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所有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所有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所有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所有课时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1单元准备课

第1课时《数一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孩子们本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也是在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一年级的数学课对孩子们有很深远的影响,要让孩子们爱数学,要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这几天的课很重要。本课内容十分简单,就是要让孩子们能手口一致地按顺序数数。新课伊始我创造了“学校校园”这个让孩子们感到新鲜好奇的场景来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观察校园中有那些物体,再数一数它们的个数,最后用点子表示个数。

整个课堂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孩子对数数已经非常熟悉,没有用手指点着一个一个数的习惯;在用点子表示物体个数时有个别孩子画的太过于随便,没有形成排列规则、整齐的画图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我着重让孩子们用手指点着数了好几遍,培养孩子认真细致的好品质。对于画图不规则的现象,我也进行了指正,以防今后的作业中出现随意、马虎的现象。

第2课时《比多少》教学反思

我过去教学“比多少”时,总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我拿的图进行比较。在现在的教学中,我意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少?什么比什么多?”在教材里有意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尝试,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和补充,使自己对“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原来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问题:由于年龄较小,自律性不强,在小组讨论时一些学生出现了开小差的现象。对此我没有直接对他们提出批评,而是通过互动提醒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与课堂有关的问题,收到了不错的反响。

第2单元位置

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认识,而对于“前后”的位置关系,这是学生认识比较薄弱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整体观察主题图,然后一边观察一边用“上”或“下”描述图中货车、火车、轮船的相对位置。通过反馈,学生对于“上、下”的位置关系描述比较到位。学生感受到:在物体位置不变时,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不变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主题图进行观察和描述之后,学生又用“上、下”说说讲台上摆放的物品的位置关系,并动手摆学习用品,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第2课时《左右》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左、右”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左右顺序的概念比较淡薄、容易混淆,所以,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左、右手开始,让学生明白一般的人写字、吃饭都用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进而了解并熟悉“左”“右”这两个位置的关系。但是“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先让学生体验“左”“右”,然后感悟“左”“右”,最后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这几个方面。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借助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借助双手初步体验“左”“右”,通过“找身上分左右的好朋友”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左”“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1~5的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地进行反思,首先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情境,增强数学课堂魅力。生动、贴切的情境设计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在本课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通过创设去王奶奶家玩的情境,并配上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顺利开展1~5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做”出数学的精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数学课堂生动化是教材的特点之一。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要使学生不是记数学,而是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活动化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体现出其必要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摆图片、摆图形等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真正体会1~5的基数含义和数序。这符合一年级小朋友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让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

第2课时《比大小》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整节课我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设计和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上课时,我就用猴子玩耍的故事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引导自然、形象,融科学性、趣味性一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还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动手实践活动,发现了比大小的规律,这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材料。

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气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拥有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还在实践中拥有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急于对学生的回答给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是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我只是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交流,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学生在整课堂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不错。但作为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纠正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随波逐流的倾向。

第3课时《1~5认识及比大小: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是对前面两个课时所学的“1~5的认识”和“比大小”的练习巩固。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认、读、写1~5各个数和会用“>”“<”和“=”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欠缺的仅仅是熟练度和准确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巩固1~5各数的认读,加深对三种符号的认识。

本节课一开始,我通过数一数大姐活动,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1~5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各个习题的引导,让学生在做题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巩固了旧知。总之,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成功的练习课,达到了练习巩固的目的,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后面的数学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第4课时《第几》教学反思

自然数有两重含义,用来表示事物多少时,是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是序数。本节课学习的是有关序数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教学中我注意从一下几点进行操作:

一、利用主题图,引入教学主题。

教材主题图能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一上课,我就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主题图,明白

主题图的意思,并适时提问:从图中你能不能知道谁最先买到票,为什么?从而引出序数“第1”。有了“第1”的认识,我进而提出了一些指向性较明的问题,学生迅速认识了“第1”“第2”……

二、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考试我想得第1”“我坐在第1组”,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第几”的意思。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教学,首要是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是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第5课时《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对4和5的组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的组成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通过学前学习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摆小棒对“4和5的组成的合理性”进行感性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上通过“猜数量”等游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学”的乐趣,而体会学习数学大姐乐趣也正是本课堂的另一个教学点。

第6课时《分与合: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练习课,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先通过用小黑板出示两道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再在完成练习四的习题中,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交流、去体会,从而使知识由他们自己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是帮助他们“过

桥”的人,引导他们走最近的路到达目的地。

第7课时《加法(1)》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新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一下的教学环节:

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

2、分小组相互讨论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成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4、总结、归纳、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会到发现数学的乐趣。

第8课时《加法(2)》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是本学期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非常重视本节课的教学。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设计多媒体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

2、根据课时涉及的知识点,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4、总结、归纳、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利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渗透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第9课时《减法(1)》教学反思

这一课主要教学与减法相关的概念,要求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正确熟练的读、写减法算式。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学好减法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充分理解减法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创建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划一划”,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减法的含义即“去掉”。在此基础上,对减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进行教学,使知识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初步接触减法,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5以内的减法,我结合大量图片,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

使学生充分理解减法的算理,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

第10课时《减法(2)》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注重遵循这样一个教学思路:由演示问题到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完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减法的含义,口算5以内数的减法以及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点的安排力求做到由低到高,由点到面,步步深入,以便让学生很容易就学会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从总体来看,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进行。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关注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细心观察画面,口头逻辑表达等,更明显的是重视了学生的发展,为从图示题向应用题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中的养成教育、发展观点。下面我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较为具体的反思。

本课注重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在体会减法的含义这一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创设情境中找信息,并根据找到的有用信息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了课件演示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理解图意。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说出了“5-3=2”,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说算式的含义,找一找“5”“3”“2”在图中分别表示那一部分。这一环节的教学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含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从图中发现信息,获取数学知识;在情境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审视问题,用教学的观点解决问题。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纸鹤写算式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而且在练习过程中,练习形式注意了由个人回答到集体练习,由点到面,层次清晰。我很重视让学生看图说图意,从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思考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训练学生根据知道的信息来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说和问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要防止说套话。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课,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不一样的图意,并列出算式。

第11课时《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减法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也是学生在进入小学后学习的第一个数学重点知识。因此,我特意安排了这样一堂练习课,力图帮助学生整合之前课堂上学过的内容,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安排方面,为了尽可能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我将课堂分为了“基础练习”“巩固练习”“拓展练习”三大块,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从课堂效果来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吃不透”,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还可以吧三部分训练进一步细化,所选练习题还可以更具有典型性。

第12课时《0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1~5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本节课中力求体现: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联系生活使学生要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会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这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他们虽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没有将这些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因而对“0”表示起点知之甚少,所以这是一个难点。基于学生的好奇,以及对生活中的动态、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自己设计教学时,我力求从生活实例中引入,寻找生活中的“0”。

好的方面:

1、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字含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能明白“0”的含义及写法。

不足方面:

1、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想把学生的思维定在自己设想的圈子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限制。

2、在教学活动中,我没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至于有些环节脱离了主题。

第13课时《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0”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说,他们对“0”本来就不陌生,生活中也会接触到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备课中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其次,课上尽可能让学生努力地进行尝试,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每进行一类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后,我都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并启发学生再说出类似的算式,使学生及时将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实际的结论建立起联系,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了能力。

再次,整节课能关注每个学生,尤其在说算理的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受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14课时第3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在对5以内数的认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时,引导学生全面复习5以内数的认识,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住在几号楼几单元几号,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字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从而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之中,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

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并会识别;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分为六个环节进行教学: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三、实践探究,认识特征。四、实践运用,体验特征。五、巩固练习。六、课后小结。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和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各种物体的特点认识。

本节课我认为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运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 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3. 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使用数学的乐趣。

4. 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教学不足之处:

1.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的组织教学不到位,学生不听指挥,随意玩桌上物品。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学生没有听清楚就动手操作。

3.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说图形的特征。

4.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立体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但是还没有大胆展开。

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现行新课标教材中“认识图形(一)”这一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问题,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教师在设计“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利用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我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在学习是过程中,学生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是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5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人物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效注意时间较短,所以我结合课本的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放学后打扫教室”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都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学习”,我虽然没有那样精湛的教学技巧,但我努力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本节课虽然是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来进行,但我力求让教学扎实、有效,并精心设置了多个练习环节。利用探究题目将本来内容较多又缺乏联系的各个部分贯穿起来,使学生在轻轻松松是学习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在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我告诉孩子: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收获。此外,在书写6、7时,我也不忘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这节课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要更恰当准确。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习应考虑得更周到。

三、在基数、序数意义的区别这一环节还有待完善。

第2课时《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1、猜数、分数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能用数学符号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我用让学生解决问题来引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分数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将6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再说一说分法。教师板书分法,让学生更明确6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再教学7的组成便水到渠成了。

2、动脑的乐趣。

在学生已经能够分6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练习7的组成。让学生对6和7的分法进行总结,从而掌握如何快速分6和7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和7的组成。

3、助人的乐趣。

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互相帮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6和7的组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既有趣又有用。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

第3课时《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和7的加减法。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以复习旧知识引入,在两人一组的游戏探究中学习6和7的加减法。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看图列式,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本节课还有一些要改进的地方:

1、对于5+1和1+5的情境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根据一样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算式。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时候教师应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一幅图能够列出两个式子其实就是同一种摆法而已。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图两式”的由来。

2、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为了做好铺垫,应指导学生重点复习6和7的组成,并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看到一组还能联想到另一组。这样有

助于学生在看到2+5=7的时候马上可以想到5+2=7。还可以让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哪些像这样得数是7的“好朋友算式”?

3、对于本节课的计算,绝大部分大姐学生都会。教师应该选择“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是怎么算的”这样的问话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过程,从而学习借助6和7的组成计算加减法的方法,否则学生很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能得出的计算结果上,而不去考虑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在学生表述他用实物来算的过程的时候,应及时引导升华为:因为1和5组成6,所以1+5=6。

第4课时《6和7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练习是新授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在于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上穿插摆一摆、分组比赛等形式,并加以比赛。同时加强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关注并及时帮助其纠错订正。

第5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讲授“解决问题”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启发引导,由扶到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找出有用条件和选择恰当的方法计算。本课还注意了内容的深浅把握,只就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进行指导,主次把握得好,突出了重点,攻克了难点。

第6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在前面教学解决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理解了大括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大括号下面的数量及部分数位置的问号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表示什么,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一样是表示两边物体的数量,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表示已经知道总的有多少个,再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个画面和上一题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来两边都已经知道数量是多少,现在其中的一部分有问号,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物体不知道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明确已经知道总数及其中的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用总数扣掉已经知道的那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7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和解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为此我将两者结合起来安排了这节练习课。在设置课堂教学环节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的意思,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反思总结如下:

1、课堂涉及是练习题还应该精简一些,多选典型题目;

2、在师生互动环节中,课堂秩序有些混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应该在与学生互动时,多引导他们讨论思考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避免开小差的现象。

第8课时《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后,个人感觉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

1.本节课时间不够,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可能是教学内容较多,在新课中就有许多练习,整体上时间比较紧张。

第二,在两个环节上个人认为处理欠妥,导致时间浪费。一是学生收集的信息中有一个关于8和9的小故事,这在备课时是没有考虑到的。我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于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读了一下,也浪费了一些时间,虽然感觉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在时间如此紧张的前提下也只能放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了,感觉此处有点不了了之的味道。另外,在教学8和9的序数意义时,我设计了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时,我怕读题浪费时间,就省略了读题过程。但结果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对这一题完成得并不理想,也许读一读题目,效果会好很多,毕竟这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我对低年级的教学经验不足,总是忽略这个问题,所以今后要引起重视。

2.处理教材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全。8和9的书写环节应该调整到揭题之后,这是其他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建议。我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明显。但自己之前却没有考虑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课本上的顺序是这么安排的,就这么死板地去教,可见自己处理教材时还应该考虑得更周全些。

又比如在理解8、9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时,我是通过数图形一题来完成的但由于没有读题,学生反馈情况不太理想。其他老师建议我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如请从左数第8个学生站起来,请从右数8个学生站起来。这样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从而突破难点。

第9课时《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用五角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以“猜数”游戏引导学生感受分的过程,发现一个数的不同分法蕴含的规律,使他们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在引导他们整理8的分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每次移动一个,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方法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数的分与合,其后在探索9的分与合时让学生独立进行,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但按顺序摆、写时,有个别学生还是很容易出错,还有学生在写数字时候,

存在着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在这方面,应加强学生的练习。

第10课时《8和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用课件出示书上的太阳图,提问:“谁根据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那么,谁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呢?”列式都还比较顺利。接下来是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的含义,我要求学生先看加法,用自己的话把算式是含义表达出来,在看减法,也用自己的话把算式的含义表达出来,最后齐读算式。在说减法算式的含义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得不是很流畅。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图,要求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写出了四道算式,亲身经历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的探索过程,并能将意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及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加强了理解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图四式”的形成过程,对新知的认识比较深刻,这一点比较成功。

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用多的一边减少的一边,在这里应加以强调:不管是“一图两式”还是“一图四式”,列减法算式时,都应从总数中减。

第11课时《8和9的加减法的应用》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解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经不陌生了,基本上能够看懂、说清图意并解决问题。训练时,图中问号所表示的数量看起来是已知的,不用计算就已经直知道了,思维好的学生很快能理解,把它当作是未知的,但大部分学生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在教学这点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部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将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到森林游玩”这一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广泛接触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合理组织教学,将数学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变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创造课,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有意义。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教学中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联系起来,创设有关生活的情境,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12课时《10的认识和组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在一开始,利用故事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不让9这么骄傲,帮一帮伤心的0?很自然地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了两个

数字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数,数与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数数的时候,我创设大量的情境:数人物、数鸽子等,都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学习2~9的知识时,已经对数的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这也培养了初入学的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汇报完答案之后,又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找出各个分解式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第13课时《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致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学习,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学生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学生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学生是这种心理,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得到提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于是我采用了“数学规律情境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成为了交流、讨论、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突破教科书上的利用点子图来呈现的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同时要提醒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开始之前我设计“小组接力赛”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第14课时《10的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练习课的主要内容是填未知加数。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这个教学内容之前,我设计了好几套方案:有观察图的,有动手摆学具的,感觉都不理想,这些方法都只能让学生在出现的数比较小时知道未知数是几。有的学生是数图中的缺少的部分数出来的,有的学生是猜出结果的,因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在前面学习用数学时,我试着教了“总数”“一部分”“另一部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没想到为我今天突破这一难点起了大作用。

我出示例题:1+()=10,让学生说说括号里应填几,大部分学生知道是填9,我想是因为得数接近10,可以“凑”出来。我问:“你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是因为10可以分成1和9,所以填9;有的说1和9组成10,所以填9。我给他们充分的肯定。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哪个数是“总数”?哪个数是“一部分”?要求的数是什么?在学生是描述中,我把1+()=10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放在用大括号和问号表示的图中,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求“另一部分”,所以用10-1=9来算。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知道用数的组成来解决“未知加数是几”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了因为是求“一部分”,所以要用解法算的道理。这样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为今后出现的数比较大而不能“凑”、不能摆学具、想组成又麻烦的这一类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学生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

这节课,我没有用实物图,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进行效果很好。看来低年级的学生也会明白“大道理”,我不能不小瞧他们,孩子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第15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习,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第16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

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习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第17课时第5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学生入学后第二次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路可能没什么规律。因此,组织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收集、归纳、整理为系统复习做准备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来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意义,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让认知冲突成为学习的动力。先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会算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让学生感觉很乱,没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整理10以内加法算式的欲望;再通过小组合作整理,让学生充分经历整理过程;最后,通过交流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加法表。如果学生整理出不同形式的加法表,只要有道理,都是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的。如果时间不够,还可以课后要求:你还能设计出哪些加法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整理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第1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二、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1.充分利用书本资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在教学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在《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节内容中,课本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有许多物品的画面,其中蕴藏了许多数学问题。小棒、小正方体、小圆球,等等,都藏着很多的

数字。学生发现这些数字不是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生活中更是常见,从而体验到生活中也有数学。

2.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学情,11~20各数的数数每个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淡化了数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视了在数数的基础上了解数的组成,从而掌握数的读法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要求摆出来的小棒让人一眼能看出是11根小棒。学生同桌合作,纷纷按不同的方法摆出小棒:有2根2根摆的;有5根5根摆的;还有10根和1根分开摆的。教师分别出示这些摆法,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直观。学生一致认为10根和1根分开摆的方法更好。然后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继而体会10个一转化成1个十的过程,初步理解11的组成。通过小组合作,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明确数的读法,形成数感,同时渗透学生之间的评价意识,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功能,使学生都爱上数学课,愿意探究数学知识。

3.知识应用不广泛。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本节课的不足是练习方式的陈旧,我只设计了简单的练习,例如填空、看图填数等,只将知识停留在书本上。数学问题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实际用11~20各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第2课时《11~20各数的写法》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为关注的问题。《11~20各数的写法》一课,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让学生达到会认、会摆、会读、会写的目标,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学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运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

标,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3课时《十加几、十几减几或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不错,整节课我围绕利用数的组成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这一重难点来进行教学。在探究新知识时,我利用摆小棒一方面突破了本单元的重点,另一方面又攻克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掌握了十加几、十几减几或十的计算方法。在练习过程中,我先是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然后让学生找找规律,学生发现十加几或几加十都等于十几,十几减十都等于几的规律。这样,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很惊叹自己的发现,也更有计算的欲望了。

第4课时《十加几、十几减几或十:练习课》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利用数的组成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这一重难点来进行教学。在情境导入时我结合看图,让学生明确:14(14个蘑菇)和3(3个蘑菇)合起来是17,既复习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又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计算十加几、十几减几或十的方法。在巩固提高练习的设计上,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口算时,不要求学生的计算速度,只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达到通过理解算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让学生说算理的时候较多,但学生说得不够流利,需要我不断引导,使得我语言过多,显得啰嗦。我想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少说算理,多练习以达到巩固计算方法的目的;其次我的评价语言太生硬,没有达到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第5课时《排队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遵循《新课程标准》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要领要逐步深入”的理念选编的一个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基数、序数有了一些体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排队问题,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排队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是这里面蕴含的数学问题却是学生从未想到过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尝试从优化的角度考虑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在此阶段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类似问题。但学生在理解和计算“间隔人数”这一问题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创设了实际排队的情景,适当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第6课时《数学乐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复习已学知识为主,面面俱到。活动课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内容才是活动课的实质。这节课为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的认识,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游戏环节中,包括计算、位置、基数与序数、加法、减法、连减等。走出不同的路线,认识不变中有变,并辅以简单的统计思想。每个环节都蕴藏了所学的知识,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系统地复习并巩固已学知识。

第7单元认识钟表

第1课时《认识钟表——整时》教学反思

一、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

这节课我按课前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能感觉到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只感觉热闹、好玩。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加强对整时的正确书写。

书写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不但要认识钟表,还必须会正确地书写时间,这一点不可忽视。本节课,对学生的书写,我采用的是集体订正的方法,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书写的正确率,还有待探讨。

三、知识的延伸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节课后,让学生汇报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使获得的知识得以延伸。但想说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的同学,有的时间观念还不清楚,课后还得联系生活认识钟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学生拿出小闹钟,老师说时间,学生拨闹钟,也可学生拨闹钟,自己说出拨的是几时。只有放手让学生操作,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钟表的认识,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认识钟表:练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练习课,运用对媒体课件演示,巩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让他们参加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目的。纵观整节课,我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活动中,我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整节课都让学生在动中自主地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去讨论,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从而使他

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巩固了对钟表的认识,还增强了时间观念。

第8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1课时《9加几》教学反思

一、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学生中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后获得的。这样教学,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现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数数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将一种方法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发现。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他们所用的方法不一定达到了最优化,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其他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第2课时《9加几:练习课》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练习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使学生在已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户孔完全小学 姚丽新

20XX年9月1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年级有学生 22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就是关键,再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准备课;2、位置;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图形(一);5.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6.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7.认识钟表;8.20以内

的进位加法;9.总复习 2、教学目标 ①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②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③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⑤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⑥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⑦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⑩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 数一数的教学内容是第2、3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数数方法进行数数。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高矮、比长短》是人教新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选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质疑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激发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如:当学生已经会用谁比谁长谁比谁短来形容物体长短时,我故意拿出两支长短不同的粉笔,错开用手捏住一端,让学生猜一猜谁比谁长。孩子都喜欢猜一猜,一下来了兴趣,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说长出的那支长。但会仔细观察的孩子,却说不一定。我趁机让他说为什么,然后给大家看结果。在同学们看到结果与想象不一样的时刻,也就明白了那个学生为什么说不一定的道理。以此引出没有一头对齐的物体,不能直接判断谁长谁短,要让人一眼看出谁比谁长,最好一头对齐比。学生这时便会真正心服口服,以后比长短时不自然的就会用一头对齐的方法。 二、联系实际生活,探索比的方法,巩固比的技能。当学生学会了比长短、高矮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比比身边的事物,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合作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成果中,学生不断地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的发现,感到我们小组棒,看到全班的发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如何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一年级的课我想是我们许多老师很头痛的一件事,由于年龄比较小,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课刚上了一会儿,不是他动,就是你动,压得这边,又冒出那边,总是在眼前晃来晃去;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又是他们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想让一年级的学生们上好一节课,享受快乐的数学课堂,可真不容易。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教《6和7的认识》在巩固6和7的组成时。利用出手指的游戏。说6的组成,我说:“我出1”。生说:“我出5”。然后一起说:“1和5组成6。”一边伸指头,一边说数。这样孩子兴趣很高。又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

二、学生动脑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我认为数学课堂决不能停留在只动脑而不动手、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基础上,所以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动手实践。比如我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时,课堂开始,我便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立体图形来堆积木,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并想办法把这个面画下来,最后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图形做拼贴画,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又如我教《认识左右》时,我带领学生做说反话游戏、木头人游戏、握手表演等等,学生兴致高涨,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把故事带进数学课堂。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特别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马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马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5,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8.过了一会儿,大象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大象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生活

最新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全班共有68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我觉得在教学时,应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再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含教材编排体系与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到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大小、比长短、比高矮,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在10以内加减法之后,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等等。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难点是进位加法,即要学好凑10法。这是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算产生积极影响。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组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篇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2.《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一、《数一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环境,熟悉他们今后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怎么样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二、《比一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学一课时完成,其中包含了比长短、比轻重、比高矮等等,细细品味,这个教材的编排是非常有心的,每一种比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又是相通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例题学习中没有问题,但在操作第一题同座比铅笔时,一放就收不回来了,小朋友一个个都非要自己的铅笔长不可,当时在讲三支铅笔比的时候,我就用了一支自己的笔去比,引导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又回来了,看来课堂上活动组织的有效性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天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了“最多、最少”至少需要三个物体比一比,我在三支铅笔比的时候引入这句话,“三支笔比,谁最长,谁最短,为什么要加一个最呢?” 但在作业中发现学生对绳子绕三圈比绕四圈短,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对于一个菠萝=两个苹果,一个菠萝=三个柿子,一个菠萝、一个苹果、一个柿子比一比,有个别小朋友不清。由此我采取了个个击破的方法,错的小朋友面批,边讲边实验边订正,效果不错。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

如何组织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

如何组织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教过低年级数学的老师都知道,低年级的数学知识是简单的,可是,如何组织教学,却成了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尤其是一年级,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上课随意说话。他们常常无视课堂纪律的存在,一会儿弄橡皮,一会儿玩铅笔,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能成为他们手中的玩具。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天职,只有组织好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呢?下面我暑假培训所学到的和自己几年来的几点做法跟大家交流交流。 一、要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自制力。刚接触新班级的 数学课,不要急着上数学,首先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因为课堂 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手段,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比 如上课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再发言;学生不准擅 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等。也可以让学生跟老师学一些维持课堂纪 律的口令,这些课堂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二、抓好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 1.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来。小学低年级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上课时很多时候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或者 上课注意力只能集中很短的时间,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但是有 一点他们永远不会厌烦,那就是故事,因此,教师要灵活组织课堂,

在各个教学环节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课堂导入时用故事、谜语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新授或练习采用游戏、演示、表演等激发学生兴趣。(1)新授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对一些新出现的数学用语,一些句子学生还不能理解,教师得耐心地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世界,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慢慢讲授,并让他们慢慢跟着说,跟着理解。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加减法时,一定要注意手势和动态的表演,让学生说一说,反复地说,感受合起来和去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含义。(2)在新授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如让学生上台表演,板演,跟老师一起演示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3)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习中,有些题目,呈现不同思维水平的解决办法,我们允许学生多种方法,但要慢慢引向优化、简单的方法。比如一年级加法凑十法,允许学生探究几种计算方法,但最后还是慢慢引导他们用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这个更优化的方法。同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学会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这节课的数学知识、信息,不能一直随着学生游离在数学本质之外的一些想象。 三、让竞争策略贯穿于课堂中。采用竞争策略的最大优点在于它

2018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3个班共有215人,每班有65多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

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所有课时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1单元准备课 第1课时《数一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孩子们本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也是在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一年级的数学课对孩子们有很深远的影响,要让孩子们爱数学,要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这几天的课很重要。本课内容十分简单,就是要让孩子们能手口一致地按顺序数数。新课伊始我创造了“学校校园”这个让孩子们感到新鲜好奇的场景来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观察校园中有那些物体,再数一数它们的个数,最后用点子表示个数。 整个课堂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孩子对数数已经非常熟悉,没有用手指点着一个一个数的习惯;在用点子表示物体个数时有个别孩子画的太过于随便,没有形成排列规则、整齐的画图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我着重让孩子们用手指点着数了好几遍,培养孩子认真细致的好品质。对于画图不规则的现象,我也进行了指正,以防今后的作业中出现随意、马虎的现象。 第2课时《比多少》教学反思 我过去教学“比多少”时,总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我拿的图进行比较。在现在的教学中,我意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少?什么比什么多?”在教材里有意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尝试,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和补充,使自己对“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原来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问题:由于年龄较小,自律性不强,在小组讨论时一些学生出现了开小差的现象。对此我没有直接对他们提出批评,而是通过互动提醒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与课堂有关的问题,收到了不错的反响。

一年级数学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小学一年级人教版) 《数数》教学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数图上的物品和人物。下面,哪位同学能从1数到10呢?(有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数出来) 师:全班一起数一数吧。(全班齐数)非常流利,不错。 二、教授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看到图中有一面国旗,那么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出示1) 生:老师还有一位老师。 师:对!不管是一位老师还是一面国旗,只要是数量只有“一”的,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请同学们再观察图,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1”? 生:一个足球。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 (指后全班都说:“对!”) 生:一栋教学楼。 师:对吗?图上是不是只画了一栋教学楼呢?大家看看。(全班都说:“是!”)那我们学校是不是只有一栋教学楼呢? 生:不是。 (一个学生边说边用手指着几栋教学楼的方位)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学校有好几栋教学楼。 生:国旗上有一颗大星星。 师:哦,你看得真仔细!我们看一下国旗,上面是不是有一颗大的星星? (同学们都仔细的看着,然后说:“是!”)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上课时也很积极,有不一样的意见时能大胆说出来,这一点非常好。 生1:老师,还有一个足球场。 生2:有一个操场。 (教师把学生们说出来的东西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细心,昨天我们只是数了一面红旗和一位老师,这么多的东西都没有数出来,现在你们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 (出示挂图,全班一齐从1数到10)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还有哪些物品是我们没数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我们身上都有些什么器官,比如:我有1张嘴,2只手。同学们能不能用“我有几个什么”来说一说呢? 生1:我有2只脚。 生2:我有一个鼻子。 生3:我有2只手。 生4:我的这只手有5根手指。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2~2013(一) 执教:章翠花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29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1 数一数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时间。展示“美丽的校园”图之后,先让学生随意看、随意说,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指定内容,让学生“看看,说说”,全面了解画面的内容,并把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等思想品德内容渗入其中。然后让学生由数画上的物体到数身边的实物,体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注意关爱每个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一数”这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美丽的校园”的画面资源,指导学生看图数数。由学生自由观察数数到有序观察数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由老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数数的

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2 比多少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回顾旧知,引入新知。通过主题情境,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向学习内容,教学自然巧妙,有水到渠成之感,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通过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同样多”“多”“少”来描述事物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到教学中,能主动地学数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建立起较强的数感。 2.尊重学生,给予语言的鼓励,学生用词不当时委婉纠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感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一、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有趣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比较数的大小》这节课中,我不是一开始就教学生枯燥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认识背景,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学习数学,提出问题并解答。在教学《前后》时,我创设了“森林运动会”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来做小记者报道一下比赛情况。这样的设置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都积极投入到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提出很好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 2、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后,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

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例如在教《分类与整理》时,我就从元旦班级联欢会时要给小朋友们买水果要统计本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告诉老师自己喜欢吃的是什么水果,可当很多人都说了自己喜欢的水果时老师根本记不清楚谁想要吃什么时,就出现了问题。同学们为了解决问题纷纷出谋划策,想办法,最终通过教师引导想到“统计”的办法。在这堂课上,小朋友们为了解决好这一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显得异常活跃。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而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反思

仅供参考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 3.使同学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表、实物投影、微机课件;同学每人一个实物钟表、每人一张作息表、一张有四个时刻的作业纸。 问题导入 1.(在这一局部, 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同学认整时,既明确了钟表的作用,又了解了同学的知识基础,还为后面的认识埋下伏笔,激发同学的表示欲望。)问题分别是:“你们每人桌上有一个我们生活中的小伙伴,是谁呀?” “钟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呀?” “你们认识时间吗?”指名同学回答。 [以问题引入,直接明了。用设问引起悬念,激发同学的表示欲。课前,我们对同学这一局部知识的掌握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局部同学认识整时,一局部同学认识半时。通过动手拨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给同学一个展示自身的机会,使同学自然地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当然,也有个别同学不认识时刻,所以拨不出来,但他们也会对知识感兴趣,认真地看其他人拨。] 2.结合同学经验,让同学拨出认识的时刻。 让同学动手拨一个自身认识的时刻,并提出:不会拨的小朋友可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拨的。 3.投影展示。 请拨出不同时刻的同学拿着自身的钟表到投影上展示。(让每个同学把自身拨的是什么时刻告诉大家。) 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a.拨出整时。b.拨出半时。c.拨出几时几分。

认识整时 1.结合同学拨出的整时刻,出示其中的3个,让认识的同学说出时刻,少局部不认识的也会在其中找到整时的特点,慢慢学着认识。 说完三个时刻后,教师规范同学语言:“小朋友们都说对了,但在数学中,我们要把几点说成几时,谁能再说一说,这三个时刻分别是几时呀?”让同学用“时”字再说出三个时刻。 2.再出示两个时刻让同学对整时进一步认识,然后问:“这样的时刻都是整时。仔细观察,想一想,你们是怎么认识整时的?”(总结整时的特征,使全部的同学都会看整时。)3.通过整时的认识,介绍分针、时针的名称。 4.出示2个时刻让同学巩固,然后,教师说一个整时让同学拨出来,全班订正。 [整时的认识,主要是使同学认识分针、时针,并且总结整时的特征,使少局部不认识整时的同学学会,并为后面学习半时做好铺垫。]

如何有效组织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有效组织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府谷四小朱巧莲 伴随着新世纪的激越鼓点,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理念如何走进课堂,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应答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呢? 一、尊重学生经验,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值得我们教师探讨。 1. 加工教材 加工教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加工。如实验教科书第二册《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将情境图进行创造性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节课时,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尽管漂亮好看,但是挂的彩旗、彩花和灯笼颜色排列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束缚学生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灯笼、彩旗排列的规律,避免了例题的单一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不但提高了知识的开放性,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 拓展教材

拓展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伸。如教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 8 人,岸上有 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 + 6 = 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我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深造教材 深造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 如:实验教科书第二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情境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来引出加法算式10 + 20 ,进而研究它的计算方法。而实际上花摆在那里,学生不需要计算一眼就能看出是 30 盆,这对于孩子来说,好像没有急于解决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大胆打破教材束缚,创设了一个到商店购买商品的情景图,让学生看着这幅图,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买一个书包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出加法算式:40 + 30 = 然后研究计算方法。因为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情景,“想买什么?一共花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借助这一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很自然把学生带入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之中。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 和教学目标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和=。 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和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和在20以内的进 位加法。 比较物体的轻重。 钟面的认识,看几时和大约几时。 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 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认识。 按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把一些熟悉的物体分 类。 物体个数的简单整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简单的统计表。 对统计结果作初步分析和说明。 有趣的拼搭 丰收的果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指导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指知道几和第几,初步知道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 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算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藏的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数一数》教学反思 座位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环境,熟悉他们今后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怎么样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二、《比一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学一课时完成,其中包含了比长短、比轻重、比高矮等等,细细品味,这个教材的编排是非常有心的,每一种比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又是相通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例题学习中没有问题,但在操作第一题同座比铅笔时,一放就收不回来了,小朋友一个个都非要自己的铅笔长不可,当时在讲三支铅笔比的时候,我就用了一支自己的笔去比,引导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又回来了,看来课堂上活动组织的有效性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天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了“最多、最少”至少需要三个物体比一比,我在三支铅笔比的时候引入这句话,“三支笔比,谁最长,谁最短,为什么要加一个最呢?” 但在作业中发现学生对绳子绕三圈比绕四圈短,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对于一个菠萝=两个苹果,一个菠萝=三个柿子,一个菠萝、一个苹果、一个柿子比一比,有个别小朋友不清。由此我采取了个个击破的方法,错的小朋友面批,边讲边实验边订正,效果不错。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 领域分类内容 数与代数●2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和=。 ●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和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和在20以内的进位 加法。 ●比较物体的轻重。 ●钟面的认识,看几时和大约几时。 ●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或另一部分)的实 际问题。 空间与图 形●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认识。 统计与概 率●按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把一些熟悉的物体分类。 ●物体个数的简单整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简单的统计表。 ●对统计结果作初步分析和说明。 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 ●丰收的果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指导20 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指知道几和第几,初步知道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算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 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 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藏的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感知他们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