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简答题1-50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简答题1-50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简答题1-50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简答题1-50

三、问答题

1. 试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事物流的关系。

答:“物流”是实物的流动过程,“资金流”指的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的流动过程,“事务流”则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信息流”与它们的关系在于:“信息流”是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的,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用于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运行的软资源。

2. 试举例说明决策问题的三种类型?

答: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可将决策问题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

3. 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答:企业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1)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主要包括: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支持计划的优化。

(2)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的支持在于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信息系统对领导职能的支持:领导者在信息方面的职责是作为信息汇合点和神经中枢,对内对外建立并维持一个信息网络,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在支持领导职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4)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为了实现管理的控制职能,需要随时掌握反映管理运行动态的系统监测信息和调控所必要的反馈信息,而这些都要由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

4. 说明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在管理上有什么不同?

答:

(1)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指数字,而且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可以说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2)信息(1nformation) 是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3)所谓知识,就是反映各种事物的信息进入人们大脑,对神经细胞产生作用后留下的痕迹。知识是由信息形成的。

(4)在管理过程中,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其对决策的影响可能不同。结果,决策者利用经过处理的数据做出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失败,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即:是否正确地运用知识对数据做出解释,以得到准确的信息。

5. 假设在一定时期内有三种事件共发生了16次,这三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是0.25、0.5和0.25。请计算该时期内产生的信息量。

答:H(x)=—∑P(Xi)log2 P(Xi)=-(-0.25×0.5-0.5×1-0.25×0.5)=-0.75(bit)

6. 简述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影响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结合目前信息处理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说明信息系统今后的发展。

答:自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 年创始,50 多年以来,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由单机到网络,由低级到高级,由电子数据处理到管理信息系统、再到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处理到智能处理的过程。

7. 如何深刻地认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答:

(1)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它能够实测组织的各种运行状况,利用已有的数据预测和展望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组织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组织的行为,帮助组织实现其规划目标。它不仅是一个人机合成的技术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

(2)信息系统是组织理论、会计学、统计学、数学模式及经济学的混合物。它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系统,因此是一个技术系统。

(3)组织是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的部分是便是由组织结构、组织目标构成,在组织中人担任各种各样的工作,扮演不同角色。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二信息系统是面向组织并为组织服务的系统,因此社会系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4)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观点来看,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引进信息系统将导致新的组织结构的产生,而现存的组织结构又对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否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影响因素包括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

8. 诺兰模型分哪几个阶段?了解诺兰模型的意义是什么?

答:诺兰模型分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及成熟六个阶段。了解诺兰模型的意义在于: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 建设。

9. 信息系统开发有哪几种策略?各有何优缺点?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有两种策略:

(1)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但缺点是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这种开发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一般在组织初装和蔓延阶段,各种条件( 设备、资金、人力) 尚不完备时,常常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2)“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此种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由于这种开发策略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通常是自上而下地作好MIS 的战略规划。

10. 为什么要制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答: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规划。由于建设信息系统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着手开发之前,必须认真地制订有充分根据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这项工作的好坏往往是MIS 成败的关键。

11. 简述信息系统应用的四个层次。

答:信息系统应用的四个层次为:局部开发与应用、企业内部应用集成、业务过程重组、基于Internet 的网络信息化重构。而在每一层次对信息系统目的和任务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12. 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答: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通信子网中转发结点的几何连接形式,可分为五类:

(1) 星型:所有结点都与中心结点相连,采用集中控制,即任何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结点进行转发。

(2) 总线型:网络中各站都是平等地连接到一条共用的总线上。信道的共享采用分散控制,每个站发送的信号都可以传到总线的每一个站,但按目的地址接收。由于只有单一的共享信道,当两个或更多的站同时发送信息时就产生了冲突。为了避免冲突,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站发送信息,所有要发送信息的站通过某种仲裁协议分时地使用共享信道。总线网可以使用两种协议,一种是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CSMA/CD访问控制规程,另一种是令牌传送总线协议。

(3) 环型:在环型网中每台入网的计算机都先连接到一个转发器上,再将所有的转发器通过点到点信道连成环型,所以各工作站也是平等地连接到网上。信道的共享也是采用分散式控制,但网络中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从任一站所发出的信息经环路传送一周以后都返回到发送站进行回收。当信息经过目的站时,目的站根据信息中的目的地址判断出自己是接收站,并把该信息拷贝到自己的接收缓冲区中。为了控制各站对环路的访问,在环上流通着一个包含特殊信息的令牌。只有得到令牌的站可以发送信息。当一个站发送完信息并回收后,就把令牌向下传送,以便下游的站可以得到发送的机会。当网络中没有信息传送时,环网上只有令牌流通。

(4) 树型:在实际建造一个较大型网络时,往往采用多级星型网络,将多级星型网络按层次方式排列,即形成树型网络。网络的最高层是中央处理机,最低层是终端,而其他各层可以是多路转换器、集中器或部门用计算机。树型网络是总线网的变型,都属于使用广播信道的网络。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层结点之间进行,相邻及同层结点之问一般不进行数据交换。

(5) 网状型:将多个结点交换机(也称接口信息处理机IMP)通过点到点信道连接成不规则的网状,即成网状通信子网。凡需入网的计算机都应连接到IMP上,而各计算机之间必须通过通信子网,采用存储转发方式方能通信。

13. 信息系统规划有哪些方法?

答:用于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战略分析法,即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企业分析法,即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基于BPR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其他的方法还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投资回收法(R01)等。

14. 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答: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依次为:确定规划的性质、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战略分析、定义约束条件、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未来的略图、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通过战略规划。

15. 如何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进行分类?

答: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化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生命周期开发方法

16. 如何理解广义和狭义的生命周期法?

答:

(1) 广义的生命周期法

通常说的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指的是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程序员以及最终用户建立信息系统的一个过程,是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一种基本框架,是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一种用于规划、执行和控制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组织和管理方法,是系统工程原理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从宏观上讲,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都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等五个阶段。这就是我们讲到的广义的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法。

(2) 狭义的生命周期法

狭义的生命周期法主要指的是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SDM(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亦称SSA&D(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或SADT (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ologies),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的结合,又叫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它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是与广义生命周期法配合最规范、最严谨的一种开发方法。该方法要求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从初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阶段,预先规定好每个阶段的任务,再按一定的准则来按部就班地完成。

17. 如何对生命周期法实施中的变更进行管理?

答:信息系统按生命周期法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更。这些变更的要求多数是在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提出和确定的,项目变更的总体控制涉及到好多个方面的管理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的目标、计划、任务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动,这些变动多数可以在项目变更的专项控制中予以解决。但是在项目计划的实施中,必须开展对于项目变更的总体控制,以协调和管理好项目各个方面的变动要求,和各项目相关利益者提出的项目变更要求。

项目变更的总体控制与项目范围变更控制、项目进度变更控制、项目成本变更控制、项目质量变更控制、项目风险变更控制、项目合同变更控制等专项变更控制是紧密相关的,它是更高一层的全局性的项目变更控制。无论是总体控制还是单项控制,都应纳入变更管理系统,需要一套变更的管理制度、变更的管理流程和变更管理的表格。

18. 生命周期法的成功要素有哪些?

答:

? 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根据用户需求来设计系统;

? 自顶向下来规划或设计信息系统;

? 严格按阶段进行;

? 有效的工作文档;

? 运用系统的分解和综合技术,使复杂的系统结构化、模块化;? 强调阶段成果的审定和检验。

19. 请绘制生命周期法的工作流程图。

20.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档管理?

答:

? 文档管理的制度化。

? 文档要标准化、规范化。

? 文档管理的人员保证。

? 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 维持文档的可追踪性。

21. 请简述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思想。

答:结构化是把系统功能当作成一个大模块,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不同要求,进行模块的分解或者组合工作,这将贯穿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的各个过程。这里的“结构化”含义指的是“严格的、可重复的、可度量的”。结构化方法是从数据流的角度将问题分解为可管理的、相互关联的子问题,然后再将这些子问题的解综合成为整个业务问题解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结构化的实质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

(1) 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一个多层次的模块化结构

结构化设计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两个特征:过程特征: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有序的过程;层次特征:组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管辖关系。

按照这种思想,可以将一个无论多么复杂的系统,逐步分解成若干个十分简单的模块的集合:首先将系统按照过程的特征分解成几个模块,再按照层次特征将上述模块中的每一个模块分解成更小的模块,这种分解可以进行多次,使得最底层的模块变得非常简单。这样就将一个原来十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一个多层次的模块化结构,如图3-4所示。

(2) 每一个模块尽可能独立

即尽量使每个模块成为一个独立的组成单元,使模块之间的联系降到最低程度。至于模块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本书第七章中将予以详细阐述。

(3) 可用直观的工具来表达系统的结构

结构化方法为系统开发人员提供了一套简明的图形表达工具,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存储规范化、数据立即存取图以及功能分析的表达方法,包括决策树、决策表和结构式语言等。

22. 请简述使用生命周期法的条件。

答:使用生命周期法的条件:

? 用户需求定义可以明确;

? 系统运行程序确定、结构化程度高;

? 系统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环境变化不大;

? 开发过程要求有严格的控制;研制人员对系统任务了解、且熟练程度较高;

? 系统文档要求详而全;

? 开发成果重复使用等场合。

23. 信息系统与组织战略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答:下图描述了信息系统对组织战略的影响。

通过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得出四种类型。

在第一象限,信息系统对核心战略的影响程度高,对核心经营活动影响程度也高,对于这样一个组织,说明信息系统处于绝对的战略高度,此时组织的信息系统策略将促成组织和产业结构的变革,该信息化建设的领导需要组织的一把手如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亲自领导,整个信息化建设将是一场管理变革。

在第二象限,信息系统对核心战略的影响程度低,对核心经营活动影响程度高,信息系统对处于该象限的组织的帮助主要是提高流程绩效和工作绩效,该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力主要靠相应业务部门的主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流程改进。

在第三象限,信息系统对核心战略和核心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都低,信息技术对处于该象限的组织主要起辅助支持的作用,帮助组织提高局部运作业绩,由各部门监管人员督促即可,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基础性实验阶段。

在第四象限,信息系统对核心战略影响程度高而对核心经营活动影响程度低。此时,信息系统对处于该象限组织的帮助是在新组建的部门或业务领域内发挥作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面对新成立的部门,由组织的策划部门负责。

24. 如何理解PIECES方法?

答:

? P 是Performance 的缩写,表示提高系统的性能;

? I 是Information 的缩写,表示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改变信息的处理方式;

? E 是Economics 的缩写,表示改善组织的成本、效益等经济状况;

? C 是Control 的缩写,表示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控制水平;

? E 是Efficiency 的缩写,表示提高组织的人、财、物等使用效率;

? S 是Service 的缩写,表示将要提高组织对客户、供应厂商、合作伙伴、顾客等的服务质量。

25. 组织的信息需求有哪些层次?应该如何选择信息系统建设的突破口?

答:组织的信息需求的层次:

? 生产作业层的信息化;

? 管理办公层的信息化;

? 战略决策层的信息化;

? 协作商务层的信息化。

协作商务层是基于组织内部与外部联系讲的。前三者则是基于组织内部讲的,形成组织内部信息化的三个层次。

原则上讲,信息化应该自下而上,有里而外,因为这样数据才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但实际上,组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出现的问题在各个层次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组织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对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做出先后安排,最好先解决的是组织的瓶颈问题。也就是说将组织的瓶颈需求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突破口。

26. 非功能需求为什么很重要,包含哪些方面?

答:

? 性能需求;

? 资源和环境需求;

? 可靠性需求;

? 安全保密要求;

? 用户界面需求;

? 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

? 预先估计的可扩展性需求。

27. 如何进行可行性分析?

答:可行性分析的意思是根据系统的环境、资源等条件,判断所提出的信息系统项目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开始进行,如果要进行,那么采用什么建设方案。

所谓可行性应该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没有必要性的项目是不应该开始进行的。一些单位的信息系统应用项目开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紧迫感,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对组织竞争力的支持。一般来说,没有迫切的需要,勉强地开展信息系统建设,是很难取得好效果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可能性主要从技术、经济、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28. 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框架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答:

(1) 引言

? 编写目的

? 项目背景

? 组织经营概况

? 定义

? 参考资料

(2)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 采用信息系统开源节流的业务发展计划要点

? 要求

? 条件、假定和限制

? 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 评价尺度

(3) 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 组织机构;

? 信息化系统应用情况;

? 组织竞争力简述;

? 采用信息化开源节流的业务发展计划要点;

? 效益空间分析;

? 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 工作负荷;

? 费用开支;

? 人员;

? 设备;

? 局限性。

(4) 所建议的系统

? 宏观管理水平需求定位

? 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 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 改进之处

? 影响

? 局限性

? 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5) 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

(6) 投资及效益分析

? 支出

? 收益

? 收益/投资比

? 投资回收周期

? 敏感性分析

(7) 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 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 使用方面的可行性

(8) 结论

29.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保证调查研究的准确全面?

答: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完全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为了获得对组织管理的全面认识,调查研究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下,按科学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系统调查必须按一定的原则进行,才能保证信息的翔实、全面,防止片面性和局部性。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详细了解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和来龙去脉,从系统现状出发,了解管理的实际状况,得到客观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分析企业管理现状,避免从局部出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30. 用业务流程图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业务流程。

答:某单位工资发放过程如下:

工资发放前,由财务科根据已存档的“上月工资发放清单”和人事科送来的“本月人员及工资变动表”填写“本月工资发放清单”中的相关项。接着,再根据总务科送来的“本月扣款清单”将扣款数填入“本月工资发放清单”。最后计算出每位职工的应发工资数,并填入“本月工资发放清单”,为工资发放人员发放工资做好准备。

其业务流程图如下:

31. 根据业务流程图,抽象出数据流程图。

答:

32. 数据字典建立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数据项及其处理的完整性?

答:创建数据字典是对系统用到的所有数据项和结构的定义,以确保开发人员使用统一的数据定义。在需求阶段,数据字典至少应定义客户数据项以确保客户与开发小组是使用一致的定义和术语。分析和设计工具通常包括数据字典组件。

33. 分析U/C矩阵进行功能/数据交互分析的基本思想?

答:U/C 矩阵主要用来对系统功能划分进行分析和优化。其基本原理与系统思想关于子系统的划分相一致,即在系统之间尽可能保持相对独立性,每个功能的数据处理要求高内聚、低耦合。U/C 矩阵是一个进行内容分析的二维表,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要分析的两个变量,二维表中的U,C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U/C 矩阵中,U (Use )表示该功能为数据的使用者,即某个功能使用某类数据,C(Create) 表示该功能为数据的生产者或创建者。建立U/C 矩阵首先要进行系统化,自顶向下的划分,具体确定每一个功能和数据,最后把功能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填到二维表中,就建立了U/C 矩阵。U/C 矩阵建立之后,还要进行完备性、一致性检验。U/C 矩阵不仅适用于功能/ 数据分析,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的管理分析。

34. 如何全面认识组织信息管理的现状?

答:系统调查涉及面广,任务重,由于组织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为了获得对组织管理的全面认识,调查研究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下,按科学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系统调查的原则有:

(1) 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2) 全面展开与重点调查相结合

(3)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应该围绕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过程进行。因而调查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

1) 组织机构和功能业务

2) 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

3) 工艺流程和产品构成

4) 管理方式和具体业务的管理方法

5) 业务流程与工作方式

6) 数据与数据流程

7) 决策方式与决策过程

8) 占有资源与限制因素

9)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常用的调查研究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召开调查会、业务实践、专家访谈、电子问卷。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详细了解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和来龙去脉,从系统现状出发,了解管理的实际状况,得到客观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分析企业管理现状,避免从局部出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35. 逻辑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下一阶段提供怎样的基础?

答:逻辑设计是在调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逻辑方案从一般信息处理的角度提出新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提出对原系统改进的方案,根据前一阶段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确定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为今后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基本的框架,这就是系统的逻辑设计。

36. 如何确定新系统业务流程?

答:通过对原系统业务的分析,理顺各功能间的关系,对于多余的环节可以删减,对于缺少的环节应该补上,使新的业务流程科学、合理、流畅。分析原系统业务流程的不足,提出业务流程改造和重新设计的方法,建立新的业务流程,确定新系统流程中人机界面的划分。原系统的不足可能是管理思想和方法落后,业务流程不尽合理。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优化原系统业务流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需要在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处理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重新设计,产生更为合理的业务流程。

37. 系统逻辑设计中,如何体现业务流程改造对建立新系统业务流程的意义?

答:业务流程改造BPR 即对企业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从而使成本、速度、质量和服务等企业关键性能取得根本性的改善。业务流程与组织的运行方式、组织的

协调合作、人的组织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等密切相关,业务流程改造涉及到技术、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信息技术应用是流程改造的核心。信息技术既是流程改造的出发点,也是流程改造的最终目标的体现者。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流程重组的形式不可能完全相同。企业可根据竞争策略、业务处理的基本特征和所采用的信息技术的水平来选择实施不同类型的BPR 。流程的再造涉及多个方面,不同的流程设计人员会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案。对于提出的多个业务流程改进方案,还要从成本、效益、技术条件和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选取可行性强的方案。

38. 如何画出信息系统流程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绘制的。绘制过程如下:为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画出数据关系图,弄清楚输入数据、中间数据和输出数据的关系,然后按整个系统的流程把各个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就构成信息系统流程图。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 从数据流程图到系统流程图的转换不是单纯的符号变换。由于信息系统流程图描述的是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而数据流程图表述的是全局数据处理过程,其中包含了手工信息处理部分,因此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前提是已经确定了系统边界、人机接口和数据处理方式。

(2) 在信息系统流程图的设计中,需要根据业务处理的需要,考虑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哪些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合并或进一步分解,进一步确定各个数据处理功能。

(3) 系统流程图的设计基本上是根据原系统流程,按实际业务处理的过程进行设计,并不鼓励分析员使用系统设计的自上而下或模块化的方法。因此,用流程图方法设计的系统,不仅难以采用工程化开发方法,而且难于理解和维护,因此现在的信息系统开发中已经较少使用。由于它是最早出现的逻辑设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新系统信息处理的过程,进行流程图设计仍然有其重要意义。

39. HIPO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层次化输入- 处理- 输出法(Hierarchy input-process-output, HIPO) 是一种描述系统结构和模块内部处理功能的工具。HIPO 图由层次结构图(structure chart )和IPO 图两部分组成,在一层次体系中将系统设计按其详细程度分层,依次地说明所有的输入、处理和输出。IPO 图则是描述模块内部功能的工具,包含了输入、处理、输出和与之相应的数据库/ 文件,所在的模块等信息。IPO 中,比较复杂的部分是处理逻辑的描述。由于处理过程复杂,如果不能准确无歧义的描述,将会给以后的编程工作带来混乱,需要使用比较规范的描述方法,如结构化英语、决策树、判定表和算法描述语言等。

40. 试述决策树、决策表、结构化英语的特点和在表达系统功能中的作用。

答:决策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但当条件较多时,不容易清楚的表达整个判断过程。决策表是用表格方式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实际上是决策树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由于采用表格方式,便于表达复杂条件下的多元逻辑关系,可以清楚地表达决策条件、决策规则和应采取的行动之间的关系。其缺点是决策表的建立过程复杂,不如决策树直观方便。结构化英语是一种模仿计算语言的处理逻辑描述方法。这种方法借助于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使用IF ,

THEN ,ELSE ,END ,OR ,NOT 等词组成规范化语言完成对处理过程的描述,包括了顺序、判断和循环等三种基本结构。

41. 数据存贮结构是如何确定的?

答: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数据处理,建立合理的数据存贮体系,充分反映物流活动的变化过程,满足各级管理业务对信息的需求,是信息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在数据存贮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和系统目标,使得后继系统开发工作方便快捷,系统开销合理,易于管理和维护。为此,要根据数据的不同用途、使用要求、统计渠道、安全保密性等来决定数据的整体组织形式。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定义了数据的存贮结构和处理过程。

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1) 数据组织的规范化,现代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都是采用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系统都是按关系方式组织的对于系统中处理的数据,必须按关系数据库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处理。

(2) 整体关系结构的建立,借助E -R 模型等结构化分析工具建立数据模型的方法。

(3) 数据资源的分布和安全保密属性。

42. 如何确定数据资源的分布?

答:在大型的信息系统中,数据往往是分布式的,这就要考虑数据资源在网络上的分布问题。在功能与数据的交互分析中,已经确定了数据资源在不同子系统间的分配,这里需要进一步考虑数据资源在网络上的分布,否则数据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就无从实现。考虑数据资源分布的原则是:同一子系统的数据尽量放在本系统使用的服务器上,只有公用数据和最后统计汇总的数据才放在公用服务器上。公共数据资源的分配应当考虑数据访问的特性,进行恰当的分布,以使网络负荷均衡,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43. 逻辑方案确定以后,如何进行检验和改进?

答:设计方案交互检验的目的是实现系统需求说明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为了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应在软件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千方百计地减少缺陷。

(1) 需求分析阶段,本阶段主要措施是,全面理解用户的使用要求、使用条件和系统功能,在全面分析和与用户充分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软件的需求说明书。

(2) 逻辑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软件的技术要求转换成逻辑方案。为保证逻辑方案的科学合理,应采用工程化、规范化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在交互检验中,为保证检验过程的独立性,要求参与检验的人员应来自不同的领域,包括分析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一本项目无关的专业人员及领域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为了查找缺陷,首先要对系统功能系统进行分析,对照功能需求,查找每个业务流程,是否有功能的遗漏,是否有不必要的冗余功能。为此,须检查常规的和例外的情况。对逻辑方案,还需检查新系统流程的改造是否符合管理和业务运行的要求,数据处理方式和数据存贮方案是否有利于系统的扩充等。此外,对数据处理中的安全性、容错性是否满足要求,也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44. 系统分析报告的目的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答:系统分析报告也称为系统说明书,是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阶段成果的总结。它反映

了这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全部情况,是下一步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的纲领性文件。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组织情况概述

(2)现行系统运行状况

(3)新系统逻辑方案

(4)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

45. 系统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系统设计总的原则是保证系统设计目标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使技术资源的运用达到最佳。在进行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使系统有统一的信息代码、统一的数据组织方法、统一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以提高系统的设计质量。

(2)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在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系统的费用支出。一方面,在系统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系统应用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系统设计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可能简洁,以便缩短处理流程,减少处理时间。

(3) 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既是评价系统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又是系统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只有设计出的系统是安全可靠的,才能在实际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系统恢复能力等。

(4) 简单性原则

在系统达到预定目标、完成规定功能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简单。具体来说,在设计过程中,要设法减少数据输入的次数和数量,提高系统中数据的共享性;要使操作简单化,使用户容易理解操作的步骤和要求,确保用户的主动地位;系统结构清晰合理,易于理解和维护。

(5) 灵活性原则

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系统容易修改和维护。因此系统设计人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从通用的角度考虑系统设计。

46. 系统总体设计的任务是什么?

答:具体来说,系统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

(1) 模块结构设计

? 将系统划分成模块;

? 决定每个模块的功能;

? 决定模块间的调用关系;

? 决定模块间的接口,即模块问数据的传递。

(2)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即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以及DBMS 的选择等。

(3) 总体数据库设计

总体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系统的质量及一些整体特性基本上是这一步

决定的。系统越大,总体设计的影响越大。

47. 结构化系统设计有哪些优点?

答: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使系统模块化,即把一个系统自上而下逐步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称为模块。对于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按功能逐步由上向下,由抽象到具体,逐层将其分解为一个多层次的、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模块所组成的系统。设计人员以系统的逻辑模型为基础,并借助于一套标准的设计准则和图表等工具,逐层地将系统分解成多个大小适当、功能单一、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模块,把一个复杂的系统转换成易于实现、易于维护的模块化结构系统。

概括来说优点如下: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用分解的方法予以化简;采用图表表达工具,有一套基本的设计准则,有一组基本的设计策略;有一组评价标准和质量优化技术。

48. 什么是模块?模块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答:所谓模块(module),是指可以分解、组合及更换的单元,是组成系统、易于处理的基本单位。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作一个模块。

模块划分的原则:

(1) 低耦合,高聚合原则

耦合是表示模块之间联系的程度。紧密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非常强,松散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比较弱,非耦合则表示模块之间无任何联系,是完全独立的。模块耦合度越低,说明模块之间的联系越少,相互间的影响也就越小,产生连锁反应的概率就越低,在对—个模块进行修改和维护时,对其他模块的影响程度就越小,系统可修改性就越高。聚合则用来表示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一般说来,在系统中各模块的聚合度越大,则模块间的耦合度越小。耦合度小使得模块间尽可能相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和维护。聚合度大使得模块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大大增强。因此,在模块的分解中应尽量减少模块的耦合度,力求增加模块的聚合度。

(2) 作用范围应在控制范围内

一个判定的作用范围是指所有受这个判定影响的模块。按照规定:若模块中只有一小部分加工依赖于某个判定,则该模块仅仅本身属于这个判定的作用范围;若整个模块的执行取决于这个判定,则该模块的调用模块也属于这个判定作用范围,因为调用模块中必有一个调用语句,该语句的执行取决于这个判定。一个模块的控制范围是指模块本身及其所有的下级模块的集合。

分折判定的作用范围和模块的控制范围之间的关系,可以较好地处理系统的模块关系,合理地分解模块。在分解模块时要求:

1) 分解模块时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的要求

①判定的作用范围应该在判定所在模块的控制范围之内。

②判定所在模块在模块层次结构中的位置不能太高。

即:最理想的模块划分是判定范围由判定所在模块及其直接下级模块组成。

2) 当出现作用范围不在控制范围之内时的纠正措施

①把判定所在的模块合并至上层模块中,或从低层模块移到高层模块使判定的位置提高。

②把受判定影响的模块移到模块控制范围之内。

(3) 合理的模块扇入和扇出数

模块的扇入表达了一个模块与其直接上级模块的关系。模块的扇入数是指模块的直接上层模块的个数。模块的扇入数越大,表明它要被多个上级模块所调用,其公用性很强,说明模块分解得较好,在系统维护时能减少对同一功能的修改,因此要尽量提高模块的扇入数。模块的扇出表达了一个模块对它的直接下属模块的控制范围。模块的扇出数是指一个模块拥有的直接下层模块的个数。模块的直接下属模块越多。表明它要控制许多模块,所要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它的聚合度可能越低。所以要尽量把一个模块的直属下级模块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即模块的扇出系数不能太大。一般来说,一个模块的扇出系数应该控制在7以内,如果超过7则出错的概率可能会加大。

(4) 合适的模块大小

如果一个模块很大,那么它的内部组成部分必定比较复杂,或者它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可能比较高,因此对于这样一个较大的模块应该采取分解的方法把它尽可能分解成若干个功能单一的较小的模块,而原有的大模块本身的内容被大大减少并成为这些小模块的上级模块。一般来说,一个模块中所包含的语句条数为几十条较好,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分解一个大模块时,不能单凭语句条数的多少,而主要是按功能进行分解,直到无法做出明确的功能定义未知。在分解时既要考虑到模块的聚合度,又要考虑到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在达两者之间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49. 如何从数据流程图导出模块结构图?

答:首先判断数据流程图是变换型结构还是事务型结构。然后遵循规则导出模块结构图。

运用变换分析从变换型结构的数据流程图导出变换型模块结构图过程可分为三步:

(1) 确定主加工(或变换中心)。在数据流程图中多股数据流的汇合处一般是系统的变换中心。若没有明显的汇合处,可先确定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的数据流,作为变换中心。从物理输入端开始,沿着数据流输入的方向向系统中间移动,直至到达不能被作为系统输入的数据流为止,则前一个数据流就是系统的逻辑输入。从系统的物理输出端开始,向系统的中间移动,可找出离物理输出端最远的,但仍可作为系统输出的部分就是系统的逻辑输出。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之间的部分是系统的变换中心。

(2) 设计模块结构图的顶层和第一层.系统模块结构图的顶层是主控模块,负责对全系统进行控制和协调,通过调用下层模块来实现系统的各种功能。在与变换中心对应的位置上画出主控模块,作为模块结构图的“顶”,然后“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每一层均按输入、变换中心、输出等分支来处理。

对于第一层,按如下规则转换:

1) 为数据流程图中每个逻辑输入设计一个输入模块,它的功能是向主控模块提供逻辑输入数据;

2) 为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个逻辑输出设计—个输出模块,它的功能是把主控模块提供的数据输出;

3) 为数据流程图中的变换部分设计一个变换模块,它的功能是对逻辑输入进行加工处理,变换成逻辑输出。

(3) 设计中、下层模块。根据数据流程图将系统模块结构图中第一层的各模块自顶向下逐级向下扩展,形成完整的结构图。输入模块的功能是向调用它的模块提供数据,故需要一个数据来源,因此,为每个输入模块设计两个下层模块:输入模块、变换模块。为每个输出模块设计两个下层模块:输出模块、变换模块。直到物理输入端或物理输出端为止。

用事务分析法设计模块结构图,与变换分析法大部分类似,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分析数据流程图,确定它的事务中心。如果数据沿着输入通路到达一个处理T ,这个处理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在若干动作序列中选出一个来执行,那么,处理T 称为事务中心。

(2) 设计高层模块。事务型数据流程图转换成模块结构图,其高层的模块结构具有图7—9 所示的基本形式。

(3) 设计中、下层模块。自顶向下,逐层细化,对高层模块进行必要分解,形成完整的模块结构图。

当初始的系统模块结构图完成后,应根据模块结构设计的原则进行检查和改进,特别是应按照“ 耦合小,聚合大” 的标准对结构图进行检查和修改。

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图是相当复杂的,往往是变换型和事务型的混合结构,此时可把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的应用列在同一数据流程图的不同部分。以导出初始的系统模块结构图.然后再根据模块结构设计原则对初始的模块结构图进行修改和优化,以求获得设计合理的模块结构图。

50. 总体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在进行总体数据库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数据结构的合理性

数据结构的合理性要求指数据文件组织合理,数据元素归类和划分合理,以及对数据项进行合理描述。

(2)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数据存储的安全性要求从存储总体结构上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一般来说,提高安全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增加数据的冗余,而数据的大量冗余往往为维护数据一致性带来困难。这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应进行合理取舍,在尽量降低冗余的前提下,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维护和管理方便

无论设计什么样的存储结构,首先应保证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上的方便,它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基础。

总体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从全局出发,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为数据的存储结构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框架,以保证详细设计阶段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共包括六个方面:

(1)数据的分类

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主要分基础数据、中间数据、工作数据和暂存数据四大类。基础数据是指整个系统的输人数据、输出数据、代码、各种工作和技术标准、规范以及主要子系统的共享数据;中间数据是指在数据处理中需要保存的中间结果;工作数据是指为提高某项处理

功能的效率而事先加工好的数据;暂存数据是指处理过程中需存储、在处理过程结束后即可消除的数据。

(2)数据存储规模设计

数据存储规模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现有数据量的存储规模、未来数据量的增长趋势和数据类型的划分。数据存储规模设计就是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组织数据的存储格式,选择合理的存储技术和设备对数据进行存储。

(3)数据存储空间的分布设计

数据存储的空间分布应与系统总体设计总的物理环境配置协调一致,例如,在局域网环境中,可以将系统数据集中存储在分布式环境上的中心机或网络环境中的服务器上,而把新的数据就近分别存放在各自应用部门的工作站上,以保证使用和管理上的方便。数据存储空间的分布设计中要注意区别共享数据和独占数据,还要区别流动性数据和非流动性数据。

(4)文件设计

文件设计是根据文件的使用要求、处理方式、存储的数据量、数据的活动性及所能提供的设备条件等,确定文件类别、选择文件媒体、决定文件组织方式、设计记录格式,并估计文件容量。文件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存储情况进行分析,确定需要作为文件组织存储的数据,分析出其中的数据类型,如:固定数据、流动数据、共享数据等,以便决定文件的类别。

2) 决定需要建立的文件及其用途和内容,确定每个文件的文件名。

3) 根据文件的使用要求选择文件的存储介质和组织形式。例如:对经常使用的文件,一般情况下,存储设备采用磁盘,存储组织方式采用随机存储组织方式。对不常用但数据量大的文件,可采用磁盘存储和顺序存储组织方式。

4) 根据数据结构设计记录格式。记录格式设计内容包括:确定记录的长度;确定要设置的数据项目以及每个数据项在记录中的排列顺序;确定每个数据项的结构;若需要时,确定记录的关键字(数据项)。

5) 根据记录长度、记录个数和文件总数估算出整个系统的数据存储容量。整个系统的数据存储容量等于各个存储容量之和。文件存储容量的计算与文件的组织方式、存储介质、操作系统和记录格式等有密切关系。

(5)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设计

安全性保护是防止机密数据泄漏;防止无权者使用、改变或有意破坏他们无权使用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是保护数据结构不受损害,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共享不能是无条件的,而必须是在统一的严格的控制之下,只允许有合法使用权限的用户访问允许他存取的数据。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否有效是数据库系统主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6)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选择

DBMS已成为建立信息系统的基本环境,在进行数据库总体设计时,必然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DBMS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数据存储设计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DBMS产品种类较多,可适用于不同的软、硬件和应用环境,应从系统总体角度出发,使选用的DBMS 既可满足系统总体设计的需要,又能够实现数据存储设计的目标。

系统总体数据库设计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同于系统分析,又区别于系统的详细设计,这一部分工作能使系统分析过程中对数据的需求描述从逻辑上进一步具体化,又为下一阶段的详细设计工作从系统上提供较好的支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试题库和答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题库 一、选择填空(每题1分,共10题10分) 101. 信息按照()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A. 应用领域 B. 加工顺序 C. 管理的层次 D. 反映形式 答案:C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1 102. 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A.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B. 作业信息系统 C. 决策支持系统 D. 情报处理系统 答案:B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1 103.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 A. 计算机系统 B. 手工管理系统 C. 人机系统 D. 计算机网络系统 答案:C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1 104. DSS解决的是()。 A. 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 B. 结构化问题和半结构化问题 C. 非结构化问题 D. 结构化问题 答案:C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2 105. 在任一组织同时存在着三个不同的计划控制层是()。 A. 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操作层 B. 战略计划层,战术计划层,管理层 C. 战略计划层,业务计划层,操作层 D. 战术计划层,管理控制层,操作层 答案:A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1 106. 购物超市收银台终端系统是一个典型的()。 A. 战略支持系统 B. 决策支持系统 C. 知识工作系统 D. 事务处理系统 答案:D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2 107. 企业信息系统往往是一个具有业务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的大系统,针对其建设,系统分析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 A. 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 B.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日逻辑模型 C.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D. 建立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 答案:A 章节号:1-2 难易系数:0.1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全面总结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全面总结

鱼夭 第一章系统思想 (6) 1系统的概念 (6) 2系统的模型,概念的抽象级别 (7) 3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 (8) 4系统思想的发展 (9) 5系统工程方法 (10) 6软系统方法论 (10) 7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SR (11) 第二章信息与信息系统 (11) 1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的关系 (11) 2信息处理器 (12) 3信息与决策、信息与管理的关系 (12) 4.信息管理 (13) 5.信息系统是什么?有哪些功能? (14) 6.信息系统的结构 (15) 7.C/S和B/S软件结构 (17) 第三章信息系统建设概论 (17) 1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 (17) 2什么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17)

3围绕生命周期有哪些开发过程模型?各自 特点(瀑布、原型、迭代) (19) 4信息系统为什么要建模?有哪些模型?对 软件结构进行建模有什么方法,主要思想是 什么? (23) 5有哪些开发方式?各自利弊 (24) 第四章系统规划 (24) 1系统规划的特点、任务 (24) 2规划方法 (25) 3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 (25) 4什么是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三个方面? (26) 5资源的生命周期 (26) 第五章系统分析概述 (26) 1系统分析的任务 (26) 2分析阶段有哪些系统调查方法,调查什么 (27) 3两种方法: (27) 4系统说明书的内容 (28) 第六章结构化系统分析 (29) 1数据流图描述了什么?绘制数据流图要注 意的事项,应能绘制 (29)

为什么需要数据字典?数据字典应该包含 哪些条目?应能书写数据流、数据存储及处 理条目 (29) 对于复杂逻辑有几种表述方式(决策树、决 策表,考题)?优缺点 (29) 第七章面向对象系统分析 (30) 1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有关概念. 30 2UML是什么,主要包含哪些图?(UML1.X)每种图的用途是什么? (31) 3用例图,参与者和用例的概念,用例与用 例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和扩展关系),绘 制用例图 (31) 4用例规格说明(前置条件、后置条件、主 事件流、备选事件流) (32) 5类图中包含哪四种关系(耦合),具体什 么含义,如何表示,绘制类图 (33) 6对象关联的要素(名称、角色、多重性、 方向) (34) 7泛化和实现的使用和绘制 (35) 第八章系统设计概述 (35) 1系统设计的任务 (35) 2系统设计和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的区分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欧阳学文 1.第一题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②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

③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第二题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①外部因素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效应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结构调整之中。

②内在条件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是由内在条件决定的。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由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出现新变化所导致的。 2.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①是速度变化。本质上说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②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症和痼疾,也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③是动力转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④是多重风险。 二、科学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贯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防止形而上学倾向。 2.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医学科研设计

《医学科研设计》考试卷(A卷)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医学科研设计: 2、金标准: 3、临床试验: 4、操作定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提出研究假设的四种方法。 2、简述建立科研结论的条件。 3、简述医学科研设计的四大原则。 4、简述误差控制的6种基本方法。 三、实践题(40分) 结合你所从事的专业和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拟定一份简要的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医学科研设计》考试卷(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学科研设计:医学科研设计是运用科学的、专业的和艺术的思维方法对医学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决策、规划的过程。 2、金标准:即同行公认的专业标准,如疾病诊断的病原学、病理学、影像学、解剖学标准。 3、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干预与对照所显示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4、操作定义: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可使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提出研究假设的四种方法。 提出假设有以下4种基本方法: (1)差异法。一种疾病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发病明显不同,那么,在一种情况下出现的因素在另一种情况下没有出现,则这种因素的存在或缺少应可能是该疾病的病因(如吸烟者和非吸烟者肺癌发病的差异)。 (2)一致法。如果一种因素的存在与否都与一系列不同场合中某病的出现与否有联系,那么这种因素的存在与否就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如甲肝的发生与接触病人、拥挤、卫生条件差有关,这些因素都有利于肝炎病毒的传播)。 (3)伴随变异法或剂量反应效应。如饮食中含碘减少,则地方性甲状腺病增加;放射线暴露增加,则白血病发病率增加;不洁性行为越多,爱滋病的感染机会越大。这些都是伴随变异的具体例子。 (4)相似法。一种疾病或某种结果的分布和频率可能与另一种疾病十分相似,就说明其发病原因相似,如乙肝病毒感染和肝癌。 2、简述建立科研结论的条件。 在医学研究中,经过统计学检验成立的假设还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而只能形成一种有待进一步验证的假说。假说要转化为理论需要具备如下3个基本条件: (1)假说与客观事实相符。即科学假说运用于实践时,有越来越多的事实与这个假说的内容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说明书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信管专业使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高校信息管理类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学习了有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工具等理论、方法和工具之后,要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设计是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步骤、开发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设计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能力。 1.目的 通过了解实际企业或已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的案例,使学生建立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感性认识;通过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文档的编写,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基本要求 (1)掌握系统调查方法; (2)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3)学会简单系统的设计; (4)训练程序设计能力; (5)学会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等。 3.主要内容 (1)调查一个实际单位或部门。如没有条件也可将此内容改为了解某个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 (2)在调查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 (3)根据逻辑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设计。 (4)模拟系统实施。 (5)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4.步骤与方法 4.1 初步调查 (1)调查方法:询问、发调查表、开会、实习、查资料等。 (2)调查内容: ①企业总貌:组织概况、企业目标、现行系统情况、简单历史、企业产品、产值、利税、体制及改革情况、人员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中长期计划及主要困难等。 ②企业信息需求情况:了解各职能机构所要处理的数据,估计各机构发生的数据及频度,调查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及信息源。 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学习 4.2 可行性分析 根据初步调查的情况,从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进行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六章

精品资料 第六早、结构化系统分析 6.1、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是什么?它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能 力? 答:职责:与各类人员打交道,是用户与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和 “翻译”,并为管理者提供控制开发的手段。还必须考虑系统的硬 件设备。数据输入、系统安全等各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坚实的信息系统知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且还 必须具备管理科学的知识。有较强的系统观点和较好的逻辑分析能 力,具备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与人共 事。 6.2、用作业流程图表示到图书馆借书的过程(从查目录、填索书条 开始)。 不 给 办 理

精品资料 不合格的卡,现金 6.4、结合本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画出“奖惩管理”的数据流图 答:异动管理: 招生办 录取信息P1. 1 入学 D2临时学籍表级名单 答: 储户仁现金 P 审 核 ------------------- i ! 现金库“异动管理”, 现金 账目

精品资料 奖惩管理: 数据结构条目

精品资料 名称:学生登记卡姓名曾用名入学时期 性别民族政治面貌是否华侨籍贯本人简历 开始时间 结束年月 在何地 家庭主要成员 姓名 关系 年龄 职务 工作单位 6.6、对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出纳台业务进行系统分析: (1 )画出数据流图; 答:总编号 编号 有关的数据流、数据存储

第0层: 图书借阅信息表第一层:

P1.3 拒绝借 阅图书 图书借阅信 读者归还要求 P2.1 未归还图书 P2.2 丢失记录单 检杳图书 是否归还 L 图书未归还管 理 1 丿 --------------------- ? 图书借阅信息表P2.3 检查图 书损坏I 情 况 J 厂 P2.1未归还图书 破坏情况 赔偿信息 图书 P2.2.2 图书库 限定所丢 图书的价 读者赔 偿图书 并登记 ^息 ----------- 丿图书丢失记录单 D1 图书借阅信息表

医学科研设计试题

科研论文 一.最佳选择题 1、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科研工作的关键是:---(A) A.课题选题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分析资料 E.开题报告 2、科研选题的意义在于:---(E) A.科研选题关系到整个科研工作的成败 B.科研选题关系到科研人员的个人成才 C.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D.科研选题关系到科研管理活动的效能 E.以上都正确 3、科研选题范围要有利于:---(E) A.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重大疾病的防治 B.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某些研究形成“拳头”课题 C.有利于利用现有的人力、设备、集中投资,解决有可能突破的问题 D.有利于贯彻“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开发研究 E.以上都正确 4、不属于艾滋病防治研究重点的是:---(D) A.群体预防研究 B.检测诊断方法及检测试剂研究 C.预防疫苗的研究 D.个体预防研究 E.治疗AIDS的药物研究 5、科研设计的作用为:----(E) A.可以减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B.可以取得较为可靠的资料 C.可对实验数据的误差大小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 D.提高实验效率 E.以上都是 6、在整个调查设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C) A.整理资料的计划 B.分析资料的计划 C.搜集资料的计划 D.研究计划 E.选择调查方法 7、医学科研设计中对照的意义:----(E)

A.排除或控制自然变化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B.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C.可找出综合因素中的主要有效因素 D.通过对照可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 E.以上都是 8、搜集资料时要遵循的3个原则为(B) A.对照、随机、重复 B.准确、完整、及时 C.细心、耐心、及时 D.随机、准确、及时 E.检查、核对、仔细 9、以下检验方法除下列哪一种外,其余均属于非参数统计方法(D) A.Friedman,sM检验 B.H检验 C.配对设计符合秩和检验 D.t检验 E.查r s界值表法 10、总体分布类型不清小样本资料的均数比较可采用: (A) A. t 检验 B. 秩和检验 C. χ2检验 D. u 检验 E. 查r界值表法 11、在假设检验中,当t0.05 B.P<0.05 C.P>0.01 D.P<0.01 E. 0.01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点总结

1.一个计算机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描述是否正确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 3.系统的特性(选择):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目的性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突变性系统的自组织性系统的相似性 4.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软件技术, 各种理论和方法于一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5.信息系统功能(5个)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提供 6.信息系统与软件区别: 信息系统一定是面向企业的,即使是同类型的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也有很大的差别;软件则可能面向一类企业或者一类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信息系统工程与软件工程的差异。 7.评价信息系统标准(5个):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的效率 信息服务的质量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系统是否易于改动 8.常见的CASE工具:ERwin、PlayCASE、Rose2000、Visio2003、Power Designer 9.诺兰模型 1)初装:企业购买计算机用于管理部门。特点:数量少、未联网、无系统2)蔓延:管理部门大量使用计算机。特点:数量多、小范围联网、无系统3)控制:管理部门有意识规划全单位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并引入专项信息管理系统 4)集成:企业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全方位的整体信息系统,来辅助全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5)数据管理:针对数据进行协调一致和深入使用,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6)成熟:满足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需要,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10.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由IBM公司在20世纪 70年代提出,是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制定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一种方法。它将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规划。 11.BSP方法的特点:采用了企业过程的概念,将任何一种企业从逻辑上定义出 一组过程。 过程只与产品和服务有关,与企业机构和组织结构无关。从而使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强有力的适应性。 1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了解企业目标识别企业过程分析企业过程并建立 数据类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确定各子系统的优先级制定开发进度 13.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获得到退出所经历的阶段。一般划分为四 个阶段: (1)产生阶段对资源的请求、计划等活动。 (2)获得阶段指资源的开发活动,即获得资源的活动。如产品的生产、 学生的入学、人员的聘用等。 (3)服务阶段指资源的存储和服务的延续活动,如库存控制。 (4)归宿阶段指终止资源或服务的活动或决策,如产品的销售。 14.原型法:是在系统开发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系统主 要功能的要求,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迅速构造出系统的初始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第八章

第八章面向对象设计 8.1 面向对象设计和结构化方法有什么不同?它具有哪些优势? 答:不同点:出发的角度不一样:结构化方法从系统角度出发,而面向对象从对象出发。 优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条理,可重用性好。 8.2解释继承、封装、消息和多态性的概念。他们分别带来什么好处? 答: 继承:是指特殊类的对象拥有其一般类的全部属性和服务。好处:(1)可以简化系统的描述和实现(2)直接实现了软件重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封装:是软件模块化思想的体现,也是面向对象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好处:(1)实现了信息隐藏(2)简化了接口,降低了系统耦合度 消息:向对象发出的服务请求。好处:(1)更接近人们日常所采用的术语,对象间课可通过消息实现交互,体现了对象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更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2)其涵义更具有一般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多态性:指相同的操作(函数或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并获得不同的结果。好处:(1)当给不同子类的

对象发送相同的消息时,消息的发送者可以不用关心具体的对象类型,而由对象自身做出不同的响应处理(2)需要扩充一种新类型时,只需要从父类中在派生一个子类,覆盖父类的某些业务,而不需要改的其他外部程序。 8.3 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关系有哪些关系?试举例说明。 答: 类关系: 继承:例如银行值班经理完全可以充当收银员这一角色。 实现:对接口的实现 对象关系: 关联:如学生和课程的选修关系 依赖:一个对象A在执行事务过程中向另一个对象B发送消息,请求某种服务,那么就说A依赖于B 8.4什么是UML?它定义了哪几种视图?每个视图描述了什么? 答: UML:是由单一模型支持的一组图示法。 视图: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6-10章)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简答题 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4、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5、简述群体意识包括的主要内容。 6、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二、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解。 2、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管理手段。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2、(1)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2)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3)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3、(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5、(1)群体的归属意识;(2)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 6、(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信管专业使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高校信息管理类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学习了有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工具等理论、方法和工具之后,要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设计是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步骤、开发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设计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能力。 1.目的 通过了解实际企业或已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的案例,使学生建立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感性认识;通过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文档的编写,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 2.基本要求 (1)掌握系统调查方法; (2)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3)学会简单系统的设计; (4)训练程序设计能力; (5)学会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 书等。 3.主要内容 (1)调查一个实际单位或部门。如没有条件也可将此内容改为了解某个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 (2)在调查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 (3)根据逻辑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设计。 (4)模拟系统实施。 (5)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4.步骤与方法 4.1 初步调查 (1)调查方法:询问、发调查表、开会、实习、查资料等。 (2)调查内容: ①企业总貌:组织概况、企业目标、现行系

统情况、简单历史、企业产品、产值、利税、体制及改革情况、人员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中长期计划及主要困难等。 ②企业信息需求情况:了解各职能机构所要处理的数据,估计各机构发生的数据及频度,调查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及信息源。 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学习 4.2 可行性分析 根据初步调查的情况,从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进行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4.3 详细调查 详细了解以下情况并绘制组织结构图和业务流程图: (1)现行系统的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能和人员分工; (2)各项管理业务的主要处理过程、模型和算法; (3)各项管理信息的分类、分层和定义; (4)管理信息的收集、输入、传递、存储以及输出的形式;

复习题(医学科研设计)

《医学科研设计》复习题 ?医学科学研究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答:一个周密而完善的研究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研究因素,严格地控制误差,从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减少误差,达到高效、快速和经济的目的。 ?从统计学角度来讲,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答:1.建立研究假说,明确研究目标, 2.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单位和总体(population)、样本(sample), 3.对研究对象是否施加干预和如何施加干预, 4.确定研究设计类型, 5.确定研究指标及获得指标值的方法, 6.制订数据的管理及统计分析计划, 7.预计会得到什么结果,资料的可靠性及质量控制, 8.需要多少经费与时间等。 ?随机分组的目的是什么? 答:按照严格正规的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分组之前均不能预知分组情况,以便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相似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保证两组具备充分的可比性。这是设置理想的均衡对照的方法,理论上可使已知和未知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在两组间均衡分布,减少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均衡与分层的关系? 答: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抽样了解总体的情况,但是样本常常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研究药物对高血压的疗效,因为高血压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如果任意把一些高血压病人分组治疗,即使完全随机也不合理。因为有的组重度多,有的组轻度多。故应该先把轻、中、重度的高血压分层(stratification),再随机分组才能做到均衡(balance),称为分层随机。在分层的基础上,在层内随机抽样进行样本分配。这样可使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衡,从而增大可比性。 ?采用临床盲法实验的意义 答: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的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而在试验中,若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的治疗情况,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则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blinding 或masking)可有效地避免这种偏倚。这项原则的具体方法是研究对象、观察检查者和试验设计者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都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接受治疗措施的情况。 ?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种分组方式? 答:1.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 2.分别从不同总体中进行随机抽样,获取代表各不同总体的随机样本 ?配对设计 答: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是将受试对象按既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 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信管专业使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高校信息管理类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学习了有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工具等理论、方法和工具之后,要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设计是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步骤、开发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设计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能力。 1.目的 经过了解实际企业或已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的案例,使学生建立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感性认识;经过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文档的编写,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基本要求 (1)掌握系统调查方法; (2)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3)学会简单系统的设计;

(4)训练程序设计能力; (5)学会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等。 3.主要内容 (1)调查一个实际单位或部门。如没有条件也可将此内容改为了解某个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 (2)在调查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 (3)根据逻辑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设计。 (4)模拟系统实施。 (5)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4.步骤与方法 4.1 初步调查 (1)调查方法:询问、发调查表、开会、实习、查资料等。 (2)调查内容: ①企业总貌:组织概况、企业目标、现行系统情况、简单历史、企业产品、产值、利税、体制及改革情况、人员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中长期计划及主要困难等。 ②企业信息需求情况:了解各职能机构所要处理的数据,估计各机构发生的数据及频度,调查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及信息源。 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学习 4.2 可行性分析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答案

1.公司战略 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2.战略群体 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3.企业使命 是指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4.战略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目的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5.重点集中战略 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的一种战略 6、新兴行业 是指由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或新的消费需要的推动,或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变化使某种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机会,从而新形成或重新形成一个行业 7. 进入壁垒 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8. 企业愿景 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种高度概括。 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9. 生产战略 是企业在生产的成本、质量、流程等方面建立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规定企业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的工作方向,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服务。 10. 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

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1. 成本领先战略 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13、战略控制 是指将预定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评价其是否符合与其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借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态调节过程。14.退出壁垒 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15.财务战略财务战略 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16.不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它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7.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18. 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19.规模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20.战略群体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21.市场渗透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各章要点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各章要点 第一章系统思想 1.系统的概念,特性。 第二章管理系统 1.管理系统的概念、构成、特点 第三章信息与信息系统 1.信息的定义? 2.什么是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 3.信息系统的定义、结构。 4.信息系统应用与发展包括哪些典型系统?各自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四章信息系统建设概论 1.什么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2.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图。 3.瀑布模型、演化模型、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 4.信息系统开发中有哪些方法?各自的基本思想、优缺点、一些主要原则。5.什么是信息系统的诺兰模型?各阶段的特点?模型的作用。 6.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第五章系统规划 1.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2.什么是可行性?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第六章结构化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数据流程图的定义、基本成分、绘制方法。 3.数据字典的构成?作用? 4.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有哪些?特点?绘制方法?比较。 第七章结构化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标、设计内容? 2.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有哪些?各自的定义。 3.如何由数据流图导出结构图? 4.代码的定义?种类?校检码的设计? 5.输入设计的原则?常用的输入数据的校检方法有哪些? 6.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中常用的工具有哪些? 7.如何由ER图导出关系型数据模型?三种范式的定义?如何进行关系的规范化? 第十章系统实施 1.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 2.好程序的标准是什么? 3.系统测试的定义?检验软件的方法有哪些?

4.软件测试的目的、类型? 5.测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6.如何用黑盒法、白盒法设计测试用例?7.系统的转换方式有哪几种?各自的特点? 第十一章系统维护与管理 1.系统维护的类型? 2.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 3.系统监理、系统审计的定义。 第八章面向对象分析 1。什么是UML? 2。UML的构成,及各种图的含义。 3。什么是用例? 4。用例图的绘制方法? 5。类图的基本图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