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首体运动生理1 (2)

首体运动生理1 (2)

第9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21:52:10)
转载标签: 答案体育运动生理学体适能运动处方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判断题

1、× 2、√ 3、×


二、填空题

1、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

2、运动强度,运动形式,运动频率

3、遗传,训练,体脂,有规律的健身活动


三、单选题

1、D 2、A 3、B


四、多选题

1、ACD 2、ABC 3、BCD


五、名词解释

1、体适能: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2、运动处方:健身活动者进行活动的指导性条款,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


六、简述题

1、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实现有氧工作能力的基础。有氧适能的生理学基础:

(1)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具体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肺的通气能力、血液的载氧能力、心脏的泵血能力、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骨骼肌纤维的特性是其主要因素。

2、靶心率是由沃卡南提出的一种用贮备心率和安静心率同时来确定运动时的心率,从而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

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0.6-0.8)+安静心率

0.6-0.8为适宜强度系数,在此强度下运动能有效地提高有氧适能。

3、从事规律的负重练习对增强体质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1)促进心肺功能的提高;

(2)降低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子;

(3)降低致病率和死亡率;

(4)其他相关效益如降低焦虑和忧郁,提高工作、娱乐和运动能力。


七、论述题

1、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确定运动处方中的强度:

(1)心率

1)最大心率百分比 最大心率=220-年龄

2)靶心率 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0.6~0.8)+安静时心率

(2)代谢当量(梅脱)

(3)自感用力度(RPE)

(4)最大吸氧量贮备百分比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通过运动强度的设计可以将运动处方定量化。只有合理的设计运动处方的强度才能达到运动处方所要达到的目的,强度过小不能起到锻炼的作用,强度过大还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同目的和实施对象的运动处方其运动强度亦不同。可见确定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最核心和最困难的部分。



第10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21:47:14)
转载标签: 答案运动生理学肥胖与体重控制体育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体脂%,BMI,WHR

2、肱三头肌,髂前上棘,大腿


3、能量正平衡,能量负平衡,能量平衡

4、满足基础代谢所需要的能量,食物热效应,体力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二、判断题

1、× 2、√ 3、×


三、名词解释

1、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的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体重。身体成分常以体脂%表示。

2、指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3、指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


四、简述题

1、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1)心率法;(2)计步器;(3)运动加速度感应计;(4)气体代谢分析法;(5)双标水法;(6)直接观察法;(7)问卷调查法。

2、成年人肥胖的诊断指标及其标准:

(1)肥胖度%:轻度肥胖(20%-29%),中度肥胖(30%-50%),重度肥胖(>50%);

(2)体脂%:男:轻度肥胖(20%-25%),中度肥胖(25%-30%),重度肥胖(>30%);

女:轻度肥胖(25%-30%),中度肥胖(30%-35%),重度肥胖(>35%);

(3)BMI(kg/m2):1998年:肥胖:>30,全球标准

2002年:肥胖:>25,亚太标准

(4)WHR(腰围/臀围):肥胖:男>0.95,女>0.85


五、论述题

1、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运动员体重和体成分与运动专项能力有密切的关系。体操、中长跑、跳高、跨栏、艺术体操等运动项目,要求克服体重完成某些动作,为保证发挥最佳运动成绩,则体重往往较轻,而且体脂比例较低、肌肉比例较高。但体脂比例不能过低,否则会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如女运动员闭经、运动性贫血等都与体脂过少有关。以体重分级的项目,如举重,摔跤、柔道等,对控制体重要求很高,既要保存肌肉力量又要去掉不必要的脂肪;有些以力量和爆发力为主的项目,如投掷项目,因力量大小与瘦体重呈正相关,所以增加瘦体重很重要;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却与体脂%呈负相关,所以耐力项目运动员体脂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训练水平的高低。

为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取得佳绩,训练期或比赛前保持合理的体重和体成分比例非常重要,因此,各类运动项目的理想体重和体成分就成了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测定体成分对指导运动员达到理想体重、发挥运动潜力、提高运动能力,帮助教练员找到合理的体重调控方法,合理安排训练以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都具有重要意义。

2、运动减肥的效果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采用的运动处方是否适用。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运动频率四要素,同时还有注意事项。在制定减肥运动处方时,应遵循的原则有:

(1)安全性。所制定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练习频率应在参加者体质健康和心肺功能的安全范围之内。

(2)可接受性。运动方式应使参加者感兴趣,能坚持下去,运动费用能够承受。

(3)有效性。即通过一段时间的减肥运动,出现体脂下降,腰围缩小等良好效果。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首先应做医学检查,判定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肥目标和计划。每周体重下降以0.5kg为宜,否则不能真正长久地减肥。

(2)确定目标后制定运动处方及实施方案。在实施运动减肥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整,在满足机体营养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热量的过多摄入,主要是控制脂肪、糖类和食物总量的摄入。减肥健体运动方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耐力运动:长距离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等,辅助运动项目:太极拳(套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身操等。也要结合抗阻力量练习,即在增加能量消耗的基础上,增加瘦体重。力量练习应根据肥胖者脂肪堆积的部位选择。脂肪堆积在腹部者主要是进行仰卧起坐及抗阻性抬腿运动等,脂肪堆积在肩、胸、背部者可做哑铃操及拉力器练习等。每次运动时,要注意在开始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结束时做好整理活动,运动过程中细心观察体会主观体力感觉程度(RPE),过于轻松或过于吃力,可对练习的内容和运动量做适当调整,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以第二天不感到很疲惫为宜。

第11章 运动与免疫(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21:26:44)
转载标签: 答案运动生理学运动与免疫体育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3、保护机体安全,保证训练恢复,过度训练的信号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单选题

1、A 2、A 3、D 4、C 5、D

四、多选题

1、BC 2、ABCD 3、CD


五、名词解释

1、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疾病的易感率上升。这种由于运动而诱发的免疫功能现象称为运动性免疫抑制。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

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体是指B淋巴细胞在有效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六、简述题

1、免疫是指机体对“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识别,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而会形成免疫耐受。主要发挥如下3中功能:

(1)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在异常情况下若免疫反应过于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免疫功能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

(2)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行疾病。

(3)免疫监视: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清除体内各种突变细胞和防止持续感染。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2、(1)体液免疫的过程: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称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发生分为感应、增殖与分化和效应3个阶段。感应阶段是识别和处理抗原的阶段;增殖与分化阶段是B细胞分化增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抗体对再次侵入的抗原异物发挥免疫作用的阶段。体液免疫试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感染免疫中与细胞免疫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2)细胞免疫的过程:引起细胞免疫的抗原多为T细胞以来抗原,与体液免疫系统,参与特异细胞免疫的细胞也是由多细胞体系完成的,即抗原呈递细胞、免疫调节细胞以及效应T细胞等。在无抗原激发的情况下,效应T细胞是以不活化的静息型细胞形式存在。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在抗原呈递细胞或靶细胞的作用下使静息型T细胞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即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也需经过抗原识别,活化与分化和效应期才能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七、论述题

1、参考答案:根据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理,免疫调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可以根据个体的条件(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灵活加以运用:

(1)营养调理。主要包括糖补充、谷氨酰胺补充、抗氧化物补充以及微量元素补充。

(2)中药调理。

(3)训练之余的免疫保护措施。将训练之外的生活和精神压力降低至最低

限度;注意选择运动员寝室的色彩和音乐;注意运动员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训练和慢性疲劳;降体重速度不宜太快;尽量减少感染机会;患病期间注意减量甚至暂时停止训练。


第12章 肌肉力量(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20:54:43)
转载标签: 答案生理学体育运动运动生理学肌肉力量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离心,向心

2、拉长

3、最大重复次数,最大肌力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单选题

1、A 2、A 3、D 4、B 5、A


四、名词解释

1、肌肉力量是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

2、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它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五、简述题

1、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规律是10岁以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无论男生或女生肌肉力量一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而且两者区别不大。从11岁起男女生的最大肌肉力量的差异开始明显增大,男生增长稍快而女生增长缓慢。青春期过后,肌肉力量仍在增长但其增长速率很低。女生达到最大肌肉力量约在20岁左右,男生约在20~30岁之间。40岁以后人体大部分肌肉力量开始衰退,50岁以后,每10年肌肉力量下降约12%~14%,大约70岁时人体多数肌肉的力量只有其鼎盛时期的30%~60%之间。一般认为,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力量的增长主要与中枢神经控制能力自然发展和肌肉横断面积(CSA)增加等因素有关。而50岁以后肌肉力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的主要原因是肌肉体积或者CSA较小。此外,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单位募集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下降、肌肉代谢能力下降、Ⅱ型肌纤维数量减少和萎缩等有关。

2、力量训练可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目前认为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肌肉壮大、改善肌肉神经控制、肌纤维类型转变和肌肉代谢能力增强等多种机制实现的。肌肉壮大是力量训练引起的常见的肌肉形态学改变,与肌肉力量增加有密切的关系。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壮大主要是肌纤维增粗、横断面积增加,即肌肉肥大的结果,其实质是肌肉收缩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质网和结缔组织增多。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力量训练还以增加肌纤维的数量,即造成肌细胞增生,从而使肌肉体积增加。不过,关于力量训练能否造成肌纤维增生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结论。


六、论述题

1、力量训练的生理学

原则有:

(1)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2)特异性原则:力量训练过程中的肌肉活动的性质和模式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特点不一致,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发展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应包括直接用来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全部肌群,并尽可能使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类型、肌肉收缩速度、力量练习的动作结构以及时间-动作关系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3)安排训练原则:力量训练是由多种力量练习组成的,而练习的顺序可以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计划的要求。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者爆发力。

2、力量训练的方法有:

(1)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等长练习,又叫做静力训练法。应用这种肌力训练方法时,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上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上时做紧张用力。等长练习的优点是肌肉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重量较大,因此是发展最大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

(2)等张(向心)练习: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叫作向心等张力练习,负重蹲起、负重提踵、卧推、挺举等均属此类。向心等张力量训练法的优点是肌肉运动形式与多数比赛项目的运动特点相一致;此外,在增长力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其缺点是力量练习中肌肉张力变化具有“关节角度效应”

(3)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离心练习。它属于动态力量的训练方法,肌肉在负重条件下被拉长的动作均属于此类。研究发现,肌肉在进行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离心张力比最大向心张力大30%左右,因此该力量训练方法能够对肌肉造成更大的刺激,从而更有利于发展肌肉横断面积和肌肉力量。离心力量训练法的不足之处是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的程度较其他方法明显,原因可能是离心收缩容易引起肌肉结缔组织损伤所致。

(4)等速练习:等速练习又叫等动练习,它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训练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等速力量训练时,等速力量训练器所产生的阻力是和用力的大小相适

应的,只要练习者尽最大的力量运动,肢体的运动速度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是恒定的,而在此活动范围内的各个角度上,只要练习者尽全力运动,产生的肌肉张力也是最大的。因此,等速力量训练法事实上是一种可以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呈“满负荷”工作的力量训练方法。目前研究认为,等速力量训练法是发展动态肌肉力量较好的训练方法之一。

(5)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超等长练习。运动训练中常用的多级跳和“跳深”等练习都属于此类方法。目前,超等长练习主要用于爆发力的训练,其生理学依据是肌肉在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时,可借助肌肉牵张反射机制和肌肉弹性回缩产生更大的力量。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在超等长练习之前先进行短暂的大强度负重刺激有助于更大程度地动员运动单位参与随后的运动,从而强化超等长训练的效果,这种练习方法称为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


第13章 有氧运动能力(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20:40:02)
转载标签: 答案恢复生理学试题体育运动运动生理学有氧运动能力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大,少,大

2、小,少,大

3、满足,氧亏

4、心肺功能,肌肉利用氧

5、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遗传因素,年龄,种族,性别,训练水平

6、心肺功能,骨骼肌的特征,神经调节能力,能量供应的特点

7、性别,年龄,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训练水平

8、评定有氧耐力,训练强度的制定,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单选题

1、A 2、B 3、B 4、D 5、C 6、B 7、A 8、B 9、A 10、C


四、名词解释

1、运动后的恢复期,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2、人体在进行有大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3、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

4、PWC170是指心率在170次/min时身体工作能力。PW170测试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负荷运动,从运动心率和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求出心率在170次/min时的运动负荷强度,反映有氧耐力水平。


五、简述题

1、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有:

(1)儿茶酚胺的影响。剧烈的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而运动后恢复期儿茶

酚胺的浓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2)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在运动后恢复期其浓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3)体温升高的影响。在运动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使肌肉的代谢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这些指标的恢复需消耗一定的氧。

2、影响乳酸阈的因素:

(1)性别、年龄的影响;(2)肌纤维类型与酶活性的影响;(3)训练水平的影响;(运动项目的影响;(5)环境条件的影响。每个影响因素再做简单的叙述即可。

3、最大摄氧量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的异同:最大摄氧量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一般采用活动跑台、走和脚踏功率自行车进行测定。两种测定方法及测定仪器可相同,但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的强度或量要小于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最大摄氧量测定方法要求全身大部分肌肉群参加运动,心率在180次/min以上的强度,对于中老年人,体弱者是不适应的。因此,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的强度或量可因人而异。


六、论述题

1、影响最大吸摄量的因素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它取决于心脏容积和心肌收缩力。在最大心率、每搏输出量不变的条件下,动静脉氧差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由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来决定,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类型也影响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慢肌纤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其酶的活性高,对氧的摄取能力也高;慢肌纤维肌红蛋白含量也比较高,有利于增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此外,遗传也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之一;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受试者只能提高本人最大吸氧量的5%-25%,主要在于提高有氧氧化酶的活性及毛细血管的发达程度,改善骨骼肌的代谢能力。

年龄、种族性别因素与最大吸氧量有关,即使年龄相同,种族不同也有所差异

最大吸氧量的性别差异生理机制认为,女子每千克体重的血液和心容积、血红蛋白、心输出量都比男子低。此外,睾酮对最大吸氧量也有良好的影响,成为男性比女性强的一个因素。

训练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这是因为训练可增大心容积和心肌收缩力量。训练可导致慢肌纤维线粒体增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提高对氧的摄取量。同时,耐力训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导致快肌纤维的生理、生化代谢特征向慢肌纤维方向变化,提高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2、影响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主要取决于心肺功能、骨骼肌特点、神经调节已经能量供应特点。


(1)心肺功能: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就越多,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影响肺通气量的变化。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增强呼吸机能就能提高有氧耐力。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心输出量受每搏输出量的制约,而每搏输出量决定于心肌收缩力量和心室腔容积的大小。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血液中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携带氧进行运输。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假如下降10%,则往往引起运动成绩下降。

(2)骨骼肌特征: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肌肉内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的增加,可使单位时间内肌肉血流量增加,血液可携带更多的氧供给给肌肉。优秀的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酶活性高、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3)神经调节能力: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力供应特点:糖和脂肪在有氧条件下,能保持长时间供能的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供能物质的储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可通过有氧耐力训练提高。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均为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肌糖原的衰竭、运动中大量水分的丢失、肌细胞膜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有氧氧化酶的活性等因素与有氧耐力水平有关。




第14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16:18:56)
转载标签: 答案恢复疲劳生理学试题运动运动生理学体育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

2、加深呼吸,适当控制运动强度

3、耐受性,疲劳,恢复

4、安静状态,运动状态,恢复期

5、准备状态,起赛热症,起赛冷淡症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选题

1、A 2、B 3、C 4、B 5、B


四、多选题

1、ABC 2、AB 3、BC 4、AB 5、BC


五、名词解释

1、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2、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段机能变化称为稳定状态。

3、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人体在结构与机能等方面发生

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变化称为训练效果。

4、氧脉搏是指每搏输出量中所摄取的氧量,即每分摄氧量与心率的比值。

5、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六、简述题

1、在一次运动负荷刺激下,人体各器官系统将发生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耐受、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消退等机能变化,即身体机能对运动负荷刺激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承受一定时间的运动负荷刺激之后,机体机能和工作效率会逐渐降低出现疲劳现象;训练结束后,机能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步恢复至运动前的相应水平。要想持久保持训练效果,必须在上一次训练出现超量恢复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下一次训练。

2、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就是通过人为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给机体施加系统化的适宜运动负荷刺激,使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变化,并产生最佳的反应与适应,从而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

3、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指标)基本达到并稳定在本人极限水平,但每份吸氧量小于每分需氧量,造成体内氧供不足,氧亏逐渐积累,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下降,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


七、论述题

1、极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乳酸堆积,血液PH向酸性方面偏移,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以及运动动力定型紊乱。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是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 需氧量暂时减少。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

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1)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当的准备活动都能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减轻极点的反应程度;(2)极点出现时,应继续坚持运动,并注意加深呼吸和适当控制运动强度,有助于减轻极点的反应和促使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2、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生理机能

的变化表现为:

(1)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具有动员得快、生理反应较小和机能节省化以及运动后恢复快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氧运输系统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肌肉活动高度协调、心肺机能变化较小等。

(2)有训练者在完成极限负荷运动时,要求机体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使相关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最高水平。与无训练者相比,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功能水平高,机能潜力大,并表现出非凡的运动能力和对极限负荷的适应能力。一般可选择极限负荷运动时的生理指标如最大摄氧量、氧脉搏、最大氧亏积累、最大做功量等指标对训练效果进行评定。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09:49:00)
转载标签: 答案生理学试题运动运动生理学疲劳恢复体育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

2、生理极限,动态变化中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三、多选题

1、BCD 2、ACD 3、AD 4、ACD 5、ABCD


四、名词解释

1、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2、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五、简述题

1、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机体不能在“预定和/或特定”时间、空间里重新建立适应性平衡的、复杂的机能变化过程。恢复时间长,需要专门营养、物理和心理手段辅助。

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主要有:(1)活动性手段: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整理活动;(2)营养性手段: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营养物质的补充;(3)中医药手段(4)睡眠(5)物理手段(6)心理学手段。

3、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缓。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六、论述题

1、在学

习运动技能中,应根据恢复过程的阶段性采取不同的恢复措施。运动时能源物质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调整好运动的节奏,合理运动,积极性休息,避免过早出现疲劳。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又恢复复到原来水平。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充分利用物理、营养和心理手段促进机体功能恢复。防止疲劳积累。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积极掌握超量恢复的个性和规律,充分发挥超量恢复的生理优势,以获得较高的运动能力。

2、在肌肉收缩时,乳酸主要在Ⅱb型肌纤维中生成。生成后即不断“穿梭”进入Ⅱa型肌纤维或Ⅰ型中氧化利用。所以,工作肌生成的乳酸大约有50%未进入静脉,再加上来自动脉血中的乳酸一起在Ⅱa或Ⅰ型肌纤维中氧化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能量,供给肌纤维收缩利用。利用工作肌内乳酸穿梭特点合理分配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能使运动员承受较大负荷,完成较多运动量。

运动时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不是在工作肌本身中进行代谢,而是穿出肌细胞膜后经过弥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输到体内其他各器官进一步代谢。利用该特点不断提高机体的无氧糖酵解能力,促进恢复。

第16章 运动强力手段(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08:59:50)
转载标签: 答案生理学试题运动运动生理学强力手段体育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生理学手段,营养学手段,药理学手段

2、糖,脂肪,蛋白质

3、自由基,遗传物质,多肽连断裂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三、单选题

1、D 2、C 3、B 4、D 5、B 6、A 7、C 8、D


四、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D 4、CD 5、BD


五、名词解释

1、强力手段是指一切不是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措施或者方法统称为运动训练的强力(或辅助)手段。


六、简述题

1、不同的强力手段其增强运动能力的生理机制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4点:

(1)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提高运动成绩;

(2)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而提高运动成绩;

(3)提高训练和比赛后的恢复速度而提高运动成绩;

(4)改进服装、运动场地、运动器械设计,使其更适合人体运动。


2、谷氨酰胺在促进大脑记忆、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细胞免疫、器官免疫(肠道免疫)等负面具有重要作用。补充谷氨酰胺对运动训练期间的机体营养、运动中的机体免疫、运动后的恢复和清除运动中产生的自由基等均有明显的生理效应。因此,运动员适量补充谷氨酰胺可增强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机体常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自由基是引起运动性疲劳和损伤的因素之一,谷胱甘肽有维生素C还原剂的作用,其含量的不足使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补充谷氨酰胺可以防止运动引起的谷胱甘肽(GSH)减少。


七、论述题

1、答案略(见课本387-388)


第17章 兴奋剂与运动(练习题答案)(2010-06-09 07:39:56)
转载标签: 答案生理学试题运动运动生理学兴奋剂体育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公平竞争,健康

2、血检,尿检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单选题

1、A 2、D 3、B 4、D 5、C


四、名词解释

1、一切运动训练和正常的营养方法以外的,旨在提高体能和运动成绩的人工合成的物质与特殊手段,统称为兴奋剂。

2、收集受试者的尿液进行化验,通过其成分的性质和含量的检测判断受试者是否使用了兴奋剂,使用了何种兴奋剂。这种手段和方法称为尿样检测,简称尿检。


五、简述题

1、目前检测中使用了多种现代化手段,如放射免疫测定、酶技术、气象色谱和气质色谱联用等。药检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入血检措施。为了避免药检中的作弊现象,采用血检,或尿检与血检相结合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2、EPO,即红细胞生成素,又称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分泌。EPO可以通过促进骨髓对铁的摄取和利用,加速Hb的生成,增加红细胞数量;EPO能促进骨髓内的原始血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为原始红细胞,再促进有核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并使之成熟,发育为无核红细胞,同时促进骨髓内的网织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释放入血。


六、论述题

1、禁止使用兴奋剂的主要目的是:

(1)维护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的原则和道德规范:运动员应凭借刻苦的、科学的体能和技能训练来取得比赛成绩,而不能依靠药物来增强体能,因为这对不使用药物或无法获取那些药物的运动员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大家都使用兴奋剂,高水平的体育运动性质就被异化。

(2)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兴奋剂使用和一般医疗性药物的使用不同。兴奋剂使用往往是大剂量的,长周期性的。因此,其累积性的副作用和慢性中毒作用将对运动员造成巨大的身

体和心理伤害。这种副作用是长期的、恶性的,对运动员远期体能是摧毁性的。

2、兴奋剂的主要类型有:

(1)刺激剂:如苯丙胺,咖啡因等真正的“兴奋剂”,常被用于力量速度和耐力性项目中。

(2)麻醉止痛剂:主要是哌替啶和吗啡类物质物质,起抑制作用。常被用于身体直接碰撞的易损伤的剧烈运动项目中。

(3)合成类固醇:如睾酮类激素,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常被用于力量或爆发力项目中。

(4)利尿剂:噻嗪类和醛固酮类药物,稀释和排泄尿液。常被用于以体重为比赛级别和获奖与否的项目中。

(5)β-阻断剂:含苯基团能与肾上腺受体结合的物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常被用于对神经肌肉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中。

(6)遮蔽剂:表睾酮和丙磺舒类物质等,被用于干扰检测。

(7)内源性物质:血液和肽类物质等,被用于逃避检测中的阳性结果。常被用于力量和耐力性项目中。


第18章 环境与运动(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9 07:21:46)
转载标签: 试题答案体育生理学运动运动生理学环境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脱水,热痉挛,中暑

2、对流,辐射,蒸发

3、生物固有节律,生物节律受到自然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能与环境同步

4、增强,增加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三、单选题

1、A 2、A 3、C 4、C 5、C 6、C


四、多选题

1、ABCD 2、ABCD 3、AC 4、ABCD 5、ABC


五、名词解释

1、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按一定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则称为节律性变化,而这类变化的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

2、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腋下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代表体温。


六、简述题

1、生物节律的合理利用就是使生物机体对外环境变化能做出前瞻性适应。人的生物节律有日节律、周节律和年节律。人的日节律表现在一天中出现两个功能高潮,一个高潮是生物9~11时,另一个高潮是下午5~6时;周节律和年节律也有一定规律,在一周节奏中最良好的工作能力表现在星期三和星期四,而年节奏中工作能力第一个高潮在5~6月,第二个高潮在8~10月。这些既为运动训练周期提高参考,也是重大比赛安排的参考依据之一。

2、在水中运动的能量消耗要比陆上进行同强度、同时间的运动要大,是因为水的导热性是同温度空气的28倍,同时,在水环境中运动能量消耗还与水的温度、人在水环境中停留的时间

、游泳姿势及运动者在水中活动的适应程度等有关。

3、运动员因时差而改变生物节律,可采取相应对策进行调整。(1)按照将要达到的比赛时区的昼夜节律预先调整生物节律,以便逐步适应。(2)如果有可能,提早几天到达比赛地区以适应时差带来的不适应,使生物节律逐步与环境变化同步化。


七、论述题

1、预防热危害或将热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的原则:

(1)保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应该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直到运动员完全习服。

(2)在一天中较凉爽的时候安排练习和比赛。

(3)当湿度较高时,应修改或取消训练。

(4)安排有规律的喝水和休息时间,即使运动员还不觉得渴时也应鼓励他们喝水。

(5)饮料应较凉(8℃~13℃)、低糖(含糖少于或等于2.5g/100ml)、含少量或不含电解质。

(6)应鼓励运动员在运动或比赛开始前30min喝足水,大约400~600ml。

(7)皮肤上撒些水有助于蒸发散热。

(8)比赛或练习的强度应反映个人的适应能力,这一点对偶然参加运动的“娱乐赛跑运动员”特别重要。

(9)运动员应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训练,这将保证运动员的习服。

(10)在练习和比赛开始阶段应特别鼓励运动员补充饮料。随着运动的进行,内脏血流量趋于减少,这将影响肠道吸收水分。

(11)运动员每天练习开始前应称体重。任何运动员体重下降3%以上都不允许参加运动,直到补足水分为止。在热天中体重下降较大,应该密切注意体重的变化。

(12)应禁止服盐片,但应鼓励运动员在吃饭时摄入足够的盐。



第19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8 08:36:12)
转载标签: 体育运动生理学运动儿童少年答案生理学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小肌肉群

2、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

3、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

4、生长发育,发育

5、收缩压,舒张压

6、时间, 1


二、判断题

1、 √ 2、√ 3、× 4、√ 5、×


三、单选题

1、B 2、 A 3、A 4、C 5、C


四、名词解释

1、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的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称为“青春性高血压”,其特点是收缩压较高,一般不超过20kP(150mmHg),具有起伏现象,舒张压则在正常范围。

2、经过基础阶段实践的观察和检验,挑选各方面条件优越、有发展潜力的儿童少年参加运动项目的专门训练,称为运动定向。


五、简述



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特征是:

(1)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即各项身体素质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2)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包括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3)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各项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增长的顺序有先有后。


六、论述题

1、选拔一名少年足球运动员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运动系统:由于儿童时期其骨化尚未完成,因此应当选择那些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好,坚固性也相对较好的运动员。另外,足球运动要求运动员的关节灵活而且柔韧性好,在选材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再者,在选材时应选择本体感觉较敏锐,对肌肉用力程度的精细感较高的运动员。

(2)氧运输系统:足球运动对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水平要求较高,在选材时往往选择心脏容积大,心输出量大,肺活量也大,且最大通气量和最大摄氧量的相对值高的运动员。此外,还要求运动员糖的无氧酵解能力较高。

(3)神经系统:足球运动员要求少年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高,时空判断力强,视觉功能正常,听觉与位觉功能良好。

综上所述,选拔少年足球运动员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应当全面地评价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拔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第20章 女子与体育锻炼(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8 08:03:16)
转载标签: 体育运动运动生理学女子月经周期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绝经期)

2、卵子,激素

3、体脂含量,运动项目,应激因素


二、判断题

1、× 2、× 3、√ 4、 √ 5、×


三、单选题

1、B 2、A 3、D 4、C


四、多选题

1、ABD 2、ABC 3、AB 4、 ABCD


五、名词解释

1、女子在性成熟后,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一次剥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也称女性生殖周期。

2、由于训练的强度和训练的时间以及由训练引起体重降低、精神应激等因素导致女运动员的正常月经周期出现一定的紊乱,称为运动性月经失调。


六、简述题

1、在月经的不同阶段,女子的运动能力发生不同变化。(1)一般在月经周期的前几天、排卵日已经月经来潮前的几天,运动能力较差;但在排卵后的一周内,月经期后的一周内运动能力较好。(2)在月经期前几天,月经期基础代谢和体温下降,在月经期肌肉工作能力对外环境温度升高敏感;月经周期中最大摄氧量与无氧能量系统无明显变化,但在相同有氧负荷时,有一定的心率变化反应。(3)经期女子运动主观感觉较大

,工作能力易受心理状态影响。


七、论述题

1、女子解剖生理特点和运动能力:

(1)女子骨骼细、重量轻,承受的压力和拉力较差;肩较窄,骨盆大,体型呈肩腿狭小,中间宽大。

(2)女子肌肉占体重32%-35%(男子为40%-50%),肌力比男子小10%-15%,且体积小,女子的皮下脂肪比男子多。

(3)内脏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方面。心脏生理较男子小10%-15%,心脏容积也较小;脉搏频率较快,每博量较少。比较男女呼吸方面,女子的呼吸频率快,女子的肺通气量及肺活量等小于男子。女子无论是红细胞总数还是血红蛋白总量都比男子低。女子的心搏量和每分输出量均低于男子。最大吸氧量小于男子。

(4)在运动能力方面,肌肉力量在12-14岁以后有了差异,女子的肌肉力量是男子的2/3;女子的有氧和无氧能力均不如男子。但女子的柔韧性比男子好。

(5)女子青春期以后有月经。

根据上述特点,在体育教学与锻炼中应注意:选择适宜运动项目;注意发展心肺功能;注意发展力量,特别是腰腹肌与盆带肌的力量;根据月经周期合理安排教学与锻炼。


第21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6 16:58:33)
转载标签: 答案体育体育锻炼运动生理学生理学老年人运动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体积,数量

2、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能力

3、心肺功能,人体形态,运动能力

4、强肌力运动,无氧运动,举重


二、选择题

1、× 2、√ 3、× 4、√ 5、 √ 6、√ 7、× 8、 × 9、√


三、单选题

1、D 2、B 3、B 4、A 5、C


四、名词解释

1、衰老是指生物体自成熟期开始,随年龄增长发生的、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渐进的全身复杂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


五、简述题

1、适合老年人的健身保健运动大致可分为3类,即轻度到中度的耐力性运动、伸展运动及增强肌力锻炼。适合老年人健身的耐力性运动有步行、慢跑、太极拳、五禽戏、门球、老年健身操、气功、高尔夫球、登楼梯、游泳以及室内步行车、功率自行车等;伸展运动通常作为耐力训练运动的暖身操,又可以增加肌肉、韧带弹性、改善不良姿势;增强肌力锻炼主要是加强腰腹部及上肢肌力练习。


六、论述题

1、为一位健康的75岁老人制定一个运动处方。首先在制定运动处方前先请老年人做医学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临床物理检查和运动机能评定。如果老人没有病理变化,按运动处方的5要素来制定(详细运动处方略)。


第22章 残障人与体育锻炼(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6 1

0:36:22)
转载标签: 答案运动生理学体育锻炼残障人体育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5%-10%

2、创伤性,病原性

3、缺陷假说,补偿假说

4、日常生活能力,学习劳动能力,家庭生活能力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单选题

1、A 2、C 3、A 4、D 5、A 6、B 7、D


四、名词解释

1、残障人指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在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心理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的人。

2、功能训练是指通过适当的训练手段,使有障碍的功能达到功能恢复或重建。


五、简述题

1、残障人群的分类方法有许多,按出生时间可分为先天性残障和后天性残障;按致残原因性质划分为创伤性残障和病原性残障;按反射弧的环节可分为感受器残障、效应器残障和中枢功能残障;按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可分为轻度残障、中度残障、重度残障;按生理功能可划分为视力残障、听力残障、言语残障、智力残障、肢体残障、精神残障。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生理功能分类方法。

2、残障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困难:

(1)虽然残障人在准备健身活动解决的问题上,有明显意向,但残障人不是一个同质人群,各种不同的残障及残障程度不同,对体育的要求和适应性不同,开展体育活动起来比较困难。不同残障人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女子参与健身意识明显小于男子。残障人中听力残障者参与健身活动主动性强于肢残荷视力残障者,想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依次为球类、登山、长走、游泳、跑步、跳绳等。不参加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为身体原因、经济原因等。

(2)体育器材不足,大多数体育器材和设施是为健全人设置的,可供残障人使用的较少,而专供残障人实用的器材和设施花费比较昂贵,一般残障人无法享用。

(3)因残障引起的对运动的心理障碍。在我国,许多残障人因为残障而存在心理障碍,对体育运动普遍存在一种恐惧。从怕人讥笑到心安理得,有一个复杂的心理适应过程。


六、论述题

1、残障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1)增强残障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残障人之间的交流,改善残障人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消除缺陷心理、挫折心理、信赖心理、防御心理带来的种种弊端。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体育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增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扩大生活领域;同时,开展残障人体育运动还可以通过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力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合价值。

(2)有利于残障人身心的康复和素质的提高:1)促进残障部分的功能恢复;2)提高其他部分生理功能的代偿能力;3)改善残障人的心理状态;4)提高残障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残障人的康复过程,适应残障人的辅助工具,增强残障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的机能。残障人因残障而生活自理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体育活动对残障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残障人挑战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和代偿能力。

(3)有助于残障人回归主流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残障人之间的情感焦炉,提高自信心。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本质上是调动社会力量帮助残障人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社会活动,能够积极地、科学地解决残障人的社会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福利和提高残障人的生存质量;唤起社会对残障的理解并创造残障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同时使残障人能认识和适应现实社会,不仅享受社会优遇,而且要承受社会责任和义务。改善残障人的生活质量,展示残障人的精神面貌,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残障人事业的发展


第23章 若干疾病的体育锻炼(练习题参考答案)(2010-06-05 15:59:32)
转载标签: 高血压生理学糖尿病体育体育锻炼运动运动生理学答案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改变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2、脂肪氧化

3、胰岛素抵抗,肥胖症,高钠饮食,口服避孕药,缺乏运动,精神紧张与压力

4、耐力性运动


二、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错 5、对


三、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B 5、D


四、多选题

1、ABC 2、ABD 3、ABCD 4、AD 5、ABC


五、名词解释

1、高脂血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

2、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3、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综合症,是一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被称为代谢综合症。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这些疾病有一个共同的病根——胰岛素抵抗,这构成了综合症的条件,我们称之为代谢综合症。治疗时也是多途径考虑,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


六、简述题

1、传统上推荐的防治高脂血症的运动是:每天最少20—30min的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每周最少3天,这样的运动有利于心血管健康。推

荐运动强度是65%-85%心率储备(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即运动的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心率+安静心率。

2、糖尿病患者选择什么时间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尤其是早餐后是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是可能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候,选择这一时间运动往往不用加餐。有些人习惯早餐前运动,可分为几种情况对待。如血糖大于6.6mmol/L,可进行运动;如血糖在6.6mmol/L左右,应先进食10-15g糖类后再运动;如血糖小于6.6mmol/L,则要进食30g糖类后方可运动。


七、论述题

1、降压运动处方:

(1)运动目的:降低血压,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运动形式:有益于提高心血管功能的运动方式以耐力性运动为主,常见的运动形式有: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登山或爬楼梯、划船、有氧舞蹈等。锻炼者结合个人的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种或多种运动形式,并终生坚持。

(3)运动频率:适宜的运动频率是每周3-5天。当然,每周6-7天的运动收益会更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开始锻炼时,运动频率应限制在每周3-4次,当机体的运动耐受能力逐渐提高时,在增加到每周5天或6-7天。

(4)持续时间:每天20-30min的运动是引起心血管机能改善的适宜量。

(5)运动强度:这是运动处方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适宜的运动强度为≥60%VO2max。而且,近年来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60%VO2max左右)即可使多数人获得较好的心血管收益。

(6)注意事项:运动前应有适当的准备活动,以减少运动损伤及意外的发生。例如,可以以慢走作为快走的准备活动,以快走作为慢跑的准备活动。运动过程中,一旦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