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用学关照下的英语习语翻译

语用学关照下的英语习语翻译

语用学关照下的英语习语翻译

王洪华

[摘要]习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但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为习语的翻译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实际翻译实践中还造成了很多误译现象的发生。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就是译文与原文之间貌合神离,即原文和译文看上去字面意义相同,但语用意义则完全不同。在语用学看来,字面意义是该习语的命题内容,而言外之力却存在于深层意义之中。习语使用者的目的是利用习语的深层涵义来实现某种意图。这个意图的理解应参考交际的场合,交际双方的背景,脱离这种上下文,习语的使用意图就难以显现,字面意义就会成为主要选择,也就容易出现误译。所以翻译习语时,不能只追求形式和语义的等值,若能根据习语的特点寻求语用意图的等同,就能较好地发现和和匡正误译。

[关键词]习语;语用等值;意图;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0)01-0129-04

语言符号学家Morris认为,语言系统涉及三种关系:符号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符号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语义关系;语言符号系统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语用关系。这三种关系说明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即形式、内容和功能。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话语的总体意义。一部完美的译文应当在这三个层次上都实现等值转换。语形等值指语言组成的形式,如词性、语序、音韵、形象等在译文中得到对等传达。但事实上,在翻译实践中,语形等值的实现难度很大,对于属于同一种语系的语言来说,其间的相互转换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于语系不同的语言来说,实现的难度非常大。所谓的死译和硬译就是无视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一味追求对等而造成的。相对于语形转换,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则有较大余地。根据结构语法理论,深层结构生成语义,原文和译文如共有一个深层结构,则实现了语义等值。由于深层结构的形成多发生在思维阶段,与具体的语言形式关系不大,所以注重语义等值较之形式对等有更大的应用范围。然而语义等值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未能顾及符号使用者之间的语用因素。

语用学表明,一般说来,言语序列表达发话人在一定情境中的某种意图(intention)。虽然世界上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但是话语中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区别只在于对于相同的意图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因此,意图才是话语的核心信息。语义等值把意义看作

收槁日期:2010-03-22

作者简介:王洪华(1972-),女,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长春130117

语言的固有属性,它所关注的是语言的“客观真值”,并且用抽象的、独立于语境的方式处理语义命题。事实上,源语作者所关注的往往是他们的话语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是语言符号的字面意义。人类的意图是具有可译性的。译者应注意到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以把握话语的投诉含义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通过这种方式,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得到大致相同的感受。既然一个意图可以用具有不同语义含义的话语来表达,语义等值应当服务于语用等值。有时语义命题并不重要,话语的真正目的只在于“言外之力”。如果字面意义会影响译语接受者后的与源于接受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效果,那么就应该舍弃语义等值而寻求语用等值。

语用等值在翻译中不仅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实践的可能性。首先,语用等值可以填补语言和文化的空缺,保证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有效交流。其次,人们在交际中,其行为可以为其他文化群体的成员所理解,即使他们的文化背景相差甚远。

习语是各民族在长期语言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习语一般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等特点。它不仅丰富了基本词汇,大大增强了其语言表现力,而且集中体现了独特的语言习惯和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均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特别集中的文化信息。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无论在语言层面还是思维层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既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习语充分地反映出了该国或该民族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征,那么,我们在翻译英语习语时,不仅要确切地理解和领会其内涵,而且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事实上,英语习语常常成为我们理解和翻译中的绊脚石,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则往往是翻译中的核心。

在习语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受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文化、认知环境等客观因素,以及译者个人的语言素养和背景知识状况等主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那些母语不是源语的译者而言,要做到完全理解某个习语所传递的信息殊为不易,正确的表达就更加困难。诸般言内因素和言外因素以及译者不恰当遵循的翻译原则都有可能使译者不时地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落入误译的陷阱。以下笔者将从三个客观方面来对习语误译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剖析。

一、语言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是以抽象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侧重形合(hypotaxis);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其句法结构松散灵活,侧重意合(Parataxis)。因此,英语习语翻译首先要注意的是对形合结构的理解及转换,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如:“Books 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and best.”(读书和交朋友应该少而精)。这种译法属欠译或误译。由于译者未能准确理解“and”这种属于明喻的特殊形式,它的意思是“同……一样”,而并非并列结构。所以此句宜译为“读书如交友,应当少而精”。

二、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英文化渊源不同,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两个民族在宗教、道德观念、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种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为翻译上的语言空缺。尤其对于文化含量高的英语习语的翻译,原文的使用者和译文的使用者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差异,译者如果对此不加以注意,很可能会译文遭受民族色彩和形象的损失,造成不同的联想意义,产生不同

的言外之力。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英美人有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猜测某个特定英语语言内容的含义,并以固定的思维方式将其翻译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尽管很多时候并不会出现语法问题,但常常会出现思想概念的表达错误。如,Child’s play常被误译成“儿戏”。在英文中Child’s play的意思是“非常容易做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也有人把它直译为“小孩子玩的事情”,所以用此意来形容一些简单、易于完成的事情。它的语用意义是很简单的事情,没什么难度的,带有一些轻视的态度。而我们汉语的“儿戏”则用来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不认真”,含有责备的意味。

三、认知环境的差异

翻译中对原语文化形象的保留、放弃或转变,既受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也受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制约。认知语用理论告诉我们,认知环境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所追求的语境效果赖以实现的根本条件。Sperber和Wilson说:“一个人的整个认知环境是一套他所能认知的或通过推理可获知的全部事实。”如:“as timid as a hare”此习语之所以译为“胆小如鼠”而非“胆小如兔”,理由便在于我们的认知环境提示我们应采用“鼠”作为“hare”的对应文化形象,因为西方人心中,兔子是胆小鬼的代名词,而在我国,“兔”代表机敏或奸诈狡猾。类似的还有“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海底捞针),“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

习语翻译的最大问题就是错误认识才是误区,所以译文与原文之间貌合神离不是误区,而是认识到,做不到。它们看上去字面意义相同,但语用意义则完全不同。理解和表达是翻译习语的两个必经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对源语的理解与译语的表达之间,天然存在着一条鸿沟。译者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为实现忠实通顺的翻译必须尽可能地将鸿沟缩小,追求习语语用功能上的等值。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语用等值的目的,就要求译者要正确理解原文的语用意图,同时,要对中英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正确的、较全面的了解。要根据原文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用译文中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语言将这个意图表达出来,从而在实际翻译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似是而非的误译。在下面的内容中,笔者将从语用翻译的角度列举几个沿袭已久的误译来加以分析。

“out of sight,out of mind”常常被误译为“眼不见,心不烦”。事实上,两者的语用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牛津英语词典》对“out of sight,out of mind”的解释是“persons or things not seen are soon forgotten”,此意思实际在说“看不见就很容易忘记”,而“眼不见,心不烦”的意思是“看不见才好呢”。

又如,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该习语常被译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显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针对诬陷者而言的,言其无中生有,将捏造的罪名强加于人。然而,原习语的意思却是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坏,那他就没救了。习语的重点是放在被诬陷者的身上。所以该习语应该译成“一旦受人诬陷,将有口难辩。”

再如,the last straw,从该习语的字面意义出发,常被误译为“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其实它来自这样一句谚语:“It’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意为: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会压断骆驼的背脊)。因此原文的语用意义是“一系列烦恼或失望中的最终使某人失去耐心、控制、自信或希望的最后一次”,喻指“致命的打击,导致失败之最后一击”。可见,两者的语用意义真是大相径庭。

还比如,“to eat one’s words”常被误译成“食言”。但是“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前言有失,说错了”,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是羞惭地、不光彩地认错;而汉语“食言”是指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履行诺言”。因此该习语应译为“收回前言”或“承认说错了”。

类似于这样的习语误译还有很多。譬如:“to pull somebody’s leg”意思为“开玩笑”,而不是“拉后腿”;“in the same boat”应译为“处于同样困难的境地”,而不是“同舟共济”;“touch and go”应译为“好险,悬得很,差点出事”,而不是“一触即发”。

总之,在语用学看来,字面意义是该习语的命题内容,二言外之力却存在于深层意义之中。习语使用者的目的是利用习语的深层涵义来实现某种意图。这个意图的理解应参考交际的场合,交际双方的背景,脱离这种上下文,习语的使用意图就难以显现,字面意义就会成为主要选择,也就容易出现误译。所以翻译习语时,不能只追求形式和语义的等值,若能根据习语的特点寻求语用意图的等同,就能较好地发现和和匡正误译。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Bernard Lionel Kinghorn.A dictionar y of English idioms[M].London:James Blackwood&Co.,1954-56.

[2]Morr is,C.Signs,Language and Behavior[A].Cliffs,1946.

[3]Sperber,D.&Deirdre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Cognition[M].Harvard Univer sity Pr ess,1986.

[4]陈圣白.英汉习语的语用对比与语用等效翻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李利娟.翻译中的语用等值[J].社科纵横,2008(1).

[7]马丽丽.张宏瑜.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原则[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8]宋志平..翻译研究:从教学到译论[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7).

[责任编辑:张余雷]

A Study of Mis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Wang Honghua

Abstract:Idioms are the souls of each culture.There exist distinc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which puts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Therefore,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has been one of the difficult points of translation at all times.In terms of pragmatics,the use of idioms is to realize some intention of the user by means of the in-depth meaning of the idiom.T o understand the in-tention translators should refer to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muni-cators.Otherwise,the intention would not be realized and consequently mistranslation will occur.Therefore, translators should not only pursue the formal and sementic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Pragmatic equivalence should be the main goal for translators to attain.The realization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will help find and avoid mistransations.

Key words:idioms;pragmatic equivalence;intention;translatio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