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素材

高中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素材

高中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素材
高中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素材

煤炭的开发和利用

长期以来,深处西北内陆的宁夏给人的突出印象是“老、少、边、穷、小”,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600多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相当于沿海发达省份中小城市的水平。如何让宁夏走得更快一些?成为宁夏发展的重大课题。

通过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分析与判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对能源的需求呈现出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进一步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实施煤炭产业升级是当前及今后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煤炭液化和煤变油技术的开发加大了煤炭产品附加值,部分替代石油成为必然。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宁夏要翻三番的目标,因此宁夏自治区政府锁定了煤炭这个传统产业。

煤炭就地转化实现梯级升值

宁夏宁东煤田是全国罕见的整装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相当于东北三省全部探明储量的总和,远景预测资源量高达1394亿吨,且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宁夏煤炭必须立足于就地转化,高起点成套开发。”宁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提出,宁夏要站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宁夏发展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突出建设宁东基地,再造一个宁夏工业经济总量。

加快宁夏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就在这里:拉长煤炭产业链,让煤炭就地转化,梯级升值,又好又快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进而带动宁夏自治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实力。

据宁东办副主任李建功透露,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速度在逐年加快,2007年实际完成投资142亿元,超出50年来宁夏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今年投资将超过200亿元。

按着这样的目标发展下去,宁东将给世人展现的前景令人鼓舞:在今后12年内,宁东将建成8个大型现代化矿井,建成亿吨煤炭基地;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等煤化工产成品生产能力达到1350万吨,建设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建成总装机容量2630万千瓦的电力基地。

建设上述三大基地是宁夏抢抓发展机遇的“三大战役”,总投资将高达3000亿元。届时,宁东每年增加值可达800亿元至1000亿元,相当于2007年宁夏经济总量的1.5倍。此外,还可新增财政收入180亿元,新增就业超过80万人。同时,宁夏将与全国同步跨入

小康。

宁夏靠挖煤卖煤发展经济的历史正在终结,现在走的是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低消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之路。这正是煤炭业内人士所谓的新的“煤炭经济论”:每吨原煤平均售价约为140元,但从加工增值角度看,发电可增值2倍,煤制甲醇可增值4倍,甲醇进一步深加工为烯烃等化工产品则可增值8到12倍。按照煤化工产业链,由煤到甲醇,再到二甲醚、尿素等产品,利润层层翻番。而且,宁夏煤炭可以摆脱运输瓶颈的制约,不再为外运发愁了。

同时宁夏地区在开采煤炭资源时候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引进先进技术,不断突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宁夏的明天会更美好,塞上江南的美誉传的更远。

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认识自然资源”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土地资源与人类”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目标】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情分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精修版【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5.1《自然资源与人类》练习(含答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南京、盐城一模)页岩油气是指以页岩层系(沉积岩)中所含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页岩油气的开发正成为搅动世界市场的力量。完成1~2题。1.近年来,美国对页岩油气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开发成本不断降低,这主要得益于() A.政治因素B.市场因素 C.技术因素D.环境因素 2.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说明了自然资源() A.数量的有限性B.分布的规律性 C.潜力的无限性D.资源的联系性 解析第1题,页岩油气属于新能源,所谓新能源,就是在现阶段技术不完全成熟,尚未大规模普及的能源。影响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为技术。第2题,页岩油气的大规模开发,说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多。故选C。 答案 1.C 2.C (2015·南京、盐城二模)图1、图2分别是1998~2010 年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期平均耗水量图”和“生长期平均有效降水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缺水最严重的是()

A.秦皇岛B.保定 C.衡水D.邯郸 4.图示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缺水的原因有() ①生长期内降水量少②春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远离海洋,水汽不易到 达④锋面雨带停留时间较短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第3题,生长期平均耗水量与平均降水量差值最大的地区最缺水,C 正确。秦皇岛耗水量是420,降水量是125,差值是295。保定耗水量是460~470,降水量是105,差值是355~365。衡水耗水量是470~480,降水量是105,差值是365~375。邯郸耗水量是460~470,降水量是105~110,差值是350~365。差值最大的是衡水,C正确。第4题,图示为我国华北地区,冬季降水少,春温回升快,蒸发旺盛,A正确。华北平原距海并不远,锋面雨带7、8月停留在华北地区,并不是小麦的生长期,③④错。 答案 3.C 4.A (2016·江苏徐州模拟)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自然资源是() A.太阳能B.风能 C.森林D.水资源 6.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下垫面D.人类活动 解析第5题,该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西北明显偏少,为水资源。第6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答案 5.D 6.B

必修一教学设计:《自然资源与人类》1

配套K12教育资料 必修一教学设计:《自然资源与人类》 1 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认识 自然资源的特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难点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个案调重点教法及 教具教学内容整学生教师主导活动主体活动(导入)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 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教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 - 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过(板书)一、自然资源程1.概念2.分类(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配套K12教育资料

的事项(板书)3. 1 共性特征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指导学生阅读教 材第83 —84,并完成表格历史时期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存在问题2.途径(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课堂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

(word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自然资源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之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组 下图为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此图最可能是( ) A.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B.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C.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D. 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2.若图中ABC三地数值逐渐降低,则影 响三地数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农业规划 C. 活动积温 D. 地貌地势 下图是我国某岛屿略图,据图回答下列各 题。 3.a地与b地相比,建立盐场的优势条 件是() A. 气温高 B. 附近海域盐度高 C. 降水少 D. 地势低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岛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该岛屿河流成放射状分布 C. 该岛屿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D. 该岛屿不会受台风影响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省(区)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34.3532.5 1 865.815.8 ②53.5 1 539.1727.915.0 ③51.9542.4404.40.4 ④31.1361.0184.6 2.0 5.上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 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 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6.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 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 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7.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导学案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导学案 制定人: 张金海 审核人: 何 颖 使用日期: 2013年3月7日 学习目标: 1.熟悉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 2.以煤炭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3.总结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 一、自然资源概述 1.概念:存在于①____________,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②____________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具有③____________、整体性、④____________、多用性和⑤____________等特点。 3.分类????? 按自然属性:⑥ 、⑦ 、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按自我再生的性质:⑧ 与⑨ 自主学习二: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影响因素:人们认识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过程,是随着⑩__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___的进步而逐步扩大的。 自主学习三: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因素:自然资源?________、质量、?________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2.阶段特征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 21____________的依赖程度很大。 2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 决定性的影响矿业城市:○22 城市、钢铁工 业城市、有色金属工 业城市 (3)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 23______________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 .铜矿、焦炭 B .雷电、沙漠 C .化肥、大米 D .森林、海盐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 .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 .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 .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A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 .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 .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 .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4.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类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不再依赖自然资源 ③人类的生产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④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小 B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 .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的影响迅速上升 D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强化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 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姓名:小组: 课题:第三节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体会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所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了解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实例体会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重点难点预测】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之【基础梳理】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土壤侵蚀 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土地荒漠化 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范围:①区域性;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合作探究】: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高中地理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1.下列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4.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类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不再依赖自然资源③人类的生产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④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小 B.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的影响迅速上升 D.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强化 【能力提升】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6~9题。 6.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世界能源从________进入“煤炭时代”()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是( )

4.1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并能加以区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上的特征。 3、情感目标: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基础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概述 以用途分:主要包括___资源、___资源、___资源、___资源、___资源。 以性质分:非可再生资源:如___资源。可再生资源:如___资源。 2、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①分布的____性:自然资源的分布上存在___或___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各种可再生资源受____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规 律。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____作用的制约,其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资源间的___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 系的。这种联系性在各种____资源之间表现得万为突出。 ③数量的____性:不可再生资源的绝对数量将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不断__ _。各种可再生自愿虽然可不断再生,更新获或循环,但数量也是____的。 ④利用的____性:随着_____进步和_____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 的利用范围合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将不断___。 3.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____、____为生。这时 土地的____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____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较大。 (2)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是以____和____为标志的。这时土地 的_____和____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工业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_____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 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______的大量使用,使土壤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土地的_____和_____,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1

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教学目标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重点难点 教法及教具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导 入)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个案调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 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 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 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 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 - 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 (板书)一、自然资源 1.概念 2.分类 (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板书) 3. 学生 主体 活动 1

2 分布的不平衡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 数量的有限性 利用的发展 (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 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 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一生命一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 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 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 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 类社会与自然协调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存在问题 2. 途径 (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 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课堂巩固训练】 、单项选择题 历史时期 生产力状况 土地资源 经济主体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人们已开始警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3 - 84,并完成表格 ,是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章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 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5)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加速发展——基本因素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客观因素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 ——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6)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含蓄水源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2)我国耕地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建设占用耕地

知识点测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知识点测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下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 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 ③优化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生产链 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海洋中上下层海水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作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利用海水表层(热源)和深层(冷源)之间的温度差发电的电站,叫海水温差发电站,可以连续性输出电力且伴生淡水。读海洋水温变化曲线图。完成3~5题。

3.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推测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海水密度B.海水比热容C.大气运动D.太阳辐射4.图中曲线①表示的是某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增 C.在水深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D.大陆架海区的海水温度变化最小5.下列海域最有利于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是 A.大西洋西岸B.寒暖流交汇处 C.地中海沿岸D.20°S--20°N的海洋洋面 读世界某区域咯图,完成6~7题。 6.长期以来,关于丙水域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其战略地位问题B.其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该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该地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7.甲湖泊近年来不断缩小,原因主要是 A.气候干旱,降水越来越少,湖面缩小 B.蒸发和灌溉的原因,汇入湖泊的河水日益减少 C.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湖面缩小 D.人们大肆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使湖面缩小 弃风是指在风电行业发展过程中,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近年来在我国风电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弃风问题日趋严重。据此结合我国风能资源及风电场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练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高二文科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必修三第一章) 2011.10 高二()班姓名学号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做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70分)1.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B.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也有综合性的 C.按照指标的不同,区域可分为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D.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A.①②③B.③④⑤ C . ①⑤⑥D.①⑥ 3.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水文 B、地形和气候 C、土壤和植被 D、地形和植被 4.下列不属于“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意义”的是 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B.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为要素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C.为平衡各自然区人口分布提供第一手资料 D.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5.关于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6.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是 A.塔里木盆地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7.下列地理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 B.东部季风区土壤较肥沃——气候暖湿、多森林植被 C.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拔高度影响 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纬度位置影响 9.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10.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 B、地形区主要为高原和平原. C、多泥石流破坏公路道路 D、自东向西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11.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②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③人类活动渐次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④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考点17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2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1] 读下图,指出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C [例2] 下列特征和规律不属于自然资源特点的是: A.其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 D.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例3] 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核电 B.水电 C.火电 D.地热 [例4] 读下图,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是下列中的:1.矿产资源 2.污染干涸 3.节约利用 4.沙漠 5.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6.土地资源 7.濒临灭绝 8.水资源 9.大气污染 10.森林及动物 11.气候资源 12.枯竭现象 (2)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的好,也可以转变为可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无论怎样开发都不可能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C.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是无法转变为可再生资源的。 (1)A1 B5 C3 D6 E4 F11 G10 H9 I7 J2 K12 L8 (2)D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念——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与浅层地下水。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量(大洲比较):最多洲——亚洲;最少的洲——大洋洲 多年平均径流量(国家比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4.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水资源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122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教案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 计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郝曙光审稿人胡玉芹 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例题1】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在各海拔段中,<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由此可判断出A项错,C项正确。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由此可判断出B项错,D项错。第2题,仔细读图,结合上题可知此地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850 m之间,坡度在5°~20°之间。A项中黄土高原两个条件都符合,A项正确。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势低平,两者皆不符合,B项错。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坡度方面不符合题意,C项错。江南丘陵,海拔高度低于500米,海拔方面不符合,D项错。 【例题2】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3.A 4.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则7月份两地平均气温应相差不大。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例题3】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是“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据此回答5~6题。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说明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中国能源结构特点的分析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法和学法 多媒体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班级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有效地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教师则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提高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利用一些地理图文,帮助学生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五、教学容分析

本节教材的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一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因教材理论性和概括性都教强,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老师要结合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方式很多,指导学生明确按自然属性和再生性质分类即可,并重点剖析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以煤炭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