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子正义

孟子正义

《孟子正义》读书笔记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做的疏,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为注解《孟子》的集大成之作。尤其在训话方面,更是大大超越了前人,在某种程度上,足以代表清代注解经书的最高水平。读《孟子正义》与我而言并不轻松,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借鉴了不少工具书以及网络的帮助。
焦循《孟子正义》在继承传统训诂方法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正义”这种注疏体的需要,不仅考求了词义,而且辨明了注解的是与非,同时又运用了一些切合经书注解“随文释义”特点的训诂方法,可谓手法复杂多样,在此我想着重对于其中“因声求义”这一训诂方法进行一些分析。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在《孟子正义》中,因声求义的例子随处可见,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揭明通假;一是同源通用。
揭明通假
揭明通假,即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告子章句上》[ 注 ] 钧,同也。 [ 疏 ]僖公五年《左传》“均服振振”,贾注、服注皆云:“均,同也。”《说文》金部云:“钧,三十斤也。”土部云:“均,平遍也。”同为平遍之义,钧为均之通借字,故训同也。
2.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梁惠王章句下》 [ 疏 ]由与犹通用。阮氏元《校勘记》:“石经、宋本、岳本、咸淳衢州本、孔本、《考文》古本由作‘犹’。”
3.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与禽兽又何难焉?)《孟子·离娄下》【注】妄人,妄作之人。无知者与与禽兽何择异也。无异于禽兽,又何足难也。【疏】《礼记·儒行篇》云“今众人之命儒也妄”,注云:“妄之言无也。”虞翻解《易·无妄》云:“妄安,亡也。”亡即无也。
4.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孟子·梁惠王下》【注】如使忽然不精心意,如不得己而取备官,则将使尊卑亲疏相逾,岂可不重慎之。【疏】精,犹静也。静其心意,乃能详审。……已,止也。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

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因此,焦循对于通假十分重视。在以上四例指出“钧”通“均”,解释为“同样”;“由”通“犹”,解释为“如同”;“妄”通“无”,即是“没有”之意;“精”通“静”,即“使……安静”。
同源通用
凡同源字,因其意义相近或相承,声音又相同或相似,因而时常有互相通用的现象。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尽心上》【注】莫,无也。【疏】莫、无声相近,赵氏以无释莫是也。
四海遏密八音。赵注:密,无声也。《万章章句上》《正义》:《说文》言
部云:“谧,静语也,一日无声也。”《诗·周颂》“夙夜基命肴密”,《礼记·孔子闲居》
引此诗注云:“密,静也。”贾子《新书·礼容篇》引诗作“者谧”。赵氏读密为谧,故云无声也。
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注]颂其诗,诗歌颂之故曰颂。[疏】颂其诗,即诵其诗。
充类至,义之尽也。《孟子,万章下》【注】满其类大过至者,但义尽耳,未为盗也。【疏】义者,宜也。
以上四例是我认为的焦循所运用的同源通用方法。“莫”与“无”,“密”与“谧”,“颂”与“诵”,“义”与“宜”,这些都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相近的同源字。《孟子正义》根据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运用同源字进行注解。
其实除“因声求义”之外,《孟子正义》还运用了如“以形索义”、“故训觅义”等多种训诂方法,而这些方法的理解还需要我更多地去学习和体会。总之,《孟子正义》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除了训诂方法之外,其中的训诂内容、训诂术语甚至是思想精髓都有很高的阅读研究的价值。作为初学古代汉语的大二学生,我还不能很好的理清其条理,领悟其精髓。希望通过更深入的阅读学习,能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