微。把宝宝的双脚捏住往上提,屁屁不能离开床面,看腿能抬多高(抬时腿是直的不能弯),110度以上正常。握住宝宝脚腕,轻轻向上推脚,使脚面尽量靠近小腿。如推不动或抵抗强烈,显示肌张力高。3个月以后,除以上情况,把宝宝放在床上,捏住双手把拉坐起,如果头还往后仰就显示肌张力高。4个多月的婴儿站在大人腿上时会跳跃,肌张力高婴儿只会直直地站着,且用脚趾使劲的陷进大人肉里。俯卧不能抬头。 如自己判断疑似肌张力高最好去医院儿科或康复科做全面检查。如有必要(特别是出生时脑部缺氧婴儿),做脑部核磁共振检查,看看脑部是否异常。 宝宝肌张力高危害大,轻的导致肌肉生长不均匀,重的导致走路姿势异常,如内八字或X腿,甚至撅屁股走路。所以,肌张力异常的应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通常宝宝3个月应能体检发现,4个月以内的治疗成为早期干预,一般治疗效果好,好转迅速,能彻底治愈,不影响以后运动发展。最晚应在一岁半以前予以纠正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以按摩和康复训练为主,辅助以游泳治疗、电疗等。如脑部受损明显应针灸或打脑活素针治疗。 家庭护理:天天坚持婴儿被动按摩操,上举、平举和胸前交叉双臂练习、双腿轮流蹬车轮式练习、手握脚踝转动脚和腿脚面贴小腿练习。注意应拿捏力度,动作要轻柔,切勿用力过度伤到婴儿骨头。可以在练习的同时放舒缓轻音乐,帮助婴儿放松。常给婴儿洗澡和游泳有很强的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 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

最新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家长如何发现早产宝宝姿势异常 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早产儿往往都会被医生扣上一顶“高危儿”的帽子,这里所谓的高危儿就是可能存在脑部后遗症危险的儿童,因为绝大多数早产儿或者低体重儿都会在出生前后发生过缺氧的状况,所以,这类儿童更要引起各位家长的重视。我家Cathy就是一个36周出生的超低体重儿(1.1KG),从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如何对高危儿宝宝进行早期干预,防止出现严重的脑部后遗症(如脑瘫等)。 所谓的脑瘫其实是一种脑部损伤造成的残疾类疾病,如果一旦确诊为脑瘫(特指一岁以后),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很难康复到正常人,只能是无限制的减轻,因为一岁以后的儿童大脑神经发育已经比较稳定,代偿功能已经越来越弱,所以说起来很吓人的脑瘫,只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进行干预,完全可以消除脑瘫症状,通过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代偿功能,绕过损伤区域,从而达到正常人的水平。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早产儿的大脑发育异常,出生后只剩下不到1/2的脑质,其他区域甚至都是空洞,但是通过良好的早期干预,同样也达到了正常人的运动、行为、智力标准,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第一步:如何早期发现出异常,从而进行有效的干预行为。 总结一下常见的家庭内测方法,希望能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让更多的父母们尽快的发现宝宝是否出现了异常,以便及时就诊,这样才不会耽误,还是那句话,宝宝喂养上,很多事情不要过分的自信,尤其是对高危儿来说,有时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是一定需要的。 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还是基于鲍秀兰等专家推广的专门适用于中国宝宝使用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技术。 另外一项可以在更早期检测是否异常的方法就是上海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杨红博士引入的GMs(全身运动评估)技术。这两种技术,第一种是被动引出异常现象,第二种是让宝宝自己在安静的条件下做主动运动,两种检测过程截然相反,但结果是一致的,GMs可以在三个月内甚至更早期做出异常评估。所以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所在城市找一下是否有GMs检测技术。(而第一种由80年代开始推广,几乎所有妇幼、儿童医院康复科或儿保科都能做测定)。 因为检测方法很多,家长们很难掌握,所以我这里整理并总结一下最基本的,家长们可以自己在家就掌握测定的方法,如果宝宝有任何几项是异常的,请尽快到所在医院确诊,不要耽误。

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看到有很多人在网上打听及张力障碍的发病机理,我恰好知道一些,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 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有研究证实,外周创伤可诱发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携带者发生肌张力障碍,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病前有发生面部或牙损伤史。另外,过度作用一侧肢体也可诱发肌张力障碍。如各种职业性的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打字员痉挛、乐器演奏家和运动员肢体痉挛等,其外周因素常被认为是主要作用。故推测其病因是由于脊髓运动环路的重组或脊髓水平以

上运动感觉联系的改变导致基底节功能改变所致。 继发性(症状性)肌张力障碍指凡是累及新纹状体、旧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处的病变,均可引发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出现,如肝豆状核变性、核黄疸、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双侧基底节钙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中毒、脑血管病变、脑外伤、脑炎、脑裂畸形、药物诱发(L-DOPA、酚噻嗪类、丁酰苯类、胃复安、化疗药物)等。 肌张力障碍这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所以还是要做好疾病的预防。有遗传背景的疾病,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t Dyskinesia,PKD)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由Kertesz(1967)首先报道并命名,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以静止状态下突然随意运动诱发短暂、多变的运动异常为特征。PKD可为遗传性或散发性,有遗传家族史的病例约占60%,遗传方式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致病基因定位于 16p11.2-q12.1、16p11.2-q11.2和16q13-q22.1,这种基因定位的不重叠,提示PKD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PKD虽已有初步的基因定位,但迄今为止PKD的致病基因尚未知。具发病机制不明,Menkes(1995)认为PKD是介于运动障碍与癫痢之间的一类疾病,目前倾向于是—种离子通道病,认为本病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和离子通道缺陷,其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很可能与Na+通道缺陷有关。 PKD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年龄从4个月至57岁,多在6~16岁,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4):1。发作前少数患者可有感觉先兆,如受累部位肢体发麻、发凉、发紧等。发作常由突然的动作触发,如起立、转身、迈步、举手等,也可由惊吓、恐惧、精神紧张、过度换气等诱发。发作时患者表现为肢体和躯干的肌张力不全、舞蹈、手足徐动、投掷样动作等多种锥体外系症状。症状可累及单肢、偏身,也可为双侧交替或同时出现,当面部和下颁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构音障碍。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数秒,80%以上的病例发作持续时间短于1min,很少超过5min。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停止动作或减慢动作常可终止发作。发作次数不定,1年数次,1个月数次或1日数次,呈病初发作次数少,至青春期发作次数增多,再随年龄增长而发作逐渐减少或停止。 发作可以使患者丧失活动能力,干扰其行走、学习、工作和日常活动。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发作时脑电图检查80%未见痫样放电。SPECT检查在发作时可见基底节区血流灌注增强,说明本病在阵发性发作时有基底节区功能增强现象。Bmno等在综合分析121例PKD后,提出PKD新的诊断标准为:特定的触发因素(如突然的运动),短暂的发作持续时间(<1min),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和疼痛,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起病年龄为1~20岁(有家族史的病例不受此限)。本病虽非癫痫,但绝大部分患者服用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托吡酯、拉莫三嗪等抗癫痫药物均能控制发作,缘于阻滞钠离子通道作用。 Familial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家族性运动诱发运动障碍疾病特征 Familial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referred to as familial PKD in this entry) is characterized by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involuntary movements precipitated by other sudden movements such as standing up from a sitting position, being startled, or changes in velocity; attacks include combinations of dystonia, choreoathetosis, and ballism, are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和分型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和分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 1. 早发型 ≤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 晚发型 >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 局灶型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 节段型肌张力障碍(segmental dystonia)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 多灶型肌张力障碍(multifocal dystonia)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generalized dystonia)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根据病因分型 1.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2.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3.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

素材: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最新资料推荐------------------------------------------------------ 素材: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素材: 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认识总的规律性有助于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正确评价与指导。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 例如,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 1 年,尤其前 3 个月增加很快,第 1 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 2 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 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 2 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 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由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一、遗传因素细胞染色体 1 / 4

所载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 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决定小儿生长发育的轨道,或特征、潜力、趋向。 二、环境因素 1、营养 2、疾病 3、母亲情况 4、家庭和社会情况体格生长一、体重的增长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质量。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体重的增长逐渐减慢。 我国 1975 年、1985 年、1995 年及 2005 年调查资料显示,正常足月婴儿第 1 个月体重增加可达 1~1.7kg,生后 3~4 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 2 倍;第 1 年内婴儿前 3 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 9 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 12 月龄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3 倍(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 2 年体重增加 2.5~3.5kg;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为 2kg。 二、身材的增长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 50cm,生后第 1 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 25cm;前 3 个月身长增长约 11~13cm,约等于后九个月的增长值,1 岁时身长约 75cm;第 2 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 10~12cm,即 2 岁时身长约 87cm;2 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 6~7cm。 2 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 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身高(长)的增长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

肌张力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

肌张力障碍诊断 根据病史、不自主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特征性表现和部位等,症状诊断通常不难,但需与其他类似不自主运动症状鉴别。 肌张力障碍鉴别诊断 (1) 扭转痉挛应与舞蹈症、僵人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鉴别:扭转痉挛与舞蹈症的鉴别要点是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僵人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躯干肌(颈脊旁肌和腹肌)和四肢近端肌紧张、僵硬和强直,而面肌和肢体远端肌常不受累,僵硬可明显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且常伴有疼痛,肌电图检查在休息和肌肉放松时均可出现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易与肌张力障碍区别。 (2) 痉挛性斜颈需与头部震颤、先天性斜颈相鉴别:先天性斜颈发病年龄早,可因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颈肌肌炎、颈淋巴结炎及眼肌麻痹(如上斜肌麻痹)等所引起。因痉挛性斜颈常会出现阵发性不自主痉挛,类似头部震颤,需与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相鉴别。 (3) Meige综合征应与颞下关节综合征、下颌错位咬合、面肌痉挛、神经症相鉴别: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肌和眼睑的抽搐样表现,不伴有口-下颌的不随意运动。 (4) 在明确肌张力障碍诊断后要尽量寻找病因: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除可伴有震颤外,一般无其他阳性神经症状和体征。起病时即为静止性肌张力障碍、较早出现持续的姿势异常、语言功能早期受累、起病突然、进展迅速以及偏侧肌张力障碍均提示为继发性,应积极寻找病因。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肌痉挛、痴呆、小脑症状、视网膜改变、肌萎缩和感觉症状等,也提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筛查手段包括:头颅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损害)、颈部MRI(排除脊髓病变所致颈部肌张力障碍)、血细胞涂片(排除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代谢筛查(排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1、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肌张力异常症状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肌张力异常症状是什么 导语:一般来说肌张力异常和脑瘫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有时并不是脑瘫所引起的,正常的肌张力能帮助维持身体的协调性,不过肌张力异常会使身体出现运 一般来说肌张力异常和脑瘫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有时并不是脑瘫所引起的,正常的肌张力能帮助维持身体的协调性,不过肌张力异常会使身体出现运动障碍,下面介绍症状。 脑瘫儿常伴有肌张力异常,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降低或动摇性。肌张力增高时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太,关节运动的范围缩小。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迟缓柔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退,关节运动的范围扩大。肌张力的动摇性指患儿安静时肌紧张完全正常,但在随意运动肌肉活动时,肌紧张明显增强,从低紧张到高紧张来回变化。 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1、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肌张力障碍翻译 - 副本

第135章局限性手部肌张力障碍 提纲 历史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总结 本章要点: 目前公认手部肌张力障碍为原发疾病,病因不明,为多因素致病。 手部肌张力障碍包括手指及腕部的姿势异常。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协同收缩异常,使得手指和腕关节不自主的呈扭转姿态。这个病的发病很隐匿,可能表现为弹奏乐器时的错音,做事是错误增加,异常疲劳或感觉无力,在做某些动作时一个或者多个手指不自主地活动范围过度。 患者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手的正常形态,增强感受-运功反馈的精确性,保证手部运动的效率和效果。 治疗手部肌张力障碍需要综合多学科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患者教育、心理管理、健康管理、良好的力学环境、合理的人体工学环境、药物治疗(比如肉毒素)、社会支持、脑功能训练,有时候还需要脑部刺激。 由于工作需要,人们经常不断重复某个动作。比如:打字、演奏乐器和写字等。在这些工作中,人们经常遭受反复的疲劳损伤,使得创伤障碍不断积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工作中抽时间休息,或者缩短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本身或者环境的人体工程学特性。如果人体工程学环境长时间不能得到改善,将可能罹患手部肌张力障碍,将引起慢性疼痛,或者导致虽然不痛但可导致功能丧失的不自主运动(职业性手痉挛,比如演奏家、键盘手、作家、特殊工种)。这些情况是由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长期积累导致的。本章总结了此病的历史、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章的目的有:(1)提高大家对此病的认识(2)鼓励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最大程度预防此病(3)让医生能早期诊断此病(4)提倡多学科联合干预提供患者支持并促进康复(5)鼓励医生及理疗师对此病进行深入研究,最大程度恢复患者功能,以使患者能够自理(6)激励临床工作者对此病进行基础研究,明确其病因,并改进治疗,提高疗效。 历史 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Dystonia Medical Research Fundation)下属的特别学术委员会(Ad hoc committe)为肌张力障碍下了定义: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综合征,由于肌肉持久反复的不协调收缩,导致关节扭转和肢体的姿势异常1。肌张力障碍累及到身体的某个具体部位,就以肢体部位命名。如果肌张力障碍仅仅在做某个特定在动作是才发生,就叫做动作特异性肌张力障碍或者运动性肌张力障碍2。Fahn1和他的团队补充到,在运动性肌张力

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

第十二章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卵子在排卵后仅能存活 ( ) A.48~72小时 B. 24小时 C. 12小时 D.上述都不对。 2.受精部位大多在 ( ) A.子宫 B. 阴道 C. 输卵管的壶腹部 D.卵巢 二、多项选择题 1.人体的发生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A. 受精 B.卵裂和胚胞的形成 C.植入 D. 植被 E . 三胚层的形成及分化 2.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A. 头尾发展规律 B.离心发展规律 C.向心发展规律 D.首尾发展规律 E .向上发展规律 三、是非题 1、生长发育期不易过早从事力量型练习。( ) 2、生长发育期骨骼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都高于成人,所以不易发生弯曲变形。( ) 3、男性出现遗精和女性出现月经是生殖器官开始成熟的主要标志。( )

四、填空题 1、人体的发生是指( )的发生。需经历( )、( )、( )、( )四个阶段。 2、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 )和( )。 3、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是( )、( ) 五、名词解释题 1、生长 2、发育 六、简答题 1、请简要回答人体的发生需要经历那几个阶段? 2、简述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并说明在性别上有什么特点? 3、试述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二、多项选择题 1.A B C E、 2.A C 三、是非题 1.√、 2.×、 3. √、 四、填空题 1.人体胚胎、受精、卵裂和胚胞的形成、植入、三胚层的形成及分化 2. 头尾发展规律、向心发展规律 3.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五、名词解释题 1、生长:是指有机体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不断增多的量的变化过程。

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1:四角一线(极其重要,判断是否为脑瘫倾向重要标识) 四角是:足背屈角、内收肌角、腘窝角、跟耳征 一线是:围巾征 听起来似乎很专业,但实现起来其实很简单,且听我CathyFather一一道来。 四角1:足背屈角 家长扶住婴儿腿伸直(可以直接轻按膝盖),使宝宝的脚背屈向小腿(用手掌紧贴宝宝足底向小腿方向压去),足背和小腿前侧形成的角度就是足背屈角,做的时候注意一下千万别硬压,当遇到宝宝也使劲抵抗你的手掌劲时,立刻停住,这时候的角度是正确的。角度小于90度是正常的,记住是小于,等于或大于都属于肌张力过高造成的。同时足背屈角有快慢之分,就是快一些的压脚面形成角度和慢慢推压脚面形成角度。一般来说快速压脚角度会更小,慢慢的推压更容易受到宝宝的抵抗,快慢压脚的两个角度差绝对不要超过10度,不然也可以说是异常。足背屈角很重要,是判定下肢肌张力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几乎是必备的第一检查要素。 小结:1:双脚都要做;2:不管快慢角度,一定要小于90度;3:快慢角度差一定不要大于10度。 四角2:内收肌角

让宝宝仰躺着平卧,腿伸直,轻轻的尽可能的拉开双腿,注意,膝盖不要弯曲,直到拉不动受到较大抵抗时,测量两腿夹角。1~3月角度是40~80度;4~6月角度是70~110度;7~9月角度是100~140度;10~12月130~150度。角度过小也说明肌张力过高,也可能会出现角度张开的非常大,远超过按需月份所能打开的角度,那么则说明肌张力可能过低,这时候都需要及时就诊。 四角3:腘窝角 平卧,宝宝屁股不要离开床面,膝盖弯曲,固定膝关节在腹部两侧,然后举起小腿,小腿和大腿的夹角为腘窝角,测量腘窝角的角度。1~3月角度是80~100度;4~6月角度是90~120度;7~9月角度是110~160度;10~12月150~170度。度数达不到,可能说明肌张力过高,度数超出较大,可能说明肌张力过低。 四角4:跟耳征

肉毒素能治疗肌张力障碍整理

肉毒素能治疗肌张力障碍吗 肌张力障碍治疗目前状况与前景展望目前我国有肌张力障碍患者200余万,肌张力障碍目前仍属于难治性疾病,为此《2011年全国肌张力障碍治疗目前状况与前景展望》峰会于2月2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全国肌张力障碍的专家学者。专家云集京都,就目前肌张力障碍的状况,做出了分析与总结,展望肌张力障碍治疗的前景。 肌张力障碍治疗目前状况: 现在治疗肌张力障碍主要有,药物治疗、注射肉毒毒素A、肌肉离断术、神经离断术、脑组织损毁术、中枢型脑起搏器、分离型脑起搏器、周围型脑起搏器。 1. 药物治疗,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最常用的药物为大剂量抗胆碱能药物安坦、苯甲托品或多巴胺耗竭剂利血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但是药物只对极少数病例有效,对大多数肌张力障碍患者均无效。 2. 注射肉毒毒素A,应用精制肉毒毒素A作局部注射,对局灶性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或对全身性肌张力障碍中症状特别严重的局部部位有一定效果,毒素注射进入受累及的肌肉后,能减弱不自主收缩的力度,对产生肌张力障碍的基本神经机制不起影响.肉毒毒素注射对眼睑痉挛与强直性发音障碍有效.剂量须高度个体化,但是注射肉毒毒素A一般情况下,最多有效6个月,只能间隔3-6个月注射一次,重复注射会使注射肉毒毒素A效果大大减弱,但不管怎样,注射肉毒毒素及是目前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主流方法,起主导地位。

3. 肌肉离断术,此手术为不可逆性手术,适用于肌张力极度增高,严重影响正常的基本生命活动,离断之后,肌肉失去原有功能,缓解一时症状。 4. 神经离断术,原理类似于肌肉离断术,离断神经以后,肌肉失去神经的支配和营养会慢慢萎缩,失去肌肉的功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5. 中枢型脑起搏器,为治疗肌张力障碍权威治疗方法,即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eep Brain Stimulation),为治疗肌张力障碍提供了一种可以调节的可逆性手段。这种治疗方法利用一个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装置,向精确定位的脑深部核团输送电刺激。对这些部位进行刺激,可以控制运动功能的回路恢复相对正常。 6.分离型脑起搏器,为治疗肌张力障碍最新方法,分离型脑起搏器又称经颅磁电刺激术(TMES),即对大脑进行磁刺激和电刺激,使大脑异常电活动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治疗前景展望:经过优缺点比较,专家一致认为,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最有前景。 分离型脑起搏器为什么能治疗肌张力障碍呢?为什么分离型脑起搏器能脱颖而出,又有怎么治疗奇迹呢? 分离型脑起搏器具备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两大功能。 一、经颅磁刺激 将如此大剂量的磁直接作用于人体头颅从而治疗癫痫、帕金森、肌张力障碍等疾病在医学领域TMES首开先河,属重大发明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磁为什么能治疗这类疾病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是一门新的学向,许多

肌张力障碍分为哪些类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 1. 早发型 ≤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 晚发型 >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 局灶型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 节段型肌张力障碍(segmental dystonia)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 多灶型肌张力障碍(multifocal dystonia)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generalized dystonia)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根据病因分型 1.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2.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3.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形式:①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 (PKD、DYT-9),由突然的动作诱发;②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ED、DYT-10),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动诱发;③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疲劳等诱发。

素材:人体生长发育有几个年龄阶段与特征

人体生长发育有几个年龄阶段与特征 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有程序的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发育阶段,各阶段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再加上生活环境的不同,就把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胚发育期:一般从妊娠期8周起为胚发育期。从受精卵开始分化,直至大体成形,形成内胚层、外胚层、中胚层三层组织。 (2)胎儿期:从妊娠8周至胎儿出生为止。此期以组织及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特点。在胎儿时期可以测定胎盘功能和检查羊水内的细胞染色体、酶量及生化内容,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防治。必要时可行人工流产,以免出生后贻害家庭与社会。 (3)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开始至生后28天。新生儿适应子宫外的新环境,经历了解剖生理学的巨大变化。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从不成熟转到初建和巩固是此期特点。 (4)婴儿期:指生后至1周岁。婴儿期的特点是生长特别快。1年内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身长可达到出生时的2倍。此期必须加强营养要素,才能预防营养不良及消化不良。否则易发生佝偻病等。 (5)幼儿前期:1-3岁。此期体格生长速度比婴儿期渐变缓慢,但语言、行动与表达能力明显发育。前囟闭合、乳牙出齐,能控制大小便。在断奶后如对营养供应不加重视,往往可引起身高不增或少增。 (6)幼儿期:3-6、7岁。相当于目前"幼儿园"阶段。此期的特点是生长发育变慢,动作及语言能力逐步提高,能跳跃、登楼梯、唱歌、画图,开始识字认字。往往好奇、多问。不小心也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7)童年期:6、7-11、12岁。亦称小学年龄期。此期特点是脑的形态结构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展较快,能较好地综合分析、认识自己。此期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8)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约10-18岁(女性较早,男性较晚,约相差2年).这是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发育阶段.此时的特征为:体格发育首先加速,继而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女性的青春期普遍为11-12岁到17-18岁,男性则为13-15岁到19-21岁。这里存在着个体差异,且与地区、气候、环境及种族有关。 (9)青年期:约16-20岁。此期的特征为思维活跃,智能发展,开始锻炼独立生活,参与比较复杂的社会活动,但情绪易多变,可发生异常心理,应当适当的诱导和教育. 以上的各年龄期按顺序衔接,不能跳越。前一年龄期的发育为后一年龄期的发育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障碍,都会对后一个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肌张力、肌力、异常姿势和孩子运动发育的关系

肌力、肌张力、姿势异常和儿童运动发育的关系 在“脑损伤”或“脑瘫”患儿中,普遍会存在肌力、肌张力的异常,同时伴随有异常姿势,而肌力、肌张力、姿势的异常严重地制约着孩子的运动发育。很多家长对这三个名词概念不清,特别是“肌力”和“肌张力”常常弄混,对“异常姿势”的表现特点不了解,容易草木皆兵,徒增烦恼。本来这些都是专业的医学名词,家长也没有必要了解,但为了满足一些好学的家长的要求,我们仍要坚持不懈地做好科普这件小事,促进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 首先说一下肌力,顾名思义,肌力就是肌肉的力量,医学术语特指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的力量。良好的肌力是孩子运动活动的基础,没有肌力孩子什么也干不成,理论上肌力是越大孩子活动越灵活。肌张力不正常的孩子肌力往往会偏低,影响孩子的运动发育。 而肌张力是表示肌肉状态的用语,“肌张力”是在安静状态下,肌肉为开始运动做准备,反射性地维持着的紧张状态。所以肌张力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只是正常与否。 不正常的肌张力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力量,肌张力异常的话肌力往往偏低,姿势会出现异常。如上肢肌张力高会出现拇指内收、前臂内旋、肘关节屈曲、上肢后伸等异常姿势,颈部、背部肌肉张力高会出现头后仰、角弓反张等异常姿势,下肢肌张力增高会出现站立时尖足、足内翻、交叉步、屈髋屈膝位等。肌张力低伴随肌力低时常见的异常姿势有控头差,站立承重状态下会出现膝关节过伸、足外翻等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除了我们常说的肌张力高和肌张力低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肌张力不全,它的特点表现为情绪激动时肌张力增高明显,平时表现为肌张力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多见。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异常姿势是伴随肌张力及肌力的不正常产生的。异常姿势是固定的,持续存在的,而且会伴随孩子的活动障碍,如果孩子偶尔出现的异常姿势,运动功能完全不受影响,那就不是真的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也是如此,如果不伴随活动障碍和肌力低的肌张力异常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姑且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良性肌张力异常”,再或者根本就是误诊。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孩子什么都好好的,就是肌张力高,那你可以判断他搞错了,你可以再找更有经验的大夫复诊。肌张力低的孩子如果肌力正常,不影响功能活动不是不要紧的,有部分孩子会有良性肌张力偏低。 小结一下,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是肌张力、肌力、姿势异常会影响运动发育,而异常的肌张力高或者低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姿势,肌力也会偏低,肌力低也会出现异常姿势,小结完毕。

人体发育学 复习

重点掌握(重中之重)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人体发育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是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大小、长度、重量及容积的增大,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3.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6.唐氏综合症:即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畸变性所导致的出生缺陷类疾病,多见于小儿。 7.同质人群:是由特点相似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性格、能力、教育、文化背景、心理问题等。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8.发育水平:是指某一年龄时间、儿童某一体格生长指标与该人群参考值比较所到达的程度二.问答题 1..简述人体生长发育分期及各期主要特点P11-13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为期40周。 是个体出生前身体结构和功能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重要时期,其影响是长期的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 适应子宫外生活的生理学特征(呼吸、循环、消化); 适应独立生活的行为学特征及觉醒状态的调节(视物、对声音有反应); 与外界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特征(保持警觉) 3)婴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感觉和运动功能迅速发育; 言语功能的发育; 开始产生最初的思维过程; 可以接受大小便控制。 4)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体格发育速度较前稍减慢;智能发育迅速;开始会走,活动范围渐广;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对于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身保护能力有限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 体格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各类感觉功能日趋完善;智能发育更加迅速;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力量相对较弱;与同龄儿童和社会事物有了广泛的接触;初步对自己的性别有所认识 6)学龄期:自入小学(6~7)开始至青春期前。 体格生长速度相对较缓;认知功能继续发育,智能发育更加成熟;思维过程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情感的广度、深度和稳定性都较前提高;意志方面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个性逐渐形成 7)青春期:一般从10岁到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发育加速并渐趋成熟;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个性的形成;随着性的成熟、身材的陡长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心理上发生变化。 8)成人期:18岁以后为成人期,又分为青年期(18~25岁)、成年期(25~60岁)和老年期(60岁以后)。 青年期的发育基本成熟,功能最强但不够稳定;成年期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年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全面衰退,社会功能减弱,直至生命结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