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

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

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

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

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创“戾气”说,对温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

17、《温热论》明代叶桂(字天士),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18、《温热条辨》清代薛雪,对温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作了精要阐述。

19、《温病条辨》清代吴塘(字鞠通),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辩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20、《医林改错》清代王清任,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21、《医学衷中参西录》现代张锡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临床综合性名著。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介绍

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专家门诊一览表 曹贵珠教授,疑难杂症、老年病、心脑血管、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各类肿瘤。周二下午 巢因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专攻内、妇科疑难病症,尤擅长治疗胆道疾患,脾胃、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妇女带下病、月经不调、不孕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周二下午 陈金锭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江苏省名中西结合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擅长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甲亢、甲减、各种甲状腺疾病、桥本氏病、糖尿病、肥胖病、脱发、更年期综合症及老年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周三上午 陈仁寿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委和学术秘书、江苏省老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药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擅长治疗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咳喘及其它妇科杂病、妇科病、恶性肿瘤等。心脑血管、肿瘤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周五上午 陈松育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内科杂病。擅长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肝胆、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周五上午 陈文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结合脑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委会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会员、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实验室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年。擅治中医内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中风、高血脂症、震颤、麻痹等病症。周三下午 仇裕丰副教授,针灸治疗颈椎病、慢性咳嗽、眩晕、头痛、前列腺肥大症、骨关节炎及各种痛症。周二四六上午 樊巧玲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基础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主任。 从医二十余年。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尤其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学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肿瘤病、代谢病、妇女内分泌失调、免性疾病等疑难杂病和治疗亦有独到之处。内科杂症。擅长应用中药外敷方治疗哮喘。周一上午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个人体会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差不多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在处于研究生阶段,仍然开设经典学习课程,把中医经典的学习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也表示重视中医本身的理论体系,对中医本身的科学性的了解。在几位老师讲述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本人又重新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树立了对中医作用的信心 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出中医的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且培养模式又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没有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

安医中医专家介绍

安医中医专家介绍 干磊主任医师 专业技术特长:中医内科杂病,男性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症,慢性硬膜下血肿等。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发表论文8篇。现任中医科副主任,安徽省中医药协会学术部副主任。 黄守正主任医师教授 专业技术特长:擅长中医内科(脾胃病)、中医康复疗法、中医妇科(月经不调)。兼《安徽中医药临床杂志》编委。 孔昭遐主任医师教授 专业技术特长:擅长治疗内、儿、妇科杂病,其中对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疾病以及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乳儿肝炎、月经不调、盆腔炎和外伤性硬膜下积血(液)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筛选总结出疗效确切的验方。先后承担“紫肾方治疗紫癜性肾炎临床研究”及“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各老中医临床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孔昭遐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篇。 陆勤峥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专业技术特长: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及中医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治学严谨、医术求精,精于脉理,详于辨证,能运用中医理论于临床某些疑难杂症,侧重于消化道胃肠疾病,心脑血管及风湿免疫方面的病症。兼安徽省医院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合肥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肖玉英主任医师 专业技术特长: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及儿科临床的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尤在慢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睡眠障碍、妇科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毛自武副主任医师 专业技术特长:擅长运用中医手段诊治痔瘘。

金玲副主任医师 专业技术特长:擅长中医内科,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年,注重辨证施治,对咳喘、消化系统疾病、睡眠障碍、月经不调、附件炎,及一些疑难杂症,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研究。 张恩乐主任医师副教授 专业技术特长:擅长中内科、妇科,对心血管疾病、脾胃疾病、肝胆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康复以及妇科月经病、带下病等有一定的研究。承担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兼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内儿科分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康复医学会理事。 徐强副主任医师 专业技术特长:中医内科临床、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等面有较深造诣。兼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安徽省睡眠学会理事。 余晓琪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专业技术特长:主要从事过敏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工作,对慢性咳嗽、哮喘、荨麻疹等疾病有较深研究。参加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发表论文6篇。 高庆华副主任医师 专业技术特长: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擅长中医消化、肝病的诊治。现为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与学术技术带头人。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兼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委员。 陈焕农副主任医师 专业技术特长:从事中医针灸专业工作30多年,技术精湛、医风端正,对疼痛及神经系统疾患有独到的见解。 程德华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参加XX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正文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

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中医养生专家葛老师简介

葛老师中医养生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系毕业 国家注册、执证中医师 中医养生培训高级讲师 国家劳动部执证高级推拿师 200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系 出身中医传统世家,专注于养生健康的研究 临床擅长以中药治疗各种疑难杂证,尤其擅长于糖尿病、高血压、脾胃病、心脏病、风湿病治疗。 葛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传承葛氏世家260多年的中医精髓,自幼秉承家学。近二十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医养生,常见病预防与治疗的研究并潜心于疑难杂症的纯中医治疗并取得极其出色的效果(如:一周治愈20年腰痛;纯针灸3小时退42度高热;纯针灸治愈创伤感染化脓;肝腹水1月消退;中药10天治愈多年头痛及有数例糖尿病的治愈案例)近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银行、移动、联通等各行各业,课程主要以理论为基础,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结合大量案例和现场实操的方式,将养生保健最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员,让学员一听就明,一学就会。 生活中,葛老师自己就是一个养生有道的典型,出色的中医养生功底让早就年过而立之年的他看起来很年轻,从精神状态到相貌容颜都更像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葛老师从多年的课程和咨询过程中发现:多数患有不治之症的朋友,家庭成员普遍缺乏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养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葛老师的养生观点不是谈论戒烟戒酒、早早入睡等理论上正确却在繁忙复杂的现代社会做不到的事;以葛氏养生观点来看:首先,它应是在这个繁忙复杂的现代社会可以实现并能简单操作的;其次,它应当兼顾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基于这两点,葛老师将在课程中让学员先学习基础的养生保健知识,再学习简单高效的主要养生手段如穴位按揉、身体推拿、中药(药茶药粥药酒药汤)、食疗等,最终达到受众人群能防病、治病的根本目的。 防病部份:主要学习对影响身体健康因素的趋利避害、一招推拿保健康、保健药粥药茶药酒等。 治病部分:重点是各种常见慢性疾病的康复和治疗;可在授课现场供学员选择的、通常学员最为关注的慢性疾病有如下: 中年四大病:肥胖及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老年病:老年痴呆预防和处理、中风预防和后遗症; 躯干四肢疾病:颈部疼痛、腰部疼痛、久站腰腿疼、肩周炎、静脉曲张、风湿病; 消化道疾病:胃病、宿醉、过度饮酒保肝、痔疮、便秘、腹泻;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m2 L1 |4 G$ C! C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4 b2 N/ e! E' J) m# p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K& l4 C- G: b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k5 K& _& p7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 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 病 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 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 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B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美女中医专家李智女士的家中必备十种中药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美女中医专家李智女士的家中必备十种中药,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讲:人参:必备的救命药 人参满语称奥尔厚达,意思是百草之王。 人参品种很多,有野山参,园参。园参是区分于野山参,它是人工培育种植的,分为白参与红参。白参分为生晒参(经晒干或烘干),白干参(洗净除去皮后再晒干),白糖参(用沸水烫煮片刻浸糖水后再晒干)。红参与白参加工方法不同,它是髙温蒸乏蒸熟后再晒干。高丽参和人参只是产地不同,品种并无区别。 红参和高丽参都是温性的,但红参的燥性高于高丽参。肝阳上亢血压偏髙的人,体内有热上火的人,不宜吃人参。服用人参7--10天左右,要休息2--3天。 阳虚阳亏手脚发凉者,适宜用红参和高丽参。气虚阳虚尿频但小便清长可以服用人参,小便发黃味道重时,不宜服用人参。人们感冒发烧时不能服用人参。 人参是人们家中常备的救命药。人在生命垂危时的两种症状,一种闭症:牙齿紧闭,双手紧握,高烧髙热,神志不清。适用于安宫牛黃丸急救。另一种脫症:两手撤开,大小便失禁,脉微欲绝,四肢手脚冰凉。适用于人参急救。 沒有明显阳虚症状的人,可以选平性的人参。也可以加一些麦冬(补阴),来减少人参的温燥性。有明显阳虚症状的中年人,适宜服用温性偏強的红参,无明显阳虚症状的中年人,适宜服用性平的白参。

滥用人参进补的后果,会引起过度兴奋,血压升高,皮疹,腹泻,胸闷和流鼻血等症状。 人参最好白天服用,晩上服用易使人兴奋失眠。不宜与人参同服的有箩卜,茶。人参食用方法有很多,有泡酒的,有切片含服的,有隔水蒸服的,有与其他中药组成汤剂的,也有煲汤的。

第二讲:西洋参:滋阴灵药 人参与西洋参同于五茄科人参属,西洋参不属于人参,它的性味也不同于人参,西洋参不上火,性平偏凉,西洋渗主要针对心肺肾阴虚的人群。 1.心阴虚(火上火),(1)心烦,脾气大,失眠。(2)眼晴皮肤干燥。 中医认为:经常熬亱的人,最容易伤害人体的阴,吃西洋参最合造。 2 肺阴虚(肺上火),咳嗽,皮肤干燥,瘙痒。 3 肾阴虚(肾上火),(1)五心烦热。(2)盗汗。 肾阳虚就是小便清长,尿频,浮肿。 西洋参属凉性,食用不会引起上火,适合夏季进补和年轻体壮人调理滋补身体。西洋参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养阴。心肺肾上火对应着心肺肾的阴虚,可以服用西洋参调理滋补。脾气虚容易导致气血两亏,可以使用党参补气兼补血。 苦参有清热燥湿泻火的作用,对皮肤搔痒,湿疹有一定的效果。 丹参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改善胸闷气短有疗效。 沙参有滋养胃阴的作用,对食欲不好,有飢不餓,飢不欲食有疗效,与麦冬相配效果更佳 玄参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太子参适合于儿童服用。我们应该根据

《中医专业英语(一)》教学大纲

《中医专业英语(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专业英语(一) 开课(二级)学院:外语教学中心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4分 学时:56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英语基础 授课对象:中医药类各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以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普通英语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英语表达、中西医文化差异、中医经典术语及常用短语翻译、中医门诊英语口语训练、中医药学科技讲座英语听力训练等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逐步具备运用专业英语从事医疗、科研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This course is a specialized one based on common English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English expression of basic theories of TCM,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terms and commonly used phrases in TCM, spoken English training for outpatient service, listening practice of TCM sci-tech lectures in English and so on.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is to train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acquire the professional English skills for taking part in the clinic and research work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以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普通英语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中医专业英语水平,掌握中医翻译的方法与技巧,逐步具备中医专业英语翻译能力,为进一步从事对外医疗活动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 通过《中医专业英语(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表达,了解中西医文化的差异,掌握中医经典术语及常用短语的翻译,初步训练中医门诊和科技讲座英语听说技能。具体要求如下: 1.专业术语: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中医专业术语的英语翻译;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 __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 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 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中医养生专家杜杰慧

中医养生专家杜杰慧 杜杰慧,现坐诊北京蓝海国际整形美容中心?[1](北京蓝海中医院),知名健管家,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医古籍出版社编审。多年从事中医养颜、养生及传统文化与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多次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医药管理局及省级科技成果奖。她在中医养生美容研究中率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美容法”,倡导健康、完善、充满活力的自然美,为此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嘉宾主持向群众讲授有关中医美容的科普知识,还在美国纽约《电视周刊》杂志特设的《中医美容信箱》里向海外华人传播有关自然美容的方法。自出版第一部著作《保健与防癌食疗》到最新出版的《中国农历养生法》,已有20余种作品问世。2009年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任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 作品介绍 20余年来,杜杰慧一直从事中医科研及古籍文献的研究、整理工作,特别是在养生、食疗、美容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出版著作有《传世藏书·医部》、《中华传统养生秘典》、《中国农历养生法》、《中国草本养颜法》、《中华医疗保健全书》、《中国医疗气功丛书》等。主要作品 《保健与防癌食疗》、《传世藏书·医部》、《中华传统养生秘典》、《中国农历养生法》、《中国草本养颜法》、《中华医疗保健全书》《中国医疗气功丛书千家妙功续》、《美颜与减肥自然疗法》、《男女病秘验良方》、《万应经验良方》、《男子性功能障碍治疗大全》、《百病气功与食饵自疗》、《家庭保健食疗菜谱》、《中国医疗气功丛书》。 编辑本段《中国本草养颜法》介绍 图书内容简介 ??杜杰慧 中医对养颜方法的研究和使用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医药学就为中华民族的爱美天性提供了天然保障。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和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养颜经验,发明了许多具有美容作用的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特有风格的中医美容疗法,但受历史环境的制约,多数美容方法被持有人视为至宝秘而不传,正如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言:“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露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 本书将传世医书及皇宫贵族曾用过的秘方整理公布,以飨爱美的东方丽人,让亘古不变的中国美发扬光大!但养颜如同养生,需要多重保护,从头到脚要美丽,由里到外更要健康!多一些五脏六腑、经络排毒的中医养生知识,知一点情志气血、趋吉避邪的中医养颜方法,是自然美容的精髓所在,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让这本中国式自然养颜百科全书、东方美丽女性的养颜真经带给你:红唇皓齿、吐纳留香、耳泽目明、鼻健翼光、悦容红颜、“发”现美丽、纤手玉足、亭亭而立!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专家简介.1

专家简介 林荣书(又名赖如良)、男、研究员、中共党员,龙岩市第五批市管拔尖人才、市第三届优秀政协委员、市首届优秀人才、名老中医第六代传人、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课题教授,吉林职工医科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中华医学会会员,福建长汀荣春中草药开发脑科研究中心主任,荣书传统中医诊所创办人。 林荣书教授承五代悬壶济世祖业专门研究中医中草药施治癫痫、脑瘫、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症、小儿智能彽、脑发育不全、精神分裂症、小儿多动症、抽动症、顽固性头疼、失眠、神经衰弱、孤独症等各类脑病。他采用活血化瘀、疏通人体十二部经络、豁痰开窍,调节阴阳平衡,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大脑发育,健脑益智,增强体质等90余种辩证施治方法。根据病情病症临证配药施治。他的配方分控制和治本两大系列,一般6个疗程见效(每个疗程12天)。40多年来林 主任已为海内外2万多脑科患者圆了康复梦,被誉为“脑病克星”。可面诊也可函治。 林荣书教授先后在《中医杂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吉林中医药》、《福建中医药》、《中外名医杂志》、《陕西中医》等中医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不仅多次在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而且多次获奖。美国、德国、香港等科研学术机构多次邀请该中心主任林荣书教授前往讲学及进

行学术交流。为此,《人民日报》、《半月谈》、《健康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福建支部生活》、《福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卫生报》、《福建科技报》、《生活创造》、《中国保健》、《中国妇女报》、《人民政协报》、《星岛日报》,《福建电视台》、《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海峡导报》、《厦门晚报》等海内外数百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了该机构林荣书教授和林永鸿教授的先进医疗事迹。医迹载入《中国跨世纪专科名医大典》、《成功之路》、(原李鹏总理题词)、《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名医名药大观》、《一代风流》、《当代共产党人》等60多部巨著中。 中共龙岩市政协委员 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课题教授 世界中医药研究院客座教授 吉林职工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跨世纪华佗医药工程高级研究员 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 美国中华医学会会员 福建长汀荣春中草药开发脑科研究中心主任

中医专业英语(二)

《中医专业英语(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专业英语(二) 开课(二级)学院:外语教学中心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3.5分 学时:4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专业英语(一) 授课对象:中医药类各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以中医专业英语(一)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包括中医文献翻译、中医英语写作、中医临床英语三个教学模块。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典籍翻译、中医现代科技文献翻译中医病案英文写作、中医学术论文英文写作、常用中医临床词汇及常用中医临床句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中医翻译与写作技能以及中医英语临床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中医英语应用与实践模块”打好坚实基础,培养学生逐步具备运用中医专业英语进行对外诊疗、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English (1), the course is composed of three teaching sections, i.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TCM English Writing, and Clinical English of TCM.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Transl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on Chinese Medicine, How to Write Chinese Medical Records, How to Write Academic Papers on Chinese Medicine, Commonly Used Terms & Phr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ommonly Used Sentence Patterns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course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skills as well as the capacity for applying TCM English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thu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section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TCM English”, and finally training students to gain the ability to practise and research Chinese medicine in English as well as to be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on Chinese medicine.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以前期中医专业英语(一)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中医专业英语水平,掌握中医英语翻译、写作技能、常用中医临床词汇及句型,培养学生逐步具备中医文献翻译、中医英语写作及中医英语临床应用能力,以从事对外医疗、国际学术交流及科学研究。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正文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