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叠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叠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

电影胶片的构造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粘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片基80年代电影胶片大多采用三醋酸片基,它由醋酐作用于短棉绒制成。此外,加有能改进塑性的增塑剂(如磷酸三苯)以增加片基的柔韧性。三醋酸片基不易燃烧,属于安全片基,具有透光率高,抗张强度较好和电阻率较低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片基材料。但由于它存在着吸湿性较强、收缩率和脆性较大的缺点,还不能充分满足影片对机械强度和几何尺寸稳定性的要求。因此,人们在寻求更为理想的片基材料。聚酯和聚碳酸酯是两种新型片基材料。聚酯又叫涤纶,是对苯二甲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之后,再和乙二醇进行酯交换生成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最后经缩聚反应而成的。它制成的片基强度大、柔韧性好、吸水膨胀率小,所以耐磨、耐折、尺寸稳定。它还可做成较薄的片基,以减缩胶片的重量和体积,这种片基特别适用于需多次放映的拷贝片和需长期保存的资料片。用聚碳酸酯造成的片基与用聚酯造成的片基具有大体相同的机械性能。[]

感光乳剂层乳剂层的厚度约在10~25微米之间,只占胶片厚度的六分之一左右,但却是胶片的核心部分,决定着胶片的感光性能。它含有感光剂、支持剂、增感剂及补加剂等四类物质。

感光剂。百余年来,摄影都以卤化银为感光剂。所用的卤化银包括氯化银、溴化银及碘化银三种,均在乳剂制备时由硝酸银和可溶卤化物在明胶中反应生成。其中溴化银感光最快,碘化银本身感光很慢,但在乳剂中加入占溴化银含量1~3%的碘化银,就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感光度和反差。溴化银和碘化银合用的乳剂,叫溴碘乳剂,多用于制备感光快的胶片。氯化银感光也很慢,常和溴化银合用制造低感光度的材料。卤化银的感光作用,可以溴化银为代表,用下式表示:[s00003]

溴化银晶体受光子冲击后放出光电子和溴原子,带正电的格间银离子被该电子中和成为银原子;银原子聚集在溴化银晶体上有缺陷或位错的地方,聚够一定数目后,便可形成显影中心。许多这样的显影中心,组成看不见的潜影,它们在显影过程中起着促进显影的作用,使感了光的溴化银颗粒全部还原为银,形成可见影像。

卤化银是以单个晶体为单位进行感光的,一般说来晶体的受光面积愈大,接受光子的机会愈多,形成显影中心的可能性也愈大。因此,感光速度快的胶片,乳剂中所含卤化银晶体较大,显影后影像的颗粒较粗。随着乳剂制造技术的改进,试验成功了通过改变晶体结构、化学增感、光学增感来提高乳剂感光度的方法,因此可以不靠增大晶体的尺寸而制得高感光度的胶片。

支持剂。在制备乳剂过程中,需要一种胶体,使可溶的卤化物与硝酸银在其中反应,并使生成的卤化银悬浮其中而不发生沉淀和聚结现象。具有这种作用的胶体称为支持剂。自1871年英国人R.L.马多克斯发现用明胶制备的照相干板具有许多优越性以来,一直采用明胶作为制备照相乳剂的支持剂。明胶又名凝胶,是从动物的皮和骨中提炼出的上等胶。它的优点是有增感作用:明胶中含有一些微量的化学物质,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直接参与有利于提高感光效率的化学反应。因此所制成的乳剂比用其他支持剂制成的乳剂感光度要高得多。它还有易熔易凝的物理特性,为制备乳剂过程的工艺处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1%以上浓度

的明胶水溶液,在室温下即可凝结成“冻”,称为“凝胶态”;升高温度则熔为液体,称为“熔胶态”;把水分蒸发后,则成为固体,可以叫做“干胶态”。在制备乳剂过程中,随着工艺的进程,需要不同的胶态。如乳化和涂布时,需要熔胶态;在洗除乳剂中不感光的盐类时,则要求凝胶态;制成的胶片成品则需要干胶态。在明胶中加入适当的坚膜剂如甲醛,可以提高它的熔点,防止在加工过程中过度膨胀和软化。采用高聚物接枝明胶技术,把一些高分子化合物接在明胶分子上,使它的熔点大为提高,可以为高温快速的加工工艺创造条件。明胶虽有上述的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它是用动物的皮和骨制成的,其化学成分随动物的种类和生活史的不同而变化,用它作为支持剂制造的胶片性能不一致。因此有人试图用高分子化合物来代替明胶。但还未能成功。

增感剂。分光学增感剂和化学增感剂两类。光学增感剂是在乳剂中加入微量的增感染料而成的。由于染料被吸附于卤化银表面,扩大了吸收色光的范围,因而扩大了感色性,提高了感光度。应用最多的增感染料是菁类,属碱性染料。第一个被用来制造全色片的菁类染料是频那菁醇,它的感光范围可到640毫微米。现在已制出能感1300毫微米以上的感红外乳剂了,但一般红外片的感光范围只增感到750~850毫微米。光学增感剂不仅能制造出各种不同感色性的黑白片,为摄影中运用各色滤光片以获得各种艺术效果提供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为各种彩色摄影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化学增感剂能提高卤化银本身对光的敏感性而不扩展其感色范围。常用的化学增感剂有含硫化合物(如硫代硫酸钠及硫脲)及重金属盐类(如硫氯酸金),分别称为硫增感和金增感。化学增感剂的作用在于形成或扩大卤化银晶体上的感光中心,使乳剂接受较少的光子便可被显影。所谓感光中心是卤化银晶体上由银或其他杂质组成的微斑,或卤化银晶体本身的缺陷,这些微斑或缺陷可以把曝光时产生的银集中在它上面。当它大到一定程度时,即成为促使该颗粒显影的显影中心。

成色剂。在常用彩色片的三层乳剂中还需分别加入能产生黄、品红、青三种染料的成色剂。它们本身不是染料,但在彩色显影过程中与显影剂的氧化物偶合而生成各层所需要的染料(见)。

乳剂层中,除了含有上述四种成分外,还含有防止灰雾增长、保持乳剂性能稳定的稳定剂;防止乳剂发霉的防腐剂;提高乳剂熔点的坚膜剂以及一定量的湿润剂和防止增感染料被空气氧化的抗氧化剂。所有这些物质,在乳剂制造中统称为补加剂。

电影胶片的类型及要求胶片类型电影胶片可分为黑白片和彩色片两大类,它们又按不同的用途分为以下各种类型。

负片(显影后称底片)。这类胶片具有感光度高、宽容度大、感色性全和防光晕措施强等特点。负片是在各种亮度不同的照明条件下摄影用的,随着照明条件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对胶片感光度的要求也不相同。现有的电影负片可分为快速片、中速片和慢速片三种。中速片的感光度在ISO100度左右,这种胶片的影像质量较好,内、外景均可采用,是用途最广的一个片种。快速片的感光度常在ISO400度左右,适于在较暗的环境下或内景拍摄使用,它的颗粒度比中速片稍粗,但其影像质量仍能令人满意。慢速片一般用于外景摄影,有时用以拍摄人像,其感光度在ISO50度以下,颗粒较细,影像质量很好。一般外景所形成的光学影像的亮度范围为1:32或1:64,负片的宽容度除了能容纳这个亮度范围外,还需留有一

定的余地,以防止曝光误差造成的影像质量低劣,因此,一般负片的至少为1.8(对数位),最好为2.1,即能容纳的亮度范围为1:128。

现代黑白电影负片均为全色片,彩色片也都是全色性的,是由红、绿、蓝三个感光层组合起来的,可感受全部可见光。彩色片对三层乳剂的感色范围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以便获得优美的色彩。彩色负片分日光型和灯光型两种。前者的平衡色温是5500开,后者为3200开。电影负片一般多为灯光型,在日光下摄影时,需加橙色滤光片,以滤去大部分的蓝光和部分绿光,使光接近灯光的光谱成分。照相用的负片多为日光型,因为一般在户外日光下拍照片的机会更多。

为了保持负片有较好的清晰度和防止光晕,所有的负片均需采取有效的防光晕措施。黑白负片多将片基染成浅色,彩色片则在背面涂以深色染料或碳黑,或在片基与乳剂之间涂棕色胶体银。

正片。特点是反差大、灰雾小、颗粒细、不要求高感光度。为了保持放映拷贝有正确的影调还原,正片需要有较高的反差系数,以弥补底片反差的不足。为了保证放映在银幕上的影像明朗,正片不能有明显的灰雾。

中间片。指在制作大量拷贝时供制作所用的胶片。这类胶片具有颗粒细、分辨率高、清晰度好、有足够宽容度等特点。为了保证高清晰度,在这类胶片的乳剂层中常加入吸光染料以减少光渗现象,还加碳黑防光晕层和对片基染色以防止产生光晕。彩色中间片的反差系数均为1.0,目的是使所做出的翻底片与原底能保持相同的反差。

反转片。是一种在拍摄后能直接冲洗成正像的胶片。由于不需印制拷贝就可以直接放映,故多用于16毫米新闻电影、电视新闻及幻灯片的制作。反转片也可用于从原底直接翻制成翻底片,由于减少了一道翻正工序,制成的翻底的色彩及清晰度都较好。还有一种彩色反转拷贝片,专用以从16毫米反转原片印制放映拷贝。

供拍摄使用的反转片需兼备负片和正片两方面的特性。具有感光度与负片相当、反差比负片高、灰雾小、感色性全等特点。为了有效地防止光晕,16毫米反转片多在片基与乳剂层之间涂以棕色胶体银层以彻底阻止光线由乳剂面射达片基。声带片。供录制或转录光学声带之用。它具有反差大、颗粒细、清晰度和分辨力高等特点。

胶片的几何尺寸为适应不同规格影片的要求,电影胶片的几何尺寸也有所不同。国际上通用的影片宽度有70、65、35、16和8毫米5种规格。此外,中国还有一种宽度为8.75毫米的小型影片,是1965年文化部为适应山区和边远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定的一种轻便片型在上述的各种片型中,35毫米的胶片是使用最广的标准片宽的胶片,除了用以大量制作画幅高宽比为1:1.37的普通尺寸的影片外,还用以制作变形和遮幅宽银幕电影。70毫米的胶片,画幅大,银幕亮度和清晰度都较好,专门用以制作大幕或巨幕电影。65毫米的胶片是国际标准所规定的一种负片,专用以印制70毫米拷贝。16毫米的胶片多用于拍摄教学和电视片,60年代以来,也有人用以摄制艺术片,直接或经放大成35毫米拷贝后供发行放映之用。8毫米影片则主要为家庭娱乐或为人数较少的场合放映用。1965年国际上又采用了一种超8毫米影片,它的宽度仍为8毫米,只是改变了片孔的位置及缩小了片孔的面积,使胶片的利用率增大了50%,这种影片在60~70年代曾得到迅速发展。

为了保证影片在放映时画面稳定,不发生抖动和晃动现象,对电影胶片几何尺寸的要求非常严格;国际标准规定胶片宽度的精度为± 0.025毫米。对片孔纵向距离的规定更为严格,其误差不能大于0.01毫米。

胶片的保存胶片的化学活性很强,在保存过程中会逐渐变质,并且易受环境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及放射性物质的影响而加速老化。彩色胶片有三层乳剂,保存过程中三层性能变化不一致会严重影响色彩平衡,因此对保存条件的要求更为严格。

未感光的胶片在使用前应一直保存在原封装的片袋和片盒内,以防止环境湿度改变对它的不良影响。对于保存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胶片,应在13℃以下保存。如保存时间超过6个月则需在-18~-23℃条件下保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应在70%以下。一般相对湿度以15~30%为最好。封存的生胶片从冷藏库中取出后,在打开片盒之前,需先将它放置于室温下,待其温度徐徐上升到室温后方可打开,以免胶片上会有水分凝出。

60年代磁性录像开始盛行以后,人们曾担心过传统卤化银胶片的前途。因为磁带不需要后期加工并可反复使用,因而相对于卤化银胶片而言有很大优势。但磁性录像的清晰度尚待突破,而电影胶片的性能却随着新型成色剂的涌现和乳剂制作技术的飞跃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它在感光度数倍提高的同时,不但保持了良好的颗粒性,而且进一步改善了影像的清晰度和色牢度。在民用彩色负片已达到ISO3200度超高速的今天,电影胶片突破ISO1000度大关的日子已为期不远。它的问世,将为电影艺术的创作提供更自由、更广阔的天地。

电影放映机工作原理

1. 电影放映机工作原理 (2010-05-18 15:07:55) 电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虽然以VHS 和DVD 为代表的便利观影模式已经非常流行,但它们仍然无法比拟在影院观看影片时的壮阔感受与宏大场面,例如只有通过银幕才能很好展示其魅力的影片《爱国者》。仅仅在美国,就有超过37,000个影院,这就足以证明我们是多么喜欢到电影院观看电影! 在本篇文章中,您将了解到带给您壮阔感受的影院放映系统的工作原理。这个系列的其他文章介绍了电影院的银幕和座椅、音响系统和数字音响、THX 和电影发行。 要想放映现代的胶片电影,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 按帧推进胶片的方式 ? 放映胶片图像的方式 ? 读取音频的方式 ? 投射图像的接受装置 ? 播放音频的系统 放映机实现了以上列表的前三项。由于电影通常在银幕上放映,所以您真正所需的是一块白色的大墙壁。 1. 什么是电影放映机? 电影放映机是一种能够沿着轨道连续拖动胶片的设备,以便胶片的每一帧能在光源前短暂停留。光源提供了极强的照明,将胶片上的图像通过透镜投射到银幕上。 放映机是由以下四个主要部件构成的: ? 卷轴组件(拱柱、输片齿轮、抓片爪、电动机和输片盘) ? 光源组件(灯泡、聚光器、风扇和镜子) 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里,放映机是 放映电影的关键技术。

?透镜组件(透镜、光圈门和遮光器) ?音响组件(光学和数字读取装置以及红外LED) 在下面几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前三个组件。关于音响组件的信息,请查看电影音响工作原理。2.装入胶片 拍摄一部电影会消耗大量的胶片,其数量之多令人乍舌。大多数的电影都是采用35毫米的生胶片进行拍摄的。拍摄16帧(独立画面)需要30.5厘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移动胶片的速度是每秒24帧,那么每产生一秒钟的电影就要使用45.7厘米的胶片。 以这个速度,要完成一部电影将需要大量的胶片。看看下面的计算结果: ?1秒=45.7厘米(24帧/秒除以16帧/30.5厘米) ?1分钟=27.4米(45.7厘米/秒乘以60秒) ?1小时=1645.2米(27.4米/分钟乘以60分钟) ?一般一个两小时的电影加上5分钟预告片=3.4千米(3.4千米除以5,280)

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

电影、电视节目分镜头脚本格式 片名: 镜号景别技巧画面内容解说词音乐音响长度(秒)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顺序的编号 景别:一般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 技巧:包括镜头的运用—推、拉、摇、移、跟等,镜头的组合—淡出谈入、切换、叠化等。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场景的内容和变化,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按照分镜头画面的内容,以文字稿本的解说为依据,把它写得更加具体、形象。 音乐;使用什么音乐,应标明起始位置。 音响:也称为效果,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雨声、动物叫声等。 长度:每个镜头的拍摄时间,以秒为单位。 例:片名:《三让一树花常开》 镜号景别技巧 画面内容解说词音 乐 音响长度(秒) 1 全— 大全 拉、俯座落在大山深处的桂花小学。镜头由学校 全景拉成大全景,叠出片名,化出 宜宾县桂花小学座落在 距县城50公里的观音镇 沙沟大山里,这是一座 村小。 15”

专题片素材文稿报送格式 片名:XXXXXX 镜号长度画面内容解说词音效备注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编辑顺序的编号. 长度:该镜头的起、止时间.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的场景的内容和变化,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与该镜头对应的解说词,时间长度应与画面时间长度一致,如有采访,应在对应 画面中打印出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身份及采访内容字幕,并在“解说词”栏详细说明. 音效:包括音乐和音响 例:片名:《大山的女儿》 镜号长度 画面 内容 解说词音效备注 15 10’27” — 13’40” 学校 升旗 仪式 五星红旗第一次从民族小学的操场上升起,没有乐曲,杨老 师用仅有的一台风琴伴奏,仰望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杨老 师眼里噙满泪花…… 现场声 风琴声 35 18’30” — 19’40” 采访村民 (王蓉母 亲)叠印字 幕 (采访对象:王蓉妈妈陶永秀:“王蓉能够当上老师,多亏了 杨老师的帮助,我们全家非常感谢杨老师,永远记住杨老 师。”) 环境声 三、消息类新闻文稿报送格式 1、文稿用A4纸5号字打印成20×20的稿纸,一式三份,加盖公章。 2、画面质量要求清晰、稳定,多条新闻之间一定要用彩条或其他方法分隔开来。

高清晰电影胶卷及摄影机简介

高清晰电影胶卷及摄影机简介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用35mm的胶片摄制完成的。70mm的胶片用于拍摄电影很少,主要用于制作IMAX(巨幕)电影,这些电影以展现视觉奇观的风光纪录片为主。35毫米摄影机在全球的应用主要以两个品牌为主,一个是ARRI (阿莱)一个是pannavision(潘纳威申),前一个为大多数国家采用,后一个主要用于好莱坞电影摄制。ARRI的摄影机型号众多,其中国内以435(非同期收音),535B(同期收音)居多。而pannavision则鲜有使用(《我的父亲母亲》是此机使用者),主要原因只是国内的租赁公司没有这款机器,如想使用可从香港租赁。至于ARRI与pannavision的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镜头上。pannavision 的镜头宣称能够做到完全没有畸变,这一点,蔡司(ARRI 一般使用配套的蔡司电影镜头)做不到。当然pannavision的价格也要高于ARRI,ARRI非同期收音的单机大约售价在250万人民币左右(不含镜头),同期收音的机器大约需要人民币400万左右,pannavision因为宣称只租赁,不销售而暂时不知售价。对于胶片的损耗在你举的《变形金刚》《赤壁》这样的电影里几乎可以不计,胶片在好莱坞A极制作里的成本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凡是还要惦记着从胶片里省钱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小成本影片,如投资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影片。柯达35mm 胶片一本(能拍4分钟)大约人民币1500元。按一部电影100分钟,片比1:30来算为110万人民币左右。(一般国产电影的片比为1:8 —1:15 )我们就夸张一点的把片比算作1:100,胶片也不过是360万元人民币而已,相对于1亿美金的制作,估计还没有盒饭钱多。

长江F16-4胶片电影放映机的维修维护与改进改造

长江F16-4胶片电影放映机的维修维护与改进改造长江F16-4胶片电影放映机的维修维护与改进改造(2) 电影胶片的存储温度和湿度标准 默认分类 2010-12-11 17:14:56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彩色片: 温度13到17摄氏度,湿度65%到70% 黑白片: 温度15好20摄氏度,湿度60%到 70% 彩色片存放地不容许有酸性或者碱性气体 默认分类 2010-09-26 10:04:02 阅读15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长江F16-4A胶片电影放映机在初级玩家手里显现的缺点与常发生的放映故障现象: 1. 部分机器的溴钨灯组合灯具在灯座里容易转动,导致放映一会银幕上亮度严重降低 2. 放映一会后声音音量会逐渐变小,或者声音的背景噪音很大 3. 放映出的画面清晰度不均匀,一边清晰一边模糊,或者清晰和模糊的地方在不停的变化 4. 跳片和断片 5. 伤片,包括挑坏齿孔,拉伤划伤画面和声带,拉断影片 6. 机器工作时震动大 7. 机器工作时运转噪音大 8。机器工作一会后灯箱表面的温度很高,有烫手的感觉 9. 收片有时候无力,导致收回的影片松松垮垮 10. 镜头的聚焦微调旋钮不好用,不容易调准 解决对策:

1. 用尖嘴钳把灯座和灯架的定位卡隼搬一下,使之能准确卡住即可。或者在定位后在灯座与灯架的重 合裙边上用尖冲头敲一个定位凸台,第三种办法是换装直接装在机体板上的一体化灯座(如甘光F16-GS 的灯架或者甘光8.75机器的灯架)。 2. 这种现象一般是影片脏污所致,影片脏污,未清洁就直接使用,影片走动时和机器的震动会使影片表面的垃圾灰尘和污垢掉落在还音的硅光电池表明和激励镜头的镜片上,使还音光刃输出功率不足和硅光电池输出的信号电平很低,导致声音越来越小和噪音很大。解决办法,清洁影片,一定要清洁影片。再清洁硅光电池表面和激励镜头镜片上的灰尘和污垢。 3. 一边清晰一边模糊一般情况下是镜头座的光轴偏了,买来的旧机器,在卖家手里就为必然处在合格的放映标准里,我买来的机器里,有些还是从职业放映员手里直接来的,那机器还真叫一个烂。所以自己玩的机器,到手后一定要自己按照技术标准检验调整调校。放映镜头的镜头座片了光轴,一般情况下是运输途中的强震动导致镜头座对应机体上的定位弹簧片松脱偏心螺丝松脱失落或者镜头座上的定位销弯 曲。定位销如果失落,镜头将无法定位扣住。 一边清晰一边模糊另一种情况是片门没有扣紧,压片板没有压进片槽,或者压片板虽然压紧了片槽,但片门弹簧失效或者失落,导致片门压力不够或者没有,这样影片在片槽里不平整,导致出来的映像 半边发虚。 清晰和模糊的地方在不停的变化一般情况是影片干燥引起,影片干燥发硬所产生的屈服力大于片门的压力,片门无法将影片平整的压在片槽里,影片走动,在片门处的影片的平面随时在变化,故而出来的

影视制作价格表

影视制作价格表 某某广告影视制作服务价格表 企业广告片、宣传片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形象,更好的展示企业产品和服务,说明产品的功能和用途、使用方法及特点,广泛适用于企业形象宣传、产品推介、使用说明、房产招商、楼盘销售、展会招商宣传、旅游景点、学校招生、上市宣传、品牌提升、特约加盟、各类评估、汇报和媒体投放等。 企业歌曲MTV是企业为弘扬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而拍摄的。MTV可以由歌手,也可以由企业员工合唱,MTV中会加入很多宣传,企业的镜头相当于艺术化的企业宣传片。 城市宣传片/开发区宣传片能更好的提升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 注:以下提供的价格体系只提供参考,详细情况以实际方案报价为主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宣传片/专题片的制作价格为什么差异那么大: 首先,宣传片的制作分为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三大部分。 1、前期策划内容包括:整片的创意方案、影片脚本、解说词以及故事板。这里说一下,价格低的宣

传片创意很少甚至是没有创意,脚本和解说词是根据企业提供的文字资料稍稍加工而已。反之,档次高一点的广告、专题片通常在前期上很下功夫。虽然片子还没有出来,你都可以根据前期工作知道整片的效果。这里多说一句,前期是整片的制作灵魂,这是因为整个中期及后期都是围绕前期的指导思路来实施的。 2、中期的内容是拍摄。决定价格高低主要是看拍摄时使用的设备以及人员上的差异。比如摄像设备有不同的档次,有数码DV级的,也有广播级标清系列的(而标清系列又分为多个型号,不同型号拍摄效果有所不同),还有高清系列和电影胶片机。另外,就是人员的差异。比如,摄像师有高级的也有中级的,甚至还有业余的。那么不同摄像机的佣金肯定有所不同。有创意的专题片甚至会用专业导演,而导演也分为国家一级导演,二流导演还有三流或业余导演。有时候还会需要演员、美术指导等多名场务人员。 3、后期制作。后期制作内容包括非线性剪辑、二维三维动画制作、配音、画面调色、配乐以及特效合成。而这里的每一项都可能让你花大钱。 (1)先来说说剪辑,同样是剪辑,有粗剪、精剪之分,剪出的片子是否画面自然流畅,情节生动,蒙太奇手法是否娴熟就要看技术人员的水平了。 (2)再说二维三维动画的制作,一般情况下,影视公司是按二维三维动画的难简程度来报价的,一般报价为每秒几百到几千。二维动画一般是指flash,三维动画一般是指用3D MAX和MAYA做的动画,这其中,MAYA做的动画最趋于真实画面,所以价格也最昂贵。例如,《蜘蛛侠》、《海底总动员》等大片的很多动画特效都是用MAYA做的。说句题外话,1秒=24帧。也就是电影胶片中的24格。因为每格画面都是需要做出来,而我们数字是1秒=25帧(PAL制)1秒=30(N制),所以影视公司一般是按秒报价。 (3)配音,有的是国家一级配音员,有的是一般广播电台主持人配音,还有外籍配音,所以价格各有不相同。影视公司一般会让你挑选你所喜欢的声音作为解说员。 (4)画面调色是指对剪辑出来的画面进行色彩调试,以期把整个片子的色调做成一致。如《长征》的画面一般是比较有“历史感”,而电视广告片的画面色调一般都比较鲜艳,以达到视觉冲击和审美艺术的效果。画面调色由于是逐帧操作,比较麻烦,所以企业要求不高或者出价不高的宣传片广告公司很少做这项工作。 (5)配乐,是指在片中的背景音乐、片头和片尾等音乐的编配。要求高的配乐,一般会有自己的原

电影技术概论

电影技术概论 第一讲导论 一、电影:技术与艺术 电影是工业时代的艺术--电影技术的更新不断刺激着电影表现形式的更新;崭新的技术带给了电影艺术崭新的表现内容;技术的滞后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 碍艺术表达; 电影技术的三次变革-- 1.默片时代终结,1929年《纽约之光》爱迪生:有声电影之父(1910)《爵 士歌王》:意外的第一(1928)卓别林对有声电影的反对:a.削弱了蒙太奇手法b.减少了摄影机运动 2.黑白时代终结1932,美国特艺色公司,"三色染印法"《白雪公主》(1937)、《乱世佳人》(1939)1950年代初,柯达公司,伊斯曼彩色胶片工艺米 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1964)*1950年代,美国电视工业发展。 大量电影观众流失。宽银幕电影相继出现。 3.数字化时代开启《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1977)"工业光魔公司"(ILM:Industrial light&magic)《阿甘正传》、《黑客帝国》、《指环王》… 视觉暂留与似动现象--动态再现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眼所看 到的影像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保留0.1秒左右。(笼中鸟) 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 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示例1*动态再现的原理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讲剧组的构成 1.制片部门

制片人(出品人):投资者执行制片(监制):项目运作助理制片:具体事务 制片主任(制片经理):制定拍摄计划确保拍摄实施制片助理(剧务):后勤、日常生活 2.编剧团队 文学策划--决策原著--小说、戏剧故事(创意)--故事提要编剧--完成剧本 改编--接手工作剧本医生--润色修改 3.导演组 导演--从剧本到影像执行导演--剧组协调助理导演--挑选演员、制作故事 板 动作导演(武术指导)--动作场面设计场记--保证连贯性、为剪辑提供参考 4.制作设计 制作设计师(艺术指导)--视觉风格美术--置景道具服装化妆 5.摄影组 摄影指导--首席摄影师操作员--掌机摄影助理--装底片、操作轨道或升降 机跟焦员 特殊摄影师--摇臂摄影、斯坦尼康摄影或航拍及水下摄影等 6.灯光组 灯光师--灯具摆放灯光助理--附件、反光或遮挡电工--供电实施 场务--搬运、吊具 7.录音组 录音师--现场收录同期声麦克风吊杆操作员混音师--录音棚声音剪辑

EDIUS_电影胶片效果做法

EDIUS电影胶片效果做法 我按第一种效果来做,第二种效果做法比第一种要简单一些,我在最后稍加说明就行了。 1、把所有图片导入时间线V轨道,我这里导入了25张,图片尺寸最好是一样的,否则要调成一样大小是很麻烦的。持续时间均设为4秒,因为我在程序设置里就是设的静帧持续时间为4秒,所以,这里就不用一个个的设了。对第一张图片添加3D画中画,设置大小为30,首帧位置X为-100,未帧位置X为100,中间按直线钮,使其匀速运动。如图001所示。 图001: 2、选中第一张图片,复制,再分别选中后面的所有图片,按Ctrl+Shift+r粘贴特效 3、将所有素材按入点相差1秒的距离排放。如图002所示。 图002: 4、导入电影胶片,拖入2V轨,添加3D画中画,设置大小为50,首帧位置X为-100, 未帧位置X为100,中间按直线钮,使其匀速运动。 5、复制24个电影胶片,按第3步的方法排列。如图003所示。

6、新建时间线2,2V轨放背景素材,3V轨放时间线1,背景素材两头各长出一点。如 图004所示。 图004: 7、时间线1素材添加形变特效,打开形变设置窗口,单击位置标签,位置X设为-50,Y设为50,标度设为120,定位X设为40。单击物体类型标签,再单击波形标签,发射器X 设为0,转换设为15,振幅波长均为50。单击剪裁/遮罩标签,水平设为0和100。垂直设为26和74。这些参数都不是必须的,你可以根据情况和爱好调整。如图005所示。

这时你可以播放观看,但是你会发现,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是黑条,很是不好看,怎么办呢?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由山子老师的画红线的那个例子得到了灵感。 8、将背景图片拖入两次,在时间线1素材的两端上面各放一个,将标准划像的第一个拖入两素材,前面的在出点,后面的在入点,持续长短以电影胶片的入屏和出屏为准。如图 006所示。 图006:

电影特效蓝绿屏拍摄材质选择、拍摄要点解析,蓝绿屏的区别

一、蓝/绿屏应用原理蓝/ 屏拍摄的目的———即在后期制作中,能够清晰地与前景及表演物体区别并分离开。对蓝/ 绿屏的前期拍摄做的越好,后期抠像质量就越有保证。为实现这个目的,搞清楚原理就很重要。蓝/ 绿屏拍摄的重要原则是颜色的排它性。电影胶片的基本结构是由红、绿、蓝三层组成的,从根源上讲红、绿、蓝作为背景色都是可以的。为了把背景与前景进行分离,颜色的排它性就很重要,同时红、绿、蓝颜色对于胶片的曝光敏感度、溢色度、环境颜色相似度等等都是在拍摄前选用背景颜色的考虑因素。胶片的基本结构见图(一),现代的胶片由九层组成,总厚度为0.00065 英寸,也就是0.0165 毫米厚。排列的顺序是蓝、绿、红和基础层,蓝色在最上方。在三色之间的涂层是为了保护各自颜色不受影响。 后期抠像的基本原理,即找出画面前后景别颜色、明度的区别。比如使用色度键抠像(chroma key),在背景上选取蓝或绿的样本,然后把画面中所有与样本相同或相近的颜色选出进行分离。抠像的方法很多,有明度抠像(luma key)、色度抠像(color key)、遮罩抠像(difference matte)、溢出抠像(spill suppressor)、线性抠像(linear color key)等等。这些技术是根据前期拍摄素材的不同,而分别或综合使用的。如果前期拍摄没有把握好,后期也很难制作的精彩。 举两个例子,比如需要拍摄与军队有关的镜头,士兵穿着绿色的军服,并涂有绿色的伪装图案;这种条件下就需要选择蓝色背景屏;再比如,未来科幻题材的镜头,蓝色调使用的很多,这时就需要考虑使用绿色作为背景。只有考虑的周到,才能更好的把前景物体元素从背景中分离开来。 二、为什么蓝/绿屏能够同时存在,二者有何不同 使用蓝色还是绿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论。较多的说法有:外国人的眼睛是蓝色的,所以需要使用绿色的背景;天空的颜色是蓝的,拍外景就需要使用蓝色等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当然这都有一定的道理。 这里从胶片、胶片摄影机和视频方面,客观的说明蓝/绿颜色的特性。 对于电影胶片,绿色层的颗粒结构是最精细的。在视频NTSC 格式里,绿色通道具有最好的采样率。电影胶片中,蓝色层的锐度是最好的,同时颗粒结构也是最精细的(与绿色层相同)。在视频格式中,蓝色通道是噪波最大的。如果使用DV 视频(4:1:1)格式拍摄,最好的选择就是绿色背景。 红、绿、蓝作为背景都是可以使用的,蓝色被频繁选用有如下几个原因:蓝色是我们皮肤颜色的补色,在多数场景中,色调与肤色相近的居多;居于逻辑选择使用相对的颜色,而忽略使用接近的颜色。从历史观点上看,电影摄像机和胶片对蓝色光非常敏感,但是从今天发展的眼光看,这些观点也并不非常的精确。 绿色有自己的优势。在前景有蓝色物体时,在画遮罩部分工作时,有明显的适应性。在绘制遮罩过程中绿色有明显的反射比,相对于蓝色更容易。同时,视频摄像机正常情况下对于绿色通道更加敏感,最好的解析度和画面细节一般也都在绿色通道中。但绿色的缺点是溢色,即使在较小的区域也能发现不希望出现的绿色影响,而对于蓝色来讲,有时溢出的蓝色确很不明显。

PPT怎么做出电影胶片动画效果

PPT 怎么做出电影胶片动画效果 篇一:电影特效制作过程大揭秘 电影特效制作过程大揭秘 对话电影特效组 问:首先能否给大家介绍电影特效具体是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特效组:在电影中,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被称为电影特效。电影摄制者利用它 们来避免让演员处于危险的境地、减少电影的制作成本,或者理由更简单,只是利用它们来让 电影更扣人心弦。在影视拍摄中,经常用微型模型,例如:人、妖怪、建筑物等各种,来实现 电影中特效的需要。随着电脑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使电影特效的制作速度和质量有了巨大的 进步,制作者可以在电脑在完成更细腻、真实、震撼的画面效果,例如:可以使用 Maya 软件 来制作风雨雷电、 山崩地裂、 房屋倒塌、 火山爆发、 海啸等用实际拍摄或道具无法完成的效果, 也可以使用 Maya 软件制作仿真的角色,例如:精灵鼠小弟中的老鼠,星球大战中的 Yoda 大 师。 问:对于流体、粒子、刚体、柔体、抠像等经常用到的特效专业术语能否在此给大家做 全面解读,以让大家更为深入的了解电影特效? 特效组:流体,流体是基于动力学计算的,可以产生真实的流体运动效果。流体可以模 拟雾、火焰、烟、云、水等效果。 粒子,粒子是动力学的一部分,而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用来描述物理世界物体 的运动方式。粒子在制作特效时是非常有用。粒子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制作水花、火焰、沙 尘、烟雾等等。例如:用来表现船在海上航行与海面产生飞溅的水花,人站在甲板看到海里的 鱼群,那些鱼群可以通过粒子来完成,先是得到粒子类似鱼群效果的运动路径,再让每一个粒 子去替代不同类型的鱼模型,这样可以在每一个粒子的位置上放一个鱼上去,得到群集动画的 效果。 刚体, 可以使三维软件中的物体模型参与动力学的解算, 比如我手上一个物体掉到地上, 在地上弹跳的过程,其实动画师可以根据运动规律的理解,去手动的定义这个动画过程。但如 果是有无数碎块掉落相互碰撞的效果,比如说有一面墙,一个炮弹打过去飞沫四溅,这一系列 复杂的运动过程由动画师逐一完成,工作量非常庞大,这就需要把物体碎块模型转化为刚体, 转化为刚体就可以参与一系列的动力学解算,通过解算得到仿真的运动。 柔体,简单说柔体就是柔软的物体,在 Maya 将通过动力学的解算,使物体得到柔软的 运动,例如:衣服、国旗、有弹性的皮肤,或者是会随风飘动的毛发等等。 抠像,属于后期特效部分,抠像就是抠素材,去除实拍素材中的多余部分。例如:我们 在看电影时经常看到很壮观的场景,有一个人站在山上,在远处火山爆发,火光冲天,实际上 拍的时候一般找不到这种景观,这就需要做后期处理。我们经常在电影花絮中看到,演员站在 以蓝色或绿色布为背景的前面进行拍摄, 这样使前景角色和背景之前产生颜色差异,由制作人员将蓝色或绿色拍摄区域抠掉,然后 1 / 9

用Premiere做视频特效电影胶片的环行播放

用Premiere做视频特效电影胶片的环行播放 图片: 先来看一幅电影画面(如图1),熟悉吧,这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的一种效果:电影胶片在运动中产生了环行播放。这一特殊效果,我们完全可以用Premiere来实现。 ★制作思路 在Photoshop中制作一张如图2的图片(图片的上下部分是透明的),准备一个用作背景的视频文件。我们这个例子中用到的分别是“电影胶片.psd”(大小为2000×480)和“鱼群.avi”,运用多种Premiere提供的视频特效,使图片产生环绕播放的效果。 ★制作过程 1、导入素材 选择“文件→插入→文件”命令,输入所准备的图片与视频文件。将“电影胶片.psd”放入视频2,将“鱼群. avi”放入视频1A,调整时间为30秒,并点击视频2左边的小三角,打开关键帧控制器。 描述:2 图片:

图片: 2、运用Premiere提供的视频特效,达到环绕播放的效果 在本例中,我们一共用到了四种效果,分别是Transparency(透明控制)、Image Pan(图像平移)、Lens Distortion、Transform(变形控制),所用到的控制面板为视频效果面板和效果控制面板,以下所有操作的对象均为“电影胶片.psd”。下面我们分四步来进行。 第一步:进行透明控制 在效果控制面板中,点击Transparency右侧的“Setup”,出现透明性设置对话框,在“Key 类型”中我们选择“Alpha Channel”,在右上角的预览中,可以看到电影胶片后的鱼群背景(这也是引入的“电影胶片.psd”上下为什么必须是透明的原因)。点击“OK”回到主界面。 第二步:产生运动的效果 这一步也是几个效果中控制最复杂的。在视频效果中选择“Transform”中的“Image Pan”,将它赋予“电影胶片.psd”。这时在时间线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动增加了两个关键帧。选择第一个关键帧,回到效果控制面板,在出现的“Image Pan”名称前有一个小方格,点击小方格,出现了一个小秒表图案,再点击右侧的“Setup”,出现一个对话框,在左下的方框内进行如图3的设置,点击“OK”。在时间线上选择第二个关键帧,点击“Image Pan”右侧的“Setup”,将Left设为0,其他几项与图3的设置相同,点“OK”,回到主界面。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叠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叠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

电影放映知识

电影放映知识 电影放映:胶片放映机 胶片放映机主要有五大部分组成:片盘传动部分、光源灯箱部分、镜头转塔部分、声音还原部分、电源部分。 一、胶片传动部分 胶片传动部分是胶片放映机重要部分之一,它负责让胶片动起来,通过皮带的传动将上方转盘的胶片输送到下方转盘上,在这个传动过程中胶片上的每个画面会经过放映机的片门(灯箱部分)和杜比双红光解码头(还声部分),将画面和声音播放出去。这一部分还需要一些辅助设备,比如倒片台就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作用是将传动部分下方片盘中倒置的胶片变为正的,方便下次播放。 二、光源灯箱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放映机最重要的部分,他决定的是否能够放映出画面。灯箱采用完全封闭的做法。使用不同功率的氙灯作为光源,功率的大小决定了放映亮度的高低,一般都采用4000w 的氙灯。灯箱直接将光射入放映机的片门处,当胶片经过片门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光的投射将胶片上的画面放映出去了,这和小学时代使用的投影仪很像。另外由于灯箱内部的温度非常高,所以需要大功率的排风设备从灯箱顶部进行排风。 三、镜头转塔部分

这一部分其实就是放映机的镜头,与普通投影机类似,可以对它的焦距、光圈等进行调整。之所以称之为转塔,是因为在放映不同电影时需要不同的画面比例,就需要根据播放的电影选择不同比例的镜头,而镜头转塔部分就是为方便更换镜头而设计的,转塔成圆形或其他形状,将不同的镜头安装在上面,透过旋转的方式轻松的更换镜头,以上图中东风35毫米电影放映机为例,它的转塔部分使用的两镜头的方式,也就是说可以在上面安装两个镜头。还有一些品牌使用的时三镜头的转塔,例如:国产的哈尔滨松花江电影放映机和德国的坎纳通等等。 其实两镜头转塔是比较符合实际使用的,电影放映镜头目前主流的是2.35:1的画幅比例,他也被成为变形宽银幕,使用的镜头一般也被称作变形行头,它是目前影院最长使用的画面比例。另一种也是比较常用的1.85:1,接近16:9,也被成为遮幅画面。而像其他一些画面比例,例如1.33:1、1.66:1、2.2:1目前已经基本淘汰。 四、声音还原部分 这一部分作用是读取胶片上的声音部分,它是有一个杜比双红光解码头组成的,两道红光一道可以读取胶片上的数字声音信号,另一道读取模拟型号,当数字解码头无法读取到信号的时候,模拟头就会开始工作。而目前大多数电影胶片上都同时有数字模拟两种信号存在。 五、电源部分(整流器) 这部分其实很简单,因为给放映机供电需要直流电,我们普通的交流电是无法使用的,它起到了一个转换的作用。

用PS制作电影胶卷

【ps教程】ps制作电影胶片边框效果 1、CTRL+N 新建一个图层:100*80(不用太大),用矩形选框选中,点击“选择”——“修改”——“平滑”,指数为5——按确定。然后右键填充黑色(效果如下图) 2、点击“编辑”——定义画笔预设,在跳出的对话框中给这个画笔取名!

3、再新建一个图层,大小1000*600。好了以后点击图中红色圆圈部分,就可以看到出现一个透明的新图层,在新图层上用矩形选框拉一个长条方块,填充黑色。

4、点击画笔工具,然后按F5,出现下图。选择“画笔笔尖外形”——点击刚刚做的那个“方块”画笔,间距设置成200%(下面友预览图,大家可以自己调整)。 5、好了,开始画了,画笔的颜色改为白色哦(或者前景色选择白色即可)! 先画上面一条,画的时候按住shift键,然后从左往右一拉就OK了,到底放掉shift键,效果如下图!

6、接着画下面,为了对齐,我们在“视图”中选择“新参考线”,距离2厘米左右,出现下图中的绿色参考线,点击移动工具,让它紧靠第一个小方块的右边。 7、画笔假如紧靠参考线就会出现红色,如下图:

8、感觉对齐后,同样的按住shift鼠标画笔从左往右一拉,OK!上下全部完成! 9、接着画中间一块,点击画笔,按F5,和刚刚一样,选择“画笔笔尖外形”,间距改为150左右,记得调整画笔的大小哦然后在中间,按住shift从左往右拉一条,效果如下图!

10、关闭图层中背景层的眼睛,选择下土中“魔术橡皮擦工具”点去白色部分胶卷的白色部分。 11、这样就等于做好了一个菲林了,你可以随意搬到任何漂亮的背景图中。

16MM和35MM电影胶片的来历

16MM和35MM电影胶片的来历 现在世界电影工业中使用的35mm电影摄影机的主要生产厂家有美国的潘纳维申(Panavision)公司,德国的阿莱(ARRI)集团和法国的阿通(AATON)公司。这三家公司中,阿通公司的35mm摄影机35III 型多用于纪录片拍摄,如前两天在北京上映的法国影片《迁徙的鸟》就是用其拍摄的。美国影片大多使用潘纳维申摄影机,其系列中最新,最高级的型号为千禧型。潘纳维申摄影机使用其公司自己设计组装的潘纳镜头,其质量极为出色。特别是变型宽银幕镜头,质量极佳。德国阿莱集团现今生产的摄影机中,最新最先进的型号是ARRICAM ST 型。阿莱集团自己不生产镜头,但与蔡司公司合作生产PL卡口的UP 系列镜头,成像质量极为出色。另外蔡司公司还生产一套可用于阿莱摄影机的最大光孔为F1.2(T1.3)的高速镜头。除此以外英国的柯克公司生产一套可与UP系列镜头相媲美的S4i系列镜头。而拍电影使用的胶片则大多都是美国柯达伊斯曼公司的电影胶片,感光度从ISO50-800的都有。35mm电影使用的胶片规格和照相用135胶片是一样的。确切的说是当年,莱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就是直接借用的35mm电影胶片。但是现在的35mm电影胶片虽然从规格和基本结构上和照相用135底片是一样的外,在处理工艺和具体的性能指标上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摄影机常规每秒是24格,也就是说快门速度是1/48秒,别的就和照相机的相同,可以通过光圈及胶片的感光度来调节暴光组合,光强就缩小光圈或选用低感的胶片,或加灰片挡光及调节快门叶子板的

开口角度,光弱则反之。灯光是电影摄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是技术指标上的,首先必须得达到基本的暴光量(目前最大的单只电影灯具功率可达到2万4千瓦,简称24K);其次也就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灯光的造型功能,摄影师在灯光师的配合下用灯具模仿和制造出各种光效,用光也是摄影师风格和功力的最直接表现。 由IMAX公司发明并不断加以完善的IMAX电影系统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影像系统,该系统集电影技术之大成,拥有最大的银幕、最清晰的图像、最高的精密度、功率最强的放映设备以及最高级的六声道多喇叭音响系统。IMAX的矩形银幕可高达七八层楼,球形银幕的直径可长达三十米,让逼真的图像呼之欲出,巨大的震撼力惊天动地。观看影片的观众们尤如身临其境,与电影场景浑然一体,能够获得与其他各类电影截然不同的,全身心的感受。 IMAX格式 传统的电影胶片是35MM格式的,而IMAX每FREAM的面积是35MM的10倍,也就是IMAX电影可以多提供比传统电影多 10倍的信息给观众,当影片放映时,另人惊艳的画面和完美的声音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会使你有身在其中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在观看电影。 英国电影协会IMAX伦敦电影院使用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胶片格式,面积分别是是16MM的20倍,35MM的10倍以及70MM的3倍。 IMAX 投影机 IMAX投影机是世界上最高级,精细的投影系统。电影摄制者在IMAX的初始发展阶段,是通过多组照相机和投影完成身在其中的视

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电影自诞生日起就以它独特的方式融会艺术和技术伊斯曼及爱迪生今天的电影放映业是以35mm的胶片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为核心运转的,这是现代史上寿命最长的技术标准,超过了100年。这一切始于1891年,是从William Kennedy Lauren Dickson向乔治伊斯曼订购35mm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托马斯爱迪生原始的Kinetograph 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当时是在纽约的Koster、Bial用Vitascope放映机放映的一系列几分钟长的短片。在一开始,电影放映是一种危险的生意。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limelight)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每星期6500万美国人走进超过15,000家电影院——当时最时髦且豪华的场所。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 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王》

敲响了默片的丧钟。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 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逼真的色彩自1896年开始,许多简单但是富创造性的彩色处理都应用过,但在1915年,卡尔摩(Herbert T. Kalmus)博士建立了特艺色(Technicolor)公司,提供了独特的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层颜色来模拟全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The Toll of the Sea》,获得了250,000美元的收入——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特艺色既而开发了“三色染印法”,需要用特殊的摄影机分别在三卷影片上同步拍摄图像——分别记录蓝、红、绿色——之后再结合到一卷胶片上以得到更自然的颜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沃尔特?迪斯尼1932年的动画片《Flowers and Trees》.这是该公司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第一次应用于故事片中是1935年发行的《Becky Sharp》,从而树立了特艺色公司在好莱坞首席彩色洗印作品供应商的地位。从1935到1936年,该公司发行的胶片从2200万到

胶片电影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胶片电影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A A & B Cutting: A method of assembling original material in two separate rolls, allowing optical effects to be made by double printing (A and B Printing). A 和 B 剪接法∶ 一种将拍摄后的底片装到两种分离的卷轴上的方法,通过用双印片( A 和 B 印片)得到光学效果。 A Wind: When you hold a roll of 16 mm or other single-perf film so that the film leaves the roll from the top and toward the right, the perforations will be along the edge toward the observer . A 卷(绕)片 : 当您手持一盘 16mm 或者其他单齿孔的胶片,使胶片前端向右时,齿孔会在朝 向观察者的一边 Abrasion Marks: Scratches on film caused by dirt, improper handling, grit, emulsion pile-ups, and certain types of film damage (e.g., torn perforations). 刮痕:由污物、不正确的处理、砂砾、乳剂堆积和特定类型的胶片损伤导致的胶片刮伤(例 如:齿孔磨损)。 Academy Aperture: In projection the aperture cutout that was specified b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that provides for a screen-image aspect ratio of approximately 1.37:1; also called,sound aperture.? 学会标准片格(标准银幕片窗):在放映过程中,按照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的标准,该 学会为银幕影像提供大约 1.37:1 的比例,也叫做“有声片窗“。 Acetate-Base Film: Any film with a support that contains cellulose triacetate; safety film. 醋酸纤维片基∶ 任何具有片基的胶片其片基由三醋酸纤维素酯组成;安全胶片。 Additive Color: Color mixture by adding light from any of the three primaries: red, green, and blue. 加色∶由三原色光:红、绿、蓝混合所形成的色彩。 Additive Lamphouse: A printer lamphouse consisting of three light sources; one for each color record. 加色法灯箱:由三个光源组成的印片机上的光源。一个光源对应一个彩色记录。 Anamorphic: An optical system having different magnification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of the image. Basically, special camera lenses squeeze the image horizontally at the time of exposure. This 2-to-1 squeeze uses as much of the negative available and still allows room for an optical sound track on the release print. The print is un-squeezed by the projector lens which gives the characteristic wide screen (2.35:1) aspect ratio.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2007-07-31 16:20:42) 标签:?? *电影发展历程 一,电影发明阶段 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 二,电影普及阶段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

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 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 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 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 三,电影研究与评奖 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 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 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 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