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调研报告

罗源县科技副县长、省农科院办公室副主任刘用场

罗源县幅员1187平方公里,辖6镇5乡194个村(居),总人口25.5万。该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常年风和日丽,自然灾害较少,适于农业生产,为传统农业县,主要特色农业产业有林、竹、水产、花卉等。1984年开始引进食用菌生产栽培,现已与水产养殖业一并成为该县发展农村经济的2个主要支柱产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罗源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码头,工业用海与养殖争海矛盾日益突出,海洋渔业已面临退养和转产转业的选择,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普通百姓的青睐、关注与重视。

一、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由于食用菌生产周期短、效益高,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罗源县农村脱贫致富的最有成效、最具活力的短平快生产项目。县委、县政府在不断扶持原有生产人员的同时,近年来还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广大水产、畜禽业退养人员转向发展食用菌生产,促进转产转业。2010年全县食用菌已达1.45亿袋、床栽食用菌2.11万平方尺,总产量6.99万吨,年产值4.19亿元,从事食用菌行业的人员达3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12%以上。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罗源县从台湾率先引种秀珍菇,近年来通过采用工厂化生产、规模化栽培、专业化销售,“罗源秀珍菇”品牌迅速走红,已成为该县优质特色主打菌种,全县秀珍菇产量占全省的70%、全国的60%。

目前全县食用菌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生产规模化。全县集中生产年规模300万袋以上的企业有1家,100万袋以上的有6家,50万袋以上的有43家,30万袋以上的有68家,15万袋以上的有1159家(户),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并建造了438座工厂化、规模化食用菌生产的固定厂房,培养了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从事菌筒生产的有华源、益升、新咏、福芳席业等4家企业,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机械化生产,年生产能力达1.3亿袋左右。

二是品种多样化。全县食用菌生产除秀珍菇、香菇、磨菇等当家品种外,还积极发展茶新菇、金福菇、竹荪、大杯蕈、毛木耳、金针菇等品种。同时,紧盯食用菌发展科研成果,积极引进、培育新品种,呈现当家菌种和其他菌类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是营销网络化。全县食用菌销售以骨干企业、营销大户为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发布网上信息。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销售的企业或联合体有19家,从事营销的人员有近2000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每天销售量在100吨以上,逐步形成良好的交易氛围,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科技支撑为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积极引进优化新品种,实现了生产品种由单一老化向新菌类多元化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食用菌特别是珍稀食用菌品种的引进与开发力度,在原有香菇、磨菇两个品种的基础上,近年来不断引进秀珍菇、茶新菇、竹荪、大杯蕈、金福菇、毛木耳、金针菇、麒麟菇等珍稀品种,实现了多菌类多品种生产,形成了以秀珍菇为核心的特色食用菌产业。为加快食用菌名优、新、特品种引进、筛选、提纯复壮,研究、开发、生产、推广新品种,罗源县科技局专门成立了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近年来,除加强对秀珍菇品种提纯复壮外,还选育了中温偏高菌株和中温偏低菌株,引进棕色蘑菇和台湾香菇品种

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2010年,“罗源秀珍菇”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同时,正是由于多品种的尝试,罗源县食用菌也实现了生产时节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性生产转变。传统单一的食用菌品种生产季节性很强,如香菇、磨菇等均是秋季栽培冬春收获,产出时间短,产品上市季节集中,往往造成短时间内市场上供大于求,菇价暴跌,菇农受损。从秀珍菇引进开始,该县引导菇农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建立周转调温冷库,实现四季生产,均衡上市,保持价格稳定,避免了生产大起大落。

二是示范推广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模式由小规模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与省农业厅科教处、农大、农科院等单位合作,通过发展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秀珍菇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食用菌“五新”入户工程核心示范片等,辐射带动周边菇农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以往食用菌生产基本上由各家各户零散生产、分散经营、规模较小、效益较低。为此该县在栽培上,大力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和大型基地,鼓励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在菌筒生产上,积极引进生产线,采用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提高食用菌生产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业升级增效。

三是努力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促进了食用菌无公害安全生产。结合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工作,推广无公害农药防治病虫,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和防虫网防治害虫,从源头上控制食用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四是积极引进和应用加工技术,促进了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农民增收。积极拓宽食用菌的开发应用领域,引进食用菌加工企业,特别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加工除原有干菇和鲜菇两大类外,积极开发中袋保鲜、托盘保鲜、小袋精装以及食用菌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不断丰富花样品种,实现了多菌类、多元化发展,有效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促进了菇农栽培技术的提高和行业有序发展。根据生产季节和品种特点,及时举办各种培训班,县食用菌办选派专业人员与生产基地、重点产区保持经常联系,详尽回答和解决生产技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选派技术干部深入生产基地和广大菇农当中,进行实地指导。此外,通过组织食用菌菌种生产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逐步规范菌种生产,销售重要环节,促进全县食用菌生产健康有序的发展。

以罗源县2010年实施“五新”集成推广示范为例:

2010年,罗源县被省农业厅列入全省10个农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县,成为推广示范食用菌“五新”现代生产典型,共建立食用菌“五新”集成推广示范片3片,辐射推广10500万袋。通过实施“五新”集成推广示范,为食用菌生产增添了科技力量,适应了国内外食用菌生产的新形势,提高食用菌产业化水平,促进食用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新品种方面,示范推广秀珍菇台秀57、秀珍菇PL-57,秀珍菇57-2等高产优质菌种;新技术方面,示范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周年栽培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新基质方面,选择新原料和新配方,充分利用杉、松木屑和果茶枝桠加工的本屑作为主要原料,加上麸皮、玉米芯、棉籽壳、过钙,石膏等进行合理配比;新农药方面,示范推广金主力、特克多、苦参碱等;新机具方面,示范推广粉碎机、装袋机、移动打冷机、频振式杀虫灯。

实现了三大效益的有效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应用“五新”技术,年推广1500万袋,每袋提高产量25-50克,年增收225-450万元;每袋降低成本0.1元,则可以节本150万元,经济效益相当明显。社会效益:首先,通过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1000余人,带动周边5000户农户发展食用菌;其次,通过食用菌“五新”集成创新和综合配套应

用,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生态效益:利用杉木、松木的下脚料和果茶枝桠作原料,加上麸皮、玉米芯、棉籽壳、过钙、石膏等进行合理配比,应用机械化生产菌包,可以节约木材资源,缓解菌林矛盾。同时食用菌长菇后的废菌包可以加工成有机肥料,作为果蔬的基肥利用,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废菌包可以利用加工木塑,尝试利用废菌包发酵后栽培蘑菇,实现良性循环利用,从而保障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三、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存在问题

虽然罗源县食用菌工作近年来取得一定的成效,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栽培品种比重失衡。以2010年为例,全县累计1.66亿袋(平方尺)食用菌栽培总量中,秀珍菇占1.28袋,草菇600万平方尺,凤尾菇700万平方尺,大杯蕈30万袋,香菇500万袋,黑木耳70万袋,毛木耳50万袋,金福菇60万袋,茶新菇50万袋,蘑菇800万平方尺,杏鲍菇50万袋,真姬菇30万袋。秀珍菇“一菇独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万一市场需求和价格出现波动,对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将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生产品种优化与改良技术有待提高。由于县科源中心技术和人员的局限性,食用菌品种提纯复壮和改良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如秀珍菇菌种经过多年栽培已出现不稳定与退化严重的现象。

三是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当前全县食用菌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标准化生产技术尚未完全落实到位,菇农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对生产原辅材料等投入品把关不严,栽培过程滥用农药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些禁用农药、添加剂仍在生产中使用。此外,由于目前菇农生产使用的菌包多为专业公司生产销售,菌包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对菇农生产和效益形成严重威胁。2010年,罗源曾发生某菌业公司生产的数

十万包菌包质量出现问题、菇农绝收集体上访的事件。

四是行业管理薄弱。缺少行业合作组织的领导,对食用菌企业管理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企业商家各自为阵,相互压价,极易造成无序竞争。

五是产品深加工比较滞后。现阶段,罗源县食用菌产品加工基本上以初加工或原料性产品加工为主,产品加工档次低,色香味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极少,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食用菌加工业已滞后于生产的发展。

六是菌食文化普及不到位。香菇、蘑菇、秀珍菇、木耳等常规品种受消费者认可外,近几年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大多仅在餐馆、酒楼消费,普通百姓较少问津,主要是对食用菌饮食保健和药用价值认识和宣传不足,消费观念和消费氛围有待于进一步培育。

四、科技兴菇的几点建议

我省是食用菌生产大省,而我院在全国食用菌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应大有可为。就技术扶持和服务罗源县食用菌生产方面,当前可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帮助选育、优化、推广新品种。品种的优劣是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一是集中力量,开展秀珍菇菌种技术难题攻关。该县希望能组织专家到台湾采集亲本菌株,力争尽快选育出1-2种适合罗源县栽培生产的秀珍菇新菌株。二是示范推广新的食用菌品种特别是价值高、市场欢迎的菇种,提高秀珍菇外其它食用菌产量和比例,规避单一品种市场风险。

(二)帮助开展标准化、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目前,影响罗源县可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还很多,急需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指导解决。如:秀珍菇栽培配方的进一步优化;菌包生产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工艺流程研究;如何降低冬春季节栽培

秀珍菇开袋出菇后高比率感染绿色木霉的难题;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如何进一步完善;菌渣废料如何循环利用等。这些都是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企业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帮助发展和完善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

罗源县现有为数不多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运作上也不够规范,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发展和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将食用菌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主要为农户提供食用菌生产中产量、销售、价格、技术等四项保障服务,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

(四)帮助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入户指导。围绕产业,全面开展新型农民、示范户、村级技术农民技术员科技培训,大力普及食用菌“五新”应用知识。组织专家、技术指导组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菇农科学管理菇棚,优化生产投入结构,不断提高食用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对“五新”推广工作进行全面、有序、有效地指导。及时帮助菇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入户指导、咨询等方式,把食用菌的优良品种推广介绍到农户;把先进实用、配套集成、易学有效地新技术传授到农户;把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应变简便的新农药、新机具推广到农户;把农产品供求等有关信息发送到农户,使“五新”核心技术落实到实处,发挥“五新”核心技术的潜力,将科技产量变为示范区农户产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同时,要注重发现并培育典型,组织食用菌种植大户、示范场负责人、示范户、农民技术员及营销企业,适时召开观摩会,通过典型示范,让广大菇农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五新”集成推广的优势,推动食用菌“五新”入户工程扎实开展。

(五)对我院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的思考

一要切实转变现有导向机制。我院现有的职称晋升和人才评价机制仍然没有跳有传统的模式,造成科技人员不愿从事技术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为此,院里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实质意义的倾斜政策。

二要科技人员真正能沉下去服务,减少频繁“走读”现象。一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不可能靠几次现场调研或观摩就能得到解决,必须通过大量试验摸索才可能得以实现。要求科技服务人员要有较强的吃苦精神。

三是技术服务要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科技人员研究与实际生产脱节的现象还很严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现在的现象表面上是很多企业对技术服务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实质原因是科技人员还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造成企业“被服务”或“服务疲劳”现象。

四是允许科技人员有偿服务。鼓励让真正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从企业、项目中取得服务报酬或技术入股,提高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院、所在这方面可尝试实行宽松政策。

五、2010-2011年针对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开展的主要服务工作

在省委人才办和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下派以来,以产学研项目和院“双百”行动项目为基础,积极开展食用菌生产科技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0年:

根据罗源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施《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项目,邀请、组织省食用菌研究所技术人员开展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主要进行了秀珍菇栽培配方的优化、菌包生产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工艺流程等研究,集成建立了一套秀珍菇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对收集优良的金针菇品种,通过栽培实验,筛选出适宜福州市益升食品有限公司智能调控工厂化栽培白色金针菇品种。

2011年:

一是《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与废弃物利用》已列入院“双百”行动资助项目,本年度计划主要工作有:菌渣中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及利用研究与示范、菌渣代料栽培珍稀食用菌的研究与示范、大棚蔬菜的菌渣栽培基质研究与示范、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优化研究、菌渣有机肥的工厂化生产工艺研究与示范等。

二是积极帮助益升公司申报省食用菌科技重大专项,目前正在组织相关申报材料。

推动科技兴农促进农民收增收

建瓯市科技副市长、省农科院人事处副处长胡习斌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基本情况:

建瓯简称“芝城”,地处福建北部,武夷山脉东南面,辖区面积4233平方公里。建瓯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年平均气温14-20℃,年平均降水量1600-18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12.8小时。土地面积居全省市(县、区)首位。其中,林地面积505.62万亩,耕地面积48.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06%。建瓯设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217个村民委员会、1121个自然村、2055个村民小组。建瓯总人口52.7万,其中农业人口42.5万,占80.6%。农业劳动力25.34万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农业劳动力17.9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力13.52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5.89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4.96万人。2006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675增加到6673元,增长43%。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22家,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16家。2010年底,全市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62个,入社农民150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5多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45.5%。受南平市级以上表彰的有14家,合作社涵盖笋竹、木材、茶叶、水果、锥栗、中药材、蔬菜、花卉、畜牧、烟叶等共10大类农产品,成为南平市登记注册合作社数量最多、受表彰合作社最多、发挥作用最明显的县市。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兴农,促进农民增收,坚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和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强化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按照“政府出力,社会兴科,优势互补,共创新农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涉农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引进推广农业实用新科技。为了稳定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将乡镇农技、畜牧水产、经营管理等部门合并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结合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再生稻、绿色防控等项目及“7333”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1、加强农技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市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聘用制度》、《基层农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教育制度》等激励机制,调动农技队伍科教兴农的积极性。2010年,我市市、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已初具模型,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3个,市级5个,乡镇18个,现有农业科技人员297人,市级65人,乡镇232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4人,中级技术人员123人,初级技术人员160人;大学本科65人,大学专科149人,中专83人;村级农民技术员217人,村级经作技术员45人。

2、强化科学技术培训。一是组织全市农技干部分期分批到省农大、农干校参加省上组织的科技轮训,提高理论水平,几年了共组织12期、213人次参加轮训;二是组织农技干部对村级农民技术员、村级经作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专业户普通农户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直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如今年3月5-10日的大风、特大冰雹灾害、6月20日的洪涝灾害袭击,技术指导员都能立即投入到抗灾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灾后生产,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围绕我市水稻、蔬菜、茶叶、水果等主导产业,建立了2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示范面积共 40000多亩,通过组织实地培训和现场观摩,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得到了提高,主导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提高,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

4、培育科技示范农户。按照产业和示范基地的要求,严格遴选了1500多个示范户,并均与相应的技术指导员签定了技术服务合同。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分专业对示范户进行拉网式培训,由专家组成员授课,并向示范户发放了本市自边编的培训教材,通过培训使示范户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学习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5、推广“五新”技术。近年来我市推广的新品种主要有:川优673、II优673等水稻新品种十几个;泉薯9号、福薯8号、闽薯1号等“两薯”新品种6个;上品、京科糯2000等玉米新品种2个;引进台湾作物毛豆3号、玉米品种世珍、西瓜品种台湾黑美人、花菜品种庆农65等新品种。新技术主要有:水稻旱育秧和湿润育秧等技术培育多蘖壮秧;玉米推广地膜覆盖、育苗盘育苗等技术;茶叶推广茶叶色选机、机械化采茶、煤电、空调作青技术,推广生态标准化茶园建设。蔬菜推广“大棚、地膜覆盖技术”;柑桔推广“闽台合作芦柑改造技术”;梨推广“顶枝拉平技术”;葡萄推广“避雨栽培果穗套袋技术”;桃推广“多效唑促花技术”。新肥料方面:我市把作物专用、节能环保型新型肥料作为推广的主要方向,着力示范推广水稻专用肥、柑桔专用肥等新型肥料,引导广大农民使用新型肥料、让广大农民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因肥料使用不当造成的面源污染,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新农药方面: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结合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推广“爱苗”、“三拂”、“有机硅”、“猎蝇”、“绿颖”、“锐劲特”等生物性、植物性新农药等,做到“三要三不要”,即使用合法农药、不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和

其它化学物质;合理施药、不要违规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规定、不要出售未达到安全间隔期的农产品。新农机主要有:手扶拖拉机、起垄机、微耕机、插秧机、培土机、收割机、各种高效喷雾机(担架式、背负式、电动喷雾机)、割灌机、钢架大棚、采茶机、修剪机及全套的茶叶加工机械;固液分离机、饲料粉碎机等养殖类机械,还有分选、清洗、打蜡等水果加工机械。2010年农机总动力达27.39万千瓦,累计完成机耕作业面积 2.92万公顷,比增 5.1 %。

三、存在的困难

尽管我市科教兴农、增加农民收入的来势喜人,但是,现阶段在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吸收新技术能力差。有一技之长或文化素质较高者,一般都离士或离乡择业,留下务农的,大多是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因而难以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2、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窄。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因而农户应用先进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得到的实惠并不大,相应地大部分农户不愿改变传统的生产方法,去吸收新技术,客观上限制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投入不足,经费紧缺,工作条件落后,基层农技队伍不稳定,影响了科教兴农效果。

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程度偏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土地流转慢,农业大户少,机械化作业水平底,农民专业合作带动力、辐射力较弱。

四、建议

1、稳定基层农技队伍。市乡二级农技人员,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示范、推广,在科技兴农、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理顺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提高

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完备推广手段,提高推广效率,发挥其在科教兴农中的作用。

2、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一是要经常性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二是要培训村农民技术员,三是要建立各种类型的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在采用先进技术,发挥示范作用。要通过各方面的力量,从农村知识青年和乡土能人中发现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为农村充实一批养得起、留得住的技术骨干。

3、建立科教兴农示范区。要以小松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加强院地合作,集中精干科研力量,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技术、资金和物资及时到位,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流动和转化,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与辐射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增加科教兴农投入。将科教兴农,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常规扶持项目,从资金、政策上予以更多的倾斜。

科技服务县域,促进农民增收

新罗区科技副区长、省农科院监察室副主任蔡海松

龙岩市新罗区地处福建省西南部,地处九龙江上游,为龙岩市“一市一区”中心城市所在地。全区户籍人口47.7万,其中农业人口26.6万;土地面积26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仅为22.84万亩,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新罗区的农业虽然在经济总量中仅占15%,但却关系到全区97%的农业人口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同时还承担着中心城区蔬菜和部分副食品供应的重要任务。科技进步是农业走向健康和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新罗区立足本地实际,依托逐步健全的各级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高优农业,其中:在城郊平原片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在山区片区立足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发展农业,走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新路。

一、区域农业的现状及做法

新罗区立足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重点培育和发展以畜禽、果蔬、花生、毛竹、茶叶五大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培育福建森宝食品集团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森宝、泰华、森华、小洋面粉厂、国葳、梅花山农牧6家省级龙头企业,渝家仔、闽西好、天马茗茶等19家市级龙头企业,是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福建省重点畜牧业示范区,培育了瘦肉型猪、龙岩咸酥花生、森宝冻鸡等一批名牌农产品。201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38元。2010年全区水果总面积7万亩,当年新植面积250亩,总产量3.71万吨,产值5880万元;茶叶总面积1.58万亩,采摘面积1.45万亩,当

年新植面积1000余亩,总产量1158吨,产值295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13.2265万亩,其中现代化钢架大棚面积1800亩,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4800亩,新增加钢架大棚面积500亩,蔬菜总产22万吨;食用菌生产总量为2350多万袋,比上年增加了150多万袋,总产量12311.7吨(鲜品),产值6262.6万元。

其主要做法: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从市场需求和区域优势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制订《新罗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果蔬产业发展规划》、《花生产业发展规划》、《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竹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区财政都拨出2000多万元专项经费对“五大支柱产业”规模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种植大户等方面予以扶持,有效地调动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三是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坚持粮食、经济作物并重,重点引进开发名、特、优、专用品种,以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品种适应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四是推广应用“五新”技术。建立“五新”集成推广示范核心区1500亩,在红坊、小池卓洋、江山铜钵,各建立“五新”集成推广示范核心区面积500亩,辐射面积达3万亩。推广应用“五新”技术30个项目,其中包括新型农机具、节水技术、喷灌设备、蔬菜嫁接技术、新农药、新肥料等。果树建立“五新”技术推广示范片1万余亩及茶叶“五新”技术推广示范片3000多亩。通过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全区果茶生产技术的全面提高。五是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区、乡(镇)、村三级推广网络。紧紧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和科技对接,与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长期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关系。六加大培训。针对农业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利用省远程视频培训平台、发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

新罗区2010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38元,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底量大,受市场、资源、环境、科教水平、战略结构调整等要素的制约,完成省下达的增12%任务艰巨。

2、基层科技服务体制不尽合理,角色不突出。基层农技站在政府机构中扮演了可有可无的角色。自90年代政府体制改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后,造成农技人员工作中心转移,时间、精力不到位,人员借用、兼用现象普遍,同时,干部交流难,也使一些乡镇农技干部专业配置不合理。

3、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处于初级阶段。调研中发现,资金缺乏是农民合作组织的通病。由于大部分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有限会费和少部分服务性收入及捐赠,普遍没有建立风险调节基金,没有形成风险防范机制,遇到商业欺诈或其它风险往往一蹶不振。其次现阶段农民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技术薄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而品种单一,销售的只是初级产品,没有附加值。再次是管理问题。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组织较松散,有的组织上流于形式,活动开展不活或名存实亡。

4、科技人员结构层次不合理,科技经费严重短缺。科技人员素质不高和农技推广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技推广的瓶颈。目前,全区260人的专业农技推广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有17人,占总数的6.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有94人,占总数的36.2%,存在着结构层次不合理现象。加之,农技推广必须走试验、示范、推广三个步骤,资金不足使技术推广手段相对落后,信息服务功能不强,农技推广难上加难。

5、农民技术素养不高,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滞后。在农村搞种植业的农民普遍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以粮食种植为例,大部分乡镇农民种植方法与三十年前相比,不同之处仅在于应用

了新品种、新施肥技术和新病虫害防治技术。据调查,即便是在这样的基础技术上,在耕作技术使用方面仅有29%的农户是比较科学的,在农田施肥方面仅有15%的农户对新施肥技术有所了解,在良种推广方面仅有30%的农户及时更换品种,而70%的农民则是在看到效益后开始效仿,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农户新品种更新缓慢,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滞后。

6、农民生产经营自主化,导致技术推广难度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业发展起了历史性的作用,但在现阶段却成了基层技术推广的障碍。技术的广泛应用始终是和规模化相联的,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是世界一流的,相对应的是户均种植面积5000亩,我国户均种植面积仅有7.5亩,而新罗区户均种植面积仅有3亩,这一体制上的障碍成为科技推广的桎梏。

7、农村信息化极为落后,许多可利用资源被闲置。目前农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是个“空白地带”,城乡之间的“数字化鸿沟”日益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农民获得农技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农业“五新”技术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农民掌握。许多村连一台可上网的计算机都没有,许多农民甚至连电脑都未曾见过,这使得农业技术缺少了一条最快捷的通道。

三、需要的技术支撑

1、生猪健康养殖技术

新罗区的猪养殖业占农业份额的60%强,形成了一条饲料、兽药、养殖、流通、机械、建筑等的产业链条,直接受益人口在十万以上,在促进农民的增收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的大量的养殖、环保、食品安全等问题,造成流域水环境普遍恶化。急需操作简便,耗能少,效果好的治污技术,以及从源头把关的健康养殖技术。

2、种植业新品种的推广及扶持力度

新罗区传统特色产业农业花生、果蔬、茶叶等,带动了农民增收,

但在新品种引进推广及其配套技术的施用上都存在的严重的缺陷。比如,可加工花生品种的推广,一年两季的葡萄的配套技术,高山茶叶品种引进和调整,以及适合当地的果蔬新品种引进和推广。

3、农业加工业水平不高

虽然拥有多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存在加工、保鲜等技术的瓶颈,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水平较低、科技储备不足。在示范带动农户上存在机制不畅,企业和农户不信任,利益共同体脆弱等问题。

4、培训

对科技工作者、科技推广人员、种养大户、企业技术人员、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户进行分层次、因地制宜的培训。需要搭建除培训外的其他技术咨询平台。

5、新农村建设的支撑

结合村居特色,发展特色农业,第三产业,以及产业的策划所需要的技术。

四、科教兴农的成效和建议

我院从2009年实施“科技下乡双百行动”以来,闽西片区围绕“政府关心、百姓关心、社会关心”三个层面的需求,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带动和立足新农村建设三个抓手,健全完善院-市-企业、院-市-村、院-市-农业合作组织三个服务模式,为新罗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一定的成效。

2010年围绕着如何促进农民增收12%的任务目标,发挥省级综合农业科研机构的公共服务作用,针对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食品安全、畜禽疫情疫病防控等政府、社会和农民所关注的问题,通过多学科跨部门科技项目集成,构建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的产业技术链,生成实施项目,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做好针对性的科技服务,建立与科研需求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完善运行管

理服务机制,突出科技下乡“双百”行动的实效和显示度,促动科技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一批既能搞科研又会服务“三农”的科技人员,推进科研面向生产、面向需求,为农业科研延展空间和搭建合作平台,主动为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根据2年科技下乡的经验以及这次调研的结果,谈几点如何更好的推进工作的建议。

1、知己知彼

深入了解当地政府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企业的技术需求、技术瓶颈和当地农业的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我院的科技成果、设施平台、人才优势,重点突破当地需要、我院胜任的问题,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建立双方的信任机制、共赢机制。从工作方式上可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感情的建立上可以从陌生人到朋友,从朋友到亲戚。形成良好的帮扶、兴农、支撑平台,更好的促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并提升。

2、尊重基层

许多农民、基层农业工作者、甚至企业技术人员都普遍存在思维定势,接受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的有个过程。在现实工作中,要善于要朴实易懂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实实在在的分析问题,切切实实的提出方案,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利益上思考分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得到基层的认可。

3、修好内功

有实力才有魅力。在工作中,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就是发展工作的名片。但是问题永远在方法之前,要善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修好内功的基础。在帮扶基层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树立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理念。

4、做好调研和培训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行业概述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综述 摘要:食用菌产业是省政府确定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兴产业之一,本文从山西省广灵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入手,全面分析了广灵县食用菌产业在生产现状,、提升该区域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及保证该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山西广灵食用菌产业状况问题分析 1引言 食用菌的定义:食用菌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广义是指一切可以食用的真菌。狭义即食用菌是指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并能供给人类食用的那些真菌。食用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般所含蛋白质约占干重的30~45%,且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几乎所有食用菌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据测算,1kg干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2kg瘦肉,相当于3kg鸡蛋,相当于12kg牛奶。食用菌脂肪含量低,仅占干重的2~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糖等具有一定药效的生理活性物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因此,被人们誉为“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为“一荤一素一菇”。有些菌类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如,灵芝,子实体是很好的药材,能治神经衰弱,其孢子粉对癌症晚期病人延长生命具有很好的作用。又如,猴头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用猴头菌制成的“猴菇片”“胃乐欣”等药品,对慢性胃炎、胃溃疡具有很好疗效。还有猪苓,冬虫夏草等。香菇中所含的香菇多糖,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预防心肌梗塞,高血压具有很好作用,除此,还含有抗癌物质。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食用菌产品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首选,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食用菌产业在我国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3],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4],是

食用菌发展状况与趋势

食用菌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 姓名 学号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11 级生物科学班 题目食用菌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 成绩 日期 2013年12月5日

食用菌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 摘要:通过本学期食用菌栽培课程的学习,我对食用菌这一行业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为了更好的了解食用菌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本文回顾了人们对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从我国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食用菌的重要作用、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等方面分析得出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菌历史现状优势发展趋势 前言: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正文: 1、食用菌认识和利用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晋朝王嘉《拾遗记》有“种耨芝草”。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

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我国食用菌的栽培种类有70~80种,形成商品的有50种,具一定规模生产的有20种以上,年产20万吨以上的有13种。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7年产量居前9位的种类依次是:平菇、香菇、双孢蘑菇、毛木耳、黑木耳、金针菇、鸡腿菇、草菇、滑菇。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栽培种类不断增多,如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鸡腿菇、灰树花、灵芝等都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我国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是我国传统产业,是集保健、营养为一身的特色蔬菜,随着人们对其健康价值的深入认识,已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日益增多,已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农产品。2007年食用菌销量达到1682万吨,销售收入近8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从业人员达到近4000万人;2007年出口量突破70万吨,创汇14.25亿美元,已经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界限比较模糊,界定不一,但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干果品、深加工食品、药物保健品等多个消费产业,设计农业、林业、畜牧业、生物产业、食品工业、制药等多个领域。整体讲,我国食用菌产业市场正逐步趋向完善发展。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逐步提高和对食品安全

食用菌发展现状和前景

食用菌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者:刘力瑄 指导老师:方白玉 (韶关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本文阐述食用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还有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发展历史 前言: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但长期以来,中国的食用菌生产模式仍停留在依靠自然条件,手工作 坊式生产的水平,虽然具有成本低廉,可因地制宜生产,但存在着产品只能季 节性生产,产量低,质量差,产品缺乏保鲜加工,产品货架期短,同时低产、低 效、资源浪费,与当今市场的要求及经济发展不相符。 我国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各方面有着很好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国拥有丰富的菌品种。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其基底可为农业中、畜牧业中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使其变废为宝的成为人类的健康绿色食品,而经过食用菌产生的下脚料又可作为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质的肥料和饲料。在现在的全球资源紧缺和全球环境恶化上起一定作用。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在东西国家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述到关于其的栽培。如《吕氏春秋》:“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千岁之根,食之不死。”;在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的药用及如何判断其品质;还有《齐名要术》等等。 我国还是最早栽培食用菌国家之一。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国,有300年历史(1707年)。而其他食用菌如猴头、金针菇等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食用菌,在学术上,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目前,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其中,大部分菌类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南方地区就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理想地域。 食用菌的价值体现在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两方面。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第二,抗菌、抗病毒作用;第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第四,健胃、助消化作用;第五,止咳平喘、祛痰作用;第六,利胆、保肝、解毒;第七,降血糖;第八,通便利尿;第九,免疫调节。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非常有前途的致富途径,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经济效益好,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我国南方的菌农率先转变思想,树立起食用菌是“小作物大产业”的认识,利用南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生产。 温暖湿润的南方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野生资源的保护和人工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即在野生竹苏多发地区,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生长竹林环境的保护,防止人畜践踏林地,有条件时给林地添加必需的养料,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这是一种简便,有效地获得优质食用菌的一种生产方法;二是人工栽培,包括室内床式、盒式栽培、室外畦式、坑式栽培及温室大棚栽培。食用菌栽培选择优良菌种非常重要,这对食用菌的品质风味和营养含量有着重要影响,较高的市场价格会带来较高的利润;人工栽培虽然在一开始较难掌握,但经过了长期的养殖,使得食用菌的栽培简单化、管理较系统化,产量也比较高,风味稍有不及野生食用菌,然而价低廉的价格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南方地区所产的食用菌占据了大半江山,其生产技术、工艺,产业链的管理也较为合理,但仍然欠缺一定的农业科技的注入,管理的科学性,相信在加强食用菌产业的农技后,该产业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在当今科技化生产的时代,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往往会影响到农业收入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该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传统食用菌产业当中,我国南方的菌农,在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日趋熟练,但是很难达到新的突破,所欠缺的就是农业科技的投入。众所周知,福建古田所生产的银耳和香菇驰名全国,其所依托的技术支持就是来自福建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及福建省的高等农业院校,如福建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的投入,有利于食用菌产业链的紧密化,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有利于突出各个不同地域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对食用菌的质的提升,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作用;有利于该产业的规范管理,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加科技投入的比重,利用科技可以科学合理的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及其优良菌种;增加农机设备的投入,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使食用菌的生产从季节性转向全年性,栽培从平地转向立体化生产;在温度、水分、通风、肥料、病虫害、设备等等,各方面的技术投入,对食用菌的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调研当地生产原料,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该产业的进步。

现代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冯作山

XX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食醋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 学号: 0940910132 指导教师: X辉职称: 副教授 2011年6月30日 XX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食醋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我国食醋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除传统的四大名醋外,我国食醋业市场上还有大大小小上千种醋品牌。我国的四大名醋分别是:XX恒顺香醋、XX老陈醋、XX保宁醋、XX大红浙醋。我国食醋业市场主要以内资品牌为主,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导致了这些企业尚不具备操纵全国市场的能力,全国食醋的生产还没有一家形成相当规模,而是以点状分布为主。 关键词:食醋、醋饮料、现状、发展 Status in Quo and Development about Industry of Vinegar Abstract:There was a petition about Industry of Vinegar in our country. Besides four famous traditional vinegars,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vinegars. The places about the four famous vinegars were Zhenjiang in Jiangsu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Sichuan province, Zhejiang province. Because of some reasons, many panies did not control the whole market. Even those were scattered to distribute. Keyword: Vinegar, Beverage, Status in Quo, Development 前言 中国食醋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到2001年全世界食用醋产量大约为1650万吨,其中中国占250万吨,作为世界上调味品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的中国,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发展食醋的民族工业的深层次问题摆在了面前,前些时候中国调味品协会组织全国100多个食醋企业的总经理和有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就全国食醋产业发展战略与技术进行了研讨。企业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5月1日开幕的XX世界博览会上,四大名醋之一的XX香醋企业“恒顺”以特许生产商的身份跻身世博餐桌。这让XX人酸到了心里:“恒顺”进驻同处一地的XX世博虽有地利之便,但也折射了位居四大名醋之首的XX老陈醋的尴尬。 一、食醋行业的现状 在我国的调味品行业中,一直以来,食醋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发展迟缓,很少受到资本的关注。的确,长时间来,我国传统食醋行业较为零散,行业集中度相对低下。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目前我国食醋年产量约在250万吨左右,生产企业却高达6000家,其中品牌企业产量约占30%,中小企业却占到70%左右。2006年前10名食醋制造企业生产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1.5%,作为领头羊的恒顺产量也只有8万吨,市场占有率约为4%。况且在整个调味品行业中食醋所占份额很小。2006年我国调味品销售收入前10名企业中,以食醋为主业的仅有恒顺醋业(行情,股吧)一家,其他企业多为酱油、复合调味品企业。中国食醋行业还有着很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XX、XX、XX等地,全国性的大型食醋企业基本没有形成。仅在XX一省,食醋制造企业就多达1100多家。在目前食醋制造企业中,主要有XX恒顺、XX东湖老陈醋、XX保宁醋、XX水塔老陈醋、XX天立独流老醋和王致和等。 1.1 我国醋产业现状 1.1.1 2005年我国醋产业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谷物醋年产量达到250万t~300万t,其中向中国调味品协

2017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食用菌的定义及分类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达12万余种,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达6000 余种,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种,能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只有40~50种。食用菌在分类上属于菌物介真菌门,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如平菇、香菇),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如羊肚菌)。中国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据卯晓岚(1988)统计,中国已知的食用菌约657种,它们分属于41个科、132个属,其中担子菌620种(占94.4%),子囊菌39种(占5.6%)。2000年统计中国的食用菌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 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灵芝、虫草、松露、白灵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上述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二、全球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 1、全球产量持续较高增长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食用菌的产量由2010的3025.6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4795.6万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随着食用菌的价值陆续被发掘和认可,预计未来食用菌总产量还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 2010-2017年全球食用菌产量统计

2、中国是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食用菌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由1978年的5.8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3596.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8.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自2005年总产量突破1200万吨以来,中国成为世界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5%左右。 2010-2017年中国食用菌产量统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3、美国食用菌消费市场增长迅速 美国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数据显示,美国食用菌市场规模由2011年的15.4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20.1亿美元,消费量也由2011年的44.3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53.1万吨,增长迅速。 2011-2017年美国食用菌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

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发展道路

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特 色发展道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和特色发展道路 食用菌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传统产业和近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而备受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食用菌产业的特色发展进程,在可持续发展中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业竞争力,这也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的食用菌产业更是受益匪浅。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 一、中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优势突出,市场潜力极大。 近几十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现在,我国在新品种栽培、产品产量和出口量上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我国拥有800多年源远流长的栽培食用菌的历史和饮食文化;二是我国菇农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三是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为食用菌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为新品种开发和育种工作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条件;五是有辽阔的国土和各种类型的地理气候条件,可以满足各类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六是有大量生产食用菌的廉价原材料。

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首位,尤其香菇称霸东南亚,占据五大洲市场。以2002年为例,全国食用菌总产量780万吨,占全球的65%,其中香菇产量占全世界的78%。全国出口量5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这是中国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大优势。近年来,我国食用菌的产量更是逐年增长,就2009年一年,我国的蘑菇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现在中国食用菌出口量与全国总产量相比,还达不到1%,说明菇平的潜力极大。 全世界食用菌年总产量已达到1200万吨,在国外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食用菌产品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食品之一。在发达国家中,食用菌产品的供求缺口甚大。美国每年需进口各种食用菌产品18万吨,法国16万吨,就产菇大国日本来说,每年也需要进口12万吨来拟补产销所造成的逆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菇平更深层次的融入世界市场,可以在WTO的134个缔约国中享受关税减免,无歧视性的自由贸易,这是全国上下都乐于见到的千载难逢的商机。 二、食用菌产业成为我国振兴“三农”的重要产业。 食用菌在我国农业中是一个传统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今十几年,食用菌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势头很猛,食用菌被称为当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

资源型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系

资源型产业的地位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系 摘要:资源型产业是本文相对于高科技产业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传统的以自然资源的占有,配置为主,资源对经济收益的贡献起决定作用的产业。亦可称为传统产业。面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优势,对资源型产业今后的地位应有清醒的认识;保持和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加快资源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引进;挖掘此类产品自身的高科技潜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是解决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当前,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科技和管理科学技术(软科学技术)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高回报的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引人入胜的先进科技水平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知识经济”由中、美两大国首脑在施政纲领中提出,进一步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面对这一形势,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及其所代表的经济类型——资源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型产业还有生命力吗?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其地位会消失吗?诸如此类的问题 时有议论。经济发展史表明,新的产业形式的出现。一种经济类型取代另一种经济类型不可能是简单的交替,而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在这种过渡时期,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与新兴产业的经济结构逐渐协调适应,是社会经济

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否则,有可能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曲折。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世界经济仍然是以资源经济和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 位的时代,是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过渡的时期。认识资源塑产业在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探索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有益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发展,更有益于全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规划,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资源经济时代,资源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主导产业;知识经济时代,资源型产业的基础地位仍然存在 资源型产业是以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依托,以大量开发自然资源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高科技产业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主,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形成的产业,它具有高产出,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至无污染等特点,代表了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方向。现阶段,我国社会仍处于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资源型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需要投入大量劳 动力为特征;相对于高技术而言,产业的技术构成仍以低技术为主,有人统计占60%。所以资源型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为我国社会的主体产业。 从世界范围看,尽管发展高科技产业,努力提高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直至实现知识经济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各国的奋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调查研究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调查时间:10月22日—11月22日 调查地点:杨凌新华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杨凌康农菌业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同时取得飞速发展,人们的质量也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也令人拭目以待。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产量高、栽培品种较多、栽培模式多样、从业人员众多,日益重视品种开发、审定,同时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其发展呈现出对循环经济模式达成共识、南菇北移之势强劲、品种审定和保护制度相继出台、深加工多样化起步的态势和特点。食用菌生产在我国的高效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乃至整个大农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发展食用茵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与实习公司的接触与调查,探讨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菌发展现状趋势 1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基础。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以温饱为首要条件,更多的是考虑食品安全以及营养素合理搭配。食用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植物性蛋白和营养要素来源之一,其保健药用价值倍受重视,是21世纪的一项新兴朝阳产业,食用菌产品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该产业的未来发展。我国是利用和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黑木耳、香菇栽培分别于1400年前和800年前起源于我国,银耳、草菇人工栽培也起源于我国。食用菌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食用菌产品成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这样,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2 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和现状 2.1 食用菌的认识和利用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公元前475一221年战国时期的《列子》一书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从理论上阐明了菌类入馔的特点。晋朝王嘉(-390年)《拾遗记》有

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强镇”步伐,进一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扩规模、培基地、树品牌、提档次”的整体思路,以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规模、特色、优质为取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食用菌、观光采摘、生态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在巩固以桑蚕、特色蔬菜等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做大中部以盛世天源、五彩湖、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带;拓展东部沿库以花仙子为引领的休闲观光、采摘休憩带;提升西部以润禾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带,种植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

三、发展目标 今冬明春,计划重点培植3个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7个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2家,5个特色休闲观光采摘园,栽植有机蓝莓及各类干鲜杂果1600亩。确保2017-2018年,在大石村东南部沿河区域打造1000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镇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1亿苞以上,打造食用菌品牌3个,扩建、新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5个以上,加工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完成沿库17个村的特色采摘项目的开发工作,拓展环库采摘休憩带至9000亩;硬化大花崖到大石头村的道路2.1公里,打通圈村到大石西山宽6米的经济路3.92公里,规划高效农业产业园区2600亩用于招商引资;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实现产值过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000元以上,全力将西湖镇打造为集食用菌生产加工与销售、休闲旅游观光与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生态镇。 四、工作重点 (一)做大中部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按照“一轴四区六基地”的规划布局,以花崖河流域为重点,总体规划1.5万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并对其进行配套升级,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

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坚实的栽培基础。食用菌栽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可消化现代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让其变废为宝成为人类的健康美味食品,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下脚料又是种植业、畜牧业的优良肥料与饲料,在现代大农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发展状况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工厂。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年来,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1982年总产量约15万吨,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设施蔬菜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5533568.html, 我国设施蔬菜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作者:苗艳香 来源:《种子科技》2019年第04期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4-0012-02 ; ; ; 中图分类号: F326.13 ; ; ; 文献标志码: A 摘 ; 要: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漫长,且温度比较低,因此该地区将近4~5个月时间都无法 进行露地瓜果蔬菜的种植,所以该地区的人們往往会选择储备一些冬季容易保存的蔬菜作为此期间的主要食用蔬菜。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时下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蔬菜种植科技来打破这种传统落后的蔬菜种植格局,设施蔬菜技术在此种复杂形势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着重对我国设施蔬菜科技与产业的基本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发展趋势进行简要探究,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设施蔬菜;科技;产业发展;现状;趋势 所谓设施蔬菜科技,其实就是指借助于一些专用设备对区域范围内的气候环境进行人为改造,以便能够实现反季节蔬菜种植的目的。设施蔬菜产业通过改变蔬菜种植环境的方式,不仅能为反季节蔬菜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而且还能有效帮助其规避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从而保障反季节蔬菜的正常种植。 1 ; 我国设施蔬菜科技发展现状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时间相对较长且寒冷,每年都有数月无法进行露地蔬菜种植,因此该类地区的蔬菜供应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的北方人一直依靠大白菜或者其他腌制类酸菜和咸菜度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居民生活的有效改善,促使这种落后局面发生改变。20世纪80~90年代,国家提出了“菜篮子工程”的发展目标,相关部门开始着手设施蔬菜科技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中主要有两大成果值得庆贺:其一,在保障节能的前提之下,有所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国外的连栋温室蔬菜生产技术,经过数年的努力,国外先进种植技术的精髓已经几乎全部领悟,但是节能层面还亟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其二,自主研制出了新型高效节能的设施蔬菜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尤其是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种植模式,通过光热结合方式,显著地提升了设施蔬菜的整体产量[1]。 2 ; 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现状 2.1 ; 发展规模与速度都比较可观 从20世纪末至今,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相应的产量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从无跃居至世界前列。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设施蔬菜的种植比例在整个蔬菜产业体系中的占比也在逐年提升,并且有望超过传统种植业成为主力军[2]。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转变食用菌生产方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X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X年)》,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现就加快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食用菌产业化为主线,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以推广“百万袋”生产模式和“借袋还菇”产业精准扶贫等先进模式为重点,以生态高效、循环经济为根本要求,以打造产业精准脱贫示范点为抓手,坚持科技带动,建立健全产业服务体系,突出代料生产,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优化品种结构,规模与质量并重,加快加工能力和市场建设,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使其成为X农业经济新增长点、生态高效农业典范和循环经济新亮点。 (二)目标任务 到X年,全市食用菌稳定在2亿袋,食用菌总产量(鲜品)达到25万吨,产业综合收入20亿元以上,加工、出口实现突破,专业市场、香菇品牌具有区域影响力,使食用菌产业成为我市继核桃产业之后的又一名片式产业。“十四五”期间,稳定种植规模,

主攻加工和出口,产业综合收入超过3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要的出口和加工基地、区域性食用菌产品集散地,“X香菇”品牌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食用菌成为X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加快产业转型 (三)调结构优布局。按照突出特色、多菌类发展的原则,稳定发展香菇,加快发展木耳、平菇、双孢菇、金针菇等品种,积极发展杏鲍菇、羊肚菌、大球盖菇、茶树菇等珍稀菌类;稳定发展木腐菌类,加快发展草腐菌类;稳定发展干菇,加快发展鲜食菇;稳定发展顺季生产,加快发展反季和周年生产;加快发展食用菌,兼顾发展药用菌。到X年,使香菇占比由现在的88%调整到70%,平菇和木耳占20%,珍稀菌类和药用菌占10%,品种结构更趋合理。针对区域类型气候特点,加快建立食用菌优势区域板块。重点建设代料香菇、代料木耳、珍稀菌类和反季节生产基地,促进食用菌优势产区、产业板块、示范园区加快形成。 (四)转变生产方式。加快“百万袋”生产循环模式复制推广。依托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化菌包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的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管理方式,有效提高食用菌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迈上新台阶。到X年,全市建立年生产能力达到100

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两汪乡食用菌发展调研报告 两汪乡食用菌发展调研报告 贵州省榕江县两汪乡岑熬村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基地坡度在20度以下的低丘缓坡,土壤以种植土为主,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当地生态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木料资源,是培育食用菌的优良区域。于2012年组成的贵州省榕江县苗岭菌类生产加工厂,共投入50多万元,成立椴木灵芝孢子粉生产基地和黑木耳、香菇示范基地三个综合性基地共15亩,员工7人。吃苦耐劳的贵州省榕江县两汪乡岑熬村人决心利用榕江县两汪乡岑熬村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充足的森林资源,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一、项目背景及开发的必要性

《农业部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发展意见》农经发(2005)5号文件指出,通过发展合作与联合,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户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自主兴办了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这是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新形式,是新时期的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市场要求为导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有利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互相合作,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