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法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法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法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法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法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麻醉科邵晓刚

一、申请项目国内外、省市区其他医院的开展现状(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目前,国内常采用的腰硬联合( CSEA)穿刺技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硬膜外斜面穿刺针(刀尖式,22G)引导下应用腰硬联合穿刺针(笔尖式,25G)穿刺的针内进针技术,另一种方法是用25G 穿刺针直接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即微创腰麻技术( MSA) 。25G穿刺针是腰硬联合穿刺包内重要套件,传统上都是在硬膜外针引导下进行,另外从原穿刺点置入导管可减少再次穿刺造成的损伤、可以随手术时间延长或麻醉效果不满意从硬膜外导管追加药物,但是术后腰背部和头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CSEA麻醉后腰背痛原因多为穿刺机械损伤韧带、骨膜及肌腱等引起局部充血、组织刺激、反射性肌痉挛、穿刺针大小及反复多次穿刺有关;CSEA麻醉后头痛大多由于脑脊液外漏引起,腰麻后头痛主要是低压性头痛,其发生原因是腰椎穿刺时刺破了硬脊膜和蛛网膜,由于硬脊膜血供较差,穿刺孔不易愈合,故脑脊液不断从穿刺孔漏入硬膜外腔,致颅内压下降,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有研究表明所用腰麻针越细,麻醉后发生头痛的机率就越小[1]。传统的腰麻针较粗,同时因为针尖呈斜面,易损伤硬脊膜引起脑脊液外漏而导致头痛。采用25G腰麻穿刺针,直径大大减小且针尖呈笔形,不易损伤硬脊膜,所以脑脊液外漏极少发生,头痛的发生率也就相应减少[2,3],因此,使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法创伤小,能有效减少术后腰背部和头部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样,使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法与传统腰硬联合穿刺法比较,穿刺操作时间有显著差异,25G细腰麻针直接穿刺较腰硬联合法穿刺操作时间明显较少[2,4]。

因此,此项穿刺技术的开展相比传统穿刺技术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我院推广使用。

二、该项目的适应症以及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

适应症:剖宫产手术,部分下腹部、下肢、盆腔手术。

目的:探讨直接将25G腰麻针用于腰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

意义:使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对患者组织损伤明显减少,能避免硬膜外针穿破硬脊膜而造成的脑脊液漏,可以大大减少术后腰背部和头痛等并发症。

三、开展该项目的技术路线、技术难点、实施方案

技术难点:单独应用25G腰麻穿刺针进行穿刺,由于针身极细,相对较软,不容易保持穿刺方向,给穿刺造成一定困难,需要一定经验的医生操作和对其他医生进行培训。

实施方案:

四、开展该项目的工作基础(人员培训、设备、药品、医疗用房等)及需要医院支持的情况

目前,我科每年麻醉手术量达15000余例,腰硬联合麻醉占40%左右,手术类型多样。2011年底,我们就已经选择了部分下腹部手术使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手术后没有发生一例的不良反应和相关并发症。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对部分麻醉医生进行培训,设备、药品及手术间条件已完善,具备操作条件。

五、预测开展新项目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详述具体应急预防处理措施:

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

穿刺过程中,由于25G腰麻穿刺针本身没有刻度,有可能导致穿刺过深,损伤马尾神经。针身较细较软,容易偏离,有可能损伤锥体旁血管或神经根。

处理措施:

术前签署好麻醉知情同意书,与患者及家属交待好麻醉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因此,需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或指导下进行操作,术中视病情需要给予一定量的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术后病房随访及电话追踪随访,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情况

六、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每年可实施例数预测)

今年,我们医院年手术量将可能突破15000台,椎管内麻醉占40%左右,手术类型多样。由于该麻醉方法不能常规往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物,因此该麻醉方法只适用于剖宫产手术、较短时间的下腹部或盆腔手术(2h以内)和较长时间的下肢手术(3~4h)。使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创伤明显减少,能有效减少操作中患者的不适和术后腰背部和头部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容易接受。

预计我院每年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达6000余例,其中剖宫产手术,下肢手术,手术时间较短腹部手术达3000例以上,预计全年能实施2000例左右。由于术后并发症的减少,患者更容易接受和宣传,可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麻醉科刘晓磊

一、申请项目国内外、省市区其他医院的开展现状(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深静脉穿刺置管已广泛应用于输液、深静脉营养、深静脉给药、中心静脉测压、放置右心导管或起博导管及急诊输液透析等⑴。在穿刺过程中,误穿到颈内静脉周围组织,常常会出现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⑵.国内外早已研究发现在超声辅助下行深静脉置管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⑶,并可以应用于临床。现在此技术已经应用于广东省人民医院、佛山第一人民医院、内蒙古第一人民医院等大医院,均受到相关科室的一致好评。

二、该项目的适应症以及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

传统的中心静脉插管方法依靠解剖标志来预测静脉的位置, 但标志和静脉位置之间的关系存在变异。文献报道使用标志法导致的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高达35%和20%,超声引导定位穿刺能解决上述临床困难, 是一种非常有价值而且有必要开展的创新技术与手段。

近年来大且复杂的麻醉手术数量不断增多, 为了满足手术要求和保证围麻醉手术期病人的安全, 常需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来监测中心静脉压和输血输液。当遇到解剖异常﹑肥胖﹑颈短﹑有过穿刺并发症的病人或在困难体位下穿刺时, 往往使解剖标志定位法行中心静脉穿刺十分困难, 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 影响病人的术后康复和加重经济负担, 严重的甚至是发生死亡。利用超声引导技术穿刺中心静脉在近乎直视下操作, 它改变以往盲探盲穿的方式, 在其引导下的中心静脉插管可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气胸﹑神经损伤﹑误穿动脉等并发症,保证了医疗安全。

三、开展该项目的技术路线、技术难点、实施方案

以颈内深静脉穿刺为例: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偏向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先用超声探头在右侧颈部扫查明确颈内静脉位置,确定最佳穿刺点后常规消毒,用包裹消毒护套的探头扫查,在超声显像明确颈内静脉后,利多卡因局麻(清醒患者),用穿刺针在甲状软骨水平进针,进针方向为紧贴探头中央,取角度30~45度,努力使穿刺针在中心束平面内。当在声像图上可清晰显示穿刺针进入颈内静脉, 注射器回抽暗红色血顺畅则证实穿刺成功, 接着常规留置导管,并以肝素盐水封管待用,导管与皮肤用丝线缝合固定。利用超声引导技术穿刺中心静脉在近乎直视下操作,因此操作起来方便、易行、成功率高的的特点。

四、开展该项目的工作基础(人员培训、设备、药品、医疗用房等)及需要医院支持的情况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的科研技术力量雄厚,本项目各参与者要求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能力,需要熟悉B超仪器的应用,至少要求能够辨认需要穿刺的目标静脉,其余设备同盲探法一致,有穿刺经验的麻醉医生以及深静脉穿刺包等。

需要支持:我科现有一台B超仪器,因此使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五、预测开展新项目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详述具体应急预防处理措施:

B 超定位穿刺在临床麻醉的应用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该操作技术,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 B 超定位穿刺置管时应使病人位于充分暴露需要穿刺的深静脉体位, 这样使静脉充盈, 有利于超声成像定位和穿刺置管。其次, 为了使超声影像更清晰, B 超的探头要均匀涂抹耦合剂, 尽量确保穿刺点周围的皮肤与B超探头的耦合表面之间没有空气。

超声图像清晰,易于辨认,不需专门培训即可分辨动脉与静脉,医生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因此应用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穿刺技术几乎无其它相关并发症。超声引导能安全,迅速完成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其设备要求不高,技术难度不大,值得在临床推广。

六、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每年可实施例数预测)

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穿刺插管比传统上体表定位的方法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所用的时间明显缩短,明视下操作,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所致的并发症明显减少。特别推荐用于静脉穿刺困难或易于产生穿刺并发症的病人。因此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可以应用于所有有深静脉穿刺的适应症的患者,此技术可以很好的提高麻醉质量,保证安全,提升科室技术水平,提高麻醉教学水平,扩大医院的知名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骶麻在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麻醉科吕文慧

一、申请项目国内外、省市区其他医院的开展现状(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小儿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在我院一般是采取静脉全麻的麻醉方式,这种麻醉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静脉麻醉药物的使用也增加,从而增加了患儿呼吸抑制、分泌物增多、苏醒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小儿骶裂孔体表标志明显,便于穿刺。小儿骶管腔容积很小,仅1~5ml,从骶管腔给药,麻醉药可向胸部硬膜外腔扩散。婴幼儿按常用剂量用药,麻醉可达第4~6胸脊神经平面,故新生儿及婴儿经骶管阻滞可行上腹部手术。调查表明:骶丛阻滞成功率96%;婴幼儿骶丛阻滞的上界不难达到T4水平.但在7岁以上小儿,由于骶裂孔缝隙变得狭小,阻滞失败率达14.5%。因此骶丛镇痛应用于小儿比成人广。单纯静脉全麻术中血压升高,尤其是心率较基础值增快明显。单纯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对大脑皮质的投射系统,而不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从而使交感2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为保持术中无痛及抑制肾上腺2髓质系统兴奋,势必加大麻醉药物用量,易引起中枢和呼吸功能紊乱,术毕清醒延迟;骶管麻醉能有效阻滞痛觉传导,减少静脉全麻药用量,不易引起术中中枢和呼吸功能紊乱;且由于阻断了神经传导通路,抑制了应激反应,减弱了体内激素,儿茶酚胺和IL26的浓度上升,有利于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骶麻使用的长效局麻药不但镇痛效果好,还大大减少了静脉药的使用,并且有术后镇痛

的效果,苏醒时间缩短,患儿苏醒后因疼痛引起的烦躁降低,便于病房的护理。这种麻醉方式已经在全国各大儿童医院及综合医院所采纳。并且即使气管插管全麻的婴幼儿下腹部手术也可以复合骶麻,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患儿手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苏醒迅速,烦躁发生率降低,安全性大大提高。

二、该项目的适应症以及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

适应证:自1933年首先报告小儿骶麻以来,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主要适用于6岁以内的患儿下腹部、会阴和下肢手术及新生儿的腹部手术。主要包括腹股沟疝修补术,睾丸固定术,下肢手术。其中应用最多的为泌尿外科手术。

此法的优点有:(1)操作简单,(2)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生命征稳定,(3)可抑制手术所致的代谢内分泌等应激反应,(4)不需肌松药,(5)术后兴奋少,能镇痛,呕吐少,故值得推荐小儿骶管裂孔大,局部解剖标志清楚,骶尾韧带突破感明显,麻醉医生实施操作难度不大,且小儿脊柱生理弯曲度小,胸腰部硬膜外组织疏松,从骶管给药,容易取得广泛的麻醉阻滞范围,能满足小儿中下腹部手术,甚至上腹部手术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小儿中下腹、会阴部手术采用静脉全麻复合骶麻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短,有利于围术期病儿管理,麻醉费用有所增加,但与单纯静脉全麻相比,住院总费用无明显差异,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基层医院开展此方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三、开展该项目的技术路线、技术难点、实施方案

1、病情调查: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等,备好近期胸片,心电图,凝血功能等基本检查项目。

2、物品及器械的准备:硬膜外包,吸引器、氧气(至少二路供氧) 、吸氧面罩、麻醉机、口咽通气管、多功能监护仪、常用的急救药品,保证各项器械均处于完好状态。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前常规予以氯胺酮2mg/kg静注,入室后吸氧,安置心电监护仪,监测BP、HR、SPO2、ECG等参数。开放上肢静脉通道输入林格氏液。静脉给异丙酚2mg/ kg 后,摆左侧卧位定位并进行骶麻的操作,操作完毕平卧位开始行手术。

3、观察: SPO2、SBP、DBP、HR、术后苏醒时间、躁动情况等参数,将所得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四、开展该项目的工作基础(人员培训、设备、药品、医疗用房等)及需要医院支持的情况

开展该项目的工作基础我院基本成熟,此操作定位简单,操作易掌握。麻醉科已经有多人掌握该项技术。科内石世坚及吕文慧医生曾在广州市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可以熟练掌握该技术并可向其他麻醉医生传授。

五、预测开展新项目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详述具体应急预防处理措施:

1、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表现为注药后迅速出现(一般5分钟内)意识不清、双瞳孔扩大固定、呼吸停止、肌无力、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治疗(1)建立人工气道和人工通气;(2)静脉输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3)如发生心跳骤停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4)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直至神经阻滞症状消失。

2、局麻药中毒:药物浓度过高或进入血管引起。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抽搐,意识消失。

3、低血压,不须特别处理

4、阻滞不完善或失败

六、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每年可实施例数预测)

从麻醉方法、麻醉药物及耗材费用,麻醉总费用及总住院费用等方面考察,静脉全麻复合骶麻组中麻醉方法及麻醉总费用较单纯全麻组高。

静脉全麻200元,骶麻450元,骶麻复合静脉全麻收费450+100=550元(静脉全麻收半价)。

我院小儿外科打大概每年600例左右可以实施这类麻醉方式。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

的临床应用

麻醉科刘永峰

一、申请项目国内外、省市区其他医院的开展现状(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神经刺激仪是一种较新的设备,通过对放置在皮肤的电极输出脉冲电流引发相关神经支配的肌肉颤搐来寻找神经的准确定位点,以减少穿刺的次数,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这一技术与传统神经轴索阻滞麻醉方法相比具有对患者循环干扰较小、操作简便、术后镇痛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1]。

神经刺激仪辅助下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对解剖变异,意识不清、不合作,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等全麻或硬膜麻醉禁忌证的患者,实施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不仅可以提高操作定位的准确性,避免神经损伤,保证阻滞麻醉的安全性,而且为了延长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时间,同时术中辅助适度镇静药物,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无痛舒适的完成手术[2]。

高龄患者通常伴有心、肺、脑等疾病,麻醉风险相对较高。在行下肢手术时选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效果确切,患者可以较早活动,避免血栓形成,已经在国内外许多医院广泛采用。

二、该项目的适应症以及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

高龄患者通常伴有心、肺、脑等疾病,行下肢手术的麻醉方式可选择全麻或椎管内麻醉。这2种麻醉方法均有患者心肌缺血、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外周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较传统的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具有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对胃肠道功能无影响,没有脊麻后头痛及术后恶心呕吐,不需术后禁食、导尿等优点,适宜高龄患者行下肢手术的麻醉选择。

三、开展该项目的技术路线、技术难点、实施方案

1. 1一般资料初选58例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91岁随机分为两组。

1. 2麻醉方法患者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 1 g,阿托品0. 5 mg,入室后常规行BP、

HR、ECG及SpO2监测,面罩吸氧(3~4 L/min),开放外周静脉,给予乳酸林格氏液[4~5ml/(kg·h)]。麻醉前5min静脉给予芬太尼50μg,咪达唑仑2~4 mg。NER组:局麻药物选用0. 75%罗哌卡因20~30 ml与1%利多卡因10~15ml。患者取侧卧位,患肢侧在

上,屈髋屈膝。穿刺点定位方法如下: (1)腰肌间隙阻滞:①过各腰椎棘突作一直线(后正中线),

②过髂嵴最高点作上述直线的垂线,③自两直线交点向阻滞侧旁开4 cm~5 cm即为穿刺点。

(2)坐骨神经阻滞法:此时患肢可稍伸展,①作一直线连接患侧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

②过上述直线中点向内侧作一垂直线,沿此线5 cm处即为穿刺点。确定穿刺点后,采用神经刺激定位仪和100 mm穿刺针行神经阻滞,起始刺激强度为1 mA,频率2 Hz,出现股四头肌及腓肠肌收缩时,减小刺激强度同时调整穿刺针位置,当电流减小至0. 3~0. 5 mA时,仍有肌群抽搐,回抽无血即可注药。注药1 ml后肌肉颤搐即消失,调大刺激强度至1 mA,无肌肉收缩可继续注药。据手术部位两注药点分别给予利多卡因5~8 ml及罗哌卡因12~18 ml。EA组:选择L1~2或L2~3按常规行硬膜外穿刺,局麻药采用1. 33%利多卡因及0. 75%罗哌卡因。穿刺成功后硬膜外注入利多卡因2 m,l观察3min无不适分次给予利多卡因3~5 ml及罗哌卡因10~15 m,l 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

1. 3术中管理及监侧指标常规观测BP、MAP、HR及SpO2值。在手术过程中,若患者MAP较术前下降20%时,静脉注射麻黄碱10~15mg,必要时重复注射,至BP回升基础值水平。在完成穿刺并注药后的5、10、15、20、30 min进行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评分[5]。感觉阻滞评分: 0分-感觉尖锐; 1分-感觉减退或模糊; 2分-无感觉。同时评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运动阻滞评分: 0分-无阻滞; 1分-轻度阻滞(可以对抗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2分-阻滞完全。感觉或运动评分为2分认为麻醉药物起效、阻滞完善。手术开始时,若患者感觉评分<2分,则静脉给予芬太尼50μg或咪达唑仑1~2 mg。若仍诉有感觉或疼痛,则认为麻醉失败,改用其它麻醉方法。记录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及有无止血带痛。观察并记录有无类硬膜外样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5、24及48 h回访,观察感觉(痛觉)及运动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尿潴留、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1.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 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四、开展该项目的工作基础(人员培训、设备、药品、医疗用房等)及需要医院支持的情况

1、我院骨科实力强大,下肢手术有高龄化趋势,高龄患者手术日益增多。

2、麻醉科整体人员架构合理,有处理复杂情况的经验和能力。

3、新购进2台贝朗牌神经刺激仪。

4、刺激仪套件为一次性耗材,缺乏收费标准。

五、预测开展新项目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详述具体应急预防处理措施:

1、麻醉阻滞不全:可辅助麻醉性镇痛药或者用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继续手术。

2、术中呼吸循环危象:按照相应的规程进行抢救。

六、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每年可实施例数预测)

初步预期行60例患者。按广东省医疗收费标准,收费为600元/例。提升科室整体水平,提高医院知名度。

连续腰麻(CAS)在下肢、下腹部及会阴部的手术麻醉的应用

麻醉科张艳静

一、申请项目国内外、省市区其他医院的开展现状(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1996年一种新型的针外导管(Spinocath)应用于CSA,它的导管有22G和24G 2种,长约72cm,内含27G或29G的穿刺针芯,针尾与一细长的金属丝用激光焊接,金属丝较导管长2~3cm,通过刺入硬膜外腔的改良Tuohy针的内腔,Spinocath导管可以刺入蛛网膜下腔,拔掉针芯留置导管2~4cm于蛛网膜下腔。因为是内含针芯设计,硬膜的针孔完全被导管封闭,减少脑脊液的回漏。近几年来Spinocath导管已逐渐应用于临床麻醉中。

连续腰麻( continuous sp inal anesthesia, CSA)是采用Spinocath导管针在蛛网膜下腔留置导管,通过间断注入小剂量局麻药从而产生麻醉效果。它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麻醉用药少、术后头痛少、循环呼吸抑制轻微、麻醉时间可充分延长等诸多优点[2,3,7]。CSA 可起到麻醉效果好,肌松满意,无限时的满足长时间手术需要,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少,麻醉平面容易控制等优点[1,4,6]。所以连续腰麻(CSA)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临床应用空间,特别适用于下腹部长时间手术的麻醉,是种理想的麻醉方法,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可广泛临床推广应用 [2,3,4,8]。

二、该项目的适应症以及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

CSA适应症:主要应用于下肢,下腹部及会阴部的手术麻醉(1、老年及高危病人的手术麻醉 2、妇产科手术麻醉 3、急诊手术 4、术后镇痛 5、无痛分娩等)CAS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

CAS临床意义:

CSA的优点:1.起效快,镇痛完善,肌松良好。2、小剂量分次给药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用药量少。3、循环,呼吸抑制轻微。4、麻醉时间可充分延长。5、应用短效局麻药,术后恢复快。6、可以在手术体位给药,增加了麻醉的灵活性。7、可用于术后镇痛和慢性疼痛的治疗。

CSA的优势:

1)与CSEA相比,CSA术前即能确定导管的位置,起效更快,更可靠的阻滞,肌松效果好,麻醉药减少10-15倍,降低了全身毒性反应的危险,避免了全脊麻,局麻药入血,中毒等风险。恢复期更短。

2)与单次脊麻相比,持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具有腰麻效果易于控制和扩展起效迅速,

镇痛完善肌松佳,能更好的控制麻醉平面,呼吸循环抑制的风险小,麻醉药可在手术体位时给予,用药灵活,持续时间长,病人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等优点。

三、开展该项目的技术路线、技术难点、实施方案

技术难点:CAS技术与腰硬联合麻醉操作相似,因此技术操作方面困难相对较小。

实施方案:

四、开展该项目的工作基础(人员培训、设备、药品、医疗用房等)及需要医院支持的情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的科研技术力量雄厚,本项目各参与者要求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及能力,因为此项目操作需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及技术要求,耐乐品(罗哌卡因)及Spinocath连续腰麻导管套件是完成本项目的必备用品。

需要支持:现阶段我科虽然引进几个Spinocath连续腰麻导管套件,但还没有全面应用

于临床,因此为得到该项目的发展需要更多临床实践。

五、预测开展新项目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详述具体应急预防处理措施:

马尾综合症(Cauda equina syndrome,CES)是由马尾神经根的毒性损伤引起的,常以下背部疼痛、鞍部感觉障碍、下肢无力、肠和/或膀胱功能障碍等症状为特征,减少尾向置管、避用高浓度局麻药、适当加快注药速度,以及往返注药法,使局麻药与脑脊液充分混匀,可减少马尾综合症的发生率。

六、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每年可实施例数预测)

我们医院年手术量将突破15000台,椎管内麻醉占40%左右,预计我院每年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达6000余例,其中下肢手术、下腹部手术及会阴部手术可达3000例以上。由于连续腰麻技术可以提高麻醉质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更容易接受和宣传,同时可以提升科室技术水平,扩大医院的知名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Narcotrend 在TCI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麻醉科何忠承

一、申请项目国内外、省市区其他医院的开展现状(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Narcotrend (N T) 是一种新型麻醉深度监测仪,它以原始脑电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将脑电图分为A (清醒) 到F(最深程度麻醉) 6 级及14个亚级;同时使用0~100 无量纲指数(100 代表清醒,0 代表最深程度麻醉)。

TCI是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输注速率,从而达到所需要的麻醉、镇静和镇痛深度的技术.TCI应用的优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水平更易控制、从麻醉复苏更迅速、减少麻醉医师的工作负荷。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和TCI全身麻醉是现在较流行的技术方法,由于对设备的要求较高,现在只在少数的大医院可以使用。而且用Narcotrend监测TCI全身麻醉的全过程(包括术后苏醒)只有极少数的大医院有报导。

二、该项目的适应症以及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

该项目适用于大部分全身麻醉手术。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是全身麻醉手术中监测麻醉深度不仅有助于降低药物过量使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能够有效消除术中知晓事件,合理使用麻醉药物,缩短患者在麻醉苏醒及重症监测室的滞留时间,提高麻醉及镇静质量。

N T 麻醉深度监测仪是新近研制出的脑电监测仪器,通过对原始脑电信号的计算获得N TS 和N TI 两个指标,从A 级到F 级表示觉醒到深度麻醉、脑电爆发抑制期间脑电信号的连续性变化,B级、C 级表示镇静、催眠,D 级、E 级表示麻醉。和以往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BIS 和AEP) 比较,N T 具有以下优点: (1) 数据分级完善,N T 将意识由清醒到最深程度麻醉共分为6 级和14 个亚级,并同时给予相应的数值。( 2 ) 数值较BIS和AEP波动性小TCI应用的优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水平更易控制、从麻醉复苏更迅速、减少麻醉医师的工作负荷。两者的联合应用使我们的麻醉做得更安全、有效。

三、开展该项目的技术路线、技术难点、实施方案

方案、技术路线:1. 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以多功能监测仪监测ECG、SpO2 、NIBP等常规监测及用酒精清洁前额皮肤,放置3 个N T 专用电极连接N T 麻醉深度监测仪,确保皮肤电阻低于6 kΩ。2.应用TCI予丙泊酚4-6ug/ml麻醉达足够镇静,再予芬太尼2μg/ kg、维库溴铵0.1mg/ kg 静脉诱导后,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术中应用TCI丙泊酚2-4ug/ml,瑞芬太尼2-3ng/ml来维持麻醉,根据手术需要术中间断给予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手术结束前10min停用丙泊酚。3.手术结束后患者入麻醉苏醒室( PACU) ,继续监测ECG、SpO2 、NIBP和麻醉深度监测。4.术中根据生命体征监测和麻醉深度监测,调整麻醉药的用量和对症处理。术后根据麻醉深度监测和病人的情况,指导病人的清醒程度和拔管指征等。

技术难点:术后麻醉复苏时Narcotrend的麻醉深度监测易受镇痛强度和肌松药的影响,需要一定的麻醉经验。

四、开展该项目的工作基础(人员培训、设备、药品、医疗用房等)及需要医院支持的情况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的科研技术力量雄厚,本项目各参与者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及能力,他们获得了多项科学研究技术成果并曾获奖,其中有市级和省级科学技术项目。我院每年全麻手术几千例,我科有4台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拥有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

五、预测开展新项目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详述具体应急预防处理措施:

1.可能出现机器故障,按时检测及时处理维修

2. 机器易受外界的干扰,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六、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每年可实施例数预测)

我院每年全麻手术几千例,大部分全麻手术都可以应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和TCI 技术。增加医院的经济收入,能够有效消除术中知晓事件,合理使用麻醉药物,缩短患者在麻醉苏醒及重症监测室的滞留时间,提高麻醉及镇静质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