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国学复兴现象中的形式主义的几点思考

对国学复兴现象中的形式主义的几点思考

对国学复兴现象中的形式主义的几点思考
对国学复兴现象中的形式主义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08-09-08

作者简介:祁长见(1981 ),男,河南项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形式逻辑和逻辑哲学研究。

对国学复兴现象中的形式主义的几点思考

祁长见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的国学复兴潮流中有许多形式主义的现象。 国学!和 国学大师!有乱用和错用的情况。 国学!仅指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称;有 小学!功底,并打通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学科界限的学者才可称为 国学大师!。 国学复兴!的提法要讲一定环境,在今天想通过国学复兴来造就新时代国学大师很难。国学复兴,就要复兴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坚持实事求是、批判继承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原则。国学复兴还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关 键 词:国学;复兴;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B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9)01-0107-03

十几年前,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为开端,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国学复兴的潮流,至前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纪宝成校长提出 重振国学!后, 国学复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学复兴潮流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是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学术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命运走向所给予的回答。国学复兴能够称为潮流的事实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认识到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还是要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的。如果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面貌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时已全盘西化,那么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这样的现代化有价值吗?

近几年来,国学复兴成效显著,许多整理传统文化及向社会推广国学的优秀著作相继出版,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在国学复兴中,有的明显流于形式,还有的已经属于 恶搞!。比如,今天认真追究 国学!二字的真正含义的人不多,认真追究 国学大师!的真正意蕴的人也很少。因此,当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界老前辈离世时,媒体及大众往往一窝蜂地称其为 国学大师!,使国学流于形式。借国学之名炒作的人也有,像 国学辣妹!那种人对国学一无所知,却借其炒作成名,实际上是在危害国学。还有其他一些盲目恢复和模仿传统的,比如 孟母堂!事件等等。目前的国学复兴中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形式主义现象引起笔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 何谓 国学!与 国学大师!?

关于国学的许多争论与对 国学!一词概念的理解角度不同有关。 国学!一词原是为区别于西学的,所以最早叫 中学!。 中学!流行于清末,当时社会盛行有一句话叫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中西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出现 国故!、 国粹!、 国学!等词,与 国粹!针锋相对的还有那些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人提出的 国渣!。仔细分析以上诸词,除 国故!比较中性外,其他几个词都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何炳松先生考证 国学!一词是从英语中的sinology 一词而来,现在普遍叫 汉学!。 国学!具体指什么,他认为是模糊的[1]62。胡朴安先生认为: 国学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故有之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此国学的名词,为概括的、通共的,非特指某专门学问也。![2]

45

张岱年先生认为所

谓 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称中国学术为国学,所谓国是本国之意,这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了[3]。同时张先生还认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学术,就不能称为 国学!。西方用sinology 表示中国学问研究,一般译为 汉学!。再从分类看国学的内涵。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把国学分为小学、经、史、子、文学。清代以来,学者将学问分为3类: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后来注重国计民生的学者又加上经世之学。张岱年

第23卷 第1期Vol.23 No.1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2009年1月Jan.2009

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都是国学的内容[3]。再借用西华大学曾加荣教授归纳的说法,国学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是近现代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4]。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而有人将现当代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归进国学是大错特错的。

国学!一词内涵大致明了,国学大师!所指也较易理解了。既说大师,则对学界或学科一定要有重大贡献或产生重大影响。国学大师就意味着是在国学研究领域内打通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史、子、集的界限,对国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学者。按章太炎先生所讲研究国学的程序,第一步要有小学!的功底。过去的小学!就是现在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所以不通晓或很少懂这三学的学者也许是某方面的大师,但不能称为国学大师!。因此,当我们称某某为国学大师!的时候,意味着这位大师一定是要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诸多学科有所兼通的。比方说王力先生是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也是语言学大师,称其为国学大师!就欠妥。某大学有位著名的古代文论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唐诗宋词,我们可称他为古代文论家,但该校的学术片上直呼为国学大师???!也是不妥的。按以上谈到的标准衡量,能够称得上国学大师!的学者其实是很少的。另外,由于国学!一词产生的时代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传统上对于在此之前去世的著名学者一般不称国学大师!,而称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或古文献学家!等等,至于国学大师!的称号,则应该慎用。

2 在什么环境下可以使用国学复兴!的提法?

早在70多年以前的那次争论中,何炳松先生就提出:中国人一致起来推翻乌烟瘴气的国学!![1]61何先生的提法虽失之偏颇,但他也有他自己的理由,他认为国学!二字,来历不明,界限不清,违反现代科学的分析精神,以一团糟的态度对待本国的学术[1]64。他提出:做中国学术上一小部分的彻底研究功夫!![1]68今日的学科划分比起当时来更加细密,因此,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通盘研究实在很难,那样做的话反而哪一样也做不好,毕竟中国传统文化太厚重了,使人望而却步。仅就史部来说,清末以来能通读二十四史的学者几乎无人,更不用说其他几部了。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国学复兴!的提法是要讲环境的。如果说是针对今日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垄断了学界话语权,而传统文化的研究长期受西方文化和教条主义的负面影响太大,失掉了中国传统学术特色,以致传统不被重视,传统道德迷失这些情况的话,那么提国学复兴!是可以的。国学复兴的使命就是人大纪宝成校长提的脊续文脉!,还有时下有人提出的塑我国魂!,这是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提法提出的。一个民族的复兴归根到底是其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欲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文化一定要先复兴,因为一个世界大国崛起的背后一定要有发达的民族文化做支撑。在上述背景下提国学复兴!都是可以的,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作用的重新认识等等。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怎样操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则是有很大问题的。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叶舒宪教授就认为国学复兴的土壤已经不存在了。他认为80多年前国学之所以还能热起来是因为那批学者和旧时代的教育没有脱离联系,今天已经没有那种从小读经的条件了,想在这个时代培养国学大师也就不可能了。而为了再造!某种程度的条件,孟母堂!出现了,郑州文庙读经这种当代的私塾也出现了。尝试是可以的,但孩子们是生活在当代,他们必须面对现在的考试升学模式,因而这种尝试也只能热那么一阵,最终会失败。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的长远目标是培养新世纪的国学大师!,其可操作性也令人置疑,至少说它短期内很难实现。人文学科的划分过细诚然有许多弊端,因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试图打破文、史、哲界限,也就是无论搞文、史、哲的哪一科,都要有另外两科的功底。但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以后为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所偏重的,是要有自己的侧重点的,事实上前辈国学大师的经历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一生主要研究历史文献,他最精通的有5部书:?史记#?汉书%艺文志#?淮南子#?论衡#?说文解字#,其他国学大师也都是有所偏重的,兹不赘述。

3 国学复兴!,复兴什么?如何去复兴?

1)正统与非正统。所谓正统!的说法,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学者的说法。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听到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类的提法。何兆武先生说所谓以某某为正统以某某为代表,这在局外人(或域外人,或用妙玉的话:&槛外人?)看来,简直是荒唐的无法理解的。历史本身无所谓正统,也不发生以谁为代表的问题。![5]135但今人中也没有几个人能摆脱正统的观念。国学复兴!意味着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要复兴,还有历史上一切错误的思想和文化作为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环也要去整理(但这并不是复兴。时下传统社会中的一些愚昧和黑暗肮脏的事物通过改头换面又抬起头来,比如厚黑学、整人术、封建迷信一类的东西。这些是不能复兴的。对于这些东西应彻底地抛进历史的垃圾堆)。历史上经、史两科最繁荣,而集部也有许多有价值的著作,比如唐、宋、明、清学人笔记中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这些都要去研究。而近几年中国政府同时重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也昭示我们,复兴国学不是说以谁为主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复兴,儒学要复兴,其他的思想文化和学派有价值之处都要复兴,不能厚此薄彼。

2)国学复兴原则探讨。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向来易失之偏颇,不是全盘肯定,就易全盘否定。对儒学,文化大革命!后期将其贬损到历史最低程度,而今伴随国

108重庆工学院学报

学复兴,又有了一些溢美之词,比如有人把它提高到挽救人类未来命运的高度,还有人主张把儒学宗教化。这些都会害了儒学,因为儒学毕竟是个学派。还有个别地方出现了学校行先秦拜师礼的情况,类似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有许多。有鉴于此,在国学复兴!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匡亚明先生认为,在研究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坚持以下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批判继承的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6]。

通过这些原则的指导,那些适合于当今社会的思想文化就被保存和继承,反之则被淘汰。对于国学复兴,大家都在探索,不必强求一致,也不能一窝蜂赶潮流。事实上,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后引来不少争论,这是正常的。直到2006年底也只有厦门大学恢复重建了20世纪20年代它们曾经影响一时的国学院,而其他大学没有群起效仿。但一些名校相继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一类的机构,这说明国内学术界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

3)争取群众途径探讨。若说国学真正的复兴,必须是大多数民众参与或者说大多数民众有某种程度的支持的话,那么,现在谈不上复兴!,顶多算复苏!。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群众基础的问题。没有坚强的群众基础,仅凭一批学者在那里呼吁和奔走,国学是不可能复兴的。这几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的成功开播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也成就了一批明星学者!。但是需要探讨的是学术能否通俗化的问题。像易中天教授那样品评?三国演义#,于丹教授那样讲?论语#是不是学术?笔者认为学术不能孤守象牙塔中,只有把它给予人民,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然教授也应当提高自身学术素养,毕竟学问是要踏踏实实来做的,学术可以讲得通俗点,但毕竟不能当成故事来讲。

另外就是在校园中传播传统文化的问题。现今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影子在其身上已鲜见。为使青少年多了解些传统文化,一些学者在语文课本中作了加大文言文比重的尝试,这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课,有的还是必修课,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总之,若在校园做复兴国学的事情,首先,教育界一定要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然后编出高质量的教材,再者,教师认真加以对待。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扩大国学复兴的群众基础。

4 结束语

目前国内能够出现某种程度的国学热!和国学复兴的苗头是可喜的。对于国学复兴的一切尝试都应该受鼓励,失败了也不要紧,再尝试其他途径就是了。在国学复兴的过程中,首先,要有党和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宣传,这样才能造成一定的声势。其次,学界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意识,为人民群众创造出喜闻乐见的精品来,并且学界对于国学复兴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等不正常的现象要给予必要的批评和指正。再次,虽人人都去研究国学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毕竟是龙的传人,对于传统还是应多了解一点,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怎么来的,也就是知道自己根在哪里。经过政府、学界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国学复兴之日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之日,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

参考文献:

[1] 何炳松.论所谓国学![G]//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

学:上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2] 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G]//胡道静.国学大师论

国学:上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3] 张岱年.国学丛书%序[G]//张岱年.国学今论.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 曾加荣.从国学热!谈民族文化的振兴[J].理论界,

2006(8):93.

[5] 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6] 匡亚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G]//中国思想家

评传丛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张佑法)

109

祁长见:对国学复兴现象中的形式主义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文化中的国学复兴

新时代文化中的国学复兴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中国国学乃中华之上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历史沉淀,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不可摒弃的经世致用的精神武器。国学经典哺育了历代华夏儿女,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国学大师和文豪。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民族共同的灵魂、血脉就是国学。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思想载体,它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有精髓,它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文化千古流传的文化结晶。 其实每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当全球化的大潮使得各个民族的界线逐渐模糊时,国学就像一条纽带,把每个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拥有一份归属感和安全感。在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国学显示出了其越来越强大的亲和力。而当下国学思潮的宗旨是要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视传统文化的内心反省。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地增长,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和新现象,这一方面为我们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追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使其人生理想迷茫、信仰缺失、道德失范、责任感淡薄。这些新情况越来越引起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反思。其实国学说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如何成就人、造就人、培养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社会未来之栋梁的大学生就应该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正视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断超越自身,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对于新时期文化思潮下的国学,我们大学生应该要更客观理性的看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现实的影响十分深远。春秋时代,孔子创立了儒学,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学对中国国民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某些合理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中,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等仁爱思想人本意识浓厚,对于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儒学倡导的天人合一、中庸、四端说等思想对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儒学的很多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国学等同于儒学,使国学狭隘化。就像一套《儿童经典诵读》教材里面却没有一篇法家和墨家的著作,既没有管子的四维,也没有墨子的尚贤与节用。难道是法家和墨家著作的文学性不强、语言不美吗?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而是法墨两家的思想被远远排斥在外。春秋战国时代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昌盛繁荣的中国先秦思想文化,到了后来只剩下儒家一脉。两千年间,中国人祖祖辈辈诵读的只有儒家一家的书籍。这种状况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和大不幸啊。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这种文化局面仍然未得到改变,更是悲

拯救道德演讲稿

拯救道德演讲稿 全国各地区信息咨询xx及各地区考友xx交流群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一起聆听拯救道德的呼唤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实关心,让我们一同关心道德滑坡的人与事。我今天的讲题是拯救道德。 众所周知,“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我们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自幼学习“忠,信,孝,礼,义,廉,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我们是优秀的民族,我们是礼仪之邦。孔子时期提倡“路不拾遗”,建国初期主张“精神高地”,改革开放之初宣传“五讲四美”,如今我们学习“八荣八耻”这一切一切都是不同时代给我们的烙印,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日转星移,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使举世瞩目的境地,但是大家可否知道,我们社会的道德观念正面临滑坡。地沟油拷问商人的道德,廉租房考验官员的道德,老人摔了不敢上前扶考验民众的道德……商人穷敛极欲的牟利,官员xx,民众麻木不仁,正义不能伸张,法律失去尊严,社会失去信用,中国道德成本严

重透支。说道这些,我们该如何是好呢?让我们一起拯救道德,拯救民心。 道德缺失是何者之过? 道德缺失是社会之过。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腾飞。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让人民脱贫致富,让人民过上小康。但同时也让一部分人从追求使用价值变为追求交换价值,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从而最大的挑战人民的道德底线,让人民在道德意识上表现为拜金主义,个人极端主义,也在人民的道德行为上表现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 道德缺失是企业之过。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追求最大利润,追求市场垄断。因此,这样的条件下催生出“染色馒头”重销售,“瘦肉精”致人中毒,高价暴利楼盘起,“楼倒到”,“楼薄薄”安全质量无凭证,无凭证。中国先秦经典儒家倡导商人“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讲究公平交易和诚信不欺,可如今却都变味“见利忘义才为重”。道德在企业眼中变为了无利可图的一句空口号。 道德缺失是群众之过。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注重经验、感觉、感情,形成两极思维从而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全盘肯定就是全盘否定。计划经济时代,高举道德旗帜,忽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以致物质上缺乏,精神上富足,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而市场经济时代,重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却轻视道德建设,造成如今群众道德的缺失,老人倒地无人理,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 人无道德难立,业无道德难兴,国无道德难强。西风日下,道德沦亡,道德的缺失是如此可怕,道德的缺失是后果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使

我和国学的故事

我和国学的故事 虽然在幼儿园时我就背过《三字经》、《百家姓》,但我总觉得国学很深奥,非常难懂。直到我们学校开设了国学课,才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理解了《论语》、《大学》、《中庸》等部分内容的含义。 寒假的一天,我和姐姐约好了在姥爷家见面,一起去图书馆。可是刚到姥爷家,哥哥告诉我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我俩就一起玩了起来。正玩得起劲儿,姐姐来找我了,我才想起了和她约好去图书馆的事。正在我犹豫时,妈妈走过来向我询问了犹豫的原因之后,对我说:“姐姐为了和你去图书馆,都没有去和同学玩。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如果你想玩游戏就自己和姐姐说吧。”这时:“我想起了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想到: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游戏什么时候玩都行,讲信用更重要!给别人留下一个遵守承诺的好印象,那就可能影响一生!于是,我和姐姐一起去了图书馆,渡过了愉快的一天。 谈到国学,我还经常用国学中经典的语句来安慰自己。当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我就会想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通过对国学内容的学习,我深知这句话既体现了父母、老师身上肩负着教育我们的艰巨任务,同时也体现出他们的辛勤付出,所以我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一点儿不记恨他们,反而感激他们给予我的深深爱意。 当我沮丧时,我就会想到《中庸》中的一段:“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功到自然成了。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激发自己的信心。 当我写作文遇到困难时,国学经典就成了我写作文的好帮手——当我不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时,会恰当地运用一两句国学经典语句,每每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将深深的体会国学经典那文字背后的含义。我和国学的故事还将继续,它将作为我的好朋友伴我一生的成长。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_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3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_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3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 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 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 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 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 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 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 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 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 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 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 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 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 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 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 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 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 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 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5179776.html,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作者:孙方中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0期 【摘要】“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国学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性,升华自身人格,深明法度真义,谨依法度行事。国学于人,教人如何待人接物,处理自己周边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国学于人,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地追求个人发展与自然发展“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国学于人;利在修身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百年以前,西学在列强不断冲击大清之时,乘了一股强劲的西风肆意横行于中华大地,面对国人们日渐崇洋媚外、打压国学的丑行,章炳麟在如清帝国般摇曳的烛火下写下这句话。 國学不兴,何以兴国? 然而,作为亿万国民中极其渺小的一员,如何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助国学复兴,这又是一个困扰了国学家许久的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记载了这句箴言。依我之见,君子何以治国、平天下,必在于修己身,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兴国在于兴国学,而于民众,兴国学必先修其身。 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然,何以修身?以鄙陋之见,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上下五千载,纵横几万里,中华大地古今不乏名人高士,或入世,或出世,或超然于世外,以修养心性为毕生追求者甚多,大抵离不开修为人言行、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仁者爱人,儒生们试图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大同社会;“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是释家的“戒定慧”之学,修戒修定修慧,僧人们以三无漏学修习心性平静内心,平和地引人向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道家的“道德”之说,上善若水,老庄们超脱于世俗之外而心系众生,致力于修人品性。

道德两难案例

安乐死:法律道德皆两难 有人为了一点生的希望,在痛苦中挣扎;还有一群人一直在努力的,是为世人争取有尊严死去的权利。 河南男孩郝运(化名),虽然只有22岁,可在这个花开的年纪,他却一直在追寻死亡。 “我想自杀,但是因为不能行动,连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没有。现在日盼夜盼,就是安乐死合法化。”郝运说。 郝运,这个只有22岁的河南辉县男孩,2007年6月因意外造成脊髓损伤高位截瘫,全身上下只有脖子以上有感觉会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一个木乃伊、一个植物人,整天躺在那里。身体的残疾让郝运倍感煎熬,但让他最难承受的,是家人的重负。 郝运的家如同很多农民家庭一样,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种地,父母从来都是年头忙到年尾。而这两年多来,郝运吃、喝、拉、撒、睡,都只能依靠父母。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卧床,这个年轻人的抵抗力

很弱,经常会发烧感冒,动不动就要上医院,而搬动他一次,需要全家都上阵。 郝运说,自从我生病以后,爸爸的生活就像拉皮筋,越拉越紧。他只是想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家,但这根本都不可能。 “很多次我都想到过自杀,但是因为不能行动,连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没有。现在日盼夜盼,就是安乐死合法化。”郝运说。 对于网友,郝运从不避讳说起“死亡”这个想法,而每次都有很多人劝他,就算为了父母,也要好好活着。对于这样的奉劝,郝运并不买账,他每次都直率地回应:“父母是因为亲情而不愿放弃我,可是如果这个家没有我,年迈的父母会过得很幸福。面临高考的妹妹也不用有那么多的顾虑。总之没有我,一切的苦难都会结束。所以说,为了父母而活着,就是胡扯,失去我一个人可以拯救一个家庭。”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父母的一生是一包肥料,我和妹妹是两块田地,如果父母把他们的所有精力分别给两块田地,秋天的时候将会荒掉两块田地;如果给了一块,秋天就会有大丰收。这就是我期待安乐死合法化的意义。” 和郝运有着共同经历的人有很多,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极度痛苦(如癌症晚期的剧烈疼痛)中离开人世的。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法律根据和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也只能“含痛死去”。

国学与做人做事

国学与做人做事 国学也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粹,现代的社会还存在多少?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它们?好像现在的国学已消逝在历史之中。我在选修国学精粹时,以为它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我们在小学、中学学到的只是诗词歌赋,对诗人们那种畅想天地间的自由感到向往,对诗人们那种天地的感悟感到陶醉。故选择了国学精粹。 先生在第一堂课介绍了国学的组成内容,让我了解到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原来国学包含中国古代文化的所有内容,易经是中国的第一部书,将国学比作一棵树,文字是这棵树的根,易经是这棵树的枝干,经史子集是这棵树的枝桠。儒、法、道、释是中国传承最久的四大家学说,国学的内容以儒为主,法在后,道、释为辅的意识形态。 在国学课上,先生讲的国学,我最感兴趣的是,跟国学如何学做人做事。做人,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真正会的人有多少,我不会,也不懂如何做。现在社会上传一句话我觉得很对,都说现在的教育,小学、中学在教文凭,上大学了才教怎么做人,而原本的教育应该是在小学、中学时教如何做人,大学时教文凭,现在粉末倒置。国学在这两年有些热,而这些热却是从国外传回来的,这不得不让人思考。 国学它包含古代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涵养,国学亦能涵养人的性情,给人处事的智慧,成功者的智慧。在课上聆听先生的教诲,知道做人做事要会四字,知、识、谋、断。知,知己者明;识,识人者智;谋,谋事者聪;断,断事者慧。成功者应劲气内处,春风和面,要能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行于事,义气施于人。国学就是能给人一种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让你拥有成为成功者的条件和能力。成功者要求能断事,国学要求人能先立命,级4认识自己,人生中的特质,发现自我,然后明道,道即规律,心迹,心境,最后查理,理,事物的本质,道理自然。做人要做好人,在做能人,然后做强人,最后才能成为高人。做人要有自知,即命己;立命,即会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我要得到什么。人生如登山,登的越高,摔得越重,只有稳,打基础,才能夯实自我。如果你德小而位重,力轻而任重,智小儿谋远,那你就会失败,或许会摔的粉身碎骨。做人,做事应具有自然之心,凡外重者必内拙,凡欲重者必行拙。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现代人追求经济财富,精神世界很多是一片贫瘠,我们应该双重发展,不能成为畸形状态。

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演讲稿

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 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 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 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 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 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 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 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 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词语——快餐式阅读,顾名思义,快餐式阅读强调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所需的知识,这样的阅读方式,往 往只注重事务的表面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 加快,简单、便捷的快餐式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就 像是一道忘了加盐的菜肴,尽管搭配精致、色泽诱人,入口之后却 仍然觉得乏味。若想求得真经,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回归正餐式 的经典阅读方式。市局工会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目的就是要让我 们弘扬经典,品味国学,在享受国学所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 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两学一做”教育,净化党性觉悟,坚定理想 信念,促使我们获得无价的精神财富。 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就是在拓宽“教育”广度。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 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这片浩瀚的文化海洋里,国学,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以先秦经典与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涵盖了各个朝代的 各类优秀文化,流淌着华夏儿女的思想与情怀,蕴藏着五千年历史 的文明与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力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当我们将国学经典融入到“两学一做”教育,注定是一 次质的提升,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广度,而且还能让 我们品味人生的真谛,体会历史的兴衰,领略文化的精髓。 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就是在夯实“学”的基础。古语讲:“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学一做”基础在“学”, 就是要通过学习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学,然后知不足”。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除了要在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 还要在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品味国学,我们就是在与贤者为伍、与智者交流,取数千年文化之精髓,炼“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修养,茫茫书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许有人会怀疑:古代思 想陈旧落后,未必可取。但是,一切古典名著都是现代名著,因为 书中所揭示的生活道理通于古今,书中所描绘的社会人生通于古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精选3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帮大家的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学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平凡体现在它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它们无一不是国学;伟大则体现在这些国学的精髓,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又与此息息相关。 《论语》是本深奥的书,里面有很多思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诚信,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诚信。这里的诚信主要表现在朋友之间平等相待,不刻意讨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更不要明明对一个人心存怨恨,却因为他的权势去故意巴结,甚至利用他人对你的信任去欺骗他人。那样太虚伪了。所谓真诚,难道不就是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吗?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这是学习方面的诚信,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全部取决于他知道多少知识,而是取于他是否能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很多很多知识,但我们不能只看见自己学到了什么,而应当知道自己没有学会什么。所以对于知识,我们不仅要虚心,还要得寸进尺,要学到老,活到老绝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 诚信思想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国学则是它的源头。国学是本永远也看不完的书,所以我们要珍惜这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要让它们在我们手中消失。 一提到国学,你是不是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诵读二字呢?诵读经典固然是好的,但对于国学精粹而言,不仅要多读,还得细“品”。 什么是“品”呢?你先别急,听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之前老师让我们背《笠翁对韵》,这里面的很多字都不太好读,死记硬背的话,记起来就好很难,但如果多读多诵,掌握住音律韵味可就简单了点儿,但也只是简单点儿罢了,还是不太好背,我曾为此大发牢骚,很不想背。直到后来,我学会了“品”,才由衷爱

品味国学经典 弘扬中华文化

品味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XX县XX镇XX中学校 XX年级XX班 XX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带着内心的那份渴望与好奇,我来到了国学这片荡涤思想的辽阔天地,这里孕育了司马迁狱中出奇书的“自强不息”,这里深藏着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义,还有亚圣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里到浸润着孔孟的“仁爱”,老庄的“无为”,泽泽生辉,星光熠熠! 于是,我驻足,倾听,感悟,陶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驻足只因那水的一方有我心爱的姑娘,秋景凄凉,内心怅惘,那是怎样的一种期许,又是怎样的一种等待,那穿越沧桑的思念与追寻又让多少人久久不能释怀。在这里,我懂得了爱。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倾听着,我诵读着,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箴言,如伯牙抚琴,高山流水,绵远流长,融入我心,值得我一辈子珍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伴随着经典中的金字玉言,我感悟着国学里宝贵的人生哲学,它们让我懂得了对“授我以渔”之人以感恩;对穷困潦倒之人以帮助;对不慎犯错之人以宽容……告诫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一切生活言行中都要谦虚谨慎,友善真诚。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国学文化经久不衰,令我陶醉其中,这种感觉犹如在世外桃源、无人顿扰之处,静心于纯正的至美,在书香弥漫开来的气息中,如醉如痴,在笃学慎思明辨中不知今夕是何年。 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通过品读经典著作,总结出了一句特别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人这一辈子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才能无怨无悔,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沟通,人与心灵的汇合。这正是简单而朴素的生存之道。我想,生活就是那种可以用来质疑和思索,最终又不得不接受和肯定的东西。再严肃的时代,也别少了自由的趣味。而自

近代中国的古学复兴

近代中国的古学复兴 近代中国是历史上空前的风云际会时期,清末民初亦是如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屈辱与抗争交替、变革与反变革并存、传统与西学碰撞,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发展至辛亥革命前期,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良方,已在各进步知识分子心中达成共识,救亡图存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等救国思想涌起,而邓实及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国学深 厚的爱国学者,选择了以国学救国,以国学立国,20世纪初期的古学复兴,应 运而生。 一、古学复兴运动在近代中国的兴起 古学复兴,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相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就连“国学”“国粹”诸 词,也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近代意义。3在日本国粹主义思潮 的启发下,一些硕博鸿儒但又忧虑国家前途的饱学之士,痛感当今西学的大肆入侵,业已造成国内“全盘西化”之势,他们预感到,若再不奋起保卫国学传统,恐怕真得要“国之不国”,被洋人同化了。 况且,自古重“学”的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学”已经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了, 他们考虑的,是更远更广阔的国家民族存亡和发展一类大问题。6所以高呼“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才华之士,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场国学的复兴运动,文化的自我拯救运动。然而,当时之世,复兴古学谈何容易,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首先,诠释“国学”含义。《古学复兴论》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 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101在他们眼中, 国学并非含“糟粕”压迫人性之国学,而是民族精华,是百家争鸣,诸子并存之国粹。他们要复兴的,也并非“文化专制”之国学。 其次,促进国学内部的自我更新。《章太炎政论选集?诸子学略说》中指出“春秋以上,学说未兴,汉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氏 为宗。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固。”12由此可以看出,国学复兴,是兴“诸子百家争鸣”之学,而非“一家独尊”之孔学。 最后,以中学为本,用西学改造中学。他们承认“西洋文明”如花如锦”,主

道德困境的抉择

道德困境的抉择 道德困境是指行为者在面临二者选其一道德选择时会遇到的情景。道德困难的选择的实质是选择善。对于一个有向善意志的人来说,有可能会陷入这样的情境: 在某一时刻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善,而选择者此时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而舍弃其他。这种情形就是道德选择的困境或道德困境。之所以称“困境”,是因为这已不是在善与恶,即正价值与负价值之间进行选择,也不是在善与非善,即有无价值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善与善,即正价值与正价值之间进行选择。由于各种善都是人之所欲而不愿放弃,善善选择往往置人于理智上左右为难、情感上痛苦不堪的窘境。 正如哈佛公正课上所分享过的道德困境案例:如果你看到了一列电车在向前行驶,由于制动失灵,它将撞上前面的5个人,但是你有机会转动方向盘,使电车驶入岔道,代价是撞死岔道上的一个人。你会如何抉择?如果你是站在天桥上,桥上恰巧有一个胖子,你将他推下去,就可以挽救那五个人,如果你不推他下去,那五个人就会丧命,你又会如何抉择?对前者大多数人都会轻松地做出选择:转向岔道,撞死一个人。如果无法避免亡人的悲剧,只能在一条生命与五条生命之间进行抉择,那为了五个人能活下来,牺牲一个人是值得的。其背后的道德据是:做法是否正确,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取决于我们选择这种行为的结果。牺牲一条生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结果合算的道德的,那转向岔道的行为选择就是正确的。这种只关注结果的道德原则便是结果主义。而后者同意牺牲胖子的人就少了很多。同样是在一条生命与五条生命之间选择,结果一样,过程不同,行为选择就有了变化。行为结果有道德,行为过程也有道德,而且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并不依附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而存在,二者是分离的。也就是说,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不能凌驾于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之上,我们不能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无视少数人的利益。因为无视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们之所以对胖子“下不了手”,不是因为我们不认可“一个换五个”的结果,而是不能认同这样“换”的方式。 面对困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也都有做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我觉得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谴责面临这种道德困境的人所做出的任何选择,因为这些本来就是无解的,不管做出哪一种选择都会面临巨大的代价和痛苦,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去牺牲一个无辜之人的利益,来实现较多人的利益。然而王夫之有云:“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定也。三者有时而合,合则亘千古,通天下、而协于一人之正,则以一人之义裁之,而古今天下不能越。有时而不能交全也,则不可以一时废千古,不可以一人废天下。执其一义以求伸,其义虽伸,而非万世不易之公理,是非愈严,而义愈病。”既然痛苦无法避免,当我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应当明辨公私,明白什么是一己之私、一时之义、古今之义,为大义牺牲小义是我会做出的选择,但是对于其他人的任何选择,我们都应当给予尊重和理解。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精选3篇)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精选3篇)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精选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1国学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平凡体现在它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它们无一不是国学;伟大则体现在这些国学的精髓,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又与此息息相关。 《论语》是本深奥的书,里面有很多思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诚信,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诚信。这里的`诚信主

要表现在朋友之间平等相待,不刻意讨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更不要明明对一个人心存怨恨,却因为他的权势去故意巴结,甚至利用他人对你的信任去欺骗他人。那样太虚伪了。所谓真诚,难道不就是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吗?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方面的诚信,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全部取决于他知道多少知识,而是取于他是否能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很多很多知识,但我们不能只看见自己学到了什么,而应当知道自己没有学会什么。所以对于知识,我们不仅要虚心,还要得寸进尺,要学到老,活到老绝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 诚信思想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国学则是它的源头。国学是本永远也看不完的书,所以我们要珍惜这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要让它们在我们手中消失。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2一提到国学,你是不是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诵读二字呢?诵读经典固然是好的,但对于国学精粹而言,不仅要多读,还得细“品”。 什么是“品”呢?你先别急,听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之前老师让我们背《笠翁对韵》,这里面的很多字都不太好读,死记硬背的话,记起来就好很难,但如果多读多诵,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相关热词搜索:国学传统文化课堂课教案国学传统文化手抄报中国国学是传统文化吗国学传统文化宣传画 篇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连镇逸夫小学:王晓伟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诵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让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语感。 二、听音乐感受 1. 出示课件《话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 教师范读。认真听,体会语境。 3. 6. 自由练习朗读

4. 齐读,扫清错别字。 5、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6、全班齐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合作探究。 谈感受,提升朗读 1、学生谈一谈对于时间飞快的感受; 2、学生谈一谈如何节约时间; 3、学生带着感受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篇三:传统文化教案全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诗经》 1-1硕鼠(《诗经.魏风》) 教学目标: 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 “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

精选文明道德演讲稿:用良知拯救道德

( 演讲稿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精选文明道德演讲稿:用良知拯 救道德 Selected speeches on civilized morality: saving morality with conscience

精选文明道德演讲稿:用良知拯救道德 我不是一个喜欢抬杠的人,但我是一个胸中有块垒需一浇而后快的人。 这几天看了不少关于“范没种”的有关讨论文字,觉得挺有意思,可能有些朋友觉得说这事儿特无聊,而有些朋友却希望通过这件事去反思,不关怎么说,事情已经发生了,作为旁观者,唠叨两句是各人的权利,沉默不语也是每个人的自由。 粗浅的分析一下,范老师的先跑、事后的坦白,成为了整个事件的焦点。先跑,有些朋友认为这是条件反射式的动作,不能简言之错与对,事后的坦白,有些朋友认为这是一种品格,诚实、坦白;另一种观点,先跑本身就是错误的,事后的坦白更是错上加错。当然了,还有一种中庸的观点,先跑虽然无可非议,但身为教师,做

法欠妥,事后再说自己跑的正确就不应该了。 首先我得先把自己的浅见说出来,免得朋友们看不懂,俺的文字功夫有限,说错了或者说不清也是可以原谅的。范老师先跑没错,事后的那番言论实在是找抽。 可能会有激进的朋友就说了,一杯苦茶真TMD虚伪,做了不敢承认就是正确的选择了?伪人小人的帽子可能俺就戴定了。 这个事儿说简单其实真的很简单,说复杂还真是复杂的很。 必须得承认,人这种高级动物,离不开社会环境,那么每个人必须要为这个大环境做些什么,不管你愿不愿意,比如说吐痰,若按俺个人的喜好,我肯定是有痰了就吐,那样多爽快!何必掖着藏着,但是为了环境,我必须克制自己尽量不要去随地吐痰,我得找垃圾桶,找不到垃圾桶我宁可忍着。个人的行为必须要受到社会的约束,这是必须的,不然要法律干什么,当然有些东西立了法,有些东西还没有立法,但不是说没有立法的行为就可以为所欲为,比如道德,我们还得受约束。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自己本不愿做的事情,部队的官

我与国学作文范文

我与国学作文范文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 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自己和国学的渊源吧。。 我与国学作文范文一: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它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 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他好似一个知识宝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 刚读小学时,我就一直跟着老师读国学,国学就和普通的书没什么两样。老师一直告 诉我们读国学很好,而且初中以后也要考这些问题。那时我特别不耐烦。心里想:反正初 中还早呢!再说了,读国学有什么好的,不就是叽里呱啦地读下去吗?为什么老师还强 烈我们去读国学呢?算了,还是听老师的话去读国学吧,可能真的对我们有帮助。随着读 国学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国学有点了解,对国学的看法也有了些改变。 奶奶正和楼下几位邻居聊天,其中一位邻居说:“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 什么东西都干得有模有样。”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想:国家这些年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 提高,不断推出和改进各项政策,让人民拥有更大的权利,使我们收到了更好的教育。奶 奶突然说道:“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我听后连忙纠正道:“奶奶,现在这句话不适合了,现在流行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她们 听了我的话,便哈哈大笑了起来。 国学,是你让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二: 今天,周老师教了我们《弟子规》中的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告诉我们听到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该立即回答,不能迟缓,父母叫我们做事情的 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偷懒。但是现在很多小朋友都没有这样做,有时候爸爸妈妈叫我 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不理睬。 我记得有一次,爸爸叫我到楼下去给他买烟,我说不想去,爸爸叫了我几次,我还是 没去,爸爸非常生气,最后我还是很不高兴地去了。 还有一次,放学回到家妈妈叫我赶紧写作业,我说等一会儿,我想玩一会儿,妈妈说 做完了才能玩。我很不高兴,慢吞吞地把做把作业本拿出来写,这样是不对的。 我觉得爸爸妈妈的爱是那样伟大,那样无私,难道我们就不能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的 爱吗?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决定就从这一点做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

品味国学经典

品味国学经典 时间:2017-10-12 21:17:51 | 作者:曾?h?h 看到“品味国学经典”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问到:“国学经典是什么”?在这里的国学经典它可能是一本书,一句话,一幅画,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但是,这些都是很平静的事物,可为什么说它们是国学经典呢? 一本书,一幅画,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是随处可见的东西,而这些随处的东西,都蕴含着国学,都是经典,那对我们而言,这样平常的一本书,一幅画,到处都彰显着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我们所谓的国学经典,难道只仅仅局限于这些东西吗?不!它还有一种社会层次的意义,比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十四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二十四个字,不仅仅代表了国家、社会,人民个人这三个层面的意义,这要我们传播这十二个词带给我们的正能量。 我举一个很简单,很普通的事例吧!这个事例要传播的正能量——诚信。 一个小女孩去商店里买东西,买完了经后到收银台买单时,找给她钱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这个小女孩接过钱,说了一声“谢谢”就走了。 可是小女孩走着走着,无意间看向了那位老奶奶找的零钱,心想:我带了十元钱,买了一瓶饮料花了五元钱,可是为什么?我的手里现在有二十元钱呢?小女孩人仔仔细细的想了又想,发现无论怎么算,手里面都不可能有二十元钱,于是,她得出了结论,肯定是那位老奶奶找错钱了。 小女孩赶紧跑回超市,对老奶奶说:“奶奶,您找错钱了,我买了一瓶五元钱的饮料,给了您十元钱,您应该找我五元钱,可是您找了我二十元,您找多了。 老奶奶听后,笑着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呀!”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事情,就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

国粹与国故

1 / 6 近年来,随着我综合国力渐强,国人自信度大增,对本国传统文化之重视、热爱程度不断攀升。被冷落多年的国故、国粹、国学等固有名词重现身影,日益受到青睐。现就所知,将三词来龙去脉及相互关系予以梳理,并对如何复兴国学之途径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考“国故”一词,于正史中最早出处见于《晋书·哀帝纪》,乃指“国之变故”。 其有云: “显宗成皇帝顾命,以时事多艰,弘高世之风,树德博重,以隆社稷。而国故不已,康穆早世,胤祚不融。朕以寡德,复承先绪,感惟永慕,悲痛兼摧。夫昭穆之义,固宜本之天属。继体承基,古今常道。宜上嗣显宗,以修本统。”《晋书·隐逸传·伍朝传》有云: “xx胡济奏曰: ‘臣以为当今资丧乱之余运,承百王之遗弊,进趋者乘国故以侥幸,守道者怀蕴椟以终身,故令敦褒之化亏,退让之风薄。案朝游心物外,不屑时务,守静衡门,志道日新,年过耳顺而所尚无亏,诚江南之奇才,丘园之逸老也。不加饰进,何以劝善。且白衣为郡,前汉有旧,宜听光显,以奖风尚。'”《宋书·文帝纪》有云: “上(文帝)答曰:

‘皇运艰弊,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辄当暂归朝庭,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望体其心,勿为辞费'。”以上数例,皆取“国之变故”之意。时至清末,西学东渐,史家开始用“国故”一词以指“国之掌故”。《清史稿·代善传附昭槤传》有云: “昭梿好学,自号汲修主人,尤习国故。”即为此意。《清史稿·魏源传》有云: 2 / 6 “(魏)源兀傲有大略,熟于朝章国故。论古今成败利病,学术流别,驰骋往复,四座皆屈。”学术大师章太炎先生曾撰《国故论衡》,此处之“国故”者,专指中国本土学术。因太炎当时身在异国日本,会新学如潮之时,此国故已由掌故而升华扩展为学术之含义。而论衡者,评衡古今学术,使各就其位,分而言之,盖取自东汉王充著作之名以赋新义。太炎治学以小学为本,故上卷为小学十篇。《略说》谓“异域之文谓声,中国之文象形,此徒明其大较,非复刻定之论”。太炎运用西学之方法论与我中华固有学术相结合,每一立论,多以小学为其正名,而后条分缕析直陈而下,此中西学术结合之典范。此后,“国故”一词始大著。考“国粹”一词,乃“国之精粹”之简称,最早见于《清史稿·张仁黼传》。 其有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