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价值管理

公共价值管理

公共价值管理
公共价值管理

一、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网络化治理理论。(一)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最初是一个军事领域的概念。二战后, 伴随着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战略概念被引入工商管理领域, 最终演变为一种新的管理研究途径或新学科分支。此后, 工商等私人领域的战略管理得到极大的发展。战略管理在私营部门的成功启发了政府等公共部门,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下, 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私营部门管理思想开始逐渐被引入公共部门。作为克服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以内部定向、不考虑外部环境、长期目标或组织未来等局限性而被引入公共部门的一种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将关注的焦点由内部转向外部, 从注重日常管理转向组织未来的发展管理; 它着重考察组织的内外环境, 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使命。〔1〕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的倡导下, 公共管理者开始从专注于政策执行和埋头日常事务中超脱出来,关注组织外部环境和长远目标, 所有这些, 都为公共价值的创造提供了可能。因此,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为公共价值

管理提供了理论启发。Moore等学者甚至认为, 公共价值管理就是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新发展。(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本世纪初, Robert. Denhardt夫妇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建立起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Denhardt夫妇指出: “所谓新公共服务, 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2〕与以往传统行政理论将政府置于中心位置而致力于改革和完善政府本身不同, “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 强调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 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 即“服务而非掌舵”。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看来, 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 应该积极地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努力地建立一些具有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去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推崇公共服务精神, 旨在提升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 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 重视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治。可以说, 新公共服务理论己经从静态的层面提出了政府必须以回应公众需求作为出发点, 而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效率或者其它的市场价值, 忽略“船”的主人。公共价值管理吸收继承了上述理论的合理内核, 并对之作了发展。(三) 网络化治理理论公共价值管理也是对网络化治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学者普遍认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治理时代。网络化治理理论认为, 新公共管理倡导的民营化, 使得公共服务不再由公共部门垄断供给, 越来越多的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 形成了所谓的第三方。这种转变, 使得政府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转变为如何构建以及管理公共服务的递送网络。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 网络化治理包含更多的介入式参与, 要求改变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转变资源分配方式, 寻求政治上的变动。网络化治理通过公众参与范围的不断扩大, 来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正是在回应网络化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将其实践建立在对话和交流之上,这正表现了网络化治理的特征。构建成功的关系网络是网络化治理的关键, 也是适应网络化治理的公共价值管理的重要目标。〔3〕此外,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 由于政府的角色是垄断公共服务供给, 因此, 其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思考如何以更高的效率来执行政策和递送公共服务, 而在网络化治理中, 由于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构建和管理好公共服务的递送网络, 因此, 其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就演变为如何组织各种资源(常常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 创造公共价值__

(一)“经济人”假设

新公共管理承袭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人性假设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公共部门的制度设计,这是新公共管理与民主社会核心价值冲突的核心。很显然,一个受利益动机驱动的组织显然无法太多关注公共利益。既然个人利益是其核心理念,那么任何关于“公共利益”的概念都变得毫无意义,这最终必将引发公共利益与公共伦理的危机。(二)政府的角色定位新公共管

理把政府的角色界定为“掌舵”,然而,政府的这种角色定位不仅不合适,而且也不可

能:其一,新公共管理视野中的行政官僚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而把社会长远的发展交由自利的个人来掌控,其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其二,即使政府能够完全代表公共利益,其理性的有限性决定它不可能制定出完美的政策;其三,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而公众参与无疑是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关键,也是民主社会公民权的集中体现。尤其是那些决定社会长远发展方向的政策和规划,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协商与沟通。

(三)企业化政府理念

新公共管理建议政府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企业家精神贯穿于公共管理的整个运行机制过程中。但是,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里,公共决策必须经过一个各相关利益群体互动博弈的过程,这一过程当然没有市场机制更有效率,但它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利益,这一过程决不是单一的“选票”所能反映的。而且,市场机制的基本动力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企业家精神的植入意味着个别政府机构可以在个人或机构利益的驱动下采取行动,这必然把政府引向对短期目标的关注,并放弃了对长远战略目标的追求。(四)“顾客”导向的误区

新公共管理坚持以“顾客导向”、“顾客满意”为宗旨。但是“顾客导向”产生了一个资源分配上的重大问题。政府的顾客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差异很大,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政府会对不同的顾客区别对待,这在经济市场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公共部门却是行不通的;而且,相对于公民而言,顾客显然是个很狭隘的概念。事实上,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角色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既是公共服务的接受者,又是政府的纳税人。他们不仅“用脚投票”,还“用手投票”。

2、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

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有四个来源。(1)民主公民权理论:认为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主导模式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即政府的存在就是要确保一定的程序(如投票程序)和公民权利,从而使公民能够根据自身利益作出选择。(2)社区和公民社会模型:认为在公民社会中,人们需要在社区的利害关系体系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在这里,公民能够以个人对话和讨论的形式参与进来,这种方式便是社区建设和民主本身的实质。认为政府的作用,事实上就在于帮助创立和支持“社区”。(3)组织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我们彼此依赖,治理因而也必须以所有各方(包括公民和行政官员)真诚、开放的对话为基础。(4)后现代公共行政:认为公共问题更可能通过对话而不是通过客观的测量和理性的分析来解决。而真正的对话是行政人员和公民之间的完全交流,在对话和建立共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向别人开放自己,学会倾听和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取向新公共服务理论的首要价值取向就是公民和公共利益导向。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公共利益就是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务员不是要仅仅关心“顾客”的需求,而是要着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追求公共利益: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公民权和民主导向。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致力于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公务员和公民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第三个价值取向是服务和以人为本导向。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效率。[12]

公共管理价值定位及构建探讨

公共管理价值定位及构建探讨 随着人类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管理成为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公共管理价值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传统的单方面的价值单一方法转变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性的方法体系。为此,主要研究了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以及公共管理价值的构建,并从管理角度出发,深刻的认识公共管理。 标签:公共管理;价值定位;构建;措施 F2 公共管理的根本特征是“为公共服务”和“追求公共的经济利益”。基本价值的理念是民主政治与公民的权利,其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受到公共权利与法制的限制与制约。公共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的以效率作为基本的价值核心的相关内容,重新从民主、人权和法制的角度出发进行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与构建。 1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主体一般是政府机构,广义的公共管理中人民是主体。公共管理的定义是一个新思路、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时间的运用,并且是在公共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之,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功能、理念、组织和手段进行公共管理的相关事务。 2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2.1传统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传统的公共管理执行效率是经济学中的主导价值观。大多数人会将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视为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公共管理目的是在雇员与官员处置之下,有效的使用现有资源,并且促进公共计划的经济、快速和完美的完成。但是随着传统的公共行政的管理模式的对于现行的改革需求和理论已经相背离,所以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进行了相应的改变。 2.2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实现了从效率优位转移到绩效优位,并且以部门管理规范制度和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对管理结果与管理者责任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了政府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基本价值,并且将经济、效能和效率作为新的公共管理价值意义评价因素。 3构建公共管理价值 3.1技术创新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作业一: 1.PDCA循环中P阶段是指(A) A)计划制定阶段B)计划执行阶段C)执行结果检查阶段D)处理阶段 2.与经济手段相比较,行政手段具有的特征是(B ) A)利益性B)无偿性C)间接性D)多样性 3.从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研究途径不包括(C ) A)管理途径B)政治途径C)经济途径D)法律途径 4.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A ) A)公共性B)历史性C)政策引导性D)管理参与性 5.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C ) A)行为引导功能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C)行为限制功能D)调控和规 6.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A) A)管理的一般职能B)管理的性质C)管理的使命D)责任的性质 7.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A)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管理途径C)政治途径D)法律途径 8.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B) A)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准政府组织D)事业单位 9.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D) A)权威性B)独占性C)政治性D)公共性 1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D) A)选择性B)动态性C)时效性D)静态性 1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C) A)竞争性B)排他性C)自然垄断性D)顾客导向性 12.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D) A)集权型领导方式B)民主型领导方式C)参与型领导方式D)放任型领导方式 13.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B )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效率 1 公共管理效率的概念 (1)效率和公共管理效率 公共管理效率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管理成果、效果、社会效益与其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项公共资源投入的比率。 公共管理效率概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 1)内涵—经济价值观; 2 )外延—社会价值观。 现代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实质是追求内涵与外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2)公共管理效率的特点: (1)综合性; (2)层次性; (3)可测定性; (4)相对性; (5)滞后延伸性。 2 公共管理效率的分类 性质:(1)正效率(2)负效率 主体:(1)个体效率(2)群体效率 层次:(1)决策效率(2)管理效率(3)执行效率 实现程度:(1)计划效率(2)实际效率 3 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公平 总:当前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的政府发展思想。 因为:(1)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2)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有利于更好的保障社会公平。 (3)社会公平为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公共政策目的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 1 经济调解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1)计划手段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2 市场监管 1)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制度建设 ◇2加强信用建设 ◇3从严监管 3)反对垄断 垄断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也是反垄断的主要对象 3 社会管理 1)人口管理 2)环境管理 3)调节居民收入和国民财富分配 4)维护社会秩序 4 公共服务 1)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基础设施建设 三、行政组织 1 行政组织的概念 含义: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 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 2)机构设置 3)职权划分 4)职位配置 5)人员结构 6)管理方式 7)运行程序 8)法律规范 2 行政组织的特点: 1)权威性2)服务性3)层级性4)适应性5)合法性6)强制性 3 我国行政机关的性质和构成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权力机关的决定,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构成: 1)领导机关——中央机构 2)职能机关——又称执行机关、业务机关(各部、委、办、局等) 3)辅助机关——分:政务性、事务性、综合性、专业性) 4)监督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政治监督 审计机关——经济监督 5)派出机关

公共管理复习题

公共管理复习题 一.简答题 ⒈简述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就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⑵限制因素不同:前者全部受法律限制;后者仅就是一个外部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前者主要来自税收:后者来自获利。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前者就是选举与任命;后者则就是任人为贤。 ⑸绩效评估不同:其评价指标不同,前者偏重社会效益,后者强调经济效益。 ⒉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⑵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⑶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⑷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⑸管理所追究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⑹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⑺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⑻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⒊简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⑴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⑵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⑶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⑷进行收入财产的再分配 ⑸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⒋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政府失效就是指由于政府主体与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失效论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局限与失败问题。 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⑴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与腐败。 ⒌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与基本原则。 ㈠主体:(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其她机构 ㈡基本原则:(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⒍自上而下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优缺点就是什么 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时间、实现效果等问题,并分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这些就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缺失。主要表现于:(1)强调中央政府、决策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容易忽视其她行为者的作用。(2)仅从决策者的目标出发,难以判定政策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因为许多政策往往就是同时实施的,必须在系统之中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情况。(3)忽视了基层政策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采取的各项策略。(4)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有误导或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区分出一个绝对独立的政策制定过程。 ⒎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 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与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 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与接受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⑵ ⒏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 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 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这也应证了,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价值管理)价值管理

内部控制、价值管理和企业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价值最大化上升为公司整体的管理思想,价值管理作为一种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遵循价值理念。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探索价值创造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逐渐成为企业现代管理实践的最佳模式。1985年,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价值链以及价值管理的思想,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被列为现代先进管理思想,成为研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但其更多的是基于静态的概念分析,和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常态描述,主要针对在某一时点如何进行价值定位、价值创造。现实中的情形与波特的理论构建有一些区别,因为企业总是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并且这种变化的趋势有愈来愈快的趋势,所以企业必须在动态中进行价值管理。着重考虑如何在时变过程中动态地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即企业如何持续地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整体价值增加,这就是时变过程中企业的价值管理问题。显然,引入时间变量之后,我们有必要在波特竞争理论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探讨,拓展企业价值管理的理论研究——着眼于持续地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整体价值增加,以使理论更接近现实世界。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同)的有机组(nexus ofincomplete contracts),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企业是不同的要素投入主体之间组合的一组契约,这组契约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不同的要素投入主体可能拥有不同的偏好、资本、技能、信息和禀赋,理性的要素拥有主体参与到企业的契约中,向企业贡献自己的资源,以试图从企业的运营中获得回报。这组契约治理着企业发生的各种交易,使得其企业内部发生的交易费用低于由市场组织这些交易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但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这组契约通常又是不完备的,所以相对于市场而言,企业的契约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这可视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而林钟高等认为内部控制应该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利益关系,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特定利益机制的根本性制度。 实际上,无论是为了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还是为了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利益关系从而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特定利益,都离不开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在涉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企业要综合考虑其不同的主要互动对象的要求,进行自身定位。最重要的是,企业要避免与互动对象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如此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必须考虑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企业的价值理念应顺应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新经济、新时代下,如何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和谐分配,企业如何认识和把握内部控制的职能成为关键所在,同时它也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把紧密相关的内部控制、价值管理合二为一,整体促进企业价值提升成为本文思索的重要理论课题。 二、内部控制和价值管理的融合研究:基于时变特征的互动性分析 进入新世纪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场变革的初始阶段,这场变革已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及其运作模式。组织再造、流程创新等名词变得十分流行,企业的概念不再局限于

公共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 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 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 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

7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名词解释 工具主义:人是社会化、组织化的人,组织是社会控制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只得控制体系,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形态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控制形态的一个缩影。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效率的提高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的实现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基本保证。 正义途径:正义作为政治全力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共性在公共领域的体现,以及它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它可以作为平衡诸如公平、效率等多元价值的一种中心原则或途径。 服务价值:就是管理活动的服务化,同时,公共管理还需要把服务化的过程进一步向前推进,将之延展到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个体服务意识的普遍生成,使他们的行为合乎社会正义的标准,以形成服务的价值取向。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是公共管理主体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回应公民需求,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它的本质在于服务导向和公民本位。 二、问答题 1、如何认识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工具意义? (1)社会控制的技术性 (2)社会秩序的可设计性 2、公共管理研究价值视角的伦理意义是什么? (1)价值视角打破了垄断状态,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僵局。 (2)价值视角通过价值取向引导人的行为,而非约束人的行为。 (3)价值视角的引入奠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的伦理意义。 3、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合题? (1)他们是之间是即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以效率的提供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公共的实现为效率提供了基本保障。 (3)正义是政府的中心组织,正义包含对效率的追求,公平是实现正义的途径。 4、如何理解服务价值是政府的最高价值? 5、如何理解服务价值与正义途径的内在统一性? (1)社会治理问题上作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是以服务价值的确立为起点的。意味着管理活动的服务化,通过治理者及服务化影响着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2)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中看,工业是一个差异性竞争体系,在竞争中人们之间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导致在分配交换竞争关系中的社会公平的问题,后工业社会是互利性合作体系,人们之间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促进了共同利益的增长。 6、试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社会治理形态的历史转型。 7、如何实现公共管理者价值观的自我完善? (1)道德存在,需要思考完善什么和怎么完善的问题,需要承认人的三种存在,物理存在、精神存在、道德存在。 (2)独立自主性人格的形成,独立自主性人格意味着公共管理者思想和行为不受外部力量和原因决定。能够独立对事物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目标和打算。 8、如何建立起基于服务价值的公共管理的道德制度? (1)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秩序, (2)从管理关系到服务关系, (3)道德制度的真实性和稳固性。

学习公共管理学心得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一种行政理论的新范式 ——学习《公共管理学》心得体会 由于公共管理学是一种比较新的学科体系,在学习之前,其实我对这一学科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以为其就是行政行政管理学或者就是管理学,可经过对《公共管理学》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我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公共管理学是一种行政理论的新范式,理论体系非常新,属于典型的边缘学科,且整个学科体系还处于不断丰富发展之中,争论也十分激烈。虽然如此,并且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我仍然觉得很有必要学习这门学科,因为公共管理学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很重大的作用。经过学习,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学科知识上的收获的确不少,也纠正了许多看法上的错误!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关于《公共管理学》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首先,我弄明白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学科即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出了一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 规律的学科,它是在______________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问我们你们理解的公共关系学是什么样的呢? 我思考了良久,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公共管理不就是管理学吗?经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才知道,原来公共管理学是将一种客观的社会活动的公共管理及其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点说,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规律。这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或者行政学就在于,公共管理学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也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那么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哪呢?首先离不开的自然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其次就是研究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也不容忽视;第三是研究如何应用具体地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来便能够使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1.1王乐夫的观点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具体分为: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1.2付翠莲的观点 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 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

公共管理试题

管理学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 A.竞争性 B.排他性 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答案:C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答案:A 3.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答案:A 4.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其中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公共危机管理 B.传统行政管理方法 C.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D.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答案:C 5.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答案:A 6.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法 B.实体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实践抽象法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出现并成为了公共行政学中主流学派的是() A.新公共行政学 B.行为科学 C.政策科学 D.公共政策分析答案:CD 2.公共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划分。按照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AB)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C.有形的公共产品 D.无形的公共产品 3.威尔逊(Woodrow Wilson)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spheres)即() A.政治 B.行政C.治理 D.公共服务答案:AB 4.戴维·H·罗森布鲁姆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 A.管理途径 B.政治途径 C.法律途径 D.组织命令途径答案:ABC 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实践抽象法 B.实体分析法 C.实验法D.系统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答案:ABCD 6.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B·Denhardt)把公共行政学理论概括为() A.政治与行政 B.官僚机构与民主政治 C.组织与管理 D.理论与实践 E.公共组织理论答案:ABCDE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人物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西蒙答案:A 2.组织成员对命令的服从仅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感召力和煽动力的组织是() A.神秘化组织 B.传统组织 C.合理—合法化组织 D.商业组织答案:A 3.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公共行政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学者是() A.古利克 B.厄威克 C.福莱特 D.伦纳德·D·怀特答案:D 4.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帕金森定律 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答案:A 5.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的理论是() A.新公共管理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答案:C 6.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预示着政府自身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上,还体现在公共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在我国,就组织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社会自治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尽管公共管理各个主体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在社会治理中,服务价值理念的张扬和凸显以及在治理实践中的坐实,促进了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社会治理主体的结构由传统的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行为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之间的联系,公共管理实际上体现为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过程。其中,公共管理主体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对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这种观点也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也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还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

还有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等。另一种观点是将公共管理主体理解为甚至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被大大扩展了。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部门,而且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赢利部门。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无论这些服务是由政府履行还是非赢利机构执行。” 对公共管理主体作制度和组织层面的界定,是近代以来宪政运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在延续传统上的针对公共组织建构之合法性问题而形成的行政组织法治主义模式,一种“通过民主代议机关的合法化模式”——“民主代议模式”。这种观点的背后隐含着对公共组织组成人员的怀疑或不信任,忽略了现实中个人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存在事实。当然,将公共管理的主体限定为具体管理过程中提供公共利益和服务的人员,而忽略其所属的组织基础,则是走向另一极端,可能导致实践中的恣意与任性,故而也是不全面的。 因此,公共管理主体的内涵应该包括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所谓公共管理主体,就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征 (1)公共性。从行为性质及目的来看,公共管理主体从事的是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 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角度、企业财务管理学家从财务角度分别对价值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并对于目前价值管理零散的、不系统的业绩评价及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系统完善的基于价值的信息披露体系是今后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价值管理企业价值观价值信息系统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出现,奠基于经典经济学价值创造原理的价值管理(VBM),发端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恶意收购活动,并于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地拓展和运用,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价值管理的理论观念和实务方法(王平心,吴清华,2005)。 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VBM是众多商业学科和商业主题的综合。从财务角度而言,VBM将创造股东价值这一目标同折现现金流量估价模式结合了起来。从公司战略角度而言,价值创造是投资于同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竞争者都存在某种相对优势的公司的结果。从会计角度而言,VBM采纳了公司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并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了修改,最后,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而言,VBM认为评价和奖励对于引导员工的行为很重要。因而VBM系统是由一套旨在鼓励员工为股东价值而设计的评价和激励系统构成的(约翰·D·马丁等,2000)。本文将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简单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对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

庄序莹版公共管理学后三章知识点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绩效:是指一系列的结果,其内容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主要为评估相关主体提供客观依据,以使主体行为不断加以完善。就公共部门而言,绩效是衡量其满足公众需求,管理公共事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公共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成绩、效果、效率等一系列能力。 2、标杆管理:是一个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标杆管理是一个过程—即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功能或活动造成一个结果:对最佳实践的识别和引进,以改善绩效。 3、生产效率:或称办事效率,是指生产或提供特定水平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所需投入的数量,即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均成本。 4、分配效率:亦称配置效率,是指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或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不同偏好序列。 简答题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绩效预算制度、绩效采购制度、绩效人力资源制 度。(1)绩效预算制度合理的绩效预算制度应该为独立决策权的实施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环境,使公共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得到整合优化,并能够大大激发部门追求绩效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绩效采购制度实行绩效采购制度关键在于制定绩效责任制和赋予采购人员一定的灵活性。(3)绩效人力资源制度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控制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各种人才的能力和潜力。 2、绩效管理的特征 (1)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结果的重要性(2)推行顾客至上理念,以服务社会和满足公众需求为最终目的(3)实行分权式管理,为各部门完成绩效目标创造条件 (4)建立责任机制,为绩效管理过程中责任落实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绩效管理的优越性 (1)对于公众来说,作为公共利益的享受着,实行绩效管理的公共部门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各种公共物品的期望(2)站在公共部门的角度,实行绩效管理可以使它在公 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①财政压力得到有效缓解②公职人员的数量和质 量有了明显改变(3)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 学科在理论和时间上的先进性①在理论上,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缺少绩效管理的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不完整的学科②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上,如果 没有绩效管理,公共政策和项目就无法进行绩效评估,公共部门就不会从成本—收 益的角度去考虑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 4、绩效管理的四大目标:4E 4E是指: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 (1)经济对经济的通俗说法就是指节约,即在产出质量和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2)效率效率的定义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关系。 效率分为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两种类型。(3)效果亦称效益或效能,是指资源使 用所产生的具体结果。(4)公平就公共部门而言,从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整个 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5、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组织目标不易确定许多公共部门制定的目标往往不能完全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针对性、实践性、可行性。(2)建立绩效指标的困境有些制约因素应该 引起重视:第一,绩效指标的量化问题。第二,即便做到了量化要求,所选择 的绩效指标是否恰当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3)人员配备问题绩效量测内 容的决定和绩效评估的实施都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但在这两方面也会引发一

公共价值管理

一、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网络化治理理论。(一)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最初是一个军事领域的概念。二战后, 伴随着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战略概念被引入工商管理领域, 最终演变为一种新的管理研究途径或新学科分支。此后, 工商等私人领域的战略管理得到极大的发展。战略管理在私营部门的成功启发了政府等公共部门,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下, 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私营部门管理思想开始逐渐被引入公共部门。作为克服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以内部定向、不考虑外部环境、长期目标或组织未来等局限性而被引入公共部门的一种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将关注的焦点由内部转向外部, 从注重日常管理转向组织未来的发展管理; 它着重考察组织的内外环境, 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使命。〔1〕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的倡导下, 公共管理者开始从专注于政策执行和埋头日常事务中超脱出来,关注组织外部环境和长远目标, 所有这些, 都为公共价值的创造提供了可能。因此,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为公共价值 管理提供了理论启发。Moore等学者甚至认为, 公共价值管理就是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新发展。(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本世纪初, Robert. Denhardt夫妇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建立起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Denhardt夫妇指出: “所谓新公共服务, 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2〕与以往传统行政理论将政府置于中心位置而致力于改革和完善政府本身不同, “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 强调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 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 即“服务而非掌舵”。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看来, 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 应该积极地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努力地建立一些具有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去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推崇公共服务精神, 旨在提升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 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 重视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治。可以说, 新公共服务理论己经从静态的层面提出了政府必须以回应公众需求作为出发点, 而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效率或者其它的市场价值, 忽略“船”的主人。公共价值管理吸收继承了上述理论的合理内核, 并对之作了发展。(三) 网络化治理理论公共价值管理也是对网络化治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学者普遍认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治理时代。网络化治理理论认为, 新公共管理倡导的民营化, 使得公共服务不再由公共部门垄断供给, 越来越多的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 形成了所谓的第三方。这种转变, 使得政府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转变为如何构建以及管理公共服务的递送网络。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 网络化治理包含更多的介入式参与, 要求改变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转变资源分配方式, 寻求政治上的变动。网络化治理通过公众参与范围的不断扩大, 来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正是在回应网络化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将其实践建立在对话和交流之上,这正表现了网络化治理的特征。构建成功的关系网络是网络化治理的关键, 也是适应网络化治理的公共价值管理的重要目标。〔3〕此外,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 由于政府的角色是垄断公共服务供给, 因此, 其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思考如何以更高的效率来执行政策和递送公共服务, 而在网络化治理中, 由于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构建和管理好公共服务的递送网络, 因此, 其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就演变为如何组织各种资源(常常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 创造公共价值__ (一)“经济人”假设 新公共管理承袭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人性假设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公共部门的制度设计,这是新公共管理与民主社会核心价值冲突的核心。很显然,一个受利益动机驱动的组织显然无法太多关注公共利益。既然个人利益是其核心理念,那么任何关于“公共利益”的概念都变得毫无意义,这最终必将引发公共利益与公共伦理的危机。(二)政府的角色定位新公共管

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探析

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探析 未来社会是一个去中心化经由集体行动的逻辑建构起来的公共领域,将体现出公共交往空间不断扩展、对话交流与合作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网络式革命蓬勃兴起等新态势。与此同时,公共教育、社会保障、金融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时隐时现且未得到有效解决,各类突发事件渗透到人类活动各领域,引起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面对日益变幻的社会环境和日益棘手的公共问题,每个研究公共行政的人都应承担起发展前瞻性思考、批判性回应的能力,积极实现公共行政实践解决社会复杂问题进而提升人类普遍福祉的使命。本文以克服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等行政范式在新型社会形态和公共问题下的功能性反常与危机为出发点,试图探寻一种新的适应性公共行政范式即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并对这一范式的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建构,以期能有效解决复杂适应性的公共问题并为推动公共行政理论及政府治道的发展提供参考。 公共价值管理范式不仅是社会环境变化和社会问题变迁的共同作用,它也是在各种行政理论的纷争与冲突之中发展起来的,本文首先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要点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理解公共价值管理所蕴含的价值、精神和内容奠定基础。接着,对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与建构,即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包括创造公共价值的崇高使命、二元辩证性的行政理念、政治与行政的协调性关系、受到高度重视的公众偏好、灵活的公共服务供给途径、合作性的主体间关系、社会设计取向的公共行政过程及复合式公共责任体系等要素,并从关键目标、人员角色、公共利益界定、组织形式、行动氛围等方面对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和传统公共行政管理范式的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的概括。最后,对如何提高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可接受性及可操作性从公共价值启蒙的角度进行微探,以期从思想理念上促进新范式的发展和成熟,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公共行政范式。公共价值管理范式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行政范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和行政领导者的重视,拥有迅速成长的潜力。 本文以理论核心要素为主要视角对公共价值管理范式进行系统理论建构,试图为政府行为和行政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参考,作为建构性理论研究,本文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