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_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

_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_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

_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_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
_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_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

探索先锋

——

—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周跃建

李振声生于1931年2月,是山东淄博人。

李振声的童年是艰苦的,生在农家的他13岁时父亲去世,留下母亲一人抚养4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李振声读高二的时候辍学,来到济南找工作,那时济南刚刚解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在招生,并且可以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食宿。这对李振声来说真是巨大的吸引。

后来他参加了考试,被该院农学系录取。小时候挨饿的经历让李振声懂得粮食的珍贵,这也成为了他学习农业、从事农业研究的原动力。

1951年,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遗传研究所前身)工作。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

奔赴西

—陕西杨凌,在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

那一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这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的特点,会造成小麦产量的巨大损失,甚至绝收。

当时只有25岁的李振声忧心忡忡。他决定对小麦品种进行改良,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李振声说:“变异的速度快,据25个国家统计条锈病平均5年半就能产生一个新的生理小种,而小麦育种的速度慢,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想研究出优良抗病的小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李振声通过多年对牧草的研究,发现长穗偃麦草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于是,李振声提出了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

1964年的6月14日,对李振声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结果那天突然放晴,一天的工夫,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本来是一场天灾,但是李振声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偃麦杂种株系(小偃55)保持正常生长,穗叶茎呈金黄色,它的亲本长穗偃麦草也未青干,顿时他欣喜若狂。之

本栏责编花海波邮箱:

mushi0662@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15744627.html, 后用它们做母本经过两次杂交,历时15年,终于育成了一个具有

相对持久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小偃6号。

由于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于是农村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现在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数十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75亿公斤。

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252.4亿公斤。

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

由于李振声在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通过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使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进入实用化,首创国际新成果,李振声于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2006年,他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小麦育种进展

09级种子科学与工程1班赵信林20092423 一、小麦育种中各项技术的应用。 1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虽然转基因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要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小麦仍很困难。基因枪法是转基因的主要方法;花粉管通道法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农杆菌法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小麦性状的改良主要包括:抗病性、抗寒(冻)性、抗旱性、抗穗发芽以及品质性状。 2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将QTL定位,并借助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对有关的QTL遗传动态进行跟踪,进而提高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2.2 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对基因组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小麦育种和分子克隆等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2.3 鉴定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分子标记技术在鉴定外源染色体片段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鉴别外源染色体片段,还可以对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进行标记和定位。 2.4 种质资源鉴定传统的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是建立在表型与杂交基础之上的,不同程度上均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而且耗时耗力,效率与准确度均不高。分子标记的引入应用为这一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种质资源鉴定的成效与准确性。 2.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目前 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都已获得了分子标记,包括与抗病、抗逆有关的质量性状和与产量、品质有关的数量性状。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些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3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现有种质源显得日益贫乏,利用近缘种属导入有利基因,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是目前小麦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小麦族近缘属植物中具有多种多样的、普通小麦所不具备的而为育种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性状基因,如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通过远缘杂交,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克服或弥补常规育种遗传资源不足的缺点,是提高小麦育种水平的有效途径。小麦远缘杂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 4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小麦回交育种 用普通小麦与太谷核不育株杂交或回交, 其后代仍然会出现一半可育株和一半不育株, 可育株不再分离为不育株。优良的可育株经过选择稳定后, 可作为良种加以利用, 可免去人工杂交。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回交, 一方面亲本的绝大数优良基因较为容易继承; 另一方面, 亲本个别的优良基因也容易获得选优汰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实验 一、目的: 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实验原理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㈠小麦的花器构造小麦属复穗状花序,由许多互生的小穗组成,小穗基部着生两个护颖和3-9 朵小花,但正常发育的都是基部的2-5 朵小花,小穗上部的小花往往退化。 每朵小花自外向里有外颖、内颖各1 片;鳞片2 个;雄蕊(花丝、花药)3 个;雌蕊(子房、柱头、花柱)1 个,呈羽毛状分裂。外颖顶端有芒或无芒㈡开花习性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通常小麦抽穗2-4 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抽穗10 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其开花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 时,下午约2-6时开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E,最适相对湿度70-80%, 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钟。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 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 小时开始萌发 三、所需用品 1.用品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75%的酒精、透明纸袋、纸牌回形针、小杯。 四、操作方法 1. 普通法(1 )选穗整穗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 用镊子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 全穗约留20 朵左右小花 2.去雄套袋 去雄时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个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挂号标牌 3.授粉: 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授粉以上午8时以后(8-11时)4 时以前开花较盛时为宜,授粉前先检查柱头有无损伤。如柱头已呈羽毛状分叉、有光泽,表明正是授粉适期。采集成熟的父本花粉(花药金黄色,有花粉散出)于小杯(或纸上)中,然后立即用授粉器(将花粉)依次放入每朵去雄的花内,全穗授粉后将纸袋套好,牌上写上父本名称,授粉日期,10 天后将纸袋去掉。㈡“小麦捻调穗”杂交法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16.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7.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

小麦远缘杂交的应用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小麦远缘杂交的应用 所在学院生物与酿酒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申请学士学位所属学科理学 年级二〇〇八级 学生姓名、学号刘汉伟 2008120116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于伟丽讲师 完成日期二〇一二年五月

摘要 摘要 远缘杂交育种是小麦育种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外缘有益基因导入栽培小麦,从而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杂交育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育种目标的研究,到亲本的选配和杂交后代的处理等都得到了完善,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小麦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小麦产粮潜力需进一步提高。本文根据对近年来小麦远缘杂交的进展情况作简要综述分析,以期能为在小麦育种及生产上利用提供数据。 关键词:远缘杂交,小麦,应用 I

Abstract ABSTRACT Distant hybri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wheat breeding. It can transfer the outer edge of beneficial genes of the wheat's relative species into cultivated whea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wheat. There has been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on the parental selec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of breeding and the management on the hybrids has gott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years , human beings also obtain tremendous success on other fields of cross-breeding with wheat. These tremendous achievement on the hybridization breeding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wheat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in haste .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progress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wheat in recent years and by this research and analysis it can provide some valuable data for the use of wheat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 Key words : distant hybridization ,wheat ,apply II

第三节 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

第三节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 一、籽粒硬度的测定(研磨时间法) (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快速测定小麦及其他谷物籽粒的硬度。 (2)方法提要本方法利用小麦籽粒的研磨特性来测定其硬度。因为硬麦研磨后得到粗的颗粒粉易于从磨体间隙中流出,而软麦研磨后得到细的颗粒粉不易从磨体间隙中流出,故研磨一定数量不同硬度的小麦所用时间不同,硬麦时间短,软麦时间长。此方法称为研磨时间法(ground time),简称GT法,以秒数表示小麦的硬度。数值越小,籽粒越硬。 (3)仪器设备使用国产ZL Y-1型自动粮食硬度计(牡丹江市机械研究所和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联合研制)或联邦德国布拉本德( Brabender)公司制造的微型硬度计(micro-hardness Tester)。 ZI_Y-1型自动粮食硬度计的结构和技术参数:‘ ①结构仪器包括主机和天平两个组成部分。主机由锥形磨体,磨隙调节环,传动机构,电器控制,时间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 ②技术参数厂_一 380V:圆锥50Hz磨隙可调o.0~1.50mm。电源380V±10%,50Hz,具有水冷却系统可保证磨体工作温度稳定(要另配恒温水浴或使用自来水龙头供水)。 天平:称量范围0-20g,精度±0.Olg。 时间测量:液晶数系显示000.0~999. 9s,精度±0.1s. ③安装。将仪器从包装箱中取出,将底座⑩与主机用6个M8螺钉连接起来,将电源导线与天平信号导线分别接入相应的插孔,天平放在主机下部。将仪器安装在靠近水龙头的地方,但不得靠近振动大的振源,以防影响仪器精度。使用前检查仪器是 (4)样品制备选取有代表性的小麦样品种子,去杂后按四分法缩分,取样量不得少于30g。样品种子要干燥,含水量相对一致。 (5)测定步骤 ①接通电源,将电源开关(12)置于“l”的位置,此时电源开关上指示灯亮,液晶显示器⑤显示数字,天平上的取少灯(13)亮。 ②将天平的一个托盘对准仪器磨体的下斜口,并调整天平的水平位置。在另一天平托盘上放4g砝码。 ③将磨隙调节环的螺丝③放松,把刻度调节到6.O的位置,拧紧固定螺丝。 ④将仪器后面的冷却水管分别与恒温水浴的出水口和入水口连接,或与自来水龙头连接,向仪器通入恒温水20min。 ⑤在正式测定样品前,为了预热和清理仪器,取非供试小麦20g,投入进料口④ 中,按下磨起动钮⑧,研磨完后,按下磨停止钮⑨,使仪器处于待测工作状态。 ⑥按下液晶显示器清零钮(14)使显示器显示ooo.O。 ⑦用精度为0. lg的天平(用户自备)称量6g供试样品,放入仪器进料口④中。 按下起动钮⑥,磨体开始转动,计时器也开始工作。当粉碎物由磨体下口流人天平托(PSD)。此法比较准确,应用最多。研磨功耗法使用硬度一结构仪测定研磨小麦时所需要的力和功,需与粉质/阻力测定仪( farinogranh/resistograph)配合使用。此法更为精确,但用样量大,每次测定需要50g,且费工时。研磨时间法即本书引用的方法,其准确性较差,但有快速,微量的优点,适于大批样品,特别适于育种工作者使用。d.近红外法,它可以快速测定谷物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含量等。在1680nm处的反射光密度与研磨时间法的GT值或研磨细度法的PSI值都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用来测定小麦的硬度,已有应用的报道。 ③用研磨时间法测定小麦硬度,其结果会受到样品含水量、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的影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 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像刀刻在了宽阔的额上,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10年前报纸上曾描写过的那种白色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黑色手表,乍一看,以为是一块儿童玩具表,他却说这是在美国讲学时发现原来的手表不见了,临时花45美元买的卡西欧表,造型很不错。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两层楼房像普遍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丛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70多岁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半起床,做一会儿运动,吃过早饭就进入实验室,中午稍稍躺一会儿,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饭后到海里游一会儿泳,然后与大家一起看新闻联播。他房里就是一张简易大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室,与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 他肠胃不好,有过敏性肠炎,自己做饭炒菜,清茶淡饭,饭前爱吃一点花生米,从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用他的智慧和能力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为解决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做出了足以名垂青史的贡献。但他的贡献远不止如此,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不图名利和享受的人生风范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他是有志青年的人生楷模。

远缘杂交早代稳定小麦导入了外源DNA 片段并发生了DNA 重排

318 中国科学 C 辑 生命科学 2005, 35 (4): 318~325 远缘杂交早代稳定小麦导入了外源DNA 片段 并发生了DNA 重排 * 张连全 刘登才** 颜泽洪 郑有良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都江堰 611830) 摘要 在植物界, 多倍体植物非常普遍. 具有A, B, D 三个部分同源染色体组的普通小麦是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一个典型代表. 近几年, 模拟普通小麦的起源过程进行的研究表明, 从四倍体小麦注入节节麦整个基因组形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的早期阶段, DNA 序列和基因表达发生了可能有利于遗传“二倍化”的变化. 利用普通小麦-黑麦远缘杂交自然结实的早代稳定特异小麦99L2研究发现: (ⅰ) 99L2至少导入了两个黑麦染色体上的DNA 片段, 表明可能存在不同于传统的小 麦-外源染色体配对重组的外源DNA 导入机制; (ⅱ) 99L2自身的DNA 序列发生了变化, 表明外源DNA 部分片段注入小麦染色体组过程中, 也可能导致小麦自身DNA 序列发生变化.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远缘杂交 早代稳定 基因组进化 2005-04-15收稿, 2005-06-20收修改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30270804和3007046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4-0908)、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453)、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及四川省科技厅和四川省教育厅资助 **联系人, E-mail: dcliu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15744627.html, 对小麦、大麦、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而言, 要从品种(系)杂交后代中获得稳定的品系一般都在5代以上. 如果杂交后代能够提早稳定, 无疑会缩短品种选育年限, 提高育种效率. 通过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 之后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纯合品系的单倍-二倍化育种方法可以加快育种进程[1], 提高育种效率. 在水稻, 发现用特殊的二倍体水稻品系或从二倍体自发产生的三倍体水稻或四倍体水稻与正常二倍体水 稻杂交, 在F 2代获得部分稳定的二倍体株系, 这些F 2株系在形态上和DNA 水平上都呈现稳定, 同时具有双亲的DNA, 但是表现出偏父或偏母的现象, 有的还出现了双亲没有的新带, 这种F 2代稳定现象应用于水稻育种也可以大大缩短周期[2,3]. 与品种(系)间杂交不同的是, 作物与其外源物种染色体的遗传基础存在很大差异, 作物远缘杂交后代通常表现为疯狂分离, 更难稳定, 甚至不能得到稳 SCIENCE IN CHINA Ser. C Life Sciences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袁隆平的日常生活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像刀刻在了宽阔的额上,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10年前报纸上曾描写过的那种白色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黑色手表,乍一看,以为是一块儿童玩具表,他却说这是在美国讲学时发现原来的手表不见了,临时花45美元买的卡西欧表,造型很不错。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两层楼房像普遍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丛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70多岁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半起床,做一会儿运动,吃过早饭就进入实验室,中午稍稍躺一会儿,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饭后到海里游一会儿泳,然后与大家一起看新闻联播。他房里就是一张简易大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室,与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 他肠胃不好,有过敏性肠炎,自己做饭炒菜,清茶淡饭,饭前爱吃一点花生米,从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用他的智慧和能力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为解决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做出了足以名垂青史的贡献。但他的贡献远不止如此,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不图名利和享受的人生风范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他是有志青年的人生楷模。 1

作物育种学各论小麦试题库复习资料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小麦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产量潜力针对某一品种而言,即某一品种在适宜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产量,有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 2、环境胁迫通常将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称为环境协迫或逆境灾害。 3、营养品质指小麦籽粒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 4、一次加工品质指磨粉品质,指小麦品种能否在磨粉过程中满足和保证出粉率高、能耗低和低成本的要求。 5、二次加工品质指面粉在加工成食品的过程中能否满足加工单位的需求。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淀粉特性。 伯尔辛克值它主要指将加有酵母的全麦粉面团放入有水的杯中,保持水温30℃,随着发酵产生CO2,面团比重降低上升到水面,继续发酵,直到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那么从放入面团到面团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伯尔辛克值,以min表示。 7、洛类抗源指前苏联用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得到的易位系的衍生物。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即将两亲本种属的两种来源和性质不同的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为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不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即亲本之一的部分染色体与另一亲本的全套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不等于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9、双二倍体将具有不同染色体组的两个物种经杂交得到的Fl杂种再经染色体加倍后产生的。 10、收获指数也叫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11、抗逆性育种(小麦)品种对逆境灾害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称抗逆性。通过抗逆育种可以从遗传上改良和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从而提高产量的稳定性。 12、T型不育系,我国从1965年起就对小麦提莫菲维(T.timopheevi)雄性不育,简称T型不育系,不育系分为质核互作型不育系和核不育系 13、化学杀雄剂一种能阻滞植物花粉发育、抑制自花授粉、获得作物杂交种子的化学药品或药剂。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不迷信权威的袁隆平北京版

不迷信权威的袁隆平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pi ǎo)”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lǒng)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gěng)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xiān)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jīng)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15744627.html,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作者:飞从志张文明孙永海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5期 摘要 ;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后代体细胞中父本染色体消失,经激素2,4-D诱导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体,能够稳定遗传。本文论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的优势,介绍了其技术要点,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 ;S512.1;S513 ; ;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7-5739(2020)15-0034- 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目前,分子生物学日益成熟,分子育种技术也随之发展,有力地提高了育种的质量。采用小麦亲本杂交后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2,4-D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胚及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结合分子标记技术,达到了单代纯化小麦新品系的能力[1-2]。虽然单倍体幼胚诱导受亲本、激素、光、温等多因素影响,但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能大大缩短小麦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节省人力、物力,在小麦育种上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优势,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展望了小麦×玉米杂交对高效改进小麦育种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3-4]。 1 ; ;不同育种方式比较 1.1 ; ;传统育种 按照常规育种程序,运用传统杂交育种方式对小麦品种进行基因改良,按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一般需要6~8年时间才能筛选出农艺性状相对整齐一致的稳定纯合群体,再经过多区域试验需要的时间更长,延长了培育时间与周期,且投入了大量资源,再加上自交后纯合品种依然存在各种缺点。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选育过程中会有优良性状流失。 1.2 ; ;小麦单倍体育种 1.2.1 ; ;花药培养。现阶段,很多植物采取花粉、花药培养的方式培育出单倍体植株,禾本科作物(水稻、高粱、玉米等)也可采取这一方式培育出植株。同时,单倍体加倍技术的研究

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运用

第十一章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意义;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教学目标:了解远缘杂交的作用;重点掌握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特点及处理方 法。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夭亡和不育、杂种后代分离无规律等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远缘杂交的两大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交的意义与作用 远缘杂交(wide cross):将植物分类学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 间杂交。产生的后代为远缘杂种。 分为:种间杂交(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属间杂交(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和亚远缘杂交(sub-wide cross)。 1 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2 创造新的物种 3 创造异染色体系 4 诱导单倍体 5 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 6 研究生物的进化 二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1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 由于双亲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大,染色体数目、结构不同,生理上也常不协调,这些都会影响受精过程。 远缘杂交不亲合性的关键——生殖隔离 具体原因: (1) 亲缘关系较远的双亲在结构上、生理上的差异,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2)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与双亲的基因组成有关 2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亲本的选择与组配 a 栽培种和野生种杂交时,应以栽培种为母本。 b 在染色体数目不同的远缘杂交中,一般以染色体数目多的作母本。 c 以杂种为母本 d 广泛测交,选择适当亲本组配,并注意细胞质的作用。 (2)染色体预先加倍法 先将的染色体数目少的亲本进行人工加倍后再进行杂交,可提高杂交的结实率。

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及建议概要

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及建议 2002-12-17 14:03:09 1小麦品质育种工作现状 河南省的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期处于徘徊状态, 90年代末期有了较大发展。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期育成的主要品种豫麦 14、豫麦 23、豫麦 28等,在产量和品质上仍有一些不足。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育成了一大批优质小麦新品种,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品种类型的多样化。①强筋类优质面包小麦豫麦 34、豫麦 35、豫麦 47等,其中豫麦 34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面包小麦标准,豫麦 47的面包体积超过 800ml ,二者均与加麦附近。②适宜做优质面条、馒头的中筋偏强类型豫麦 49、豫麦 54、豫麦 55等。③蛋糕、饼干专用优质软麦新品种豫麦 50、豫麦 60,其中豫麦 50的稳定时间为 1.05分钟,评价值 88.29。④选育了一批有苗头的优质小麦新品系,如丰优 7号、郑农 16等。这些品种的育成,标志着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工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但也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在蛋白质质量与面筋指数方面仍处于落后局面,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优质品种不过硬面包小麦品种, 就蛋白质而言, 在量和质方面大多是以量取胜,虽然籽粒蛋白质含量能达到 15%以上,但面包体积仅达 750立方厘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来看,我省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在 31.6%- 37.2%、面筋指数在 12-84之间,而法国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为 22.6%-36.1%、面筋指数在 86-100之间, 虽然我省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高于法国小麦粉, 但面筋指数大大低于法国小麦粉, 这是法国小麦粉的烘、焙品质优于河南小麦粉, 这是法国小麦粉的烘、焙品质优于河南小麦粉的根本原因。饼干、蛋糕用弱筋小麦品种, 其粉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不迷信权威的袁隆平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不迷 信权威的袁隆平北京版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pi ǎo)”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lǒng)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gěng)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xiān)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jīng)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

_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_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

探索先锋 —— —遗传学家李振声的故事“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 ○周跃建 李振声生于1931年2月,是山东淄博人。 李振声的童年是艰苦的,生在农家的他13岁时父亲去世,留下母亲一人抚养4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李振声读高二的时候辍学,来到济南找工作,那时济南刚刚解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在招生,并且可以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食宿。这对李振声来说真是巨大的吸引。 后来他参加了考试,被该院农学系录取。小时候挨饿的经历让李振声懂得粮食的珍贵,这也成为了他学习农业、从事农业研究的原动力。 1951年,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遗传研究所前身)工作。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 奔赴西

—陕西杨凌,在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 那一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这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的特点,会造成小麦产量的巨大损失,甚至绝收。 当时只有25岁的李振声忧心忡忡。他决定对小麦品种进行改良,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李振声说:“变异的速度快,据25个国家统计条锈病平均5年半就能产生一个新的生理小种,而小麦育种的速度慢,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想研究出优良抗病的小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李振声通过多年对牧草的研究,发现长穗偃麦草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于是,李振声提出了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 1964年的6月14日,对李振声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结果那天突然放晴,一天的工夫,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本来是一场天灾,但是李振声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偃麦杂种株系(小偃55)保持正常生长,穗叶茎呈金黄色,它的亲本长穗偃麦草也未青干,顿时他欣喜若狂。之

克服植物种间杂交与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现状

克服植物种间杂交与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现状 张旸 (东北林业大学花卉生物工程研究所哈尔滨150040) 摘要本论文论述了植物种间杂交和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现状主要论述了克服不亲和性的方法以及最新激光克服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种间杂交不亲和性自交不亲和性激光 Development of overcoming cross-incompatibility and self-incompatibility in the Plants Zhang Y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lower Biotechnolog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150040)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more and more the bio-physical technologies have been applied into many fields. Cross-incompatibility and self-incompatibility in the plant breeding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application of laser in overcoming incompatibility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 cross-incompatibility self-incompatibility laser 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和自交不亲和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杂交育种以基因型不同的植物种或品种进行交配或结合形成杂种通过培育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它是培育新品种的主要途径是近代育种工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是杂种优势利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可以节省人工去雄的劳力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提高制种效率保证较高的杂种率利用其杂种优势至今仍是许多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方式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杂种是一种非常简便的制种方法但是由于不亲和性的存在远缘杂交以及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和保持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克服不亲和性的方法也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植物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1.1 植物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发展植物种内的遗传资源日益枯竭利用其近缘和野生植物有益资源拓宽作物遗传资源范围已日益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重视有益遗传资源向植物导入在不同水平上有不同的方法如植株水平上的有性种间杂交细胞水平上的原生质融合和分子水平的基因工程[3][9]等据报道在现已发现的三十九万种植物中仅五百多个种被驯化为栽培种由于优良品种和杂交品种越来越广泛地替代了农家品种使栽培种的种质资源不断地被侵蚀作物品种遗传基础进一步萎缩提高品种产量水平的速度显著变慢因此克服植物交配的不亲和性对于生物育种来说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种由于种内杂交较易成功育种家们历来主要利用栽培种内的基因资源现在已感到栽培种内的基因资源贫乏有些特征特性在栽培品种中已很难找到而野生种在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条件下恰恰保留和积累了这些特征和特性因此通过种间杂交发掘已经驯化和大量尚未驯化的近缘种的优良遗传资源丰富栽培种的基因库已成为植物育种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来新的抗病抗虫优质等基因从野生种近缘种向栽培种渗入的速度已经加快一些新的性状如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等亦在种间杂交过程中不断的被创造出来其中不少已被利用到作物品种改良中种间杂交又是创造新作物类型的有效途径典型的例子有小黑麦糊麻萝卜甘蓝等通过无融合生殖或染色体消除等途径种间杂交还被成功的用来创造单倍体以加速育种的进程因此种间杂交是育种工作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但是种间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作用却因为种间的生殖隔离而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突出的表现在种间杂交不亲和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上[1][32] 种间不亲和性:是指两个可育的不同种的植物授粉后由于花粉不能萌发或花粉管行为反常或雌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远缘杂交育种 李振声: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年轻时的李振声在麦田里做实验 文·董峻 还有半个多月,北方的冬小麦就要陆续收获了。记者日前在河北南皮、天津静海、山东无棣等地看到,昔日的片片盐碱地上,如今 小麦长得壮实喜人,一派丰收景象。 把荒地变成良田的关键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 “要吃面,种小偃”,用野草杂交出小麦新品种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凌,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那年,正赶 上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有的地方小麦减产两到三成。李振声 受到很大触动,决心培育抗病小麦。但当时,他研究的方向是牧草。 “农民精心栽培小麦几千年,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管,却长得很好。”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来培 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他就此开始了对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 让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杂交谈何容易——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是三大难题。从外观上看,杂种分离的类 型很多,而且很不稳定,有时一个杂种看着很好,而下一代面目全 非了,为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做了大量细胞遗传学研究。 1964年6月14日,在经历了连续40天阴雨后,天气忽然放晴。实验田里的1000多份杂种几乎全青干了,只有一个保持着金黄色, 这就是后来功勋卓著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 55-6”。此后,经过两次杂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终于育成抗病、 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1979年,“小偃6号”开始参加区域试验,随后大面积示范推广。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说法。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个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 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超150亿斤。 发动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改造中低产田 1987年,李振声被调回中国科学院,协助时任院长的周光召管 理生物局和农业项目办公室。当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连续三 年的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 李振声与中科院的农业专家一起,经过3个月的调研,预测黄淮海地区有500亿斤粮食的增产潜力,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并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 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被称为农 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到1993年,全国粮食从8000亿斤 增长到9000亿斤时,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了504.8亿斤,与预期结 果非常吻合。 上世纪末,美国人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发世界关注。在2005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李振声汇集了我国近15年 的有关数据,与布朗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布朗的三个推 论都不符合中国实际,并用大量科学数据进行一一回应。 “凭着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李振声的话掷地有声。 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 2011年5月,李振声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渤海粮仓’的科学依据——需求、潜力和途径”。两年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这一项目是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共同实施的,通过研发、集成、示范推广耐

相关文档